登陆注册
1257200000098

第98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2)

「一念心」,一瞬间的心思,「无明」是就十法界限差别相说,「法性」是就空如的最高真理说。合称即是「一念无明法性心」。这是说,世界存在即物质与精神同是超乎相对差别相状的一种绝对境界,只是为教化众生而区分为二。宇宙万有,物质与精神,是一心具足因缘所生的一切存在,也就是一念无明法性心。这段话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一念心具足了一切世界法,不论是一念的无明染心,还是一念的法性净心,都不离开一切世间法,都具足一切世间法,由此说无明与法性是同体的关系,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状态。湛然也宣扬染净不二的法门,说:「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故可了今无明为法性。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号之为净。」〔注释:《法华玄义释签》卷14,《大正藏》第33卷,919页上。〕这是天台宗的观心实践,它要求观一念心时,一边观心的无明,一边观心的法性,一边破无明,一边显佛性,也就是说达到观无明即法性,就呈现出了佛性。天台宗认为,法性、佛性是心,也是理(真理),同具一切世间法,心理合一,二而不二。由此可见,天台宗人对法性说作了两种转向,一是转向心,一是转向理,同时又把两者合而为一,以体现一切存在的本体意义。

华严宗又以法界说法性,认为法性不只是一切存在的本性,而且也是显示此本性的法界中的一切存在。法藏就法界作了这样的界说:「法界是所入,法有三义:一是持自性义,二是轨则义,三是对意义。界亦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辩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注释:《华严经探玄记》卷18,《大正藏》第35卷,440页中。〕认为法界的涵义有三:一是法界,即法界是圣道、对法赖以产生的根由:二是法性,是宇宙万有赖以存在的体性;三是法相,即宇宙万有的外在形相。法藏在把法界与法性、法性与法相沟通后,又进一步说:「理遍于事门。谓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二事遍于理门。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此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也。」〔注释:《华严发菩提心章》,《大正藏》第45卷,652页下-653页上。〕这里,理是无分限的、绝对的、平等的法性,事是有分限有的、相对的、差别的事象。不可分的真理,即无分限的法性遍于一一事象中,为一切存在的体性。有分限的一一事象又在理中显现,事象与真理全同,也就是说,一切存在都是法性的显现,法性就是一切存在。

由上可见,中国佛教学者往往是抽象地承认法性是空性的说法,实际上总是这样那样地通过创新性的诠释,以突出法性的实在性,曲折地阐扬了本体实在说。这是中印两国佛教在本体论学说上互有不同的一个突出例证。

「理」思想的拓展与演进

中国佛教学者沿着法性论的理路,借鉴中国固有哲学「理」范畴的涵义,逐渐把法性、真如、理三个概念等同起来,不仅视「理」为真理,且以「理」为宇宙人生的本体,众生证悟的根据与目标,强调悟理以成就佛果。中国佛教学者是怎样借鉴「理」范畴的涵义,又是怎样以「理」为宇宙人生本体的?我们将按照历史顺序,依次论述竺道生,以及天台、华严、禅诸宗「理」的思想,以求说明中国佛教「理」思想的拓展与演进。

