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05400000005

第5章 道路 问号代表一切

真正的教育,就是先进的理念和最优的实践,或者说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一句话概括就是,培养一个好人加一个认知世界的方法,就是先进的理念加最优的实践。

“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

道路的核心就是科学、自觉和执着。道路就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所发现和应用的客观规律和方法。

我在2010年6月底的时候,应以色列大使馆商务代表处的邀请去了一趟以色列,作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以色列这个国家非常小,而且南方都是沙漠和丘陵,非常干旱。我曾经到过中国的甘肃、新疆,去过戈壁滩,感觉到很荒凉,每次去的时候都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但到了以色列以后发现,这里比我们甘肃和新疆的戈壁滩还要荒凉,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而且许多地方在海平面400米以下,气温却是40℃。体验了那种荒凉之后,我一下子感悟到,如果那里的人没有一种精神信仰的话,生活在那样一个荒凉的地方,怎么活得下去?

所以我觉得,当年摩西率领40万犹太人在西奈半岛流浪了40年以后,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个上帝出来,否则人绝对生存不下去。因为以色列的气候是半年下雨,半年不下雨。当时那个导游只认得加利利湖畔的山路,他跟我说:“你看,这里真荒凉,连生命的迹象都没有,但是另外半年下雨的时候就有草了。”然后他还告诉我,说当年耶稣在这里讲道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就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唯有上帝的道路是永恒的。”

我当时听他讲完这个故事,特别感动。我在《圣经》中读过一段话:上帝是什么?上帝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认识上帝就是智慧的开端,一切智慧之源都来自对上帝的敬畏。

科学推动了宗教的发展

道路的核心就是科学、自觉和执着。每个人的发展都是有道路的,科学的道路和成功的道路是能看得见的,比如说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经历了不同的道路,这个道路是能看得明明白白的。

道路的第一条,就是应该相信科学和科学精神,科学跟宗教不矛盾。整个西方科学的发展,哥白尼、布鲁诺、达尔文……全是基督徒,基督教并没有阻碍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科学发展的速度更快了,反之科学也推动了宗教的发展。比如说《死海古卷》,是被一个科学考古队发掘出来的,并证明了其真实性和历史文化的价值,而发掘以前则是一个伊斯兰教的牧羊人在昆姆兰的山洞中发现的。

后来人们发现,这本两千年以前用古字母记录的《死海古卷》上的《圣经》内容,跟现在我们读的《圣经》几乎一字不差,基本没有差错,也就是说两千年以前就有《圣经》了。这个事情证明了科学其实也推动了宗教的发展。

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初期研究科学的人都是无神论者,但是研究到最后,连牛顿也相信了上帝的存在。”有一个评论家叫亚历山大·蒲柏,他在评论牛顿的时候说:“透过混沌的世界,上帝说,让牛顿降生吧,于是世界就一片光明。”操控世界的还是上帝。

道路是什么呢?我认为,道路就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所发现和应用的客观规律和方法,道路的象征性动物就是马,马就代表道路。在路上,往前走,这是客观规律和方法。客观规律和方法就是通向未来和成功的道路。那么,产生智慧的道路是什么?从哲学的角度,首先就是从客观出发,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来认识真理,然后再上升到一种主观的自我认知。就仿佛盲人摸象一样,这就叫主观。比如我们所说的真、善、美中的善,或者美也是我们自我的感觉,就是自我的主观意识,最后达到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其实人类的精神就是追求自由。这就是一个认识的规律。

如果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堂没有让孩子触摸到客观的世界,如我们的老师只是让学生照着苹果的照片画苹果,那苹果永远是假的。西方的学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是要起诉老师的,他们会把一个真正的苹果放在桌子上,让学生画这个苹果,这就是客观的真。如果你要告诉一个盲人什么是苹果,你能描述得清楚吗?人的语言有时候是威力无比的,但有的时候人的语言又非常乏力。就像你告诉一个盲人,什么是红色的,你能讲清楚吗?谁能给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红色的盲人讲清楚什么叫红色?讲不清楚,所以这就叫客观,在这个基础上产生自主意识就会达到自由的境界,这就是道路的规律。我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索和实践,只有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客观世界。

