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19300000002

第2章 打开心的缝隙,与自己对话

我为什么会出生在这样的家庭?

仿佛在一夜之间,每个人都开始关注心理学,因为心里是否舒坦这事,实在是太重要了。

走到哪里,你都有机会听见“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几个字。在不长的时间里,这个词变得街知巷闻。

与之伴随的是我们历尽艰辛,尝遍酸甜苦辣,终于找到了各种不美好的根源,原来是我小时候成长的环境造就的,原来一开始就是拧巴的,我身上的创伤太多,才导致了今日种种。

我不够有安全感?——小时候爸妈没空理我。

我经常感到压抑——小时候不让我表达。

我不敢用钱——小时候的匮乏感。

我不知道怎么处理亲密关系——跟父母关系不好。

我不喜欢小孩——小时候没被接纳喜欢过。

……

真的是这样吗?

的确,幼年时代的我们,深深地依赖着父母,我们常常通过与他们的连接去看待和感受这个世界。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与他们的连接不够顺畅,这种影响往往是深远的。

很多心理学界的大咖都认为,这种影响有可能贯穿一生。终其一生,我们都在用各种方式修复童年的创伤。

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特别重视骨肉亲情的国家,与父母之间的爱恨纠葛,影响要更为深重。我们不知道以多少扭曲的爱的方式,来温暖又伤害着彼此。

理论上说,家族和谐,夫妻感情好,整个家庭氛围好,培养出的孩子大多性格较好,抗挫折能力也较强。

但是,夫妻感情差,支离破碎的家庭就一定会培养出一个性格不好的孩子吗?

答案也不是绝对的。

你不是父母的翻版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D君是我“闺密”里面最温柔的一位先生,见谁脸上都是笑眯眯的,人缘特好。当初他能获得老婆的芳心,就是因为老婆的朋友鼎力推荐,说他“人品性格好”。

的确如此,不管婚前还是婚后,他都对老婆疼爱有加。老婆偶尔加个班,他还跑到她单位陪着,护送回家。儿子身体不够好,他也是忙进忙出,亲力亲为,时常可以看见他陪着儿子下棋玩耍的温馨场面。

我一直以为这种疼爱家人、人缘超好的人,一定是成长在一个很有爱的家庭。

可实际情况是,他的母亲在他年幼时就跟相好私奔了,他和姐姐是由爸爸独自抚养大的。

虽然很多年以后母亲回归了,但他小的时候,不知道遭受了多少白眼和冷遇,也承载了父亲难以言说的痛。

如果要追溯原生家庭,这恐怕是一部血泪史。然而,在他的脸上,你看到的更多是他作为父亲对孩子的疼爱,作为丈夫对妻子的尊重。

也就是从这种人身上,我开始反思,原生家庭到底对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施加在不同的人身上,效果是否会一样?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同样一个家庭,姐姐觉得成长的过程有太多痛苦,觉得不被理解,从没被父母好好爱过。长大之后她跟弟弟深聊了一次,发现弟弟对往事的记忆居然和她大相径庭。

在弟弟眼中,父母不仅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爱着他们两姐弟,甚至弟弟本身,也在尽力宠着让着姐姐。姐姐忽然意识到,原来全家人宠了她快三十年,而在这之前,她竟毫无察觉。

虽然在心理学发展史上,不少心理学家在环境对人的影响方面做过很多有意义的研究,然而,人性简单而又复杂,并非能随意塑造和影响。

一方面,我们得看到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但是也万万不可绝对化,把你今天性格中所有对抗的一面归结于童年。

因为,事件本身是一个原因,而对这个事件你怎么看,感知到什么,做出什么反应,往往更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关心你的感受比事件本身要多的原因。因为,了解那个事件并不足够,我们更需要了解来访者的认知以及他当时身心上的感受。

你看不见,爱还是在

有个朋友,经常在我面前申诉从来没被父母好好关爱过。因为家里孩子多,而她,又是个女儿,所以,常常被忽视,常常被“欺负”。

大学毕业之后,她一直远离着家庭,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经常不告诉父母。

我理解她在每一次事件中感受到的那种被抛弃和忽略的心情。

然而作为一个旁观者,除了看到她说的这些,我同时看到,她的父母也十分不易,子女众多,不仅要供吃穿,还供女儿读了大学。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选择。

她的父母也可以如其他农村里的很多父母一样,让女儿早早嫁人,分担家庭负担,可是他们没有这么做,还是让女儿顺利地上学了。

我曾经有两个初中同学就是因为父母送她们上了中专而不是高中最后选择了自杀。自那之后,我开始明白,在中国这种国情下,对于一个并不宽裕的农村家庭来说,把一个女儿送去上大学其实并不是一件那么理所当然的选择。

后来一次机缘,我和朋友一起见到了朋友的母亲,我看见她急切地问候许久未见的女儿,伸手帮女儿摘去身上的头发,传递给我的是无法言说的温暖。

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小时候兄弟姐妹众多,吃饱穿暖已经属于不容易的事情。去问问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夭折的兄弟姐妹。

看看他们的童年,很多时候都伴随着饥饿和资源争夺,能活下来,已经是万幸。如果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读书就业,那就是上了天堂的感觉。

如果你依赖原生家庭理论,他们比你有更重的创伤。有时候你会看见他们过分地节俭,有时候你会看见他们活在各种担忧和恐惧之中无法自拔。

若谈论到是否被父母好好地关爱过,他们更有理由说“没有”。可是,你见过他们去埋怨自己的父母吗?恐怕更多时候,是觉得自己没能好好孝敬父母,没能为父母做什么。

我们学习提升自我的目的,是为了遇见真正的自己,更好地和他人相处,而不是用一套听起来有道理你很认同的理论去指责评判他人。

我们通过学习,看到了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可以分析,但不用指责。

因为,你是在对一个自己内心都有很大空洞的人提出高要求呀。

还未曾有能力爱自己的人,又有那么多艰难的生活问题需要解决,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温柔对待你。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的不爱你。

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爱并不以你喜欢的方式在表达;同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要故意伤害你。

你完全可以自己负起责任

每个人都希望,妈妈永远是温柔的,爸爸永远是刚强有力的,父母永远是爱自己的。

但实质上,没有家庭是完美的。就算现在的你拿出全身力气去爱孩子,孩子也会感觉不堪承受。

信不信,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也能看到我们百般的不是和缺憾?

管得太多,控制欲太强,没有自由……

在做父母的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永远是学生。

既不用苛求自己做个完美父母,更不用去要求自己的父母变成你心目中的完美父母。

于己于人,留有余地,这是一种智慧。

透过问题看到爱,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体悟。

我们经常可以碰见三四十岁的人,把“原生家庭”挂在嘴边,沉醉于各种分析当中。每当有人这么侃侃而谈的时候,我更多的是看见了这么一个场景:

一个犯了错的孩子,被人批评和指责的时候,他一直在说:“这不是我的责任啊。”

当然,也看见了逃避和无奈。

对自身不满意,然而又找不到更好的心安办法,只好抓住过去,在里面安全地待一会儿。

其实,我们的细胞每个刹那都在更新,你早已经不是前一秒钟的你。或许从精神层面而言,过去的经历留下了影响,然而,只要你拿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和勇气,直面问题去动手解决,变化就会发生。

如果你自己通过学习和体验,找回你本来的样子,你甚至可以成为爱的魔法棒,去影响和感染你的家人。

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那始终是一种外归因。

向外求,离道愈远。

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关于原生家庭,或许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在于:

△ 若是可以,深深感恩父母的养育。

△ 做不到感恩,请理解父母的难处。

△ 与父母和自己和解。

△ 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

△ 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你都要自己负责任。

如果你愿意,每一刻都是新的。

本质上就是如此,分分秒秒都是新的。

阅+: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但我们学习相关理论,是为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甚至是理解父母,而并不是拿来批判父母和推卸责任的。

