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0500000005

第5章 修身篇(4)

解读静与动本是一对矛盾,世界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在绝对的运动变化中又存在着相对静止。绝对的运动与相对的静止,过于强调哪一个方面都不恰当。过分爱好动,那就成了飘忽不定,短暂容易消逝,形不成稳定可靠的品质。宁静致远,过分爱好寂静,那也就像死灰与枯木一样,没有一点生机可言,这也不可取。不管动还是静,都不可太极端。做任何事情,如果走向极端,那就会促使事情向相反方向转化,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与人们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动与静相对应,任何人都具有静与动两个方面。最爱好寂静的人,也有好动的时候。

居卑知高危,处晦知明露

原文: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译文:处在位置低的地方向高处看,才知道攀登到高的地方非常危险。待在昏暗的地方,才知道处在光亮的地方太刺眼。保持清静无为,才知道爱好活动非常劳累。不多说话才知道多说话是急躁的表现。

解读处于事物的对立面,对事物的了解才能更加深入与透彻。登高望远何等惬意,但是在低处向高处看,才知道走到高处不仅能令人感到愉悦,登高的过程是非常危险的,待在高处也是有危险的。待在昏暗的地方可以对光明的地方多一层了解,清静之中可以回想好动的辛劳,沉默之中才醒悟自己过往话太多是急躁的表现。推而广之,处在贫困之中,能省悟安逸生活中也隐藏危险;处在悲伤之中,能体会从前的幸福原来不是天长地久,原来幸福中已埋伏不幸福的因子。

吉人多和气,凶人多杀机

原文:吉人无论作用安详,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狠戾,即声音笑貌,浑是杀机。

译文:善良的人,言行举止都是和气镇定的样子,即使在睡梦中也洋溢着吉祥和气;凶恶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凶狠毒辣,甚至声音与笑脸,都洋溢着杀气。

解读中国古代官吏断案故事中,有许多观察疑犯气质举止,最后发现案情真相的故事。唐朝时,某地方官审理一个盗窃案。疑犯是一伙江洋大盗,做盗贼已经多年。他们盗窃的是当地有名大富之家。案情已经很明朗,赃物与盗贼都已经抓到,但是审理此案的官人还有一处有些不解。按照律法,盗贼的头领所犯的罪是最严重的,所受到的惩罚也是最严厉的。这伙盗贼的首领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看着这个贼头,断案官觉得有些不对劲。他观察这个贼头,觉得此贼头气质相貌都没有凶恶的感觉,倒像是一个读书人。于是断案官和颜悦色问贼头,他原来是做什么的,什么时候开始做贼头。贼头看见审案子的官态度很温和,胆子一大便把事情原原本本都说出来了。原来他本来确实是一个读书人,只因为家中贫困,缺衣少食,才被盗贼们怂恿做了贼。贼人们许诺,这次得手多分些金银给他。这读书人想着就做这一次,分到些金银,以后就再也不干这事。结果第一次偷窃,就被抓了进来。而且实际上动手偷盗的人也不是他,他不过是被推举为首领,偷盗当时他仅在外面望风而已。了解了这些情况,审案子的官便判了这读书人轻罪,没有按贼首的重罪处罚他。

与人相观治,一方便法门

原文: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译文:每个人的遭遇各有不同,有的人遇到好机会,有的人没有遇到好机会,人怎么能要求自己一定要遇到好机会呢?人的情绪有时好有时坏,人怎么能要求自己事事顺心呢?对照着别人的境遇来思考自己的问题,这也是领悟人生道理、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好方法。

解读每个人的遭遇都不同,这个世界是一个有差异的世界。正因为有差异,这个世界才显得如此多姿多彩。有的人事业成功,有的人一事无成。有的人生来聪明,有的人天生比较拙笨。有的人灵巧秀美,有的人笨拙粗糙。有人说老天是公平的,也有人说老天根本就是偏心的。无论人们怎么样认识世界,都不得不先承认这个世界确实是有差异的。这个世界不是整齐划一的,也不是完全平均与绝对平等的。无论人们如何认识,这个事实不会因为人们的认识改变。抱怨老天不公平,或者是感叹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都不会使老天从此就变得更公平或者是更加不公平。因此关键在于人们怎么认识对待它,当生活不如意时抱怨无济于事。抱怨自己运气差,这个世界总能找出运气更差的人。抱怨命运不公平,这个世界也能找出遭受命运更加不公平待遇的人。懈怠时想想比自己勤奋的人,可以使自己更加努力。抱怨生活条件苦的时候,可以想想那些生活更加困苦的人。这样对照比较,自己的不平之心,郁闷的情绪,都能得到纾缓。

