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57300000003

第3章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及管理保障

第一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体系典型的情况,应该包括学生奖励、学生资助、勤工助学、心理辅导、日常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学生宿舍管理和纪律处分等。

一、学生奖励

这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常规工作,是管理学生和激励学生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奖励就是从正面来肯定学生思想、行为中的积极因素,以达到鼓励先进、树立榜样、发扬正气的目的。

我国高校学生奖励有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包括口头表扬、通报表扬、表彰、发给奖状、证书、奖章或授予荣誉称号。物质奖励包括奖学金和奖品等。现阶段对学生的奖励通常是既有精神奖励又有物质奖励。常规的较为正式的奖励一般依据学生平时思想和行为表现,对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按学年或学期依据学生品德考评结果和学习成绩,评出奖学金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集体等。许多高校还评选优秀毕业生。日常情况下学生做出对社会、集体和他人有益的思想和行为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产生的影响给予表扬和奖励。基层学生工作者通常对学生进行口头表扬,校级表扬和奖励通常行文或举行集会予以表彰。

奖学金在我国是有特殊意义的。我国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革助学金制度,逐步实行奖学金制度,全国高校普遍推行奖学金制度。所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其出发点在于肯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其他方面的利他行为。从经费来源看,奖学金有国家规定的奖学会,以及社会团体、个人捐赠设置或以社会知名人士名义募集的基金共两种。从经费用途看,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是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的奖学金,通常分等级评定发放;二是为某一种活动或某一方面事项而设定的专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在这些活动或事项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三是特别奖学金,一些学校称之为单项奖,具有随机性、用于奖励在某一方面或某领域有特别表现的,或在校内外有积极影响的突发事件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

二、学生资助

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经费短缺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随着成本分担理论的提出,由受益者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成为各国政府的通行做法。但由于社会和不同个体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高校学生的家庭情况也存在着相应程度上的差异,这给部分家庭学生的求学带来了巨大困难。要在相对高额的收费体制下支撑各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就需要有成熟有效的学生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对各类奖学金、学生补助和教育贷款等的管理。

奖学金是政府、学校和社会资助机构为表彰和鼓励优秀学生而设立的奖励资金,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奖学金制度是关于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的总称,是国家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奖学金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刺激需要、激发动机、诱导行为,使学生充分发挥内在潜力,从而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除了政府与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基金会、企业、公司、工厂或私人捐助也是奖学金的重要来源,这些奖学金往往种类繁多,尤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数量多达几十万种,金额从几百美元到十几万美元不等,成为学生资助体系的有力支持。

由于奖学金无法惠及每名学生,因此,学生补助等资助手段也是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校助学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全面掌握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情况,增强资助工作的目的性与针对性。(2)对新生开放“绿色通道”。以“减、免、缓”为核心,面向一年级的特困生,实行学费缓交或免交。(3)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要配合发放贷款的银行部门,建立起风险基金和诚信机制,使学费收缴进入良性循环。(4)临时困难补助发放。这是解决学生遭遇突发性困难的应对措施,主要用于帮助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或本人的突发性变故等造成的无经济来源或经济来源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解决临时困难,帮助学生渡过难关。此外,资助体系中还包括教育贷款。在很多国家,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开设教育贷款业务。我国在近年来,也开始向在校大学生提供无息的国家助学贷款。

总而言之,在目前教育高收费的背景下,如何将上述学生资助体系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构建成更为有效的资助制度,渐渐成了很多国家高校事务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对此,美国作为世界上大学生资助体系比较发达的国家,采取了“资助包”的管理办法,即把所有的联邦政府的、非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如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等混合成一个“包”,合理统筹,公平、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规范合理的配置,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与其相称的经济资助。该制度的计算方法简单,程序规范,标准统一,可操作性强,值得借鉴。[12]

三、勤工助学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也可称为是勤工俭学活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辞典》中,对其内容范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勤工助学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自立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开展的校内外各种有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勤工助学活动还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一定的报酬,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在其学生事务管理中,要提倡和支持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健康有益的勤工助学活动。同时,还要评定勤工助学活动的利弊,检验勤工助学活动的内容是否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把被动接受知识与主动消化、运用知识结合起来,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和法制观念。

高校事务管理部门在理解勤工助学定义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勤”,必须是诚实、合法、适当的劳动;二是“助”,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和成长,既能获取经济上的报酬补贴学业,更能从知识上、能力上得到有益的补充,同时还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还应适应形势发展,明确其指导思想,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劳动、敢于创新、自强自立的成才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竞争意识和法制观念。此外,负责高校勤工助学的学生事务部门还应该围绕勤工助学的派发程序、社会的投诉处理、奖惩学生等内容来制定规范、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及时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库,及时有效地架起供需双方的桥梁,使勤工助学管理走向有序、高效。

四、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已成为大学生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越来越得到高校和社会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件频频出现,甚至还酿成惨剧。

