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7200000033

第33章 留学欧洲(8)

不久,轰轰烈烈的援救萨珂和凡宰特运动,在美国及全世界无产阶级中展开了,巴黎也卷入了这场民主运动。早在1920年5月,萨珂和凡宰特为抗议美国警察局谋害了一个意大利同志萨尔塞多,正准备组织大规模的工人斗争,却被美国政府以杀人抢劫案的罪名逮捕,判决死刑。这个案件实际上是向美国工人运动施加压力,它激怒了全世界的民主人士,世界各地的无政府主义者更是四处活动。

巴金了解凡宰特,是从他的一本英文小说开始。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深深地触动了他:“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张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

他喜欢上了这本书,同时还买了另外两三本跟凡宰特有关的书。当他读完了这个昔日意大利鱼贩子的自传——《一个无产阶级的生活的故事》后,为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而感动。于是,巴金怀着复杂的心情,给关在美国波士顿死囚牢中的凡宰特写信,表示自己的声援,吐露自己的心声。

终于,在一个阴雨的早晨,他收到了凡宰特从波士顿监狱寄来的一封英文长信,一共是4张很大的信笺,而且是写满了两面的。他的信是以感谢的句子开始的,他感谢巴金的同情和信任。接着他说:“青年是人类的希望。”他安慰、劝导巴金,叫巴金“要快乐起来,不要灰心”。他还谈到现在社会制度的弊病和未来的革新、人类的进化和将来的趋势;谈到但丁、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以及别的许多人。他要巴金忠实地生活下去,明白这一切虚伪和残酷,以后才会有勇气来面对生活的斗争。

读了凡宰特的回信,激动中的巴金立即提笔作复,并附寄上自己的照片。然后又在笔记本上继续写了后来作为《灭亡》第11章《立誓献身的一瞬间》的一些片断。巴金还在国内外的刊物上,撰写有关萨-凡案件的长篇报道,及其他揭露欧美反动势力迫害革命人士的文章。他认为,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的欧美,“正义么?人道么?仅仅是梦幻罢了。……全欧美已沉沦在黑暗的地狱中了。”

住在法国小城,开始创作小说

1927年夏,巴金来到法国的时间还不久,就接到家里的来信告知,他们家经济已经破产,无力再供应他的学费了。再加上他的肺病复发加重,只得暂且来到距巴黎约100公里的小城沙多·吉里(今译蒂埃里堡)里居住。这里是17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拉·封丹的故乡。(现在,这个法国小城为了一个伟大的中国作家曾在此居住过而骄傲,为纪念巴金而将2009年定为巴金年。)

8月12日,巴金收到了凡宰特7月23日从狱中写给他的第二封长信。然而,就在8月24日,报纸上竟刊登了萨珂和凡宰特已于7月23日被烧死在电椅上的消息。吴克刚来找巴金,他把头伏在报纸上,悲愤欲绝地哭了起来。

巴金感到极度震惊和愤怒。他不停地写信寄往各处,表达自己的激愤,控诉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从这时起到1927年底,他又写了不少文章介绍萨-凡案件及二人受电刑前后的情况。为使更多的人了解凡宰特的思想和为人,他还把凡氏的自传《一个无产阶级的生活的故事》译成了中文。

为了暂时忘却痛苦,巴金此后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阅读经济学著作上。忙完学业,他便将全力投入翻译克鲁泡特金的著作。为着翻译,他花费了许多时间,涉猎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斯宾诺莎、康德等人的著作,以及《圣经(新约、旧约)》等。巴金用2个月时间,译成了克鲁泡特金晚年的著作《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上卷)》(初版题为《人生哲学:其起源和发展》)。

1928年夏季,巴金依然在沙多·吉里这个马伦河岸的小城里度过。他已经在这里待了整整1年时间了,生活得还挺安适。他与他的朋友,两个中国青年,一起寄宿在拉·封丹中学里。其中一个叫詹剑峰,来自安徽,他比巴金更早来到法国学习哲学。另一个朋友是山西人,以前在这个学校里念过法文,后来在巴黎一家上等玻璃灯罩工厂里作绘图的工作,因为神经衰弱,到这里来休养几个星期。

