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6200000022

第22章 旷达人生(21)

苏轼被贬黄州后,苏辙也将到筠州贬所。苏辙心知这次兄弟二人同遭贬谪,也不知何时才得以再见,于是特意与女婿文务光奔驰二百余里前来陈州(今河南淮阳)为兄长送行,其实此时的苏辙本因俸少口多,已经穷困到“明日无晨炊”的窘境。自从苏轼入狱之后,他又奉养嫂侄长达一年,早已债台高筑,但他仍然亲自将兄长的家眷护送至黄州后才奔赴筠州。

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苏轼被调往朝中担任翰林学士承旨,此时苏辙已经位居尚书右丞。兄弟同居高位,必然遭人忌恨。因此,奉诏当天苏轼便写了一道辞免状,请求继续外任,并于四月、五月先后上了《辞免翰林承旨》第二状与第三状。而苏辙也接连四次上书请求外任,认为“只可使弟避兄,不可使兄避弟;只可使不肖避贤,不可使贤避不肖。区区愚恳,竭尽于此。伏乞圣慈察臣深心,除臣一郡,上以全朝廷之公道,下以伸兄弟之私义。……”(苏辙《兄除翰林承旨,乞外任札子四首》其一)兄弟二人为了保全对方争着留高位给对方,而甘愿请求外任、屈居下僚。不可否认,苏轼兄弟彼此推让官职的根本目的在于政治利益的考虑,而他们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恰恰就是在这一点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不能不令近千年之后的我们肃然起敬!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苏辙从门下侍郎被贬为汝州知州,苏轼从定州知州被贬为英州知州。定州距离英州千山万水,年届六十岁的苏轼年老体弱,左臂肿痛复发,此时英州的来人尚未到,定州送行的人又不肯前去,自己又无钱雇人买马。万般无奈之下,苏轼不得不绕道汝州,向苏辙寻求经济上的援助。苏辙送给兄长七千缗(相当于七百万文钱),解除了苏轼的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五月,苏轼被贬儋州,苏辙被贬雷州。苏轼途经广西梧卅的时候,听江边父老说苏辙刚刚经过,于是赶紧去追,并写了一首长诗给苏辙,相约在藤州相会并安慰弟弟:“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此时的苏轼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将赴遥远的海南,但他不改幽默的个性,拿自己与朝廷开玩笑,诗的大意是:琼州、雷州虽然被大海阻隔,但我们却可以隔海相望,以解除思念之苦,这不正是皇恩浩荡吗?这个洒脱的玩笑当然饱含着苦涩的滋味,此时的苏轼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在这份洒脱的背后,自然有兄弟之间两心相通的慰藉做支撑。

苏轼兄弟俩在藤州会面后,在路旁找到一家小店坐了下来。两人的面色都是那么的疲倦劳顿,但这次宝贵而短暂的相聚让他们暂时忘掉了身心的困顿,甚至忘掉了自己正在贬谪的路途中。不一会儿,店家将汤饼端上桌来。苏辙勉强吃了几口,感到实在难以下咽,禁不住长叹一声放下了筷子。苏轼却满不在乎,一口气将那一大碗汤饼吃了个一干二净,还抬头对弟弟说:“吃这样的饭食,你难道还想慢慢地咀嚼品尝吗?”说罢便大笑着站起身来。

佛祖释迦牟尼曾训戒他的弟子说,饮食只为疗饥病,饭菜即是药物,人们不应该执着于饭菜的味道。苏轼所努力践行的便是这苦行僧式的饮食观念。自从南迁以来,苏轼便处处以修行人自居。处境越艰难,就越是要苦修苦行:“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只有这样方才能达到修行的目的。而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就可以看出,苏轼与苏辙两人生活态度的差异,实际来源于对待苦难的不同观念。

