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7200000006

第6章 留学美国(5)

5月7日,也就是日本在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之后4个月,他们又向袁世凯发出了最后通牒。袁世凯终于在2天之后接受了二十一条要求。远在大洋彼岸的蒋梦麟,依然关注着祖国的命运。这个让全中国人痛心的耻辱也使他愤怒了很久,更坚定了他回国加入救亡运动当中的决心。

1917年6月,完成学业的蒋梦麟,恋恋不舍地四处拜访,向他在美国的朋友们一一告别之后,终于离美返华了。

【大师小传】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字兆贤、少贤,号孟邻,笔名唯心,浙江余姚回龙乡蒋村人。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学者。毕生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和振兴台湾农业,著有《西湖》、《新潮》、《孟邻文存》、《梦麟文丛》等。

1901年到杭州一教会学校习英文,后因学潮而全体学生离校。1902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前身为求是学院),改名梦麟。1903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次年中秀才。1904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此时他看已清楚“西化的潮流已经无法抗拒”。1908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留学,191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创办《新教育》月刊。1923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27年8月至1930年7月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29年5月至1930年6月兼任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商科)校长(建国后改名杭州商业学校,即今浙江工商大学)。1930年12月辞去教育部长职务,正式出任北大校长,此后直到抗战胜利,15年间始终是北大的行政负责人,是北大历史上掌校时间最长的校长。

1913年“九·一八”事变以后,领衔发表宣言,反对“华北自治”。因谴责北洋军阀政府镇压爱国学生,被列入黑名单,避居沪杭。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1948年7月任中美联合机构“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年去台湾,继续主持“农复会”;并任台湾故宫、“中央”博物院共同理事会理事等。

竺可桢:从“耘地”到“观天”

竺可桢,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是中国气象学、物候学的标志。毛泽东曾笑谈,自己和竺可桢合作分管天地。

他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浙江大学便是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临危受命,13年兢兢业业的管理,使在战火中流亡辗转的浙大成长为著名的“东方剑桥”。当竺可桢60岁时,浙江大学的学生送来锦旗,上写“浙大保姆”四个字。

太平洋上遇胡适

1910年秋天,正是天高云淡的天气。浩瀚的太平洋上,一艘邮轮在风浪中缓缓地由中国上海驶向美国。船上正是中国第二批“庚子赔款”官费留学生,里面有着胡适、赵元任、竺可桢、胡明复、钱崇澍等中国未来的各界名家。此时,他们却有着复杂矛盾的心情。“庚子赔款”的耻辱、面对新世界的兴奋、为国家命运的忧虑,种种滋味混杂着。

瘦弱、斯文的竺可桢站在甲板上,显然也沉浸在这种种思绪当中。他有些迷茫的目光落在人群中,忽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个英俊而意气飞扬的青年也看到了他。原来,那是自己在上海澄衷学堂的同学胡适!

“呀!这不是胡洪骍(胡适的原名)呀?”“哟,是竺可桢呀!你怎么还没死呀?”两个人相视一笑,胡适还是这样口无遮拦,争强好胜的。“这还得感谢你啊。想当年,你说我活不过20岁,弄得我天天游泳、跑步,操练不止;而且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活得比你长。将来到底谁先死还难说呢!”竺可桢指指胡适笑道。

胡适的这句“没死”是有典故的。过去在澄衷学堂读书时,竺可桢身体瘦弱,老是一副病歪歪的样子,胡适曾经笑话他活不过20岁。外表羸弱、性格内敛的竺可桢心里却十分要强,对于胡适的“短命”预言,他在内心里从来就没有服输过。他深信自己的先天瘦弱,完全可以通过后天锻炼来弥补。因此,胡适的话,反而成了他加强锻炼的动力。此时在船上与胡适重逢,竺可桢恰好过了20岁。一对久别的同学在前往美国的船上偶遇,大家都有着他乡遇故知的亲切。

后来,他们又定下了一个赌谁更长寿的约定,竺可桢活到60岁胡适给他磕头;如果胡适先离世,竺可桢可以踢他尸体的屁股一脚。最后,终究是竺可桢胜利了。他活到了84岁,胡适则在71岁时就去世了。可惜,后来由于两位朋友分隔在海峡两岸,竺可桢60大寿时,胡适没有机会给他磕那3个响头;而胡适逝世时,竺可桢也没有在他的屁股上踢上一脚。

由学农业转为学气象

他们乘坐的“中国皇后”号邮轮,终于抵达了美国。一众学子们也该踏上各自的征程了。胡适报考的是位于美国纽约州南部绮色佳城的康奈尔大学;竺可桢则是美国伊利诺州的伊利诺大学。但为了振兴祖国,两个人竟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国几千年的立国之本——农业——作为了自己的学业方向。

然而,胡适不久就更改了自己的专业,去学习更适合他的文学哲学。竺可桢以前学的是土木工程,选择农业是因为他认为“中国以农立国,万事以农为本”。但是,等他在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了一段时间才明白,美国的农业科学并不发达,而且农业的体制和耕作方式又跟中国迥异,他所学的东西很可能回国后没有用武之地。是改是留,让竺可桢处在了两难的境地。如果现在改变专业,自己这些时间的学习就完全浪费了;何况自己本来就是为学农业而来,又能换成什么专业?

