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37600000002

第2章 心灵的安居工程

敬祖几乎成了生活目的,人们由此也获得了创造生活的巨大动力。

赣南山歌《过山溜》唱道:

阿哥出门过广东,打只山歌显威风。

隔山老虎跟我走,搞到钱来敬祖宗。

这首山歌恰到好处地印证了我的感觉:人们好像是为祖宗而活着,为血脉相传的人丁兴旺的期冀而活着,为世代相托的光耀门第的理想而活着。

会昌的庄埠圩就诞生在人们孝敬祖宗的那份真挚情感中。那里有一座非常壮观的墓冢,墓冢两边甚至还建有可供人休息的厢廊。墓中葬着明代状元罗洪先的高足胡夷简。胡夷简曾以贡元身份,被朝廷任命为广东惠州长乐知县,“后升任云南宾州知州不就”,回到家乡胡家村后,他为弟子乡人讲学,清贫一生,死后被祀为乡贤,葬在村外数里远的高坎处。据说,其子为其守陵三年,搭茅庐于墓侧,不料,乡人及外地朋友前来凭吊者络绎不绝,以致濂江岸边竟渐渐有了茶肆、酒楼、客栈、商铺……三年守陵结束,那里竟形成了一个新的圩市。不知道是对先贤绵延不绝的缅怀之情召唤着店家商贩,还是那些店家商贩支撑着那份持之以恒的孝心。

这个传说让我相信,许多村庄大概正是为了陪伴和守护祖先的魂灵而形成的。新建县璜源村旁,有明宁王朱权墓。朱权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十三岁封藩于大宁,世称宁王。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改封南昌。他神姿秀朗,慧心聪悟,一生致力于研读著述,并多有成就。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朱权自建生坟,并屡次前往游览。其墓前原有南极长生宫,左有泰元殿和冲霄楼,右有旋玑殿和凌江楼,宫前则有醉仙亭和一对近七米高的八棱形符表,上刻道家符箓。墓室隐于山中,系采用青砖砌成卷拱结构,分前室、次前室、中室和后室四部分。前室用自来石顶住,二门无自来石。中室之后,有卷门通后室。后墙正中有一壁龛,两旁用红石做八棱柱,柱下有础,础上有正心枋,枋上有斗拱,以支持出檐。由于朱权晚年学道,道冠道袍入殓,口含一枚金钱,体压大小金钱二行,每行六枚,其他随葬品,有金、银、铜、锡、玉、瓷等器物,有些珍品已由故宫博物院收藏。故此墓被人称做“江南第一大地下皇陵”。

而现有上千人口的璜源村朱氏,来历充满神秘色彩。说其神秘,这是因为,五百多年前留在此地守墓的,到底是家奴还是部队,村名是否有暗示墓主人身世的寓意,并没有确切的说法。不论究竟若何,守墓者并非朱权的血统,为表达对主人的忠孝,也为了攀龙附凤,均改姓为朱,是极有可能的。人们繁衍生息而成了村庄,并世世代代秉承祖训,守护宁王墓。

有意思的是,如今的村民仍然以朱权后裔为自豪,他们翻出隔了好几代才开始修的《朱氏八支宗谱》作佐证,称朱权是自己的老祖宗。

让人费尽思量的朱氏宗祠缄口不语,表情里却是一派王者的孤高、王者的冷峻。

璜源村朱氏的传奇并非特例,宗族的历史中不知藏有多少感人至深的秘密。那样的秘密既然已经融化在血脉里流淌了千年,企望在民间探究,其结果只能是无解了。

寻乌县吉潭潘氏一脉,开基于南宋末年,其先祖潘任,是文天祥部下的将军。南宋灭亡时,潘任闻讯率军寻找皇室后裔无望,在寻乌解散了队伍,便与儿子隐居寻乌项山,不久郁郁而终,葬于上车村乌石岗。潘氏宗祠的后侧方不远处,就是潘氏祠坟地界。那儿立有潘任墓等祖墓。

永丰县的沙溪泷冈,有座西阳宫,是欧阳修父母的坟院。那是一座三殿并列的古建筑群,前有一座高大的拱门,顶上书有“西阳宫”三个大字。其右侧为泷冈书院,左侧是欧阳文忠公祠,里面雕龙画栋,飞檐流翠,气势颇为壮观;公祠旁有被历代文史学家称誉为“千古至文”的《泷冈阡表》碑亭,碑亭为双层楼阁。碑的正面刻有《泷冈阡表》,背面刻着《欧阳氏世系表》,至今已近千年。听说,在西阳宫内,欧阳氏后人曾兴建了一幢“荻楼”,取欧母“画荻教子”的典故以昭示后辈。可惜,由于年久失修,“荻楼”早已坍毁。

“画荻教子”的故事说的是,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因为无法供他上学,他的母亲便自己教儿子。买不起纸笔,她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欧母去世后,欧阳修从河南颍州将其母的灵柩,连同二十多年前去世的胥、杨两位夫人的遗骸一同运回了故乡沙溪,与其早年去世的父亲安葬在一起。他本想在故乡多住一段时间,但因其岳母去世,只好又匆匆北上悼祭。离乡时,他尚未修建父母的坟院,本以为很快就能回乡办理此事,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于是,欧阳修只好委托家乡的亲友修建一个道观,请道士祭奠亡灵和洒扫墓地。但在动工挖墙基时,却挖出了一口大钟,上有“唐贞观己丑西阳观钟”之字,发现这里早先就有个“西阳观”。刚开始,欧阳修想沿用原名,但因其父名为“欧阳观”,为避讳而弃之。他的好友、时任宰相韩琦说,道家的宫、观之名相近,就叫“宫”吧。而“宫”是帝王的住所,不能随意安名,经奏请皇帝批准后才叫“西阳宫”。从此,西阳宫就成了欧阳修父母的坟院。

传说当年欧阳修安葬了母亲后,曾指着近旁的一个山冈说,死后他要安葬在父母身边。在宋嘉祐年间,欧阳修因惦念父母的坟茔,曾七次向朝廷奏请,要求回江西南昌任职,但都未能准奏。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欧阳修安葬母亲后,就开始动笔写作《泷冈阡表》,初名是《先君墓表》,表现其父的廉、孝、仁,其母慈爱善良的美德,后来他遭贬山东青州,又在那里进行了精心修改。一篇千余字的阡表,历时二十年才脱稿,此时他已六十四岁。个中缘由,欧阳修在阡表中有所交代:“非敢缓也,有所待也。”原来,他是等待着皇帝为自己的祖先诰封。写好后,欧阳修找了一块青州墨绿色大碑石,请工匠在正面刻上他亲自手书的《泷冈阡表》。

