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10700000002

第2章 洪武帝御驾归西 建文君密谋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崩于金陵,留遗诏曰——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讣告四出,天下缟素……

是月下旬,北平府。

此间正值北平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眼下正是申时,北平城内大街小巷空空荡荡,人们大都窝在自家院子的树荫下打着盹儿,期盼着黑夜早些来临,让被炎日炙烤了一整天的大地能稍微凉快一些。这时分外头烈日当空,通常不会有人走街串巷。只有等过了酉时,路面上才会有些行人。

忽然,城南丽正门外传来一阵由远及近的马蹄声,正蜷缩在城门洞内打盹的小卒们被响声惊醒。就在众人尚揉眼伸懒腰时,一辆马车已在数十骑士的簇拥下穿过城门飞驰而去,只在黄土路上留下一片凌乱的马蹄印和两道平行的车轮痕迹。

“咦!刚才过去的不是王爷的辂车么?”一个小卒惊奇地叫道。

“怎么可能!王爷几日前才南下,眼下应刚到京师才是,怎会折返回来?”一名小旗服饰的军校立刻驳道。

“二狗子没瞧错,抹金铜凤头、如意滴珠板、红漆轮辐,车身还挂着白绢儿,不是王爷的辂车又是什么?”

“是王爷的辂车,错不了!”不一会儿,其他士卒也嚷起来,一致认定方才过去的就是亲王专用的辂车。

见大家众口一词,本来信心满满的小旗顿也犯了迷糊:“真是王爷的车?可王爷不是进京奔丧了吗?怎会这么快便返回北平呢?”

……

把守丽正门的兵士们没有看错,方才过去的正是燕王朱棣的辂车。朱棣当然没有注意到车外的这些门卒,此时的他,正为近日来的连番惊变忧心不已。

朱棣今年三十九岁。洪武三年,年仅十一岁的他被封为燕王,十年之后就藩北平。其时大明开国未久,故元朝廷北遁塞外,仍具有相当实力,且一直觊觎中原。北平作为元代故都,边防根本之地,地位至关重要。朱棣自打进入北平那一天起,便与秦、晋等其他就藩边塞要地的“塞王”一起,担当起了戍守边疆之责。而这位年轻的王爷也确实不负重托,把这个塞王当的是风生水起。洪武二十三年与洪武二十八年,朱棣两次率军出塞,均大获全胜,一时声名鹊起。随着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相继薨逝,朱棣以皇四子身份位居诸王之长,亦被朱元璋视为北方柱石。就在上个月,朱元璋还下敕旨,命朱棣节制诸军出塞,备卫开平。正当朱棣整治兵马,雄心勃勃地准备再大干一场之时,京师竟传来噩耗:自己的父皇,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已于本月初十驾崩!

接到讣告,朱棣失声痛哭,当晚便轻装简从,南下奔丧。谁知车驾行至淮安,朝廷却遣使颁来一份敕符,除告知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之事外,还带来了命其不得进京的新旨意。先帝既崩,新君却不准诸位皇叔进京奔丧,这让朱棣如何忍得?不过圣旨不容置喙,且先前与讣告一同送达的遗诏中也确有“诸王临国中,勿至京师”的话语。饶是朱棣满腔疑虑,也只能中途而返。而在回北平的路上,朱棣越想越觉得此事蹊跷。此时的他,急需要一个人来替其解开这诸多迷惑。

“王爷,庆寿寺到了。”车门外飘进一阵尖细之声。朱棣一愣,方觉车驾已停。他起身弯腰,打开门钻了出来,已在门外候着的燕王府副承奉内官黄俨忙上前侍候。朱棣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身着皂色常服、身披黑条浅红袈裟的枯瘦老僧,正独自站在寺门前台阶下迎候自己。

朱棣急忙上前,双手合十对着老僧行了一礼道:“暑气正重,道衍师父门内迎我便是,何必当此烈日,倒叫我着实过意不去。”

道衍双手合十道:“王爷言重了,贫僧常年于屋内打坐修行,虽是暑日,偶尔出来却也无妨!此地炎热,王爷劳顿之躯,还请移驾禅房叙话。”

朱棣心知其意,便不再寒暄,随着道衍直至后院禅房。

道衍禅房不大,却独成一屋,周围并无其他建筑。二人进屋坐定,一个小沙弥进来小心奉上两杯茶,便又轻声退出。朱棣的心腹爱将,燕山中护卫副千户朱能将门带上,于屋外警戒。

房内静寂下来。朱棣啜着茶,心中还在理着这诸多疑惑,一时并未开口。道衍则一手捏动着佛珠,于旁静静等候。

道衍本姓姚,苏州府辖下长洲人,前元至正十二年便出家为僧,至今已有四十六年。虽身入佛门,道衍却不是拘泥于佛家一脉之人。相反,他于元末明初之际求学名山多年,不仅通晓儒、释、道,亦对相术、兵家多有涉猎。洪武十五年,孝慈皇后马氏去世,诸王赴京奔丧,遭遇丧妻之痛的朱元璋便令选高僧随侍诸王,为马皇后诵经祈福。道衍受僧人司左善世宗泐之荐,侍于燕王。

道衍初逢朱棣,观其面容,只见其鼻梁高挺,额骨中央高耸、形状如日,此正《相书》中所谓之帝王之相,便心生惊奇。待二人接触,道衍发现这个燕王文武之才兼备,言谈举止间稳健从容,尽显丈夫本色,且度量恢廓。有了这么个印象,他断定其乃不世之雄主,将来必有一番大作为。

本来,高僧侍王只为诵经。但道衍一直胸怀大志,其之所以应征,就是想趁此机会寻一雄略之主,辅佐其建下赫赫伟业,从而也成就传世美名。早在入选之前,他便听闻诸王中以燕王才略最佳,故专门托宗泐将其推荐给朱棣。

朱棣本也是有满腔抱负之人。到北平这座塞防重镇就藩后,他更是雄心勃勃,欲有所作为。这两年来他礼贤下士,不断招揽英杰。这一次,朱棣还以为道衍不过是佛法高深,孰料详谈后发现其竟身负经纬之学,他当即如获至宝。道衍一到北平,便当上庆寿寺住持。朱棣对道衍十分敬重,倚为腹心谋臣,平日遇有难事,便与他一起商议,两人明为主臣,实则师徒。如今遇此大变,朱棣岂能不找这位师父讨教?

