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03200000003

第3章 哲学的政治学转向

政治哲学在今天变得如此重要,几乎成为哲学中最突出同时也是最活跃的部分,以至于成为当下哲学体系中的“第一哲学”,这一变化可以称为哲学的政治学转向。

大问题和重要问题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我协办“世界哲学日”在中国的大会,其主题是“哲学与公共政策”,这是一个涉及多个哲学学科的综合问题,特别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社会哲学和文化哲学。无论是政治、伦理还是社会和文化,都是关于公共生活的问题。哲学关心的都是重要问题,而重要问题都是具有公共意义的问题。在这个世界哲学日的主题背后有着一个哲学的政治学转向,这是大概30多年来哲学研究的一个明显的重心转向。尽管不可能非常准确地确定这一转向的时间,但把这个转向与罗尔斯的杰出著作《正义论》的出版(1971年)联系在一起似乎不算无理。当然我们有理由说,其实政治哲学一直都是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比如希腊时期或先秦时期,柏拉图和孔子等的政治哲学就是无比重要的,或者比如说,在启蒙时期,政治哲学也是至关重要的,想想霍布斯、洛克、卢梭,就无法否认其重要性,甚至也可以说,马克思又再次证明了政治的重要性。但是,政治哲学一度缺乏明显的新意,而语言哲学也一度成为哲学的焦点,许多哲学家相信,有意义的哲学问题几乎都可以兑换成语言问题去分析和解释。这个曾经风行一时的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不过这里我们不准备多谈,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言说虽然也是一种做事,可是更多的事情却不能在言说中去解决,事情终究还是要做。说的意义小于做的意义,做比说更根本,而且,真正重要的问题必须通过做去解决。

“重要问题”与“大问题”的区别与哲学的道路选择有着密切关系。应该说,重要问题和大问题都是哲学这种极致思维的本能选择,因为这两类问题都是根本问题或者基本问题,也就是任何有限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不得不由哲学去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接受的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思想任务,但又确实是一些值得思想的问题。在这里,知识的有限性至少可以这样理解。①任何一个门类的知识,因此所有知识,都总是有限的。正如休谟定理所指出的,无论有了多少知识,都不足以推知未来世界和整体世界。②任何知识,甚至包括科学和逻辑,都依赖着知识所不可能证明的某些哲学假设,即一些似乎不证自明的观念。因此,思想的主体部分虽然是知识,但思想的奠基部分却是智慧,尽管我们无法保证那些代表智慧的观念是真理。智慧永远是知识的基础,而智慧所处理的就是那些专门留给哲学的“重要问题”和“大问题”,哲学就是干这个的。

大问题就是几乎覆盖着所有问题的总体性问题或者说终极问题,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解决大问题而获得对各种问题的一揽子解决,即使不能在实践上解决,至少也能够在理论上获得一揽子解释。这种试图发现关于终极问题的终极解决的努力就是形而上学。不过正如分析哲学后来发现的,形而上学中有大量问题是由语言虚构出来的伪问题,并非真问题,那些伪问题有着语言上的魅力和似乎深刻其实含糊的诱惑力,就像传说中的宝藏一样诱使人们苦苦而徒劳地追问。例如有一些功能性的语词,典型的如“是/在”(is),本来只是语言陈述中的一个功能关系,但当它被看做一个对象性的课题时,就形成了文学虚构并且具有一种严肃性;还有一些是观念的框架性概念,它们是进行思想活动所需的构造性或者工具性条件,其中那些真正需要被明确的,例如“必然性”,就会被严格定义(逻辑学和数学的定义),另外有些概念并不需要严格定义,而只需要在特定的语言游戏中或特定情景中进行临时约定甚至是文学化的理解,例如“本质”,就无所谓标准答案而只需要约定。从今天比较成熟的哲学眼光看来,许多“大问题”其实正是华而不实的语言/概念游戏所虚构出来的,而不是在生活事实中真的“构成问题”(problematic)的哲学问题,因此,那些浮华的问题规模虽大,却不重要。所谓重要,就是对生活而言是重要的,是生活离不开的,不可或缺的,在这个意义上,重要性就是生活的相关性(Importance is the relevance)。

