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0500000018

第18章 忘经年·生死不离祖国(2)

一次钱钟书去南京汇报工作,回来得要比平时早很多,杨绛很奇怪,钱钟书说:"今天晚宴,要和"极峰"(蒋介石)握手,我趁早溜回来了。"

其间,钱钟书和杨绛有很多离开大陆的机会,台湾大学欲聘他做教授,他婉拒了;香港大学请他做文学院院长,他说"不是学人久居之地,以不涉足为宜";英国也发来邀请,想聘他做高级讲师,他说"伦敦的恶劣气候"……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他们那么坚持,留在一个战争阴霾没有散去的地方,而答案也许只有当时的人们才能理解,那就是"他们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次,杨绛先生与人讨论人生选择的意义时,说起在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政府曾许诺钱钟书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位,这是一个很好的职位,很多人梦寐以求,也代表工作的成果得到了肯定,达到了世界水平。但是钱钟书一口拒绝不要,他解释说:"那是胡萝卜。"他是不愿受"胡萝卜"的引诱,也不愿受"大棒"的驱使。

对于祖国的热爱,钱钟书总用柳永的两句诗解释,那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祖国便是他舍不得的"伊"了!

后来有人问他们,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当初没离开后悔吗?杨先生说:"没有什么后悔的,人活着不一定全是为了享福。"

杨绛在《干校六记》中这样说:"我们的国家当时是弱国,受尽强国的欺凌。你们这一代是不知道,当时我们一年就有多少个国耻日。让我们去外国做二等公民当然不愿意。共产党来了我们没有恐惧感,因为我们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也没有奢望,只想坐坐冷板凳。当时我们都年近半百了,就算是我们短命死了,就死在本国吧。"

也许曾经远走过他乡的游子们,更懂得对故土的深沉的情。"中国的语言是我们喝奶时喝下去的,我们是怎么也不肯放弃的。"放弃该放弃的,才有机会选择该选择的。人生有舍有得,舍得也!

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正式解放,母校──清华大学发来邀请函,做外文系教授,这对两个人来说是梦想,也是荣誉,更是一种肯定。

当时阿圆已经十二岁,跟着父母上了北上的火车,一只手抱着洋娃娃,一只手提着个手提袋,这是她最喜欢的玩具。手提袋里是自己给娃娃做的衣服装饰,娃娃她一路都抱得很紧,因为娃娃的肚子里装了几两黄金,这是她的秘密。

清华大学,是这对夫妻定情之地,也是两个人确认人生方向的起点。上次离开是两个人,这次是一家三口居家搬至北京,这一来,就是一辈子,再也没有离开过,直到现在。

清华大学早有规定,夫妻二人是不能同在这里做正式教授的,所以钱钟书入职做正式的教授,教大二英文,另开设《西洋文学史》和《经典文学之哲学》,还要辅导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杨绛就做兼职的教授,教《英国小说选读》。虽然工资少了些,但是落个清闲,她自嘲是"散工"。专属散工的优惠就是,好多会议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去参加,但是这个散工的课程安排并不少于专职老师。

新中国成立,全国普天同庆这份难得的和平,中国人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人。荒废许久的教育行业重新复苏,清华大学比他们在的时候还要热闹,很多熟悉的朋友也回到这里工作,因为共同的经历,让大家都很珍惜现在的生活。

虽然两个人都是全国知名大学的教授,但是生活得还很朴素,他们一向不在乎这些,对他们最重要的一直都只有一件事──读书。

当时校园内的不少时髦女性开始追赶潮流,当时流行的装扮是灰色的长裤,上衣是胸前有两排扣子、腰间带有一个皮带的列宁装,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打扮,唯独杨绛依然是一身上海旗袍,在人群中十分抢眼。如果乘坐人力车的话,还会撑一把小伞,很是优雅。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态度温和,总是带着笑容,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钱氏夫妇家中布置得很简单,一张西式的长台桌,几把椅子,再就没什么家具了,家中最多的就是从清华大学图书馆借来的书,遍布屋子的角落。两个人不觉得艰苦,还很爱这个小家,除了必要的出行之外,基本都在家中读书度过,十分享受这样的生活方式。

杨绛的翻译生涯是从抗战结束后开始的,第一次刊登的译文便得到了傅雷的夸赞。当时她正读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的散文《世界公民》,挑了其中的一段,然后自己加了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标题《随铁大少回家》就刊登在了《观察》上。可惜的是,当时的稿子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因为这个称赞,杨绛还受到了傅雷的"责怪",当时杨绛听到傅雷的称赞,以为他只是照理敷衍,或者干脆就是客套,所以就照例谦逊地回了一句,傅雷忍了一分钟,然后用深沉的语气说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