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索和实践

如果有人告诉你别人结婚,你大致了解别人结婚是怎么回事。但是你永远也不会忘记,你自己结婚入洞房那一夜的情景,因为这都是你亲身经历的,这就是客观的反映。反之,那些主观的认识,往往可能是偏颇和错误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从根本上缺乏探索和实践,反而是让那些主观的或者机械的、僵化的、死的知识成为人们思维的一种方法。真正的记忆,是长期性的记忆、过程性的记忆、理解的记忆,是最高的境界。我反对很多人提倡的国学中的死记硬背,《三字经》啊什么的,在这些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多读,多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去体味,这样可能就慢慢记住了。如果仅仅是死记硬背,不懂意义的话,其实毫无意义。现在你再让你的孩子把我们的“四书五经”、《二十四孝》《小窗幽记》《围炉夜话》《菜根谭》等典籍全部背下来,背下来的结果是什么?是这个人满口都是“之乎者也”,此外,别无他用。

我觉得我们在教育的方式上还是应该多借鉴西方的或者犹太人的方式。因为真正科学的道路就是从客观到自主,再到自由,科学的核心就是探索和实践,只有通过探索和实践逐渐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另外,从教育的本质上讲,知识是不能脱离它产生的过程的。

2004年的时候我结识一个作家叫杨显惠,我曾经给他出过一本书叫《夹边沟记事》。后来2004年的10月份在上海,耶鲁大学和清华大学组织了一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峰论坛,其中有一个耶鲁大学的教授,就是杨显惠书中提到的“萝卜头”,要见杨显惠,杨显惠顺便把我也请去了。那次论坛上,中国的很多大学校长及有名的院士都作演讲,像清华大学的钱易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的屠梅曾院长等。中国人讲课就是把PPT一放,然后概念、定义、范畴、过程,给你照本宣科,不管是院士还是教授,都是这么一个流程。所以这课讲完以后,我到现在为止,一句话都不记得了。但是,其中有一个犹太教授,他讲了一课我现在仍记忆犹新。他讲可持续发展,他一上来就拿了两箱芒果汁上来,每个人发了一盒芒果汁,然后说:“同学们,你们把芒果汁打开要喝掉。”大家挺高兴,一上来就很有新意,喝完以后所有人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要进行讨论,讨论一下芒果汁的包装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这种材料的成本有多高,将来垃圾处理的时候有没有污染,有什么办法降低成本,变成一个低碳的,或者绿色的包装。大家要出主意,每个小组讨论完以后,拿一个方案在黑板上讲一讲,你的结论是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你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后老师说:“你看,今天你们想得非常好,你们讲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启迪意义,我想讲的也就是这些。”我们的老师往往是满堂灌,讲一些自认为非常正确的废话,其实对学生毫无价值。你看这个过程我就记住了,他是通过讨论和实验告诉我们一种思维方式,用一种探索和实践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我觉得这就是科学的本质。知识是一个复杂和有机的活动过程,一旦把知识从认知的过程中抽取出来,就必然成为死的知识,知识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应用,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索和实践。

犹太人认为一个人学了很多知识,又没有用,又找不到工作,又没有智慧,那他就是一头驴。因此,我呼吁大学生一定要用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去真正地学习,如果完全按照原来那种僵死的方式学习,即使念完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中国的很多学校,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往往让一个有感情和有需求的学生成为一个死知识的容器。学校只承认教科书,或者考试卷子中的标准答案,而不引导学生关心鲜活的生活。因此,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非常痛苦。