哲学所必须关心的问题未必是思想上最大的问题,却一定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我愿意把这种哲学选择称为哲学的正宗选择(the fundamentalism of philosophy)。假如人类的生活道路无可选择,只能一条道走到黑,那么就不需要智慧,或者说,没有自由就不需要智慧,因为如果没有自由,智慧就无用武之地,反正没有什么可想,也没有什么值得想;而既然人有自由,生活需要作出选择,这就需要选择的理由,人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的选择就比那样的选择“更好”或“更正确”。时间无法倒流,生活的错误无法反悔,失足必成千古恨,所以人们最怕选错了事情,而选错事情终究是因为想错事情,所以“给个理由”就成了性命攸关的抉择。去寻找肯定某种选择并且同时否定其他选择的理由就是在寻找否定某些自由的理由,只有需要去否定某种自由,才需要智慧。很显然,如果人有无须限制的自由,那么无论做什么就都同样是对的了,因此,完全自由也不需要智慧。既然都对,就都无所谓,愚蠢和智慧,并无差别,白痴和圣人,就都同堂欢乐,娱乐至死。只要明白了无自由和完全自由都不需要智慧,就知道只有当拥有自由并且同时需要用自由去限制自由时才需要智慧。生活的所有重要问题都表现为“选择什么并且不选择什么”,而给出选择的理由是一个严重又可怕的思想挑战,因为其实没有人知道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没有人真的知道什么是好的或者什么是错的。人们胡说,而且只好胡说。其实,当维特根斯坦发现,能够说清楚的事情仍然没有触及真正重要的问题,就已经预示了更重要的思想问题并非语言哲学问题。

必然的知识和命运的知识

“知道什么”主要是为了“做什么”,只想不做的思想也有,所谓纯粹的思想,是思想的奢侈品而非必需品。无论希腊还是先秦,人们所需要的知识从一开始就都是试图知道“真正的道理”,以便能够作出正确的生活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创造更好的生活。只不过希腊人相信“去知道”就是去客观地“看”出真理(theoria),而中国人则相信需要用心去“听”到至善道理(闻道)。但希腊人和中国人都相信,存在着真正的道理,它胜过所有的胡说和想象,因此能够决定人们所需要的好生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试图通过逻辑论辩发现正确的概念和知识,而孔子则诉诸人性事实(仁)以及能够发挥人性优势的制度(礼)。这样不同的努力塑造了两种知识类型:必然的知识和命运的知识(knowledge of necessity and knowledge of fortune)。在今天,许多人已经发现必然的知识虽然是最可靠的知识,却不是万能的知识,尤其是解决不了生活问题,正如维特根斯坦指出的,即使穷尽了科学知识,也仍然没有触及生活问题。

追求必然的知识就是追求关于客观规律的客观真理,这种知识模式适合自然科学、数学和逻辑,对生活和社会问题却不太恰当。关于生活的知识,即人文和社会科学,远远不是也做不到客观描述和分析,而必定是包含价值观的解释,可以说,关于生活的知识根本就不是客观知识,而是主观互动知识(interactive knowledge)。人文知识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的博弈,人不仅会根据“关于人的知识”有意无意地调整自身的策略和行动,而且人的各种意见之间也存在着不断变化的互动关系,因此,关于人的知识不可能是客观的,而必定是博弈性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此有着相对清楚的直观,都意识到人与他人的生活关系不仅是人文知识的根本问题,甚至是人文知识得以成立的前提,因此,几乎所有中国哲学家都把政治/伦理问题看做是首要哲学问题。希腊哲学家也同样把政治/伦理问题看做是核心问题,但在方法论上却有不同追求。希腊哲学家相信生活问题要通过知识问题来解决,对生活进行真理求解,因此把知识关系看成是关键,试图通过理性辩论而从各种意见中分辨出无可置疑的真理来。

依靠理性而获得普遍真理,这是知识论的伟大梦想。这个梦想在理论上说很有道理:理性是普遍的,理性的工作方式是普遍的,理性的形式是普遍必然的,因此,由理性而获得普遍真理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偏偏不合道理的是,理性其实并不能保证找到真理,至少是不可能找到足够多的真理——事实上真正可靠的真理只不过是理性对自身的理性表达(逻辑和数学的形式真理),而不是对事实的表达。在生活问题上由普遍理性达不到普遍真理,这一荒谬的事实如此不合道理,却又如此真实,这显然有利于怀疑论。从希腊怀疑论到休谟再到维特根斯坦,怀疑论的论证一直是哲学论证中最为优美和有力的论证。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不存在一个能够超越“意见世界”的“真理世界”。尽管从康德、胡塞尔到分析哲学,在发现理性的潜力上作出了令人赞叹的努力,但是一直没有办法保证普遍理性必然能够到达普遍真理,哲学问题还是不得不回到意见世界中来,人们不得不在意见世界里按照意见世界的运行方式去解决问题。

意见世界与政治挂帅

希腊人早就发现,意见世界注定是个政治世界。有这样两个生活事实:①有不同利益就有不同意见,而且,即使有共同利益仍然有不同意见;②几乎不存在着高于意见的真理,而且,即使找到了某些真理,也不可能克服意见的分歧,或者说,即使真理存在,也是实际无效的,因为人们喜欢自己的意见而不喜欢那些对自己不利的真理,真理虽然光辉,但人们可以不要真理,这本身是个令人失望的真理。如果一条真理被人们所接受,当且仅当,它是真的并且它对人们有利。当然,这样的表述可能太强了,比较合情合理的表述可以是:对于同一个生活问题,存在着多种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真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秘密:对于同一个事情,可以有不同的真理,人们可以各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真理,因此,人们或者只能承认存在着不同但同样有效的真理,或者承认那些真理只不过是意见。这一切都说明了在意见世界里真理并没有必然的力量,因此,意见的问题仍然只能依靠意见去解决。这样的生活事实决定了,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只能是一种政治的解决。人们的各种行动都由主观意见所决定,意见之间的冲突和竞争最终需要政治的解决,因此,意见的世界必定是个政治世界,或者说,按照意见去行动就必定导致政治生活。因此,政治生活就是人的基本存在状况。

