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0500000039

第39章 出世篇(3)

松州之行使薛涛彻底认识到自己寄人篱下、卑微低贱的生活处境。回成都后不久,她便脱去乐籍,退居浣花溪畔。她在这里结庐而居,还在门前种满琵琶花,远远望去就像置身于绚丽如霞的花海中。在距离薛涛草庐不远的地方,就是通往长安的大道,那里车水马龙,行人往来不绝。

虽然薛涛脱去乐籍,但是她的才名文笔还是受人仰慕,她住的地方也成了许多文人倾慕之所。他们或登门拜访,或与这位才女以诗书相往还,这样平静的生活才使得薛涛觉得生活不再无所依托。

生活之所以乏味,是因为不懂得将乏味的生活调理得有声有色。也许就是一张小小的卡片,抑或是一只别致的杯子,那精致细微的趣味,慢慢累积起来就可以把生活填上各种各样的色彩,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原有生活的味道。

莫受造化戏,天地任我锤

原文:造化唤作小儿,切莫受渠戏弄;天地丸为大块,须要任我炉锤。

译文:命运被人称作喜怒无常的孩子,千万不要被他戏弄;把天地捏成一个大土块,究竟该是什么样子,可以任我们锤炼。

解读左思原为齐国临淄人,早年读过汉朝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两篇名作后,他对这两篇佳作都有自己的看法,认为有些描写流于虚幻、缺乏事实根据。他决心学习前人,超过前人,把三国时代的魏都邺城、吴都建业、蜀都成都合起来写篇《三都赋》。

经过一番苦心写作,《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他为这篇文章,前后花了十年的时间,满以为会受到士子们的赞赏,没想到拿出去征求意见时,竟受到一伙人的嘲讽。原来,他要写《三都赋》的风声一传出去,就有人断定他这个山野之民难登大雅之堂。有位叫张华的人对他说,有位皇甫谧先生是当今文坛领袖,你可以请他评论一下再做计较。于是,左思把《三都赋》送呈皇甫谧。皇甫谧读后,击掌赞赏。为了奖掖新秀,皇甫谧亲笔为之作序,并请人为之作注解。顿时,《三都赋》成为洛阳百姓交口称赞的好文章。文学家陆机,原来看不起左思,还打算自己写篇《三都赋》,后来看到左思《三都赋》的抄本,自叹弗如,放弃了写《三都赋》的念头。

专心致志,是左思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全身心都投入到了写作之中,不受外界任何干扰,这是难能可贵的。命运常被人称作喜怒无常的孩子,千万不要被他戏弄;把天地捏成一个大土块,究竟该是什么样子,可以任我们锤炼。左思便是用自己的雄心壮志,锤炼了一片天地!

若非上上智,便无了了心

原文: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译文:山河大地与无限的宇宙空间相比,不过是一粒尘埃,而地球上生存的小小生物和无边的宇宙一比,不过是微尘中的微尘。我们的躯体与漫长绵延无限的时间相比,不过是一朵短暂的浪花泡影,何况是那些比生命更短暂的功名富贵,不过是泡影外的泡影。所以,一个没有高深智慧的人,是不能具有彻悟真理之心的。

解读《维摩经》说:“巍巍须弥山,可纳于一粒芥子中;四海之水,可容入一个毛孔里。”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四周都是海洋;就是这样的高山也可以装入芥子中,就是这样的巨海也可以放进毛发之中。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是一种“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的旷达胸怀!