一、中国哲学「理」范畴简述

在论述中国佛教学者的「理」学说之前,我们先简述中国哲学「理」范畴。中国固有哲学「理」范畴涵义的演进,大体上经历了先秦、魏晋和宋明三个历史阶段,而中国佛教学者在南北朝隋唐时代对「理」的论述,则是上承先秦、魏晋的有关「理」的思维成果,下启宋明理学以「理」为世界最高本原的理本论的形成,构成为中国「理」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理」观念起源于先秦,其本来意义是条文、形式、模式、系统,后引申出自然规律与道德准则两种重要意义。魏晋时代一些玄学家对「理」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如王弼在《周易注》既讲「必然之理」〔注释:《周易注?上经?豫》:「明祸福之所生,故不苟说。辩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上册,299页。〕,也讲「所以然之理」〔注释:《周易注?上经?干》:「夫识物之动,则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上册,216页。〕也就是既以「必然」讲「理」,又以「所以然」讲「理」。郭象在《庄子注》中也讲「必然之理」和「自然之理」,强调「物无妄然」,「不得已者理之必然者也。」讲「理」的必然是肯定事物的必然性,讲「理」的所以然、自然是肯定事物的规律性,对以「理」为万物的本原说开启了理论上的先导。中国古代先哲还以理与事对举,如《荀子?仲尼篇》云:「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和而理」,谦和而处之以理。「静而理」,安静而处之以理。意思是,福事至,则受之以谦,而处之以理;祸事至,则处之以静,而不违于理。这其间在概念运用上已将事与理对举。《易传?说卦》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道。「性」,本性。「命」,天命,即天生的性。强调穷究天地万物的理、性乃至于命。这是把理与性与命联系起来。郭象把体悟理与成圣人联系起来,他在《庄子?大宗师注》中说:「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外」,外在表现。「内」,内在心性修养。这是讲体悟理是成就为圣人的途径、方式,认为无心于内,顺从于外,内外冥合,体得至极之理,即最高真理,也就成就为圣人。以上中国固有哲学关于「理」的论点,以及体理而成圣的实践途径,都给中国佛教学者以直接的思想启迪。

二、竺道生的理佛说

魏至南朝初期的佛教学者中,使用「理」字最多的人是竺道生。竺道生吸取中国固有的「理」的概念,用以阐释成佛的根据、途径、理想等佛教的根本问题,他认为「理」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也是众生成佛的根本。〔注释:附带说,此时中国佛教还论及「理」的常在不绝。如大力提倡佛教的后秦帝王姚兴在《通三世论》中说:「三世一统,循环为用。过去虽灭,其理常在。……如火之在木。木中欲言有火耶?视之不可见,欲言无耶?缘合火山。……过去未来,虽无眼对,理恒相因。苟因理不绝,圣见三世,无所疑矣。」(《广弘明集》卷18)认为三世果报之「理」,犹如木中之火,木有灭,火永在,同样,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断轮回流转,皆因其理常在。这种三世轮回的「理」的论证,在思维方式上是与对「神」、「气」的永恒性论证是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竺道生的理论受到谢灵运的热烈肯定,谢氏称之为「新论」〔注释: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他在《与诸道人辩宗论》中赞扬竺道生为「新论道士」,并阐发了道生的论说,故此处也兼及谢氏的相关论述。〕史实也表明,竺氏的新论的确为中国佛教开发了新思维,开创了新风的,开辟了新道路。竺道生所讲的和由谢灵运阐发的「理」,其意义约有以下四项:

(1)真理。竺道生说:「理不乖真」〔注释:《妙法莲华经疏》,《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10页。〕,理是真实无虚妄的,是真理。又说:「真理自然」〔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1,《大正藏》第37卷,377页中。〕,真理是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谢灵运还把真理与真知联系起来,他说:「假知者伏累故,理暂为用,用暂在理,不恒其知。真知者照寂故,理常为用,用常在理,故永为真知。」〔注释:《与慧驎的对论》,《广弘明集》卷18。〕「伏累」,断除烦恼。「照寂」,观照空寂本性。这是说,真知与假知不同,真知是真理的恒常的体现、作用,假知只是真理的短暂的体现、作用。真理是真知的基础,真理体现为真知。

(2)法性。如前所述,法性是指事物的本性,是东晋时代佛教学者探讨的重理论问题。竺道生把「法性」与「理」沟通、等同起来,或者说是把法性理解甚至归结为「理」。他说:「法性照圆,理实常存。」〔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9,《大正藏》第37卷,420页上。〕认为「法性」是圆融自在的,「理」是永恒常存的,法性与理实是内涵、意义相同的范畴。

