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89700000007

第7章 挥之不去的记忆

大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那年,我在开滦林西矿担任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主抓全矿生产和行政工作。七十年代初,由于受“文革”停工停产的影响,全国煤炭供需缺口很大。在民主革命时期,被毛主席赞誉为“他们特别能战斗”的开滦工人阶级,继续发扬“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勇挑重担多出煤,提出了在第四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期间开滦煤炭产量翻一番的宏伟目标,到1975年,经过几十万开滦矿工和家属的拼搏,实现产煤2563万吨,周恩来总理称赞开滦煤矿在国民经济急需煤炭的时候,“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党中央号召全国工业战线“学大庆赶开滦”。

1976年地震时,正是开滦煤矿实现煤炭产量翻番后的第一年。为了巩固翻番成果,堵住全国煤炭缺口,继续为国分忧,在实现煤炭产量五年翻番后,局党委又适时提出翻上去不下来的口号。7月28日正是林西矿的高产日,27日夜间又是我值班。由于前两天48小时连续下井督促和检查工作,感到身体疲惫得不行,晚上十点就睡着了。直到听到一声轰隆隆雷鸣般的巨响,惊醒时已被埋在倒塌的房屋里不能动弹。直到早晨6点多钟,从井下脱险后返回地面的工人们,才把我们从瓦砾中扒出来。命是没丢,可我身上多处受伤,骨盆骨折,臂丛神经严重损伤,右上肢瘫痪,躺在地上站不起来。地震中,林西矿职工、家属和唐山广大人民一道,顽强地与地震抗争。我在机电科工作时的老伙计、绞车司机吴显东,那天正是夜班,地震时绞车房摇动不止,人们迅速冲出车房逃生,可吴显东却按操作规程要求,把闸把打到紧急制动的“O”位上。就在这生死攸关的几秒中,车房倒塌了,把他砸在里面。当矿上派人把他扒出来时,他仍然坐在操作位上,手还紧握着闸把。吴显东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姿势,诠释了共产党员四个大字的深深含义。吴显东的精神,激励着活着的人们忘我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斗争中。我站不起来,只有躺在抗震棚里,和其他矿领导成员一道,指挥林西矿的抗震救灾工作。

8月10日,煤炭工业部常务副部长钟子云给开滦打电话,询问还有没有受伤的矿处级干部没能转院治疗,要求没转院的立即送往北京治疗。因此,我才被转往北京矿务局医院治疗。因地震原因,到北京住院也是住帐篷、睡地铺,但还是比矿上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可我却每天都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矿领导同志和广大职工都日日夜夜地坚守在岗位上,抢险救灾,恢复生产和生活,我却躺在医院啥都不能干,心里既着急又难过。在医院住了20天后,我扒着别人的肩膀能咬牙站起来了,就坚决要求出院。大夫说胳膊治不彻底,恐怕会落残疾。我不顾医生的劝阻,用三角巾挎着一只胳膊,坚持回到矿上。由于伤口未愈,下不了井,就在地面指挥和组织恢复生产和生活工作。使林西矿职工、家属和各地援建队伍的生活有保障,保证大家有饭吃,有水喝,有住处。组织暂时不能下井的矿工们,在46万平方米的废墟上,搭建简易房屋,为职工家属过冬做准备。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深入发展,工作重点也从地面转移到了井下。1977年1月18日,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和副总理李先念等领导同志,对加快恢复开滦工作做了重要批示,要求千方百计加快开滦恢复生产的步伐,决心要大。开滦煤矿广大职工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排除巷道积水、抢修机电设备、清理整修巷道,大会战一个接着一个,恢复煤炭生产的进度不断加快。到1977年底,生产基本恢复。

唐山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地震,开滦煤矿的生产系统完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得已基本恢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反映开滦抗震救灾的影片,题目就叫《开滦奇迹》,我觉得太贴切了。片子里有好多林西矿的镜头,里边的人无论是工人还是干部,我都熟悉,大多都能叫上名字来。这个奇迹的出现,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果断决策和强有力的正确指挥,离不开全国各行各业的无私全力支援,更离不开开滦全体职工和家属们的艰苦奋斗。特别是遭受严重地震伤害的广大职工,他们的房子倒了,亲人伤亡了,但他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没有垮。党指向哪里,这支英雄的队伍就冲向哪里,一往无前。作为一名矿领导并置身其中的我,深受这种“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影响和鼓舞,始终没有离开火热的抗震救灾现场,一直和工人弟兄们奋战在一起。因为这些,震后受伤过早中断治疗,我的右臂神经萎缩,到现在右手也握不住笔,拿不住筷子,落了个终身残疾。可我从没后悔过,这场大地震中有24万人遇难了,我还能活着就很幸运了。尤其是我们亲手把震毁的矿山又快速地恢复起来,则不能不说是我的又一幸运和骄傲。