视富贵浮云,不必岩穴栖

原文:有浮云富贵之气,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译文:人只要有视富贵如浮云的节气,就不必隐居到深山洞穴当中去脱离俗世、修身养性;人只要没有沉溺山水风景到嗜狂成痴的地步,经常喝酒吟诗做对也是一番乐趣。

解读“清初三先生”之一的顾炎武从小喜欢读《孙子兵法》和《资治通鉴》、《史记》等书,十分关心历史。后来顾炎武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下决心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开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和他的两位好友也参加了保卫昆山的战斗。昆山军民跟清军激战21天后,因为兵力悬殊,最终失败。昆山城陷落的时候,顾炎武的生母被清兵斩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继母,听到清兵攻破常熟,就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女子,以身殉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其他国家的臣子,不要辜负世代的国恩,不要忘记先祖的遗训。”顾炎武痛哭一场,葬了继母,离开了家乡。他想渡海去投奔鲁王,还没有去成,鲁王政权已经覆灭了。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毕竟势孤力单,没能成功。后来,顾炎武离开了江南,决心到北方去游历。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也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在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一路上,他用两匹马、四匹骡子,驮着他的书箱。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这样他的知识就更丰富了。顾炎武从45岁起,用了20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江南来回奔走,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住在客栈里。他还曾经和朋友一起,在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才在陕西华阴定居下来。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纷繁世界里,“有浮云富贵之气,而不必岩栖穴处。”人只要有视富贵如浮云的节气,就不必隐居到深山洞穴当中去脱离俗世、修身养性,可以像顾炎武这样历经人生的曲折和坎坷,依旧能谈笑风生,心性归于宁静。

不为法空缠,身心两自在

原文: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译文:别人争名夺利与我无关,我也不必因为别人醉心名利就嫌弃疏远他;保持恬静淡泊的心性是为了顺应自己的个性,因此也不必向别人夸耀自己“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这就是佛祖所说的“既不被物欲所蒙蔽,也不被空虚寂寞所困扰,能做到这些,就是一个身自在而心悠然的人”。

解读唐朝名臣陆贽,不但文武双全,更是清慎自守,对自己为官为人自律甚严。尽管他因才德很受德宗皇帝的器重,但是,他从未因此自骄自大,结党营私扩张自己势力,而是尽忠职守,兢兢业业。德宗曾一度在政务上完全离不开陆贽,君臣之间,食则同席,寝则同榻。甚至在寒冷的冬天,皇帝还将自己的衣裳亲手披在陆贽的身上。还有一次,君臣一起进山打猎,因为道路复杂,一时不慎走散了。德宗焦急万分,甚至悬赏一千两黄金来寻找陆贽的下落,直到陆贽回来,他才高兴起来,快乐的表情,使得上自太子下到群臣,都进言庆贺。可是,就是这么个德宗皇帝,却同样昏庸无能,偏听偏信,最后听信奸臣谗言,不辨真伪,不分好坏,差点杀掉忠心为君为国的陆贽。而他要置这个曾与他不分你我的近臣于死地的原因,却好笑得可怜。

奸臣攻击陆贽谢绝一切公私礼物,完全是为了“沽名钓誉”,虽然他表面上要“杜绝私交”,其实是为自己收买人心,而这样还会影响上下之间的关系。据说,德宗甚至专门下“密旨”给陆贽,怪罪他“清慎太过”,并要求陆贽要接受“细小物品”的礼物。但是对自己要求甚严的陆贽不能苟同德宗的这种观点,上疏陈述自己的看法,认为今天收了小礼物,明天就会接受大礼物,以至于没有尽头,欲望也会越来越大。陆贽的观点,正是防微杜渐的意思,是对个人修养的高标准。陆贽甚至还借机劝诫德宗不可以过于奢华,这恰恰一再触及了德宗的痛点,最后陆贽终因直言上书,被德宗治罪,差点连命都丢了。

机闲一日遥,意宽斗室广

原文: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宽者斗室广于两间。

译文:岁月的长短本来不在于岁月本身的变化,而在于人心的感觉,世界的宽窄原本也不在于世界本身的大小,而在于人心的体验。所以心机清闲的人看岁月,一天比千年还要漫长;心胸开阔的人看世界,一间斗室比天地还要宽广。