(3)本体。等道生说,真理是「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1,《大正藏》第37卷,377页中。〕这里的「体」即本体,意思是不变的本体,具有「湛然常照」的特征。谢灵运在《与诸道人辩宗论》中有「理归一极」〔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220页。〕的话,竺道生说:「归极得本」〔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1,《大正藏》第37卷,381页上。〕「极」即本体,「一极」即独一无二的本体,话的意思是「理」回归或显理本体,实际上也是视「理」为本体。

(4)佛性。竺道生说:「善性者,理妙为善,返本为性也。」〔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51,《大正藏》第37卷,531页下。〕善性之所以善是是由于「理妙」,而返归本体是「性」,善性的实质是理,而善性即本性即佛性,故理也就是佛性。

在竺道生看来,「理」是一种真理,又是万物的本性、本体,也是众生的佛性(本性)。「理」具有普遍性的性格,而这性格又决定于「理」的唯一性特征。正因为「理」是「妙一」,「常一」,是无二的,所以才是遍在的。基于这种理解,竺道生还宣扬「理一万殊」的思想。竺道生在论及人们能接触、认识的对象时说:「三界之法耳,非实理也。」〔注释:《注维摩诘经》卷5,《大正藏》第38卷,377页下。〕认为实理与有形相的三界存在是不同的。又说:「理无二实,而有二名。如其相有,不应设二;如其相无,二斯妄矣。」〔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5,《大正藏》第37卷,487页上。〕「二名」,指真俗二谛。这是说,「理」是唯一无二的实相,设有真俗二谛之名。如果说理是有相,其相应是唯一的实相;如果说理是无相,则真俗二谛之名是虚妄的。他还说:「譬如三千,乖理为惑,惑必万殊。返则悟理,理必无二。如来道一,物乖谓三。三出物情,理则常一。如云雨是一,而药木万殊,万殊在乎药木,岂云雨然乎?」〔注释:《妙法莲华经疏》,《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05页。〕这是说,「理」是「常一」,而「物」是「万殊」,犹如「云雨是一」,「药木万殊」一样。众生应从「乖理」的「万殊」,返归并体悟「无二」的「理」,以达到涅盘成佛境界。

竺道生阐扬了「穷理尽性」和「当理者是佛」的思想,把「理」与「佛」沟通起来,他说:「穷理尽性,势归兼济」〔注释:《注维摩诘经》卷5,《大正藏》第38卷,375页上。〕,「得理则涅盘解脱及断也」〔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51,《大正藏》第37卷,533页上。〕,「既观理得性,便应缚尽泥洹」〔注释:《注维摩诘经》卷2,《大正藏》第38卷,345页中。〕「理」是真实无二的真理,「性」是常存不变的法性,众生穷究理和得到理,也就返归性和体得了性,这也就意味着断除了一切烦恼和痛苦,进入了涅盘解脱的境界。由此竺道生还反复强调说:「佛以穷理为主」〔注释:《注维摩诘经》卷3,《大正藏》第38卷,353页下。〕,「当理者是佛」〔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21,《大正藏》第37卷,464页上。〕,「佛为悟理之体」〔注释:《注维摩诘经》卷4,《大正藏》第38卷,360页上。〕什么是成佛呢?成佛就是「当理」,「穷理」,「悟理」,就是对真理的深切悟证。「真理自然,悟亦冥符」〔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1,《大正藏》第37卷,377页中。〕,所谓悟证就是主体直观地在冥冥中直接与真理相契合。由于这是运用超验的方法,与绝对常存的真理契合无间,因此是顿悟。竺道生说:「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注释:《肇论疏》,《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25页。〕之所以是顿悟,是由于「理」的不可分,「理」之不可分,决定了只能是顿然的而不是逐渐的证悟。

由上可见,竺道生的理佛说是把中国固有的「理」、「穷理尽性」的观念,以及直观思维方式纳入佛教涅盘学的框架中,并加以整合重建的结果。这是一种佛教中国化的努力,是创造性的诠释。竺道生的理论创造,使中国佛教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产生了以下重大变化:

「理」,作为真理被赋予了一切存在的本体、本性和众生成佛的内因、根源的新义,这就拓展了「理」的本体论涵义,后来经过华严宗和禅宗的再创造,更是推动了宋明理学理本论的产生。