杨绛曾利用课余时间翻译过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杨绛选择这部小说,是因为书中的文学表达方式十分幽默,是她喜欢的风格,用幽默的语言让人轻易地接受一个深刻的故事。

这本书通过讲述主人公流浪的生涯,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遭遇的各种事,反映了十六世纪西方社会繁华背后的腐朽。《小癞子》在文学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都应用过其中的桥段,或者提及这本书的存在。但对于这本书的原作者是谁,却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

杨绛对这本书十分重视,先后翻译过两个版本,并多次修改。起初是将法文版翻译过来,后又将西班牙原文版进行翻译,力求最接近原著,又有中文特殊的文学色彩。

此时,已经长大的钱瑗来到清华大学,十分开心,像是发现了世外桃源,她觉得清华大学是最美的地方。虽然只有十五六岁,但是她却深谙父母的兴趣爱好,也继承了这一点,她对妈妈桌子上的书充满了好奇,也开始大概地看一些外文的作品。杨绛很支持她的阅读,她说:"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绝不打扰他。"

一次,钱瑗在读书的过程中真的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便去问爸爸,求个解答。爸爸并没有直接告诉她答案,他希望培养女儿自己寻找答案的习惯,便让她自己去查字典。阿圆听话地去查,查一本没有,又查一本还没有,直到查第五本字典后,她才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她也懂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了如何"做学问"。

现实中的"控诉大会"

平静的生活没有过得太久,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之际,掀起了一轮学习《毛泽东选集》的高潮。各地高校率先在老师范围内开展了思想改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知识分子成了改造的第一批对象。

周恩来为此专门在京津高校教师学习会上做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知识分子需要改造思想,认真学习,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成为文化战线上的战士。

这样一场运动,当时几乎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参加了。杨绛的《洗澡》正是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和她本人的一些想法,当时全国上下的"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被大家称为"脱裤子、割尾巴",但是"脱裤子"这个词实在是不适合从知识分子的口中说出来,所以被戏称为"洗澡"。

《洗澡》是杨绛截止到现在唯一的长篇小说,前后共十八万字,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说(杨绛)"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洗澡》中的人物,都是"儒林"中人。不过最好的一段,许彦成、杜丽琳和姚宓的三角故事,却是吴敬梓写不出来的"。

虽然这是一本小说,里面没有真人真事,更没有杨绛的影子,她只是准确地描写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一个故事,"气氛是完全真实的"。

舒展说杨绛是"文艺领域各种样式的大票友,文、武、昆、乱不挡,生、旦、净、末满来"!对于一位七十岁的老人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确实让人由衷地佩服,但是杨绛却用她的家乡谚语回答:"那叫作"猪头肉,三不精"!"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上出现了一些比较"左"的方式,对于需要改造和批判的事情界定混淆,导致一些本不该被反对的东西也被拽了进来。在最开始的时候,知识分子们并不太理解"三反"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是专攻于自己的专业,并没有参加政治相关的活动,怎么就变成了需要被"批判"的对象了呢?

杨绛在这场活动中,也受到了影响。当时的整个清华大学已经没有了往时的宁静与祥和,尤其是她和钱钟书最钟爱的地方──清华大学图书馆。很多西方文学著作被定义为"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毒瘤,杨绛实在不明白,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具体的思想改造包括三个阶段,它们是思想动员阶段、酝酿讨论阶段、声讨控诉阶段,其中最让人纠结的便是酝酿讨论阶段。杨绛参与过几次"酝酿会",主要的内容就是几个人讨论其他的人有什么是需要被改造、被控诉的,并且收集相关的资料,这让每个参会的人都陷入了很残酷的思想斗争,毕竟之前都是很好的同事和朋友,而这么做很容易让被讨论的人陷入"困境"。

杨绛不仅参加过"酝酿会",还被参加过。杨绛当时已经在做思想检讨,因为她素来"与世无争",只是个"散工",平时也追求做个贤妻良母,所以她的问题相对简单,不严重,检讨也就一次通过,没有反复。

开控诉大会就在通过杨绛检查的当天晚饭后。她本来以为检讨一次通过也不会有什么其他事,但是半路出现个"程咬金"站出来控诉杨绛:

"杨季康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

"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恋爱应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见了情人,应当脸发白,腿发软。"

"杨季康先生甚至教导我们,结了婚的女人也应当谈恋爱。"

杨绛很奇怪,这个女学生义愤填膺地大声宣讲着,但是她并不是杨绛的学生啊!在场几千人都被这一幕吓到了,都看着杨绛。她对突然发生的状况显然没有预料,只好装作没有听见,波澜不惊。因为接下来还有要控诉的人,这个"浪潮"很快就过去了。

大会散去的时候,外文系主任吴达元过来小声问杨绛:"你真的说了那种话吗?"杨绛回答:"你想吧,我会吗?"其实吴达元是了解杨绛的,但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他也不能多说什么,只是点点头,表示相信杨绛,却不敢多表示其他的任何内容。

