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4100000015

第15章 放逐母题(3)

所谓知识分子或作家之放逐,其情境往往是象征性或隐喻性的。而作为个体写作者,“属于一个国家社会的人,可以成为局外人或局内人,前者属于精神上的流亡,后者属于地理∕精神上的流亡。”“古往今来,流亡者都有跨文化与跨国族的视野”。①① 王润华:《越界与跨国:世界华文文学的诠释模式》,见《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18日。更重要的是,个体的流浪写作,有可能为我们和世界提供一个比较真实的,甚至是令人叹为观止且又容易传达出属于该作家那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情感、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的东西。放逐于海外的华文作家,由于拥有双重视野,其观察力和透视力所引发的,往往是一种新的思考和审视,这种跨国建构的文学性放逐话语,是与自身或群体现状处境相分离的生活方式、话语方式和精神形态,是从生存地域到精神地域的相隔离。在这里,“放逐话语”可以理解为精神处于分隔状态中产生的话语方式,有着自身的精神地域。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化行为,在审美状态下展示着作家自我生存状态、人生境遇和人性自觉的追求,会让来自不同层面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心灵沟通与碰撞中,扩大精神领域空间。海外华文作家创作的文本,除了对萦绕于个体生命中民族文化情结的浓郁眷恋外,更以纯粹的个体生命立场去寻求自身文化的闪光点,继而清醒而透彻地重审自身的传统文化,在更为宽广的东西文化视野中寻找对象,以显示文化整合中的生命图景。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流浪作家的优势,在于书写的文本所具有的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多重经验,并能满足人类普遍需求的期待视野。这反映在文学母题上,则饱含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再现或建构。对此,高行健深有感触地道出:“西方对我并非坏事,相反的为我提供了更多的参照。我在国外完成的《灵山》与《山海经传》,已经了结了所谓‘乡愁’”。前者是中国的社会现实引发的感受,后者则是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思考,他都费了多年的心血。人一旦远离祖国,有了某种距离,有时写起来倒更为冷静。中国文化消融在作家的血液里,传统中国文化的正面与负面,由作家自行清理。当然,即便放逐,作家心灵深处依存着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传统,从而有别于西方作家的心态与姿态。

海外华文作家进入放逐话语的语境中,包含一种存在的可能性追求,并显示出某种独特的张力效应,同时也包含着作家对现有的文化现象的本质性审视和理解。比如客居美国40多年的白先勇,尽管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淘洗,也存在着所谓“距离”和“区别”。但漂泊的情感体验作为内在文化心境,一经触发,其作为华文作家的创作姿态、情感结构和思维方式,便随之拓展、开放和丰富起来。他把域外“苍凉浩茫的人生感中所包含的对命运从容无奈的把握,对生死离别、起落兴亡的深沉而豁达的观照”,都“自由自在地糅合在异域生涯的传统心灵的呈现中”。他来自激情与自由的放逐话语孕育出来的《纽约客》《第三只手指》以及《谪仙记》《树虽如此》等文本,都是自身生命体验、民族情感和文化传承的人性化展示,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在场”。这说明,以汉语为载体的文化母题,在中华文化构成的坐标系上,具有相当丰富的、带有创造性的文化内涵。同样表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在进行现代性转换的过程中,唯有以语言为载体作用之下才能得以实现。“放逐,放逐”而又“乡音难改”,语言是民族文化之根,在异质的语境中不仅仍富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具有了汉语言文学超国界性、超民族性及超文化性的价值意义。

(四)远行天涯与放逐诗学

漂泊远行的生存处境,也成为放逐于海外的华文作家的生活方式之一。

其实,每个人都在路上,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以何种方式放逐,有一点是相似的,即彼此都远离一个情感上认同的家,尤其是从曾经熟悉的地方迁徙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带,都有可能产生诸如语言、文化、种族、生活习俗、空间距离等方面的疏离感和漂泊感。特别是那些初来乍到的“外来人”,一种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显得甚为强烈。尽管身份认同带有历史和社会影响的烙印,但在放逐的远行中,人们首先关心的不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我,而是迫切让身份获得认同。人一旦成为某种非中心化的主体,常常难以感知自己与现在、过去乃至未来的切实关联。这时,个体生存会因此而失去内在的依托,以致陷入漂泊孤独的窘境,形成一种沉重的焦虑感。透过这种焦虑,可以折射出社会背景转换中海外华文作家漂泊放逐的心路历程。

