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0700000019

第19章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2)

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再次发现,那些经典的美是经过千百年确立、筛选和检验的,它们亘古未变。所以,一提到中国的经典,有人就会推荐“屈李杜苏”和诸子百家,还有鲁迅等。这似乎有点令人失望,怎么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闻所未闻的作家作品。这怎么可能?经过漫长的时间筛选出来的那种经典,我们无法遗忘。这就像阅读外国经典,不可能不提到英雄史诗,还有普希金、托尔斯泰、雨果和歌德他们一样。他们是在更大的时空坐标范围确立的。我们无法与之隔离。正如涂又光先生所说:“在基督教世界,每个人都要读一本书——《圣经》。在伊斯兰教世界,每个人都要读一本书——《古兰经》。我们中国呢?我看知识分子至少要读两本书《老子》、《论语》。”后来,任继愈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法。

看来,经典著作一定要看,不读不行。经典是什么?经典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历史赠予后人的精神礼物。正如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在201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所说:“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是人类文化科学发展的积淀,在于它所包含的超越时空的精神理念。”读经典与读一般的畅销书是不一样的。现在一些畅销书很是吸引眼球,但不一定是经典。经典名著之于热门畅销书,恰如恒星之于流星,时间是最好的见证。作家张炜在《时代的阅读深度》一文中有这样的观点:“要在一百年的坐标中找作家、作品。”意思是说,唯有百年的创作空间,唯经百年的阅读筛选,作品才能沉淀为经典。不可否认,时下的畅销书中也有一些好作品,但论文化内涵、厚重程度,绝大多数无法和经典著作相比。真正的好书,是具有范式意义的,它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都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不同人能够从不同层次去欣赏。欣赏者不同,欣赏的层面也不同。如《红楼梦》,有人看到了爱情,有人看到了官场,有人看到了服饰,有人看到了建筑,有人看到了历史……这就是经典作品,无论读者的学识水平如何,无论读者是精英文化的审美,还是大众文化的审美,都能找到自己想要、并且能够欣赏的部分。

那么,当代作品中有没有经典?从内容上讲,经典有古代的经典,也有现代的经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典的标准,不能用几十年、几百年前的标准来套现在的作品。“今天要在新的世界性文学、中国文化自我更新、中华文学自我创造的语境中来理解,才能产生经典。”

经典阅读是一种精品阅读。据说,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很喜欢读书,可他却调侃自己读书三十多年来有“惨痛教训”——读“时人之书”太多。当年以求知若渴为荣,如今回过头来看却是年少气盛。如果多留点时间给经典,该有多好。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尚的心灵对话中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这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因此,他呼吁:“在新媒体时代,更要留点空间给经典阅读,因为只有经典才能给你带来智慧。”在他看来,读书倘若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享受,最终的追求就会落在智慧的汲取。就像一把盐洒在汤里,你找不到摸不着,却能尝到它的味道。智慧是生命中的盐。但我们现在喝的多半是清汤,没有味。智慧是一个整体,是一种融通,是知识上的知识。由此,我想起了商友敬先生曾经说过的话:“知识由两个层次组成,浮在上面的是‘信息’,它能为你所用,而不能沁人心扉;沉在下面的是‘文化’,它积淀而为你的修养、思想、观念。”实际上,他是在告诉我们: 读书切忌浮躁、功利和盲目。功利的读书人读到的是“信息”,修身的读书人读到的才是“文化”。

何谓“文化”?文化和科技是不一样的,文化本身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人们的言谈举止,就是人们潜移默化的一种价值理念。从整体上讲,或者说大文化,它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棵自然生成的树,一块藏之于地下的煤,不是文化。当人们去认识它们、利用它们,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搭界,就成了文化。所以有人说,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人能从动物人变成社会人,从野蛮人进步为文明人,从低级文明人发展为高级文明人,靠的就是文化。人是文化的第一载体,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有了这样一个视角,我们才认识到: 人类一切的创新都是从文化创新开始的,而一切文化创新又是从知识创新开始的。文化的载体是知识,知识的载体至今主要仍是书本。知识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西方哲学家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看来,这句话不十分确切。如果从反面讲,“没有知识就没有力量”,这就对了。没有知识这一载体,就没有文化,但知识并不等于文化。