过了半晌,朱棣方开口问道:“近日之事,大师可都知晓?”

道衍徐徐道:“先帝遗诏,王爷南下次日贫僧已在世子处看过,今上敕符王爷亦先遣人告知,以贫僧冷眼观之,这一诏一敕,其中大有深意。”

“愿闻其详!”朱棣顿时精神一振,忙坐直了洗耳恭听。

“以贫僧所见,此中疑点有三!”道衍压低声音道,“先帝于本月初十升遐,十六便入葬孝陵,先后相隔不过七日。历代帝王丧仪向来隆重,今上于先帝葬礼如此匆忙,这岂是人伦之道?其二,遗诏之中,有命诸王毋至京师之语。但洪武十五年孝慈皇后大行,王爷与诸位已就藩的亲王均有回京奔丧,当时怎么没有毋至京师的话?且父丧子归,本是天理人伦,即便是臣子,倘遇双亲亡故,尚需丁忧归乡,守孝三年,何况皇家?先帝素重孝道,又岂能出此夺情之语?其三,遗诏提到‘王国所在文武吏士,俱听朝廷节制,唯护卫官军听王’,这便是要夺了诸王节制军队之权。藩王统领诸军,本就是先帝所创,岂会毫无风声地便行废止?且即便要废,先帝在世时一纸诏书便是,诸王身为皇子,又岂敢不从?再说,上月先帝还有敕旨,命王爷统领燕、辽官军出塞,这哪里又是要废藩王统兵之权的兆头?遗诏中所言,岂不离奇?”

道衍娓娓道来,朱棣细听之下大有醍醐灌顶之感。其实以上种种,朱棣这几日也有想过,但因连遇惊变,一向稳重的他也未免有些失了方寸,且加上连日车马劳顿,故一直未有机会理清罢了。道衍的这番话,使其缠绕心中多日的疑虑终于解开。但是,明白过来的朱棣却丝毫没有解脱之感,相反,却在炎炎夏日里感到凉意沁心。许久,他才结结巴巴地问道:“依师父所见,这份遗诏是……伪诏?”

“伪诏谈不上,历代帝王遗诏,多由继位之君或顾命辅臣所制,倒也无人指其为伪!不过若贫僧所断不虚,先帝遗诏十有八九非其本意!”

“那也是矫诏!”朱棣愤然道,“连本王奔丧也要拦阻,天下岂有此等道理!这必是奸人蛊惑今上,愚弄天下的伎俩!”

其实朱棣心中明白,能发此遗诏,最终还得自己的大侄儿——新任天子朱允炆亲自决定。不过他素来谨慎,即便明知此乃绝对隐秘,也不愿直接“构陷”今上,无奈之下只好拿所谓的“奸人”出气。

道衍久侍燕王,熟知他的性格,只是微微一笑,也不反驳,过了片刻方道:“此事既已明了,不知王爷将做何打算?”

“朝廷既已下旨,我又能如何?”朱棣苦笑道,“就算遗诏是假,我无凭无据,难道还能抗旨不遵?”

“王爷错了,遗诏真伪其实并不重要,最要紧的是朝廷,也就是当今圣上对诸藩的态度!”道衍三角眼中精光一闪,口中蹦出这么一句话来。本还在失落中的朱棣心中一惊,忙又打起精神,静待下文。

“王爷请想,新君刚一登基,便匆忙安葬先帝,并以遗诏之命阻诸王会葬,究其原因,必是皇上年轻望浅,怕各位叔叔借机发难。而收诸王统兵之权,则是对诸王已不信任,借此机会削其实力,以防藩王日后以兵相挟。王爷身为诸藩之长,又数次统军出塞,屡立功勋,恐怕最为朝廷所忌惮者便是您啊!”

朱棣越听越惊。就在数月前,他还是国之重藩,北军主帅;而如今父皇一死,他却转眼间成了朝廷心腹之患。这种角色之间的巨大落差,把这位战场上驰骋纵横的王爷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过了好一阵,他方不自信地说道:“师父神算,不过朝廷毕竟只是削了我等统兵之权,也不见得还有别的举措,且今上素来仁孝,诸王均为其亲叔,如今兵权既削,应不至于再加为难吧?”

“王爷所说也有道理。贫僧所言亦只是揣测而已,皇上心意到底如何,贫僧也不敢妄下断言,只能静观其变罢了,只是王爷以后需愈加谨慎,切莫落了口实于人。还有……”说到这里,道衍忽敛了笑意,压低嗓音道,“京城那边儿,王爷可暗中捎封密信过去,请他务要将皇上心思打探明白。”

朱棣一愣,继而面露犹豫之色:“此非常之时,贸然请他相助,会不会给他带来祸患?”

“王爷多虑了。如今正逢大变,京内打探消息者不知凡几,皇上又方登基,百事芜杂,哪有工夫关注到他?”

朱棣见道衍一脸自信,又思忖片刻,方重重点了点头。

金陵乃江南第一名城。前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率军渡江,一举攻下当时还叫集庆的金陵城,并改名为应天。此后,朱元璋以此城为根基,东征西讨十余载,终于一统天下,创建大明。洪武十一年,应天正式被定为大明京师。金陵本就是六朝古都,大明建都于此数十载,更使得这座城人文荟萃、商贾云集,逐渐成为天下第一大城。若在平时,数十万天子脚下的臣民或公门当值,或开铺经商,或走街串巷卖苦力、访亲友,把这块金粉之地烘托得是热闹非凡。但眼下,这座城却略显冷清,大街之上车马匆匆,酒肆茶楼客源寥寥。前些日子,坐了三十一年龙廷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龙驭上宾,整个京师瞬间安静下来。虽然太祖遗诏中仅让臣民服孝三日即可,但皇城外的百姓们仍不敢过于放肆。而平日里寻欢作乐的官员勋戚们,此刻更是谨慎,除了去衙门当值,便待在家里闷头不出,唯恐因贪这一时之欢,被科道言官或官场宿敌抖搂出来,毁了自己的名声和前程。而在坐落于东城的皇宫内,大小内官和都人们,连走路都踮起着脚跟,小心翼翼到了极致。