鉴于此,各高校纷纷开始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如心理咨询部、学习中心、心理协会等。心理辅导机构应在学校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的支持下,构建全方位与多层次的辅导体系。辅导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调试、素质培养、研究调查与海外交流等。辅导方式有个人辅导、小组辅导、心理测试、教育及发展性工作坊、大型训练活动等。提供的培训课程有个人成长、恋爱与约会、应用心理学、身心康泰等。通过小组咨询和个人咨询等方式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如怎样适应新环境、怎样学习,怎样解决教师、同学之间的冲突等。心理辅导的重点除了补救和教育外,也包括预防和研究。此外,心理辅导还应为学生提供各类标准测试。

同时,高校在进行此项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辅导的全过程,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实际的管理中注重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处理和分析发生在大学生中的问题,如尽量发挥学生特长,创造条件给每个人表现自己的机会,促使大学生的专长得以发挥,使其感到自身价值及存在的意义,并研究如何将这种激励化作一种可贵的内驱力,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五、日常思想教育

日常思想教育既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特色和传统,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包括党团教育,班级工作,组织开展教育活动,个别学生思想工作、联系学生家长,协调校内各方圆,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等。

党团教育主要依靠基层党团组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般由各院(系)党总支副书记负责并指导团总支、学生会进行。通过业余党校、和“双学”(学马列、学党章)小组,加强对大学生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建设以学生党员为核心的学生骨干队伍,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依靠院(系)团总支和学生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班级是日常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班主任或辅导员通过班会、班级日常工作和集体活动等对全体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并深入细致地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日常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新生入学教育近年来受到普遍重视,并呈现出组织化、系统化的倾向,不再是班主任或辅导员所能单独承担和独立完成的一项简单工作。组织化表现在学生入学教育有专门机构主管(一般是学生工作处和学生工作部),校、院(系)两级管理,横向多个部门协作。系统化一是表现在教育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如学生入学接待、学生生活指导、学习适应、人际交往等。二是在方法体系方面,开设《大学生活导论》,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分别谈心和个别关怀,设计新生专门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在我国高校主要是依靠班主任和辅导员实施的。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一项职责。

六、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学概念的课外活动,是指学校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不受教育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限制的条件下,利用课余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中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推进高校管理者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促进高校与国家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开展必要的课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加强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宣传激励工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按人才培养的规律办事,保证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得以健康、持久地开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就要尽最大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活动所需的实验室、图书馆、高素质指导教师队伍,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活动所需的资金并制定各项制度予以管理与保障。近年来,在国家“教育创新计划”的全面实施的背景下,部分高校通过搭建工程实训平台或创新实践基地,打破了专业实验室封闭式管理运行模式,搭建了一个真正面向各专业领域全面开放的公共平台,并设立基金等形式对学生自主开发项目进行了资助,通过举办讲座、沙龙、组织竞赛活动等,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

同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社会实践这一环节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学术与技能相结合并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到实际中去,利用他们的理论与技术专长帮助解决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服务回报社会,具有良好的综合教育效果。不仅在劳动中磨炼了意志,创造性地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在与社会的密切交往合作中,增加了社会阅历,提高了与他人交往的技巧与能力。

七、学生宿舍管理

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寄宿制,学生宿舍对于学生教育的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过去由于学工作未设专门机构负责,长期以来学生宿舍功能仅限于提供学生住宿,学生宿舍的管理主要是提供房间、家具、水电供给,即侧重于对物的保障。其后在设立专门学生工作部门的高校开始出现学业工作部门参与管理的情况。这时学生宿舍管理的内存从物扩大到人,学生工作部门的任务是保持学生宿舍的文明整洁和维持一定的生活秩序。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校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力度和整顿校园秩序创建优良校风的需要,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受到进一步重视,高校纷纷划转学生宿舍的管理权。

目前学生宿舍管理主要打两种情况,一是学生管理部门主管,二是后勤部门主管、学生工作部门参与。最近几年随着学分制的实行,学生宿舍“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功能受到重视。一些高校努力改善学生宿舍的物质条件和服务手段,把学生宿舍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创建“文明宿舍”和“宿舍文化”活动,一些高校还实施了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的工作制度。与此同时,学生宿舍管理不单单只重视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在为学生服务方面迈出较大步伐。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管理人员素质和物质条件难以满足学生宿舍高级功能的实现。另外,有的省、市正在筹备建设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学生公寓,在改善物质条件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学生宿舍管理的育人功能也应同时受到重视。

八、纪律处分

纪律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一定的范围里,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13]高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是指高校依据教育法律、法规或内部规章制度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给予的惩罚性行为。我国高校的学生纪律处分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五种,英美两国学校采用的学生纪律处分形式则要丰富得多,较为常见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警告;(2)没收;(3)剥夺某种特权;(4)学业处分;(5)暂时离开;(6)留校;(7)记入学生档案的处分;(8)停学和开除。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中后期,心理发展处于一个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关键时期,身体与心理发展会存在某种不平衡现象,导致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会出现自律性较差、思量不够周全、忽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全凭个人意愿做事的现象。同时,由于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校学习的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社会不良习气的负面影响,缺乏法制观念,发生违纪行为,对他人的合法利益、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不良影响。而学校为了维护良好的校园和学习秩序,就有必要严肃校风校纪,对这些违纪行为进行处理,给这些行为的主体一定的处分。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在加强违纪学生的纪律处分管理时,则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加强违纪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对违纪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日常规范教育,提高学生的自觉水平和自我管理水平,使外部规范通过学生的内化,变成学生思想上的规范。在对其加以纪律处分后,为其做心理辅导,来疏导违纪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防止受处分的同学失去自信心,自暴自弃;另一方面,保障学生的申辩权与申诉等救济权利,建立健全听证制度与申诉制度,遵守学生处分的正当程序,以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二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运行保障

