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7800000027

第27章 成功的启示(10)

善待生死

未知生,焉知死

【原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第十一》)

【今译】

季路请教祭祀鬼神的事情。孔子说:“不能够很好地侍奉活人,又怎么能够敬祭神灵呢?”子路又问:“人死后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还没有好好了解生,怎么能了解死的事呢?”

【评注】

朱子曰: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问也。然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盖幽明始终,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

季路,即子路。他在这里的两个问题,前后相关,而孔子的两个回答,紧密相连。

如何对待鬼神和生死,人类思考、辩论了几千年,至今没有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

孔子怎样对待鬼神?他自己说“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第三》),他的弟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第七》)。可见孔子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而是认为先把人做好,再研究鬼神的问题。连人都没有做好,连人都不懂,还想进一步了解鬼神的事,太远了。

问完鬼神,子路又问了一个问题:“敢问死”?人死亡是怎么回事?

这的确是个大问题。人虽有高矮胖瘦之分、贫富贵贱之别,但至少在一点上是人人平等的,那就是我们大家或早或晚、或先或后都难免一死。这个结局想起来有点令人心痛,但却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种悲剧的快感和浪漫的情调,使我们本来很平常的一举一动都带着几分哀怨的诗意,产生类似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感慨。不过,对子路的问题孔子同样回答得很巧妙:“未知生,焉知死。”

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说:“生”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地生活。”孔子“他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情,死后之事他不管的”(《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十分明显,在孔子的话语中只有“一个世界”,即生的世界,这与差不多同时产生的古印度佛教,五百年后产生的西方基督教很不一样,它们都是“两个世界”的主张,不仅讲现世——此岸世界,而且讲来世——彼岸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也罢,天堂地狱也罢,都是无人见过的虚无缥渺的世界。

然而孔子并非一点都不涉及死。“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就是例证,只不过孔子以死为界,反观人生,以死的自觉凸现生的自觉,根本在于生时要“闻道”,不要“害仁”而要“成仁”。司马迁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这是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辉煌的生死观,至今闪耀并将继续闪耀光芒。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

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第入》)有生必有死,当一个人即将走人“死”这个深不可测的黑暗疆域时,必然要对“生”的世界做出最后的回顾;而各人的感受,所想到的问题,多少有些不同。诗人常在临终之际写下绝笔诗,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品格和人生观,而且透露出特定的时代气氛。

宋代陆游的绝笔《示儿》十分有名:“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陆游留下的大量诗歌中,有两种情调很不相同的作品,一种以散淡的笔调描绘他在乡村的安逸生活,一种以慷慨激昂的笔调抒发他的爱国之情,尤其是对收复中原的渴望。虽然,他在前一种生活中无法确认生命的价值,只能把自己的人生同一个更大的事业联系在一起。

所以在临死前,他想到的最大问题不是自我生命的结束,而是中原尚在金人的统治下。这里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他是偏于享乐的;但对于人生最终目的,价值的认识,却是从国家、民族、政治、道德等方面出发的。

至于明朝时的唐伯虎,他只是一个以自己的艺术才能谋生的文人。

按照旧的价值观,他是失败的,但他也获得了一种新的成功。在临终之际,唐伯虎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呢?

存世的唐伯虎绝笔诗,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收在《唐伯虎全集》中:“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另一种收在《燕中记》,文中说,这才是唐伯虎最后的定本。也许唐伯虎先写了前一首,后来加以修改,全诗为:“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他年新识如相问,只当漂流在异乡。”

比较起来,后一首更有意思。唐伯虎常把七十岁作为人寿的基数,但只活了五十四岁。因为自己一日兼有他人两日“狂”,那么差不多也等于别人的一百岁了(三万六千场),并不算短寿。就像现在人们常把一个人完成的事业作为衡量其生命价值的尺度,唐伯虎在这里用“狂”

来衡量人生。由此而论,一个人从未“狂”过,那简直是不曾活过,即使他有一百年的寿命。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第十三》)在中国历史上,“狂”常被用作肆意直言的掩饰。当一个大臣想要对皇帝做激切的批评时,便会自称“狂愚”,如魏徵对唐太宗说:“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同样,任情而发,不遵守规矩的生活态度,也被称为“狂”。李白说:“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两者合起来,再考察唐伯虎的一生,他所自诩的“狂”便是真诚的、自由的生活。这样活过五十多岁,胜过别人的一百岁。