此时,在紫禁城外廷的武英殿内,大明天子朱允炆正与心腹重臣齐泰、黄子澄商议着纷杂政事。

朱允炆今年二十二岁。洪武二十五年,他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半年后,年仅十五岁的他便被立为皇太孙。前些天,皇祖父朱元璋驾崩于西宫,朱允炆大哭于地。在一众文武劝进之下,他于朱元璋下葬孝陵之日登基为帝,改元“建文”,并尊谥朱元璋为高皇帝,庙号“太祖”。

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任天子,建文丝毫没有继承其祖父杀伐果断、坚韧不拔的气质;相反,这位以诗文见长的年轻皇帝,有着与其瘦削身材相似的柔弱性格。优柔寡断、缺乏定见是他最让太祖不满意之处。不过好在建文深受儒家熏陶,学问与品性都是一流,尤其是“宽仁厚道”“知书达礼”二节,更是为天下文人所称道,这才让一向极重“文治”的朱元璋放心将大位传给他。不过尽管满腹经纶,且早在做皇太孙时便已学习打理政务,但一朝登基,面对扑面而来的诸多国事,建文仍显得有些不适应,而一向为其敬重的齐泰、黄子澄二人则成为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

“黄爱卿,转眼就是七月,按制当行时享之礼,你等可准备妥当?”所谓时享,乃明代宗庙之祭礼,一年之内,每季首月及年终共行五次。黄子澄是太常寺卿,这祭祀之事乃其职掌,故建文此时问他。

“回禀陛下,一早就开始准备了,昨日臣与礼部、光禄寺会揖,已将此事商议妥当,并拟了个方略,请陛下圣裁。”黄子澄赶紧应答,并从袖中掏出一个奏本,毕恭毕敬呈给建文。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的探花,入仕后又历任太子朱标与太孙朱允炆的伴读,学问文章自是没话说的,办事也是尽心尽力,甚得建文器重。现在黄子澄论职虽只是个正三品的小九卿衙门掌印,但要说到圣眷,其实已是满朝文武之首。

建文接过奏本,从头到尾仔细阅览了一遍,方合上微微颔首道:“朕看可以。不过此次时享乃皇祖父升遐后之首祭,务须郑重,万不可出现差池!”

“臣必仔细办理,请陛下放心。”黄子澄忙一揖作答。

建文伸手一虚扶,示意他平身,旋又将目光转向齐泰道:“齐爱卿,诸藩削除统兵之权一事可还顺利?”

齐泰是黄子澄的同年,本为兵部左侍郎。建文昔日便与他相熟,知其通晓兵事。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因担心藩王权力过重,便与齐泰、黄子澄商议,以遗诏的名义收回各王统兵之权,并命齐泰督办此事。建文正式登基后,升齐泰为兵部尚书,与升任太常寺卿的黄子澄一起参与国政。

见皇上问话,齐泰忙躬身答道:“回陛下,此事一切顺利!据各省都司来报,诸王虽有不解,但因是先帝遗诏所命,俱都遵旨照办,现除各王护卫外,天下卫所已俱归朝廷所有。只是各王带兵久了,辖下武官多受其恩惠,恐还需调换一番,方可放心。”

“爱卿说的是燕王吧!”建文见事情办得顺利,心中一时大安,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二叔、三叔已先去世,诸塞王中,带兵久的也就只有四叔了。不过四叔是诸王之长,且此次回京奔丧,又被朕用敕符挡了回去,恐其心中会有不平。若是眼下便调换北平武官,四叔于朕误会恐怕更深,且其脸面上也下不来。依朕看,此事还是从长计议为好。”

黄子澄在一旁,见建文有松懈之意,忙奏道:“陛下所虑甚是,但燕王为诸王之长,且久镇北平,实力雄厚,虽不可操之过急,但仍需严加防备。”

严防宗藩亦是建文本人定下的调子,但他想了一想仍道:“黄爱卿所言确有道理。但燕王毕竟乃皇祖父之子,朕之亲叔,虽说昔日兵权重了些,但毕竟也是皇祖父给的。且先前遗诏一下,四叔也未有梗阻,仍将兵权交了出来。依朕看,他的心还是忠于朝廷的。如今兵权已收,爱卿仍要朕严加防范,四叔知道,岂能不生忧虑?外人若知,怕会说朕不顾叔侄之情,朕不得不慎啊。”

黄子澄与齐泰二人对视一眼,心中均闪过同一个念头:这位皇上好是好,就是优柔寡断了些。黄子澄遂再禀道:“臣非离间宗亲,只是藩王之事,于我大明江山之稳固关系重大,臣虽愚昧,不得不斗胆进此言,还望陛下以社稷为重。”

建文帝皱眉不语,黄子澄见其脸上仍有几分犹豫之色,索性心一横道:“陛下可还记得昔日东角门之语?”

建文闻言浑身一震,一缕思绪不由飘回到了那个秋天……

那还是五年前的事。洪武二十六年八月,秦、晋、燕、周、齐五位王爷来朝,朱元璋在华盖殿举行家宴,朱允炆也出席作陪。去年夏天刚遭遇丧太子之痛的朱元璋见到五个儿子十分高兴,五位皇子自也是绞尽脑汁地专挑好话奉承父皇,席间众人欢声笑语,觥筹交错,一片其乐融融之象。

酒足饭饱后,朱元璋对诸子笑道:“朕昔日东征西讨,戎马半生,何等痛快。只是登基以来,因要治理天下,不能像以前那般骑马上阵,实是人生一大憾事!你等久在外藩,统兵放马乃经常之事,倒叫朕这枯坐宫城的父皇羡慕得很哪!”

燕王朱棣坐在左首第二位,见父皇感慨,忙起身笑道:“父皇抚治天下,日理万机,岂是儿臣等可比?儿臣听说父皇在皇城中亦建有跑马之所。今臣兄弟五人难得同日进京,父皇何不带儿臣等一起出去遛上几圈,也让做儿子的在父皇面前显显天家子孙的尚武之风!”