我的女儿现在去爱尔兰了,当年她厌学到了一提到学校就恨不得拿一个炸药包去炸掉教室的程度。我认识许多学术界的一流学者,他们的孩子没有一个人喜欢学校。我都问过,因为当时我的女儿学习不太好,我就想知道其他的孩子是什么样的。结果发现都一样,对于学校那种照本宣科的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孩子们都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在这种学习中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成长的快乐。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种子,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只有这样才能健康而茁壮地成长。获得知识的过程,首先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分析、判断、选择和讨论的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之中发挥每一个人的责任感、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的教育,就是先进的理念和最优的实践,或者说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一句话概括就是,培养一个好人加一个认知世界的方法,或者是先进的理念加最优的实践。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其实教育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因为农业中,每一粒种子种下去以后,需要阳光、空气和水,而工业是批量生产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批量生产,生产完了以后都差不多,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头脑,情感和心灵都被阉割了。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也就是刘德华、成龙、周杰伦。但是真正的具体分析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是没有的,所以这样的人,将来到社会上怎么才能找到工作?找到工作以后怎样才能胜任工作呢?我有个观点,并不是中国的大学生过剩了,不是的,真正的人才哪里都需要。如果你不是人才的话,给你白发工资哪里都不可能。

有一个现象我这里想说一说。我们的大学教育在产业化以后,盲目地扩张,人很多,没有老师。我有一次到广州的一个大学城去讲课,讲完课,孩子们把我围住,问这问那,我就感觉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可爱,闪烁着一双双希望的眼睛,求知若渴。但是下课以后,老师都走了,都回城里去了,孩子们仿佛被流放到一座心灵的孤岛上。

所以我很痛心,我希望中国有良知的人能够掀起中国的第二次教育革命,真正去探索和实践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有个学者写了一本书叫《如何才能掀起中国的第二次教育革命》,我讲的很多观点包括犹太人的观点,跟他是不谋而合的,所以我对这个学者的思想是非常赞同的。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解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动力和热情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激发每个人的个性和潜能,从而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一个人自己喜欢的,就必然会主动的,他当然有热情、有动力、有创造力。不喜欢,就是被动的。问题是怎么让学生喜欢,照本宣科,枯燥又乏味,他们当然讨厌了,当然会打瞌睡了。本来很多问题有一百多个答案,但是我们的考试卷弄一个ABCD硬是让你机械式地回答,要么就是让你去碰运气,而不是一个思考和理解的过程。所以在这点上,我觉得我们古代的科举制其实比现代教育还更有可取之处,因为它毕竟要写一篇文章,把你所有的才华和思想都浓缩在一篇文章里,很多考场技巧性的东西就不需要了。但是我们的儒家文化和科举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只考语文不考数学,不考物理,不考化学,所以中国的自然科学就不行,跟科举制也有很大关系。另外,中国的科举制有个核心观念就是“学而优则仕”,让你出来就去当官,而当官的结果是什么?我在一个省政府办公厅里当过秘书,我总结了六个字,就是“服务、服从和服气”,就是一个政府的工作人员,这样的学而优则仕,是产生不了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的,所以你看那个《二十四史》里,真正能够把那些有个性且在各个领域有贡献的作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写进去的很少,或者写进去也是只言片语。但是,凡是地委书记以上的什么太守、司马之类的官员,全部进入中国的历史,而这些中国的官僚,恰恰就是唯命是从,一个服务、服从、服气的高级奴才。

这样的教育,其实是沿袭了中国的政治教育思想,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问题。当然这个观点一定有许多学国学的人不太赞同,我希望以后有机会能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

因此,教育的起点就是解决问题,学生首先是一个鲜活的人,人的核心是什么?我之前讲了,就是灵魂、品格和智慧的教育,人通过探索和实践逐渐成长,教育应尽可能缩短课堂与真实生活及社会之间的距离,学习过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机会。