童年时候发生的事情,我不需要负责任,但长大之后,我需要为我的所有言行负责。

有界限的爱,才能长久

戏里戏外都能看到人生。

从小到大,我的父母都非常疼爱我,或者说我一直生活在一个始终能看到父母之爱的家庭里,我以为天底下的父母都是这样的,直到看到电视剧《欢乐颂》里的樊胜美,我才真正理解了他人给我描述的那种夹在家人的要求和自己不堪承受之间的痛苦。后来又看到演员徐婷离去的消息,我更觉得要跟大家分享几个故事,写写心里一直想说的话。

正值大好青春的姑娘徐婷患了绝症,比这个不幸更让人心痛的是,她在微博中写道:“这26年来我好像从来没为自己活过……在我得知得了癌症后居然有一丝的轻松……我感觉我要解脱了。”

她过世之后,有很多人写文章来谴责她的父母。因为资料的欠缺,我们无从得知她成长的具体环境,如此贸然去苛责她的父母,其实是有些残忍的。毕竟,他们全家都曾想尽办法去挽救徐婷的生命,女儿的离世,最伤心的就是他们。

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徐婷太累太累了,她的懂事超出了她的承受力。给弟弟付学费,给爸爸妈妈还债务、买房子,不敢为自己花钱,所以在生病的时候,反而会感觉到异于常人的“轻松解脱”。

活得如此之累,固然有家庭的因素,但她过于懂事和孝顺,在家族中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父母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可以说,她看见了所有人的需求,唯独没有看见自己的。

徐婷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我们身边更多的人,是在与家人的交往之中找不到界限,不敢独自偷欢,深陷在无止尽的纠缠中痛苦不堪。

——姑娘A,人长得美,能力强,伴侣对她也体贴,但她一直闷闷不乐,甚至有些忧郁。

跟她深聊,发现她所烦恼的事情都是关于家人的,今天弟弟开车撞人了,明天表妹家拆迁想花钱搭棚子多得一点补偿……事事都来找她,她接电话接到手软,最后发展到别人一开口,她就自动条件反射说:“说吧,需要多少钱?我明天给你打过去!”

实际上,她也只是在上海的普通打拼者,父母需要供养,弟弟闯祸都是她来擦屁股,再加上自己小家庭和工作上的事情,烦不胜烦。问她自己有什么需求,她说:“我想不起来,我已经忘记我有什么需求了。”“我一年几十万的收入,到现在都没有出国玩过一次。”

——姑娘B,是家中的长女,还有弟弟妹妹,可是,只有她一个人是通过读书就业的,生活过得挺不错。

成家之后,她放心不下家里,不管是弟弟妹妹还是父母的事情她都去张罗,她说:“在内心深处,我觉得父母供我读书,而弟弟妹妹没有读,我对他们永远有亏欠。”

因为刚刚结婚,能力有限,一边要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一边还要去贴补娘家,引起了婆家的介怀,她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再后来,她得了严重的肾病,不能走路了。她说,那个时候觉得生病了虽然痛苦,但内心却是轻松的,因为再没有人找她,也不用对任何人负责了。

幸运的是,她后来碰到一个好中医,不仅把身体调治好了,更是听从了中医的建议,慢慢学着调理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这场病让她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你超出你自己能力范围去帮助人哪怕是家人的时候,只会把自己也拖入深渊。

——姑娘C,自小没了父亲,妈妈独自带大三个孩子,她作为唯一的女儿不仅上了名牌大学,还有了不错的经济条件。

弟弟要找工作,她托人花钱找关系,不遗余力地帮他。但是,当弟弟提出要她出钱给他买车时,她说:“买车不属于必要消费,你有能力就自己买,没有能力就存够了钱再买。”

哥哥刚刚在她的帮助下买了房子,这头又想买政策房倒卖,无奈手头资金不够,找她借,她说:“这个房子,你有钱可以买,没有钱就算了。”挂了电话之后,虽然她内疚了一个礼拜,但她觉得自己没做错。

A、B、C的处境既相似又有所差异。

A在咨询师朋友的引导下已经看到了隐藏在大包大揽之后的自我需求被压制的问题,但是,还没有开始行动。

B已经从过去的经历中突破了自己的模式,对妈妈说“我有我自己的日子要过,以后,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我不管了”。自此,不仅身体好了,跟婆婆和老公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

C则是很智慧的人,她认为,自己能够考上名牌大学,过上不错的生活,都是通过自己一路努力拼搏争取到的,不欠任何人,其他兄弟的生活不顺她可以帮助,但不是无限制的。

无论是徐婷还是三个姑娘,其实都是内心非常善良孝顺的人。她们的故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家”对中国人意义非凡,但是,我们该如何划定与家人的“界限”呢?面对家人的求助,我们的帮助到什么程度才合适?

不爱自己,焉能爱人?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先人后己”,如果拿了好吃的先考虑自己,就会被框上“自私”的罪名,如果先拿给别人或者放弃那些长辈反对的想法和需求,父母和老师就会表扬鼓励。渐渐地,有些孩子开始知道怎么样去迎合长辈的期望了,哪怕自己再想要一件东西,都不敢诚恳地表达。

长大之后,这种孩子的行为模式经常是压抑自己的需求,先满足别人,甚至是去迎合别人。在这些人的潜意识里,如果我诚恳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是不会被接纳的,也是不受欢迎的。我只有让别人满意了,才可能被喜欢。

所以,他们一再地不敢要那个最想要的东西,不是退而求其次,就是对着一件明明很渴望的事情说“我不想要”。自己的需求已经长期习惯被压抑,慢慢地,就算是碰见真正尊重他们的人询问他们的意见,他们的回答通常都是“我随便”。

是不是觉得这三个字很熟悉呢?随便是什么?随便意味着一是缺乏创意,二是他自己真正的需求不敢对外说,或者说压根已经习惯了没需求。

长此以往,别人满意了,可是,他却在内心里觉得不快乐。

一个并不觉得自己重要,值得爱的人,往外散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场?

“我允许你们不尊重我,我允许你们不爱我。”

于是乎,他得到的,就是别人的不尊重和不爱护。

勇敢地对不愿意的事说“不”!

儿子最近学会了一句英文:“No,I can't.”当他不愿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把这句英语搬出来。我在感到好笑的同时,其实很欣赏他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好人不长命”,为什么呢?因为“好人”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够真实,明明不喜欢的事情,为了照顾他人的情绪也会去做,明明没余力帮别人的时候也要去委屈自己先帮了再说。对他们来说,说一个“不”比登天还难。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教人积善积德的教导。这些正心正念本身非常好,但有一个前提,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你都要在心甘情愿的情况下去做,否则,你就是在分裂自己,你只不过是惧怕更高层面的一种法则而已。

一个连自己都无法真实面对的人,身心是不可能多么健康,多么具有创造力的。

当你对自己不够诚恳和爱护,你给出去的爱是没有力量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不是以生病,就是以压抑到最后爆发作为结果。

“自私”点吧,对你不愿意的事情勇敢地说“不”。没有必要因为你消费了一样东西就觉得家人一定要跟着一起消费,更没必要因为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而觉得内疚。

比如,姑娘C的哥哥曾经在她读书的时候帮过她,等哥哥买房子的时候,她把自己当时所有的积蓄都给了他。和帮弟弟找工作一样,在她看来,这些都属于合理要求,她帮得心甘情愿。但是,面对亲人进一步的不合理要求,她敢于说不。甚至正因为平时并不是大小事都操心,在逢上大事的时候,包个红包,彼此都高兴。

舍得让亲人受苦才是真慈悲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课题,如同打游戏一样,只有自己通关了,才会真正成长。

假设在他通关的过程中你介入去解决了,那么他还得重复地循环这种模式。

有句话说“慈母多败儿”,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当母亲看到孩子遭受生活中的困难时,冲上前去替他解决掉,然后孩子并没有通过这件事情得到教训,他会继续地遭遇类似的磨难,直到酿成大祸,母亲再也兜不住。