詹剑峰是《灭亡》的第一个读者。他还给巴金的小说提过意见。巴金最初在袁润身教授的故事里用了一个不适当的字眼“幽会”,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才改成“约会”。

沙多·吉里小城是安静而和平的。每天早晨和午餐后,巴金都要独自到河边的树林里去散步。到傍晚,他们3个人便聚在一起,沿着树林走得更远一点,大家畅谈着各种话题。

一天,他从树林中散步归来时,接到了大哥从家乡成都寄来的信,里面充满着感伤的话。大哥这些年来独自苦撑着老家,他希望弟弟学成归来,光宗耀祖。

可是,这样的想法,对一个已经立誓献身革命的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巴金觉得,自己必须脱离旧式家庭,走自己选择的道路。他要把心里的话写给大哥,又担心他不能了解,还怕他受不了这个打击;想来想去,便将已写过的片断加以整理,并续写了几章,成为一部22章的完整作品。他用5个硬面练习薄,将这些凌乱的手稿重抄了一遍,题为《灭亡》,想借此让他的大哥理解并支持他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小说的前面有一句题词:“献给我的哥哥”。

他想把小说寄给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索非,请他用自己译稿的报酬充作印刷费,自费印刷200—300册,以便献给大哥、三哥和别的朋友们。

他在原稿上署名,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作为笔名。“金”字是学哲学的詹剑峰起的。他见桌子上摊着巴金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了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巴金觉得不错,就记了下来。这时候,又传来了他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名字叫巴恩波。巴金在来法国的初期,曾和他一起住过1个月的时间。(他也就是巴金后来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提到的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巴金一想到他,便就在“金”字的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于是,“巴金”这个若干后闻名天下的笔名便出现了。

《灭亡》的原稿寄到上海以后,索非并没有马上将其送去付印,而是把它介绍给了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小说月报》。代理编辑叶圣陶先生慧眼识珠,看过以后,决定将其正式发表。《灭亡》在1929年1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20卷第1期上开始连载,并立即引起读者和批评界的注意,“巴金”这个名字开始在文坛上冉冉闪耀。

在《灭亡》成稿前后,巴金还在沙多·吉里先后完成了3本书稿《断头台上》、《俄罗斯十女杰》、《俄国革命史话》,都是描写和歌颂无政府主义革命者为理想献身的悲壮事迹的。

书稿寄出后不久,巴金便离开了沙多·吉里,回到巴黎住了一段时期。这时他读了左拉的《卢贡·马加尔家族》中的几部小说,很快又有了创作的冲动;再联想到自己刚刚寄出的小说,想把它们写成连续的5部小说,连书名都想出来了——《春梦》、《一生》、《灭亡》、《新生》与《黎明》。他开始利用各种时间构思这几部小说,想到了以后,就随时记在一个廉价的练习薄上。这些著名的小说,就诞生在旅馆里、公共汽车上、回国的船上等地方。

巴金在1928年10月18日早晨到了法国南部的马赛港,准备搭船回国。下了火车,赶到轮船公司去买票,才知道海员罢工,往东方去的船一律停开。他只好到一家旅馆里开了房间,放下行李,安静地住了下来。这样一住,便是12天。对马赛的生活,他后来老老实实地写在了短篇小说《马赛的夜》里。连海滨的旅馆和关了门的中国饭馆,也是真实的。那是他常去吃饭的贫民区里的中国饭馆。

巴金一边写作,一边阅读,还要打探开船的消息。终于在10月30日,他登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回到了自己想念已久的家乡。

在横滨难以与“鬼神”共处

1934年,已经成为著名作家、正在年富力强的创作高峰时期的巴金,却忽然决定要去日本留学。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给他带来的思想冲突和内心痛苦,使他想有一个合适的环境,能够认真地剖析自己,或者得到片刻的心灵宁静也好。他觉得需要“放逐”一下自己。

巴金的两个叔父,曾早在清朝光绪时期留学过日本,回国以后常常谈起那边的生活,让他一直对日本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又读到鲁迅、夏丏尊等人翻译的日本小说,对日本文学发生起爱好来,便开始自学日文。此外,他的好友曹禺在春假期间与同学们到日本旅行,也带回来一些见闻。巴金于是决定去日本留学一段时间,好好学习一下日文。