苏轼兄弟此次在赴贬所途中相聚,实属难得的机会,因此一路上走走停停,藤州至雷州不过五六百里,他们却走了二十五天,这似乎不合情理,但是只要细细想来,又非常合乎情理,因为按照朝廷的规定,苏轼一旦到达雷州,就必须尽快渡海奔赴儋州。兄弟二人之所以在路上拖延时间,无非是想尽可能远离在雷州迅速分离的那一刻。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二人同床而眠,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六月五日,一行人抵达雷州。三天后,苏轼离开雷州,苏辙送哥哥过徐闻至海边。当晚苏轼痔病发作,呻吟不止,苏辙也一夜没睡,陪伴着苏轼,并且为他诵读陶渊明《止酒》诗,劝苏轼戒酒,于是苏轼作《和陶止酒》一诗:“萧然两别驾,各携一稚子。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诗的大意是:我们又要远别,带着年幼的儿子;可喜的是你有贤惠的妻子相随,而我自从朝云故去后,只能与佛法相伴了。

在困境之中,苏轼依然将自己的苦难置之度外,转而诙谐轻松地安慰一同遭难的弟弟,这份兄长的胸怀与深情真是让人感叹。十一日清晨,兄弟俩在海边依依惜别。苏轼登上舟船,回头望去,只见瘦高的弟弟向自己招手,内心的滋味真是难以言表!他们俩又怎么知道,这次分别竟然成为永诀!

雷州一别之后,苏轼在海南度过了三年贬谪的生活,奉召北返内移之后,定居颍昌的苏辙曾多次给兄长写信,希望两个人在晚年的时候能同住一起。但是由于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苏轼最后还是决定住在距离京城较远的常州。没想到,数月之后,苏轼就在常州一病不起,撒手西去,终年六十六岁。苏辙隐退后,七十七岁时病逝于许昌(今属河南)。

回望苏轼苏辙兄弟两人间的情深意长,令我们感动,令我们为之扼腕叹息,他们的这段难能可贵的手足之情也成为人们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他们兄弟二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走出了故乡眉山,一起在广阔的世界里各自奋斗,两人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晚年的时候能够重返故乡,兄弟俩相守终老。然而造化弄人,雷州分别之后,他们却终是没有能够再次聚首,这对于两个亦师、亦友、亦兄弟,同时也是最为亲密的知己来说,真是一个悲剧。

那样曲折磨难的人生经历,那样险象环生的政治环境,玉成了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文学才华和人生境界,映照出他们二人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他们使得中国的文学史出现了深沉感人和光彩夺目的一段;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患难知己,什么叫休戚与共,什么叫最为真实、真诚的人心!苏轼和苏辙就像两盏明灯,能够永远照亮我们未来的路途,也能够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心。我想,这就是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给予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评论苏轼

东坡印象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相貌。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版本的苏轼画像,这些画像虽然千差万别,但有几个共同的突出特点:

第一,身材魁梧高大,有的画像着意突出表现其肩宽背阔、大腹便便;

第二,头戴高高的“子瞻帽”,浓眉大眼、鼻直口方;

第三,脸型长且宽阔,还有一部浓密威武的络腮大胡须;

第四,多数的画像都着意表现苏轼惬意的神情、潇洒的姿态。

问题是,这些流传于民间的苏轼画像是否符合他本人的相貌特征呢?

这需要从苏轼兄弟、朋友们以及后人的诗作、笔记中寻找相关的证据。

首先,论身材。苏轼曾说自己:“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宝山昼睡》)说苏辙与他兄弟二人:“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苏轼在给表弟的诗中,甚至提到了彼此在身材、头骨方面近似的遗传特征:“长身自昔传甥舅,寿骨遥知是弟兄。”(《表弟程德孺生日》)

苏辙在恭贺兄长生日的诗中也说:“颀然仲与叔,耆老天所骘。”(《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苏轼的朋友孔武仲在一篇赋中则这样描写苏轼的身材:“东坡居士壮长多难,而处乎江湖之滨。……颀然八尺,皆知其为异人。”(《东坡居士画怪石赋》)

其次,论面部特征。苏轼在《传神记》中说:“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孔武仲在《谒苏子瞻因寄》一诗中则说他:“华严长者貌古奇,紫瞳烨烨双秀眉。”至于苏轼的脸型,大画家米芾有清晰的描述:“方瞳正碧貌如圭,六月相逢万里归。”(《苏东坡挽诗五首》其一)

