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7800000028

第28章 学习的方法(1)

由于渊博的文化知识、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救世热情,使孔子成为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古代教育家,被后世尊奉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学派成为中国最早的学派——儒家学派,孔子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在《论语》里,孔子主张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他强调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学习的乐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

【今译】

学习而且经常实践,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评注】

朱子曰: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悦,同喜也。程子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在古汉语里,“学习”两个字是这样构成的,“学”由两部分构成:上面是表示“知识积累”的符号;下面是一个小孩站在一扇门前,指的是通过探索,增长知识或见识的过程。“习”字也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表示鸟儿展翅欲飞;下面代表巢穴。它相形于一只鸟展开翅膀,练习飞翔能力,欲离开鸟巢,指的是通过练习,掌握新的技能或行动的过程。因此,“学习”的原意是“‘学’而时‘习’之”,表示一个人自我完善的修炼过程。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学”是基础,而“习”不可缺少。

日本作家贝塚茂树在散文《阅读古典的心情》中,特别谈到了对“中国古典中的古典——《论语》”开卷的这句名言的体会:这里所说的“学”,正如畏友吉川幸次郎先生所说,指的就是要读《诗经》、《书经》等等孔子学园的教科书。大概是师傅或学长先教给如何读吧。据吉川先生说,学了一次读法之后,就不仅仅是有时、而且应该是经常地背诵,通过温习加深理解。人生之悦乐将无过如此。

古典的意义,绝不可能只学一次读法就能正确领会,而是必须反复多次才能真正掌握的。“时习”的“时”,据吉川君解释,那是包含着重大意义的。只是鹦鹉学舌般地一遍遍诵读,并不能理解古典的意义。这里所指的是:随着学者的成长,经验的扩大,自省的深化,过去还没有吃透的古典的真义,经过常常研究,常常诵读,忽然之间有了顿悟。只有这样,领悟过去一直没有懂新意义时的喜悦,才是人生的至乐。

《论语》开卷的这句名言,基本上把读书之乐,把有志于学问者的喜悦,以纯正和朴素的句子表述明白了。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养德。”经历了岁月的砥砺,会得到岁月很多珍贵的馈赠,这是因为自己善于学习。“学而时习之”,就是如此。

现代教育界有一个理念。享受学习,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肖盾高二时获全额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在英国的学习生活,他使用了“享受学习”的概念。肖盾同学写信给12班同学说:有人也许会说,享受生活还能说得过去,但“享受学习”就显得有点恶心了。可能我们过于深恶痛绝中国的教育体制中的某些弊端,而很少有人谈及喜爱或享受学业。而在英国,我肯定不是唯一能把“enjoy study”(享受学习)这个短语说出口的疯子,尽管“学习”是英国人最不擅长的事之一,要知道有的英国学生,连7x8都要借助计算器!

就教育环境、体制及习惯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自然学生的感受也大相径庭。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对待学业的心态。我们的中学教育一直强调刻苦,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业有苦的一面,可也有乐趣的一面。当你苦恩冥想地解出一道数理化习题,当你写出一篇自鸣得意的作文,其本身过程中,肯定会给你带来乐趣,带来成就感。所以,学业有辛苦的一面,也有“享受学习”的一面。学习是苦中求乐、先苦后甜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永远的过程,学无止境,人不可一日无学,也不可能一日无惑。有惑必须求得解答,释疑解惑在于学习。运用自己的学识解决面临的问题,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求得进境,会情不自禁地感到高兴,这就是学习乐趣之所在。

好学的含义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

【原文】

子夏:“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第十九》)

【今译】

子夏说:“每天都学习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新知识,每月都不要忘记自己所学的到本领,可以说是好学的人啊。”

【评注】

尹氏曰:古之学者,其所亡与其所能,皆可以一二数而日月见也。

如今世之学,其所亡者果何物,而所能者果何事欤。

要想丰富自己的头脑,完善我们的心智,必然得学习。人之不学,如鱼缺水。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缺少了水的鱼,不可能活得长久一样,不学习的人,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况且,我们对知识的投资,所收获的回报是丰厚的。