一、管理体制与机制概述

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否是基于某种理论来构建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适应教育环境的特点。也即是说不同历史时期、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环境都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的构建有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来界定几个概念。高校中谈及“管理体制”,主要有四个节点:学校、学院(系、所)、学生和社会四个概念。尽管现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水平,但作为学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构建的初衷,即是将学生作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之一。所以,我们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几何的面,把学院、学校和社会看作是与学生层面平行的三个面。高校管理体制的构建无论是否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客观上都与学校、学院、学生和社会四个节点所在的层面有依托关系。我们就以此作为基础来探讨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特点。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的范式。基于学校、学院、学生和社会四个层面之上的学生事务管理体制在理论上存在单线平行、多线平行、单线垂直、多线垂直、多线交叉和循环运行六种学生事务管理体制,平行是代表管理机构与学生层面的关系,垂直既是代表管理机构垂直化管理的机制[14],也代表一种学生自我管理的理念。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单线平行、多线平行、多线交叉和循环运行四种学生事务管理体制。

二、学生事务管理机制的特点和功能

(一)学生事务管理机制的特点

1.教育行政导向明显

教育行政导向明显,领导和指导高校学生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行政先后经历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与地方(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中央与地方以及中心城市办学的三级体制。中央一级的学生管理行政机构主要是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地方设立高校学生处(德育工作办公室)等,中心城市的教委也有设立学生处的情况。目前来说,对本科院校学生工作发挥行政影响的主要是教育部、省或有关主管部委。高校学生司、处主要任务是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指令,负责高校学籍管理行政和其他有关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行政影响是通过出台法规和规章规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考评、督导,组织校际交流和研讨。在现行情况下,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省(直辖市、自治区)教委的高校学生处还负责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统一管理。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深受教育行政影响的。高校学生管理行政体制表现出强大的约束和控制力,高校学生工作接受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学生司、处的垂直领导和指示指导。

2.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条块结合

校内横向联合,两级运行,条块结合,形成网络。调查发现,高校普遍成立了校级学生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来自学生工作处(部)、宣传部、团委、保卫处、总务处、教务处、思想政治教研室、社科部、军体部等部门,学生工作处和学生工作部作为其办事机构。在院(系)一级,有的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有的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一般由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副系主任)、总支秘书和团总支书记等担任。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接受校学生工作委员会领导,工作上接受学生工作处(部)的指导。大多数学校目前是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党政合一的运行方式

这是中国特色。党政合一的体制在我国是有其必然性的。一是学生工作长期附属于政治工作或等同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的高校至今还将“学生工作例会”称之为“政工例会”),加之考虑到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将学生工作划归党务系统,由政工人员负责学生工作是由来已久的。二是学生工作随着思想教育的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学生事务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导致学生事务中行政事务大量增加,学生工作行政化越来越明显,从而要求强化行政功能。这种情况下,学校一级学生工作由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共同负责,党委副书记负总责,或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兼任副校长。学生工作处和学生工作部“部处合一”(所谓“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或“合署办公”。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中实行党总支副书记和副院长(副系主任)共同负责制,院(系)党总支副书记任组长。校、院(系)党委(总支)分别指导校团委、院(系)团总支,校团委、院(系)团总支分别指导校学生会、院(系)学生分会开展工作。

(二)学生事务管理机制的功能

1.体现管理理念的功能

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是学生事务管理的指导思想、价值目标。但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要得以体现,并不是通过体制。因为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仅是管理主体的设置与权限划分,是管理活动活动各种要素的静态关系,管理理念不能通过体制得以实现和体现。但学生事务管理机制是管理活动各种因素之间运行的关系和动态过程,其以一定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又以管理理念实现为目标。管理理念是通过运动的过程来体现和实现的。因此,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只有通过管理机制才能得以体现和实现。

2.实现管理目标的功能

学生事务管理是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适合社会需要人才的工作。如果管理体制是配置管理活动各因素的话,管理机制则是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运行状态。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运行才能发挥各因素的功能,最终实现管理目标。因此,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机制具有实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目标的功能。

3.完善管理体制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对内容又有反作用。学生事务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关系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诚如上文所言,学生事务管理机制是内容,管理体制是形式。学生事务管理机制决定了应当采用什么样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应当为管理机制服务。但是,管理体制对管理机制又有反作用,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管理机制的实现。当管理体制阻碍管理机制的运行时,应当变革、完善管理体制,以适应管理机制。实践上,从既有状态来说,学生事务管理体制决定了学生事务管理机制。但从变革的角度,则需要以学生事务管理机制的定位来引导学生事务管理体制的变革。因此,学生事务管理机制可以促进管理体制的完善。