解读隋末天下大乱,徐世绩追随李密起义。李密被隋朝将领王世充打败,带领众人投靠了唐军。这时,徐世绩仍然坚守黎阳仓,他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已经归顺了大唐,现在这里的人口和土地是魏公所有的。我如果上表献给唐军,就是趁着主子战败,自己居功邀赏,这是让我感到耻辱的。现在最好是准备好州县和军队的人口册子,全部交给魏公,请魏公自己抉择,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于是便派使者去见李密并说明情况。其实,李密对徐世绩已经没有任何的管制,如果徐绩直接向唐献上表示降服,可以为己邀功而得到重赏。但徐世绩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让李密献上,推功于故主,表现了他的谦让和忠厚。

李渊知道这件事后,对他非常赞赏,高兴地说:“徐世绩感德推功,不忘旧主,实在是纯臣、忠臣啊。”于是下诏封他为黎阳总管,加封上柱国公、莱国公,后来又升其为武卫大将军,改封曹国公,赐姓李。唐太宗即位后,因为犯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徐世绩将名字中的“世”去掉,故称徐绩。后来,徐绩随唐太宗征伐,多建功勋,得到恩宠,唐太宗曾对他说:“朕欲托孤,思来想去没有人比你更合适了。你以往能不负李密,现在怎么可能辜负朕呢?”太宗病危时,他果然被委以托孤重任。

为人心胸豁达,不计较鸡毛小利,于有意无意间表现自己忠厚的本性,必能打动人心,尤其若为领导者所识,必有回报。徐世绩推功并非惺惺作态,而是他一贯的豁达作风使然,这一作为使他失去了表功的机会,但却被明君欣赏、重用,达到了为人臣者的终极地位。

矜名输逃名,练事输省事

原文:矜名不如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译文:炫耀自己的名声还不如逃避名声更为有趣,做事情精明干练怎么比得上省事更为安闲自在。

解读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说法,即人的才华不可外露,宜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

宋代谏议大夫刘安世在《元城先生语录》中有一段文字说:苏东坡被御史谢景温诬告乃至下狱。当时张安道在南京做官,就向皇帝上疏营救他。本想附在南京府的公文中递交皇上,府官不敢接受。于是张安道就命令他的儿子张恕到登闻鼓院将信投进去,张恕徘徊再三,终于未敢投书。不久,东坡出了狱,后来看见那封上疏的副本,不由得伸出舌头,脸色都变了。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东坡未回答。后来苏东坡的弟弟苏子由看了那副本,说:“我哥哥当然要吐舌头了!这件事全靠张恕之力。”仆人问:“为什么呢?”子由说:“难道你不知道汉代郑昌救宽饶的事吗?郑昌上书说:‘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这话正激起汉宣帝的愤怒。而且宽饶有什么罪过呢?正是因为触犯了许史之辈而遭祸。再来上疏,就更添加了几分怒气。如今东坡也没有罪,只不过是名气太高,与朝廷争胜负。张安道的上疏说东坡实在是天下之奇才,难道不只有激起人主的愤怒吗?”仆人说:“那么当时要救东坡,应该怎么说呢?”子由说:“只说本朝还未曾杀过士大夫,如今就从陛下开始,后世子孙必然要援引陛下为例子。神宗好名而畏义,也许可以制止那件事。”

去留无所系,静躁不相干

原文: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译文:孤云从山谷中飘出来,它来去自由无牵无挂,无论是远去还是停留与别的事物都没有任何关系;明月高悬空中,人间的安静与喧闹都与它毫不相关。

解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也就是说,万物现象都是往还来去一任自然的。一轮明月悬照在天空之中,它的皎洁光明,照耀着下界的静寂或是喧噪的各地方,没有一点厚此薄彼的分别。人的出处进退也应当像孤云无心出岫,人心的明朗更应当像悬在空中的明月一般。