杨绛带着一肚子的莫名其妙回到家中,家人都睡了,她悄悄躺下,回想着晚上发生的一切,心说:"假如我是一个娇嫩的女人,我还有什么脸见人呢?我只好关门上吊啊!季布壮士,受辱而不羞,因为"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我并没有这等大志。我只是火气旺盛,像个鼓鼓的皮球,没法按下凹处来承受这份侮辱,心上也感不到丝毫惭愧。"想到这里,她也释然了。

第二天早上,杨绛专门挑了件喜庆的衣服,精心梳洗,光鲜地出门去。换作其他人,前一天当着众人被"控诉"成一个罪人,第二天肯定是躲在家里,不想见人。单单杨绛不这样,她偏挑了人最多、嘴最杂的菜市场去逛,倒是要看看这些人是什么反应。也可能是拥有这种乐观坚强的性格,才是真正的杨绛,才是那个用"喜剧"态度对待人生的人。

时隔不久,《人民日报》上便刊登了关于控诉大会上女学生点评控诉杨绛的文章,杨绛以为此事一出,她的教师生涯算是到头了。结果是到了下学期,不但课程没有被取消,选修她课的人反倒多了,还得感谢《人民日报》为她做了宣传。

杨绛从不为自己做过多的解释,她觉得: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怎么想去吧。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这场运动中,杨绛算是跌跌撞撞地过来了,也算比较幸运了,在这场特殊的"运动"中,她收获了更多的坚韧。

幸运女神并没有眷顾每个人,很多人在这场斗争中没有坚持到最后,选择了一些极端的方式结束了生命。杨绛曾撰写过《忆高崇熙先生》,为我们讲述了她跟钱钟书经历过的生命的凋零。

崇熙先生也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在化工系任职,并兼任了当时化工厂厂长,专业素养极强,与钱钟书夫妇当时是不错的朋友。他当时也被卷入了思想改革的浪潮。杨绛回忆那是一个秋天的周末,杨绛和钱钟书闲来无事出去散步,便去了化工厂附近的高家,只有高崇熙一人在家,他正坐在那里,看到来访的他们有些意外,便请他们入座,倒了水。钱钟书问起了他们厂里的思想改造和控诉大会情况如何,他说:"没什么事,快完了。"

杨绛觉得高崇熙似乎情绪不高,表情有些尴尬,便借口说还有其他的事情,拉着钱钟书起身离开。高崇熙并没有继续挽留,却是送了又送,送出客堂,送出走廊,送出院子,直到工厂的大门口,然后他就站在门口目送杨绛和钱钟书。

回来的路上两个人聊起此事,都觉得有些奇怪,高崇熙并不是古板冷淡之人,定是遇到了什么事情,两人都觉得他今天有些怪。

第二天,一个噩耗传来,高崇熙服了氰化钾自杀了。听到消息的杨绛十分后悔,说:"只恨我们糊涂,没有及时了解。"类似的事情在那段时间接连出现,生命似乎一下子变得脆弱不堪,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文人的爱情总是美好的,不是因为总能赶到好的时代和好的背景,而是他们更懂得生活中"苦中作乐"的浪漫。一帆风顺只是句美好的祝福,难念的经却也是那样真实地存在。

命运赋予我们诸多苦难,不是为了让我们对人生失望,而是要将我们打磨得更加坚强,去迎接更好的生活。当杨绛和钱钟书流落在荒郊之间,他们乐观地完成了生命的历练。如果当时他们也选择了轻言放弃,我们损失的不仅仅是几部经典的作品,而是一代文人高洁的灵魂。

同类推荐
  •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1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1

    本书共分为三卷,该书为第一卷,主要讲述了青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在政治层面,苏东坡一心为民,体恤百姓,刚直不阿,为民谋福,是百姓眼里的“活菩萨”。在文学层面,他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其中许多成为千古绝唱,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在情感层面,苏东坡情路不畅,第一任妻子王弗聪慧过人,却早早离开人世;第二任妻子王闰之质朴贤淑,在苏东坡遭受排挤时,默默地照顾他。
  • 拿破仑(上)

    拿破仑(上)

    拿破仑·波拿巴,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
  • 蒋介石的密友近臣(亲历者讲述)

    蒋介石的密友近臣(亲历者讲述)

    身为曾经的第一家族的核心人物,一代枭雄蒋介石与他背后的利益集团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隐情秘事?本套丛书通过亲历者的亲见亲闻,揭开一个短暂王朝的尘封秘史。本书介绍了蒋介石身边最重要的左膀右臂,包括张静江、黄金荣、吴忠信等,通过一手独家史料,揭秘蒋介石与他的密友近臣之间的权谋秘术。
  • 名人传记丛书:勃朗特

