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100000017

第17章 梁晓声(2)

当然,登门造访者还不仅仅是诸如此类期待他施以援手的人,也还有富得流油的老板,亮得放光的明星,肚皮圆滚的书商,身世显赫的子弟……尽管这些人什么都拥有了,但空虚的心灵,还是渴望晓声那慢条斯理的话语,并得到一点滋润。总而言之,他被大家所需要。

有时,我也到晓声居住的蓟门桥去,那是电影厂的宿舍,有好几个门洞,每次去总搞不清他家是第几个门。每当我在楼前逡巡的时候,楼上总有一位很有名的演员,演过《小兵张嘎》中的鬼子翻译官,开窗向我示意,用手指告诉我,应该从哪个门进去,可以找到梁晓声。其实,我并未向他打听,但他马上知道我要找谁。由此可见,我们这位好人梁晓声,是如何的门庭若市,是如何的访客盈门了。

做到这样被人需要的作家,我想,这便是晓声的成就感了。

那时,我到他家去,一是作为《小说选刊》的编辑,作家梁晓声,必然是在重视之列的作家。但就个人而言,朋友梁晓声,更是放在首位的朋友。大多数读者是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他的性格、他的志趣,其实多数读者愿意掏钱买他的书,当然是要读出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公义情结。

这是我杜撰出来的词,公,包含着公正,公平,公允;义,包含着义气,义务,正义。所谓梁晓声式的情结,就是他努力往这个高度接近,正是这个缘故,我觉得他很可敬。虽然,我知道,我这种评价,有些同志并不一定赞成。任何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多面体,我看到的是这一面,别人也许看到的是另一面。毛泽东早引用过的,汇聚了五千年来中国人智慧的谚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就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不以偏概全地判断一个人。

我说过了,那是我在《小说选刊》工作时期,经常去他府上造访。那一阵子,我突然发现,值得信任的朋友,能够信赖的朋友,敢情不是很多的。那位在晓声楼洞窗户里露着一张脸的老演员,显然知道我已经是梁家的常客,无须他再指路了,便给了一个电影明星式的笑,尽在不言中了。

什么叫朋友,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朋友,每个人的定义不同,要求也不同。我比较倾向孔夫子的朋友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所谓的“谅”,就是在需要的时候,你能在朋友这里找到支持。

最令人寒心者,当你还没有怎么样的时候,甚至连风声鹤唳的程度还不到,有些太聪明的人,太洁身自好的人,就把脸调过去了。更可怕者,还有那些“便辟”“善柔”“便佞”的朋友,恨不能落井下石,发国难财呢!

梁晓声的书,很厚重,譬如那部《雪城》,像一块城砖;可他的体格,很单薄,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是很健康的,不是这儿出点毛病,就是那儿发生故障。但这个长得不是那么高大魁梧,也不显得那么孔武有力的梁晓声,在我眼中,却是一条真汉子。

他的外形上,简直找不到丝毫与瓦岗寨、与梁山泊常见的那种汉子的相同处,但在他的基因中,我相信,而且百分之百地相信,有着齐鲁燕赵的汉子精神。什么叫汉子?就是敢担承,敢两肋插刀,大难临头时,不当缩头乌龟,不像土行孙似的撒丫子开遁,连影子也不见。

我认为,梁晓声,作为朋友,绝对是好样的,这是由我切身体会而来。

你有什么难事,就托付给他好了,只要他答应了,只要不到杀头的程度,他都会担承下来。如果真要杀头,我估计他也许会伸出脑袋来,因为没有试过,至于能否做到这一点,我不敢打保票,反正这些年来,我一直把他看作无须顾忌,能够倾心交往的朋友。

往事如烟,过去的事也就过去了,细节对小说是重要的,对不成其为记忆的记忆,也就无所谓了。但是,回想起与晓声的两个世纪的交往,我还真庆幸有这样一位相差二十岁的忘年交呢!