「理」与佛性的沟通、等同,又必然从「理」的普遍性推衍出佛性的普遍性,竺道生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佛性论的主导思想。

「华民易于见理,难于受教」〔注释:谢灵运:《对法勖再答》,《广弘明集》卷18〕,竺道生、谢灵运深切体察中国人的思维特性,提倡「悟理」而成佛,这就开辟了顿悟成佛的途径。顿悟也成为后来禅宗的主要的内在追求和基本的实践方式。

三、天台宗的理具说

在世界现象的缘起问题上,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与地论师、摄论师的观点不同,他认为:「若从地师则心具一切法,若从摄师则缘具一切法,此两师各据一边。」〔注释:《摩诃止观》卷5上,《大正藏》第46卷,54页上。〕此处,「心」指心的法性,也即本性。「缘」指阿赖耶识。这是说,地论师讲缘起,以法性为一切现象的本原,摄论师讲缘起,则认为一切现象的本原是阿赖耶识。他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各有所偏:以法性为本原有自已生出一切即自生自的缺陷,以阿赖耶识为本原则有他生的缺陷。因摄论师认为阿赖耶识是染污的,相对于清净的心性来说就是「他」,由阿赖耶识而生,就是他生。为了否定这两种理论,智顗提出了「理具」的观念,后来湛然、知礼等人又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天台宗人的「理具一切法」、「理具三千」、「理具随缘」、「理具事造」和「理具成佛」等思想。这些思想既有修持论与境界论的涵义,也有存有论的涵义,这里的论述着重于后者,也兼及前者。

天台宗人讲的「理」有两层意义:一是真理,即「中道实相理」。所谓中道实相理是指中道圆满的真理。天台宗人认为,此「理」一面即空即假即中,不偏于任何一边,此为中道;一面又具足一切现象,内容充实,此为圆满。二是实性,即「如来藏理」,也即主体真心的真性、佛性。智顗说:「性是实性,实性即理性。极实无过,即佛性异名耳。」〔注释:《摩诃止观》卷5上,《大正藏》第46卷,53页上。〕「理」也就是内在的佛性。这两层意义密切不可分离,「理」即「性」,真理即「实性」、真性、佛性。

同类推荐
  • 微博论语

    微博论语

    本书精选了钱教授几年来微博中的精华,以微博语录的形式,将其原生态语言归纳在领导策略、市场竞争、科技制造、产品质量、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若干个大主题之下,将其多年来积聚的睿智思维和思想火花展现在读者面前,是为经济运行的智慧总结、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汇总。
  • 鬼谷子纵横智慧

    鬼谷子纵横智慧

    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仙道家、是纵横家的鼻祖,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透晓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是先秦最神秘的真实历史人物。历史上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有了纵横家的深谋,兵家的锐利,法家的霸道,儒家的刚柔并济,道家的待机而动。是古今中外领导者、财富人物、外交家、谈判家、企业高管、营销专家的枕边书。习之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时遇明主可兼济天下求富贵。不得时可逍遥一生。
  • 看破不说破

    看破不说破

    本书收录了胡适研究中国禅宗思想的精华文章。全书对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分析。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但他对禅宗的见解,对于那些从事禅宗文化研究的人士,以及文化爱好者而言,至今仍有着影响力。
  • 正义从哪里来

    正义从哪里来

    熊逸围绕正义话题,分章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要幸福还是要公正,何谓正义,自由意志的两难,原罪的两难,康德的失误,伟大的嫉妒心……他以缜密的思辨,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代表哲人的相关思想,比如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还有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蒙田、斯宾诺莎、卢梭、亚当·斯密、罗素、康德、哈耶克、弗洛姆、罗尔斯等;并列举大量历史案例和文学经典,层层深入,探讨何谓正义、正义从何起源及如何实现正义。这部足以撼动人心的作品,以通俗生动甚至带有文学意味的语言,带我们进入一个精心布局的智力迷宫,在与各位先哲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思辨的快感与智慧的启迪。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百年历史(全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百年历史(全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百年历史》在更详细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采用新的研究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和演化作了系统研究和叙述。其中不乏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独到见解,能有效填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些空白。该项目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又一重要成果,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百年传播历史,以史为鉴,能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该项目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深远重大的现实意义。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围炉夜话详解