在生死方面,古人不比现代人幸运,因为古人没有现代可供享用的高度发展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以古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孔子就送走了不少黑发人,包括他的爱徒颜回。对于颜回之死,孔子伤心欲绝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哎呀,这是上天在要我的命啊,上天这是在要我的命啊!由于哭得过于伤心,跟随的人说:“子恸矣!”您要注意身体啊,别太伤心过度了。孔子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我恸哭过吗?像这样好学的人死了,实在是可惜啊!我不为这样的人哀伤,还能为谁而哭呢?(《论语·选进第十一》)

通观《论语》全文,孔子更多的是用一言一语、一字一句帮助我们建构一种“超越性的人生目标”。这首先指超越性的视野,即活着的时候要立于死后的基点,来考虑人生问题,来确立自我的生存之道;其次,还要有超越性的人生理想,它能激励人一辈子而非一时奋发努力,并使之成为自己永恒的生命安顿之地。再次,还要有超越性的人生操作,即不以物质享受为唯一和最高的人生状况,而是创造某种永恒之物,它凝聚着自我的心血,带着个我的标识,借助于此,人们便超越了死亡的囿限,获得了永恒,获得了不朽。

孔子的饮食观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第十》)

【今译】

饭食尽可能地以精美为好,肉食也当进行精细的加工。

【评注】

朱子曰: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

有句俗话说得好“男人靠胃”,意思就是说,男人要想身体好,饮食一定要好。食物的功能在于供给我们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所以,人的饮食习惯应该以孔子说的为目标。

很多人并不注重饮食的搭配,无意中吃了很多的“减寿”食品,这样就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一份搭配合理的饮食,能够使一个人的身体更加健康。人体的维持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物质的支持,这就需要不同种类的事物相搭配,如果只是凭自己的口味爱好挑食的话,就很难让身体摄取到足够的营养。

孔子的许多饮食观念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比如(《论语·乡党第十》)有一段说:“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食不语。”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腐烂的食物不能吃。

“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不对的也不要吃。

“臭恶不食”,臭是味道不好的意思,味道不好的也不能吃。

“失饪不食”,烹调手法不对的不吃。比如鸡是火性的,如果烤,就是失饪。鸭子就要烤。

“不时不食”,不按季节,不按节气去吃的东西不要吃。比如冬天吃西瓜,古代认为就是不守时令。要吃应季食物。食物有两个方面:气和味。按照时节去吃,,守住其气。

“割不正不食”,烹饪时切割不对都不要吃。厨师如果连切割都做不好,烹饪的其他事情也可能做错。做事烹饪要严谨。

“不得其酱不食”,不同季节要配不同的酱,配伍不当也不可以食用。中药的配伍很大程度上源于食物的配伍。中国最早的写过中药的书的伊尹,就是殷王的厨师。第一本关于饮食的书,也是一本关于中药的书。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吃再多的肉,不可以超过主食。古代认为主食是养生很重要的东西,五谷为养。吃菜不能代替主食,五菜为充。

菜只是对主食的补充。

“唯酒无量,不及乱”,酒可以多喝,这个酒类似于古代的醪糟。醪糟可以多吃,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及乱,不要让自己喝醉了。

“沽酒市脯不食”,买的酒不喝,市场上买回来的肉脯也不吃。

“不撤姜食”,古代鼓励吃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上床萝卜下床姜”,晚饭应吃萝卜顺气,利于消化吸收;早饭吃姜,姜助阳气助生发,使阳气更加振奋。每天要吃姜,晚饭一般不吃姜。

“不多食”,吃多了增加脾胃负担,夺心的气,火生土,心为火,火就会生脾胃,如果胃的负担特别重了,就会子盗母气,要心火之气。

吃得多,会导致心脏的不舒服。过节暴饮暴食很危险。老人过节见到儿女高兴,喜则气缓,已经耗了心气,再暴饮暴食,子盗母气,心就会怦怦跳,心跳加速,出现危险。暴饮暴食表面损的是脾胃,实际上损的是心,心肺。

“食不语”,吃饭时不要说话,吃饭说话有可能会噎住,不安全。

孔子的这些饮食观体现了他的生活智慧,对今天的养生仍有一定的助益。

软化的人生观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第十四》)

【今译】

孔子说:“知识分子留恋安逸的生活,那也就不配做知识分子了。”

【评注】

《反身录》:士若在身心上打点,世道上留心,自不屑区区耽怀于居处。一有系恋,则心为所累。

人生色彩斑斓,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不管何种人生,都在其原则标准下,依据个人努力速度的不同而决定他回报率的多寡。