比如我们的姑娘A,在外打拼不容易,但是每当她母亲在电话中哭诉弟弟最近又出了什么事儿需要帮助时,她只要稍加抵抗,母亲就会进一步哭诉弟弟的难处,丝毫没有意识到作为女儿的她也有难处……A姑娘不忍看见母亲痛苦,于是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妥协,给弟弟擦屁股。

到后来,弟弟日子过得好好的居然搞婚外恋,全家又是鸡飞狗跳。

从一定程度上说,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一个特别不长进的人,原因往往在于其他人对他太宠溺,他自己未曾真正地承担过行为的后果。

放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其实也是如此,孩子是通过一步一步探索世界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一种把握感的。假设你越俎代庖,他就会出现行为和心理上的退行,明明已经是成人,可是心智水平还很低。

当这些人有自己的家庭之后,往往无法处理好亲密关系,他要求伴侣像大包大揽的母亲一般对他,甚至跟孩子去争夺配偶的关注,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就各种作,甚至导致婚姻破裂。

也有不少人,如姑娘B之前一样,在成家之后,心始终放在原生家庭,不断地为亲人们操心,却忘记了自己的小家庭也需要经营,最终引发和伴侣甚至和婆家之间的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舍得让亲人受苦,而不是见苦就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慈悲。

也许会被误解,但终究会被理解。即便不理解,他成长了,也是善莫大焉。

当然,我们有必要说明的是,有“界限”的意思不是说让你对亲人的困难冷漠待之,当亲人真的需要帮助的时候,即使是砸锅卖铁我们也得上啊。然而,你的帮助,需要把握三个原则:

△ 对方的要求合理。

△ 你能承受。

△ 你心甘情愿。

如果这三个条件不能满足,你还是暂缓行动的好。

与其违心做了自己不愉快,还不如一旁守望,各自相安。

比方说姑娘C的哥哥想通过倒卖政策房发财,这已经属于贪心了,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而演员徐婷自己几乎不花钱,把钱全部拿去支持家庭,这就已经超出了她的承受范围,成了她生命里不可承受的东西。

多说一句,对那些从不对我们提要求的亲人,我倒是主张在他们陷入困境的时候主动去嘘寒问暖,提供必要的支持,因为,他们往往属于把困难打碎了吞进肚子的人。

你的支持,会是雪中送炭,令人倍感温暖。

阅+:如何和家人建立有界限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亲情的国家,家人之间的深深纠缠让人痛并快乐着。但面对亲人朋友的求助,我们也需要在承受力允许的范围去帮助。

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对方的要求合理。

你能承受。

你心甘情愿。

你这么年轻,到底在焦虑什么?

△ 你被“油腻中年男”和“肥腻妇女”刷屏了吗?

△ 你是胖子吗?

△ 你学习了吗?

△ 你是不是总是待着不动?

△ 你是不是总在追忆从前?

……

这些问题无疑扎了无数中年人深陷“中年危机”的心,但是,年轻人即使有着显著的年龄优势也无法避免被危机波及,他们同样在为让人焦虑的问题揪心——“90后”的“脱发”问题!

所以,年轻人也有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的“青年危机”。近日,阿里健康联合阿里数据,对外发布《拯救脱发趣味白皮书》,给当下的年轻人补了沉重的一刀。

数据显示,脱发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脱发群体年龄正在下降,“90后”脱发人群有超越主流人群的趋势。

与此同时,来自《2017都市女性健康洞察微报告》的数据表明,在咨询脱发问题的女性人群里,20~25岁年龄段的女性数量排在第一。

你,脱发了吗?

花样的年纪,为什么被脱发这种以前是中年人才有的问题所困扰呢?

我们眼中的年轻人,是满脸胶原蛋白、无所畏惧、充满活力、生龙活虎……可现实给我们勾勒的年轻人画像却是睡眼惺忪、疲惫不堪、暮气沉沉、深受脱发问题困扰……

年轻人不堪承受的压力和内心无法丈量的焦虑都已经写到了他们的身体上。

年轻人到底为什么而焦虑?

小A,女,26岁,互联网公司员工,月薪2万+,因为经常加班,她最大的困扰就是睡眠不足。至于家里人操心的男友问题,她表示无暇顾及,她唯一的爱好就是宅在家里看个片子,睡个觉。公司有末位淘汰机制,看到同事们个个都很优秀,她自感压力巨大。焦虑,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词。

小B,男,28岁,某行政机关普通科员,月薪6000+。主要负责文字工作,经常熬夜写稿,周末加班是常事。面对高昂的房价和狭窄的上升通道,内心很煎熬,但又不能轻易舍弃得来不易的稳定工作,父母在农村,有时候还需要他接济。

小C,男,29岁,区块链行业从业者,月薪9000+。因为听过太多在这个行业一夜暴富的神话,除了本职工作之外,他早早地开始用为数不多的钱进行投资理财。曾经赚进百万,也有一夜爆仓的经历。对未来怀着希望,但有时候仍免不了迷茫和焦虑,早早生了白发。

他们,只是城市里万千年轻人的几个代表而已,却清晰地传达着焦虑:

△ 工作压力大,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

△ 经济窘困,想要更好的生活,面对现实却深感无力。

△ 越来越多年轻人成功的神话刺激着他们的神经。

△ 想要个家,却找不到知心爱人。

△ 平庸生活带来的困顿和迷茫。

或许我们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去改变周遭的现实环境,但是年轻的身体都已经发出了不适应的信号,我们应该看到生命发出的这种邀请,认真地跟自己开展一场对话。

不被无法复制的成功裹挟

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不知击中了多少想要“留下点什么”的人的心。

互联网浪潮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成就者,我们每天都可以从媒体上听到这样那样的“神话故事”:

OFO创始者戴威是“90后”。

摩拜创始者胡玮炜是“80后”。

动辄融资上亿的公众号背后也大多是20来岁的年轻人……

太多年少成名的故事刺激着我们的神经,但一觉醒来,自己还是那个每天匆匆吃着早餐,需要上下班打卡,经常被信用卡账单吓到的人,渺小而世俗。

都是20多岁,为什么他们可以运筹帷幄、光鲜亮丽,我就庸庸碌碌、灰头土脸?有多少年轻人问过自己这句话。

可是真的不要太和那些成功者的故事较劲。成功有的时候是一个综合的结果,有努力,也有机遇。

如果你只是看到了他们的成功就以为自己可以迅速复制,那是不现实的。何况,他们的身后,又倒下了多少没有进入媒体视野的失败者?

我们可以有梦想,有志向,但我们也需要知道,大多数的成功还是需要一步步去积累,一夜暴富毕竟只是一个心愿。

我们被不断地强化着成功的单一标准:用最少的时间,赚更多的钱,拥有好的社会地位,抑或是扬名万里。可成功的标准就是这么单一吗?恐怕未必吧。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值得选择最符合自己特质的生活方式,只要是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都是成功啊。

我们没必要被纷纷扰扰的成功学说绑架,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20多岁,正是你人生资本累积的黄金时期。

不早早固化自己的生活

面对今天重复昨天、明天复制今天的平庸而相似的生活,我们每个人在内心里都渴望有所不同,或者让生活更有趣一些。

我想换个工作,可是我除了会做财务其他都不会怎么办?