再次,论胡须。宋人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中记载了一则故事:

秦观与苏轼两人在一起闲谈,苏轼取笑秦观胡须太多。秦观与老师开玩笑说:“君子多乎哉!”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子罕》。有人称赞孔子多才多艺,孔子回答说,我从小家境贫寒,所以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但在孔子看来,君子的最高境界在于仁爱,而不在于掌握具体的技能。所以他自问:“君子多乎哉?”--君子需要这么多的技能吗?自答曰:“不多也”,不需要。秦观巧妙借用原话的谐音,成了“君子多‘胡’哉!”将字面意思转换成“胡须多的就是君子”。

苏轼多么聪明,他立即打趣地回答说:“小人樊须也!”这是《论语·子路》中孔子的一句话,原话是“小人哉,樊须也!”樊须是孔子的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如何种田,孔子认为樊须只关心如何种田这一类具体的小事,不关心仁爱治国的大事,所以是小人,是没有智慧的人。苏轼也巧妙地借用谐音,转换成“小人‘繁’须也”,凡是胡须多的人都是小人。这虽然不过是个小小的文字游戏,却可以看出苏门师生间平易和谐的氛围,两位大文学家的广博学识与敏捷才思。这正是北宋文人士大夫的雅趣所在。当然,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从反面可以得出结论:苏轼并无繁须,只有少许胡须。

综合以上的材料,我们大体可以勾勒出苏轼的身材、面貌。

苏轼与弟弟苏辙的身高大约都有七、八尺,这在古代算是比较高的身材了,从诗作中可以得知,高身材乃是苏家的遗传因素。苏轼腰围自然不会达到十围,但至少说明中老年后的他的确很有些发福了,头发虽然已经花白,面颊的颜色依然红润。他的脸型并不宽,而是天庭较方正下颌较尖圆的圭形。其中颧骨的特征最为明显,以至于投影在墙也能辨别出他的模样,颧骨既然如此突出,想必他的面颊是较为清瘦的。苏轼的眉毛并不浓重,但是挺秀而有英气,眼睛也不算很大,却炯炯有神。所以整体来看,苏轼的面部是比较清癯的形貌。至于胡须,按照他与秦观的对话,他不是络腮大胡子,也许就是较为稀疏的胡须,因此民间流传画像中胡须飘逸的景象是不存在的。

那么,究竟有没有一幅较为接近苏轼本人相貌的画像呢?

据说苏轼的朋友、北宋大画家李公麟曾画过一幅苏轼的画像。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述,他说:“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看来这幅画像表现的是,苏轼坐在一块盘石上,手按藤杖,仿佛喝醉酒时的样子。

如果我们按照上述这些相貌特征按图索骥,倒是有一幅较为接近苏轼本人真实面貌的画像。清代着名学者翁方纲曾邀请友人朱野云临摹过一幅苏轼画像。从这幅画像的情态来看,的确与黄庭坚的描述非常接近,虽然我们还无法确证这幅画的原作就是李公麟的那幅画,但是仅仅从前面所罗列的苏轼相貌的种种特征而言,这幅画也的确是比较接近苏轼原貌了。

总之,苏东坡真实的容貌印象与我们平常所了解的民间印象有不小的出入。如果仔细揣摩,我们可能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民间流传的东坡画像与千人一面的佛陀像、罗汉像、圣贤像很有几分相似,大都身材魁梧、浓眉朗目、方面大耳、鼻直口方、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一部长髯飘洒胸前。或许,在百姓的心目中,像苏轼这样潇洒快活、风趣诙谐、才气横溢而又人情味儿十足的文人,与佛陀、罗汉、菩萨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吧?再说,佛陀、罗汉、菩萨本来不就是有智慧、有道德的圣人吗?苏轼既然拥有智慧与仁爱,善于反省与超脱,更兼有情趣与才华,画成佛陀像、罗汉像又有什么不对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轼的真实相貌究竟如何似乎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苏轼真实的精神气质、人格印象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苏轼为官施政,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集中体现为诗人风采与文人情怀的高度融合,以及由这种融合所表现出来的浓厚的仁爱精神。