《泷冈阡表》是欧阳修为追怀父母养育之恩而写下的一部“动人悲戚、增人涕泪”的家史。因为该阡表叙事怀人,情深意长,动人心扉,民间便创造了一个动人的传说:在把阡表碑用船运回沙溪行至鄱阳湖时,忽然风浪骤起,一只乌龟浮出湖面,朝船上吐了一张写有“龙王借表”的纸条后隐去。为了行船安全,欧阳修忍痛把阡表碑推入湖中,霎时湖上风平浪静。回到沙溪后,他一直为失碑而闷闷不乐。有一天,只见院中的鱼塘里浮出一只大乌龟,背上驮着一块石碑,近前一看,正是阡表碑。欧阳修喜出望外,正要拜谢时,不料乌龟因劳累过度而死。他伤感不已,遂将鱼塘改名“放生塘”。如今,阡表碑上仍可见斑斑痕迹,相传那是龙王读表时感动得手舞足蹈而留下的龙爪印迹。

其实,欧阳修并没有亲自护送阡表碑回永丰。完工后,他本打算择日运送回乡,可遇上王安石变法刚开始而无法脱身,只得托请部下和亲友运回沙溪。该碑石上下漆黑,除了《欧阳氏世系表》下部有五十余字剥蚀不能辨认外,其余字迹清晰,整个碑石保存完好,均为正楷、阴文、直书,字体端庄稳重,雄健有力。

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欧阳修在河南颍州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因为欧阳修当过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按当时规定,大臣去世,只能在京城五百里之内安葬,所以他被葬在河南新郑(今新郑辛店乡欧阳寺村)。欧阳修有四个儿子,名发、奕、棐、辨。除欧阳棐的子孙留守河南颍州祭祀祖坟外,其余子孙都先后回到了故里。留在河南新郑祭扫墓地的后裔,形成了一个村庄,如今已发展成了当地的一个旺族。而故里子孙繁衍不盛,一些欧阳氏子孙后来又陆续向周边的吉水、新余、兴国、宜黄、抚州和乐安等地迁徙,这样,永丰沙溪反而没有欧阳修的嫡裔了。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永丰人聂豹巡按江南,见河南颍州有欧阳修的嫡裔而故里独缺,便请欧阳十六世孙欧阳云回故里,建祠宇置田业以奉供祖祀,但仅传了四代就又绝嗣了。到了清康熙年间,吉安、抚州等地的欧阳修子孙经反复考察,推欧阳奕二十四世孙、吉水尚华的欧阳玘迁往故里沙溪居住,这一支也就成了沙溪故里目前唯一的欧阳修嫡系子孙。领着我前往欧阳修父母墓地的,正是欧阳修的三十五代孙女,叫欧阳水秀。她告诉我,她家多少代都是一脉单传,因为当年人们推欧阳修后裔回迁故里时,皇帝曾发话,说去一个就可以了。也许,那位天子当时是有口无心,不承想,那金口玉牙随便一张,也是天意。

欧阳修父母的葬地在一座丘陵之上,四面青山环绕,朝向重重叠叠、有如蟠龙状的大山,阳光下、岚气里,那山势在明明暗暗的变化之中起伏腾跃,煞是生动,真如蟠龙一般。欧阳修父母的合墓为清乾隆年间重修,墓碑两侧有联云:“阡表不磨崇国范,古坟犹带荻花香。”这座合墓的一侧还有胥、杨两位夫人的合墓,碑上的对联则称:“洛池不见青春色,泷冈似有古韵声。”算一算她们的年龄,果然,都是青春早逝。

在一片油茶林里,不知欧阳修若能如愿,他会选中哪一方土地作为自己永远的眠床呢?

因为那篇《泷冈阡表》,在我眼里,缭绕在文忠公祠里的香烟,已不仅仅是后世对欧阳修的膜拜之情,而且还是一颗千古不泯的孝心,与父母的魂灵厮守在一起。

为了守陵人和凭吊者,胡夷简的墓前竟成了新的圩市;为了守护宁王墓,竟有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璜源村;为了祖居地香火不绝,沙溪村的历史居然充满了悲壮意味!眺望广阔的乡间,更普遍的情形是,许多族姓的迁徙,因为择址开基的祖先在那里入土为安,而画上了句号。

一座座村庄守卫着一座座、一片片祖先的坟茔。甚至,它们有的干脆把祖先的墓地拥在怀里……

村庄的怀抱,冬日的暖阳,温暖了一座祖先的坟墓。它的旁边,村人在撑起的竹篙上晒着被褥,前面的祭坛上,有一群嬉戏的孩子。啃着甘蔗的孩子,有的倚着墓碑,有的骑在祭坛上,他们就像被慈祥的老人拥在怀里。

——原来,历史和现实可以如此亲近,祖先和后世不过一墙之隔!

这是我在泰和蜀江村中所看到的情景。此墓为宋淳祐甲辰年(公元1244年)四世祖欧阳国辅的墓葬,一道新修的墓墙把明成化年间欧阳熙为四世祖立的望碑嵌入其中,前有一座皇冠形祭坛。望碑为红石,祭坛坛基也是用红石砌成的,坛基的三层石阶早已被磨得没了棱角,显然,一代代的孩童都少不了到这儿攀爬玩耍。墓老了,他们一个个也就长大了。

这座墓葬旁边就是祠堂,叫复亨堂,墓葬是祠堂的左邻。复亨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享堂上方“复亨堂”三字,系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手书真迹,大门之上高悬着“三世宪台”、“兄弟尚书”、“父子进士”等三块牌匾,放达的笔墨间充满了代不乏吏的自豪。

蜀江村欧阳氏的开基祖是宋南渡建炎年间进士欧阳德祖。祭祀始祖的宗祠曰崇德堂,村庄的布局正是以崇德堂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崇德堂始建于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坐北向南,由探花解元台、前院、门廊鹊巢宫、过道、正祠、敕书阁六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祠堂前院上首的探花解元台,台高一米二,东南西三面有磨平青砖砌成的围墙,绘有各种图案花纹,南面为照壁,上书“景运重新”四字;台的东西两面各有一座拱门,左右竖有探花、解元旗杆石各两块,台基用红石砌起。宗祠门廊为阁楼式造型,门廊高五米多,前有栅栏,大门悬挂“朝天八龙”匾;廊上首鹊巢宫高九米,鹊巢宫下南面镶嵌“五经科第”牌,北面镶嵌“宫保尚书”牌。

跨进大门朝里望去,只见层层叠叠的牌匾,“进士”、“举人”、“奕世翰林”、“封荫”、“鸣阳三凤”、“崇德堂”等等,纷纷跃入眼帘。悬挂于中大门上的“进士”匾,赫然列出了二十一位进士的姓名、科第年代和职务,其中,包括让蜀江欧阳氏永远夸耀不已的“朝天八龙”。因古人别称状元为龙头,所谓“朝天八龙”,乃指在三十年内俱登科进士、且官职显赫的八兄弟。他们中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有欧阳铎、欧阳德等,《明史》中称欧阳铎:“铎有文学,内外修洁,仕虽通显,家具萧然。”欧阳德则是著名的理学家,一生致力于理学研究,并广设义学。