“好!棣儿说得好,倒激起为父当年横刀立马的气概。”朱元璋哈哈大笑,随即侧身对朱允炆说道,“你也一起去见识下五位皇叔的骑术。你这孩子,还是像你父亲多过像朕,太文弱了些。”

“是!”朱允炆尴尬一笑,恭敬回道。

朱元璋走出大殿,坐上大凉步辇,朱允炆与诸亲王分乘小辇居后,一行人穿过大内,从玄武门出了紫禁城,又沿着北安门内大街行了一阵,才来到位于皇城西北角的跑马场。下了步辇,朱元璋径直走到马厩旁,抚摸着一匹浑身雪白的御马对儿子们笑道:“你等在外带兵,所骑都是千里良驹。朕这些马要说好看倒是不假,不过论马力恐就比不上你等的了。不过这些马体型相似,品种也都一样,随便选来差别也不会太大,正显你等骑术本领。”

此时五王已是摩拳擦掌,都想在父皇面前大大地露上一脸。皇命一下,五王便一齐上前,各自牵了匹顺眼的骑上。朱元璋早已于场边高台上坐了,朱允炆立于一旁。见各王已准备完毕,朱元璋一声令下,五匹骏马奔腾而出,马场上顿时扬起一阵黄沙。

五王都是带兵之人,骑术均有造诣。一开始时,诸王尚混在一起,待过了两圈,便分出了高下。晋王朱棡此时一马当先,燕王朱棣以一个马身之差紧跟其后,在他俩后面的则是周王朱,不过与前面二王相比则有了数十步的差距;最后头的是秦王朱樉与齐王朱欂,已被三王远远抛在了脑后。

场上诸王奋力驰骋,场边的一众内官和侍卫也纷纷摇旗呐喊,把声势造得十足。高台上的朱元璋则紧盯着冲在最前面的晋、燕二王,似乎在判断谁能最后夺魁。一旁侍立的朱允炆则没有这份镇定。他在深宫中长大,又受其父朱标影响,好文而不尚武,于骑马射箭并不熟悉。今日难得诸皇叔比较骑技,此时场上又呈二王相争之势,他看得十分兴奋,若不是因朱元璋在场,且顾着皇太孙的身份,他真想像两旁侍从们一样大喊出来。

当跑到最后一圈时,场上形势起了变化。晋王朱棡的马似因前面发力过猛,已渐呈不支之势,任凭朱棡如何大呼小叫,连连挥鞭,速度仍是慢了下来。而燕王朱棣则一直稳健,此时又一发力,跨下御马一骑绝尘,竟把朱棡甩在十步之外,第一个冲过了终点。本处第三位的周王朱也趁着三哥不支奋力赶上,以半个马身的微弱优势赢得次席,先前一直领先的朱棡只落了个第三。待三人已勒马歇下,秦王朱樉和齐王朱欂才赶到终点,分列四五。

高下已分,朱元璋哈哈一笑,带着朱允炆走下台来,此时众王已至台下迎候。朱允炆一眼望去,五位叔叔战果不同,神色也是各异:秦王朱樉是皇二子,乃众王之长,此次赛马却落到第四,仅比七弟齐王略胜一筹,已是脸上无光。且秦王素来不得皇上欢心,曾一度被削去王爵,直到去年七月,因太子朱标去世,他为诸皇子之长,方被皇上开恩复封。常年惊惧下的这位叔叔早没了天潢贵胄的气度,此时更是一脸惊惶之色,生怕皇上一不高兴再加斥责;而晋王朱棡则是垂头丧气,本来他一直第一,最后却被超了过去,仅列第三,脸上自然不好看;周王朱一脸兴奋,想来列居次席已让他十分满意;齐王朱欂倒是一脸的无所谓,本来五王之中他最小,排在各位哥哥后面也是理所当然,且朱允炆也隐隐听过,这位七叔似乎对酒色的兴趣要比兵马之事大得多。让他略感意外的是燕王朱棣,这位四叔本就神武,大前年带兵出塞一战而捷,获得皇上大加赞赏。今日在皇祖父跟前得了彩头,他应是十分高兴才对,而面前的朱棣却神色恬然,丝毫没有兴奋之色,仿佛此赛与己无关似的。这份定力与修养,不由让他暗暗称奇。

朱元璋心情大好,把几位皇子均夸奖了一番,又扭头对朱允炆笑道:“你无事之时,也可到此处练习马弓。我大明以武立国,将来你位列九五,切不能一味修文,忘了朕创业之基!”

朱允炆深受儒家熏陶,对“以武立国”有些不以为然,不过听得皇祖父谆谆教诲,仍恭敬答道:“孙儿谨记于心。”

见朱允炆俯首受教,朱元璋十分高兴,正欲再说几句勉励之词,忽然一阵大风吹过,御马身上的鬃毛随风飘起。他眼珠一转,忽然笑道:“若论武功,自有你一众叔父,但谈到文辞,你向来擅长。朕有一上联,你来对如何?”

“孙儿敢不从命。”

朱元璋指着眼前御马说道:“就以眼前之物为对,朕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昔日曹子建七步成诗,朕不求你才比子建,七步之内对出下联即可。”

朱允炆来回踱了数步,回首对朱元璋躬身道:“孙儿已想出一句,正是‘雨打羊毛一片毡’。”

朱元璋默念一遍笑道:“不错,对得工整,不足七步便已得对,炆儿才学确实不凡。”

待夸完朱允炆,朱元璋又对朱棣笑道:“你马术冠于兄弟,朕已是见着,可不知近年来文辞功夫可有长进?方才炆儿已对一下联,你也对一句来,朕倒要看看你等叔侄谁的更佳!”

“太孙乃国之储君,宫里师父也都是名儒,学问自是比儿臣这个只会带兵的强。方才父皇一出对,儿臣已在想着下联,虽比不上太孙才思敏捷,但久思之下,也有了一对滥竽充数,权博父皇一笑。”朱棣欠身谦逊完,咳了一声道,“今日天气晴朗,儿臣方才见日光照于宫宇黄瓦之上,便得出了个‘日照龙鳞万点金’的下联,不知父皇觉得可行?”