苏轼曾先后两度在杭州为官,他办公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将办公桌挪到西湖边上:“至冷泉亭,则据案判决,落笔如风雨,分争辩讼,谈笑而办。”(《梁溪漫志》)一边欣赏着西湖美景,一边判决审理辩讼案件,谈笑之间便完成了工作。这当然首先表现了苏轼高水平高效率的为政才能、工作作风,但也许,西湖的美景也赋予了苏轼落笔如风雨的灵气与智慧吧?

一次,两个人打上公堂来。原告是绸缎商,被告是制扇商。被告曾向原告赊了价值二万贯钱的绫绢,谁知逾期却分文未还,绸缎商于是将制扇商告上衙门。其实,这位被告也并非奸商,只因老父亲病故,办理丧事亏欠不少债务;又因当年夏天多雨,扇子的销路很差,所以债上积债,一时无力偿还。

苏轼听罢二人的陈述,觉得各有各的难处,也各有各的道理。如果简单依法公判,虽然给绸缎商讨回了公道,但制扇商势必家破人亡;如果同情制扇商,又如何保护绸缎商的利益呢?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切实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的问题。苏轼思考良久,终于有了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他让被告取来二十把上好的团扇,然后挥洒笔墨,在团扇上点染竹石花木、题写诗词短文,而且署上自己的字号,转眼功夫,这二十把团扇就成了二十幅东坡字画。他告诉被告,将这二十把团扇拿到市场上,每把按一千文出售。消息传得很快,被告刚刚走出衙门,仰慕东坡字画的人们就纷纷闻讯而来,不一会儿就将团扇抢购一空,被告的债还清了,原告的利益也得以保护(事载《春渚纪闻》)。苏轼的这桩轶事与前面曾提到的“吴味道贩纱”一案有异曲同工之处。与那些严格依法断案的循吏甚至酷吏相比,苏轼的为官之道、执法之道似乎有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情代法的重大嫌疑,算不得合格的行政官员。然而我们细细考察就会发现,在这个带着浓厚文艺氛围与和稀泥味道的案件背后,却透露出苏轼处理政务、判决案件、维护法律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无论做什么官,办什么案,执行什么法律,必须以老百姓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而不能为办案而办案,为执行法律而执行法律。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一切工作、生活的原则都应当坚持以人为本。

诚然,像苏轼这样“以情代法”,没有超逸绝伦的艺术才情也是做不到的。

同类推荐
  • 卫国英雄:刘永福(青少版)

    卫国英雄:刘永福(青少版)

    《卫国英雄:刘永福(青少版)》主题鲜明,思想深刻,情节生动,文字优美,通俗易懂,适合青少年学习和阅读,可以说是青少年学习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教材。卫国英雄丛书,将中国历史上在抗击外敌战役中荣立功勋、威名远扬的名将事迹做以介绍,将中国古代名臣名将独有的思想气节,转化为民族共享的文化力量。在当代中国正经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戍边卫疆、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亟需宣扬,卫国英雄的形象更需要深入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心中。
  • 历史的风范:毛泽东的人格魅力

    历史的风范:毛泽东的人格魅力

    本文以真实的笔触记述了伟大领袖的个人性格和由这些性格所产生的巨大魅力。通过这些既普通、又独具魅力的性格,使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在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伟大精神、胆略、胸怀、情操、神采和风范。阅读本书,对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建设都将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 金丝小巷忘年交

    金丝小巷忘年交

    范玮丽作为杨宪益最后三年生活的亲历者,记录下了与杨宪益在金丝小巷的相处经历,金丝小巷忘年交主要介绍了杨宪益的生活情况及杨宪益对往事的回忆,用细节展现杨宪益的真实性格与为人品格,并融入了范玮丽与杨宪益作为忘年交的深厚情谊。
  •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时期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创始人(共计76名)的生平、工作业绩和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呕心沥 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史料翔实、内容丰富,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和关心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相关人员阅读。
  •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2)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山风不说话