3.解读梁晓声

韩小蕙

记得是有一年的金秋十月,天已大爽。有一晚端坐灯下读报,忽然看到一篇非常漂亮的批评文章,不仅态度勇敢,言辞率直,而且最关键的,是一下子批评到要害处,又分析得头头是道,十分深刻有道理。心里暗暗称奇,赶紧寻找作者的名字——敢情,原来是“梁晓声”。佩服有加的同时,也替他捏了一把汗:晓声兄,这年头,人家都不批评,只有你老是这么直率,你大概是觉得“心底无私天地宽”吧。可是,你看着吧,肯定又会有麻烦找到你头上!

果不其然,后来听说晓声接到不少匿名电话,除了肮脏的谩骂和诽谤,还有讹诈和威胁:扬言要乘他出访之际,把他的家人怎么怎么样……

要是换了别人,可能就胆怯了,可又是晓声,拍案而起:

“我就不信,这还是不是社会主义中国了?”

这就是梁晓声——真实,率直,磊落,坦荡,不信邪,不退缩,不油滑,敢言人不敢言,敢做人不敢做,疾恶如仇,直抒胸臆,天不怕地不怕,好汉做事好汉当,位卑未敢忘忧国,还有点儿憨。

曾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批评论断,叫作“文如其人”。但我以为,这话只说对了一部分,也就是说,只有一部分作家可以做到心在笔端,作文与做人较为一致,梁晓声便是这一类作家中的一个。而且要解读他的作品,还就得从了解他的性情开始。

晓声是个处处都能见到真性情的人,他的故事太多了。

有一次在东北绥芬河市,晓声去采访边贸市场。忽然就见人群乱了起来,间有“抓小偷”、“打死他”的喊声。晓声看到愤怒的人群在打一个年轻人,已经打得浑身是血,抱着头在地上乱滚,一边哀告着:“我不是小偷,是他们栽赃……”可是旁边有几个壮汉继续喊打,好像非要把他打死不可。人生地不熟的晓声,突然就冲上去了,用身体挡住那个年轻人,呵斥不要再打了。那几个壮汉一起怪叫起来:“他们是一伙的!”说着就向他扑来。身材单薄的晓声毫无惧色,据理力争,直到闻讯赶来的市政府工作人员将他解救出来……

类似这种场面,晓声已不止一次遇到,每次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比他自己的事还敢拼命。凡事后,每问有没有危险,皆答曰:“知道有,可就是忍不住。”

以至于他所住的社区群众,有什么不平事都愿找他站出来说话,俨然比人民代表还要人民代表。

其实从外表上,还真看不出他有那么烈,相反倒有点儿像一位女性,说话慢慢的,音量很低,很有节制和分寸感。他还老有一种“老大情结”。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的那个“老大”,而是指在家里排行第一的“老大”,在朋友圈子里,会周到地关心这个,体贴那个,像大姐姐一样细心,有时还会充当让大家插科打诨的角色。这时他的憨也就毫无遮掩地暴露出来了……

去年我们一行人去广东,在首都机场集合,人家李国文、叶楠二位,衣是衣,帽是帽,箱子是箱子,挎包是挎包,收拾得停停当当,又风度又派头,最后晓声来了,穿一件绿不叽叽的夹克衫,手里拎着一只纸袋子。众人见了皆问:“你的东西呢?”晓声用两手撑开纸袋,慢条斯理地说:“在这里面啊,包括两个剧本,三本书。”我们几位女士俱笑,人家自己倒又抖落出一个“包袱”:“我上次去日本,也是拎的它。”

在这种文学笔会的活动中,晓声最见光彩的时刻,是在会场上发言,也包括晚上大家聊天时的神侃。别看他平时话不多,但若赶上他感兴趣的话题,能像作报告似的,滔滔不绝地讲上四五个钟头。所谓他感兴趣的话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兼济天下”一类,用过去的话说,叫作“关心国家大事”。婆婆妈妈的话题不属于梁晓声。