在不存在真理的地方,或者在真理失去力量的地方,政治就必定成为基本问题。这当然就意味着,如果存在真理并且真理有力量能够说了算,就不需要政治,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想象,生活的问题比这要复杂得多。比如说,还有这样的可能性:对于同一个事情来说,真理未必只有一种。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先不去讨论。我们还是先分析不存在真理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生活问题。哲学家们有主意,退而求其次去谋求真理的替代品,以便克服生活的冲突,比如去寻找某种众望所归的伦理方案,最典型的是孔子所推荐的人性通情通则(仁义),或者康德幻想的先验道德原则(绝对命令),以及列维纳斯强调的他人意识(面对面的互相尊重),如此等等。这些伦理方案虽然不是真理,但据说几乎像真理一样不可怀疑。如果真是这样,生活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伦理世界。伦理问题虽是生活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但生活问题毕竟无法都划归为伦理问题。让哲学家失望的是,伦理学推荐了多种很可能是最好的生活方式,都是能够达到共同幸福的方案,但都只得到人们的口头支持,却很少成为实践选择。症结在于,那些共同幸福都是遥不可及的长远利益,不是人们迫不及待的眼前利益,而且往往与眼前利益有比较大的矛盾。总之,伦理学想象的共同幸福往往与个人利益最大化有很大的冲突,因此,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伦理的长远性敌不过政治的当前性。

更加悖谬的事情是,在伦理学上“最好的”价值观念甚至还很可能适得其反地造成社会的某些困难。现代社会有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就是现代价值观捣的乱,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平等”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当平等同时还被看做是一种政治要求,事情就乱套了。人们所拼命追求的各种东西大都不适合平等,无论是财富还是荣誉,地位还是权力,意见还是价值品质,如此等等,因为平等会损害公正而导致价值标准的崩溃。比如说,在文化作品和艺术品上取消价值标准,雅俗等价,良莠不分,那么就不会有优秀作品了。许多人也许会说,至少法律权利和政治权利是必须平等的,这有一定道理。法律权利的平等没有疑义,这一点人人同意,而且有着几乎完美的理论支持,不用讨论。但是,政治权利的平等却并非没有疑问,问题不在政治权利是否应该平等——当然应该——问题是人们会把太多可疑的权利都算做是政治权利。比如说,有人会声称,同性恋和群交之类尽管受到伦理质疑,但作为政治权利却是正当的。这些当然是可以争论的问题,但假如受到质疑的各种要求都能够以政治权利为名获得正当性的话,估计将来有人会论证吸毒的自由也是一种政治权利。

“平等”是一个太好听的概念,以至于人们通常不好意思反对它,也就不会去反思它的不良后果。人们往往抱怨在现代社会里价值观混乱甚至崩溃,越来越缺乏各种社会和政治共识,越来越失去文化的优越品质和人性德性,诸如此类,可这些堕落正是平等造成的结果,因为向低看齐的平等是容易的,而见贤思齐的平等是困难的,只要平等成为无可置疑的观念,向低看齐的平等就势不可挡了。政治权利的平等蕴涵着这样的逻辑结果:每个人以及各种团体、组织、利益集团和文化共同体都有权利选择并且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各种判断标准以及其他各种莫名其妙的偏好,而且那些主观价值和标准还必须获得政治保护,即使是批评言论也都变成政治侵犯(典型的说法是“政治不正确”),于是,平等蕴涵着文化和价值上没有标准和品级,这会导致社会共识的匮乏、思想观念上的互相不承认以及无法对话的境地,最后将导致公共领域的彻底消失和社会的无序。互联网世界是个人人欢迎的新世界,它存在论地具有平等的品格,似乎应该是一个优良的公共领域平台。事实上,过于平等的网络言论取消了讨论,变成了平等而粗暴的发言而使每种观点失去严肃性和价值,于是人们在互联网世界里宁愿选择部落化,反而削弱了社会共识和思想交流。毫无疑问,平等在某些方面带来了正面结果,可是同样也会在某些方面造成负面结果,平等和民主都是反对公正和自由的。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可以无节制地普遍推广而不造成坏的结果。如果不是无节制地滥用平等,那么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弊病就不存在。为什么现代政治问题变得如此复杂难以处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平等的滥用。

