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4300000026

第26章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特征(16)

在邓小平心目中,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是共生共长、相互推进的。改革本身包含着开放,开放也就是改革,可谓是更为深刻的改革。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运用变通性思维,邓小平认识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是没有阶级性的,在任何社会和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比如,邓小平把多搞点三资企业,视为一箭多雕的良策。国家可以拿回税收,工人可以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对此,邓小平鼓励大家说:“不要怕,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又如,对于证券市场和股市的看法。邓小平认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实践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注定要失败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得出了重要结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俗话说得好,思路决定出路。我们今天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就是因为邓小平用改革思维、发展思维代替了斗争思维,也是成功坚持批判性思维变通性原则的结果。

第四,运用批判性思维变通性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等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就等于市场经济;认为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计划与市场是反映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对立的范畴。而具有变通性思维的邓小平,则从这种“非此即彼”思维方式中脱离出来,形成了科学的思想观念。在邓小平看来,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属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可以看出,邓小平在这里开始变通性地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看作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鲜明观点。1985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论断。它打破了我们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教条,打破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水火不相容的局面。具有变通性思维的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和手段,而方法、手段是中性的概念,方法、手段为目的服务,无论是采取计划还是市场的手段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作了全面而又精辟的阐述。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变通是一种创意,更是一种超越、一种突破。邓小平的上述断言,不仅冲破了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传统观念,冲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当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束缚,也为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毋庸置疑,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他的批判性思维变通性息息相关。

第五,运用批判性思维变通性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

“一国两制”的理论,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现邓小平变通性思维艺术的经典范例。“一国两制”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而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民族。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邓小平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既尊重历史,又尊重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的原则,变通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香港访问团时进一步说明了“一国两制”的内涵。他说:“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大贡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创举。它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了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状,体现出其变通性和灵活性。特别是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的持续繁荣,为“一国两制”的实施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正因为如此,“一国两制”的理论受到世界舆论的交相赞誉。“一国两制”生动地体现了邓小平想前人之不敢想,做前人之不敢做的个性品质,也再次凸现了其批判性思维变通性的思维智慧。

除上述思想中充分体现出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变通性的特质外,在邓小平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党建等思想领域都蕴含着变通性思维的特色。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的变通思维并不是无目的、无根据、随意的变通,他在运用变通性思维时也是有原则、有分寸的。在邓小平看来,原则性的东西是管大方向、全局的,这一点必须毫不动摇。邓小平反复强调,无论怎么改革和开放,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也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始终。可见,邓小平的变通性的“变”并不是无根据的变,“通”并不是无条件的通。

三、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变通性的意义

邓小平的变通性思维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艺术。它不仅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也有利于开启我们的思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辟新的局面,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第一,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变通性是其理论创新的源泉。

古人云:“变则通,通则明,明则对。”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批判性的精神气质,敢于冲破旧习惯、旧观念、旧模式的思维定式,并提出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处处都体现了变通性思维的功力与胆识。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句朴实而又简约的话语无疑生动地展现了邓小平思维的变通性特色。邓小平甚至还告诫我们,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现在的一年时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可见,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变通性为我们提供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其理论创新的源泉之一。

第二,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变通性具有普适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讲,邓小平的变通性思维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打开了人们的思维之门,并影响了全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容易受传统思维、习惯思维的束缚,使我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束手无策。对于具有变通性思维的人来讲,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只有暂时还没想到的方法。因为困境在有智慧的人眼中往往蕴藏着机遇。“条条大路通罗马”“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只要不钻牛角尖,往死胡同里钻,而做到此路不通,就另外换一条,就可以达到“柳暗花明”,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见,邓小平的变通性思维对于我们认识和实践都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

第三,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变通性有利于开启我们的思路。

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审时度势,随势而变,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可见,善变者得道,善变者深谙变通之道,变通性思维是成大事者应该具有的一个基本的素质。一个普通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不好,往往会埋怨路太窄了,而没有发现实际上是自己的眼光太狭隘了。成功往往隐藏在别人没有注意的地方,如果你能发现它、利用它,你就有机会成功。所以,堵死我们生存发展之路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当你从一个方向思考问题陷入困境的时候,你就需要变通一下思维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走极端、非此即彼,要选择寻求一种双方或多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你就很可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你就可能缔造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第四,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变通性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方法论指导。

邓小平变通性思维要求我们遇到问题时,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求答案。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既善于寻找和选择最佳方案,又灵活机动、富有成效地解决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敢于突破、敢于创新,要改变“一剂药方医百病,一个模子塑众身”的思维定式,要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努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而要做到这些,邓小平的变通性思维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第五,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变通性有利于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其真理性也是相对的。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其发展又是无止境的。无论是认识原有的事物还是未知的事物,仅仅依靠原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邓小平变通性思维首先体现在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敢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原有的知识,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由于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变通性既体现在思路的选择上、思考的技巧上,更是体现在思维的结论上,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开拓性、首创性,因此,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变通性思维方式,也有利于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向前推进。