“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品读片刻,忽然放声大笑道,“对得好!若说工整,此句与炆儿的‘雨打羊毛一片毡’可谓各有千秋;不过论气势,还是这句更好。天家儿孙,应有真龙气度,看来此次作对,炆儿还是逊了你四叔一筹啊!”

“父皇见笑了,此乃儿臣一得之愚,若论文采,太孙胜我这叔叔远了!”朱棣仍是态度谦和,微笑答道。

朱元璋哈哈大笑。众王中有的懊悔让朱棣独得了彩头,但见父皇如此开心,也都一起赔笑,唯独朱允炆脸上闪过一丝忧虑。

从马场出来已近傍晚。众王辞了父皇,从北安门出皇城回府。朱允炆侍候着朱元璋回乾清宫用完晚膳,方辞了出来。此时天色已黑,朱允炆却不想回东宫歇息。白天马场之事仍在脑海中缠绕不去,引得他一阵心烦。当下朱允炆屏退了一众内官宫女,独自一人慢慢踱步,不知过了多久,已走到东角门前。

东角门是奉天殿前的侧门。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便在东角门城楼学习政务。他走进城楼,见自己的伴读,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仍在里面,遂笑道:“天色已晚,黄爱卿还在辛苦?”

黄子澄抬头一看,忙起身行礼道:“劳太孙费心,只是前几日呈上的启本中尚有些未加批阅,臣方才便想着择了出来,太孙回来再看也方便些。”

朱允炆心不在焉地“嗯”了一声道:“先放这吧,今日心有些乱,怕没心思读,反正都不是急事,明日再批也无妨。”

黄子澄已瞅着朱允炆面带愁容,遂小心问道:“中午赴宴之前,臣观殿下心情尚好,不知宴中发生何事,致殿下忧心?”

朱允炆素来信任黄子澄,今日之事也正想找人参详,于是屏退下人,将跑马、对对联等事一股脑地全倒出来,末了方忧心忡忡地说道:“诸王俱是尚武之人,各拥重兵于一方,一旦陛下不豫,我年纪轻轻,又是晚辈,如何奈何得了他们?尤其今日我观四叔,文韬武略俱佳,颇有皇祖父当年之风。像此等强藩,若心怀异志,却不知有何良策可以应之?”

黄子澄心中怦怦直跳。藩王兵权过重,朝中有识之士早有忧虑,只是朱元璋信赖诸王,在此事上根本听不得人劝。洪武九年天下大旱,朱元璋下诏求直言,平遥训导叶伯巨当即上书,引历代藩王权力过重,祸及中央的旧事,请皇上限制诸王,削宗藩兵权。孰料奏疏一上,朱元璋勃然大怒,当即要将其处斩,后经百官苦苦求情,方才网开一面,只将其打入天牢。经此事后,朝中无人敢再提削藩。黄子澄当然知道削藩的好处,但他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因此平日对此缄口不言。今日皇太孙问及于此,他不能不答。思忖一番后,鼓足勇气道:“以臣愚见,宗藩过强,必生巨变,殿下问臣对策,臣以为只有‘削藩’二字!”

朱允炆没有回话,大厅内安静得连根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出来,黄子澄虽明知别无他人在场,太孙也不会将此事说出去,但仍不由得一阵紧张,头上顿时冒出汗来。

“爱卿说得很对。”朱允炆终于发话了,“只是诸王素为陛下信任,这藩又如何削得?”

见太孙支持削藩,黄子澄一颗心终于落地,胆子也大了起来,沉声说道:“陛下在世,这藩自是不可削。只是臣斗胆,陛下终有不在的一天,到时殿下再行削藩,则上应天命、下顺民心,必能成功。”

“理是这个理,但若到时诸王不服,滋生祸乱,却又该如何?”

“太孙既已登基,便为九五至尊!诸王均是臣子,若有不服,便是谋反!”黄子澄豪情顿生,声音也大了起来,“天下卫所,纵有归藩王节制的,但终归是朝廷兵马;天子下旨,他们谁敢不遵?诸王所掌,不过护卫军校而已。一旦有王谋反,陛下则明诏征讨。天子堂堂之师,讨伐乱臣贼子,焉有不胜之理?”

黄子澄一番慷慨之语,大大激发了朱允炆的信心,先前的忧虑与不快顿时散去。他疾步上前,一把将跪在地上的黄子澄扶起,动情地说道:“爱卿方才所说,俱是至理名言,我必牢记在心。只是真到削藩之时,还望爱卿助我一臂之力!”

太孙如此信任,黄子澄还有什么好说的,当即哽咽答道:“臣必不负殿下重托!”

……

“陛下!”黄子澄一声轻唤,将建文从往事中拉了回来。

叹了口气,建文方道:“黄爱卿说得是,宗藩不削,国无宁日,朕不可因叔侄私情而废国事。”

“吾皇圣明!”齐泰、黄子澄双双跪下赞道。

“既已定议,便不再更改。至于如何削藩,两位爱卿回去后商量一下,拿出个妥善的章程出来,既能削除祸患,亦不要激起祸端,前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万不能在本朝重演。”建文满脸郑重地说道。

“是!”

“此事事关重大,仅可二位爱卿知晓,千万不能泄露出去,否则必引来滔天祸患!”

“是!”

待齐、黄二人走出大殿,建文感到一阵轻松,积压了多年的难题总算有了些进展。他站起身来,望着殿外的一片蓝天,苍白的脸上浮出一丝笑容,许久方自言自语道:“方先生应也快到京城了……”

太常寺位于洪武门外右侧,与左侧的工部遥遥相望。此时,在太常寺内的值房里,黄子澄正与齐泰激烈地争论着。

自从得到建文削藩的明确旨意,两人便夜以继日地为削藩之策详加谋划。经过数日的商议,两人已定下了“从速削藩、依次而行”的宗旨,只是在从谁削起的问题上,他二人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燕王为诸王之长且实力最为雄厚,削掉燕王,其余诸王必然丧胆,岂敢再生不臣之心?此乃一锤定音也!”齐泰慷慨说道。

齐泰说得不无道理,拿下燕王,诸王力量便减掉了一半。但黄子澄却自有忧虑,只见他缓缓说道:“尚礼兄说得是,只是燕王素来恭谨,从无不法之事;且其两次出塞,均获胜而还,于国家建有大功。如今无罪而削,又岂能服众?”