在现代,政治问题所以变得尤其重要,就是因为现代政治有许多人为刻意的推进而把社会变成一个只能依靠政治去收拾的乱局,于是政治要挂帅。可以说,现代以来的政治所推行的各种观念本身都是未定型的,即使是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基本观念,也都仍然是开放性的概念,尚未得到成熟的界定,都有变化余地。因此,作为现代社会规划的现代政治同时是个反思对象,是无法确定的根据,这相当于说“我们要做的还没想好,也不知道对不对”。这其实是整个现代性的特征,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个风险社会,哈贝马斯相信现代性是个尚未完成的工程,都表达了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由于政治是决定一个社会命运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政治问题在现代显得尤其突出。

政治哲学在今天变得如此重要,几乎成为哲学中最突出同时也是最活跃的部分,以至于成为当下哲学体系中的“第一哲学”,这一变化可以称为哲学的政治学转向。哲学的核心问题曾经由形而上学转向知识论,又由知识论转向语言学,再由知识和语言转向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是密切相关的,而且问题同样严重,但政治问题可能更为严峻,所以政治哲学甚至更为突出。这个转向系列隐藏着这样一个学理变化过程:当“世界”本身说不清楚,那么就有理由转向研究“关于世界”的知识;当知识问题的理解出现混乱,就必须清理“表达知识”的语言;而当发现“世界/知识/语言”这个系列的问题终究没有能够触及最要命的生活问题,就会从关心“真理”转向关心“意见”。意见世界就是政治世界,当然,同时也是伦理世界。

不难注意到,许多在当代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理论都是政治意识很强的,例如施米特的敌友理论、伯林和海耶克对积极自由和专制的批评、福柯的知识/权力分析、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福山关于历史终结、萨伊德关于东方学、列奥·斯特劳斯理解的古今之争、罗尔斯的公正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哈特和内格瑞的新帝国理论、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等等。尤其从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那些大众观念或大众话语去看,比如说人权、法治、自由、平等、民主、技术、进步、发展、环境、气候、开放社会、多元社会、文化身份等,加上一些自称处于“边缘”而实际上已经成为另一种强势权力话语的观念,比如女权主义、动物保护、同性恋、小族群等,就更加可以看出,几乎所有问题都已经被政治化了。这正好说明,价值之争或意见之争最终必定成为政治问题。

已经看出,哲学在今天的政治学转向并非偶然形成,它可以看做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当人们放弃了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就必定出现一个现代政治制度的设计问题,苏格兰自由主义、法国大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都对现代政治制度提出了激动人心却又隐藏着各种问题的政治观念。在传统社会里,政治权威、权力体系和政治统治是自然形成的,尽管在传统社会里很少得到充分的政治反思和论证,但却不存在观念上的困难。所有观念上的困难都来自反思,只要不反思,就没有困难。传统社会并非没有问题,关键是当时没有人去反思,也没有必要去反思,因为传统社会有着自然惯性,只要与过去一样,就被认为是正确的,“过去”就是正确的标准,因此传统社会是所谓“保守的”。现代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变化就是,人们选择了“未来”作为评价事物的新标准。这是一个悖论性的标准,因为未来就是还不存在因而是不清楚的,因此等于没有标准;另一方面,虽然未来是不确定的,但却有一个方向,就是与过去和现在不同的东西,这种不同性又是开放的,没有标准就等于任何标准。这是“革命”的逻辑,所以现代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各方面的革命和不断革命构成的。

既然人们要发明新制度、新社会和新的价值观,理论和实践就同时成为迫切问题。在理论上说,统治集团必须论证新的政治实体和制度的正当性、重新安排权力体系的优越性以及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被统治集团也要论证政治—社会批判、政治革命以及政治反抗的正当性。可以说,现代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对政治合法性、合理性和优越性的论证问题,这是完全区别于传统政治的问题。传统本身已经是人们所默认的价值观,而现代价值观却是新发明,而且据说是根据“理性原则”获得的,可是,人们从理性原则显然能够获得并不一致的结果,可见仅仅根据理性原则并不能完全解决政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优越性问题。简单地说,理性无法使人们跳出意见之争的困境。在现代的统治和反统治的运动中,各种未决的深刻问题都逐步显示出来,事实上人们到今天也没有能够充分论证现代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新的政治问题已经超出了现代思想体系的解释和解决能力。从霍布斯、洛克、卢梭、康德、穆勒、马克思、列宁、施米特、毛泽东、甘地、海耶克、伯林、福柯、罗尔斯到哈贝马斯等等,这些现代政治哲学家发明了充满想象力的各种政治观念,但在今天,全球化又迫使人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更新更广阔的政治问题,政治哲学面临更为根本的思想挑战。