我想去国外深造,可是我的英语不够好。

……

内心有很多很多想法,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最后都不了了之。如果我们过早地给自己加上了条条框框,我们很可能就一直活在他人和自我的限定里。

琴子姑娘年龄30+,之前是一家大型国企的董事长秘书,后来又考了教师证,读了博士,做了老师。她会利用每一个空暇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最近,她在准备签证去外国学开直升机,去学潜水,真的是惊到我了。她说:“人生,哪里有那么多这不行那不行呢。”“搞不好哪天我爱上潜水,就去当潜水教练了呢。”看着她满眼放光,我一点都不觉得她是随口说说的。

我经常会听到有人说:

“等我退休了,我就去周游世界。”

“等我有钱了,我就开个咖啡店。”

可是放眼望去,真正把生活过得有趣的人往往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不过是活得老气横秋,抬头抱怨社会压力大,低头刷刷手机,焦虑油然而生,把空虚当作孤独,把三秒热度当作努力,等到青春消耗大半时才后悔遗憾。

相对于畏手畏脚的中老年人,年轻人试错成本更低,如果不试试就放弃,早早地限定了自己的人生,难道不觉得可惜?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我们感到焦虑,常常是因为相对于中年人和一些年轻的“富二代”,我们的物质基础尚且不足,手中无粮,心中发慌。另一方面,对失去的人和事懊悔不已,对未来毫无把握,甚至感到深深的恐惧和担忧。

然而,想迅速解决我们所在意的婚恋、房子、工作等现实问题,往往欲速则不达。

与其让能量在焦虑和担忧中耗费掉,每天惶惶于逝去的昨天和看不清的明天,不如好好地改变今天,不要等一天结束才感叹“又是一事无成的一天”。请花更多的精力去工作、阅读、运动,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我有个朋友,一直渴望有自己的房子,但是因为攒不下首付,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我去看望他的时候,他家里乱糟糟的,问他为什么不收拾一下,他说:“这种破房子有什么好收拾的,等我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再把它收拾好。”

可是在我看来,他租的房子格局方正,光线敞亮,除了装修略陈旧之外,稍微收拾,就是一个温馨的家。房子是租的,当下的生活并不是。

一个当下不在天堂的人却幻想着将来进入天堂,其实是一件并不现实的事情。

曾经在年轻时辍学做普通营业员,后创业成立TABILABO媒体,并迅速占领日本舆论中心的久志尚太郎曾经一针见血地说:“你所谓的焦虑,不过是对未来的恐惧。”

我非常认同这句话,与大家共享。

阅+:如何区分焦虑与焦虑症?

焦虑: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可产生焦虑(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以及运动性不安。

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的焦虑。

你为什么会对痛苦上瘾?

英国电视剧黑镜Black Mirror第四季一经推出,仍然牢牢地吸引着观众们的眼球,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第六集《黑色博物馆》。

这一集通过四个小故事,探讨了看起来高大上无所不能的科技一旦被运用过度,给人造成的颠覆性的创伤和痛苦。

影片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对痛苦上瘾的医生道森。

对于一名很想替患者解除痛苦的医生来说,最大的困扰往往在于如果遇到危重病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甚至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都无法找到病因,耽误了治疗。

影片中,黑色博物馆的经营者海恩斯发明了一种超酷炫的头罩。

只要戴上,通过接收器,就能把人的感受从一个大脑分享到另一个大脑。

医生道森成为该头罩的试用者,他将自己的神经与病人的神经相连,从而直接感受病人的痛苦,极其快速地做出最精确的诊断。

一时间,道森成了炙手可热的医生,他深陷其中,陶醉于自己的这种感受力。甚至,他运用到了性爱当中,可以同时感受到对方和自己的高潮,有了超乎寻常的美好体验。

然而,随着道森承受的痛苦越来越多,他竟然迷恋上了这种感觉。

为了自己的私欲,他竟沉迷于享受痛苦,而没有及时救助伤员,导致医疗事故被医院开除。

最终,为了继续体验痛苦,他不得不走上自残的道路,一刀又一刀划向自己……

为了更好地体验恐惧时候的痛苦,他选择杀人取乐,并在高潮状态下成为植物人。

欣赏影片的同时,引发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问题:为什么人会对痛苦上瘾?

我们生活在尘世,本能地追求着幸福和快乐,然而,会被忽视的一点是:

我们不仅会追逐欢乐,一样会不自觉地追求痛苦。

如果你不曾意识到,可以想想是不是有类似的这种经历?

伤口结痂之后,如果不去碰它,过几天就会好,可是有时候就是忍不住去挖。

把痂撕扯下来的时候,丝丝痛,但却隐隐约约伴随着酸爽的满足感。我们在痛苦的感受弥漫的时候,竟然能找到上瘾的感觉。

面对失去的恋情,我们一遍一遍回味着对方伤害自己的那些语言和行为,哪怕浑身战栗,心在滴血也不愿意停止。

乐此不疲地回忆、诉说,仿佛不这样就对不起过往的岁月。

在咨询中,也经常可以听到来访者不断地诉说自己的痛苦,一遍遍回味着痛苦的细节。

但成熟的咨询师往往并不会马上被带入对方的情绪当中去,而是保持一定的理性。

仔细地观察,对方是否真的有意愿从这种痛苦中脱离出来,还是说沉浸在痛苦当中感到安全和隐隐约约的快乐。

对痛苦迷恋的原因很多,最首先的在于:

痛苦,能够带来隐约的快感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道森之所以会迷恋痛苦,是因为在戴上头罩感受痛苦的时候,他找到了类似于在性爱中体验高潮的快感,所以任凭同事询问,他都沉浸其中,忘记了需要救治病人。

来自麦吉尔大学的Robert Zatorre及其神经科学家团队曾发表报告称:令人情绪激动的音乐,可以使大脑主管愉悦和奖励的中心,释放出多巴胺,类似于美食、性爱和毒品的效果。

积极时如此,极度悲伤时也是如此。

我们不自觉地沉迷于痛苦带来的自虐般的快感,以及自艾自怜的满足感。

痛苦时,多巴胺分泌也会加重,如此反复的刺激之后,会将痛苦与快感联系起来,形成条件反射,对痛苦上瘾。

痛苦,也是我们铭记过去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是真的需要“痛苦”的。

前不久,江歌被杀案发生之后,很多人对她妈妈说,“忘了吧,放下吧”,江妈妈十分倔强地说:“怎么可能忘记,她是我唯一的女儿。”

江妈妈精确地记得女儿被害多少天,一天一天痛苦地往前熬。很多人都很心疼她,希望能够让她摆脱痛苦。

然而,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却不一样,大家在群里纷纷讨论,一致认为,在这个阶段,痛苦,是她缅怀女儿的方式,痛得有多深,往往就代表着她跟女儿的连接有多深。

她在以自己的方式,铭记着女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她心甘情愿的选择。如果让她假装忘记了,放下了,反而对她健康不利。

前不久获奖的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让人看完后感觉悲伤无处倾吐的片子。

主人公因为一次疏忽,忘记关掉家中火炉的挡板,导致家中失火,安睡中的三个孩子全部身亡。

跟妻子离婚之后,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从事着收入很低的工作,断绝了跟外界的大部分联络,过着最低保障的生活。

在某种程度上,他就是要通过对自己的折磨,让自己感到痛苦来赎罪,这是让他可以活下去的一种选择。

所以,面对失去至亲的人,有的时候,我们不是要着急劝慰别人放下,而是需要鼓励他表达悲伤和痛苦,允许他跟这些情绪待在一起。

人生无常,如果亲人爱人的陪伴都是有限的,我们什么也抓不住,或许,痛苦和悲伤,就是我们能够把握的一部分了。

痛苦,是我们感受存在的方式

人类自跟母体分离开始,就始终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孤独和虚无感。

随着人对“我”这一概念的清晰,这种分离焦虑会不断扩大。与之伴随的,是更深层次的孤独和寂寞。

所以我们需要有酸甜苦辣的经历来度过一生。痛苦与欢乐幸福一样,也是这剧本中的一个篇章。

我们不断地制造问题,然后又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周而复始,哭过、痛过,不断地折腾自己,以证明自己是真实地存在过,活过。

一部分人自己厌倦了这种重复经历问题,遭受痛苦的模式,奋起寻求改变,获得疗愈和成长。

也还有一部分人,会觉得尽管是痛苦的,但是至少待在原地是熟悉的,安全的,可以避免直面深层次痛苦、撕开伤口时的那种痛,所以选择了不断重复去经历一些事情。

在咨询中,我们通常不会要求来访者去改变什么。相反地,有时候,还会引导人接受现在的状态。

因为一个人,如果不是自己真的想改变某种模式,待在现在的状态,是有某种理由的。而这种理由,或许是他某种体验的需要。

如果你对某种痛苦的某种嗜好,并不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其实也未必要去通过一定途径改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你在寂寥人生中生命体验的需要。

但是如果你对痛苦的嗜好如影片中道森医生一样造成伤人伤己的影响,或者是你深深地厌倦了它,准备拿出最大的勇气去改变,那么,走进咨询室或者是自己开始着手调整身心,都是很好的方法。

是否能够结束痛苦,根本上在于你是否还需要这样的体验。

阅+:帮人摆脱痛苦,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我们常常急于帮助身边人去摆脱痛苦,然而,需要注意的两点是:

千万别剥夺他人体验“痛苦”的乐趣。一个人只有自己想离开某种模式的时候,才能真正地离开。

迷恋痛苦,对于我们的生命或许并非全无积极的意义。

少年气和少女感,会停留在什么样的人身上?