    山风不说话

    阿舍,女,原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尉犁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银川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乌孙》。散文《小席走了》获2004年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散文《山鬼》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
  • HP长腿叔叔

    HP长腿叔叔

    作为一个拉文克劳,他习惯了写各种论文。可是,如何去爱一个不可能爱你的人,这篇论文他大概是不可能得一个O了。
  • 绝响

    绝响

    胡树彬,民族穿青人,1977年生于贵州纳雍,现居浙江永康,主编企业季刊《哈尔斯杂志》。2007年开始学写小说,已在《江门文艺》《贵州作家》《百花园》《青春》《小小说月刊》《翠苑》《短篇小说》等发表小说多篇。木城乡方圆五十里,自古以来非常重视白喜丧事,人死了不但要念经诵佛,伴灵救苦,还要请三亲六戚前来祭奠,请唢呐匠坐堂吹奏。唢呐匠两人一班,一大一小两支唢呐,小唢呐高亢嘹亮吹正谱,大唢呐低沉浑厚吹反谱,一正一反双剑合璧,直吹得荡气回肠,九曲百转。丧事正酒那天,孝家三亲六戚请来祭奠的唢呐匠一般都要借此良机举行唢呐大赛,孝家也会包个红包,让唢呐匠们你争我夺。
  • 警犬出击·义犬

    警犬出击·义犬

    金曾豪,著名文学家,以其澎湃的才情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优秀的精神食粮,以他的作品为蓝本创作的动漫、连续剧、电影还多次被搬上大荧幕,展现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独特魅力!
  • 开个杂货铺吧

    开个杂货铺吧

    “你有什么愿望吗?”“有啊,开一个和门卫爷爷一样的杂货铺。”因为里面有吃不完的咪咪虾条,喝不完的娃哈哈,对了,还有辣条。你吃过那个叫“老鼠大便”的东西吗,就是壳子上有孙悟空,盖子是口哨,棕色的小丸子,吃起来甜甜的。就像是,太阳的味道。你知道满天星的花语吗?思念,清纯,浪漫,还是不可缺少的配角。“你还想开杂货铺吗?”“想啊。”“为什么?”我们都不是儿时的样子了。“因为,想把所有的遗憾丢进去。”——你对生活有遗憾吗?记得留言哦
  • 仁孝皇后

    仁孝皇后

    行走在历史的画卷,还原一段史实爱情。以康熙与赫舍里皇后的爱情为主线,书写大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的元后,赫舍里皇后的传奇人生,将这位历史上甚少被提及的皇后的一生。
  • 家庭按摩边学边用

    家庭按摩边学边用

    按摩疗法作为传统的医疗保健疗法,日益受到读者青睐。而本书作者用严谨的理论基础,取穴精准的拉页,翔实精炼的文字说明,让您没有任何按摩基础,也可以一边学习按摩一边对症进行治疗或者保健养生。为了让普通读者掌握按摩知识,本书分七章从基础讲起,根据家庭成员中各群体的健康需求,介绍了多种常见病的按摩治疗方法,且有针对中老年、女性、男性、小儿等特殊群体的按摩方法和日常保健按摩方法。
  • 侠侣江湖行

    侠侣江湖行

    苏北的前半生是一个大学生!穿越了。 要成为一个正义的武者! ......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娇妻在上:总裁一宠到底

    娇妻在上:总裁一宠到底

    帝都出了大新闻!果断狠辣的‘顾氏财团’总裁顾沉夜要订婚了!未婚妻还是被他一手搞破产的‘沐氏’小女儿沐浅浅!“顾少,据说您的未来岳母是被您逼死的?”顾沉夜脸色阴沉。“顾少,据说您未来岳父是您逼着跳楼的?”顾沉夜搂紧了沐浅浅的腰:“亲爱的,你告诉他们,我们很恩爱。”沐浅浅双目如刀:“顾沉夜,我恨不得杀了你,我就算是死都不会嫁给你!”破产姐妹VS商业巨子VS投行精英!甜虐甜虐的宠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