政治的基本事实和基本问题

政治世界是个权力游戏。一般来说,政治就是利益、权利和权力的界定和分配,而政治哲学就是关于利益、权利和权力的界定和分配的正当性论证(由于正当性论证往往要以道德理由为最有力的依据,所以政治哲学总是同时涉及伦理学),或者说,政治哲学问题就是一系列关于各种政治制度安排的“正当性”问题。可能由于政治的早熟,中国哲学最早发现了政治正当性问题,最早表达为“天命”和“有道”问题,大概是要求统治者必须满足立国之正和治国之功两种政治合法条件。这两个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基本问题,西方哲学关于这两个问题的研究要晚一些,尽管柏拉图也相当早发现了政治合法性问题,但西方关于政治合法性问题的反思应该说到现代才成为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不过,西方现代对政治合法性的研究推进非常迅速,已经发展为成熟的研究。

现代政治哲学的一个独特贡献是确定了权利(rights)。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成就,由于引入了权利这个思考变量,人们才发现了限制权力(power)的制度安排。在这之前,要对抗权力就只能使用权力。在这个意义上说,前现代的政治游戏规则要简单得多,主要模式是“以力抗力”。在权利的时代,人们通过明确界定各种权利(特别是私有财产权和生命权),并且给予法律承认,就能有效地形成对权力的限制。现代社会的政治变化关键就表现在权利限制权力。但是,权力问题很快就以新方式卷土重来,权力是无比顽强的,人们发现在权利背后同样隐藏着权力,权力仍然是幕后决策人,在本质上,权利其实也是为了获得权力。

很显然,由于自由和利益这两种最重要的生活资源不可以是也不可能是无限的,因此就必定需要具体地选择权利的种类、内容以及限度设置,人们不得不对哪些自由和哪些利益可以成为普遍权利进行取舍并加以限制,这样就出现“要/不要哪些权利”、“权利取舍标准”、“谁决定标准”、“如此这般的权利是否具有正当性”、“如何保证权利的落实”等问题,这些问题无法在权利的范围内被解决,而只能在权力的领域中被解决,于是,最终还是权力在决定选择、落实和保护哪些权利。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问题就是,它规定和许诺了太多美丽的权利,却又超出了兑现能力而无法落实,甚至故意不予落实,这一“画饼”现象使现代政治变成一个谎言。事实上,关于权利的基本问题与关于权力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而且是同构的——权力的基本问题也主要是“谁可以得到什么利益”、“由谁说了算”、“如此这般的政治决定是否有正当理由”这样的问题。显然,权利并没有能够完全限制权力,但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权力的滥用,只是远远不够。

权利的引入使政治游戏由“力量对力量”的双向互动关系发展成为“权力—权利—权力”的循环互动关系。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当代被统治集团对统治集团的政治反抗更多地采用了以权利为名的非暴力反抗,包括公民不服从、公众不合作、社会批判和媒体干涉等等。不过其中“媒体干涉政治”这一方式情况比较复杂而且危险,因为媒体并非权利的代表,而是一个典型的权力代表,因此媒体很容易假权利之名而行权力之实,制造伪社会正义和伪人民之声。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暴力革命模式的过时,只要权利无法有效限制权力,革命就仍然是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政治反抗,尤其在国际政治中,既然世界是无政府状态,那么受压迫的国家在反抗帝国主义时就只有以力抗力了。弱小国家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没有用,国际社会仍然是霍布斯状态,可见国际政治从理论到实践都仍然是政治中最不成熟、最薄弱的部分,而这正是我研究作为世界政治理论的天下体系的理由。很显然,政治最终必须有一个世界整体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各种问题,这个庞大的问题在此不论,可参见我的《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一书。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福柯的话语理论进一步扩大了政治哲学的含义。尤其是福柯对知识和权力的互相利用关系的发现,几乎把生活中所有问题都拖入了政治分析,也就把生活的所有事情都变成了政治批判的对象。权威化了的知识能够为某种权力提供合法化的理由,同时,权力也能够成为某种知识的权威化原因,而且,在知识的权力斗争中获得成功的知识会成为一种控制心灵的权力。这里存在着一种对知识问题的权力解决,同时又是对权力问题的知识解释。这一辩证结构表明了通过控制心灵可以控制身体,通过控制身体又可以控制心灵。福柯似乎暗示说,知识与权力的同流合污是个普遍模式,比如说,如果不把某种人定义为神经病,也总会把别的什么人定义为神经病,总会有某些与众不同的、不合常规的、不合主流的人被定义为神经病;依此类推,如果不把这样的事情说成是不道德的,就会把那样的事情说成不道德的,或者,不对这种人群起而攻之,就要对那种人群起而攻之,诸如此类,总之,什么都“吃人”,不吃人是不可能的,所能够选择的只是吃人方式和谁将被吃。福柯所开拓的生活政治领域更进一步强化了政治哲学的核心地位。政治哲学要关心的不仅是利益分配的“物质政治”,而且还要研究心灵统治的“精神政治”。这一政治哲学方向的开拓应该更多地归功于马克思和毛泽东,意识形态的斗争理论和“灵魂深处”的革命理论已经指出了精神政治的基本问题,而法国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连同巴黎“五月风暴”)已经成为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典型案例。当然,精神政治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基督教在政治上的“四大发明”(具体论述参见我的《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书)。