说到朴树,我们会说他“人到中年,却还活得像个少年”。

说到刘若英,我们会觉得她“历经沧桑,归来仍是少女”。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让我们认识了影片中萧穗子的原型杨慧,在某节目录制现场,58岁的她,体态轻盈地走上舞台,哪里能看出时间的刻痕。

时间,好像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公平,要不然,为什么在有的人身上看不到时间的痕迹;要不然,为什么有的人身上永远带着一股清冽的少年气或者新鲜的少女感?

再看看逐渐远离自己的青春的尾巴,更加明白拥有少年气、少女感,是多么珍贵。

那我们肉眼可见的少年气或者少女感,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能不能成为一个不被时间追赶的“中年少女”或“归来的少年”?

“少年气”和“少女感”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活法,有的人,年纪越大,越发沉稳睿智,活出一番知性和优雅;有的人则是一如少年时期的灵动和活泼,人到中年,依旧是天真烂漫,轻盈新鲜。

这都是我们体悟一番人生之后所做的选择,而后者,往往就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少年气息。

多年前,我有幸拜访过革命老前辈周苏菲女士,当时她已经86岁,老太太穿着十分合宜的服装,还涂着指甲油,戴着好看的丝巾。

见到我们的时候,她拿出切好的枣片泡水给我们喝,跟我们一起吃饺子,给我们讲她跟丈夫马海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友人)在延安相识并且相恋的故事,还细细介绍家中每一件家具背后的故事……

在她身旁,你丝毫不会觉得她是一位老人,反而像一个正值青春的少女,充满着朝气。就是这股朝气,让人觉得年龄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而是一个相对的状态。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偶尔也会碰见这样的人,他们身上,往往有一种不为年龄所影响的特质,越活越通透:

他们保有赤子之心,保有原始的天真;

他们一直在找新鲜感,不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

他们没有停止努力,相信付出了会有回报;

他们不会瞻前顾后,想拥有就去追求;

他们不被拥有的东西捆绑,失去了就努力再去拿回来;

他们不会逃避,反正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他们不在意别人的眼光,纯粹为了自己而活着。

你大可以回忆一下学生时代的自己,那个还真正处于少年少女年纪的自己,是不是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是不是走到哪里,都能自带光芒,照亮身边的人?

那,就是传说中的少年气和少女感。

“中年感”是什么?

天真和勇气,不是那么容易被保留的,所以才会显得弥足珍贵。朴树说:“不是我过于少年,我是觉得这个国家的人提前老掉了。”这个“老”,何尝不是一种失去。

复旦大学的老师陈果曾经聊到关于“衰老”的话题,她说:

“‘老’是生理,‘成熟’是心理,‘衰’指的是精神层面的颓废,‘老’指的是身体上的衰败。有些人‘未老先衰’,实质上是精神往下坠,往下堕落,是由内而外的腐坏和退化。”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讨论“中年危机”时,也就展现了这个时代,年龄带给我们的焦虑和恐惧,因为大多数人,确实随着增长的年纪,丢失了天真和勇气,离当初的那个少年和少女越来越远,也就一次次地被“中年”这个词戳中痛处:

他们被环境同化,再也找不回当年说“要改变这个世界”的自己;

他们不敢尝试新鲜的事物,害怕自己无法驾驭;

他们不再苦苦追求,而是陷入了“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的状态;

他们被拥有的东西捆绑,担心无法承受失去;

他们会逃避选择,担心选择带来的未知;

他们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渐渐失去了自己;

他们说话时都不再像一个少年,有人吞吞吐吐,有人絮絮叨叨,有的人话到嘴边,变成一个叹息。

最近很流行的说法“佛系”,表达的其实也是这种状态:对什么都开始淡然,提不起兴趣,找不到动力,充满颓废气。

我们是如何失去少年气和少女感的?

任何状态都有保鲜期,美好的少年少女的状态也一样,一步一步,历尽千帆,发现自己离原来的自己越来越远,我们的少年气和少女感,也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地丢失了。

▲ 我们太累,无力向前

人到中年,我们进入一种“老已老,幼尚幼,白发已上头”的人生境地,无论在单位还是家庭,都已经是主心骨,左顾右盼,竟然发现没有可以依靠的人。

有人会发现,在年少时付出很大的努力,认真学习工作之后所达到的状态、所得到的,并不是自己真心想过的生活,但又往往患得患失,找不到改变的力量。

▲ 我们害怕,不敢向前

前几天带孩子去户外滑雪,6岁的他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很有挑战性的运动。一开始我还在担心自己技术水平差,无法帮助他。可到了滑雪场,我发现需要帮助的人是我不是他。

他轻松自如,毫无惧色地滑来滑去,把我甩得老远,即便摔跤了,又会爬起来接着滑。而我自己呢,因为“害怕摔跤”“害怕撞人”,始终无法放松,到最后都没能玩得尽兴。

所以,对成年人来说,我们心中的恐惧制约着我们尝试,制约着我们去体验未曾经历的人生。我们总把时间花在权衡各种利弊,各种风险的内心纠结里,以至于岁月流逝,日子过得重复而乏味。

▲ 我们以为的年龄,制约了我们向前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当老师的人,普遍显得比同龄人年轻。一方面是因为校园环境相对单纯,另外一方面就在于他们经常接触的人群是学生。

学生身上总是让人感受到活力和希望,他们保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或许,我们丢弃的,就是好奇心,是童心,是赤子之心。

一个人的实际年龄并不代表什么,身心状况才是决定你精气神的根本。或许我们无法改变躯体衰老的态势,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生活状态。最可怕的不是年龄,而是精神上的“腐朽气”。这种“腐朽气”,会让人感到平淡、无趣甚至想逃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不得不面对日渐衰退的机体,都会有展不开手脚的顾虑,然而,基于不同的心理年龄和心理状态,人和人生活的状态却可以大相径庭。

如何活得拥有少年气?

随着年纪的增长,人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焦虑,但追究到深层次,其实是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感。

在内心深处,我们总害怕自己一生碌碌无为,或是想要的东西太多,却力不能及。当时间流逝,眼前却看不到摆脱平庸的希望,我们的内心便会失去平衡,怨天尤人,或是老气横秋地用宿命论聊以自慰,然而,每每看到那些活得年轻有活力,或有所成就的人,我们的内心还是会被暴击的。

或许,是时候唤回我们心中那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了。

△ 请忘记你多少岁,至少不要把年龄挂在嘴边。

△ 坚持终身学习,这对于探索生命的多样性十分重要。

△ 选择合适的方式锻炼身体,不要被流行的方法捆绑。

△ 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见识世界的多元性。

△ 观察自然,体会自然之道,生命之美。

△ 做自己喜欢并享受的事情,不必跟工作相关。

无论在什么年纪,对这世界的热情、好奇,都会让你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找回少年纯真的眼睛,再看看这个世界,把自己活成一束光,谁靠近你,谁就靠近了光。

阅+:如何成为永葆青春的人?

请记住:

一个人的实际年龄并不代表什么,身心状况才是决定你精气神的根本。

人类之所以有年龄危机的困扰,深层次的是对死亡的焦虑。

相由心生,无论什么年纪,保有赤子之心,才是最好的年轻秘诀。

你不用笑得那么开心,来证明你有多坚强|关于“反差人生”

你也在过着“反差人生”吗?