吾身小天地,天地大父母

原文: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燮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译文: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世界,能够使自己无论高兴与愤怒都坚持不犯错误,喜欢与憎恶都有一定的准则,这就是协和调理的功夫;天地是人类的父母,能够使人们没有牢骚抱怨,使万物不受各种灾害迫害而顺利生长,这也是天地造物的恩德,天地间一片和谐的景象。

解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天地自然之间具有相通之处。古人有天人感应论,讲人与天地自然之间交相感应。人与自然确实有相类似之处,由大自然的变化可以反省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相通。人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自然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喜怒哀乐都不过分,控制在一定程度内,那么对人就不会造成损害。如果喜怒哀乐没有节制,则必然会使人身心受到伤害。大自然阴晴变化,风云雨雪天气交替,如果不超出一个度,那么能使自然万物顺利生长。如果雨雪阴晴变化没有规律,暴风暴雨暴雪或者干旱无风云雨雪,这样的环境都不利于万物生长。人与自然都遵守一定规则与规律,才能呈现稳定和谐的气象。

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缺一不可,同样哪种情绪过于泛滥也都不可以。过喜过怒过悲,对人的身心都会造成损害。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大喜大悲,生气发火只针对值得的事情,而且不宜过度,这是有修养的人具有的品质。荀子说:水与火有气,但是它们没有生命;草木等有生命但是没有知觉,飞禽走兽虽然有知觉但是不懂得礼义廉耻;人有生命,有知觉,又懂得礼义廉耻,因此人是天下最高贵的。

去混心自清,去苦乐自存

原文: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译文:水面没有被风吹起波浪自然平静,镜子没有被灰尘遮盖自然明亮。所以人的心灵没有必要去刻意清洗,驱除心中杂念与邪念,心灵自然平静清明;没有必要去刻意寻找快乐,驱除心中烦躁,那么自然会感觉到幸福快乐。

解读孔子的弟子曾参,年纪虽小,勤奋好学。别人问他为什么进步很快。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就是说他每天多次反省自身,看自己替别人谋划考虑问题是不是全心全意,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心实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一旦发现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好,立刻改正。养成每天自我反省的好习惯,长时间坚持下来,自然能获得很大进步。

心虚则性现,意净则心清

原文: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

译文:心中没有杂念,人的本性就会显现出来,不使自己内心保持平静却想发现人的本性,那就如拨动水波去捞取月亮一般,只落得一场空;意念保持澄净清明,心灵才能澄净清明,假如不能了解存在的意念而想使内心澄净清明,那就像在落满了灰尘的镜子上又增添了一层灰尘。

解读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两位僧人,他们在一起修行。在荒山废庙之中,这两个僧人多年在此修行悟道,几十年都没有下山。食物简陋,有时候还没有食物,他们也毫不介意,就饥一顿饱一顿,心无杂念,坚持修行。有一天晚上,左边的僧人在寂静的夜晚,突然听到有哭声与恶斗的声音传来。这位僧人本来想置之不理,奈何这声音非常响亮,他被搅扰得无法静心修行。就在心中烦乱不已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怪物跑到自己面前。这怪物非常庞大,面目怪异,张牙舞爪,张开血盆大口,露出白森森的牙齿来咬左边僧人。左边僧人大惊失色,站起来跌跌撞撞向山下飞奔。怪物在僧人身后一路追赶,左边僧人掉进一口枯井中,结果在枯井中发现一具尸体,由此惹上一场官司。左边僧人被抓起来询问,吃了许多苦,挨打受饿,差点被冤枉成杀人凶手。虽然最终查明僧人不是杀人凶手,但是左边僧人已经吃了非常多的苦。后来左边僧人回到修行的地方,右边僧人说那天晚上他没有看到什么怪物,只是看到左边僧人突然发狂,飞奔下山。右边僧人虽然不解,为什么左边僧人要这样做,但是也并没有放在心上。后来左边僧人在静坐之中,看到自己的前世故事,原来自己与井中被杀死的女子有前世孽缘。前生自己亏欠了这个女子,所以今生听到她的哭声,便堕入魔障,无法静心修行,由此惹来祸事。这种前生今生的说法,虽然是佛教因果轮回转世的说法,但是这个故事说明了修行悟道需要虚心无杂念、意净心清,这样才能修成正果。修行悟道需要心虚意净,修身养性同样需要如此,驱除心中私心杂念,才能培养崇高品德。