政治斗争作为一个利益和权力的博弈游戏,除了关于政治正当性的系列问题之外,还有另一个系列的政治哲学问题,大概可以说是关于政治博弈的纯策略以及博弈规律的问题。这两个类型的问题在性质上非常不同:政治正当性论证所需要的基本假设和依据主要是一些道德价值,因为所谓政治上“正当”必须是有利于普遍善或至少有利于公共善,否则根本无从论证一个政治行动或制度安排是正当的——别的理由即使有也肯定不多且不充分。政治正当性总该有道德担当,在这个意义上,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确实密切相关。从另一方面看,如果研究的是政治博弈的决胜策略原则和规律,那么就可以几乎不考虑道德问题——不是否认道德,而是暂时不把道德因素计算在内,以便考察更多更残酷的可能性,大概有些接近“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或更准确地说,是博弈论的思考方式。老子、孙子、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国际政治理论和政治博弈论,都是主要从“冷酷”的角度研究了政治哲学问题。博弈论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普遍方法论,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中的应用都有独特优势,已经成为新一代政治哲学必须考虑的分析模式。罗尔斯就曾经利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无知之幕”下人们的政治选择,尽管罗尔斯的分析有些可疑之处,在此不论。

政治哲学虽然似乎主要是关于政治实践的研究(因此被亚里士多德看做是实践智慧),但其实有着关于政治理念的形而上学问题,一种可以称作“政治形而上学”的关于政治深度性质的研究,它涉及政治活动的精神本质。比如施米特发现了超越“经济、道德、审美或其他理由的”绝对敌友关系,他相信这才是政治关系的真正实质:政治敌人之所以是敌人,仅仅因为他是他者,是天生不同的异己,这就是充分理由了。于是,敌人的存在就是先验必然的了,因为“他们”总有另一种存在本质,有另一种“活法”,这一“敌人本质”如此简单,它只不过就是无法改变的异己性或者他者性(otherness),但正因为简单,所以斩钉截铁。既然我们具有识别敌人的先天意识结构,就总能够把某些人看成是敌人,总能够把某些人甄别出去变成异己,即使本来没有敌人,政治上也需要并且能够制造出敌人,也就是总能够把某些人故意挑出来当做敌人,这样,敌人意识就是一种先验知识。施米特对政治敌友的著名分析可能是关于政治问题的最深刻理解之一。他特别强调这种敌人意识与私人恩怨无关,绝对敌人不需要任何偶然的或情景性仇恨,而是在形而上学层次上就被注定了的,就是说,仅仅根据“是这样/不是这样”这一格式而注定了的。施米特嘲笑自由主义不懂真正的政治问题,以为通过知识论和经济学就可以回避敌人问题。比如说,“在经济学上把敌人转换成竞争对手,从知识上把敌人转化成争论对手”,但是这样无济于事,因为无法被化解的真正敌人是“公敌”(hostis)而非“私敌”(inimicus)。由私利私仇所决定的私敌只是“敌人”的浅层含义,而由概念所定义的公敌才是“敌人”的深层含义。施米特还进一步相信,如果没有了敌人,政治也就不存在了,那么人类的日子就过得没有意义,最多剩一些混日子的“逗乐”(娱乐业和体育)。

施米特的“敌人”政治学可以比较成功地解释人类政治冲突之所以永远难以化解的一个深刻而隐秘的原因。但这一理论似乎主要适合于解释西方世界以及阿拉伯世界的政治传统和政治意识,却至少不适合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国的政治思想碰巧与敌人理论有着几乎完全相反的政治意识,对于中国思想来说,敌人不是一个不共戴天的固定对象,也不是一个先验概念,而是一个需要化解的情景性事实,因此,化敌为友才是真正的政治原则和政治问题——树敌太容易,根本不成问题,而化敌才构成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政治思想自古就强调和的观念和方法,道理在此。按照中国的政治理解,不能化敌为友的政治是无能的,而且没有实现政治的最高理念。化敌为友的政治比寻找敌人的政治在政治哲学上显然更为深刻。有趣的是,德里达在晚年也提出了一个称为“友好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friendship)的问题(不知道是否受到中国哲学的启发,未考),他自己认为是从亚里士多德关于友谊的讨论中获得的思想线索。亚里士多德的友谊理论虽然也涉及政治问题,但主要属于伦理学,而且思想比较简单,虽然充分肯定了友谊的好处,却没有发展出“化敌”理论,而没有化敌理论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政治原则和政治理论。德里达推出了“好客”观念试图深化友爱问题,他相信,如果能够迎接那些完全不同的几乎难以同化的他者进入自己的家园,甚至对自己造成解构,才是真正的好客。德里达意识到这种过分的好客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这种好客仍然应该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意识。德里达在解构手法中反复思考的好客意识其实同样没有深入意识到“化敌”问题,而只是一种受难式的宗教反思,问题是,在接受不请自到的无法共通的他者的进入(如果不说是侵入的话)和挑战的好客态度中,并没有实际上能够化敌为友的良方,受难的升华并不能解决冲突问题。可以说,德里达只是反对了施米特式的敌人意识,推荐了乌托邦式的“好客”假定,但远远没有能够深入政治的根本问题。