前几天我女儿从爱尔兰给我打电话:高一总共有20门课,必修课才两门——英语和数学,选修课九门。最后考试的时候,九门课全考,但是考完了你就自选,选你最喜欢的七门课。或者选分数最高的七门课。高中就学艺术、商业和管理课,我女儿告诉我说:“爸爸,我最喜欢的课是什么呢?就是戏剧艺术。”她说老师上课的时候说到小猪,所有的人都趴在地上学猪叫,说一声羊,学生就都变成绵羊了,模仿它们的动作,很好玩,她就喜欢,因为接近社会,接近真实。这样的教育,孩子记忆力就非常鲜活,如果把一切都扁平化了、机械化了,变成一个死的符号了,我觉得孩子很反感,是很枯燥乏味的。

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进入鲜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之中,逐渐地引导和启迪他们,激发他们的潜能和爱好,我觉得这样的人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用和有价值的人。前几天,鹏飞一力公司要出一本书叫《我的孩子是中等生》。作者认为中等生将来才是社会的栋梁,真正那些学习最好的学生,可能将来到了社会上不一定是最优秀的。

当然这个观点是部分人赞成的,因为国外也有很多优秀的学者曾经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就中国的现实来说,我觉得中等生的潜力可能更大,因为他没有完全被一些老师要求的那套成规戒律所套牢,还没有变得彻底僵化。

问号代表一切

综上所述,我最想告诉中国教育界同人的一句话就是:“问号代表一切。”前面提到,华中师大的校长也说,中国的学生没有质疑能力。他在16分钟的讲话中,先后82次提到“质疑”二字,就是说中国的学生不善于质疑,不善于提问。6月份我去以色列的时候,到以色列科学院一个天才儿童游乐园去参观。看到有一个导游穿着T恤衫,T恤衫后面画了一个大问号。我当时很奇怪,中国人的T恤,什么图案?奥运、国家大事、文化,或者广告,她的T恤上居然画了个问号,我就一下子注意到了。她首先给我们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天才儿童游乐园里总共有88个实验,都是些什么实验呢?

第一个实验是一个“锅”,“锅”上贴的是白的、发亮的那种锡纸。她把这个“锅”一转,对着太阳,然后拿一根棍儿,往中央一伸,呼——这木棍就着火了,然后再转过来,就不着了。我特别奇怪,其实这就是我们物理学中所学的“聚焦”,焦点对住了,这根木棍就着火了。

她做的第二个实验是什么呢?她一按按钮,啪,喷泉,离远一看,哦!这儿有一道彩虹,那儿也有一道彩虹,其实这是光学现象,折射原理。

第三个实验进入一个大棚,桌上放着两盆花,一盆花是用布的罩子把它罩住了,另外一盆花没罩,没罩的这一盆花,长得枝繁叶茂,而罩着的这盆花都枯萎了。其实这是光合作用,太阳光照的原理。

他们这里的所有实验,全是用这样一种方法,把我们中学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常识,浓缩到实验当中。做完第三个实验以后,我特别激动,我说:“问号代表一切。”我回来一定要写一本书,因为中国人不会思考,不善于思考,不敢于思考,没有问号就是我们当代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这个问号太重要了!后来我看到中央电视台播的一部11集的名叫《走进以色列》的专题片,里面有一个雕塑家,他用石头雕塑了一个作品就是大问号。包括以色列的总统佩雷斯,他们也都讲到问号了。如果说用一个符号代表犹太人的科学精神的话,最能代表犹太人思维传统的就是问号。这让我想起了两个故事:

一个故事说的是197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拉比。拉比获奖后,有人向他请教说:“你如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呢?”他说:“我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啊,全靠我妈妈。”“那么,你妈妈是怎样培养你的呢?”他说:“我妈妈没有怎么培养我,每天回家以后就问我一句话: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你问了一个什么样的好问题?从此以后我就养成了一个提问的习惯,所以我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哈佛大学的第27任校长萨默斯。萨默斯是名门之后,萨默斯的父母都是哈佛大学经济学的教授,他叔叔萨缪尔森是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经济学的一个“大腕”,他的舅舅肯尼思·阿罗是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默斯两岁的时候,就能把马路上跑的所有汽车的型号都辨认出来;7岁的时候,就能说出美国内阁的名单;9岁的时候,就在学校辩论,连老师都辩论不过他;19岁的时候,连他的舅舅诺贝尔奖得主肯尼思·阿罗都辩论不过他。他是个绝对的天才,后来成为克林顿时期的美国财政部长,最后当了哈佛大学校长。那么,有人就问了,他的成功,有什么秘诀啊?他说没什么秘诀,“每次,我爸和我妈带着我坐车、过马路的时候,他们就会不断地问我问题。他们说:如果马路上堵车了,孩子啊,你会怎么办?如果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了,孩子你会怎么办?从此以后,我就养成了一个思维习惯,我遇到所有的问题,就要探究其中的原因,然后就想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才有今天。”