节义济和衷,功名承谦德

原文: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

译文:一个有节操的人,看问题容易偏激,增加一些温和的想法与态度调剂,这样才不会和别人无谓地愤怒争斗;取得功名、事业有所成就的人,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这样才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解读一个有节操的人,因为自己有优秀的德行,经常比平常人更加不能容忍他人的不良品行。清正廉洁的君子,往往看不起小人,不屑于和小人来往。现实生活中人数众多的不是君子与小人,而是普普通通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的平常人。平常人往往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果人们都不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那么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矛盾争执将会无休无止。品格高洁的人,对待他人多些宽容与理解,生活便会多些和谐与温暖。唐朝时,女皇帝武则天对大臣狄仁杰很是器重。狄仁杰为人心胸宽广,待人宽厚。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想不想知道从前有哪些人说过他的坏话。狄仁杰很坦然地说:“臣不想知道。如果臣有过错,臣会改正,至于说有人向朝廷告状,讲臣的是非,臣不想知道他是谁。”宋朝时的宰相吕蒙正待人也宽容,他第一次进入政事堂时,有一个人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人也能参政事吗?”吕蒙正听到这话,装作没有听到,走了过去。和他同行的人为他不平,打算向别人询问刚才说话人的姓名。吕蒙正阻止他这么做,并且说:“一知道姓名,终身耿耿于怀,不如不知道的为妙。”

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

原文: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译文:禅宗有一句话说:“感觉到饿了就吃饭,感觉到困了就睡觉。”作诗的要领是:“写眼前的景致,运用通俗易懂的口头语。”因为世界上高深的道理,存在于平凡的事物中。最难懂的理论,存在于最简单易懂的道理中;刻意去寻觅真理,反而离真理更远了,没有刻意寻觅真理,顺其自然反而得到真理。

解读世界上没有最高深的道理,如果刻意去寻找高深的道理,那注定是无法找到的。因为世界上最高深、最难懂的道理,其实是存在于最平凡的道理中。一切顺其自然,不必去刻意寻找。饿了吃饭,困了就睡觉,这样也是一种悟道。就是写诗这样的雅事,也不能脱离生活。诗歌的审美价值有助于人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与健康的人格。孔子说阅读研究诗歌,能够增添人的生活情趣,能够使人们抒发自己的感情,能够使人们了解认识各地民土风情,可见诗歌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中国历史上那些能感动人的诗歌,往往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唐朝大诗人杜甫,他的诗歌深刻描绘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艰难困苦,引发阅读者的共鸣。唐朝另一位大诗人李白,他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样受到后代人的喜爱。读李白的诗歌,能排遣心中积郁,唤起人生豪情壮志。写诗的要领在于,内容要写眼前景致,取材于生活,语言要优美通俗易懂。一首好诗语言要优美,同时要清晰流畅,便于人们理解。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写出来的诗,这样的诗不能算是好诗。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他认为如果一首诗写得大家都看不懂,那么这首诗写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他每写完一首诗,就把这诗读给别人听,有时候还找不认识字的老太太来听。如果别人听得懂,他就很高兴,如果别人听不懂,他就修改这首诗,一直修改到大家能明白诗中意思为止。

念随起随灭,与太虚同体

原文: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所感,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

译文:人类的心体变化与天体相似,人的心体有喜悦的念头,就好比天空有吉祥喜庆的星星与云彩;人的心体有生气愤怒的念头,就好比大自然有响雷暴雨;人的心体有了慈悲的念头,就好比大自然有和风甘露;人的心体有了严厉的念头,就好比大自然有烈日秋霜。人有喜怒哀乐、慈悲邪恶的变化,自然有星云雷雨的变化,这些都不可缺少。人的心体变化也要像自然变化那样,随起随灭,心体保持清净,辽阔而没有阻碍,这样人的心体就能与天地相通了。

解读孔子曾用自然变化比喻人生道理。有一次,孔子站在岸边,望着滔滔不绝的江水,对弟子们说,见到大水你们一定要观看啊。弟子们就问为什么,孔子解释说水滋养万物,却不是为了自己,这样的行为好像是它有高尚的道德似的。水向下流去,好像是大义凛然一般。水汹涌奔腾没有尽头,好像坚持根本原则一样。如果决堤,水就会奔涌流出,好像是回响应声。它奔腾赶赴百丈深渊而没有什么畏惧,这种无所畏惧好像十分勇敢。人用水注入仪器之中来衡量地平面,一定是平直的,就好比执法根据准绳一样。水装满之后,不需要用刮平的工具去刮平,就好像是天生正直一般。它虽然纤小微弱,却好像无微不至,洞察一切事情一样。世间万物经过水的冲刷,必然会新鲜干净,这样就好像水善于教化万物一样。人世间的道理,与自然事物的运行规律以及特性等有许多相似相仿的地方。