“在吗?”

“在!”

“有事吗?”

“没事,我就问问。”

“需要帮忙吗?”

“不需要哦。”

“真的吗?”

“嗯,我自己搞得定。”

“你真是太坚强了,如果是我,我肯定做不到。”

“嗯。谢谢。”

明明有事,硬说没事。

明明内心热情似火,外表却那么高冷。

明明很在意大多数人的目光,却常说一句“我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哎”。

明明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却常常对别人说“不用了,我自己可以搞定”。

明明不是那么独立,却隐藏脆弱,为了做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励志青年。男生身着整齐的西装,女生化着精致的妆容,强打起精神微笑,上班,生活,不管多累,下班又像圣斗士一样活跃在另外一个地盘。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如此心口不一?

什么时候我们给自己穿上了层层铠甲,来阻挡这个世界的纷扰?

什么时候,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人,开始过上了一种“反差人生”?

盔甲太厚,如何负重前行

一个朋友,幼年时母亲离世,作为单身汉的父亲照看不了她,把她寄养在亲戚家。今天在外婆家吃饭,明天在舅舅家……可谓居无定所。

自小吃百家饭,看别人脸色长大的她变得特别懂事,也能很敏锐地捕捉到别人的情绪。

长大后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张罗着家里的大小事,既是家庭角色上的母亲又是父亲,家中的其他人反而成了“孩子”。

工作上,她独当一面,责任心超强,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晚上常因压力太大而失眠。

个人问题上也一直不顺利。相亲若干次,男人们都觉得她太强。

事实上,在我看来,她无比强大的外表下藏着一颗需要关爱的心。只是,她的成长经历,让她不得不打起精神来事事靠自己。

“我也很想表现得轻松自在,但是我做不到。”

外表和内心的反差,将很多人挡在了门外。

我们穿起铠甲,也许是真心曾被亵渎,也许是成长经历所致。

适度的“反差”,是保护自我,为了灵活地适应这个世界,让我们在与世界融合的同时保持一份清醒和疏离。

但如果“反差过度”,铠甲太厚,就会渐渐遗失了真实的自己,内心总觉得不快乐。

要么我们会积重难返,遇到爆发的点,来一个顷刻崩盘。又或者,会在身体上出现各种不适。

一层一层地将铠甲穿上,虽是面对过往伤痛的一种自我保护,却会让我们负重前行,举步维艰。

“高反差人生”背后的心理根源

到底为什么,我们面对别人和面对自己时,反差会如此巨大呢?

▲ 你害怕被人拒绝,也害怕拒绝别人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你都在超负荷运转。

你对周边的关系,总不是那么自信。

你害怕听到拒绝的声音,与独自做事的辛苦相比,被拒绝的时候,你能听到内心流血的声音,那样会有背弃的感觉,更痛。

所以,在面对他人介入可以更顺畅地解决的事情上,你都选择了独立完成。这样,你发出的需求越来越少,相应地,遭受拒绝的机会也的确减少了。

面对他人的求助,明明你觉得你承担不了,但是,为了获得上司对你的良好印象,朋友、家人对你的喜欢,你都一一承接下来,努力完成得很好。

于是,外界对你的真正需求也渐渐忽视了。

直到,你再也扛不住,你病倒了。

疾病,可能是你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而已。

▲ 你害怕以脆弱的一面示人

你经常可以听见别人评价你“真能干”“没有你干不好的事情”,渐渐地,你的头脑认同了。这成为你在职场和家庭的一个标签,但同时也成为你的一个牢笼。

然而,你发现,你也不是超人,总有些事情是超出你能力范围的。

有些人会选择示弱,但你不会。

因为,让你说“我不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暴露自己的脆弱面会深深地激起你的羞耻感。

你超负荷运转,即使开口就能得到帮助,你仍然不愿意开口。

你想方设法去达成,其他人的确会觉得你非常能干,却看不到你其实已经非常勉强。

▲ 你觉得这个世界不安全,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每个人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都是被紧紧地包围着、爱着的。那个时候,我们与母亲是完全一体的,那是一种完全的容纳与承接。

诞生之初,第一次体验分离,所以我们是啼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

婴儿时期,我们接受着父母的照顾,通过他们的引导和自己的探索,慢慢地融入这个世界。

那些得到父母很好的关爱和照顾的孩子,通常意义上来说拥有较强的安全感,也能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

“我不够好”的思想,常常是因为父母的忽视造成的,不仅仅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直接表达了“世界不安全”,更多的是父母的行为,父母对孩子的抚育方式,直接让孩子感到了“世界不安全”。 同时,如果父母内心藏着很大的恐惧,就会给孩子“世界是不安全的”“关系是不可信的”等负面暗示。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内心充满了害怕和恐惧,哪怕外表显得无坚不摧,但其实内在住着一个十分委屈和脆弱的小孩。你渴望被爱,然而你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不相信自己是被爱着的。

“世界并不安全。”

“我不够好,没有人会真的爱我。”

“如果我要得到别人的爱,我需要做点什么来交换?”

……

在这种很难打破的信念下,你开始扭曲自己的身心,不敢释放真正的自己,反而是在各种关系中按照别人的标准去改造自己。直到渐渐忘记了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唯一可以提醒你的,是不开心,或者是身体出现了严重问题。

我都病了,总该顺理成章地歇歇了吧。

我都病了,总可以享受大家的关心和爱护了吧?

但假若这种状况真的出现,也许你的疾病会变得非常的难缠。

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你在通过疾病“享受”被爱。

消除反差,找回真实的自己

如果你真的觉得外在的你和内在的你之间冲突和分裂越来越严重,或许,是时候改变一下这种反差了,你需要知道的是:

△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 真实的你比假装完美的你有力量得多。

△ 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恰恰是放下对自己的保护。

△ 敞开自己并信任这个世界,信任自己,好的人和事会向你聚拢。

在行动上,完成这个蜕变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和机会:

▲ 学会适当示弱,创造需要

仔细观察太极图,你会发现,一阴一阳谓之道。

我们如果一直坚持突出有力、积极、刚强的“阳”一面,而柔韧、柔软、承载等“阴”的一面得不到体现,那么,人在身体上会生病,在人际关系中也不会太顺畅。

有时候,表面上的弱恰恰是一种十分有韧劲的柔软。这一点,对“女王们”尤其适用。

不用怕麻烦别人,关系就是在相互麻烦中变得牢固的。当你需要他人的时候,也代表着对方对你的重要性。

▲ 相信他人,给予正向鼓励

婚姻中,很多女人容易抱怨“他什么事情都干不好”,但其实是,她根本无法从深层次相信他能干好。

若想一点一点卸下担子,你首先需要相信别人。

朋友S刚与先生结婚的时候,先生什么菜也不会做,但她充分相信他要学会做菜完全没问题,放手让他去尝试。

如今,S的先生不仅菜做得好,还陪儿子运动、下棋、学习,因为爸爸的参与,整个家庭的幸福指数非常高。

好的夫妻,在磨合的过程中,其实是在爱和信任的基础上相互“驯化”的。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就是个魔法棒。

▲ 以孩子为师,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孩子往往高兴了就笑,不开心就哭。所以孩子情绪病少。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安全感强的孩子反而会比较调皮,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于自己被爱这件事情十分确信,所以他们敢于挑战大人的神经。

而大多数成年人,在经过社会化这个过程以后,慢慢开始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情绪,慢慢过上了“反差人生”。

有的时候,我们的确应该多观察孩子,向他们学习。

事实上,越是修为深的老师,越无半点伪装,他们往往像天真的孩子一样,有着赤子般的笑声、有穿透力的声音,哪怕是沉默也能够瞬间击中你的内心。他们就如同太阳,让你的面具无处遁形。

我们虽然暂时还没能成长到这个境界,但或许可以试着选择不逃避,不压抑,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从而慢慢遇见真正的自己。

阅+: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真实的你比假装完美的你更有力量得多。

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恰恰是放下对自己的保护。

敞开胸怀并信任这个世界,信任自己,好的人和事会被你聚拢。

年轻人,你的灵魂喊你等一下

过度加班不值得被宣扬

前阵子有个新闻,浙江某医院26岁的医生陈德灵猝死。据悉,陈德灵猝死前曾连续通宵夜班。当晚,有一个夜班没人交接,同事这才发现,他已经猝死在宿舍。

回看他的朋友圈,不断出现“通宵”“熬夜”的字眼,有时候甚至连续几天都不能睡觉。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类似新闻见诸媒体,令人痛惜不已。

2016年12月,苏州一位24岁的工程师猝死,他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但加班是常态。

2015年12月,某知名网站技术研发中心语音引擎组副组长陪妻子散步时突然晕倒去世,媒体采访的知情者称,是因长期加班过劳导致。他去世后第五天,他的孩子出生。

2015年3月,深圳36岁的IT男张斌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马桶上,当日凌晨1点他还发出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学生也是一个普遍疲劳的群体。曾有调查数据显示,六成初中生睡不足8小时,这些孩子还处在长身体的阶段啊!