漂泊中的远行,仿如从一个点向另一个点不断移动的过程,以这样一个个的坐标点来定位生活,或许方能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里所处的位置。而在指向未来坐标的方位上,即使现实以忧思和焦虑来回报这种对于理想和愿望的追求,但正是文化的无所不在,改变了人类数千年对精神、物质以及自身生存意义的认知或界定。因此,放逐母题作为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中值得关注的话题,涉及和包涵着在生活经验、工作、教育、阶层、语言等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因素中,也包涵在某些重要的命题中。而文学作为一种倾诉手段,一旦寻找到通往灵魂出口的通道,必然会反映出这种迁徙、放逐以至生存发展的种种人生经验和精神诉求,“为我们原本属于专业性的飞行——或者说漂流——提供了极大的加速度,将我们推入孤独,推进一个绝对的视角:在这个状态下只有我们自身和我们的语言,而没有任何人或物隔在两者之间。”①① 布罗斯基:《我们称之为“流亡”的状态》,见《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538页。如果说,漂流是人的某种精神(本质)状态,而获得“绝对的视角”之于漂泊或流亡中的写作,挟带无所置措的失重感;那么,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将身体和精神的流亡与母语彼此在互动中同呼吸共命运,其所提供的生命图景和精神镜像,似乎就是一种有意味的放逐诗学。漂流海外的着名诗人杨炼在澳洲期间,曾面对悉尼海岸上那座耸入蓝色的峭壁,看海鸥在下面,一群雪白的幽灵无声滑行。“我坐在岩石上,看海。而大海、涛声,和漂泊者的命运,都在一刹那突入一首诗。”他在一篇随笔《因为奥德修斯,海才开始漂流——致〈重合的孤独〉的作者》一文中就这样写道:

是谁使“漂流”有了意义——海,还是奥德修斯?在我看来,是后者揭示了前者的距离。因为漂泊者,海的波动加入了历史。因为被写下,诗,有了源头。如此,诗人命中注定,不肯也不能停止:以对距离的自觉创造着距离。在中国,你写“把手伸进土摸死亡”(《与死亡对称》),黄土,带着它的全部死者,延伸进一个人的肉体;在国外,我写“大海,锋利得把你毁灭成现在的你”(《大海停止之处》),每天就是一个尽头,而尽头本身却是无尽的。从国内到国外,正如卡缪之形容“旅行,仿佛一种更伟大、更深沉的学问,领我们返回自我”。内与外,不是地点的变化,仅仅是一个思想的深化:把国度、历史、传统、生存之不同,都通过我和我的写作,变成了“个人的和语言的”。……你不可能取消距离,你应当扩大它,把它扩大到与一个人的自我同样广阔的程度,孤独,被扩大到重合的程度:一个人的,许多人的:中国的,外国的;这里的,别处的;此刻的,永远的一个人的处境。

多么意味深长的文字!在杨炼看来,既然所有的诗人只面对了同一个现实:作为词,同时作为词的反叛。生命,必须以一首首诗的形式来完成。倘若杨炼这种通过“我”和“我”在漂流中写作还远未结束的话,那么,以诗的形式来完成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自我认同。也因此不管身处何方、何种境遇、以何种方式放逐,诗人始终没有放弃对于母语的探寻和书写,并转化为个人的和语言的。这可视为诗人“此刻的”诗学内核。

同类推荐
  • 樱桃园

    樱桃园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契诃夫戏剧集》将选收汝龙译契诃夫的名剧《伊凡诺夫》、《海鸥》、《凡尼亚舅舅》《三姐妹》和《樱桃园》。
  • 不一样的文学史

    不一样的文学史

    这是一本巨匠的八卦之书,也是毛姆窥视人性的洞见之作。巴尔扎克是个“软饭男”;简·奥斯汀土里土气不会搭衣服;艾米莉·勃朗特有同性恋倾向。毛姆这样做并非有意唱反调,哗众取宠,而是去除一切伪饰,只留下真实的躯干,以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本人作为职业作家的丰富经验,过滤出作家的经历和作品可能产生的亲缘关系,给读者展示一个够八卦、超好玩的不一样的文学史!
  • 镇安民间故事集(上)

    镇安民间故事集(上)

    我们镇安历史悠久,民间文学形式丰富多彩,内涵深厚。我作为一名老文化人,对于民间文学的传承当然责无旁贷。我喜欢民间文化,对于民间故事、民间笑话尤为喜欢。因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就想为镇安的民间文化做点工作,但由于公务缠身,始终未能如愿以偿。直到退休之后,空闲的时间多了,于是,我便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要为镇安的民间文学干出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于是,从2013年初,我便开始搜集、挖掘、整理镇安民间故事、民间笑话、地名传说及风俗故事。
  • 大柳树恋歌

    大柳树恋歌

    本书收有“在马恩塑像前”、“清辉照无眠”、“孩子的话”、“水城威尼斯”、“雨中黄山”等诗歌。
  • 述而批评丛书:驯养生活

    述而批评丛书:驯养生活

    这部评论集既聚焦成熟作家,也探讨年轻作家,呈现作者广泛的阅读涉猎和极富深度的个人理解。上海极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上海极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上海青年评论家的一次集体亮相。《驯养生活》是青年文学评论家黄德海的精选评论文集。该书所选的书评呈现了黄德海广泛的阅读涉猎和专注、极富深度的个人理解。评论的作家既有阿城、金宇澄、格非、贾平凹等功成名就的作家,也有李蕾、豆豆这些年轻的作者。全书语言流畅,颇具古韵,例子引用得当,将深刻的问题和见解清晰地表达,内涵深远,读后令人回味。小说除了一个个看起来落入俗套的故事,有什么东西吸引着我,才会让我不致在阅读的中途废而不观?这些人心的微澜,尘世的琐细,因为未经成见的提炼,不虚浮,不张致,细细密密地显现在人物的行为之中,自然地流淌于整个生活不绝的长流,因而有一种与生活本身的活力相生相长的郁勃之气,小说便显得生气灌注,元气淋漓。这部评论集既聚焦成熟作家,也探讨年轻作家,呈现作者广泛的阅读涉猎和极富深度的个人理解。
热门推荐
  • 怎样一眼把人看透