针对这几年的国学经典热,有一点必须指出,读经典,在乎内容不在乎形式。现在有些地方,让孩子穿上古装去读经典。穿古装,做个表演,搞个活动,都无可厚非,但还是不要追求形式。让老师穿上古装,拿根戒尺,我觉得既完全没有必要,也不符合中国思想文化的精神。不仅如此,现在有一些人认为,我们应该恢复私塾,让孩子不要去上学,在家里读“四书五经”就是了,读到十六七岁,再学其他东西。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也是不科学、不现实的。要知道,读经典是提升个人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但它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

二、 读书是有境界和品位的

读书,要讲一点品位。所谓品位,就是通过阅读使你的心智达到一种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那么,读书究竟有哪些境界呢?愚以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读书有三境界: 一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晏殊《鹊踏枝》);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三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其一为登高望远,要有远大目标;其二为呕心沥血,要有坚忍不拔之志;其三为心旷神怡,得到成功的快乐。读书能达到王国维所说的第三种境界的人并不多。许多人在达到第二境时,由于不堪忍受身体与心力的“憔悴”而打了退堂鼓。

其次,今人辑毛泽东词句也把读书分为三种境界: 一为“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二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三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此“三境”,同王国维相似,但更侧重读书时风云激荡的内心体验。

其三,童道明先生在文章中提出“读书的三境界”(《中华读书报》,2005年5月25日)。在他看来,读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式的读书境界。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了书写成《资本论》,让天下有革命志向的人生出实际的革命理想;鲁迅读外文书译外文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只有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的。

第二境界是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曹禺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后利用三年的时间读遍了清华园图书馆中从古希腊悲剧到奥尼尔的所有世界戏剧的经典名著,之后,也是在清华园图书馆内于1934年写成了《雷雨》。这种天才式的读书境界,一般人也是难以企及的。

第三境界就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境界——悠然,从容,恬淡,还有自由。这个境界,我们自觉努力之后是可能达到的。重要的是,要“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理解为不要“死读书”,这样就能“会意”。据说,陶渊明先生不会弹琴,却买了一把无弦琴,高兴的时候就闭上眼睛认真弹上半天,高山流水,小桥人家,窗外的鸡儿鸟儿就是最好的知音。种豆,饮酒,赏菊,看书,实在是人生的大境界。所以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绝对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走马观花,而是和弹奏无弦琴相映生辉的一种人生态度。读书,又不是死读书,把书中的意境真正融会贯通,滋养成自己的东西。

宋代苏轼读书的境界也很逍遥: 安静的夜里,一本好书,一壶好酒,读到尽兴的地方,就喝一口。整个夜晚就是在酒香和书香的融会贯通中盛开成一朵美丽的赤壁浪花,于是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胸襟,才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柔肠百结,也才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还有,《红楼梦》里写林黛玉读《西厢记》,“嘴角不禁生出缕缕的清香来”。

当然,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古人不同,也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从容、恬淡、雅致。但无论多忙,无论多累,每天都不要忘了随手翻书,流连其间,体验一下书中的快乐和忧伤,也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恬然自得。

其四,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有一个著名的“人生境界说”,他把人生的境界分成四种: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习”的,也就是顺从自然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或遵循自己已有的习惯。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做事情都有他们所确切了解的目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其行为所及的对象是利他的,是有益于社会公益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他不仅要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我以为,读书也有这样几种境界: 一是自然的境界;二是功利的境界;三是生命的境界。

可见,由于书不同,人不同,读书的目的和方式不同,读的结果和成效就有了不同,读书的境界也有雅俗、高低之别。这其中最高的境界,就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没有功利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身心疲惫的时候,都有困惑的时候,都有需要温暖的时候。这个时候,书店就是最好去处,读书是“抱团取暖”的最好方式。赫尔岑说:“一个人通过阅读体验了时代。”而我要说,我们还应该从阅读中看到未来和希望。

三、 读书永远不能等

说到读书的客观条件,不用解释,我以为当今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条件;而从另一个方面讲,其实读书是不需要什么条件的,不读书却有很多借口。小时候听过一首打油诗,其大意是: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来身乏不堪受,冬雪飘飘等来年。