再三思量之下,竺可桢还是坚持读完了本科的课程,1913年获得农学学士学位。这时候,他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发现,有一门跟农业联系非常密切的专业——气象学。农业自古以来就是“靠天吃饭”。连中国古代的历法,都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而量身定做的。也许,自己可以在这方面深入学习一下。于是,竺可桢考入了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攻读气象学,从“耘地”到“观天”。从此,奠定了他终身与气象学为伍的人生。

竺可桢攻读气象学以后,就开始了对台风的关注和研究。因为他祖籍绍兴,属多台风区,自幼便体会到了劳动人民饱受台风灾害之苦。他在《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和《台风的源地与转向》两文中,首先剖析了在他之前外国学者分类的优、缺点,又分析了全球1904-1915年台风的季节分布源地及路径与转向地点,进而提出了台风分类的新原理,将台风分为6大类型(中国台风、日本台风、印度支那台风、菲律宾台风、太平洋台风、南海台风)和21个副型。这是我国人最早所作的台风分类,较前人分析得更清楚、肯定,前进了一步。

当时,台风强度尚无被人们所公认的量度指标。竺可桢首先提出以风速等级作为划分台风强弱的指数,这一思想一直为后人研究台风强度所遵循,并被移置到衡量温带气旋上。目前国际上的规定,也是以风速大小来判断是否为台风和它的强度的。

另外,由于当时尚无现代手段观测台风,仅凭简单的观测资料,研究台风的结构是十分困难的。但竺可桢却能精辟地指出:“台风中心,温度多突增高,湿度则剧烈低减,故必有缓和之下沉气流存在。云雨之消散与风速之衰减即系于此。”这一分析判断,为后来现代化的观测所证实。

1915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以后,又在哈佛继续攻读气象学博士。他于1917年被接纳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并获得伊麦荪奖学金。从此时开始,竺可桢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后来由于战乱,最后只留下他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800多万字,其间竟然一天也未间断!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1916年,被誉为“科学史之父”的著名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顿,在美国哈佛大学开设了科学史课程。此时,正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的竺可桢对科学史产生了兴趣。他去旁听了萨顿的课程,并与萨顿进行交流,开始接受萨顿“科学史是唯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的观点,及萨顿提倡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认为近代科学的起源,在西洋亦不过3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科学的不发达,与国人向来读书不求甚解、无病亦作呻吟的态度大有关系。研究科学史,就是要在不断地追求真的同时,也不懈地追求美和善,达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为此,竺可桢制定了一位理想的科学家的标准:(一),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竺可桢毅然走上了自然科学史、特别是中国科学史研究的道路。

他的第一篇科学史论文,是1916年5月刊载于《科学》杂志第2卷第5期上的《朝鲜古代之测雨器》。文章考证了测雨器的发祥地,纠正了《气候学器械沿革史》中认为测雨器是西方人加斯对里所为的错误。

在中国科学社效力

1914年夏季,留美学生们身处异国,在接受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深感到西方列强因科学发达而致实力迅速强大;自己的祖国却因长期封闭落后,而导致国力日渐衰落,屡遭列强的凌辱。他们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伟大志向,聚集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商议组织中国科学社,筹办《科学》杂志,希望能够唤醒国人对科学的重视,为科学强国兴国而努力。

《科学》杂志创刊号于次年1月在上海发行。该杂志“专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求真致用两方面当同时并重”。杂志文章分为6类:科学通论、各科知识、科学史与科学家、科教事业发展、科学新闻与知识小品。

其时正在哈佛大学的竺可桢,闻讯后也立即加入,成为该社的早期社员。从此,他与中国科学社结下了不解之缘。1916年秋,中国科学社第一届常年会,选举产生了由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秉志、周仁、竺可桢、钱治澜7人组成的董事会。在次年的常年会上,竺可桢再度当选董事。

从1916年起,竺可桢以其所学的先进知识和科研心得,为杂志撰写了许多科普和考证论文,传播自然科学理论,介绍国外先进科技,宣传古代中国的发明创造,如《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地理与文化之关系》和《钱塘江怒潮》等诸多文章。《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阐明了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不同的产物,对我国雨量分布有重要意义,开创了我国季风气候学的工作。

在1916年到1927年的11年间,《科学》杂志共收入竺可桢的科学论文和译文31篇。他和其他《科学》杂志编辑们的重大贡献,对诱导国人的科学启蒙和激发国人的科研兴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随着大批社员毕业回国,中国科学社也迁回国内,在上海大同学院、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事务所。