“非常之事,需用非常之谋!虽然燕王无过,但其久镇河北,威望素著,且燕、辽各地官军亦由其统率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若其生了异心,黄河以北,将不复朝廷所有!”齐泰仍在坚持。

“朝廷赏惩俱应有道,否则如何治理天下?无过而罚,又岂是圣天子所为?燕王实力虽强,但反心未显,贸然削夺,难挡天下悠悠之口啊。”黄子澄亦据理力争。

黄子澄与齐泰不同,齐泰办事干练,只要能达目的,并不在乎些许流言。黄子澄却是求全之人,在他看来,因削藩而损朝廷清誉并不是好局,他希望能有个十全十美之策,使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齐泰冷哼一声,将头伸到黄子澄耳边悄声说道:“当年高皇帝屠戮功臣之时可是有道?”

“尚礼禁口!”黄子澄吓了一跳,忙阻止道,“太祖之政,岂是你我二人议得的?切莫再出此言!”

齐泰也知道此事忌讳,方才不过是被黄子澄的迂腐劲儿逼急了,才蹦出这么句“大逆之言”来,此时亦知不妥,脸顿时红了几分。

黄子澄心知齐泰对削燕一事十分坚持,自己也劝不了他,便呵呵一笑道:“莫如此事暂且放下。听说方孝孺已进京,陛下十分赏识,这些天一直让其随侍左右。不如我等现在进宫面圣,顺带会会这位名满天下的希直先生?”方孝孺是海内闻名的大儒,洪武年间因被仇家陷害,被贬至汉中。建文久闻其名,刚一登基,便下旨召其入朝。

齐泰明白黄子澄这般说,知其是要将此事交于皇上决断。他也不愿再在此事上与子澄纠结,免得伤了二人和气,便起身笑道:“既是如此,我等便一起去瞻仰瞻仰方希直的风采。”

建文今日并未像往常一样在武英殿召见二人,而是改在谨身殿。二人进了殿门,便见一位身着九品绿色盘领右衽公服,约莫四十岁的清瘦男子面北而立,此人便是方孝孺了。待行完礼,建文笑道:“这位便是希直先生,前日刚到京城。本来朕早应引见给二位爱卿,不过知你等公事繁忙,所以耽搁了下来,今日正好见见。”

建文说完,方孝孺也转过头来,目光相对,齐泰与黄子澄这才看清这位一代文宗的真容。只见他面色枯黄,颧骨凸出,脸颊和眼眶都深深地凹陷进去,显是长年清苦所致;唯独一双眸子炯炯有神,瞳仁中迸发出灼热精光。这是一个坚韧不可夺其志的人!黄子澄念及此,敬意大增,遂对其拱手笑道:“久闻希直兄大名,今日得见,足慰平生。”

方孝孺忙还了一揖,谦逊说道:“实不敢当,两位大人乃国之重臣,孝孺汉中末吏,岂敢受大臣之礼!”

三人又寒暄一阵,建文方问道:“二位爱卿今日有何事?”

齐泰见殿内杂人过多,便含糊答道:“前些日陛下交代的事,臣与黄子澄已商议过了,现特来回禀。”

建文会意,一挥手,殿中便只剩下君臣四人,笑道:“方先生乃忠义之人,亦朕之股肱,两位爱卿不必瞒他,详细奏来便是。”

齐、黄二人见建文一口一个“先生”,便知方孝孺已极受皇帝信任,不日即将大用,便将削藩之议说了,并把所争之事也一并奏上,请建文亲自决断。

建文听后,沉吟半晌方道:“两位爱卿所言俱有道理,燕王之事,事关削藩大局,确需慎重。方先生有何看法?”

方孝孺还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君臣密议,在感激建文信任之余,仍不免有些紧张。且此事关系重大,他思量了好一阵方才缓缓奏道:“臣常年居于偏僻之地,此等国家要事,以臣之微能,实不敢妄加评断。只是这几日随侍下来,臣见皇上敦儒修文,颇有大兴文治之意。文治之道,不外一个‘礼’字。燕王之强,实为诸王之首,先削燕王,确能震慑诸王,削藩一事必能事半功倍。不过燕王并无过失之处,若强行削之,于礼恐有不周,此确是两难。如此大事,臣不敢妄言,还需陛下亲决。”

方孝孺刚引出个“文治”,齐泰便瞅着建文微微颔首,后来方孝孺虽各列利弊,恭请圣裁,但齐泰已知皇上心意对己方不利,忙奏道:“陛下,燕王乃朝廷心腹之疾,若不速削,恐生大患啊!”

方孝孺徐徐又道:“齐大人之法固是捷径,但也有弊端。燕王虽无过错,但其内心毕竟不为人知,若削燕诏书一下,燕王抗旨不遵,兴兵造反,朝廷仓促间恐难应付。北平诸卫俱燕王旧部,如今虽权归朝廷,但将校都是燕王简拔,是否忠于朝廷尚不可知。若是北平诸卫归附燕王,恐怕河北顷刻间便会生灵涂炭,此事不可不虑!”

方孝孺一语中的,直指削燕之弊,齐泰顿时语塞。他千算万算,却偏偏没把这种局面算进去,一时之间倒也拿不出话来反驳。

黄子澄见状,忙趁热打铁奏道:“方先生所言极是。削藩之事,稳妥最为要紧。先除诸王,便是循序渐进。一旦诸藩俯首,燕王再强,也是孤掌难鸣!”

方孝孺的分析起了作用,建文被打动了。而黄子澄“求稳”之论更与其心思不谋而合。毕竟,一旦燕王被逼急了扯旗造反,诸王很有可能望风而从,那样必定天下大乱,这不是朝廷所愿意见到的。

建文用赞赏的眼光望了孝孺一眼,转向黄子澄道:“以爱卿之见,削藩大计应从何处开始?”