崇德堂正祠内分神龛、上廊、天井、下廊四部分。正祠后的敕书阁是珍藏诏书、诰敕、官帽、官服、祭器和文书谱牒、经典著作的地方,阁内还设有教室。

过去,蜀江村每逢春秋都要在崇德堂举行祭祀活动,全宗各房支每十六年轮流主持一次春秋大祭典,仪式非常隆重。平时,每逢正月十三至十六闹元宵,或男婚女嫁、做寿辰办酒宴,也都在祠内进行,历代相传。关于祭祖的规矩,各地都有定制,比如,钓源的祠祭规定:“祠堂之祭,自祖考以上及于始祖,无世次之限而不嫌于远,非庙寝之制而不病其偕,冬至祭祀立位式,正中香案安设弘玄考妣专主,左边香案安设效公所下,至福禄二公祖考妣主,右边香案安设王辰祖考妣主,再左簪缨龛下设香案一,再龙节孝龛下设香案一,左右大龛下设香案四,两厢设专席六,香案左三右三。侑食时,主祭者至各香案侑食。”樟山文石的族规则规定:“敬祖立庙首重祀典,本祠春秋两祭,惟冬祭定以十二月初三日黎明行礼,凡属各户,务宜届期齐集祭典,永为定规;祭不尚奢,惟取洁以致敬,每年春、秋、冬三祭大典,先期沐斋,对联、采缎、刚鬣、祭筵五席,鸡、肉、鱼三器,糕、饼、粿三样,茹酒、羹饭,香烛、花爆、钱纸等项,务宜齐备恭至,肃维致享,以秩献礼,毋得陨越。”仅由这些文字,也可感受祭祀场面的盛大和庄严。

蜀江村近年重修的崇德堂,几乎被族人布置成了一座族史展览馆。在两幅喷绘的展板上,祖先的德行得到了高度概括,这就是:以学立身,以民为本,以俸兴教,以廉为吏,以孝为先,以乡为根,以宗为乐。

说到以孝为先,族人简要地列举了欧阳熙为先人修墓立碑的事迹,说他“自费在一二三四祖祖茔皆立碑表之”。正是为了践行孝道,蜀江村近年重修了宗祠。我在崇德堂里读到了重修经过的记叙。

那篇文章读来甚为有趣,说的是:重修门廊、鹊巢宫需九米长、小头直径二十公分的木料两根,两三年间四处寻觅采买不到。遂有族人与安福的亲戚联系,走进深山老林,总算找到了那两根九米长的木料。他们还在木材货场上吃住一个月,从上万根木料中百里挑一找出六十多根大规格木料。“在运木料回来的当天,从早上装木到中午装好,汽车又坏了,在安福修车到晚上十二点,克鑫、克勤两人既承担押运重任,熬更守夜,又受到木材站罚款的惊吓。不管千难万难,千辛万苦,终于买回了所需的珍稀木材。”然而,木工师傅“做做停停,要求甲方不断增加劳务工资”,可谓好事多磨,历时一年零九个月才将门廊、鹊巢宫修复竣工……

这真是心灵的安居工程!读着这段文字,我不由地为之感动,如此百折不挠的精神,正是来自敬祖的内心情感。走进那些古老的祠堂,听着村人对祠堂建造过程的介绍,有时,我甚至认为,敬祖差不多成了人们的生活目的,人们由此也获得了创造生活的巨大动力。哪怕背井离乡,也要艰难前行;哪怕含辛茹苦,也要忍辱负重。

赣县白鹭村有一座祠宇名“佩玉堂”,建筑布局比较简单,但是,光耀门庭的渴望,巍然耸立,很是意味深长。

佩玉堂周围全是良田,与外屋不相连通,大门前开有一眼独用的水井。它面对鹭溪来水,应风水观而择地,虽然建在一片低洼的水稻田里,屋内地面仅高出门前水井水面七十厘米,而堂内天井深四十八厘米,但是,屋内地面甚至天井底面都很干燥。于是,甚为惊奇的村人便有“莲花出水”之谓。佩玉堂只有二进,建筑面积不大,空间却高,且重视装修,显得小巧别致。

要知道,它的来历却非同寻常。屋主人是目不识丁的一对兄弟。当村中各房派争先恐后抢建祖祠时,这对兄弟为了给祖宗争光、替儿孙造福,竟公开发誓:建祠之愿不偿,吾等死不瞑目。从此,农忙时,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勤务稼穑;农闲时,提箩拄杖,四处化缘行乞,积铢累寸。也不知历时多久才遂了心愿,其艰辛却是可以想象的。哪怕牺牲尊严,也要建造祠堂;而建造祠堂,正是为了实现尊严。

赣县田村镇的客籍祠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宗祠文化的深刻影响。自唐代以来,历代均有客家先民不断从北方卜居田村。先来与后到者分别被称为老客和新客。老客指的是清代前期就进入田村,且后代人丁兴旺,并建有宗祠的客家人;而新客是清朝中后期才迁入田村的客家人,这部分人相对较早来的“老客”,又被称之为客姓,他们一般人口较少,势单力薄。田村客姓竟多达四十个,其中也包括与老客几个大姓同姓,但因堂号、郡望均不相同无法融入大姓的。

田村刘、谢、肖等几个人口众多的姓氏,除了有总祠之外,还有分祠,甚至支祠和家祠,现存的大小宗祠就有五十多座,比比皆是,蔚为大观。岂知,新客中的本家也是入不得上述宗祠的。相传,清末田村一大姓人家的小女孩被送给一客姓家庭做童养媳,客姓家庭念及大姓之势力,小心侍奉,不敢怠慢,无奈女孩命薄,一场大病便夭折了。此事在大姓家庭中引起轩然大波,他们百般刁难客姓家庭,规定死者不能从街道抬往村外埋葬,只能靠人传出村外。这一规定明显歧视客姓人少,没有地位,但客姓的三十多个姓氏近千人,齐心协力,很快把死者传出村外埋葬了。

也许,正是团结的力量,让那些根本无力单独兴建祠堂的小姓,面对各大姓氏族人在宗祠内进行隆重的祭祀和议事活动,心有所动。此后,居住在田村镇的许多客姓家庭感叹自己身处异乡无宗祠之苦,纷纷要求建一个共同的众姓公祠,确立自己在宗祠文化中的一席之地。于是乎,在林立的宗祠中出现了一座格外引人注目的众姓公祠——客籍祠。

客籍祠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土木结构,于1963年坍塌,现今保存的只有客人厅,用来作为田村客姓作古老人的殡仪之地。据说,这块地基为当时豪门大户、且非常同情客姓的刘氏中和堂所捐。