1918年,竺可桢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随即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激情,于秋季返回阔别了8年的祖国。

【大师小传】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地理学、气象学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

1910年考取清华公费留美,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并回国。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3年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于翌年成立。1936年4月25日开始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1974年2月7日去世。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他在一生中,还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

姜立夫:中国首位哈佛数学博士

姜立夫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大数学家,是我国第一个获得世界著名学府——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的留美学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数学博士。曾创立我国第二个数学系——南开大学数学系。一生主要从事圆素和球素几何学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温州第一个“洋状元”

在美丽的横阳支江下游,清澈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灌溉着纵横交错的江南平原。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姜立夫就出生在横阳支江畔麟头村的姜家大院内。在农村,添丁是一件大喜事,祖父和父亲都非常高兴。祖父姜植熊是晚清的优贡生,曾设馆授徒,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读书人;父亲姜炳訚虽然务农,却是国学生。根据辈分,他给孩子取名为“佐”,字“培响”,号“立夫”。从名字之中可以看出,姜植熊、姜炳訚父子两代农村知识分子,是多么希望刚出生的孩子能够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啊!

姜立夫的童年是不幸的,6岁丧父,10岁丧母;14岁的时候,一直对他疼爱有加的祖父也撒手人寰。从此,养育年幼的立夫,便落在了大哥姜少玉的身上。姜少玉,字培瑗、雪尘,曾就读于浙江优级师范,在农村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他担还任过浙江省议员,是当地的一位贤达人士。姜少玉的妻子张氏,也是一位知书明理的大家闺秀。姜少玉夫妇对年幼的弟弟格外疼爱。

姜立夫早年就读于祖父教授的姜訚蒙馆,这是姜植熊自己亲手创办的私塾。姜立夫从小就在私塾内接受严格的儒学教育。自此以后,哪怕姜立夫在美国接受过最现代的西洋教育,他依然毕生坚守着中国的文化传统。

清末民初的浙南温州,在瑞安人孙诒让等一大批思想先进的教育家努力下,西学已经开始在各县学堂里传播。平阳县的刘绍宽、黄庆澄等具备维新思想的教育人士,也较早地在全县的学堂里设置了算术、英语等学科,使温州的教育走在全国的前列。

应该说,温州成为我国的“数学家之乡”,追根溯源,离不开黄庆澄引领的风气。黄庆澄,平阳县钱库区(今属苍南县)人,我国第一份《算术报》的创始人,对我国最早的数学传播影响深远。而黄庆澄就是姜立夫的姨父,他对自幼失去双亲的姜立夫非常爱护。姜立夫自少年开始就对数学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多少是受到黄庆澄的影响。

同类推荐
  • 三代人·六十年:中国乡土社会的40个故事

    三代人·六十年:中国乡土社会的40个故事

    这是四十名选择了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写成的关于六十年来三代人所经历的四十个故事。这是他们利用每个寒暑假期,甚至在怨言与无奈中且行且思,进而潜心搜集与自己性命相连的平凡而真实的故事。涉及地域包括东海之滨、钱江两岸,天府之国、黄山之畔,天山之麓、黄河之源,白山黑水、燕赵故地……每个故事展开的是一小卷朴实无华而又散发着淡淡芬芳的乡土生活场景,它从一个个小点见证了六十年中国社会之变迁与发展、无奈与希望、光荣与梦想,也见证了大学时代青涩、坚守、成长的学习片断之美好记忆。
  • 寻找平山团

    寻找平山团

    “平山团”让“子弟兵”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别称,使中国共产党执政前的*后指挥所落脚西柏坡成为必然。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走过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而永恒的精神品质,折射出可贵而独特的精神风貌!书稿约50万字,通过作家视角,用纪实手法采访一百多名平山团老战士及其知情人、烈士后人等,深入挖掘平山团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历程,再现平山团转战南北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和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性格特征,塑造太行子弟兵“忠勇稳定、悲歌慷慨”的英雄形象,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的深刻影响以及河北人民在在抗战中的辉煌篇章。
  • 呼兰河传(全新校订版)

    呼兰河传(全新校订版)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1940年完成于香港。此作以萧红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艺术形式独特。萧红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文体的巅峰之作。本次重版,以1941年上海杂志公司初版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几个版本进行了校订。另附有萧红的其他几篇名作《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小城三月》等,读者借由这些作品,已基本可以领略萧红创作的精华了。
  • 随想录(全五册)

    随想录(全五册)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本书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书中痛苦回忆;他在书中深刻反思;他在书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书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 故宫盗宝案