此年7月,巴金从北平回到上海,同吴朗西、伍禅他们谈起留学日本的事。他们建议巴金住在日本朋友的家里,这样学习日文也比较方便。正好,过去他们在东京念书时有一个熟人姓武田,这时在横滨高等商业学校里教中文,他可能有条件接待巴金。吴朗西便写了一封信给武田先生。武田回信表示欢迎。

当时的巴金,已是中国文坛著名青年作家、无政府主义宣传者,前往日本一定会引来当地警、宪、特的骚扰和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们的注意。为防止这些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巴金化名为“黎德瑞”,以书店职员的身份,乘坐日本豪华客轮“浅间丸”号二等舱,前往横滨。

巴金到达时,横滨高等商业学校副教授武田武雄夫妇带着儿女,一家5口,打着“欢迎黎德瑞先生”的小旗前来迎接。巴金此前并不认识武田,这是初次见面。他从横滨码头把巴金接到中区本牧町小山坡上自己的家中,并让他在一间四铺半席的颇精致的书房里下塌。

武田先生生于1903年,长巴金1岁,1924年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学校支那语部贸易科。他的汉语教授,就是巴金后来在《支那语》一文中抨击过的支那语教科书《会话篇》、《时文篇》编者之一宫越健太郎。

巴金在横滨的生活闲适而平淡,但时深时浅的寂寞依然伴随着他。武田家建在海边的一座小山上,环境很安静,也很优美。茫茫大海似乎就在巴金住房的窗户下,点点帆影在闪光的海面上飘动,山路就在他们的屋外绕过。傍晚,清朗的月光下,海像是一条银色的带子,又像是大片发亮的浮云,显示了它的神秘而异常的美丽。

巴金住下来以后,大部分时间都关在屋子里读书和学习日语。

每天清早和晚上,他都听到武田先生在诵经,有时还伴随着敲木鱼的笃笃声。当时,武田信奉佛教,而且很虔诚,每天早晚都要念经,还不时地去海边抛撒供物,甚至向路边“马头观音”的石碑合掌行礼。

武田先生读过中国女作家凌叔华的作品,心生爱慕,便给凌写了信。凌还回了信,他拿给巴金看,说神告诉他这个中国女人现在还在想念他。

武田家里信神佞鬼的气氛,使巴金实在难以忍受。特别是有一天晚上,武田先生竟突然推门进入巴金的睡房,说:“这几天家里有很多鬼,你这间屋子里也有鬼。”武田进屋是来念经驱鬼的。念完了,他就一本正经地离去了。

武田先生的信神,使巴金感到失望,更感到可悲。巴金是典型的无神论者,面对过于信神诵经的武田,他难以沉默了,就以武田为原型,创作了短篇小说《神》和《鬼》,展现某些逃避现实的日本知识分子向宗教寻求寄托的空虚灵魂。

为了不让武田一家知道自己是作家,巴金白天写作的时候,总在手边放一本别的书;只要有人推门,他便马上用书盖住稿纸,以免露出破绽。

巴金开始写《鬼》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离开武田先生家搬到东京去。他本来计划在武田家里住上一年半载的,可是受不了对方念经的声音,实在难以在这里与神鬼们和平共处,只好对武田说明自己要去东京。武田先生恳切地表示挽留。然而住了3个月之后,他还是告别了武田一家。

对现实的关注和心灵的搏斗,使巴金难以得到“安静”,也做不到“搁笔”。在横滨的3个多月里,他不仅写了短篇小说《神》、《鬼》和童话《长生塔》,还写了被他称为“一点一滴的血”淌成的散文集《点滴》中的大部分篇章。

在东京遭受警方骚扰

1935年3月,巴金来到日本首都东京,住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宿舍里,一个人一间屋,房间不大不小,陈设简单,有个两层的大壁橱,此外还有一张铁床。当时,巴金的朋友杜宣、吴天等人正在大礼堂内排演曹禺的《雷雨》,巴金常常能听到他们排练的声音。4月底,这出话剧在商科大学新建的礼堂“一桥讲堂”里公演了。巴金去看了他们的首场演出。