由于是众姓共祠,祖先不一,客籍祠内无神龛牌位,也没有共同的祭祀活动,其主要功能是男婚女嫁举行礼仪及议事的场所。确切地说,在这人口稠密、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宗祠文化极其发达的大型村落,它其实既是杂姓人家实现尊严的精神象征,又是人们相互抚慰的情感栖息地;更重要的是,它让落寞的心找到了归宿,让飘零的人从此不再孤独。

泰和县蜀江村祠堂内有一联说得好,“见祖宗即见天地之心”,建造田村客籍祠的目的,说到底还是为了驱遣客姓人家的胸中块垒,满足人们敬奉祖宗的心愿。

历史上客家人的行踪如飘萍一般,而他们的足迹却是硕大无朋,巍巍然散落在赣粤闽的山水之间——我指的自然是客家围屋,那城堡似的土围子。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蛮之地,不仅要融入陌生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要面对当地的土著以及频仍发生的匪患战乱,他们只能以相依为命的宗族关系来应对任何可能的冲突了。建造集家、祠、堡于一体,防御性极强的围屋以聚族而居,仅仅从外观上就给人以威风凛凛的集团形象,何况,一座围屋,就是一座城堡,共同的居住空间,迫使本来就有血缘关系牵连着的人们更加紧密地凝聚起来,以便保证找到新的家园的宗族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

不错,血缘性是围屋的一大特点。围屋内的居民,都是某一个共同祖先的后裔,围内实行族长管理制,统一管理围内诸如交通、卫生、排水、纠纷等,人们相见互以宗亲长幼相称。平时彼此各为家政,祭祖行礼时,整个围屋就是一个大家庭,而遇到外敌入侵,人们又成为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敬宗祭祖活动正是围屋内借以维持宗族血脉关系的纽带,因此,围屋内必定设有“祖堂”这一公共建筑。而且,人们在建造围屋时,首先要建造祖堂,只有在心灵安居以后,身体才能各得其所。

从这个意义说,把祠堂拥入怀中的围屋,其建设过程始终投注了客家人“慎终追远”的浓烈情感,其浩大而艰辛的工程、漫长而坚忍的工期,证明着祀奉祖先、光耀门第的拳拳之心。

在赣粤边界的九连山下,遍布客家围屋,其中的“燕翼围”如鹤立鸡群,尤其引人注目。相传明末清初,龙南杨村一带战火纷飞,一时间庐舍化为灰烬,闾井萧索,鸡犬不闻。家道殷厚的赖福之饮恨思痛,念及“高筑墙,广积粮”的古训,决心建造高守围。于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请丰城名师工匠购料始筑。据说,起基用去的大花边便有一大谷桶。因工程浩繁,耗资巨大,费尽二十七年工夫,历经三代,直到其长孙三岁时,才建起这座四层楼高、层层环通的砖石木结构方形围。因其高大固守,俗称“高守围”。

距此八十公里外,关西老围的主人不知是羡慕燕翼围的万贯家财呢,还是崇仰高守围的雄伟气势,欣然把自己的长女嫁给了燕翼围。其时,他有个小名叫徐老四的儿子,才十一岁。徐老四时常去姐姐家做客,被燕翼围的雄姿所吸引,立志长大后要发大财建大屋。果然,后来徐老四在姐夫的帮助下,利用当地杉木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做起了木材生意,随着盈利滚滚,成了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徐老四在关西老围墈下开基建新围,施工两年后,他再攀篱笆亲,将十八岁的女儿嫁给了燕翼围的六代孙为妻,进一步加强了两围的亲密关系。为了却年轻时立下的宏愿,徐老四不惜花费了三十年时间,耗白银想必更是以谷桶计,终于建起了比燕翼围更宏大、更精美、配套也更齐备的围屋。可是,尚来不及请人为之命名,徐老四就于次年仙逝了,因此,人们只好称其为“关西新围”。

三十年的大好光阴,都熔铸在一座建筑之中。这建筑,该是一位故人的纪念碑了吧?这纪念碑,该是子孙万代焚香祷告的神圣之地了吧?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不妨再看看龙南东水村的乌石围。该围于明万历年间为当地名绅赖元宿所建。此公遵祖训从祖业,靠着放排行商,家财日聚渐丰,遂请来广东名匠开基建围。先立祖厅,定好中轴线,然后建房。在他手上,连年续建不间断,待他的九个儿子长大了,子承父志接着再干。乌石围经二十八年之久、历三代之力方才竣工。

如此锲而不舍,如此前仆后继!因为,这是一个宗族的基业,也是所有族人共同的心愿。

由蜀江村欧阳氏四世祖墓葬前的祭坛可见,祭祀祖先的习俗由来已久,不过,在宗祠出现以前,民间祭祖活动是在陵地举行的。

秦汉时建于墓前或墓顶用于祭享的享堂、石祠,至宋代发展成为家庙;受帝王宗庙,尤其是唐代以后册封元勋功臣、敕建祠庙的影响,以宗祠祭祖的形式逐渐进入民间,元代以后基本形成定制,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北民南迁较为集中的南方更为盛行,几乎村村建有祠堂。有的家族繁衍迅速,人丁兴旺,分堂分房,别派别支,除了总祠以外,派有派祠,堂有堂祠,房有房祠,支有支祠,形成了支、房、堂、派、总的宝塔式祠堂结构,加上朝廷赐建的个人专祠和旌表修建的节孝祠堂,一些村庄的祠堂竟多达数十个。

于都县马安乡的上宝村,现在仅有百户人家,却有祠堂十八座。在钟氏总祠的后面,各房派的分祠相依相偎,构成了一个罕见的祠堂群。夕阳下,我攀上总祠前正在建造的门楼一眼望去,一堵堵封火墙整齐地凌空排列,一道道黑色的檐帽略带弧形自然地耸起翘角,层层叠叠的,煌煌然,那祠堂群分明就是半个村庄。

从我采风接触到的只鳞片爪来看,祠堂的兴起,与两位江西人很有关系。在宋代,婺源人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祠堂”之名开始出现。但这时的“祠堂”还仅仅是“正寝之东”的祭祀场所,与住宅还未分开。在朱熹故里,可以从史籍中找到祠堂的来路。婺源《清华胡氏族谱》卷六《家庙记》记载,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清华胡氏宗族胡升,“即先人别墅改为家庙,一堂五室,中奉始祖散骑常侍,左右二昭二穆;为门三间,藏祭品于东,藏家谱于西,饰以仓黝,皆制也。”这座“家庙”已初具祠堂的一些功能,并且已从居室中独立出来,是“家庙”向祠堂过渡期的产物。元代休宁人赵昉在《汪氏世范录·知本堂记》中记载,婺源大畈有一座建于元代的知本堂,是一座独立的祠堂建筑,不仅规模大,还具备了祠堂的各种功能,至少在婺源,是目前所见文献记载中最早的一座名副其实的祠堂。