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历史演变模式与展望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历史演变模式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学生事务管理有着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影响条件,从而造成了学生事务管理呈现出不同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以实现适应这些外部变化的组织功能和管理机制。纵观我国历史上高校内部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以高校普遍设立学生工作处这一专门机构为标志,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学生工作体制分别对应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分散模式;二是专兼模式。

1.分散模式

所谓“分散模式”,是指在校内未设专门学生工作管理机构,学生工作管理的权限分散在学校许多部门,学生工作管理的职能由这些部门分别实施。如学生的教学和学籍管理由教务处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由总务处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中的招生和分配分别由教务处和人事处负责,其他方面如奖惩有的属于人事处,有的属于教务处,即由设在教务处或人事处内部的学生科负责。学生的课外活动由团委负责。在院〔系)一级,学生工作主要由院(系)办公室负责。年级和班级设立政治辅导员,辅导员承担所有的学生事务,他们融党政于一体,集教育、管理任务于一身,充当起学校最为基层的学生工作的代表。

2.专兼模式

学生工作管理体制的“专兼模式”,是指学校设立了学生工作处(简称“学工处”,也有的学校称“学生处”)和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部)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主体,承担主要的一些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工作。团委作为另一个相对重要部门主要承担学生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其他部门继续履行部分学生工作职能。为了协调学生工作处(部)和团委的工作,许多高校团委书记兼任学生工作处(部)的处(部)长,少数学校学生工作处(部)还与团委合署办公。

为了协调全校学生工作的开展,许多高校成立了校党委和校行政领导下的学生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处(部)作为其办事机构,承担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主要任务。整个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分工形成专兼结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学生工作处(部)和团委除了有自己专门负责的工作如指导各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分团委(团总支)开展学生工作外,学生工作处(部)还具有通过校领导和学生工作委员会协调全校学生工作系统内各方面因素(与横向部门的联系)的职能。

这种模式是在“分散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生工作处的普遍设立除了因为学生事务的增加、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分化等原因外,其直接的动因是出于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纪律管理的需要。为了协调行政管理和思想教育两方面工作,一些学校又在学生工作处的基础上设立学生工作部,作为党委的职能部门,领导和协调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设立学生工作处和学生工作部的学校大多采取“部处合一”的体制,使学生工作党政齐抓有了组织保证。与此同时,有的学校成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并将学生工作处和学生工作部作为委员会的办事和执行机构。这种制度使得学生工作处和学生工作部的协调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工作也得以更好地实现了齐抓共管。在院(系)一级学生工作方面,明确了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对于本单位学生工作的领导责任,吸纳副院长(系副主任)、总支秘书和团总支书记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用以指导和协调全院(系)的学生工作。各班配备班主任或年级辅导员,加强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高校内部基本形成了分工明确、专兼结合、齐抓共管,校、院(系)两级职责分明、条块结合的学生工作网络和运行机制。

(二)学生事务管理机制实现条件的保障创新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机制的保障性因素有管理体制、管理主体素质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纵横统一机制,尤其是未来的服务与接受服务机制的实现条件需要有相应的保障创新。

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保障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是学生事务管理机制实现的载体和保障。要实现命令与服务结合型管理机制和完全服务型管理机制,必须变革现有管理体制,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构建学生事务管理体制需要明确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严格管理制度,依法治校。第二个原则是以人为本,构建特色文化。第三个原则是弹性管理,保障学生权益。因此,高校体制改革应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机构扁平化,学校、学院、学生、社会全部参加到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中来,在校内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全部纳入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学校主要监管学术事务工作,同时设立学生事务管理监督组织,负责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协调和监督,社会提供学校无法提供的更好的服务直接面对学生,成立的学生事务管理机构成为一种行业,有一定的行业规范,与学校既是合作又是竞争的关系,从而促进校内校外服务更专业化、高效化的发展。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目标明确,一是管事和理人要分清,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二是建立学校直接面对学生的新的学生管理组织模式,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做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避免学生事务管理的泛化;三是以法律为标准,营造依法治校环境,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主、自治能力;四是深入提炼学校发展的思路,严格遵循学校发展的目标,积淀学校的文化特色,打造学校的个性发展前景。

2.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主体素质保障

高校管理主体素质对管理机制具有能动作用。而命令与服务结合型管理机制和完全服务型管理机制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服务机制的建立,将使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学习观念均发生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被强化,学分制的不断完善。“而现代的学习观是全方位的学习观,是学做人,学思维。”[15]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学会自己思考。这对管理主体的素质提出了高尚品格、高学历、创新意识及全面管理统筹能力等的要求。

(1)管理主体的专业化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主体的素质,首先是管理主体的专业化。“管理主体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就像律师、医生等专业化的职业一样。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一个多门知识和技能综合又自成专业体系的社会职业岗位,这要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至少应当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心理学、人才学、管理学、法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有自觉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才能为学生提供专家化的服务。”[16]