综上所述,邓小平虽然没有专门阐述思维方式的文章,但其变通性思维蕴含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全部内容之中,体现在解决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之中。邓小平始终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敢于另辟蹊径去思维,鲜明而又生动地体现了变通性思维的艺术魅力,为我们树立了变通性思维方式的光辉典范。

$第二节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

早在1957年,毛泽东在一次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的讲话中就曾指出:“总之,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这既是毛泽东基于多年来对邓小平的深刻了解,对邓小平辩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充分肯定,又是他殷切地希望全党都要像邓小平那样重视辩证法的号召。由此可见,邓小平照辩证法办事的思想,在党内很早就有影响。辩证性是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

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强调事物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其根本特征就在于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思维本身,其实质在于“辩证”二字。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体性(以客观性为基础);第二,系统性(全面性);第三,灵活性。与辩证的批判性思维相对立的思维是形而上学式的思维,它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方式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可谓是一位辩证法大师,是批判性思维辩证性的实践者和典范,辩证的批判性思维方式是他显著的思维特征之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特征,邓小平冲破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在人类思想史上,思维方式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辩证思维方式、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现代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对辩证思维的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萌芽。有辩证法发明人之称的爱利亚学派的芝诺关于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著名论证,已经初步涉及在概念中如何表达运动的辩证法问题,这些问题在历史上曾引起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讨论,芝诺因而也被推崇为辩证法的创始人。

辩证法的原义是“对话”,为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提倡,后来由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把它发展成为辩证推理。但是,古代辩证思维的观点是直观、朴素的。只有到了近代,辩证思维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可谓是近代辩证思维的发端。康德在著名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列举了四组二律背反。通过这四组二律背反,康德看到了理性认识的辩证性,指出了独断认识的片面性,从而引出了形而上学观点和不可知论。康德的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黑格尔从理性思维的辩证本性出发,探讨思维的辩证方法和思维形式的相互隶属关系,建立了理性逻辑体系。但是,黑格尔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认为自然界和思维中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因而没有科学地揭示辩证思维的真实性质。

同类推荐
  • 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

    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

    《刘诗白选集》收录了刘诗白教授70多年来从事经济学研究的著述、论文、书法作品,包括未出版的哲学、经济学手稿,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产权理论、所有制问题、经济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等问题的见解和研究。在社会主义产权理论、转型期经济运行机制,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改革的深化,起了有益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本选集以刘诗白先生经济学的研究为主体,突出其杰出的学术贡献,展现一代学者在中国关键历史时刻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创新性判断和前瞻性研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卓越贡献和一代学人的治学风范。
  • 网络时代领导本领提升(案例与解析)

    网络时代领导本领提升(案例与解析)

    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既然我们都是领导干部,都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职责,就要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本书从网络时代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和权力进行考量,以领导行为的六要素为主线,探索在这个以服务与引导为特征的新时代,领导者如何系统整合浩如烟海的领导理念和领导智慧,才能启发思路、创造价值,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质量。
  • 执政组织资源与执政党的组织建设

    执政组织资源与执政党的组织建设

    执政党的组织资源,是执政党的资源系统中的首要资源,是其他资源发挥作用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充分发挥和利用党自身的组织资源的功效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有效执政的关键。由沈建红编著的《执政组织资源与执政党的组织建设》共9章节,内容为组织资源理论的基本概念,组织资源理论的历史形成追溯,执政党组织资源整合的基本要素,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源整合的历史经验等。
  • 战争·党争与“宪争”

    战争·党争与“宪争”

    本书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以抗战时期宪政运动为研究对象,将其放在抗战时期战争、党争与政争相互交织的特殊背景下,通过对各派政治力量复杂的博弈互动的分析,透析各派政治力量在其宪政话语背后的利益诉求、博弈策略和博弈效果。在此基础之上,评析了抗战时期宪政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限度,以及运动中所展示的近代政治家的政治智慧,探讨了抗战时期宪政运动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战争党争与宪争》由祝天智编著。
  • 苏联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训(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苏联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训(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27年前,中苏两个意识形态同源、有着相近历史经历的共产主义大党,两个有着相同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背景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如今,一个在世界的东方巍然屹立,一个业已分崩离析。是什么原因导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本书从意识形态工作入手,探究意识形态瓦解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在剖析了苏联意识形态工作出现重大问题的原因及巨大危害之余,作者从中总结出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从苏联的失败中汲取深刻教训。
热门推荐
  • 玉笥集