2015年11月,河南南阳一名15岁的学生猝死课堂,其父亲给儿子写的信,字字带泪。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少人还是行业颇有影响力的人物。

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与突然而来的死亡相碰撞,分外刺眼,分外使人痛心。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老师曾经有一篇文章《在向着财务自由飞奔的路上,也许是死亡先到来》,他在文中列举了一个又一个精英人物“前半生争取财务自由,随后与癌症和死亡为伴”的例子,发出了“精英们为何如此拼命虐待自己的身体”的疑问。

其实何止是精英人物,生活中我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大家有个共同的感觉就是“累”。

创业者:我们全年无休,也不知道假期是什么时候。

医生:连熬了三个通宵,能活着真好。

白领:还要再熬一个月这个项目才能结束,我每天回家倒头就睡,不想洗澡,家里还催着我找对象,哪有力气呀?

公务员:加班都是无条件接任务,无收入的,完全就是雷锋。可是看着领导忙起来都睡办公室里了,又没话说了。

……

抱怨归抱怨,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长期的疲惫是与死亡挂钩的。

前不久,《人民日报》再次发文《从疲劳到癌症:只需四步》警示过度加班的问题,触目惊心。同时,新华社也发文《“5+2、白加黑”不值得宣扬》。

被誉为“青年导师”“创业教父”的李开复曾一度是青年人模仿和追求的偶像,始终执着于“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的他,2013年在52岁生日之前,被查出患有淋巴癌,一度退出公众视野。

再出现时,他带来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向死而生》。

他说:“多年来,名利的浮涨让我不知不觉间偏离了轴心,以致迷眩其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不自知。”

如果你知道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放任不管的长期疲惫会导致重大疾病甚至是死亡,你会如李开复一样重新审视工作对于你生活的意义吗?

背叛自己才是最高意义的背叛

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文化迷思下,我们一直在强调竞争,这当然也与工业化社会强调“高效”的理念不谋而合。

我们就像是转盘上的一个跑步者,如果跟不上速度,就怕被后来的人推倒、踩住或是彻底地甩出去。

网络和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追求“更快、更好、更强”的势头越来越猛,方便快捷的背后其实意味着一批人无眠无休地在工作,直到生命被掏空。

在此,我无意于在宏观层面去费笔墨,我更想探讨的是个人层面能够触及并可以调整的部分。

每每看到年轻人过度疲劳导致重病或者死亡,很多人都会纳闷,还有什么比命更重要吗?难道前车之鉴他们就看不到?

▲ 完美主义的你

曾经有一个来访者,从事的是设计工作,在工作上对自己要求很高,再加上勤奋努力,经过多年打拼,他如愿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但困扰他的是,他发现自己太过追求完美,不肯放过别人,也不肯放过自己,仿佛不把事情做到最好,就过不了内心那道坎。

他长年累月地带着员工一起打拼,后来得了严重的焦虑症。

“可是怎么办?我就是无法过去心里那道坎,我觉得自己好累好累。”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追求完美的人,他们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是单位里的顶梁柱,深得上司青睐。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们光鲜的一面,然而我们看不到的是,他们的身心状态可能已经出现了问题。

▲ 不懂拒绝的你

你是个老好人,无论是同事还是上司提出的公事私事,愿意或者不愿意,你都接下来,然后,看着满桌子干不完的活,郁闷成殇。

因为无法开口说拒绝,你承担了很多本不属于你的工作,办了很多需要非常费力才能解决的事情。甚至,因为不断帮助别人做事,你自己的工作十分低效。

你好累,有的时候你真是太羡慕那种敢于对上司和他人说“不”的人,他们怎么可以那么潇洒和无所畏惧?

你连吃饭上厕所都在想工作的事情。

然后,你发现你居然开始失眠了,大半夜都是清醒的。

因为失眠,恶性循环,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

你知道是跟工作有关,可是你不知道怎么办。

▲ 欲望与能力无法匹配的你

眼看着当年比自己学习成绩差得多的人快速地解决了房子、车子的问题,甚至走向了财富自由,你的心开始按捺不住了。

你放弃了过去稳定安逸的工作环境,希望拼一把。然后,你开始创业了。

忽然之间,你需要关心以前从来不关心的事情,承担以前从未承担的压力。

虽然很累,你告诉自己,再撑一下,别人不是干得挺好吗?我也可以!

在这个世界打拼,有谁不累呢?

每天倒头睡下,无比焦虑的时候,你都给自己打鸡血。

只是你可能忘记了,有些人,承压能力确实比你要强,你的心态和能力,其实配不上你的欲望。

你渐渐被这喧嚣的世界控制了,忘记了当初做这件事情并不是为了与别人比较。

你焦虑,你失眠,你感觉整个人都要垮了,直到,真的垮了。

说到底,无论你是上面列举的哪种人,你要做一个别人眼中的成功者、优秀者、好人、负责任的人,你在内心无法接受真正的你。

你觉得只有你优秀、足够好,才会有人喜欢,有人爱。

但是,你可能忘记了,背叛自己才是最高意义的背叛。

你对其他人都好,对其他人都负责(当并非出自真心实意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你要牺牲掉自己的利益。

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关爱好的人是没有办法真正地对别人负责的,长期的付出、迎合、扭曲、比较终于渐渐地摧垮了你。

你觉得越来越累,越来越不堪重负,甚至,你被欲望和对外在形象的追求控制了,直到你再也扛不下去,倒了。

幸运的,生了一场重病,渐渐意识到生命里曾经忽视的东西那么重要:健康的身心、陪伴家人朋友的时光、穿透一切黑暗的太阳、雨后泛着青草味的空气、承载着万物的地球母亲……

不幸的,连反思的机会都没有,只好下辈子再来。

作为成年人,你的身心要由你自己负责

或许,在这光怪陆离、霓虹灯都能把人闪晕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慢慢地探索属于自己的净土。

▲ 听见身心的声音,等等灵魂的脚步

当你感觉疲惫不堪,年纪轻轻就不想动,或者生病了,你可知道,其实是身心发出了一种生命的邀请:

△ 主人,请你关注一下你的身心好吗?你有多久没有与我对话,认真地感受每一个细胞的状态?

△ 我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身心疾病来发出信号,你收到了吗?

△ 如果你收不到,我会不断地发出更强的信号,直到你再也无法忽视。

如果你长时间地感觉疲惫,总是在固定的时间醒来,如果你觉得每天的状态都是很“耗”的感觉,那么真的需要慢一点,再慢一点,听听身心的声音,别再总是用强大的头脑去替你做选择,有时候,我们真的值得相信直觉,顺从内心的声音。

在身体真的累倒之前,其实我们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自己做选择,何苦要等到“不得不”的时候,再费力呢?