(2)管理主体的职业化

“职业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报酬而从事的连续性社会活动,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17]职业化与专业不尽相同,职业化是确定一个职业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侧重于职业专业化程度的社会认同和制度确认,专业化不一定是职业化,学习了专业等相关知识,但是不是作为终身职业呢?在下一步就是“职业化”了,分工的专业化并不必然导致职业化。[18]为此,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队伍主要是辅导员的选聘、发展、考评等工作机制。(1)按师生比配备好师资力量。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学校总体上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2)坚持辅导员来源多样化和社会化,规范辅导员准入机制。可从三个途径保证来源,包括刚入校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社会公开招聘的有辅导员经历的教师、本校推荐免试的优秀学生干部;(3)是强化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是提升辅导员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4)注重公平原则,健全考评考核、选拔晋升机制,充分保障辅导员的待遇,解除辅导员生活的后顾之忧,让辅导员岗位不再是流动岗位,而逐渐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3)加强管理主体的科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有独立思想,日益社会化的群体,他们崇尚科学,崇尚理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没有科研或科研不深刻,就没有科学、理性的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应当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确立三个方向:一是为教学服务的科研,从教学中发现问题,深入研究,再融入到教学中乃至重要学科理论、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二是与学生发展紧密相连的科研,如学生的心理健康、成才、创业人格、人际关系、友谊与爱情、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等问题;三是为社会服务的科研,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也必须服务于社会,必须关心社会现实问题。”[19]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主体通过上述科研活动,将社会、个人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化为自身的工作素质,从而提升自身事务管理的能力。

3.高校学生权益的保障

命令与服务结合型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体现了对学生事务管理对象——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完全服务型管理机制更完全将学生作为主体。因此,命令与服务结合型管理机制和完全服务型管理机制的实现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尊重学生权益。

一般来说,学生的权利即包括生而为人的基本人权,又包括作为学生身份所享有的法律规定的求学者所享有的权利,这是作为人和作为学生所必须的、基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1)保障学生权益首先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但是对于学生权利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尚待健全或细化,为了规范学生主体的行为,规范学生管理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很有必要制定学生特别法。我国“学生法”的空白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对学生这个法律主体的轻视,同时也导致了我国教育主体法的不完整。加强“学生法”的研究和制定,把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管理与奖惩等一系列问题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这样不仅仅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保障,更是对依法治校的促进和加强。

(2)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权利参与意识

学生作为自身权利保障的主体,应该对自己的权利有充分的认识并自觉维护。学生从自身的角度需要树立权利意识,积极争取权利保障的实现。大学生应树立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参与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去,充分行使监督权、建议权。在与学生权益相关的重要的学生事务管理中,实行由学生参与的评议制度、听证制定。学生会等组织也扮演了承担学校部分行政事务(管理学生)的角色,今后,可以考虑组建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以制度保障大学生能真正参与高校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两方面,学生事务管理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学生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离不开社会保障。社会支持体现在支持和依法监督教育事业方面,社会支持主要是在公共文化设施及场所上对学生进行优惠,为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各种社会捐资助学等。在社会监督方面,《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规定了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家庭支持指的是学生家庭对子女承担者养育的社会责任,学生不仅仅在经济上依赖于家庭,在情感和心理上往往对家庭也有一定的依赖性,因而家庭也是学生权利保障的主体之一。家长参与到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能更好地发挥对学校管理的监督作用。学校应完善家长参与机制、制定规章,明确家长的职责。

(4)建立和完善环境保障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创造一流的校园环境是学生事务管理得以顺利开展的良好保障。欧文曾经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所谓环境,就是一种文化。其一是校园自然环境的优化能够折射出她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学生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从而获得其中的教育意义,形成自己的观念和思想。其二是各种教学和生活设施功能的完备,要求教学规模适中;报告厅种类繁多,功能完备;生活场所理想舒适,功能多样化;实验设施先进齐备,便于操作;图书馆服务周到细致;学生健康中心与校外社会医疗机构有效对接;校园网络方便迅捷等根据需求的不同随时进行调整,同时,为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率,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还可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其三是管理环境的支持,除了学生部(处)等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机构外,在学生事务管理中还有一些常设性机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如学生听证委员会,学校对违纪学生的处理时所设定的保障学生权益的机构;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申诉人的申诉等。

(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展望

现在中国高校主要的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与机制是多线交叉型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与机制,在一段时期内这种学生事务管理体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随着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中国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发展的方向是在垂直管理中逐步体现出学生自我管理的阶段性;在横向交叉中划分出职责与绩效考评的针对性;循环运行中提高社会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责内容进一步细化,社区中心将承担起更多的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的责任,其发展路径为应从以住宿为主的服务内容逐步向文化式的书院制,文化、卫生、娱乐、体育式的生活制方向发展。学校层面运行机制也趋向单一制,即学生事务管理机构在不断细化,主管部门或领导则逐步集中,以便于统筹全校与学生事务相关的资源,最大化提高学生事务管理的质量,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