最后可以简单讨论政治哲学一个可能发展的新空间。到目前为止,流行的政治学是以西方政治学为主导的政治学,它只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国家政治学以及从属于国家政治学的以国际为单位的国际政治学所构成的,而尚未发展出以世界作为分析单位的世界政治学,因此造成相对于全球化运动的理论滞后,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在未来将会形成严重的政治后果。显然有必要未雨绸缪,在这里,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就显示出深厚潜力来,特别是“天下”这一蕴涵巨大理论空间的世界概念。关于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可以参见我的“天下体系”理论,它是把天下概念开拓成一种新的政治哲学的尝试,其中试图打破西方狭隘的政治分析框架,并且建立一个能够容纳各种新的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的理论体系,包括政治世界观、世界管理、文化的政治关系、普遍政治制度等问题。在此不详述。

同类推荐
  • 青樱桃红樱桃

    青樱桃红樱桃

    本书是李春雷同志精心创作的一部全面反映优秀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李春雷同志系中国文学界最高奖——鲁迅文学奖历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也是中国报告文学界最高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历史上惟一蝉联三届的获奖者。全书共分为15个部分,以张广秀当村官的工作片段为主体,叙事间穿插着她的成长过程,通过时间流转、空间转换塑造了一位可亲可爱、朴实无华的当代大学生村官的形象。
  •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

    从卢沟桥事变到珍珠港事件,期间中美关系到底经历了何种变化?特别是中国政府对美外交的决策过程是什么?由何人执行?中国外交的目的是什么?谈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应是什么?中国政府在此期间总体的得失又当如何评价?何以在卢沟桥事变爆发时美国政府认为事不关己,而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却十万火急地促请中国成为并肩战斗的盟友?这些都是本书着力要探讨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

    如何推动中国政治发展,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一大难题,能否解决好这一课题关乎改革成败。实践中的不断推进始终伴随着认识上的不断突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发展上的思想创新独树一帜,对这一思想的总结和阐释既是理论建构的需要,亦是未来政治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作者姜志强不揣浅陋,以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从形成背景、发展轨迹、内容架构和地位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力求从整体上展现这一思想理论体系。理论的发展没有止境,对理论的思考也未有穷尽,未来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的持续探索必将推动人们不懈的深入思考。
  • 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

    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

    台湾人到底是怎么看大陆的?这是大陆朋友常常问我的问题。毕竟,一九四五年以前台湾人很难到大陆,一九四九年之后又根本去不了大陆,这百年多来,台湾跟大陆真正产生联系的也只有短短四年,短短几年,根本还不够台湾人去认识。其实,大陆的每次重大事件发生,都会对台湾产生一定影响。1947年,国共内战如火如荼,国民党军在台湾“高薪”征兵;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部分志愿军战俘被遣返台湾定居;1958年开始金门炮战,金门百姓逐渐适应了在炮火里的生活;1964年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蒋介石下令加快核武器秘密研制;1966年,台湾小学生偷学简体字被老师发现挨打,台湾居民在报纸上看到了“文革”中被批斗的亲人照片;1978年中美建交,台湾居民向美国特使专车丢鸡蛋;台湾小学生从气球宣传单上领略到大陆风光;1987年大陆探亲潮,台湾发现大批重婚男;1990年,读过《毛泽东选集》的台湾大学生在校园内张贴大字报,在中正庙前高唱《国际歌》;1996年解放军举行登陆军演,金门士兵精神紧张,出现逃兵;2003年非典,台湾商人在东莞;2011年,北京老公到台南岳父家探亲……本书从1944年写起,以13位我认识的台湾平民的亲身经历,向您讲述60多年来大陆大事件与台湾小故事,分享60多年来各时期台湾百姓对大陆的印象。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分开不代表不关心;不联系不等于不知道。
  • 政府工作报告汇编(1954—2017)

    政府工作报告汇编(1954—2017)

    一、本书收录了1954年至2017年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1961—1963年、1965—1974年、1976—1977年的特殊历史时期无《政府工作报告》发布;1964年公开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摘要),共计49篇。二、本书稿件来源于中央人民政府官网,为保留历史原貌、文献原貌,编辑只对一些异体字、标点作了修正。三、本书具有史料价值、研究价值、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主要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从事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参考使用。
热门推荐
  • 逆时针魅影