至明代中期,则因为一位贵溪人的提案加速了宗族制度普及的速度,元代民间自发创制的建祠之举,演变成有组织、大规模的修建祠堂之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上疏: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祀始祖。明世宗采纳了夏言的建议,允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于是,引起了中国古代祭祖礼仪的一次大变革。从此,宗祠遍布天下。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流坑,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它对宗祠这一礼制建筑的重视便是理所当然的了。人们在建房时,首先考虑的是祀祖的场所。明清住宅中,厅堂的上方均设祖龛,供奉直系近祖的牌位,每逢节日合家在此举行祭祀仪式,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简化的家庙;每一房系、宗派,则设有自己的宗祠,供奉共同的祖先;全族形制的董氏大宗祠,供奉的就是全村的远祖、始祖。

而在五代和北宋时期,流坑还没有专用的宗祠,祭祖是在祖先的墓地前进行的。每年寒食节,村民们扶老携幼前往祖坟前展祭,由于路远,随着人口增多,始觉得有所不便,后改在村中神庙老子宫中设主行祭。入元后,老子宫被毁,族人曾商议立祠,无奈战乱频仍,时事艰难,直到明洪武年间才遂了族人的心愿,建起董氏大宗祠。此后,各房各派的宗祠和各类名贤祠堂相继建成,每座祠堂不仅有专人看管,还置有祭田,以田租收入作修葺和定期献祭之资。

从表面上来看,兴建宗祠似乎是为了祭祖的方便。但是,我以为并不尽然。墓地与宗祠的区别,是阴宅与阳宅的区别,是阴阳两界的区别。也许,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他们更愿意把已故的先人从冥界请回阳世,让先人的魂灵端坐在阳宅之上。巍然耸立的宗祠象征着存在,而不是消逝,象征着复活,而不是死去。

历史上建造宗祠之风在江西农村盛行,和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有关,讲究忠孝礼义,尊祖敬上。祖先崇拜被赋予了凭借血缘关系来教化并维系宗族内部团结的意义,从而实现社会道德的稳定,求得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因此,人们在建造房屋时,首先考虑祀祖的场所。除宗族的总祠和房派的分祠外,在住宅的厅堂之上设神龛供奉祖先,使之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简化了的家庙,这在江西各地的古村民居中司空见惯。

客家人的祠宇,便有专祀型和居祀型之别。前者即宗族或房派建造的专门用以祀奉祖先的祠堂,后者兼有居住和祭祀功能。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客家人更愿意以居祀型祠宇相标榜,居然把自己的住宅干脆命名为“祠”。

比如,宁都县东龙村的百座祠宇就多为民居,非常形象地证明了人们对祖先一如既往的尊崇。祖先就是护佑后人、福荫子孙的家神。当地人俗称的“仁方公祠”或“百间老屋”,指的是“东里一望”建筑群体。仁方公祠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历时三年后竣工,它由祠堂、厢房、庭院、护墙组成。屋主人李仁方,名光恕,有由国学贡生赠儒林郎布政司经历。整座建筑群占地四千三百平方米,大门东向,前院花岗石嵌砌地面,主体建筑占地二千平方米,高八米,青瓦覆顶,青砖封火墙。分上下两栋,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曰“东园”,西称“西圃”。西厢房占地一千平方米,高六米,为两层楼房;东厢房被焚毁后改建。它的四周皆砌围墙,前院的花墙仅高一米多,视野开阔,墙外为水塘;而后院却用青砖砌着高达五米的墙。据此,人们联想到客家围屋,判断它受到围屋建筑的影响也就不奇怪了。

我靠着花墙张望,如同凭栏观景。东龙村坐落在盆地之中,而仁方公祠与村庄隔着田亩,独处一隅,鸡犬相闻,气息相投。这里真是个揽胜养眼的好去处。东高西低的船形盆地,地势一目了然,东边的古隘口依稀可辨,西边的水口塔分外醒目。还有古时文人琢磨出来的什么“巽峰插天,虎嶂乔峦,七星环冢,双涧抱村,凌霄胜阁,虹桥锁水,永乐古寺,玉岽擎云”等八景,尽收眼底。想当年,哪怕闲庭信步,也是可以纵览云飞云驻的。仿佛,它的主人要赏玩的是亭亭小荷,袅袅炊烟,哞哞牛吼,以及随古道涌来的滚滚风尘。

但是,且慢,穿过满畈的映日荷花,我看见对面的李氏宗祠了。这“东里一望”在选址时莫非就牵挂着宗祠?这水榭阑干般的花墙莫非就为了时时瞻仰对面的神圣?出门便见祖祠,进门就是家祠,祖宗既在望中,祖宗亦在心中。敬奉先人的心情,在这里表达得几近极端了。仿佛,活着就是为了面对祖宗、不辱先人,就是为了延续香火、光耀门庭。

东龙李氏宗祠的建筑特色颇能证明客家人“在路上”的生活行状和心态。它的墙体和内部结构是相互脱离的,也就是说,可以在不动砖墙的情况下,轻易将祠内的梁柱、板壁等木构件拆卸搬迁。当然,这一特色还有防火的好处。但是,这座祠堂三面环水,分别是荷塘和稻田,后面离民居也远得很,当无火侵之忧。是不是祖先漂泊不定的命运,令后人心有余悸,常存远虑?

祠堂门前的照壁旁,两棵古杉树干依然挺直,树枝却是虬曲苍劲。怪怪的枝桠,怪怪的针叶。树干与枝叶,仿佛不是同样的年龄,我感觉,树干还在长高,枝叶已经老去。

赣南现存近五百座客家围屋,多建于清代中晚期,少数建于明末清初。这些围屋大者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内住数百人,龙南的田心围,最多时曾住过九百多人;小者仅四五百平方米,围内仅住一户人家。我曾经造访过龙南、全南、安远等县的几座围屋,第一印象就是人们依靠建筑拥抱成团,相依为命,而把土木牢固地结构在一起的正是宗族的力量。因此,宗祠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整个围屋的心脏。

围屋平面大体可分为“口”字形和“国”字形两大类。口字形,是指围心位置上不建房屋,这种形制的还包括“回”字形围屋。这类围屋的代表作,当属高达十六米的燕翼围。这是一座四层的高楼建筑,楼房依据四周围墙而建,二层以上每层都建有悬挑外廊,四面环通,形成独具特色的走马楼。每层房屋三十四间,共一百三十六间,围内还建了两排附属建筑,只设一座大门出入,厚重的大门以铁皮加固,并设计漏斗以防火攻,围墙厚达两米,墙基及两米多高的墙裙用大块花岗石砌起。从村巷里看,外墙高峻挺拔,四角的碉楼曲折如翼,据说,从空中鸟瞰,整座围屋如紫燕振翮,翩翩翻飞。燕翼,意指善为子孙谋划。碉楼的折角似在演绎这个词的意义,充满了无愧于后人的得意。我通过燕翼围的瞭望孔和枪眼窥望外面,但见村中有好几处小小的围屋,纵横排列的灰色屋顶方方正正。