弗朗西斯·培根在300多年前就说过:历史能使人明智;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哲学能使人深刻;伦理学能使人高尚;逻辑和修辞学能使人善变。总之一句话,“学习总能陶冶性格”。

学习,是人的一生中一项最重要的投资,一项伴随终身最重要、最划算、最安全的投资。任何一项投资都比不上这项投资。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说的就是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可以实现经济上的富足、精神上的满足和物质上的宽裕,甚至通过学习,还可以追求更加真诚和高尚的感情。连古人尚且懂得“学习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尚且懂得“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道理,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我们,就更应该把握学习这一大好的机会,成就自己充实自己了。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富兰克林说过:“花钱求学问,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如果有谁能把所有的钱都装进脑袋中,那就绝对没有人能把它拿走了!”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经说过,不会学习的人就不会成功。他认为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直到今天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仍然坚持从中英文报刊上吸收各种知识。

长江实业的一位高级职员曾经将一篇有关于李氏王国的翻译文章送给李嘉诚看,李嘉诚一看便说:“这不就是《经济学家》里面的那篇文章吗?”原来,李嘉诚早已看过英文原文。

李嘉诚的阅读非常广泛。他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陶冶自己的性情。李嘉诚曾说:一般而言,我对那些默默无闻,但做出了对人类有实际贡献的事情的人,都心存景仰。我很喜欢看那些人物的书。无论在医疗、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对全人类有所帮助的人,我都很佩服。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把握住最新的知识与信息,就是把握住了一个个机会。而获得这些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学习并不仅仅是学校里书本上的阅读与练习,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一项活动。因为时代的原因,有许多人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受到系统的教育,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才,当条件允许的时候,他们重新拿起书本,一边工作一边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最终也取得惊人的成就。

你在为谁读书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天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第十四》)

【今译】

孔子说:“古代的学者进行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今天的学者进行学习是为了求取名利。”

【评注】

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按江西师范大学杨润根教授的观点,所谓“为己”是“为自己,为了自身内在的原因,为了自身内在的目的和需要,为了自己作为一个理性的人的心理性需要”;所谓“为人”是“为了他人,迎合他人的嗜好,以博取他人的赞誉”,前者是为了完善自己,后者是为了沽名钓誉“为人”学习的人不是为自己来努力寻求知识,而是把知识当作手段而非目的。

流沙河有一篇文章谈到了“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区别,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得真好。为己就是充实自身,完善自身,不要一看见“为己”就认为那是为己谋私利。为人就是卖给权贵,货与帝王家。不要一看见“为人”就认为那是为人民服务。

读书就是应该“为己”。若这个世界人人都能“为己”读书,就成为文明的乌托邦了,那该多好。如果确有困难,不能人人,那至少士君子应能做到“为己”读书。其上乘者,充实自身之学识,完善自身之道德,或执教于杏坛,或研究于翰院,或逞辩于稷下,或著述于漆园,皆能欣然自得,尽一己之材力,嘉惠士林,客观上也就为人民服务了。

其下乘如鄙人者,学识道德都谈不上,但总算不欺骗不剽窃;虽为人民也没有服什么务,但总算不害民,不过是“为己”读了几本闲书,读时娱己,讲时娱人,写时娱众而已。肥肥一条蛀虫,蛀的不是国帑,是自家买的书,虽蛀而非害虫。偶尔二三知己,读书遇拦路虎,打来电话不耻下问,亦不过一些鸡毛蒜皮小问题,那条瘦蛀虫回答了,放下电话,要欢喜十分钟之久,还去照镜子。此则“为己”读书之一乐也。

对今天的学生来说,“为人之学”就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因为父母和社会都十分看重一个人的学历和学位。

但是,如果纯粹为了获取文凭而学习,很可能会与某些最值得学习的东西,例如那些足以受益终生的思想、方法、经验乃至学习本身的快乐等等,失之交臂;如果在学习中一心想着学历、学位以及得到的好工作、好收入、好名声等世俗的目标,很可能会离自己内心深处的兴趣、理想以及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条成功之路越来越远。

仔细想想,文凭不过是一张薄纸,它无法全面说明一个人的学识和经验,也无法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为了文凭而学习的做法无法让人全身心投入,无法给人带来足够的激情和动力,它只会让你陷入深深的迷茫和困惑。曾经有许多学生在拿到毕业文凭后就一下子失去了目标,再也不知道该向何处去……凡此种种,不都是因为这一纸薄薄的文凭吗?