    故宫盗宝案

    故宫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历经五百八十多年的沧桑之后,依然以它无与伦比的高贵、富丽堂皇的风姿和绝无仅有的神秘精深端坐在北京城的中心。故宫又称紫禁城,这个名字是借喻紫微星垣而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星垣在三垣中央,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天帝是至高无上的,天帝住的地方叫紫宫,人间的皇帝也是至尊的,因此皇帝住的地方就叫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二十四个皇帝的皇宫,人们习惯称故宫。故宫确实让人着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徐启宪说过:只要有条件,砸锅卖铁我也得买一张票进去看。
热门推荐
  • 明星大小姐之总裁很霸道

    明星大小姐之总裁很霸道

    “你走开,我不想看见你。”苏雨熙大喊道。“干嘛呀?生气啦?”韩辰俞哄着苏雨熙,摸了摸她的头。苏雨熙家族出身,梦想想成为一个明星,她性格鲁莽、爱闯祸、爱爬树、爱闹事、无一优点。可他就是喜欢这样的他,他好像雨水侵蚀她的所有。
  • 出嫁不从夫:本王老婆太犀利

    出嫁不从夫:本王老婆太犀利

    “王爷,你是见人爱人,我是人见人爱,我们两个不是一个档次上的人!”她理所当然地贬低他,而他——恨不得休了她!“要不是因为打不过你这丫的,姐早跟你翻脸了!”某女对着某冷面王爷大声嘶吼道!好吧,她华丽丽地承认,她真的很没出息!她很鄙视她自己!要休妻?行!遣散费多给点!头一甩,她嚣张地勾起嘴角,“不要迷恋姐,姐一点都不犀利!”
  • 五月症

    五月症

    宣布散会时,所有人都一哄而起,四楼会议室的门瞬间变得狭窄起来。西塘大学近百位二级学院和各个部门的头头们像一群涌出圈栏的饿羊,争先恐后地冲出门口,奔向草场。他们每个人都兴奋得满脸通红,都一律手里攥着学校特制的大32K黑色仿皮记录本,边说话边拥挤在幽暗而狭长的楼道上。然后,有一些人拥向电梯口,有一些人则快捷地朝楼梯走,或上或下。他们的情绪被刚才会议的主题所引导,彼此的语气里都有不同的表达,有的人相对比较轻松,有的则比较沉重,当然也有淡定的,甚至是漠然的。这一切都表现在他们的脸上。
  • 雄兵联盟之兽血沸腾

    雄兵联盟之兽血沸腾

    虚空系统在手,天下我有。莫离执掌虚空系统,黄金守门员化身竞技大神。国服第一如探囊取物,王者高端局照样一打五。没事打打职业联赛,冠军杯随手往怀里塞。武学奇才很牛批?劳资踩的就是你!战天战地战空气,我有系统我任性!
  • 中国楹联

    中国楹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对联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穿越之六姑娘

    穿越之六姑娘

    姚家大房想要尊贵,二房想要银子,三房妄图往日的荣耀,做为四房的嫡女,六姑娘表示她只想好好照顾姐姐弟弟,不想有人乱入,让她多了份牵挂。
  • 你亲爱的我

    你亲爱的我

    结缘:她笑起来:“你是不是看到每株植物都先考虑一番药用价值?”他也笑:“这大概是职业病。”“那你知道女孩子看到植物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吗?”他:“什么?”“花语,但凡是花都有花语的,像今天的萱草,花语就是遗忘的爱。”晏禾顺着她的话问下去:“那这个呢?”“是……暗恋。”喜欢:他提醒她,“不要随便认哥哥。亲人以外的兄妹关系,往往是暧昧的开始。”孟小阮追问:“你也不行吗?”“我也不行。”告白:她忽然抬头,脸有些红,目光却执着:“晏禾,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他沉吟片刻:“大概因为你像个人吧……”这倒是个新鲜的答案,她问他,声音低得像在哼哼:“像谁?”他便笑起来,眼睛里有温和的光:“像我未来的妻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介与质

    介与质

    在中科院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又一次突破了基础科学的瓶颈。支持物体运动的不再是力或者惯性,而是一种被称为“惯质”的东西,而物质被构成之后不需要任何质量、惯性,仅仅需要一种叫做“形质”的东西来支撑物质的外观!而我们的主角路以散因为这个发现而改变了原来本因腐朽的人生轨迹。另一半,因为这次基础科学的突破,打破了自二战以后持续了几十年的长和平。
  • 总裁,到碗里来!

    总裁,到碗里来!

    “要想得到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不过夏小初可不是为了抓住男人的心才去当厨师的,她是真的喜欢啊,每当看到别人心满意足的吃她做的饭,她有一种成就感。帝都最有钱的男人得了厌食症,遍请名医无法治愈,没想到一道美食就掳获了他的心。“干脆连人一起要了,免得别的男人也尝到如此美味!”这是一个关于美食和爱情的故事,有甜有虐,欢迎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