1985年底,也就是快到地震十周年的时候,我调到了开滦矿务局党委任副书记,主抓全局的思想政治工作。地震过去了十年,开滦矿务局的煤炭生产得以全面恢复,那时为了恢复生产,地震后开滦广大矿工舍小家,顾大家,提出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所以开滦矿区的住宅建设较之恢复生产工程严重滞后,开滦13万名职工和几十万家属,为早日恢复煤炭生产做出了巨大牺牲,赢得了宝贵时间。1980年,国务院恢复开滦生产会战领导小组正式批准了开滦职工住宅恢复计划,复建290万平方米,住房62600套。矿区建房工程全面展开。中建二局、邯郸、定州等多路建设大军开进矿区,人数最多时达五万多人。到1988年底,建起各种结构的楼房415万平方米,超过地震前近一倍,每套住房平均面积48.26平方米,人均面积达12平方米。为方便居民生活,在各居住区还建起了学校、托儿所、粮店、商店等配套设施。至此,全矿区住房恢复工程基本完成,一个崭新的矿区呈现在世人面前,广大矿工、家属安居乐业。

震后的十年,是开滦矿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怕艰苦,不怕牺牲,顽强奋斗的十年。我们应该真诚感谢新闻电影制片厂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镜头。地震后不久,新影厂的赵化和李永福、李学明、邵振堂、陈凯明、吴金华等摄制人员就赶到开滦矿区,冒着频繁的余震,在井上井下与抢险复矿的工人们一起,抢拍地震给开滦造成的灾难惨景,真实地记录了开滦广大矿工抗震救灾、排水保矿、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赵化等同志编导制作的纪录片《开滦奇迹》,及时地向全国全世界报道了遭受灭顶之灾的开滦矿工,是怎样以“地大震,人大干”的无私无畏的顽强拼搏精神,战胜举世罕见的自然灾害的。他们是何等英勇顽强,他们不愧为特别能战斗的英雄队伍。影片也向世人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创造出人类抗灾史上的奇迹。

1986年7月中旬,为纪念地震十周年,慰问开滦矿工,新影厂在开滦举办了新闻纪录电影周,受到了13万名矿工和几十万名家属的普遍欢迎。新影厂面向基层,关注开滦多年了。早在十年动乱期间,赵化和新影摄制组的同志们,就不辞辛苦深入开滦井上井下体验生活,用大量感人事实拍摄了纪录片《沸腾的开滦》,记述了开滦职工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在“文革”动乱中坚定不移地搞生产,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热情讴歌了开滦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有感于赵化同志对开滦矿工的深厚感情,多年来宣传开滦,关心开滦,帮助开滦,为开滦的两个精神文明做出的突出贡献,在1986年7月23日也就是抗震救灾十周年纪念日的前夕,开滦矿务局授予赵化同志“开滦名誉矿工”称号。在25日称号授予仪式上,赵化同志手捧矿工帽激动地说:“这个珍贵的荣誉不只是授给我个人的……”赵化同志的话绝不是出于客气,这么多年来,新影厂有多少同志深入开滦的井上井下,拍摄了很多以矿工为主人公的好片,比如说潘星编导的《男子汉们》,方堃编导的《情系矿山》。因为我主抓宣传工作,和新影厂的同志们接触得多,至今还能记住好多人的名字:刘小农、李宝树、马彦强、鞠石坚、郑静、吴承本、白玉鹏、张朋……

1992年1月22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开滦矿务局联合在开滦唐山矿俱乐部举行大型纪录片《跨越世纪的开滦》首映式。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唐山市政府和市总工会、新影厂及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领导,新华社、《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等21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及开滦矿务局“双先会”的代表和局矿领导出席了首映式。首映式后,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和发表影评文章,高度评价了这部影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专程来开滦参加首映式的新影厂老厂长徐肖冰、党委书记于琴、厂长靳敬一等领导20余人,还到赵各庄看望了老劳模侯占友,参观了北山公园和矿史展览馆。在民族英雄节振国的塑像前,开滦人和新影人肩并肩地合影,两支特别能战斗队伍的代表,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之后,新影厂的领导们还参观了开滦现代化矿井范各庄矿。