所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甚至从个案上我都认为犹太教育核心中的核心,就是“问号代表一切”。因为好奇心和探究欲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挖掘和引导这种本能,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让孩子们从小在探索和实践中成长,从而体会生命的真谛。如果学校扼杀了孩子的这种天性,取而代之的是强制、威慑和空洞的说教,那么很有可能就变成违反人性的教育,使孩子感到压抑和扭曲,从而丧失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就是理论上的解释。所谓的教育,始于体验,终于认识,学生听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一切真实的体验,都使他们的生命得到升华。所以,必须运用科学的规律,去引导孩子,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不等于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学会思考、理解、探索和传承。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探索和实践意味着对人性的尊重与捍卫,灌输式的和填鸭式的教育,意味着相信权威和无条件地接受,剥夺了人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是专制和奴化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讲授行为的主体是教师,探究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非常主动。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主动、自信、具有责任和尊严,这一切是人获得幸福的前提与保障。探究和对话式的教育,源于好奇和质疑,目的是唤醒人的思维潜能和心智潜能,从而捕获智慧。正如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所言:“没有比试探和出错、猜想与反驳的方法更加理性的程序。”探索和实践的目的是什么?是吸收,吸收是手段,释放是目的,因而展示的快乐是潜能释放的体现。所以展示是一种潜在的价值追求,我进步,故我在,成功的展示,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严。一所学校的历史与成就,应该在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和学生作品的展览中来体现,这就是我对中国的教育界现在存在的问题最想说的话。

“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学家来操劳”

下面我再讲几个人的故事:

第一个人叫阿西莫夫,是美国的科幻大师,他一生中总共出版了480部著作,他是一个绝对天才。在他去世前的近10年之内,每年都出版10本书,而且本本都是精品。他的科幻小说影响了好几代人。阿西莫夫本人是非常有名的怀疑论者,他明确表示不相信上帝,也不相信灵魂不朽,他认为《圣经》的很多内容是有问题的。

阿西莫夫生于1920年1月2日,死于1992年4月6日,被誉为“唯一能够用双手和双脚同时分别打出不同著作”的人。阿西莫夫去世时,著名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说:“世界只有一个阿西莫夫,现在阿西莫夫不在了,世界变成了一个更加可怜的地方。”另外一个科幻大师哈里·埃利森说:“由于阿西莫夫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要怀疑一切,所以我们无法说出他去了哪里,只能说他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这两句颂扬之词是对他最高的评价了。

阿西莫夫也曾经说过:“因为科学家不能合成蔗糖,所以上帝存在。哦,上帝可能存在,但我不想在这里争辩这个观点。”阿西莫夫在临终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阿西莫夫。”阿西莫夫最令同行们反感的一个行为是什么呢?一旦在沙龙中谈起宇宙和世界时,人们很快就会发现,他讲的所有的话都接近最权威的,别人就没有发言的机会,所以人们很讨厌他。他们那一批科幻作家,经常在一起聚会,每次聚会,在饭菜上来以后,阿西莫夫向每一个人提出一个问题,说:“你必须告诉我,你从现在开始继续活着的理由,如果你不能讲出一个合适的理由,对不起,下次的沙龙你别来了。”我非常喜欢阿西莫夫这个人。