    名人传记丛书:勃朗特

    名人传记丛书——勃朗特——英国文学名人史中的“一家三姐妹”:“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回忆徐悲鸿

    回忆徐悲鸿

    本书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拟订的“文史资料百部经典”之一种。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画家,对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本书是徐悲鸿的同学、挚友、同时代的画家、他的夫人、女儿、侄儿和学生,根据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所撰写的回忆录。内容丰富翔实,情节具体生动,是一幅徐先生生平事迹的历史画卷。
热门推荐
  • 女总裁的最强战兵

    女总裁的最强战兵

    兵王李云峰为救战友犯下错误,离开部队时接到老将军的神秘任务,潜入金陵集团工作一年,每天在这个温馨的公司里,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
  • 绝世册

    绝世册

    一篇一个人物故事,展示亿万年间,绝世之风采!
  • 凤舞霓裳:绝色太子妃

    凤舞霓裳:绝色太子妃

    【推荐新书】独家挚爱:神秘帝少高冷妻平天下,笑群雄,凤舞九州落苍穹;醉红尘,定四海,霓裳飘动翔八荒。她是亡国帝女,身负一身血海深仇,却偏偏遇见了他,从此收敛锋芒,只为伴他一世相守。他是强国之王,肩担统一天下重任,怎奈何邂逅了她,甘愿画地为牢,只为护她一生安好。江湖乱,儿女情长,又何惧血雨腥风?烽烟起,硝烟弥漫,又何妨四方征战?片段一:“国仇家恨,我定要报,谁都阻挡不了我。”“若是你的心愿,那就是我的责任,我不介意替你手刃仇人。”“却是为何?”“我愿为你挡去所有风雨,只为还你纯净无暇。”片段二:“为何你能认出我?”“因为是你,因为是我,便是于千万人中我也同样能够认出你。”“有你,真好。”
  • 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的政策、实践与经验研究(1921-1956)

    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的政策、实践与经验研究(1921-1956)

    《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的政策、实践与经验研究(1921-1956)》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和整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现实结合,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存在矛盾的情况下雇工权益保障的政策制订和实施执行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了系统全面的总结,对其当代价值作了说明。《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的政策、实践与经验研究(1921-1956)》写作规范,条理分明,语言流畅,资料翔实,论证充分,立场观点正确,所形成的成果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对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历史的研究,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历程具有参考价值。
  • 画剑为心

    画剑为心

    一世无忧的满天星,借着仙宗跟魔教的纷争离开了百花谷,为找寻神秘失踪的姐姐和解开仙宗跟魔教之间的误会挺身而出……在天海城的小渔村时满天星田青青二人暗生情愫,经过种种磨练二人来到中原首都‘秦立中洲’时田青青被玄天仙宗的掌门看重,就此二人外开。在事情快浮出水面时,无极仙宗和神武门掌门修为大增,决定去黑龙山铲除魔教时,满天星发现自己的姐姐是魔教教主。为了姐姐的安全决定与各大仙宗为敌护魔教之安全,在最后一刻却被心爱一人刺了一剑而身手重伤,在秦立中洲的杜若多次帮助满天星下遭到偏见和陷害,得知真相的满天星欲与杜若浪迹天涯。
  • 哈利波特之舒曼

    哈利波特之舒曼

    无系统、麻瓜出身、努力党、技术流。一级梅林勋章获得者、威森加摩首席魔法师罗伯特·舒曼的传奇故事。伟大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伟大的,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显示其伟大的。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网游之驭灵师

    网游之驭灵师

    我只是个普通的网游玩家,看着各种网游大神在游戏中风生水起,但是没办法,我手残走位渣,还是乖乖的玩召唤师让宠物替我打怪吧。
  • 消失的世界和神秘的文明:努比亚(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消失的世界和神秘的文明:努比亚(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在广袤无垠的非洲北部,在孕育生命的尼罗河畔,红海之滨,除了众所周知的古埃及文明外,还隐藏着神秘的、令人神往的、拥有丰富而又璀璨文明历史的被遗弃的伊甸园努比亚。努比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以前,它是世界上已知古老的黑人国家,世世代代在文化与经济上绽放着自己的光芒。然而它却突然谜样地没落然后被遗忘,无人问津。
  • 相对失踪

    相对失踪

    秋天的雨太缠绵,连着下了三天三夜还没有停的迹象。陆小词的内心犹如天气一般积累了太多的阴郁,有点烦躁不安。好在是周六不必上班,可以窝在家里听着雨声舒服地睡觉。只是她心里一直在纠结晚上要不要去舞校上摩登舞课。路有点远,天有点冷,最重要的是一想起她的舞伴,那个脑袋秃掉一半的微胖大叔,陆小词就倒胃口。每次被他油腻的手握住的时候,她都有一个月只吃素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