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50200000021

第21章 文化市的山民

我第一次到文化市,是40年前的夏天。在路边一栋船形茅屋前下车后,问一个穿筒裙的黎族小姑娘:“去文化市往哪里走?”她抬手向下画了一个圆:“你到了文化市还问文化市呀,嘻嘻……”我把身前身后扫视了半天,除了漫山遍野的橡胶树和飞霞喷火的凤凰树丛中点缀着几栋茅屋和平房,不见半栋高楼,哪有“市”影?

真见鬼了,城市藏在哪里呢?我欲回头再问,小姑娘早已嘻嘻哈哈隐入胶林。我正怀疑自己是听错了话还是搭错了车,幸好碰到一位同车来的战友,一聊,果真“只缘身在此市中”。

文化市不是市,它只是海南通什市(现五指山市)南圣镇的一个黎族小村,三面环山,一面背靠南圣河。解放前,村里没有人家。傍山而居的黎家祖祖辈辈刀耕火种,结绳记数。也许这里的先祖们根本不知何为文化何为市,甚至把市当成了村、寨级单位,于是就给这个地方取了个很文化的地名;也许是黎族同胞们企盼这里能生长文化生长城市,便将这个美好的梦想凝聚成了美丽的村名。20世纪60年代初,村里驻进了一支北战南征的部队,营房也羊拉屎般因地制宜地散落在村旁半坡的树林中。看到大军到来,隐居深山的黎族同胞逐渐搬进村里,至今也是军人居多,管它叫“兵市”倒还妥帖一些。但这“市衔”仍乃村级级别罢了。

文化市的美名,时常意外地给我们军人的爱情生活击打出一串串涟漪。官兵们无论给热恋中的对象还是新婚燕尔的妻子写信时,落款一律是:海南通什文化市。恋人或军嫂们来信询问文化市有多大、多热闹,回信大都诡秘得很——“不入市内,焉知市貌,要得详情,速来此市一游,绝保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四季如春……”

五湖四海的姑娘嫂子们千里迢迢来文化市探亲时,尽管她们被五指山区的盘旋公路折腾得翻肠倒肚,黄水尽倾,痛苦不堪,但想到能去中国唯一叫文化市的城市瞧瞧,能见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天大的苦楚也会忍着耐着。当她们精疲力竭地拖着一路烟尘,从阿它岭那108个弯道腾云驾雾般飘到文化市时,满肚子的泪水冲破了往日的羞涩和憋屈,扑进男人怀里又打又闹又撒娇。许多人临走前还咬牙切齿扔下一句话:“这辈子再来文化市的不是人!”

赌气归赌气,再来者大有人在,因为这里有她们日思夜想的亲人。

1980年春节刚过,我从宣化炮兵指挥学院毕业直接调到驻文化市的师政治部工作。“市”里既没有市场,也没有集日。偶尔有小贩到山外倒些鱼肉蔬菜摆卖,也因长途颠簸很不新鲜,还贵得要命。部队吃菜,主要靠自力更生。随军家属每家都在山坡上开出一小块菜地,连富贵娇嫩的城市姑娘,来文化市做了军嫂,都学会了开荒种菜。我当医生的妻子踏进文化市后,很快入“市”随俗,每天傍晚下班后急匆匆赶回家,挑着粪桶,提着锄头铁锹往菜地跑。先挖地种菜,后摘了晚上和第二天吃的菜,再浇完水,才回家做饭。我种菜是外行,但有力气,不偷懒,节假日也去帮一把。妻子内心很矛盾,她既不忍心我把宝贵的业余时间消耗在菜地里,又想让我去陪她吃点苦。有时她累得腰驼背弓,忍不住发几句牢骚:“嫁给你好滑稽,人家以为我真到了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的文化市里享福呢,谁知我在五指山的南泥湾开荒种菜喂鸡鸭。”当她看到篱笆那边两位来自大城市的师首长夫人浑身热汗淋漓,裤子粘在屁股上,挑着粪水嘎吱嘎吱、风风火火走过时,牢骚顿消,自愧弗如。