所以,学习之重要,不在于它可以获取文凭,而在于它是实现理想、追随兴趣的必由之路。

只有持续学习,才可以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逐渐接近真正的成功。学习不是为了文凭,不是为了父母,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学习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让自己的一生有意义,是为了自己获得最大的满足和快乐。

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懂得终身学习的道理,如果不掌握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无法在工作中跟上时代的节拍。也就是说,只为了文凭而学习,只知道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人,即便获取了文凭,也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陈旧”的落伍者。所以,学习的另一个目的是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间断地更新自己,以便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人生不能被截然分为接受教育和从事工作两个互不相关的阶段,每个人都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同样的,在学校读书的学生也不能把学校学习和步人社会后的工作截然分开,因为学校学习的目的是要为步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学生,要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兴趣所在,多想想如何把自己的学习和将来的事业、兴趣、理想顺利地衔接起来,不要总是把一个又一个学位当作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并因此浪费了人生中应该大胆尝试、追逐理想、寻找兴趣的黄金年华。

做官与做学问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第十九》)

【今译】

子夏说:“官做好了去求学,学问好了去做官。”

【评注】

朱子曰: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溢广。

自古至今,做学问被当作一件有面子的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无论如何,人们只有在读书读不下去时,才去经商言利,才去投笔从戎。正因为做学问有面子,所以谈做学问也就成为风雅。做官不满案牍劳形,捧一卷书空坐清谈,这是显高士之风的。在商言商,但家中藏书万卷,出语温文尔雅,则被称为“儒商”;武人写一笔好字,则被名之为“儒将”;女子能作诗即为才女;孩童识字过人,即为“神童”……中国人对做学问高度赞誉,表现出强烈的倾慕。

在子夏的眼里,做官与做学问都是读书的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但是有一个转换的机制,那就是“优”,有富余的精力,时间。

鉴于知识分子承担着“仕”与“学”的双重身份,载体只有一个,所以必须把这双重身份“优”化。疲于奔命的官不是好官,呕心沥血的儒不是好儒。官要通达不违,儒要潇洒轻松.都会游刃有余,然后才能使这双重身份都圆融实现。“学”的意思是效法实践人生的学问,这是根本,无论为官为学,都应该以此为本。不仅为学时应该参悟透彻,当官之后更应该有所领悟,身体力行,行不言之教,榜样天下,才是真仕。

子夏这两句话到了曾子的《礼记·大学》那里便成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两段概括起来,就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字是一个知识分子所必须接受的八大训练,也是为官治学的八大准则。

“欲明明德”一段,是从“仕”的角度讲的,便是“仕而优则学”;“物格”一段,是从“学”的角度所讲,便是“学而优则仕”。

三国时,孙权劝吕蒙多读些书,吕蒙却推说军务繁多。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之后吕蒙开始刻苦学习。后来鲁肃称赞他“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不谦虚:“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吕蒙折节向学成了后入学习的榜样,但最令人尊敬的是那些学富五车并借此人仕的官员,他们把读书当成修身养性的手段。宋朝时,张咏得知寇准拜相后说:“寇公才,惜学术不足尔。”后来寇准向他请教,张咏只说了句:“《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不明其意,找出《汉书》,读到“然光不学亡术”时恍然大悟:“这是张公要对我说的话呀!”

乱世阅武,武以定国。治世从文,文以安邦。不管乱世治世,官员最好有点文化。孔子始终把“仕”与“学”看成完美人格的人格,做官与做学问最终都要落实到做人上来。《史记》等书记载:孔子三十五岁时避鲁乱而入齐,做了高昭子的家臣。当时齐国是齐景公当政,景公曾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第十二》)的著名主张。即是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做到名与实相符。这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对鲁国内乱而引致的君臣名分失序的感叹。

齐景公开始很欣赏孔子,想委以重任。可是当时齐国宰相晏平仲(晏婴)主张以霸道来治理天下,认为孔子所讲的一套不适合齐国的政治现状,也不合齐国的风俗民情,坚决反对。于是,齐景公推辞说:“吾老矣,不能用也。”(《论语·微子第十八》)孔子看到无望受到重用,便返回了鲁国。