建文如此一问,黄子澄已知皇上赞同自己所见,不由一喜,遂将心中之计托出道:“以臣之见,可先削周藩。周藩为内地诸藩之首,封国开封位居中原,乃逐鹿天下之地。周王为燕王同母亲弟,两王关系素来亲密。周藩一除,燕王便失一臂,且河南重地在手,便可北遏燕山,燕王若想谋反,必然更加艰难。”

“不错,周藩若除,既减燕王羽翼,又可起敲山震虎之效。但师出尚须有名,朝廷又以何名目废除周藩呢?”建文又问。

“洪武二十二年,周王擅离封国赴中都凤阳,当时太祖震怒,将其扣于京师,两年后才放回。太祖在时周王便有不臣之心,何况今日?”黄子澄略顿一刻,压低声音道,“前几日皇上曾跟臣说过,周王次子、汝南王朱有爋密告其父与世子朱有炖意欲谋反,陛下可还记得?”

“朱有爋?”建文一愣,随即摆手笑道,“此事过于荒唐,朕特地查了玉牒,朱有爋是洪武二十三年生,满打满算也不到十岁,哪里懂得这些?应是下面奸人捣的鬼。”

“陛下!”黄子澄急道,“项托七岁知事、甘罗十二相秦,童子早慧也是有的。此事牵涉谋逆大罪且与削藩关联重大,陛下不可因汝南王年幼而不问啊!”

建文一阵沉默。黄子澄的意思很明白:这个节骨眼儿上冒出周王谋逆的事,无论真假,对削藩都是大有好处。只要将意欲谋反的帽子扣到周王头上,朝廷便师出有名。

良久,建文方以征询的语气对齐泰、方孝孺道:“二位爱卿意下如何?”

齐泰本欲除燕,却被建文否了,心中不免悻悻然。且既已用黄子澄之策,他也不便多言,便含糊道:“全听陛下意旨。”

方孝孺沉思半晌道:“此策可用,周王于太祖在时便有不轨之举,其心恐不臣于皇上,借此除掉,则削藩大计出师告捷。”

建文见二臣亦都赞同此事,便下定决心道:“既然如此,便依此计而行。不过周乃大藩,其力虽比不上秦、晋、燕等塞王,但仍不可小视,怎么个削法而又不致祸乱,尚须妥善计较。”他最担心的是诏书一下,这位五叔便兴兵作乱。此时朝廷刚削掉诸王兵权,尚无其他布置,恐怕会措手不及。

黄子澄早已胸有成竹,欠身道:“臣已想过,此事只可智取。皇上可明发一敕,以胡患为名令曹国公李景隆率军北上巡边,同时暗下密旨,命其路过开封时将周王拿下。曹国公在洪武年间多次外出练兵,且与周王关系尚好,他在开封盘桓数日,周王应不会见疑。待其布置妥当,则明宣圣旨,速擒周王回京,则大事定矣。”

“李景隆?”建文眼中一亮。李景隆是开国元勋、歧阳王李文忠之子,朱元璋堂姐曹国长公主的嫡孙。太祖在世时,十分器重这位面貌俊秀的孙辈皇亲,太子朱标和建文本人亦时常到歧阳王府做客,与李家关系十分融洽。

此时黄子澄推荐,建文也觉得十分合适,当即挺身大声说道:“好,此事便付与李景隆。黄爱卿出宫后可先跟他透个风,顺便面授机宜。明日早朝朕便下诏,命他率兵北上!”

齐泰嘴唇一动,似乎想说什么,但见建文决心已定,便又把头低了下去。

同类推荐
  • 生死大事

    生死大事

    这是一部反映小乡镇小知识分子如何面对和解决生子与养老送终问题,如何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保持初心,为爱与理想奋力拼搏的故事。一个本无二胎想法的普通教师夫妇,却在计划生育最严厉执行时期,必须超生一个男孩;一个遵纪守法的共产党员,却在殡葬改革最严格的节点,必须依从父亲遗愿违法土葬。生与死乃人生大事,人人都要面对,无法回避与逃脱。而每遇生死,传统、世俗、人性、人心,均能得到充分的展示。陈祺们的困惑,也是我们的困惑,小城里的人们,如何面对和解决生老病死的人生难题?作品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 琴断口

    琴断口

    该书由六位名家所著的中短篇小说组成,囊括了方方、林那北、徐则臣、陈河、雪静、王雪梅等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作家的得意之作。这些中短篇小说构思精巧,语言风格独特,内涵深刻,视角独特,色彩斑斓,处处藏着智慧与玄机,能让读者被复杂的故事情节牵动,引发相应的共鸣与思考。
  • 每个人都有秘密

    每个人都有秘密

    本书讲述了一桩意外死亡案件。李响意外死于家中,在警方走访寻找线索的同时,李响的一众“好友”个个心惊胆战,阵脚大乱。有李响最好的哥们儿夫妻俩,有李响的现任女友以及女友的前夫,有前同事,有朋友的朋友……每个人似乎都有下毒的动机,但每个人都不在场的证据。凶手就在其中吗?还是说是他们集体毒杀了李响?整个故事围绕着李响的朋友们展开,有时候你认为最值得信赖的朋友不见得是真心对你,而对你恨之入骨的人却不见得真心想害你。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处理不善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一切看似都是偶然的发生,其实都是必然的结果,这就是蝴蝶效应。
  • 地海传奇5:地海故事集

    地海传奇5:地海故事集

    这里有创建柔克学院的悲壮过程,有地海流传的动人爱情故事,有弓忒大地震的真相,有格得担任大法师时期的惊险战斗和他老师欧吉安年轻时代的遭遇,不仅完整地展现了地海世界的历史、地理、住民、风俗与魔法,将地海世界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更将开启一场波澜壮阔的崭新冒险。
  • 原振侠9:魔女