这一首“不学调”,视读书为畏途,以各种借口逃避读书。今天,对那些在学习上想偷懒,不肯下工夫读书的人来说,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人生在世,似乎每一天都不难找到推脱的理由,却不知这样的借口越多,人生一事无成的几率越大,终生碌碌也就无可避免。事实上,无论升学考试,还是结婚生子、评级提干……若要走得顺利、做得好,离开读书是不大可能的。我的意思,不是说不读书就无法生活,不读书固然也可以活下去,读了书则可以生活得更好。这一点,我想大家都会认同。

“读书永远不能等”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趁早,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段,记得快,忘得慢,这时多背一些经典,非但不会感到困难,还会有乐在其中的感觉。《学记》有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等到了成人的时候,即使费上大于儿童几倍的时间,也不可能达到儿童背诵的效果。著名作家、学者王蒙曾说过:“读书要趁早。越是年轻时,读书印象越深。”经验证明,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二是要挤出时间去读。一般来说,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尤其是读书,要等有时间再去读,可能永远没有时间。

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发起的“到现在为止对你影响最大的书”调查结果显示,前3位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排在第6位,这本书的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他历时六年完成此书。回忆起自己的创作经历,他这样写道:

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的读书过程……那时间,房子里到处都搁着书和资料;桌上、床头、茶几、窗台,甚至厕所,以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随手都可以拿到读物。

同类推荐
  • 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由张珂、张云、石磊主编的《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各种媒体形态的发展与现状,体育与传媒的互动历程,当代体育与大众媒介的相互影响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体育传播等几个方面。由乔培基教授编写的《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以体育与媒介二者的关系为切入点,从体育专业、传媒专业的角度,阐述了体育与传媒的互动历程,揭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同时,全书涵盖了传媒业界最全面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体育与传媒界互动的最新形态。《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既可作为体育、传媒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可选作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实用教材。
  • 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以宏大构架、多维视野和立体思维,全面勾勒中国和谐社会视野下舆论传播的特点、模式、影响、作用,对舆论传播学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特点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系统描述、客观介绍和深刻分析,探讨当下舆论传播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以及舆论传播成功引导的方法、手段、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精的见解和观点。全书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语言简洁,涉及广阔的国际国内背景,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意义。适读对象:宣传教育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学术研究者。
  • 哈佛经典讲座

    哈佛经典讲座

    学习的最大成本,是时间。如何在最短时间里了解更多的知识,尽可能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的高尚品位?哈佛大学校长邀集30位世界顶级教授,就人类社会的9大核心知识领域,进行了42堂深入浅出的讲座,最终集结成这部《哈佛经典讲座》。此书一经问世,便风靡世界,不仅美国大学人手一册,也几乎成为美国家庭的必备藏书。本书包括历史、哲学、宗教、诗歌、小说与传记、评论与随笔、戏剧、教育、旅行等9个门类,囊括了3000年来的人类知识精华,涉及的原典达百部之多。读者通过这一本书,能轻松踏入人类知识的殿堂,尽情汲取人类智慧的精华,使自己拥有广博的视野、深度的思维和不凡的品位。
  • 校园用电安全管理与教育

    校园用电安全管理与教育

    从历年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来看,不懂用电知识,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占二分之一。因此当前安全用电的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安全用电应从学生抓起,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学生,可以依靠学生宣传安全用电常识。
  • 走进:8500万(“红领巾手拉手助残”知识读本)

    走进:8500万(“红领巾手拉手助残”知识读本)

    残疾人,是我们人类家园的一员,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的邻居,是我们的同学,更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从小学会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是我们每个少先队员应当懂得的道理,也是我们的一份责任和义务。同学们,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是太阳的颜色,看到太阳,我们的心里就充满了温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红领巾手拉手助残”活动,是让亲爱的同学们与身边的残疾小朋友,手拉手,心连心,共享一片蓝天,一起快乐成长。
热门推荐
  • 月起浮山

    月起浮山

    陈拂目睹老师惨死,冒死追凶,却又身中巨毒。白龙洞,蓬莱岛,黄帝城,一个个谜团,浮现在陈拂的面前。导致老师惨死的《上古神卷》又在哪里?里面究竟记录了什么?赤陀从坐而起说:“古今能同御阴阳者不过两人,你为其中一人。”
  • 星少长情