我总觉得晓声发言特别带劲儿,能一直听到心里去。这是因为他从不讲官话、套话、装腔作势话,但凡一开口,必带着独到的观点,浸润着一个成熟的中国作家的真知灼见。

比如有一次,在一个电影文学剧本讨论会上,与会者哪个也不是等闲之辈,而是各路的大师、权威、英雄、豪杰,发言果然都很精彩,非同一般。轮到最年轻的晓声发言了,只听他竟是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发展过程讲起,一直谈到欧洲电影探索的功过得失,再到第三世界国家电影的兴起,最后讲到中国电影的优长和短处。这样,虽然没有讲太多的具体意见,但所有人都明白了那个剧本的缺陷在哪里,剧作者也心服口服,欣欣然接受。当时我的感受,晓声可真有水平,这几年厂长(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可真没白当,不服不行!

类似的场面我遇到过多次,每一次都被晓声的言辞所折服。我体味到,这不光是一种发言,一种冷冰冰的研讨,其中最主要的,是还包含着晓声善于体贴别人、为别人着想,同时又善于开导别人的做人姿态。这和有些作家是不同的,特别是和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作家不一样,他们更像老师(而晓声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兄长)。在他面前,你从没有因他施加的名人压力而使自己自卑,你真正从心里觉得你与他是平等的。

这种大家我见过不算少,心里一向极为钦佩,年长者如季羡林先生、张中行先生、邓广铭先生、吴冠中先生、叶君健先生,还有已经逝去的冯至先生等等;中年的和青年作家里面也见到过。他们虽然俱是大学问家,或者是名副其实的大作家、大评论家,可他们共同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自我感觉不良好,老觉得自己的学问还太浅,“让高明人笑话”(张中行语),这正应和了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那句著名格言:“一个人好比是分子,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是分母,分母越大则数值越小。”

在这一点上,晓声是很突出的,按说他成名很早,位列少年得志之人,容易张狂,容易骄横,容易轻蔑别人,唯我老子天下第一等等。可是我却从未见他傲慢过,相反,他还老是一副耶稣受难者的形象。

说来这也真是咄咄一桩怪事,尽管晓声行侠仗义,主持公道,而且极爱帮助别人,打抱不平等等;又尽管他写了那么多好作品,比如早年间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后来的《父亲》《雪城》,又后来的《九三断想》《九五随想录》,直到前些年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年轮》等等,都深得老百姓欢迎,以至于我们走到广东河源县偏远的山区,他的“追星族”也像山上的树木水里的游鱼,“漫山遍野”,走到哪儿都能碰上;可是他又时常处于一种被攻击、被贬损的境地——批评他的文章似乎比别人多些。

我不是说不能批评,但是我从这些批评当中,老是见出一种深深的敌意,一种想把他整垮的企图,这就不正常了。细细思之,以己之心度社会之腹,我想最主要的、最深刻的原因,恐怕还是源于他的——敢言。

我理解,晓声的敢言有着以下五大特点:

1.疾恶如仇。只要见到邪恶,晓声必欲“言”之而后快,而且毫不留情面,也不顾及会对自己个人产生什么后果。他似乎对坏人坏事有着一种天然的仇恨,就像古代的骑士一样,绝对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境界,这时候的他真乃一条令人佩服的东北大汉。这是会让坏人对他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的,认为他是他们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必然视为眼中钉,不惜群起而攻之。

2.社会公正意识或曰“道义感”。其实好多事本来并不干晓声什么过节,他个人既没有丢钱包也没有掉二两肉,他只要来个事不关己不吭声,就会无滋无扰地当他的作家,写他的小说,拿他的稿费,过他的小日子。可是晓声又天生不是为一己“活命”的人,他的忧虑、痛苦、沉重、激动、冲动,他的怒发冲冠、仗义执言、披肝沥胆……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老百姓代言。他的作品中,从来就有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就是对社会的干预,这是那些“为文学而文学”的文人所远远不及的。