如果没有付出“寒窗苦读”、“面壁十年”的辛苦,就不能有金榜题名;如果整天游手好闲,贪图享受,就不会有成大器的希望。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付出代价,甚至牺牲。

心理学家曾有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人生观已经普遍趋于软化。所谓“软化”,就是好逸恶劳,喜欢享受,逃避奋斗。

表面上看来,软化的人生观似乎是经济发达与社会富足的自然结果,但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卓越成就获得举世的赞扬。为什么中国能够出现这样的成就?学者专家已经推源于文化的因素,肯定中国的儒家伦理早在西方基督新教的伦理问世之前,在中国人心中种下了成功的幼苗。儒家伦理基于人性需要,鼓励合群、负责、勤奋、忠于家庭、尽职在我,以及最重要的——重视人格操守。儒家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其不可抹杀的贡献,但是这种贡献只不过是浮在大海的冰山一角而已。因为儒家所要造就的,绝不只是一个富足的社会,而是一个适合人性提升与发展的理想社会。

理想的社会不仅要求“富足”,更要求“富而好礼”;不仅要求“齐之以礼”,更要求“导之以德”。这种理想与软化的人生观不仅难以相容,而且处处相违。

首先,软化的人生观使一个人贪图享受,而享受的前提条件当然是财富。为了谋求财富,有些人便不择手段,“为富不仁”。打开每天的报纸,登录互联网,触目皆是抢劫、诈骗偷窃的消息;为什么这些人甘犯法纪,不畏天理呢?因为他们的人生观不仅软化,而且盲化、烂化了。甚至根本没有人生之“观”可言,只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已。

其次,有些人凭着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但是完全忽略了自己对社会应负的回馈责任。软化的人生观使人们变得自私自利。

尤其可惜的,是有钱人的行迹往往让人感叹“富而反礼”,对于社会秩序形成金钱干扰与特权操纵的现象;对于维系社会的精神支柱,如文化建设、艺术活动、学术风气等,不仅漠不关心,而且毫无敬意。

这种人生观正是儒家所要批判的,因为它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日渐走向“非人化”:不再适于人性的需要,甚至断丧人性、摧残人性。这种情形在今日已经出现端倪,必须以戒慎之心预为防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春秋时代,晋文公号令天下,执掌中原牛耳。42岁流亡国外,历经千辛万苦,19年后回国即位,后经励精图治,终得以业成,称霸春秋。然而晋文公也曾差一点断送前程。那是他逃亡12年时,来到齐国要求庇护,齐王待之甚厚,并将自己的公主嫁给他。文公夫妻恩爱,锦衣玉食,一待就是5年,早把归国的事忘之脑后,随逃大臣们觉得不妙,便聚集桑林讨论劝文公归国的事,却被夫人侍女听到,回报夫人。

夫是位明事理、有远见之人,认为大臣作法正确,便杀侍女以防泄密,而后规劝文公离齐归晋。文公眷恋儿女温情,生活安乐,已无归心。夫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也不听。无奈,夫人只好将其灌醉,让大臣车载而离齐。

文公被迫离齐,后又经几年磨难,才醒悟到自己的使命,开始振作,在秦国的帮助下顺利即位,完成霸业。如果当时没有众大臣阻止及夫人的督促,晋文公一生或许也就无所事事了。

东晋名将陶侃,因镇反立功,却见妒于王敦,而左迁到广州。陶侃面对逆境,一点也不消沉,对己对部下严于要求,不准饮酒、赌博、懒散,每天认真做日课,以备朝廷召唤。他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确实令人佩服。

人生能有几回搏。要想取得成就,就不能贪图安逸,浑浑噩噩。

软化的人生观并不适合人性的本质。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挑战与回应,才能充分施展才干。人生观一时趋于软化,则正是人走向死亡的第一步。

同类推荐
  • 韩非子全鉴

    韩非子全鉴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的著作,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其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品。该书就其主体来看,是一部政论性巨著,它重点阐述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其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积极的主张,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时至今日,《韩非子》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书甄选了《韩非子》最精彩的篇章,对原典作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粹,感知先贤智慧。
  • 价值观的力量

    价值观的力量

    《价值观的力量》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中国的月亮”曾经也很圆啊;第二章大悲壮、大不朽之中国;第三章打造中国形象养清正、凛然之气;第四章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第五章亟待雪中送炭莫急锦上添花;第六章“改革创新”当代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第七章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第八章核心价值观之探究;第九章“和谐、公正、仁爱、共享”。
  • 知识分子的背叛