    围炉夜话详解

    本书从立德、立身、立业三方面下笔,对《围炉夜话》原著中的富含人生哲理和行为标准的言辞进行详解。“立片言而居要”,本书内涵极为深刻,贯穿全书的思想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另外,本书还把鞭挞、指导、讽刺、劝勉等多种情感熔于一炉,用精妙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哲理,让人读来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 开局送妲己

    开局送妲己

    这一年,周瑜刚从稷下毕业,孙策还只是个航海爱好者。这一年,橘右京的病还没好,宫本武藏还只是个流浪剑客。这一年,孙悟空不知道被压在哪座山下,后羿还在沉睡装死。这一年,兰陵王还是个王子,花木兰正准备加入长城预备军。这一年,朱雀门上还没有出现“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只是个游侠。这一年,韩信还在不断受辱,干将刚学会打铁。这一年,该隐还没有觉醒,露娜已经显露出卓越的天赋。这一年,王者们还没有觉醒……也正是这一年,一位年轻人流落孤岛,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妲己的主人,同时也莫名其妙的成为了主角。故事就这么开始了……(故事发生在王者荣耀的世界背景里)683539084
  • 科技命脉

    科技命脉

    听说,天空中闪耀的每一颗星星后面都是一个文明,辨不了真假,那么只好去寻找答案
  • 绝世玄天录

    绝世玄天录

    明朝初年,因‘鬼谷密宝’之匙的出现而引发了一场武林浩劫,各大门派相继派出高手争夺密宝,最后随着八大派掌门及密宝之匙的失踪,才平息了这场武林浩劫。。一百五十多年后---嘉靖八年,‘玄天山庄’少庄主燕若谷随母亲出游,归途中被扶桑武士伏击,无奈之下母亲与扶桑武士同归于尽。而后他被江湖两大高手‘行云流水’之一‘行云’易天行收于门下,从小便跟着师父在其母坟之所在青霞山苦练家传及师门绝学,苦练十三年之后终于艺成,而后拜别恩师化名若云飞独闯江湖,战邪教、斗倭寇,用自己的一腔热血铸就了一段传奇人生。。。。。。
  • 心理学与心理暗示

    心理学与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它能由内而外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激发潜能,增强自信,使人内心强大,无所畏惧。然而,消极的心理暗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信。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接收着暗示,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更轻松地面对生活。本书通过专业的心理分析,讲解如何利用心理暗示让你的潜能爆发,获得圆满的爱情、完美的家庭,在社交场合进退自如、步步高升,赢得快乐人生。心理暗示的魔法棒就在这里!
  • 余生与你皆漫漫

    余生与你皆漫漫

    那时她回眸里的一颦一笑,都是那个少年的影子。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本书集合了人类思想史上最伟人最智慧的五部经典巨著,《沉思录》、《沉思录Ⅱ》、《沉思录Ⅲ》、《智慧书》、《道德情操论》,囊括了人类历史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
  • 万物有灵皆可师

    万物有灵皆可师

    百篇经典自然美文,尽写生命和爱的光芒。万物的真实样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不知要美多少倍。所以,就算你什么都不爱,也要爱自然,爱万物。作者华姿作为“当代散文十家”,最受读者欢迎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散文,被称为“经过大自然的朝露夕岚漂洗过”,“有一股浓烈的植物和大地的气息”。读起来,是一种与自然与外物身心结合的享受。
  • 嫡朝

    嫡朝

    婚事被人截胡。她擦亮双眼与反动势力一决到底。却,练就了撩汉的本领。此后,事业运、财运、桃花运一发不可收拾。某女:说什么呢,都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