拓展式多线交叉学生事务管理体制范式中,社会加入到学生事务管理或服务的工作中来,学校、学院与社会形成一个循环链。而在这个循环链中,与社会交流最多的是学校的社区中心,通过合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运行过程中,学校与社会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将学生与社会、学校与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在学校层面上,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直接对主管副书记或副校长负责,主管副书记或副校长直接向校长报告。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相对稳定和学校发展的定位、学生事务管理内容的细化和效率不断提高的需求,学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理想状态是学校、学院、学生、社会四个层面全部参加到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中来,相互协调配合,在校内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全部纳入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学生事务管理中心的工作内容涵盖了学生事务的方方面面,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对主管副书记负责。学校层面设立学生事务委员会,委员会由校长、书记、副校长、副书记、教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负责对全校学生事务工作进行监督。在运行过程中,主管学生事务的副书记或副校长同时兼管学校学术事务,或者设立学生事务主管副书记和学术事务主管副校长,同时设立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管理中心组,由校长、书记、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和主管学术工作副校长组成,使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社会层面的学生事务服务机构形成一个行业,有行业的准入标准和准入机制,与学校学生事务管理机构既是合作的关系又是竞争的关系。

上述几种范式是针对社会、学校、学生不同群体在不同阶段的自身发展特点和个性需求而形成的。并力求在运行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事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总之,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与机制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体现出较强的阶段性。同时学校教育定位的典型化,促使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与机制同学校其他环节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发展没有止境,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变化发展也将不会停止,但发展的方向不会脱离学校、学院、学生和社会四个层面,即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发展是在这四个层面上进行的质和量的排列组合,其最优点的变换由社会经济、学校定位和学生特点等综合因素决定。

第三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保障

根据职业化建设的内涵和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队伍的选聘、配备、发展、考评、保障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机制。

一、坚持准入机制

学生管理队伍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引路人。他们承载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职责。因此,加强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必须严格坚持准入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选拔辅导员,以保证选聘一批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的优秀人才加入学生管理队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也是由专职的人员承担的。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主体是专职学生辅导员,他们承担的工作任务大体相当于美国高校中初级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因此,这里仅就我国高校学生辅导员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高校辅导员的选聘与管理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最后两三年,我国高校实施以兼职为主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政治辅导员主要来自青年教师,但此后这一制度逐渐被专兼职政治辅导员制度所取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总体上看实行的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专职为主”的制度。

1.辅导员遴选条件与程序

1980年4月,教育部与团中央共同提出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各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制度。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应从政治、业务都好的毕业生中选留或从教师中选任。”1981年7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中进一步提出了政治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即“政治觉悟高、作风好,具有一定思想理论水平、政治工作能力强,具有大学文化”。此后,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进人正常运行的轨道。辅导员主要从优秀本科生中选拔,其中绝大多数是本校优秀毕业生。最近几年,由于高等教育大发展带来的就业形势的大变化,有一些毕业研究生加入了应聘高校辅导员的队伍。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辅导员承担工作任务的变化,“政治辅导员”的名称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现在一般不在“辅导员”之前加上“政治”二字,称呼“辅导员”或“学生辅导员”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高校选聘学生辅导员一般在校内进行,通过校内媒体和文件发布的形式,公布岗位及要求。最近的高校辅导员选聘的条件主要强调:(1)应聘者的政治思想素质;(2)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本科以上学历或硕士学位;(4)学生干部经历;(5)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等。

2.辅导员的岗位职责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对我国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职责做了原则性的表述,即“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一些省市在相关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学生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

3.辅导员的管理与考核

关于辅导员管理体制与考核,根据调查,我国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主要是由学生工作处(部)负责的,其工作职责包括制订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组织遴选辅导员、培训辅导员、评选优秀辅导员等,由于学生辅导员实际工作范围主要在院系层面,所以对于辅导员的考核工作一般是由院系负责,也存在少数高校(如一些规模较小的院校)在学生工作处设立辅导员办公室,集中管理辅导员队伍的情况。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发展

1983年,教育部考虑到我国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数量不足、思想不稳的情况,决定在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措施培养专科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生、研究生等专门人才。1984年,在南开大学等12所大学开始招收本科生,在清华大学等7所院校开办第二学士学位班。20世纪90年代这种做法延伸到通过“2十2”的复合型模式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1999年12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又特别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14所高校开办“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班。2003年3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联合发文,批准在具有博士学位授权高校实施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形式,其中有关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为高校学生辅导员提供了另一种专业训练与业务进修的机会。

多年来,许多省市、许多高校一直重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并出台了一些政策推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2004年2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关于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中对高校学生辅导员的教育培养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如该意见第十七条提出:“学生工作部门应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的岗位培训”,“所有学生辅导员上岗前必须接受岗位培训”。第十八条提出:“市教委党委和市教委设立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用于表彰、培训、科研和考察活动;建立学生辅导员培训基地,对学生辅导员实行岗前和在岗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优秀学生辅导员到国内外进行学习考察;为40岁以下的专职辅导员攻读高一级学位或进修相关课程创造条件;建立学生辅导员协作组,定期开展工作研究和交流。”[20]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推行辅导员进修提高方面都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级能力标准进行了规范与要求。