    知识分子的背叛

    《知识分子的背叛》是法国哲学家朱利安·班达的代表作,也是一本专门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世界名著。全书四章,集中讨论了“政治的时代”、“政治激情的本质”和“知识分子的背叛”等三大问题。这本书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因西方知识分子背叛“永恒的原则”去侍奉政治党派那些伪神,从谴责的角度重新估价他们这一倾向。他所谴责的那些背弃永恒真理的人,主要指法西斯分子。班达认为,知识分子首先应当忠于真理,否则知识分子生活的独立自主性便会被毁坏。
  • 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道德进步是如何发生的?社会是如何摒弃那些长期沿袭的不道德习俗的?在《荣誉法则》一书里,奎迈·安东尼·阿皮亚探讨了一个长期受到忽视的改革动力。阿皮亚审视了以往道德革命的实例,并且对当代反对残忍习俗的运动作出描述,揭示了一个道理,即理性、道德或者宗教都不足以推进社会的改革。只有在不道德习俗与荣誉发生冲突之后,不道德习俗才会最终消亡。阿皮亚拥有讲述故事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严谨态度,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探讨了与道德相关的问题。从满人废止中国古以有之的缠足习俗,到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在伦敦与废奴运动领袖们的会晤,《荣誉法则》一书揭示了道德革命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以孤独为线索,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救赎、文学、教育等人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热门推荐
  • 鬼手神医:妖孽太子不要脸

    鬼手神医:妖孽太子不要脸

    一朝穿越,从特工医生到药谷药人。一时心软,在山林里救回一名美男子。一不留神,苏悦走完了齐珩最长的套路。皇上!今天又有人谋反了!”“不用管,他们蹦跶不了多久的。”“皇上!又有男人向皇后娘娘示爱了!”“不能忍!抄家伙,上!”这是一个外来穿越特工混得风生水起顺便拿下太子成了皇后平了天下的故事。...
  • 乙亥北行日记

    乙亥北行日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万千星辰皆是你

    万千星辰皆是你

    讲述了一个转校生和一个高冷男生的故事,终于五年后等到了结果。
  • 九世枪神

    九世枪神

    凡是生灵者,皆可修练成神!亿万生灵!追求天道。不断厮杀,增进修为!领悟天道,追求天道!殊不知天外有天……
  • 清川澹如此

    清川澹如此

    他记得她的眉眼舒雅清美,她却忘记了与他的一面缘分。欧先生一直自得于数年前他算计得来的婚姻,却要时时防备妻子少年时期遇上的几朵烂桃花。蓝太太温文沉静,心有所属,又憎恶他的心机深沉。可怜眼高于顶的欧先生,用了后半生,才算到了爱情,半谋半求。“我们现在很幸福,我夫人当初的选择无比正确。”欧先生在媒体前春风得意。“回去了。”好多人看到他身后站着的雍丽女人,牵着他们漂亮的小朋友。
  • 全系统战纪

    全系统战纪

    美食系统、负面情绪系统、大魔王系统、工厂系统、古惑仔系统、冥王系统……这个世界拥有着成千上万的系统清洁员、清道夫、清除专家、清理大师、污染之源、逐净行者、净化导师、纯净天使……主角的前八阶职业系统
  • 情深不知起冬日暖微阳

    情深不知起冬日暖微阳

    他曾写下:这个世界很小,我们便这样遇见,人生总是多磨难,世事无常决择。逃避只是短暂瞬间,命运不会从此改写;缘分需要珍惜,强求不是好手段;放弃有时也是必然,愿你人生辉煌呈现。他以为自己真的能必然的放弃,可多少次……最怕的不是世事无常,命运不会改写,而是你不在等侍改写的过程。就这样错过!所以很小无常的世界里……
  • 朱曲柳

    朱曲柳

    良心之作,品质保证......大幕拉开......已经...已经挡不住了......
  • 万界最强公子

    万界最强公子

    〖新人新书〗南宫云得万界最强公子系统穿越万界。神豪公子万界行各种机缘各种抢。主世界为偶像剧融合世界。
  • 逢梦难不惜

    逢梦难不惜

    君赠绢花绾青丝,情浓恨少晚不知。同一年代的不同女大学生所拥有的不同爱情观和故事:有的人追求完美爱情,有的人以美貌为饵;有的人为爱情苦心谋划,有的人奋力将自己推离感情的漩涡;有的人不识爱情为何物,有的人打着爱情的名义尽情放纵青春……或悲伤,或欢乐,谁耽了谁的心,谁误了谁的梦,谁有从谁身上看到了谁的半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