同类推荐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沉思录

    沉思录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秘·见

    秘·见

    生命何其神秘,其本源到底是什么?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欲望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无欲则刚?信念和觉知又是从何而来?这是一组追求生命本质的谈话,带你进入更深的领域,探寻神秘的生命。
  • 庄子全书

    庄子全书

    本书除了介绍《庄子》原文中的一些经典寓言故事,还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富有借鉴意义的小故事或人生实例,几乎涵盖了职场、营销、教育、友情、爱情、婚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您在轻松中获得智慧,愉悦中体味哲理!
  • 儒家信仰之道

    儒家信仰之道

    上古至西周时期是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的变迁及哲学思想的产生,为儒家及诸子百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成为儒家和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热门推荐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通神盗墓者

    通神盗墓者

    仿佛是一个世纪,或者是无数个世纪那样漫长,萧龙感觉自己置身于虚空之中,看不见一点光芒,一切像是黑色的液体缓缓地流动。
  •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面临不计其数的决策与判断,我们都希望能有一种终生受用决策依据和思维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人人都希望懂得一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世界的经济危机,中国的经济崛起,在这之间,经济学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能为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梁小民教授以通俗、简介的语言,通过分析一个个经济事件,让我们一本书轻松读懂世界经济局势,让我们在面临某些问题时能够更加睿智、理性地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 霸权的黄昏

    霸权的黄昏

    书稿《霸权的黄昏》研究21世纪世界霸权的趋势和命运,探索21世纪中美决赛的特点和规律,开阔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思维,是一部有深度、有力度的战略学术著作。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必将起到“抛金引玉”的作用,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学”这门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 皇城商女

    皇城商女

    她是偏远之地的小小商女,集聪慧和胆识于一身,却身份神秘。他是大辉朝皇上最倚重的名门公子,却机智狠辣,无孔不入。一场别有用心的甄选,半副血腥犹存的地图,毫不相干的两个人,自此跌入预谋已久的机诡漩涡之中。阴谋,权势,熟是熟非,待血雨腥风,硝烟散尽,梅林深处,他却执子之手:我尚未娶,你亦未嫁,何其幸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王妃绝爱之你在哪

    王妃绝爱之你在哪

    与太子相爱承诺的太子妃却不是她,被爱伤过后嫁给了皇帝最小的弟弟轩王爷,他是皇帝最疼爱的将领,她嫁给了王爷又被伤透……
  • 云倾:浮生君尽柒

    云倾:浮生君尽柒

    十年前,殷家灭门,惊才绝艳的殷氏之女也随之在世人眼中消失........十年后,最后一位殷家之女殷柒化身云离公子,走向祁朝王庭之中,只为探寻当年真相。她苦心经营,步步为营,复仇之路漫漫而艰辛。他是鬼域尊主,亦是晋国三皇子,权谋天下,狂傲不羁,却独独在意她。当云傾大陆风云再起之时,谁又成了谁的棋子。天下之争,强者之路,又该何去何从?“我欠他太多太多,这是我唯一能为他做的事了。”“我可以什么都不要,我可以什么都牺牲,我可以被万千世人所唾弃,我只想护她平安!”尊贵如他,嗜血如他,却为了她洗尽铅华........在这风起云涌的云傾大陆上她和他又将谱写怎样的一曲惊华。
  • 耗子赖上小仙女:痴心绝对

    耗子赖上小仙女:痴心绝对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五百年的修炼只为再睹仙姿,五百年来我日夜守候在紫梦湖畔,却意外得知被我咬到的小仙女被贬人间……我到人间寻找小仙女,她就早已被我烙下终于找到了我的小仙女。五百年前一咬定情,五百年后我要以融化你寂寞的仙魂……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做人要有气度 做事要有尺度

    做人要有气度 做事要有尺度

    《做人要有气度 做事要有尺度》内容简介:作为活在社会中的人,始终摆脱不了与人交往。做人要有“雅量”和“气度”,不计前嫌,不抱私怨。有功不自耀,有善不自伐;有怨不计较,有错能容忍。“人”字的构成来自于你的一“撇”与他人的一“捺”的共同支撑,人与人交往可近可远,或疏或密。细节决定成败,如何恰到好处的“把握尺度”是一门值得我们深度思考与研究的“处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