巴金住的楼下有食堂,每天3顿饭他都在这里解决,饭后便出去散散步。中华青年会位于东京神田区,附近有很多西文旧书店,他几乎每天都要去3次,哪一家店里有什么书都烂熟于心;而且还买了不少旧书,全放在两层的大壁橱里面。

他的生活简单而规律,没有太多的人和事。巴金很喜欢这种感觉。他在楼下的办公室报了名,听陈文澜讲日语课。是念一本岛木健作描写监狱生活的小说,陈的讲解还不错。但巴金此时却不怎么热心学习日语了。他缺少复习的时间,也没有如何刻苦学习。结果,此行学习日语的目的是泡汤了。

然而,平静的生活很短暂。巴金开始看到有几个日本人在这里经常出入,胖胖的,举动不太灵活,却有一种派头。打听之下,才知道他们是“刑事”,就是便衣侦探、特务警察之流。巴金被怕纠缠,就开始想办法避开他们,并暗中观察。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一手扶植起来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近期将要到日本来“访问”,也许是为了防范留日和旅日的中国人“滋事”吧,日本的警察们便事前行动了起来。

巴金在东京有几位中国朋友,除了在早稻田大学念书的广东人以外,还有两个福建人和两个中国女学生合租了一幢日本房子。他经常和几位朋友一起聚会谈天。一天早上,那个同福建人合租的女学生跑来告诉巴金,昨天半夜里两个福建朋友给带走了。“刑事”们还在他们那里搜查了一通。她要巴金注意一下。

巴金知道眼前的处境有些麻烦,就把自己的书稿、信件检查了一番;把自己和福建朋友相关的信件都烧毁了,还把新买的西文旧书整理了一下。

虽然他如此小心,但是仍然很快日本“刑事”就找上门来了。一天半夜,巴金已经睡下了,却突然闯进5个人,巴金常见到的曾调查过他的一个“刑事”就在其中。他们在房间里搜寻了1个多小时,抽屉、信件、书籍都翻了一遍,并没有找到什么可疑的东西,就把巴金带到了警察署里去审讯。

“审讯”的内容,其实巴金早已猜到了。都是关于他的那些朋友梁宗岱、卞之琳、那两个福建人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他早就想好了该如何回答。审讯官见抓不到什么把柄,不久就结束了“审讯”,向他表示歉意。于是,巴金从凌晨2点到下午4点一直被留在警察署里,整整关了14个小时。

同类推荐
  • 风铃

    风铃

    中国小小说30年心血结晶,23位名家殿堂级作品,精短文学的至高水准,值得一生珍藏的经典文丛。由当代微型小说之父刘国芳编著的《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 刘国芳卷》为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之一。《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 刘国芳卷》收录了拔去心里的草,爱在天上飞着,风铃,黑蝴蝶,吹笛到天明,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过去,结婚,老鼠带来的爱情,快乐情人节,开始就是结束,忽然,警察与小姐,向往阳台,模特与车,角色,小品,对面……
  • 新华日报华北版:记敌后办报的光辉历程

    新华日报华北版:记敌后办报的光辉历程

    在我和原《新华日报·华北版》、《晋冀豫日报》(包括其前身《胜利报》)等新闻单位编写报史的老同志接触和阅读他们编写的史料中,有两点感受很深。一是他们认真负责、下笔严谨、亲自动手、善始善终的精神和工作态度。他们不顾年老和多病,亲自查访、回忆、翻阅、考证当时的报道、通讯、文章、社论的来龙去脉,实事求是地评论其影响和作用。二是认真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办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经验。他们编写出来的大量史料可资借鉴之处很多,真如“庾信文章,老年更好”。每读一文,既有置身于当年战争烽火的体验,又有置身于根据地建设的感觉。
  • 聊斋五十狐

    聊斋五十狐

    该书所解读的五十个聊斋女性,不仅仅是女狐,还有花妖女鬼,但是她们身上都有一种用一个“狐性”可以概括的特质。所以“聊斋五十狐”中的“狐”是一个泛指,即那些带有“狐性”的妖娆媚惑、独立自主、来去自由并敢爱敢恨的女子。
  • 心能转境