《跨越世纪的开滦》于1991年1月开始拍摄,编导是总编辑赵化和资深编导兼摄影李学旺。为了拍好这部片子,年近六旬的赵化同志三下开滦,深入到千米井下体验生活,走到矿工家庭去访问,从老矿工、老开滦们那里摸到了第一手资料。他们拍摄的这部大型纪录片,以鲜明的主题,恢宏的场面,磅礴的气势,激越的情感,展示出百年开滦历史,弘扬了时代矿工之魂。片中对开滦的抗震救灾,使用了浓重笔墨,提示出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精神新的内涵。可以说,这部片子是宣传爱国主义的极好教材,已经成为开滦广大矿工的精神食粮。

1996年是唐山大地震的二十周年。提起当年开滦抗震救灾的日子,使那时过来的开滦人都难以忘怀。为了弘扬抗震精神,让后人知道开滦矿工怎样用钢铁般的意志创造了人类抗灾史上的奇迹,开滦党委决定编辑出版一部反映抗震救灾真实历史的资料书。这项工作由我主持,时间距抗震纪念日仅有几个月了。我对参加采编的同志们讲,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如期的、高质量地出版这本书,还得凭当年的抗震精神。我几次带领采编人员进京,采访当年领导开滦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建设的老同志。原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袁宝华、原煤炭部部长肖寒,他们都在百忙之中,为这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在书的编写过程中,坚持了“反映历史真实”的指导思想,书中的回忆文章、专题资料、新闻报道资料、文献及图片资料,都是按照用第一手资料,客观反映历史的原则选用的。在我们夜以继日地拼搏下,25万字的《唐山大地震后的开滦》,终于在抗震二十周年纪念日的前夕,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为纪念活动献上了一份厚礼。这部书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997年被评为河北省党史系统专著类二等奖。

1998年我退了休,我人是回了家,可心一直留在了开滦。虽然不再工作,可依然时时刻刻关注着这座我一生为之尽过微薄之力的矿山。地震后的四十年里,开滦取得了长足发展。开滦从工厂制走向公司制,改制为“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跻身于世界500强的开滦,成为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国的特大型集团企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企业的影响力,产业结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经济总量,特别是矿井回采机械化和综采比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今非昔比,让人感慨万千。

一晃地震四十年了,在纪念唐山抗震救灾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得知开滦档案馆组织编纂《震后开滦40年》一书,我既高兴又赞成,这是在向世人传播开滦奇迹、开滦速度、开滦精神,它更应该是一部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极好教材。

(张凤阁)

同类推荐
  • 冷日子暖日子

    冷日子暖日子

    《冷日子暖日子》是裘山山的散文作品集。作品曾获得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冰心散文奖,四川省文学奖,巴蜀文艺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以及夏衍电影文学剧本奖等若干奖励,现为成都军区《西南军事文学》主编。《冷日子暖日子》收录了《数字化决定》、《滞后的人生》、《我的教师生涯》、《有儿自远方归来》、《大声咳嗽》等作品。
  • 火车上的中国

    火车上的中国

    本书作者留学英伦,在毕业与求职间这段“空窗期”,决定以铁路环线旅游的方式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眼中的中国。一节火车车厢,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在旅途中遇见了形形色色、揣着各种各样目的的人,或亲切,或憎恶,或喜悦,或悲愤,或开朗,或阴郁,或成功,或失意。本书以火车上的真实故事为背景,特地选取了18个城市或地区的18辆火车,通过平实的语言,以期向读者反映和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启发更多的中国年轻一代学会独立思考,了解什么是民主和科学,团结起来去为改变我们的国家尽心尽力。
  • 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

    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

    心灵,无论是对于人还是对于文学,心灵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书名落脚于“行走”,毋宁说,是在行走中感受。同时,作者也显露出一种野心,这个野心就是把生命当作一个奇迹,来思考或者说来捕捉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意味——哲学一词,是借用了作者文中自己的说法。生活的意味或者文学的呈现总能比哲学更丰富,更能摆脱概念的规定性而更加意味深长。
  • 最后一个匈奴(上)