该标准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作为职业守则,不断拓宽知识储备,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标准从初、中、高三个能力级别,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方面辅导员职业功能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对辅导员在不同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

所有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学生辅导员从“专职化”到“专业化”的转变。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高校专职化为主的辅导员队伍,在专业化建设方面尚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有的属于制度性的缺陷,如编制不能落实,岗位职责庞杂,进修机会缺乏,专业发展路径不明。有的则属于建设过程的不足,如辅导员的专业定向与学生工作形势变化相比滞后,队伍建设政策落实不力,具体措施缺乏保障等,导致了辅导员队伍能力不足、精力不足、动力不足等。总之,我国高校学生辅导员岗位还处于“过渡性”职位的地位,离专业化的建设标准尚有较大的差距。

二、建立保障机制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的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

(一)完善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职称评聘办法

从辅导员管理性质出发,结合管理实践性强、事务性管理多及任务繁重等特点和实际,完善职称聘任办法。多年来,许多省市、许多高校一直重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并出台了一些政策推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二)完善辅导员工作的有关待遇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劳累,身心疲惫”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其工作的难度、强度和责任心就可想而知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给大学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使得高校德育管理在艰难中更加举步维艰、艰难跋涉。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思想存在很大压力,正因为如此,辅导员流动性大,没有人愿意长期从事辅导管理,不合理流动,也延缓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进程,因此,高校要在辅导员待遇上给予充分的保障,解除辅导员生活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从事辅导员工作。

(三)规范和完善辅导员提拔使用机制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之第二十条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选派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高校要切实解决辅导员的出口问题,贯彻落实教育部《规定》之要求,对优秀的辅导员给予重点培养,在选拔中层干部时重视选拔有辅导员工作经历的干部,也可根据个人的条件和志向,向教学、科研等岗位输送。近年来,很多高校在辅导员的提拔使用机制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除此之外,学校在科学研究、住房条件、子女升学等方面应给予同等待遇并有所倾斜。

三、强化培养机制

要把选聘的辅导员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职业化学生管理者,还有诸多工作要做,其中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共中央16号文件明确规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这为高校的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是提升辅导员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参照《关于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中的相关培养方案,高校应构建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四种类型横向贯通,融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通过系统培训,使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培养一批专家型、名师型辅导员。

四、健全考评机制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完善辅导员的考核制度,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工作考核;考核结果要与职务应聘、奖惩、晋级等挂钩。对工作不称职的要进行批评教育,仍无改进的应调离工作岗位。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辅导员工作”。不难看出,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和切实保障。健全考评机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注重公平原则,重塑竞争机制[21]

美国心理学家斯塔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个人的工作动机不是受绝对报酬而是相对报酬的影响。即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所获报酬的绝对数,更关心的是个人付出所得与他人付出所得之间的相对值,如果结果认为是公平的,心理达到平衡,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就高;反之,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甚至抵抗情绪,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因此,高校在设计、制定和实施考评机制时,一定要注意公平合理性,注重激励对象的心理平衡,以防削弱辅导员队伍整体的凝聚力。在辅导员的聘任、提拔过程中,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高校应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位辅导员的工作成绩,制定详尽公平的考核奖励办法并依照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必行,减少因分配、奖惩的不公引起的人心涣散、消极对抗等不良后果。

(二)激励和改造辅导员的工作行为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操作性行为中,如果行为结果使其需要得到满足,这种行为会重复出现并得到加强。在高校辅导员管理过程中,激励辅导员积极的工作行为和改造辅导员消极的工作行为,是保持辅导员队伍积极性、稳定性和继承性的两大法宝。因此,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必须做到“奖惩结合、以奖为主,奖惩分清、公正分明,奖惩适度、持之以恒”,即辅导员一旦做出成绩或考核优秀,必须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使其感到付出的劳动得到承认,能有动力继续向新的目标努力;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要及时批评和惩罚,从而鼓励和引导辅导员坚持积极的工作行为,提高辅导员管理水平和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开展。

(三)创新考评形式,丰富考评内容

辅导员工作实践性强,工作量很难量化,这就要求根据辅导员岗位要求与特点,按照工作实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要将优秀辅导员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按一定比例评选,表彰;同时树立一批辅导员的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肯定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贡献。在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竞争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评优表彰、合理流动的主要依据。总之,从不同侧面挖掘辅导员潜力,以评促建,考评是手段,建设是目的,关键是创新。

同类推荐
  • 领导智慧成败之秘

    领导智慧成败之秘

    大凡卓有成就的领导者无不具有超凡脱俗的领导智慧。领导智慧是见微知著的眼光,是对大局的把握和操纵,是勇于决策的胆略,是举重若轻、化繁为简的手段和技巧。丰富、修练领导智慧是提高领导水平的捷径。
  • 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