科普大师卡尔·萨根也是犹太人,在说到阿西莫夫时,他讲过这样一件事:法国人克里蒙梭说过这样一句话:“战争太重要了,不能单由军人操劳。”而阿西莫夫仿照克里蒙梭,也说过:“科学太重要了,也不能单由科学家来操劳。”所以他要写科普和科幻作品。

中国的科幻作家真是太少了,我小的时候读过叶永烈写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可是后来叶永烈写了“四人帮”系列,现在几乎不写了。我不知道现在最火的儿童作家能不能写出一些让孩子非常喜欢的,同时又传播科普常识的、对人类有用的、能够激发孩子兴趣和想象力的这样一些科幻著作。如果中国能有一大批像阿西莫夫和萨根这样的科普作家的话,我相信中国的未来是光明的。我们总共有8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这是华裔,并不都是真正的华人,如果在中国他们还能够获奖吗?所以我为什么要讲科幻、讲继续活着的理由呢?关键是从现在要呼吁中国人树立科普和科幻意识,因为现在这个世界,是一个科技的世界。

另外有一个人是一位俄罗斯数学家,名叫佩雷尔曼,也是一名犹太人,同时也是个怪才。2010年6月8日,世界上最优秀的一批数学家聚集在巴黎给佩雷尔曼颁发千禧数学奖,但是他却不在场,他拒绝领这个奖,尽管这个奖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奖金是1万美元,他拒绝了,就像当年的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一样。这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荣誉啊,但是他拒绝了。甚至有几个数学家协会的领导几次找他谈话让他出席,让他领奖,他还是不去。当时,有个领导去找佩雷尔曼,佩雷尔曼是个非常懂礼貌的人,他虽然是个怪人,但是很优雅,他告诉这位数学领袖说:“我需要考虑一下,如果决定领奖的话,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研究所。”佩雷尔曼还说:“我愿意跟我妈妈住在一起,我不愿意参加那些世俗的纷扰。”他觉得世俗太喧闹了,这些数学家们的功利心太重了,佩雷尔曼的这句话,给当时的中外学术界一记响亮的耳光,因为他的心态是非常阳光的,是飘逸的,是超凡脱俗的,而我们整个世界,却太世俗化了。

中国的科学界,我相信这样的人很少。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讲这两个人的故事,尤其是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此外我也想借此呼唤中国的科学精神。

同类推荐
  • 关于庄子的五十四种解读与书写

    关于庄子的五十四种解读与书写

    本书共有54个篇章,如“与物无待”、“万物皆一”、“天下至正”、“从容无为”等,皆由3部分组成:1.庄子语(原话);2.作者的解读及感悟;3.书法(庄子语)。作者为知名书法家及作家,稿中有些是在《书法报》等媒体发表过的篇章,有些则是新写的内容,作者对庄子话语的解读,富有哲理、给人启迪,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书法书写飘逸洒脱、独具一格。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位传奇之士,他博学多才,诲人不倦,传承着释迦牟尼的伟大教化,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 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

    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

    《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内容包括史前的蒙昧时代、史前的野蛮时代、、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婚姻的三种形式。
  •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本书稿是针对我国著名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和著作,进行全方位解读分析的社科读本。作者将哲学通俗化的一种尝试,试图跟着冯友兰先生的思路,以中国哲学问题为核心,来讲哲学。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
  • 别在意别人走多快,专注于自己走多远

    别在意别人走多快,专注于自己走多远

    这个世界有时像个漩涡,稍不留意就被卷入其中。你看着大家都在做的事,听着大家都在说的话,不知不觉,你也成了别人口中的“大家”一员。突然有一天有人问你,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就像被远射灯照射的迷途小鹿,一脸茫然与惶恐。你似乎什么都想做一点,又好像什么都做不了。一时间,专注成了一件难事。有人相伴固然很好,但别让太多嘈杂迷失了自己;有时候你需要关上一些窗户,独留一扇自在呼吸。专注你想做的事,心无旁鹜且乐在其中。
热门推荐
  • 不负卿城时光