燕翼围所在的杨村村外,有座双拱石桥,风格甚是独特,青砖砌成的桥亭面路两侧为坊式拱形门楼,临水两面为三阶开着拱圈、飞檐翘角的封火墙,看上去恍如官轿,又似官帽。据说,明正德年间,王阳明率兵在赣南、广东一带镇压农民起义,班师回府后建造此桥,以示天下太平,故称太平桥。或许,这座桥就是对赣南围屋的防御性功能的一种解释。

可称高守围的,还有全南龙源坝的雅溪围屋。雅溪围屋为陈氏家族所建,有石围和土围之别。石围建于清光绪年间,土围比石围早建三四十年。石围为四层砖石木结构,高十二米,二十余米见方,平面为口字形,大门用条石砌成,共有三道门,坚固如碉堡。大门上匾额题刻“鸟革翚飞”四字,形容宫室华丽。进大门便见天井,天井中央置有一口水井。石围每层有十三间房,楼上各层有悬挑外廊,各层外墙都布有枪眼和瞭望孔,四角设有碉楼;土围也高达十米多,为三层土木结构,每层十七间房。如今,石围尚有几家住户,而土围中唯见一对老人殷勤地迎来送往。想过去在这逼仄的空间里,层层叠叠地居住着那么多人家,定是十分热闹。

在诸如燕翼围、雅溪围屋这样的高守围中,祖堂的规模并不起眼,几乎和那些房间一般大小,如今,因为它们都堆放着杂物,游人进入很容易忽略。但是,祖堂在高守围中却坐落于正对大门的中心位置,这个位置便是祖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围中,居家生活的甜酸苦辣,都在祖堂身临其境的倾听之中;平凡人生的生老病死,都在祖堂耿耿于怀的牵挂之中。高守围中的祖堂是简陋的,有的简陋得只有香案、香炉,然而,对这方空间的命名,顿时使之获得了庄严的意义,它的神圣是凛然不能亵渎的。

国字形围屋,是指围中还建有一栋厅屋组合式民居,此形制为围屋的主流形式。从其最简单的一明两暗三间过,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两横,直至九进十八厅那样的大房子,体现围屋内的主体建筑成组向前、向左右不断扩展、延伸的特点。仿佛枝桠横生,仿佛瓜瓞绵绵,这种扩展性寄寓了客家人希望子孙发达、开拓进取的心愿。然而,无论房屋发展到多大规模,始终是以正厅为中轴,以祖堂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对称发展。正屋、正厅的体量规模、装饰档次,各横屋和次厅均不能逾越,横屋房门均朝正厅方向开。祖堂的位置永远坐落在人们内心的正中,祖堂的方向永远是人们仰望的方向。

因此,祠堂要么是围屋主体建筑最显赫的部分,要么干脆就充当了围屋的核心建筑。比如,占地达七千平方米的龙南关西新围,面积为赣南围屋之最,其墙高九米,为三层的土木结构,底层为三合土夹大卵石筑外墙,厚两米,四角各建有十余米高的炮楼,各层均有火炮眼。正方形的围内套建了一幢三进六开的豪华大宅,这主体建筑就像“回”字形整体结构中的“口”字。豪宅的正中便是祠堂,是围内建筑档次最高、装饰最考究的地方,以其作为中轴线往左右延伸,将围内建筑对称布局。三进,即从大门进来为下厅,往上走则依次为中厅、上厅,层层递进,层层增高,体现出结构严谨的建筑层次美;六开,则是以正厅为中轴线往左右均衡延伸,两边院落对称、房屋对称、门窗对称,体现着强烈的结构对称美;而作为整座围屋核心的祠堂,以高大的空间和华丽的装饰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氛围,体现出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幢大宅对称分置十八厅,共有十四个天井,上百间主房,与主体建筑配套的还有戏台、书房、轿房、花园和消防水池。整座围屋结构严谨,布局巧妙,廊、墙、甬道连通,既复杂又序列分明。居于中心的祠堂仿佛把它的血脉、气脉都辐射到各个空间去了,统率着围屋里的每一个寻常的日子。

而龙南里仁的栗园围,将水田、池塘、果园一概圈了起来,好像大千世界都囊括在这座内部结构错综复杂、犹如迷宫一般的围屋里,它更为突出地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战结合的生存状态。围中的房屋取势定向依照阴阳八卦演绎而成,设有“生门”、“休门”,中心建筑则是三间四进的纪缙祖祠。在这里,民居多为低矮、简陋的土砖屋,反衬之下,这座祖祠倍觉高大气派,更重要的是,它所占据的位置和周边开阔的环境,使之充满凛然不可轻慢的威势。

龙南东水村的乌石围,是由半圆形两层房屋组成的围屋,盘龙一般围绕中央的祖厅,呈前方后圆状,其实,因围前有口半月形水塘,整体看来,该把它视为一个巨大的圆形才是。乌石围因围前有一块巨大乌石而得名。围墙高约八米,正面左右两角分别建有一座高约十五米的碉楼。此围有三座门供人出入,从中间大门进去,正是由上、中、下三个大厅构成的宗祠,供奉在享堂上方的神牌上,一并刻着赖氏历代始、远祖及开基祖、拓基祖的名字。把开基祖以下的祖先称做拓基祖,再贴切不过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如此有创意的提法。因赖元宿开基建围,故尊其为乌石围的拓基祖,至今每年九月十八元宿公生日时,家家敬备三牲前往祠堂祀奉,不忘其开拓之恩。大约不久前,族人在宗祠里举办过婚礼,这里依然充满了“合璧联珠”的喜气。上天井两侧,一边是厨房,砌有灶台,另一边置有一个小天井,泻进来光线映照着墙上残存的明代砖雕、石雕。门厅左右各有由六间两层房屋组成的四合院,与宗祠一起成为围屋内的核心建筑。

宗祠自然是装饰的重点。厅门的石阶地面上,精心铺筑了连环叠钱图及万字图,寓脚踏“万贯家财”之意。封火墙的翘角上塑有狮、象、猴、鹿、鹤造型,表达了屋主人对士、相、侯、禄、寿的向往,厅门内侧横批“克绍先猷”四个阳刻大字。在其大夫第的楼阁上,还有“凤鸣高枝”、“书高西园翰墨家”等几十幅彩绘。

环抱宗祠的正是一圈半圆形房屋,那两层的住宅共有六十四间,楼上有悬挑外廊贯通,朝外的墙上也设有枪眼。既然,住宅如此亲昵地簇拥着宗祠,那么,在我看来,那些枕戈待旦的枪眼所要守护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了,更有祖先的基业、祖先的灵魂。