    心能转境

    作者陈少文是个怪人,他喜欢用“异想天开”的方法去解决各种棘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重返困境。转换思维再看问题,是陈少文老师的独门秘术。通过这一方法,他解决了很多朋友和学生困扰多时看似无解的难题,并一一记录在书中。当有人问:为何我能力如此出众,简历仍和别人一样石沉大海?他说,就如我们去菜场买鸡,在我们眼里,鸡和鸡之间长得没有区别,可鸡和鸡之间互相看,却区别很大……当有人问:想忘,忘不了,怎么办?他说,心亡为“忘”,心亡亦为“忙”。忘不了,忙起来即可。痛苦,是因为有闲工夫体会自己的心情。他妙语连珠、充满智慧的话语,在书中不胜枚举。编辑甚至说,不看书,是你的错,看完了困惑没解决,是我的错。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启发,智慧如在书里,它就并不存在,智慧如在心里,它就无所不在。
  • 当你发现世界并不如想象

    当你发现世界并不如想象

    陈晓辉、一路开花主编的《当你发现世界并不如想象》精选了当代最为精华的篇章。用心去看,去领悟,或许有的故事会给你以智慧的启迪,有的会让你感动落泪,有的会带给你特别的感受,有的则会让你会心一笑……
热门推荐
  • 九宫格少女

    九宫格少女

    顾禾:你看这个九宫格火锅,像不像你昨晚没做完的数独题?龙琪琪:为了成为体育特长生中的智商担当,我拼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幕后大魔头

    幕后大魔头

    在遥远的修仙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举止怪异,不惧生死,众修士将他们视为域外天魔,他们却自称为玩家。而众修士眼中的大魔头,则被玩家们称之为——gou策划!
  • 她故事:女人一生最应感悟的103种真情

    她故事:女人一生最应感悟的103种真情

    微笑着流泪的爱情、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两个人、轻触柔软的心灵、一生相随的友谊、女人心中永远的宝贝、倾听岁月的心声……本书为您讲述真实、感人的“她故事”,探微新女性的精神世界,追索新女性的幸福法则。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太上正一咒鬼经

    太上正一咒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卿颜我昔

    卿颜我昔

    她是一国女皇,他是妖域之王,跨越千年,两个人的爱恋究竟何去何从,说好的生生世世,怎么就离开了呢“阿焚,我等你”
  • 当糯弱反抗时

    当糯弱反抗时

    不要随便欺负别人,有可能你的一个举动,会毁了别人的一声,毁了别人,你怎么能幸免?
  • 非正常事件管理局

    非正常事件管理局

    咳咳,看书名就应该知道——非正常事件管理局,很不正常。既然说了非正常,那么简介当然就不会按常理去写咯。既然这样,那要怎么写呢??读者:“您好,是非正常事件管理局吗?这有个作者不正常啊,求带走。”客服美眉:“您能具体点儿吗?比如对方有什么超能力,或者身上有什么异样?您说明白了。我们好安排人手啊。”读者:“那个,脑子不正常算不算?不会写简介算不算?”客服美眉:“哦,那不归我们管。欢迎您下次致电。拜。”(欢迎大家前来:《非正常事件管理局》。相信我,看完了你就不正常了。哈哈哈。咳咳,低调……)
  • 不打不骂巧教妙养

    不打不骂巧教妙养

    《不打不骂巧教妙养:培养最棒孩子的36种方法》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不打不骂,诚然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会每天都有好心情,每天都会有耐心解答孩子的问题。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家长应该怎样调节,在《不打不骂巧教妙养:培养最棒孩子的36种方法》中也提供了一些方法。
  • 尼泊尔4·25地震亲历记(2015)

    尼泊尔4·25地震亲历记(2015)

    2015年4月25日16点,我从拉萨市的尼泊尔领事馆前出发,沿318国道去往尼泊尔。旅行社安排的是一辆金杯车。当时车上同行的大多是喜欢穷游、徒步之类的青年,共十二个人。还有两个藏族司机,年轻的是那种健壮的康巴汉子形象,那个老点的司机看上去脏脏的,你无论说什么他都哈哈大笑。他一戴上那副酷酷的墨镜,我们说他帅到没朋友。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贩牛的商人。车上有个瘦瘦的男孩小白,带着两袋水和啤酒,他说要去尼泊尔找他的女朋友,给她个惊喜。金杯车一路前行,藏歌悠扬,大家说说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