文化市的傍晚很是静谧、安详。家家户户把勤劳的收获端出来,合家围坐在自做的小木桌旁推杯把盏,欢声笑语。虽然桌上除了自产的瓜菜、花生之外,最好的菜肴也莫过于咸鱼、鸭蛋之类,但吃得开心,喝得舒坦。吃完晚饭,还得去干活。为了让鸭子多下蛋,我和妻子穿着高靿水鞋,打着手电筒去菜地、草丛、厕所后、猪圈旁、垃圾堆拾捡蜗牛,回来敲碎喂鸭。鸭子吃了蜗牛,特能下蛋,常下双黄蛋。

人们说文化市出“酒仙”“酒神”,半点不假。节假日没有别的去处,战友、同乡、同学来串门,炒一盘花生米摆上茶几,权把酒水当茶水,海阔天空,海侃神聊。文化市人待客,全是自产的地瓜酒、木薯酒、甘蔗酒,最高级的是山坡旱地生长的一种叫山兰稻的稻谷酿造的山兰酒,清甜、醇香、养人,即便喝饱也难醉。只要醉了,也难醒。文化市的酒令也土得豪气。什么“感情深,打吊针”“喝出血,感情铁”“宁愿肠胃穿洞洞,不让感情裂缝缝”等等,在这种酒令驱动下,不论职务高低,一概并肩海战。喝得热血沸腾之时,浓醇的酒气熏醉了山,熏醉了雾,熏醉了村后那条南圣河,熏走了深山的寂寞、孤独与乡愁。

文化市的夜生活,单调得如同一把独弦琴,弹不出太多的欢乐和激情。每周除了一场电影,难得有别样的文化生活。外地的文艺团体一到文化市,热情的军民宁愿将手掌拍烂,也要把演员能演的节目抠得一干二净才过瘾。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到过文化市的艺术家马季、唐杰忠、姜昆、李双江等,没有几个不是哑着嗓子流着眼泪走出文化市的。倒是后来的20多年里,文化市里绝了“星”影,文艺为钱服务去了。

文化市里单调的业余生活,也孕育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因为偏远、闭塞,没啥好玩的,文化市人可把大量的业余时间用在学习文化上。于是,文化市里生长了不少文化,诞生了不少自己的文化之星。我们师政治部就生长了不少“星”级“范”级人才。早在20世纪60年代,师政治部领导的五指山业余演出队,曾去北京为朱德、贺龙、叶剑英等老帅们演出过,还在全军和广州军区文艺会演中多次获过大奖。

我第一次进文化市看马季、唐杰忠的演出时,主持晚会的文化科刘魁文干事居然不拿稿子,绘声绘色、滴水不漏地演说了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加上他那标准的普通话和男高音,激动得战士们戏没开场就掌声沸腾了。紧接着代表师首长上台讲话的政治部副主任石冠军,表现得更加精彩。他生长着一颗比一般人大得多的脑袋和一张宽大的、写满文化的、始终洋溢着微笑的脸庞。他讲话特通俗幽默,特有文化底蕴,还很贴近官兵的心坎。他俩讲完话,马季上台就说,你们文化市真是太有文化了,还看啥演出呢,刚才这两位首长的讲话就是一台戏,就是最好的相声。

文化科里还有一个叫吴石海的科长,讲话不多,写的散文小说多次上过《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文艺》。文化科有个老科长叫谢耀庭,他画的国画中外闻名,特别是他画的凤凰花大气磅礴、美壮山河。宣传科的干事,有的当过解放军画报社社长、地方报社社长、新华社记者,有的成了军旅作家。连续两任政治部主任刘仕楚和丁玉才,都是德才兼备,能说能写能干,实实在在,风风火火,一身正气,善于带兵的优秀指挥员,后来都进京当了正军级首长。

文化市的军民关系比酒还醇。我妻子是文化市医院的医生,和老乡的关系更加密切。乡亲们常提些山兰酒、野猪肉到家里做客。黎家兄弟姐妹心直性耿,喝酒特实在,每敬必喝,不醉不休,正合我的心意。每年“八一”、春节,方圆百里的乡亲们牵猪赶羊到文化市慰问子弟兵。进了文化市的父老乡亲,即便不喝酒,也醉得热烈。那份双拥情愫,不存在丝毫功利。文化市的部队拉练走到哪里,群众就把柴米猪牛送到哪里,把路修到哪里。你要是路过家门而不入,他们决不会饶过你,先在肩上擂一拳,然后拖进家里亲昵地骂上几句,拉你坐下来抽支烟,喝杯茶,呷口酒,情如手足。