▲ 把心收回内在,以“我”为主角

既然上天给了我们独立个体的生命形式,那么我们也要试着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来。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其实在你的人生剧本当中,别人都是配角,只有你自己才是主角,你才是编剧。

虽然我们从小一直活在与别人的比较当中,但现在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

成年人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减低外在标准对自己的评判和影响,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自己的内在上。

比方说,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选择前,尽量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之后,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选择的,就开开心心做,不抱怨。

实在是做不了的事情,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都有权利表达拒绝,更可以尝试降低自我要求。

▲ 加强修为,提高承受力

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财富往往意味着增压,工作压力巨大、睡不着吃不好,生活质量比之前下降好几个档次。如果你还承担不起,你就把自己推向了一个深渊。

你可以加强学习,学习处事但不陷于其中,遇事波澜不惊,如果实在承受不了,你可以降低自己的欲望和目标,平衡心态。

放弃,有时也是一种完美。

▲ 回归自然,调整生活作息

关于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与病了之后花钱无比舍得相比,很多人并不十分注重预防和保健。

上医治未病,作为自己最好的上医,我们需要善待我们的身体。

亲近自然、不熬夜、适度运动、合理膳食、多陪伴家人和朋友,选择合适的解压方式,这些东西都少不了。

祝福大家可以健健康康地享受生命的美好。

阅+:如何调整自己的身心?

奉上李辛医生的处方,供参考。

增强体质的第一张处方

序号 注意事项 目的

1 不食生冷之物(冰激凌、冰啤酒、冰酸奶),不空腹喝大量果汁、吃水果 保护中焦脾胃,增强抵抗力,改善肤质

2 饮食清淡。少食辛辣、油腻、烧烤、烟酒,晚餐适量,慎食牛奶 减少体内湿热瘀积,减少中焦和身体内部或深层瘀滞。保护肝

3 每天泡脚10~15分钟(虚人泡到身体温暖即可,以不出汗为佳),每天散步40~60分钟,或慢跑15~20分钟 运通三焦气血,温养疏通经络,减轻瘀滞

4 22点以前睡觉,睡前1小时不看电视、电脑、不打电话、不打游戏 收敛神气、助眠;养心,保元气

5 练太极、站桩、五禽戏、传统武术、瑜伽(选一) 在不消耗过多能量的情况下,疏通经脉,改善循环,聚精养神,提高机体免疫力

6 静坐、闲坐 从过度的“耗”的状态,调整到精神的收、聚状态,达到安神定志,调柔身心

7 多接触自然、土地、植物、新鲜空气,尽量减少电脑、电视、游戏时间 帮助经络打开,清心明神,和自然能量交流。

保养精气神,改善情绪

8 不看恐怖片与类似信息 保持精神的稳定性,避免神气干扰,变生杂病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力求使读者对我们民族的文学思想传统有个初步印象,认识到那里面有许多生动活泼、含蓄隽永的言论,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同时作者希望通过对古代诗学的研究,能够使读者感受到本土文论的无穷兴味,体味到古代很多文论著述有助于我们对一切文学的欣赏,有益于心理的纯净和精神升华。
  • 似水华年:《水》与一个家族的精神传奇

    似水华年:《水》与一个家族的精神传奇

    张家内刊《水》从1929年创办,至今仍在自发编辑发行,成为中国一个传统大家族的文化现象。《水》即培养出来张家四姐妹和六兄弟,也培养出了与张家有所交往的亲朋,时评、散文、小品、科学、戏剧、昆曲、自述、书画、摄影,其内容包罗万象,并承载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刊物一度在抗战停刊,后于1996年在京复刊,周有光夫人张允和任主编,后交接张寰和、沈龙朱。刊物从纸质到网络,从家庭才行到世界发行,已经成为历史的延续。
  • 把生活过成最美的诗句

    把生活过成最美的诗句

    本书是一本关于最平常生活的叙述,作者让一个个平淡的日子充满了诗意。这缘于她有一腔对生活热忱的品性,坚持爱与善良的传播,让亲身所历的一切真善美都有所注脚,永远做一个在场的人,心存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的热爱和赞扬。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例子,许多人误以为作者是在书写她们的生活,因为读者也她的生活中看见了自己的影子。生活有十色,请相信向着太阳生长的植物一定是最茂盛的。作者愿意与你一起,沐浴心灵的阳光,每天都有拔节的声音。
  • 格上寻真

    格上寻真

    在艺术上他孜孜以求,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五言诗古朴自然,清畅空灵,不加雕饰。而主攻方向是长短句,讲究押韵、对仗、平仄,有大体一致的格式,呈现出一种格律美;追求明显的节奏、段落、行数、音节,有一定规律,呈现出一种整齐美;或者句式长短不一,间隔有序,错落有致,呈现出一种参差美。这种长短句比词自由,近似元人小令。修辞上注意词性组合、搭配,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明快,白话、俚语信手拈来,时有警句。
  • 弃的故事

    弃的故事

    本书是台湾小说家骆以军1995年自费出版的同名诗集修订版。在前半部分中,作者以“弃”这个意象为核心,将大量富含想象力的故事凝缩为幽微曲折的抒情诗,虚幻意象与真实情节重叠跳跃,描绘末世时空、荒凉情境、宿命悲愁及人我疏离之感,提出其惊世骇俗的“遗弃美学”,反向试探存在的意义和爱的可能。而在本书的后半部分,“爱”仍旧是贯穿其中的主题;然而,跨过二十余年,作者已是“疲惫但或更宽容些,朝暮年余生蹒跚前行,无有奇想”的中年大叔,笔下文字更显温情洞彻。年轻时的虚无惶惶一一沉淀,重返遗弃之前,世界那该有的尊严和美丽形貌。
热门推荐
  • 异能女王甜甜哒

    异能女王甜甜哒

    【玄幻,1V1宠文,空间,虐渣,架空,年代文】苏倾城被雷劈到一个落后年代,这里物资匮乏,资金短缺,苏倾城撸起袖子便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只是那个小哥哥为什么一直缠着她?她表示,她们不熟~(点击收藏阅读有惊喜,不信你就试试看~) 投票打赏加更!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捡个王爷做老公

    捡个王爷做老公

    她,东方狸,娱乐圈三流小明星,实为盗墓组织“猫”的成员之一。外表冷静强大,内心腹黑,有仇必报。他,东方若,失忆美男,原为莫晨国七王爷,剡非痕。因一场盗墓事件被东方狸无意打包回家。天真乖巧,温柔可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单纯的眼神中渐渐隐藏了城府。是真天真,还是装傻卖萌?一切只因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
  • 禽星易见

    禽星易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梦幻居画学简明

    梦幻居画学简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勤奋好学的故事

    勤奋好学的故事

    《勤奋好学的故事》中这些有趣的故事一定会使同学们激动、入迷。而故事中的主人公所表现的美德,更会给同学们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在成长之路上会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并影响终身。《勤奋好学的故事》是一本青少年阅读的品德教育书籍。
  • 拎菜刀的大魔王

    拎菜刀的大魔王

    未来世界,外星物种入侵地球,人类被迫旅居太空,在木卫二上开辟了居住点。 白纯,一名机械维修师,因为一次意外,打开了恶魔位面的传送门,白魔王的女儿温瑞莎来到人间,逼迫白纯订立恶魔契约,赠予他恶魔的力量。 白纯平凡的人生从此走了样,从技术型宅男变身为勇猛的战士,从草根阶层变成家喻户晓的英雄,身体也在恶魔之力影响下开始进化,成为介于人类和恶魔之间的新存在。然而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人类社会从内部开始分裂,恶魔位面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外星物种开始疯狂扩张,更危险的宇宙文明在旁虎伺。 白纯被迫拿起自己的专属武器——白家祖传的菜刀,为人类和恶魔共同的未来而战……
  • 约翰·克利斯朵夫(上)(经典译林)

    约翰·克利斯朵夫(上)(经典译林)

    《约翰·克利斯朵夫》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故事,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
  • 来自快穿的自己

    来自快穿的自己

    新文《大佬快穿以后》已肥,可宰!无CP!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