荣启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隐士,在动乱的年代里,这位老庄的信徒相信无为而治,在自然中寻求自己的安宁和满足。他隐居山林,自给自足。当儒士策士们为了自己的观念和名利积极争取入世,穿梭在各国之间时,荣启期安守清寒,自得其乐。一天,荣启期刚刚做完自己田地的工作,开心地在郊野中行走。他穿着粗糙的皮衣,腰里系着一根绳子,邋里邋遢的。他面目清瘦,肤色黝黑,一看就是终年辛苦劳作的人。可是他却愉快地一面弹琴,一面唱歌,无忧无虑。荣启期走到半路,遇见了这时一直游历各国的孔子,孔子看着他的行状,有些不理解,问道:“您这样贫穷却又如此快乐,这是为什么呢?”荣启期回答说:“我快乐的原因太多了。大自然孕育各种飞禽走兽、昆虫鱼虾,只有人最尊贵。我能够做人,这是第一快乐。人有男女之分,男的尊贵,女的卑贱。我生为男人,这是第二快乐。人生下来,有的没有看到日月便夭殇,有的还没有脱离母亲的怀抱便短命而亡,我却活到九十岁了,这是第三快乐。贫穷是人的一般情况,死亡是人的必然结果,人们害怕恐惧的不过是人生的一般情况和最终的结果罢了。我之所以可以如此安然地面对,也不过是安于一般情况,等待必然结果,还有什么忧虑呢?”

盖心无染着,欲境是仙都

原文: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着,欲境是仙都;心有系牵,乐境成悲地。

译文:风景秀丽的林泉本是名胜之地,可是一旦沾迷留恋,那么幽境胜景就会变成庸俗喧嚣的闹区;书法绘画本来是骚人墨客的一种高雅趣味,可是一旦产生贪求和痴恋,就会把风雅的事变得庸俗市侩。所以一个人只要心地纯真没有污染,即使身在人欲横流的环境中也如同在仙境一般;反之一旦内心迷恋声色物欲,即使置身山间的快乐仙境,也会使自己如置身苦海中一样痛苦。

解读所谓俗与雅并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支配事物者的主观感受,所以《维摩经》中才有“心静则佛土也静”,意思是说俗雅完全出于心的反应。所谓苦与乐也不在于环境本身,而完全在于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感受,因而《华严经》中才有“处于世间,一切事皆如虚空,如莲花之著水”,意思是劝人处世的秘诀是不要著相。

同类推荐
  • 十五堂中国哲学课

    十五堂中国哲学课

    聆听东方智慧,启迪当下生活。天与人,古与今;阴与阳,生与克;是与非,真与假;知与行,善与恶;义与利,德与才;和与同,治与乱;民本与任贤,礼与法;小康与大同……听周桂钿教授为你,答疑解惑,点亮人生。
  • 只要会呼吸,就能做冥想

    只要会呼吸,就能做冥想

    《只要会呼吸,就能做冥想》中,美国克利亚瑜伽大师托宾·布莱克跟我们分享了他的冥想秘诀,告诉我们如何从头开始练习冥想,如何安排时间和姿势,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应对冥想过程中包括“走神”在内的各种障碍,如何进入深度冥想,达到“无牵无挂的慈悲”境界,感受个体生命与宇宙的交流……通过100天简单易学的练习,托尼·布莱克会让你发现,冥想是上天赐予每个人最珍贵的礼物,哪怕没有一丝基础,你也可以轻松上手,体味冥想带给你的深度愉悦和持久宁静!
  • 人生哲理枕边书

    人生哲理枕边书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张永远无法完成的草图,是一次永远无法正式上演的彩排,人们在面对抉择时接近没有判断的依据。我们既不能把它们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人生是从生到死的过程,对人生多一些思考,生活才会少一些盲目。
  •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的哲思语录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的哲思语录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由思考入题,讲述道德、信仰、思维等人生主题。解答了许多哲学回答不了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帕斯卡洞悉了宇宙的真相,窥见了人类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但因有思想而伟大。翻开本书,直抵人生的终极秘密。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大字本)(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大字本)(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这是一个重大而又严肃的现实问题。本书将理论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用平实、流畅的文字集中回答了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
热门推荐
  • 韩娱重生之月光