同类推荐
  • 希望的原理(第一卷)

    希望的原理(第一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1961)、尼古莱·哈特曼的《自然哲学》、卡尔·雅斯贝斯的《论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在流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一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lJ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这本《希望的原理(第1卷)》是该系列第一卷。 《希望的原理(第1卷)》的作者是恩斯特·布洛赫。
  • 正义:历史的与现实的

    正义:历史的与现实的

    本书是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何怀宏先生近些年的哲学文集,何先生是当代伦理学领域极为重要的学者,这本文集是何先生近些年的思考集结。上编主要是何先生梳理伦理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的演变,例如“汉立六十余年之‘更化’”,“《天演论》之双重误读”等都是非常精彩的文章。下编主要是何先生近些年的长篇书评集,例如“平等的平衡”就是对皮凯蒂的《21世纪的资本》的评论。
  •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的内容,是一本十分富有哲理的书。虽然有些思想受到时世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教育以及指导人民都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说理透彻,文笔优美。老子的一些语言,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知足常乐”等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 哲学其实既好看又有用

    哲学其实既好看又有用

    无论是声名显赫的伟大人物,还是普通的教师家长,在讲述人生哲理的时候都喜欢运用一些经典的小故事来辅证自己的观点。对于读者而言,与阅读那些枯燥单调的理论相比,本书中的一些蕴涵哲理的小故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从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就成功的人生。
热门推荐
  • 授菩萨戒仪

    授菩萨戒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冷少霸宠:情深不言爱

    冷少霸宠:情深不言爱

    柳依依因为被人设计的关系,和萧祁有了关系,并有了身孕。柳依依因着怀孕的关系和萧祁结婚,开始摆脱以前的旧生活,也发现了一些秘密。
  • The Moth in the Mirror

    The Moth in the Mirror

    An original ebook-only novella in the Splintered series, told from the points of view of both Jeb and Morpheus. Morpheus wants to know more about his rival for Alyssa's affections, so he digs into Jeb's memories of his time in Wonderland. But he may be surprised by what he finds. This brand-new story and perspective from A.G. Howard's dark, magical world stands alone but also provides a tantalizing glimpse of what's to come in Unhinged, the sequel to Splintered.
  • 一只绣花鞋II

    一只绣花鞋II

    这部手抄本写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秘密成立了梅花党,使命是打入中共内部,伺机配合反攻大陆。梅花党人的党规是单线联系,每个梅花党人身上都有梅花标志,用药水才能显现,一只绣花鞋是梅花党人接头的信物。“五朵梅花”是5个如花似玉手段高强的冷血佳人。我党地下工作者龙飞与梅花党主席白敬斋的二女儿白薇同窗相恋,以后知道她的身份,于是潜入南京紫金山梅花党总部,企图偷取记载梅花党人名单的梅花图,失败以后逃遁;从此,梅花图音信杳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蒋介石叫嚷反攻大陆,潜伏在大陆的梅花党蠢蠢欲动。虹市潜艇设计图纸外泄,老虎滩出现一个伪装的女奸尸;火葬场“闹鬼”,看门老头的假腿里发现发报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教你打乒乓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教你打乒乓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球类体育运动的起源很早,中国在2300年前,即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足球运动,当时的足球叫“蹴鞠,至汉代,蹴鞠运动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有了专业足球队、竞赛规则,还设立了裁判员。汉代,我国的踢毽子运动也十分盛行,至清末,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不仅用踢毽子锻炼身体,而且还把它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相提并论,可见对其的宠爱程度。
  • 黄绿色童话书

    黄绿色童话书

    本书是一本26篇童话组成的小集子,由著名学者、童话创作人安德鲁?兰编著。收录了著名童话《海厄辛思王子和可爱的小公主》《艾哈迈德王子和帕里巴诺仙女的故事》《菲莉西娅与石竹盆花》《金发公主的故事》……那些美丽动人的想像伴随多少人走过他们的童年?那些扬善避恶、催人进取的情节是多少人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在这个集子中安德鲁?兰先生将为我们展现他的彩色神奇世界。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