也许是我自己的归类方法太过一厢情愿了,可我总觉得,梁晓声可以说是“士”,而不是“文人”。他是承继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条血脉的——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源源不断地生长着这种知识分子,比如屈原、李白、苏轼、龚自珍等等,这种“士”虽然老是被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个人命运一直是与贬官、抄家、流放、杀头联系在一起,可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无欲则刚”,所以敢为天下言。

3.是非分明。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晓声心里有着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这是他凡十年来受到的正统教育所形成的世界观,对此他绝不含糊。他要求自己必须坚持“是”而摒弃“非”,连一丁点儿商量妥协的余地也没有。甚至就连他帮你解决了什么困难的时候,也还要对你的错误思想或行为作出诚恳的批评。

我就听他说过怎样帮助自己的弟妹。由于东北的经济不景气,晓声的弟弟妹妹陆续待业在家,他从钱物上给了许多支援不表,单说有一天,弟弟说道:“哥,你要是哪天发个大财就好了,比如哪部作品卖个100万,分给弟弟妹妹们每人20万,咱拿去做点儿生意啥的有多好。”

晓声当即就施以教育:“哥帮你们是绝对要帮的,可是你们也应该想想吧,自己能做点儿什么呢?”

4.平民意识。晓声曾多次表明自己是一个平民作家,这不是嘴巴说说好听的,而是与生命同在的一种生存方式,是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是昂贵的代价的。有些人成了名之后就“贵族化”了,不再敢说话,更不再为人民代言,因为会危及他自己已经得到的地位和待遇等等;晓声不是这样,他就把自己定位在普通人当中,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生孩子,找工作,居家过日子,欢乐与痛苦……他和他们一样关心着这些青菜萝卜的小事,一点儿也没觉得这太不高贵了,太不是一个“高雅”的作家所应想的问题。

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在研讨会上发言。他讲,作家们不光要关注自己的精神家园,还要关注大众的精神家园问题,比如打开我家的后窗,我就会看到远处那位打扫卫生的老人,他每天把地扫干净以后,就坐在一张破藤椅上晒太阳,还尽量把自己坐得舒服些。他活着,靠什么支撑自己呢?他的精神家园有什么问题呢?想老百姓所想,谈老百姓所谈,关心老百姓所关心,做老百姓所做,晓声不但从没觉得丢脸,反而以此为荣,乐此不疲。这是以摒除了某些一己功利之得失、没有了任何心理负担、脱掉了所有虚伪和矫情作为基础的,不敢说话才是怪事。

同类推荐
  • 身体里的故乡

    身体里的故乡

    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曾出现规模空前的南下和北上打工潮,其中从外地到北京的务工者被称为“北漂族”。印子君便是“北漂”中的一员。约略记得1997年深秋,川南富顺一老作家到京造访,陪同前来的一小伙,正是印子君。于是知道印子君是四川富顺人,其时,他在北京亚运村一家餐馆打工,负责后勤采购工作。每天,印子君骑着三轮车不断往返于餐馆和菜市场之间,工作之余坚持读书写作,常有诗歌作品在报刊发表。因为这个缘故,当时北京不少媒体对他进行了大量报道,一时间成了引人注目的“民工诗人”或“打工诗人”。印子君上街或到菜市场买菜,许多并不认识的当地居民都主动向他打招呼,投来钦羡的目光。
  • 不要和爱情玩游戏

    不要和爱情玩游戏

    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三百六十行之外,曾经还有一个叫“垂青师”的行当。所谓垂青师,其实就是帮那些需要帮助的男人找老婆或情人。
  • 碧溪堂诗词

    碧溪堂诗词

    余少时喜写旧体诗,也作词,常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慨。渐长,初识人事,诗作颇丰,亦写新体诗。四十三岁时经历人生之盛衰,颇感无奈。昔时之诗情忽然爆发。游历各地,或被风动,或被云摧,诗情忽如滔滔江水奔流而出。遂成此集,记之。
  • 醉眼看古龙