    玉笥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农门早婚

    农门早婚

    20岁的赵惜诺在29天的时间,相亲,闪婚了。不求爱情,求家和。婚前姑姐:“早婚好,结婚前一个爹妈疼,结了婚两个爹妈疼。”婆婆:“你年轻的时候我帮着你,我老了,你照顾我,多好啊!”赵惜诺点头,不错,婆婆明理,大姑姐友好。婚后婆婆:“我那会儿昏倒在地里,醒了还继续做活。我怀着孩子的时候什么都没吃,孩子还不是长得很好。你肚子里这个孩子太娇气了,不要了算了,反正你年轻,就像是来次月事,以后再怀就是了。”姑姐:“我们村那有田家娶的儿媳妇,陪嫁了三万,直接拿出来给婆家做生意了。”惜诺心力交瘁:“这婚离了吧!”一灼:“这婚我不离,我们走。我什么都不要了,只要你。”白一灼跪在地上对他妈磕了三个头,拎着装着自己衣服的包准备走。婆婆:“这包我要看看。”她上前伸手一把拉开包,挑出几件好衣裳拿了出来:“这几件贵,你不能拿走。娶了媳妇儿忘了娘。”几年后白一灼:“我们家都是惜诺做主,别说是50万了,就算是1千,我也不当家。你有什么话和我媳妇儿说。”白一灼:“我疼自个媳妇儿是窝囊,那我就是窝囊了。”白一灼手上拿着吹风机:“头发还滴水呢,又躺这儿了。不吹干,明天该头疼了。”赵惜诺:“风太热了,烫到头皮了。”
  • 独家专属:首席的定制爱

    独家专属:首席的定制爱

    渣男友劈腿,又遭遇自大狂,陈晓晓简直想大呼流年不利。哪成想,自大狂竟然摇身一变成了好好先生。从此后,她逃,他追;她闹,他宠;她虐渣渣,他帮忙。扯证当天,陈晓晓问:“风郢尘,说,你当初是不是对我早有预谋?”某男边给自家媳妇擦头发边说:“分明是你勾引我,才……”“恩?”陈晓晓瞪眼。“才对你一见钟情,开始穷追猛打,如今终于抱得美人归……”
  • 佟彤的诸天之旅

    佟彤的诸天之旅

    佟彤得了一扇奇怪的门,从此行走于诸天万界,体验一段段的人生暂定的世界有《亲爱的热爱的》《植物大战僵尸》《九叔》《哈利波特》
  • ON HEMORRHOIDS

    ON HEMORRHOID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农门商妃

    重生农门商妃

    "异世重生,她带着心中的遗憾,奉养今世的父母。只愿能减少自己心中的遗憾。极品奶奶,阴险小叔,尖酸婶娘,这些人的嘴脸让她无时无刻都在忆起前世自己所处的境地。前世,自己努力打拼却无法奉养父母姐弟,今生今世,她要用她所学的知识与阅历打造一个商业帝国回报现在的父母救赎前世的遗憾。"
  •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啼笑因缘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啼笑因缘

    本书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通过旅居北京的杭州青年樊家树与天桥卖唱姑娘沈凤喜的恋爱悲剧,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黑暗、动乱的一个社会侧面。它不仅在旧派章回小说的老读者群众,引起强烈反响;而且还使当时的新文艺界惊异不止,甚至还讨论过《啼笑因缘》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流传得如何广泛。
  • 穿越之祸水难为

    穿越之祸水难为

    傅晚瑜穿越后一心想要避免原主前世入宫的命运,但最终却不得不踏入宫门。因为在现代和原主一模一样的死法,她一直对那个掐死原主的皇帝暗含恐惧,然而,这个皇帝好像和她想象中的不一样……比如——“陛下,臣妾快要被闷坏饿了,你就让我出宫去看看嘛~”“……可以,但孤的头又有些疼。”“啊?然后呢?”“要抱一下。”“……”*“若换作别的人拥有血玉,我会杀了他。”“那换作我呢?”“我会锁住你一辈子,不准你离开半步。”对她这么好的皇帝,又是一个大美人,所以傅晚瑜忍不住春心萌动了,鼓起勇气第一次告了个白,结果这个臭皇帝竟然对她装傻!傅晚瑜生气了,不理皇帝陛下了,这下皇帝慌了神,低下头道歉说:“对不起。”傅晚瑜傲娇地抬起下巴:“你对不起我什么”“……”甜文,欢迎入坑~
  • 五字鉴

    五字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州轶闻录系列民俗话旧

    神州轶闻录系列民俗话旧

    本套书的作者是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民俗话旧》是神州轶闻录中的一本,作者饶有风趣讲述了旧时不少鲜为人知的民俗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