    最后一个匈奴(上)

    这是一部高原的史诗,陕北这块曾经让匈奴民族留下深深足迹的土地上,在二十世纪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主人公一家三代人,背负着历史的重负繁衍生息,艰难生存。他们见证了黄土高原上人们的坎坷命运,也见证了红色革命的火种在此保存并形成燎原之势的历史。
  • 诗境浅说

    诗境浅说

    《诗境浅说》是朴学泰斗俞樾之孙、红学大师俞平伯之父、光绪朝探花俞陛云为家中孙儿女“欲学为诗”特意编选的,专论唐人五七言律绝,侧重于分析每首诗、每副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以及“诗境之妙”,观点独特,品评精到。全书一展诗之境阔,不仅可以作为学诗的法门,同时还是一部欣赏诗境之美的读本。
热门推荐
  • 秣马梁山

    秣马梁山

    大学生穿越宋朝,成为梁山王伦之子——王浩。108位好汉注定齐聚梁山,为改变家破人亡的命运,王浩一面酿酒,结交汴京权贵,一面打造海船,开辟高丽、扶桑的贸易。又借宋金海上盟约之机,趁势恢复辽东与山东的航线。乱世中王浩步步为营,茁壮成长,一步步踏上争霸天下的道路。
  • 十五谈情

    十五谈情

    时空当铺典当时光她是十五夜下的步鹤也是典当情缘赎回罪孽的罗枳他是才贵世家的赵宁底也是转世来回的朱无恙由灵魂开头在浓严规矩的时代虽历尽艰辛,此当深情不负你
  • The Soul of Man

    The Soul of M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阳光下的蜀葵

    阳光下的蜀葵

    《阳光下的蜀葵》为作者蒋殊的回忆性散文集,书稿回忆了自己在故乡的小山村生活的17年的点点滴滴。只有村庄,才能使其文字变得更加鲜活,也只有那些朴实可爱的村民们,才能使她的笔尖一次又一次的灵动。
  • 涿鹿之平民迭起

    涿鹿之平民迭起

    生活本无趣,人生本无意义,是你的笑,是我的美让平淡的世界有了色彩,是有趣的人创造了有趣的事,让无趣的世界变的有意义,是通过传递才有了趣意而游戏正是让无趣的世界,无趣的人变的有意义的简单呈现
  • 任弼时交往纪实

    任弼时交往纪实

    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和朱德、彭德怀等率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抗战。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并受中央委托主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1946年后,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转战南北,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制定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和开展土地改革工作。1949年初,被推选为团中央名誉主席。 本书收集了与任弼时有过交往的同志和人士,撰写的回忆录和文章,追述昔日交往中的轶闻、趣事,表现了任弼时同志以身作则,默默无闻为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英雄联盟之刀锋再启

    英雄联盟之刀锋再启

    什么?刀妹重做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林若连忙跑去网吧,结果,一局游戏没有结束,他就被带到了瓦罗兰大陆。迎接他的,竟是刀锋意志,艾瑞莉娅……大陆浩劫降临,而林若,竟然是拯救瓦罗兰的唯一希望,跟随着刀锋意志,林若便开始了,他在瓦罗兰大陆的闯荡之旅……【故事套用英雄联盟背景,并不完全相同,不喜见谅】
  • 赌誓

    赌誓

    一千五百名扛着英国步枪的英军部队,其中一千人是雇佣的廓尔喀人,廓尔喀人的身材不如英国人高大,但灵巧,能吃苦,使英国人感到满意。这支部队从一九〇三年的十一月开始入侵中国的西藏,管理西藏的中央清朝政府已到暮年,无力派兵去西藏阻止这支入侵的英军,致使英军从西藏的边境亚东口岸入侵到帕里宗,又入侵到西藏的山谷地带古鲁这个地方。这是一九〇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古鲁山谷中有一排横跨三公里的石头墙,墙高约一米二,厚约四十至五十公分,全是由石头垒成的。墙背后有大大小小几百顶黑色牛毛帐篷,这都是西藏各庄园派出来的庄园军的集合点,简称藏军。
  • 在聊天中发现机会

    在聊天中发现机会

    本书精心策划,言简意赅,从实例分析了聊天对事业的积极性,以及在社交场合中怎样去与别人聊天的方法,让读者从中有所得,为事业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