    醉眼看古龙

    而作为古龙小说的爱好者,在我心中也为古龙挑选了四本书,作为他的“四大名著”,这就是《边城浪子》《七种武器》《多情剑客无情剑》和《欢乐英雄》。我并没有把《陆小凤传奇》《楚留香传奇》《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书列入其中,是因为我觉得前四本书能够在思想品味、语言运作、人物描写方面很成熟的代表了古龙的特色。
  • 跃上葱茏

    跃上葱茏

    本书作者是一位笔耕不辍的学者型官员,退休后仍坚持躬耕文亩,此书便是他近三年的散文随笔精选,共60篇。其中有对工作的思考,更多的是观察社会、品位人生之感悟,不乏史家智慧、学人襟抱、草根情怀。
热门推荐
  • 上方灵宝无极至道开化真经

    上方灵宝无极至道开化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纵不往音已伺

    纵不往音已伺

    初次见面,她早已心仪于张诗然,初次见面,张诗然早已看不上她,初次见面,宁嗣音却心悦于她。面对他们,她选择放手那不属于自己的姻缘。宁嗣音拽住她的手:“舟舟,我在这呢。”
  • 媚骨

    媚骨

    国破家亡,一朝公主入风尘,沦为下贱之人。他说,这女子本媚,将她放在教坊司,没准还遂了她的意。她说,徐安,你伤我最深,不是把我丢在了教坊司,而是在我体无完肤之后,又骗我爱上你……
  • 木叶之玩家降临

    木叶之玩家降临

    穿越到火影世界的星野源,发现了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那就是自己既不是宇智波、也不是日向甚至都不是木叶的忍者!成为第三次忍界大战前夕一名小忍村忍者的星野源,能够预料到自己未来的悲催命运。但当星野源发现自己能够召唤异世界玩家时,他便开启了火影的新玩法。召唤异界玩家来为自己作战?将忍界大战当做主线任务颁布给玩家?让玩家为建设村子而献身?且看在玩家的涌入下,忍界第六大国的诞生和称霸!
  • 盛世宠婚:老公,你被潜了!

    盛世宠婚:老公,你被潜了!

    “你为什么要帮我?”顾南言问眼前看着她的男子。“因为你是我的人,我的人我都舍不得欺负,别人怎么能欺负呢。”男子霸道又宠溺的说。“……”人们都知道,厉家人皆是情种,能嫁给厉家男子是有多么的幸福,可是对厉家男子来说找到一个能相守一生的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本文一对一,男女主身心干净】
  • 废后重生:腹黑王爷宠上天

    废后重生:腹黑王爷宠上天

    她是镇国将军府嫡女,个性张扬跋扈,却偏偏觅得良人,母仪天下。在她庆幸老天偏袒之时却被打入无间地狱,腹中孩子无辜遭殃,乔家满门抄斩,得知这一切全都是夫君的手段,她含恨而终。不想重生未嫁之年,一改往日脾性,明里端庄自持一改往日张扬,暗里耍阴谋玩手段定要报仇雪恨。他是权倾朝野的一代贤王,手握重兵却从不僭越,皇帝信任,百官拜服,却偏偏对她生情放在心尖上疼爱。面对昔日仇人,她势要将他们拉下云端,让他们也尝尝坠入地狱的滋味。权谋与血恨注定交织出一条不能回头的路,而他却是这唯一的变数。可面对紧追不舍的腹黑王爷,她又该如何去何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蟹谱

    蟹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三国赵为皇

    三国赵为皇

    狼烟起,北风猎猎,银枪挑画戟,白马踏敌营。战鼓响,雕弓满月,只手擎大旗,千骑卷平冈。
  • 没有被选为勇者的我只能做魔王了

    没有被选为勇者的我只能做魔王了

    经典的设定不一样的冒险经典的登场人物不一样的体现方式以上都是胡说的,因为我不会写简介,所以还是点进来试试毒吧k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