    怎样一眼把人看透

    从别人的举手投足之间看透其心意,从别人的小习惯、小细节中识别其才干和为人,从眼神和话语中判断出隐含的动机。本书教会你如何看人、识人,还告诉你如何随机应变,相机行事,让有才能的人为你所用,并可轻松绕过人生路上的陷阱。
  • Walking in the Air

    Walking in the Air

    正值夏秋交替的季节,台风一如往常袭击了名古屋。青乙高中在瑞穗区二丁目附近,是一所口碑很好的老牌私立高中。距离二年三班的户井萌子失踪,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天时间。按照萌子父母的说法是,他们的女儿从一个月前开始变得有些奇怪。虽然之前因为念了高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周末或者社团活动结束后会和朋友一起逛街,但每次都会事先和他们说好,回来之后也会叽叽喳喳说学校的趣闻给他们听。萌子本就是个活泼的女孩子,家里的气氛因为她变得更加温暖融洽。
  • 我的舅舅是影帝

    我的舅舅是影帝

    未来的陆昭,名满天下。他是百亿影帝,也是最佳导演。他有着前途无量的人生,也有个他爱也爱他的女人。但,在此之前,他只是个刚刚辞职的厨师……还有三个月寿命。讨论剧情、作品建议及指点都可加群:314717156
  • 风云棋局之天寻千桑

    风云棋局之天寻千桑

    风起云涌,乱世谁统?她,红衣飘扬,妖艳扶桑,潇洒肆意,风华绝代。他,玄衣墨染,神似谪仙,天迹难寻,傲世无双。他,白衣无尘,敬羽风雅。他,黄衣如尊,霜晨傲骨。他,紫衫邪魅,盛气阳刚。她,貌可倾城,智若孔明。她,八面玲珑,尊贵典雅。是否有人能逃过那一双绯红的妖瞳?爱人与天下他们当如何取舍?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王者?又是谁得佳人永伴?乱世如棋局,他们会怎样演绎自己的传奇人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宠妾来袭:夫君请接招

    宠妾来袭:夫君请接招

    谁说英雄救美就一定会是好事?这是一个傲娇少爷由于一不小心“英雄救美”了一回,而摊上一个非常记仇的暴力少女并在过程中不知不觉的爱上她的悲催故事。
  • 鸢飞戾天明者在暗

    鸢飞戾天明者在暗

    在未来世界,大地、天空、黑暗、光明混沌不清。究竟谁是谁非?狂魔般的少年不顾世人反对,潜在城市的废墟里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于是人们联合起来,向这个从古至今绝无仅有的魔头开战!“沉吟的大地与黑暗我了然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和规矩的存在,但,我并不祈求我能得到善终。我将以我全部的魔力与天分舍弃与他,在他也消逝后,这份魔力就归为您有,请助我保护他到最后一刻。”
  • 暗颂

    暗颂

    所谓命运不过是选择的许多分支而已,而有些人的选择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无奈之余,不抗争就只能接受。
  • 限你3秒,快点滚

    限你3秒,快点滚

    千金大小姐一定要是淑女吗?哼,我就是例外!淑女?什么东西?“限你3秒,快点滚!”这句话一出来,保证马上有人遭殃,可是有人却偏偏要挑战她的极限!3个有黑道背景的迷人男子与宫穆研相识,会发生什么故事勒?
  • 病毒在召唤

    病毒在召唤

    安迪洛克斯表示他很无辜。一觉醒来,竟到了虐杀原形的纽约,A哥正四处肆虐。被感染了,好不容易把A哥干掉,终于能睡个好觉。一觉醒来,到了生化危机,这下好了,变成跟着A姐满地球跑。千辛万苦终于怼死大丧失保护伞,安迪终于能轻松了,但他想到一个问题:一觉醒来之后呢?出乎意料,他来到了平行地球,可惜,这时却发现因为一个A妹,变成了通缉犯。安迪:“艹!我跟A有仇啊!”
  • 入骨相思知不知

    入骨相思知不知

    再遇见她,贺维庭一把掐住她的脖子,眼中满是狠戾,“我问你回来干什么?!”乔叶轻轻闭上眼,就像熄灭了整个星河里所有的灯。聘用一个曾经狠狠背叛自己的女人作私人医生,他大概是疯了。五年前遇见乔叶,对贺维庭来说,似一场绵延入骨,不死不休的顽疾,可其实我们都明白,生命何其短暂,相逢何其稀罕,过去那段情分明是一段谎话,却谁都不肯先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