    韩娱重生之月光

    前世的白粉在重生后走向狂饭,亲妈饭的不归路。金泰妍:我们认识快10年了,要不要见一面啊!说不定有惊喜啊!男主:不要,网恋就是见光死!允儿:亲故啊!回国也不说下,晚上去你家喝一杯,我爱吃的你知道啊多做点,嘿嘿!男主:别来我气还没消,不就说要做你姐夫嘛,就在少时内传我是基佬,现在还是头条呢!怼作者群:455972097
  • 衰落还是转型:当代西方政党的发展变化研究

    衰落还是转型:当代西方政党的发展变化研究

    本书以中外学术界激烈争论的“政党衰落”问题为切人点,考察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对政党模式的演变造成的影响,分析政党与选民、政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政党组织结构的相应变化,肯定政党在当代西方国家中所发挥的表达和整合各种利益、政治动员、录用政治精英、维持政府运转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指出西方政党政治中存在着脱离选民、疏远社会等不利于政党长远发展的倾向。
  • 灵迹行

    灵迹行

    出生便被天劫击,连累父母双亡,导致身体极不稳定,不输于命运,想要证明自己,可他自己的真实身份却是...
  • 从此爱情没有你

    从此爱情没有你

    两年前,江小云背弃他消失无踪开始,俞北寒就发誓,如果再见到她,他一定亲手掐死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万灵契书

    万灵契书

    原本世界末日的世界末日竟无影无踪?所有人的生活都被强加了一本书?巨星上的神秘人影?全球进化之后又是什么?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越来越强的特异能力?永不停歇的幸运转盘,被欧皇眷顾的幸运儿,又会将世界带向何方?
  • 我有一个狩猎世界

    我有一个狩猎世界

    在这个浩瀚而又璀璨的宇宙,哪怕那真的是如同黑暗森林一般的冷酷与孤寂,也要用自己的脚,踏上自己的路途,照亮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修炼之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全部去燃烧!如果达不到那星空尽头……如果无法诠释自己人生的意义……那这一帆求道又有什么意义?刘小凯仰望着那片触手可及的星空,伸出他的双手……总有一日,这片星空都要放于掌中!……额……穿越也就算了,为毛一醒过来就是一片蓝蓝的天呢…………等一下,我收回之前所有对这个地方的评价……怒赞!击杀一只大猩猩,获得身体强化,神猿通天感悟+1击杀一只很萌很萌的兔子,敏捷提升,乱步无重修为+1击杀一个石头怪,对于土系法则感悟提升。刘小凯看着这里的所有生物,渗出泛起了绿光的眼神!
  • 丝路要冲:嘉峪关(文化之美)

    丝路要冲:嘉峪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民族战争的历史话题;这里,流传着无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的故事……
  • 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

    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

    关于养生,佛家文化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佛家对养生更是具有独特的见解和精彩的论述。另外,佛法修习的具体内容,也让修炼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健康的身心。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习一下佛家养生的要旨。本书是一本集佛家养生精华为一体的大众实用通典。书中涵盖了素食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静坐养生、禅定养生、德行养生、情志养生、休闲养生、名人与养生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探索佛门中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揭示了佛家养生的观念,并结合这些观念,详细阐述了佛家养生之道,同时还为大家提供了许多方便易行的养生方法。
  • 余光里的原住民

    余光里的原住民

    那个少年的出现,是惊鸿一瞥的心动。那个少年的离开,是柴米油盐的平淡。我不想放弃,幸好。曾经我以为余光里的你遥不可及,但不曾想过,我也曾在你的余光里。——林一
  • 暮城以南凉城以北

    暮城以南凉城以北

    四岁生日那夜漫天火光她的父母葬身火海,她清楚这场火灾并非意外可警察对外公布,一切只是一个意外穆逸臣留下百亿遗产,年幼的穆凉城要如何守护?成长过程中,她如履薄冰,几经生死。好在,有人一直在暗中保护她,让她平安长大。眼看十八周岁就在眼前,一张谋划十年的阴谋大网已悄然将她包围……面对亲情,爱情,与仇恨穆凉城要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