    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

    所有的创业者都面临着很多问题,困惑不是个人的,是有共性的。除了自身去摸索着石头走路,他们还可以通过学习,从那些在创业路上走得更远的创业者身上学到经验、教训。这本书的主角——王兴,恰好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出生于1979年的王兴,很早就创业了,2004他就开始和同学一块创业,2005年做出了校内网;2007年,他又做出了饭否网——这是中国最早的类似twitter的网站。2010年,他又做出了美团网。校内网、饭否网在王兴的创业路上都留下了遗憾,没有获得圆满的结局。在美团诞生的三年里,王兴完成了巨大的蜕变,从极客、产品经理到优秀的CEO、企业家。我试图在这本书里,寻找到王兴蜕变的原因。
  • 卓越领导的11项修炼

    卓越领导的11项修炼

    几十年公司治理心得,数十家企业成败得失,都归结成一句话:一个卓越领导者一定善于驾驭危机,懂得化危为机。危机无处不在,考验无时不有。伟大是熬出来的,领导就是修行。赶紧阅读本书,开始你成为卓越领导的修行之路吧。
  • 比尔·盖茨最实用的11种经营策略

    比尔·盖茨最实用的11种经营策略

    一个人的成功其实是思想和智慧的成功,所以说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贫瘠,那才是最大的失败。本书纵观比尔·盖茨一生的经商历程,筛选了很多经典的商业故事,从而来发现他的成功秘诀,解读他的财富密码。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本书就是一堂生动的成功课。面对比尔·盖茨的巨大成功,有人可能会问:比尔·盖茨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历史为什么偏偏选择他?
  • 世界500强企业岗位执行标准

    世界500强企业岗位执行标准

    这不是一本一般地介绍世界500强企业的书,不是对500强企业新闻式的报道,也不是对500强企业成就的赞歌,而是在参阅了500强企业的工作分析、实施准则等方面的成功实践标准的基础上,总结了从最高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的各个岗位职责要求、行为规范及执行标准,以便读者参考和借鉴。
热门推荐
  • 轩辕传:与龙共舞

    轩辕传:与龙共舞

    一个叫轩辕光的九岁男孩在不经意间救了一条从天界逃到人间来的龙——黄龙钟九,钟九肩负着绝大的使命:在天界关押数百年的混沌魔尊脱困而出,掀起一场血雨腥风,昊天帝尊被迫退守关闭了枢纽殿,秘密将一本天书交给钟九,让钟九到下界寻找传人,找齐五色土,按照天书指示建造五色法阵,唤醒五色巨人,上天击败混沌魔尊而重新建立天地新秩序。轩辕光难以置信,他竟然会被选中去执行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和钟九展开冒险的历程中,他的身世也一点点揭露:原来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男孩,而是“水中称能、陆地飞熊”的大将军黄能和昊天帝尊女儿附宝公主的儿子......
  • 斗罗之圣仙神纪

    斗罗之圣仙神纪

    少年叶天尘,斗罗大陆一个平民子弟,但是一切从他武魂觉醒的那一刻,改变了,他开始了他的征程。书友群981779572
  • 新社会治理观

    新社会治理观

    本书分为四章,配图70余幅,约38万字,书中全面、系统、客观地介绍了瓮安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瓮安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执政理念,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强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书稿兼顾瓮安的历史文化沿革和人文地理,以史料、政府权威统计数据和鲜活的典型经验、典型人物、典型场景,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新瓮安的风采。
  • 解读《权经》

    解读《权经》

    权力是封建时代人们争夺的核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深谙权力之道,才能成为权力场上的获胜者。作为权力场上的“佼佼者”,冯道对权力的认识和体悟当有“不凡之处”;作为权力场上“奇迹”的创造者,冯道的《权经》也必有“过人之见”。 《权经》分“求权”、“争权”、“用权”、“固权”、“分权”、“夺权”、“拒权”、“让权”等八卷。作为专门研究权力的学问,它是系统而全面的,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各个要点,可以说是无一遗漏;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权力”专著,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又是无人能比的,毕竟冯道不是在空谈,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仅是权力的“理论大师”,更是权力的“行动大师”。
  • 身心的安住:广学

    身心的安住:广学

    本书分为佛教的理念、心的管理、如何日日增上等三卷,讲述佛学的普及性知识,如人间佛教与其他佛教的异同,宗教人的共识等,虽然编辑有条理和系统,但每篇文章依然保持短小精悍的风格,又结合社会、人生的种种问题谈身心的修养,可以寓佛教文化于励志中。
  • 中国市场领导力

    中国市场领导力

    领导力就好像爱情,人人都知道它的存在,却很难有人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对此,许多西方学者曾著书立说,提出过不同的模型,但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来说,在哪方面修炼,能够更有成效地发展领导力呢?哪些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力?
  • 允许我让你幸福到热泪盈眶

    允许我让你幸福到热泪盈眶

    《允许我让你幸福到热泪盈眶》是一部汇集民国16位当代文学大家的33篇爱情情书、散文、小说的作品集。全书以爱情为主题,其中包括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煽情书信,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肉麻情书,有陆蠡描写新婚与妻子甜蜜互动的散文,有朱自清回忆妻子武钟谦的温情散文等,为读者展现灰色历史中的唯美爱情故事。《允许我让你幸福到热泪盈眶》中民国文学大家的文笔、意境俱佳,真人真情,感动无数读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