    逆时针魅影

    从杀手集团逃离的欧阳露可不仅要对抗杀手集团的威胁,还要照顾小自己10岁的妹妹。哪怕更多强劲对手频频出现,她也不得不去应对,哪怕失去再多。而最终她也将会得到另一种形式的回报。
  • 我能逆天救命

    我能逆天救命

    选择题:如果你有一亿财富,但马上就要死了,你会不会用这一亿把命救回来,然后变成个乞丐活着?会!经过调查,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都会选择拿钱换命,呀,好死都不如赖活啊!正版内容:我是神医秦飞扬,我能逆天救命,不好意思,这里才是我准确的条件,你如果有一亿财富,那你还得再借一屁股债凑够二亿我才会救你的命,但有的人,或许分文不收我也会救。别问我为什么!知道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么?因为老子愿意!(这是一个外科医生患绝症死后练成长春真气重生的故事,恩怨情仇,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 死亡螺旋

    死亡螺旋

    无解的逻辑死局,无尽的恐惧螺旋。人的大脑对于难以理解的事物,总想千方百计找出符合逻辑的解释来。如果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答案,人就会在自己设下的逻辑迷宫中迷失、绝望、发疯,甚至死亡……味冈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落入如此境地的——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相识多年的手下,到偶然相遇的艺妓,甚至是随手拦下的出租车司机,都似互相勾结,编织起一张巨大绵密的死亡之网,将味冈逼至无处可逃。被接二连三的杀人事件折磨得神经衰弱的味冈,最终竟看到了地狱般恐怖的幻觉……
  • 冰霜大陆

    冰霜大陆

    异世大陆龙霸世,五大纪元史沧桑。踏天圣者破山河,归真神人灭苍穹。通天神书显神威,天妒三分乱世俗。天龙纪元龙祖狂,冰霜纪元熊冰扬。“吾名熊冰。”此刻谢氺白内心异常平静,紧紧的抱着那‘哭泣’的熊母亲。姓熊乃感激熊母亲的救命以及养育之恩;名冰,则是冰封过往一切,新的起点新的开始。这是一个关于熊孩子的故事,得灵书,报血仇,浪迹天涯,完美演绎生命因冒险而变得丰富又充实,书写属于他的第六纪元——冰霜纪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法兰克福的中国酷爸

    法兰克福的中国酷爸

    本书是旅德“新移民小说代表作家”徐徐继《法兰克福的青春战役》之后的又一部精彩的“新移民小说”。上海人马里空降德国法兰克福富人区,与德国人米勒成为邻居。这一对同处中年、同是中产阶级、同是单亲爸爸的中德男人,开始了一连串交锋。米勒酸酸地发现,中国邻居在财力上、社交上、孩子教育上、社会地位上、对女性的吸引力上……都更胜自己一筹。但是,看起来成功且坚定的中国酷爸马里,却隐藏着辛酸的往事,以及对未来的焦虑。这是一个中国中年男与德国中年男全面竞争的故事,折射的是在中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在海外奋斗的过程中各种观念的碰撞与交融,同时为中国读者展示了德国社会日常生活的新鲜形态。
  • 镜中裘凰

    镜中裘凰

    你被他爱了九个轮回,但你却用六个轮回爱上了别人,两个轮回用来躲着他,第十个轮回他找到你后依然爱你,只因你忘了与他的第一个轮回。你愿意用第一世换你无数次不老不死的轮回吗?本以为是被上天忽略,原来是自己做的孽,看轮回转世的人生如何颠覆前世过往。主角:“我以为是阎王那糟老头子的错,后来才发现,那糟老头子是我安排的”主角:“嘿,我怕我下一个轮回你来不及找到我,我也没来得及等你,你让我停在这一世好吗?怎么?我长了一张骗人的脸的吗?我向来说一是一,我不说谎话的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愿你想到我时没有忧愁

    我愿你想到我时没有忧愁

    本书属于当下市场热销的女性情感散文集。以一个成熟、知性又充满情怀的女性视角,用60余篇文章,叙写了对爱情、友情、亲情,对孤独、理想的感悟,并表达了对往昔与未来饱含释然与希望的随笔文集,是一本充满女性智慧、又有情怀并颇有小资情调的文集。
  • 环河之主

    环河之主

    赵承是一个秉承良好心态的好人,他喜爱看书,热爱学习,每天深处简居,坐在床边,看着朝阳东升,日暮西沉,就这样过着过着,不知道何时便有许多人跪在他面前。他是个好人。但好人往往有大脾气,赵承的脾气表现在怎样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麻烦,让面前的人消失。他抓住了一道气泡,右手握紧。啵。——一处位于环河支流的中型宇宙,毁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