文化市的生活确实苦,但文化市的人说:“苦得够味、够劲、够爽。”多少年来,文化市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每个人都有一串吃苦的故事。有位叫赖木荣的上校,入伍去了罗浮山,戍边到了法卡山,驻守过十万大山,20世纪70年代末调到了五指山,一熬又是14年。妻子指着他的脊梁逗乐:“我嫁给你十多年,总是从这山蹦到那山,都快成猴母娘娘了,你啥时候让我有个出山之日呢?”他两肩一耸:“军人自有爱山情,献了青春献终生。”妻子气得朝他背上一巴掌:“你当初就该和山结婚去!”

文化市的军人也真怪,明知山沟里条件艰苦,可越苦的地方情意越深。大校叶伯享和上校徐敏华夫妇,分别来自武汉市和广州市。到五指山一猫就是30多年,谁也没拔走他俩。他们不是没有出山的机会,可他们说:“只要这山沟里有军营,你不来蹲,他就得来蹲,总得有人奉献下去。”前些年,他们又把儿子送进了山沟军营,说这叫做“献了父母献儿孙”。远在广州、武汉的弟妹不明白这五指山中的文化市到底有多大的魅力,竟使兄姐迷恋了半辈子,硬要来文化市探“秘”。到了文化市下车时,一抬腿鼻子险些碰到山崖上。他们拍屁股要走人时,一场台风刮来,暴雨山洪把进出文化市的唯一一条羊肠子公路撕成了两截,硬把他们挽留了三天。临走时,他们仍然觉得不可理喻:兄姐境界再高,也不至于在这里心安理得干几十年啊!望着兄姐坦然的笑容,他们不再说什么。

这些年,文化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变。村里建起了育才楼、卫星电视接收塔、苗苗舞厅、战士溜冰场,办起了军乐队、业余演出队,修筑了柏油路,开辟了两个菜市场,海虾螃蟹也挑上山来……

文化市正逐渐改变山的偏僻,走出穷的命运,打造文化的骄傲。从广州市调进文化市当过师长的周炳坤将军说:可别小瞧我们这山旮旯,出了11个将军、10个作家、9个画家,还有数不清的企业家、金融家、艺术家……一代新的军营文化正在文化市崛起。

我离开文化市好多年了,那些文化市岁月的印象,像被一条结实的缆绳系牢在我的梦中。写下这篇文章,把它送给千千万万没有到过文化市的朋友,希望你们有机会去文化市看看,看看那山、那水、那人、那里的兵。

同类推荐
  • 峨眉天下秀

    峨眉天下秀

    峨眉山是天下名山,佛教圣地。然而曾几何时,由于旅客众多,管理不力,峨眉山的脏乱差竟也成为顽症,引起了游客尤其是海外游客的强烈不满。1992年,一位共产党员受命于危难之际,舍生忘死铁腕治山。在他的统帅下,峨眉山十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拿下了诸多全国"第一",并成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位铁腕治山人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一次遭遇车祸,三根肋骨骨折,颈椎错位;一次被歹徒用自制的炸弹炸伤手掌、脸颊和眼睛;去年身患肝癌,却还曾放弃难得的肝源和拯救生命的机会,与生命赛跑,争分夺秒地工作——他不热爱生命吗,他到底哪儿来的精神力量,这是怎样的一位共产党员呢?
  • 足迹:代兆民作品选

    足迹:代兆民作品选

    作者曾在变电运行维护一线工作20年,亲身经历了基层电网企业这段不平凡的历程。 本书稿是山东电网德州供电公司宣传干事发表在报刊上的新闻和文学作品选,记录了几代基层供电企业员工跟随自己的企业,在改革大潮中,承前启后,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同时反映了基层电网企业改革历程。
  • 与自己和好如初