围屋门前是停轿、下马的大坪,外侧有照壁,照壁外设有双层月形塘,似日似月。围中三厅七井,井井水归塘,既有预防火患的功能,又含归聚财源、日月增辉的寓意。

乌石围所在的村庄,有多座围屋。登高俯视,但见处处碉楼高耸。在另一座围屋的宗祠“光裕堂”里,墙上仍留有上世纪中期用石灰水刷下的“改造四类分子标准”:1、在政治上一贯表现老实,确已放弃了反动立场,真诚向人民认罪,拥护中国共产党,遵守国家政府政策法令,决心走社会主义道路;2、积极参加劳动生产,基本上改变了不劳而获的剥削思想,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习惯。

算起来,半个世纪悄然而逝,这标语也是文物了。

绕村而过的小溪上有一座跳板搭的独木桥,桥头矗立着坊式门楼。门楼里,仍是宗祠,结构与乌石围中祠堂差不多,也是三进两天井,只是每进左右各有两个横向的四合院,而享堂两侧各有一扇门,这两道门连接着纵向的村巷,其实就是从门楼进村的通道了。

显然,乌石围是围外有围,整个村庄便是一座大围屋。如果说,进入乌石围便是宗祠,好比进家便要拜谒祖先的话,那么,村边门楼里的宗祠让我感到,好像人们每每进村都要先谒见祖先似的。的确,一切的归来都在先祖的翘望中,一切的离去都在先灵的护佑下。

宗祠建筑紧贴着家门、院门甚至村门的形式,非常生动地表达了人们时时不忘祖先的心情;而寻乌以祠堂为中心的群体式建筑“龙衣屋”,则通过强烈的形式感,强调了宗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龙衣屋”或许可以被我们看做是客家围屋的变异。就整体布局来说,围屋是全包围结构,大多呈圆形或方形。而“龙衣屋”则以祠堂为中心,左右与后面以民居层层加围,形成独特的半包围状,犹如给龙添上了一件件外套,故名“龙衣屋”;围屋规整的布局,决定了它们多择址于宽阔平坦的地方,而“龙衣屋”则依山势而建,不仅外围房屋层层叠叠如梯田一般,就是同一层房屋也由两边向中间缓慢递增高度,建筑方法可谓匠心独运。我走马观花横穿寻乌,只见道路两边的村庄多有这种“龙衣屋”,它们一般用土砖砌成,大小不一,以方形的半包围状居多,也有弧形的,当新建的民居不断顾自向四周扩张,村庄因此而变得庞大、松散时,“龙衣屋”亲密簇拥在一起的形态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菖蒲乡五丰村的“龙衣屋”,堪称寻乌客家“龙衣屋”的代表。此处“龙衣屋”为古氏家族的聚居地,房屋以三进的古氏宗祠荣我公祠为中心,建了三层弧形住宅,每层中部即祠堂祖厅的后面,有用圆石垒成的龟背形“花台”相连,意在龙气畅通。其中最长的一层房屋围长二百六十余米,房屋一百二十间。房屋最外层与祠堂落差高达十二米。

由于“龙衣屋”并非一次围成,而是随年代推移层层加固,每层构造不同、风格各异,分别反映出当时的建筑特点和居住习惯,如紧挨宗祠的那一层房屋被当地人称做“烽火屋”,房屋外层均为厚达一米的夯土承重高墙,无屋檐,内宽外窄的漏斗形透窗全开在高墙上部,房屋两端同时配有碉堡式的“火角”防卫。这些功能倒是和围屋如出一辙。而到了最后的那一层,变化就非常鲜明了,甚至出现了现代气息浓郁的砖混房。

我攀上后山人家的楼房屋顶,从后面鸟瞰“龙衣屋”一圈圈灰色的屋顶,它就像舒展双翼的鲲鹏,或象征无敌的蝴蝶;我站在村前仰望“龙衣屋”,那渐次抬高的半圆形中,仿佛祥龙腾跃,那龙沿着山脉而来,来自遥远,来势磅礴,紧紧地吸附着宗族之心。

为着人丁兴旺而择风水宝地,为着光宗耀祖而大兴土木。如果说,围屋建筑最能反映人们聚族而居的紧密关系的话,那么,宗祠无疑就是族人的精神围屋了。建造这样的精神围屋,要用一颗颗心灵为砖石,要用浓稠的血液拌灰浆,要用共同的意志作架构!

我在安远的东生围中,巧遇一群孩子追逐着冲进祠堂,怕都只有五六岁吧,他们并不在乎有个陌生人正紧盯着自己,纷纷去抢放在一边的蒲团。接着,把蒲团丢在脚下,面对祖先的牌位,一个个跪倒便拜。

他们大概还不知道高高在上的神灵是干什么的。不过,显然,蒲团的意义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了。

同类推荐
  • 带露的草芥

    带露的草芥

    每当诗意来临,我总被一种巨大的幸福和感动包围,我觉得这是伟大的造物主赐予我的最荣耀的恩典和眷顾;每当诗意来临,我觉得这是生我养我的这块淳朴土地给予我的最大程度的偏爱和关照;每当诗意来临,我觉得自己是在享受生命里最自由最浪漫的一件事。
  • 写在雪地的脚印里

    写在雪地的脚印里

    《写在雪地的脚印里》是一本颇有特色的作品集,作者为50后人,他从军、从文、从政四十多年,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善于用散文的语言把对亲人的挚爱、对军营的情怀,以及对从政的思考真实地呈现给读者。
  • 西绪福斯神话(译林人文精选)

    西绪福斯神话(译林人文精选)

    《西绪福斯神话(译林人文精选)》是阐述加缪哲学理念和文学思想的简明读本,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永恒苦难命运蔑视和抗争的精神。西绪福斯是个荒谬的英雄。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当加缪这样看这个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时,存在主义的哲学之眼就进入了古代的神话。
  •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从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仙配》《窦娥冤》到我们儿时熟悉的《田螺姑娘》《崂山道士》,其实都源自志怪小说。在古代,写小说一般会被看成不入流的行为。然而上至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魏文帝曹丕,下到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一代名臣纪晓岚,都曾忍不住寄情于志怪,可见它的魅力有多大。志怪小说不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先人托物言志的工具,体现了世间百态,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特色。透过魏晋时代的故事,我们体会到的是令人倾慕的魏晋风流;在唐朝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大国气象;而到了清朝,故事则变得更加多样也更加世俗。
  • 生命中那串摇曳的风铃:当代青少年人生与生命读本

    生命中那串摇曳的风铃:当代青少年人生与生命读本

    品读如此经典的美文,你收获的将不只是心灵的震颤,更多的是提升人生的境界,以及对生命内涵的深切体晤。每一处饱含情感的文字,都能激发你灵感的火花,带给你心灵的顿悟,让你感受震撼的力量。让智慧滋润成长的每一个足迹。
热门推荐
  • 权国

    权国

    “风起云涌的大陆,战乱四起的王国,铁蹄是的我的脚步,箭镞是我的眼睛,战场猎鹰的旗帜迎风飘扬,从偏远的南部到繁华的京都,以独特的视角,波澜壮阔的战争,再现一个帝国的崛起之路(骑马与砍杀题材小说)
  • 无敌妖孽兵王

    无敌妖孽兵王

    右眼受伤却意外拥有透视功能的狙击兵王隐退花都,被迫与美女总裁结婚领证。陈小刀的口号是:老子能看多远,就能走多远!新书《第一兵王》已发布,大家多多支持!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王爷驾到:娇妃请受宠!