    不负卿城时光

    再相遇,她已经不记得他了,而他,步步为营,让她再次为他沦陷,从幼儿到少年,从少年到老年,从校服到婚纱,他偏执又毫无保留的爱一直都在,他们不负卿城时光
  • 七录樊川

    七录樊川

    花朵朵很是纠结,不停的叹息着,一声接着一声,让旁边站着的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的心,都要碎掉了。又是一声叹息,想我年纪轻轻,才二十几,就有一个一千岁的儿子,女儿。孩子他爹哪,年龄比自己大多少!还成过亲,悄悄地告诉你,已经是二手的了,想到这里,更是惆怅,“想我年纪轻轻的,就成了继室,真是前途一片灰暗啊!”某个男人,再也忍不住了,羞涩的说道:“孩子他娘,有你这么说孩子爹的吗?还有,二手是什么意思?人家可是将整个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你……”片段一:肚子里的孩子将某人折腾的厉害了,说道“你们等着吧,等你们长大了,到可以打的年纪了,我非好好教训你们不可……”晏千宸附和着:“到时候我和你一起教训他们。”某女不高兴了,身子一装过去,说道:“可怜的孩子,你爹现在就想着揍你们了……”晏千宸觉得好冤枉,老婆,我这是帮你啊,怎么就不对了哪?
  • 我,首富继承人

    我,首富继承人

    我,首富继承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什么也不敢问!只能无奈接受。好嗨哦……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一夜暴富已经算不上什么!PS:新书《妖孽村医》已发,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委屈王爷了

    委屈王爷了

    林霖近日对一本话本着了迷,她瞧不起懦弱王妃“若我做王妃,才不至于那么窝囊”“诶?我怎么穿越了”林霖想起话本里的种种故事,才忽然明白自己穿越了这一次,她做了那王妃这一次,她才不会如此窝囊“本王不爱莲子羹。”“本宫好不容易才学会的莲子羹!”“……本王突然想吃了。”“……”
  • 暮秋临冬到不见春

    暮秋临冬到不见春

    我看到晨光熹微到落日余晖,又听到蝉鸣震耳,至闻到梅香扑鼻。我踏着皑皑白雪,穿越飒飒红叶。自始至终,我所期待的、希望的、深爱的只有你;你是我的世界、全部,所以,你可以喜欢我吗?一下也好,如果不行就算了…………
  • 太一仙门

    太一仙门

    姜尧因家族驱逐,接过了一个没落修仙宗门的掌门之位,同时还让他迎娶心智不全的前任掌门女儿为妻。仙骨破碎的他,该如何应对这一切,如何让没落的宗门重新在弱肉强食的修仙界崛起,如何使之成为三界至强,从而笑傲三界呢?
  • 王爷有本事你跟我走

    王爷有本事你跟我走

    穿越古代,沦为废柴女,被迫嫁给高冷王爷。你们以为我会被这样子被这该死的王爷整?不,我要纵横江湖然后让这该死的王爷乖乖跟我走。宫斗,江湖,朝廷,村庄……只有你们想不到的没有写不到的。
  • “坏”上司是所好学校

    “坏”上司是所好学校

    有人的地方就有职场,有职场的地方就有上司。身处是非险恶的职场之中,谁都无法摆脱与上司的关系,他们似乎永远都在对你的一举一动指手画脚,引出一连串的矛盾和麻烦。于是,在下属的心里上司就有了“好”与“坏”之分。不过,这里的“好”与“坏”和我们平常理解的概念有所不同,它并非是指一个人的品质,而是指一种行事风格,多数情况下还特指“对内不对外”的行事风格!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变身二次元便当少女

    变身二次元便当少女

    当你喜爱的二次元少女在你面前闭上眼睛,坐在屏幕前的你是否会感到遗憾?坚持住,我来了!拯救这些领了便当的少女刻不容缓!……画风本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状况?……「喂,送外卖的,麻烦领一下你的便当。」「不领,滚!」……总之,这是一个化身那些领了便当的少女,在二次元里自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