    原振侠9:魔女

    深海海底里,有一块光滑得不可思议的大石,石上刻划了一组人形图案,他们个个踮起脚尖,举高双手,表情痛苦地看着顶上一个五角星形。首先发现这块大石的潜水员离奇死亡,引起了对发挖海底宝藏极有兴趣的洪致生的注意。正当他打算组织探险队作进一步探索之际,却听到一把神秘而迷人的女声,令他情迷意乱。奇怪的是,只有他才听到这把声音,录音机收录不到、别人也听不到,声音究竟从何而来?抑或只是他的幻觉?女声劝阻他不要再去追寻大石背后的秘密,他却执意要查探,结果,失踪了……
热门推荐
  • 天空地下城

    天空地下城

    唯一的策划标准就是:坑死玩家。我是被炒鱿鱼的游戏主策,唯一目标就是:杀死主策。怎么杀?毒舌模式开启……43职业表************************************①骑士类|大将军|荣耀圣骑|暗黑圣骑|②萨满类|图腾萨满|守护萨满|面具萨满|③牧师类|神农牧师|战斗牧师|瘟疫牧师|④佛门类|斗战佛|医佛|鬼佛|⑤刺客类|潜行者|唐门|忍者|⑥战士类|狂战士|角斗士|死士|⑦音师类|琴师|战鼓手|魔笛师|⑧术士类|炼金术士|咒术师|妖术师|⑨魔法师类|魔导师|元素法师|女巫|⑩召唤师类|英灵召唤师|灵兽召唤师|恶魔召唤师|?神射手类|魔法弓手|速射弩手|魔蛋弓手|?刀剑士类|剑豪刀客|剑灵刀灵|剑魔刀魔|?灵符师类|驱魔师|灵傀师|赶尸人|?太极大师类|气宗|拳宗|剑宗|?隐藏职业|??|
  • 胭脂田园:夫君一品

    胭脂田园:夫君一品

    村里来个长的唇红齿白很是俊俏的小相公,顶有才华,我们村儿的姑娘都喜欢他。小相公,你看我洗衣做饭样样在行,种田经商件件拿手,帮姐姐找了好夫婿,带着全家奔了小康。小相公,我还可以找大夫治你身上的宿疾,待我及笄了,你娶我好不好呀?【古言《宁王妃:庶女策繁华》求支持!VIP读者群:繁华玉煞532855907】
  • 特工快穿:皇妃不想谈恋爱

    特工快穿:皇妃不想谈恋爱

    21世纪排行第七的特工美女苏夏,执行任务中为偷一块上古琉璃玦惨遭埋伏,受到玉玦引导穿越到月璃大陆,成为了将军府幼年丧母的二女儿,被嫡母设计替妹出嫁给浪荡不羁的七皇子。他不爱她,巧了她也是,他不受管束,巧了她也是,他爱自由,巧了她也是!!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刺不刺激??他夜不归宿,她做梁上君子,他夜夜笙歌,她去杀人越货,他金屋藏娇,她却广交挚友。终于,他说宠她,她却说:“不巧不巧,老子不想谈恋爱,麻烦你旁边凉快!”她一天天被感动,去相信他,终有一天发现,这是个骗局,只为给别人做嫁衣而已。她:“你爱我吗?”他:“……”她:“爱过我吗?”他:“……”
  • 金大牙的璀璨人生

    金大牙的璀璨人生

    主要讲主人公金大牙从记事起到现在得经历生活爱情等故事本书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本身作者以自传的形式来向大家描述作者小时候上学工作的有趣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 他在灯火阑珊下

    他在灯火阑珊下

    某一天,寒清寺的小和尚遇到了一个来上香的奇葩施主。“小和尚,你说佛祖真的能实现愿望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我想要你做我的相公,你看这愿望能成吗?”“……”小和尚认真的想了想,摇摇头道,“我看不能成。”“你刚才不是还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吗?”女施主急了。小和尚从容地道:“不,佛祖只能实现愿望,不能实现白日梦。”……[1V1甜宠小冤家]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小和尚和女施主之间的巅峰对决(戏精时刻)。
  • 宇宙嘉年华

    宇宙嘉年华

    这是一个极不平衡的宇宙,身穿牛仔裤与身穿动力甲的人难免会在某一处相见。这又是个极荒诞的宇宙,公司成为了帝国,法律成为了宗教。世界大到超乎你想象,文明几乎铺展到了宇宙的边界。世界又小到让你绝望,文明之间被几万光年的荒漠相隔开来。在这里,你唯一需要记住的是,一切皆有可能发生。来吧,我相信你会玩得很开心,这里不是天堂,不是地狱,这里是嘉年华。(注:为防止有人抓硬伤,特此声明,本小说不是科幻)旧读者交流群被炸,新QQ群号:922671903
  • 从部落到帝国

    从部落到帝国

    陇山之西,文明与野蛮并存;关中平原,演绎部落到帝国的蜕变:现代人秦超穿越到了西周末年,成为了在战斗中失踪的秦庄公之子嬴姓秦氏超。且看嬴(秦)超如何发奋图强,利用自己的知识,推动历史,强大秦国,提前完成大一统,将奴隶制的部落,变成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成为大秦始皇帝。PS:部分英雄故事与关系纯属虚构,请勿与正史对号入座。
  • 云水清清

    云水清清

    《云水清清》是一部近体诗集。书中诗歌清丽纯朴,雅俗纵逸。词句温润婉约,细腻柔情,以女性特有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土地、对爱情深深的向往和浓浓的热爱。期间有岁月洪流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印痕,也有生命过往里夹杂的淡淡的忧愁和透明的感伤,令读者情随文转,流连忘返。
  • 爱情全攻略

    爱情全攻略

    苏晓菲----做为一个21世纪的优秀女青年,她显然是失败的,因为在她25年的岁月中竟没有谈过一次恋爱。关于林默----外表温文尔雅,俊朗非凡,其实内心很腹黑。
  • 父母新知: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父母新知: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家庭教育畅销书《我家小孩有人缘》的姊妹篇。本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着手,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用一些实用的心理学小技巧、小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交朋友,形成友谊观。为了让家长好懂易学,本书用案例、讲方法,帮助家长用有针对性的办法,培养孩子的友谊观。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与兄弟姐妹相处的机会。因此,对于现在的父母,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学会交朋友,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理解和忍让,并获得社会交往能力,这是相当重要的教养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