    与自己和好如初

    本书是心灵治愈系散文集。关于改变、爱人、错过、失去和痛苦,这些也许是所有当下年轻人都苦恼不已的话题。不朽,用她那温柔、清澈而又带着忧伤的文笔,诉说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给出了人生里种种问题的独特解答,帮助年轻人正视与接纳自己内心的敏感、不安和悲伤,找回流落的自己,与自己久别重逢,和好如初。
  • 牧马雄鹰

    牧马雄鹰

    散文集《牧马雄鹰》共收入20篇蒙译汉散文作品,代表了建国以来内蒙古老中青三代蒙古文散文创作的整体实力与成就。这些散文作品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故土、父辈亲人的思念热爱之情,也记录了近三十年内蒙古社会、文化、经济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草原民族特有的浪漫情怀与对草原生态现状的深切忧患跃然纸上。
  • 家国书

    家国书

    本书以时代剧变、风云际会的中华民族近、现代百年历史为背景,以人才辈出的马、沙、翁、沈四大家族人物为对象,描绘了四大家族儿女在伴随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进程中演绎的各自精彩的人生篇章,生动而艺术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就。
热门推荐
  • 北朝之风云录

    北朝之风云录

    高伟作为一名现代的历史学者,意外穿越到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北齐后主灵炀帝高纬身上。面对历史的宿命,如何面对一代宠妃冯小怜,一代女奸臣陆令萱,一代名将高长恭,面对自己的悲惨下场,她又能否做出改变?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草根儿

    草根儿

    潘国军被奔驰车拉到了省城,在一栋豪华的别墅前停了下来。关董事长的秘书费文孝客气地请潘国军下车,上楼。潘国军就是一个农民,他两年以前到恒力房产集团公司当瓦工,后当领班,再后来就当了潘家屯民工的包工头子。潘国军在屯子里叫潘大白话,口才很好,也有见识,屯子里问他一些大事情,没有他不知道的。那一阶段村长问他,老潘,你说萨达姆能不能被布什一枪崩了?潘国军说,费子弹,估计得用绳子勒死。果然让他说对了。村会计问潘国军,你说布什要是和普京在一块儿干仗,谁厉害?
  • 穿越三千次元

    穿越三千次元

    姬非凡,一个孤儿本以为自己这一生就这么平平淡淡,谁知先是末世降临然后又被系统选中本来打算借着系统强大起来,谁知一个个谜团接踵而来他发现自己的身份似乎很不一般...
  • 我其实不想出名

    我其实不想出名

    记者:“李洛先生,被选为娱乐圈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您有什么想说的吗?”李洛:“这是个意外,我其实不想出名。”记者:“那请问您为什么会进入娱乐圈呢?”李洛:“我就是想赚点小钱,实现经济自由,然后有能力送给我女朋友两朵花?”记者:“什么花啊?”李洛:“有钱花和随便花。”记者:“额……弱弱问句,你有几个女朋友?”李洛:“好了,采访结束!”
  • 游戏娱乐帝国

    游戏娱乐帝国

    这是一个在平行时空做游戏的故事,带着一个世界的‘财富’在另外的世界成就一个游戏娱乐帝国的故事。
  • 裂

    被阎连科、苏童等众多著名作家看好的80后写作者。孙频,自小说创作以来多在《收获》《人民文学》《花城》等期刊上发表文章。已出版多部文学作品,荣获“赵树理文学奖”,并多次被《小说月报》《文学与评论》等杂志评为优秀青年小说家。这是一本6个中篇组成的小说集,继承了《疼》和《盐》的风格,但这一本《裂》拥有了一种新的东西:在绝望中迸发出名为希望的光芒,虽然依旧带着痛感,但这种新的疼痛,令人喜不自已。如书上所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 烟台大观

    烟台大观

    烟台的百科全书,其一为“锦绣山河”,记烟台的自然地理,从名山大川到自然景观,兼及独特的自然现象。其二为“历史精英”。这部分对曾经发生在烟台这块热土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评述。其三是“风土人情”。这部分从烟台现存的民间娱乐、民间艺术到流传的民间故事、笑话俚语,兼及特有的风俗习惯,都进行了寻求。其四“社会发展”也为历史保留了大量的即将消亡的珍贵资料,特别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提出的一些卓而不群的见解。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熟悉的陌生人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