    王爷驾到:娇妃请受宠!

    【本文爆笑,轻松,一对一爽文!】作为佛系人类,她只想做个米虫,殊不知,一招穿越,无数麻烦上身,然而,最大的麻烦是某位纨绔王爷。某人:媳妇,替本王更衣。某女:好。某人:媳妇,本王累了,替本王捏捏。某女:好。某人:媳妇,咱们来生娃吧!某女:滚犊子!
  • 昨天的涛声

    昨天的涛声

    本诗集是作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半个多世纪时间所创作的诗词的选本。诗集共分为九部分。前五部分均为按年代创作之诗词。这些诗词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真实记录了作者自身在变迁社会中的各种遭遇。后几部分则是对前面诗词意境的补充,也有退休后闲逸的兴趣之作。
  • 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

    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

    本套装包括:《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羊群在一整面山坡上弥漫开来,沿着平行着布满坡体的上百条弧线(那就是羊道)有序前行,丝丝入扣。新疆北部游牧地区的哈萨克牧民大约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支纯正的游牧民族了。“羊道”三部曲记录了李娟跟随哈萨克族的扎克拜妈妈一家,历经寒暑,在粗犷苍茫的新疆阿勒泰山区游牧生活的日子。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生活在此得以呈现,在自然的静穆与残酷面前,这个游牧民族所展现出的淡然、坚韧与智慧,让宇宙里每一个渺小的生命都显得如此独特。
  • 谷歌A计划:征战苹果、微软、Facebook

    谷歌A计划:征战苹果、微软、Facebook

    圣佩奇:谷歌,一台高效运转的聪明制造机,连续多年上榜《快公司》“全球最佳创新公司50”。要读懂现在的谷歌,就要从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开始担任CEO时说起。再造谷歌:这家(前身为谷歌)的新企业Alphabet依旧披着神秘面纱,但从它与微软、通用电气、Facebook等企业的相似之处,我们或可窥见面纱背后的真面目。独家探访谷歌X实验室:史上第一次,神秘的谷歌X实验室——专门炮制登月项目(moonshots)——敞开大门,揭秘新一代伟大技术革新背后的实验氛围和拥抱失败的态度。
  • 这个宗主有点贱

    这个宗主有点贱

    (轻松搞笑,欢乐逗比,本书又名《无敌怼人系统》)封三娘:“郝剑,你爹娘真是有先见之明,给你取了这么一个名子,你这张嘴,真的好贱!”郝剑:“谢谢夸奖。我代我死去的爹娘谢谢你,”封三娘一滞,郁闷得两眼翻白。郝剑眼前却有字迹闪过。震惊点+45愤怒点+45天生有点懒,天生有点贱!练功是不可能练的,打架是可能会打的,不过,好胳膊好腿,不如一张好嘴,咱这张嘴,“贱”杀天下。
  • 智能移动终端支撑下的非现场经济

    智能移动终端支撑下的非现场经济

    《智能移动终端支撑下的非现场经济》一书的写作是基于:1.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2.我国ICT产业已经.彤成了国际同步的态势;3.我国ICT研究领域基本上停留在工程技术人员群体,我国经济学界涉入该领域较浅或较少;4.综观世界近十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其理论成果基本都是集中在信息经济相关的经济学理论;5.笔者率先提出“非常经济概念”,是采取交叉学科研究的方式,意图填补我国“非现场经济”研究的空白;6.高等教学的学科内容应该始终走在社会发展实际的前沿;7.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分析的平民化趋势。
  • 休了帝王夫君:天价皇后

    休了帝王夫君:天价皇后

    皇上,休了!丞相府的三小姐,沐青瑶被南安王慕容流昭一拳打死了,却迎来了另一个全新的女人,光芒四射,魅力惊人。沐青瑶物语,即便你贵为皇帝,下了天价的骋礼,竟然让我和别的女人共侍一夫,这样的男人休!慕容流尊,七国中最俊美足智多谋的皇帝,竟然被一个花痴女人给休了,黑瞳染起耀眼的光芒,他不会善罢干休!慕容流昭,弦月国南安王,冷漠邪魅,视女人为下等物,一拳头打死了花痴女人,却迎来了全新的她,迷了他的眼!楚浅翼,弦月国右丞相之子,腹黑无敌,眼高于顶,却喜欢上了那个花痴女人,这是不是叫自作孽不可活?无情,无情谷的鬼医,谪仙美男,初见她,恍如千年的的等候,我愿舍弃此身,化成许愿树,只求你从此树而过.长孙竺,青罗国的太子,妖孽唯美,世人不识金镶玉,误把明珠当尘矣,我愿意以青罗国太子妃之位迎娶于你。天现异相,凤落相府,得凤者一统七国,有谁知?凤竟是那个名满天下的花痴女人。【精彩片段一】:金碧辉煌的大殿,六国使臣齐刷刷的望向殿门外,等着看那传闻中足智多谋的皇后娘娘,可是却看到一个面色惊慌的小太监,高举着一封信大叫:“皇上,不好了,皇后娘娘留下一封信离宫了。”“读,”俊邪的皇上失却了冷静。“弦月一零三年,我沐青瑶休了皇帝慕容流尊,从此后男婚女嫁各不相干,文武百官为签,六国使臣为证,沐青瑶拜上。”【精彩片段二】:一个粉装玉彻的小女孩,扑闪着大眼睛,双手叉腰挡住门口,可爱的望着门前俊美邪魅的男子。“你谁啊?”“你父皇!”狂魅俊邪的男子霸道的开口。“你丫的敢占姑奶奶的便宜,”小丫头眼一翻朝里面命令:“小尊,上!给我教训教训这老男人。”她的话音一落,一只通体雪白高大的野山狼凶狠的从屋子里飞窜而出,扑向猎物,顿时间诺大的空地上,一人一狼打得天昏地暗,小丫头摇头晃脑的看着热闹,不时的拍着手加油:“小尊,不错,打赢了赏你两根骨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