    星少长情

    戴秀卿,一个出生在塞北江南的灵动姑娘,清丽脱俗,温婉可人。她说,在她小小的世界里,只要有天纯蓝云纯净可看,碧海青草可摸,风过耳花袭香可听,怦然心动可守,这一生便是如诗如画般的存在。或许命运听到了她的心声,于是她便和她的怦然心动相遇了。“叶声哥哥,你会一辈子守在我身边吗?”“当然,我会一直陪着你,直到垂阳西落,暮雪白头…”或许上天有些嫉妒她,于是便带走了她的挚爱。那一刻,她觉得自己被“无情”推向了黑暗的悬崖,任凭她如何挣扎都听不到任何回答。当她选择放弃挣扎,准备拥抱黑暗时,一只温暖的手伸向了她,告诉她,幸福在等着她。“秀卿,相信我,我会用爱烘干你眼角的泪珠,让它不再轻易滑落…”“我相信…”直到最后,她说她依然喜欢记忆中的晴空碧海,香风沁脾。只有那份怦然心动留在了那记忆的长河中…
  • 叶浅之初

    叶浅之初

    她,从小在国外长大,成为一个令人景仰的存在。他,与她小时候的一次的相遇成为他如今单身的理由。经过多年的生活,她不复当初的天真无邪,成为淡漠不爱笑又乖张的人,他因她而有的笑容也因她而极少在人前展现。她与他之间是携手到老?又或者相爱中间却似有一层隔膜从而形同陌路。
  • 那只猫有星空

    那只猫有星空

    如果你是一只猫,你想要做些什么?如果你是一只流浪猫,你又想要做些什么?女主重生成了一只猫,咋办呀?“喵?喵呜?”什么情况?我变成猫了?······“喵!!”冲呀!白三气势汹汹的一抬抓,可是转头一看,身后就跟着两只呆头呆脑的小猫,瞬间没了气势,翘起尾巴对着两只小猫就是一拍······
  • 德川家康(新版)1:乱世孤主

    德川家康(新版)1:乱世孤主

    日本版的《三国演义》,史书、权书、商书“三书合一”,政企商业领袖必读图书!一部日本首相要求内阁成员必须熟读的书,一部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要求松下干部必须研读的书,一部美国驻日大使认为,要了解日本、超越日本,必先阅读的书,一部韩国媒体评为“影响韩国CEO最有价值古典图书。”美国前驻日大使赖世和说:“每一个日本人都是一个德川家康,要了解日本、超越日本,必须先了解德川家康。”德川家康究竟是何许人?德川家康结束了日本百余年的战乱,开创三百年太平盛世,建立了完整意义上的日本国。《德川家康》将日本战国中后期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群雄并起的历史苍劲地铺展开来。
  • 田间小农女

    田间小农女

    女大学生刚大学毕业,准备回到乡间发展自己毕生所学。谁知道在回家的路上,一场车祸,把她带到了这个鸟不拉屎的时代。她姜瑜儿没那些穿越女的没金手指,也不会什么厨艺,更不会什么首饰设计图。除了种地,她什么都不会,带着哥哥弟弟开荒种田,带着一村人致富奔小康。只是,那个在她身边安插了人的男人,为什么每次她以为自己已经回击给他了,最后吃亏的人,总是自己?
  • 悟灵传

    悟灵传

    从天而降金手指,一时间不翼而飞,金手指的主人又该何去何从
  • 东厂督公

    东厂督公

    穿越到大明,莫名得了个<东厂督公>系统。秦书淮舍不得那二两肉,于是只好曲线救国,从一个小帮派的楼咯做起,一步步成长为权倾天下的妖人,人称大明之妖。嗯,妖人和人.妖差不多,人.妖又和太监差不多,反正都差不多,皇上,要不东厂督公让我做了吧?谁反对谁赞成?本书讨论群:473518001
  • 体辽师

    体辽师

    一个少年,偶的上古传传承,从此一飞冲天,主宰诸天万界。
  • 隋唐辽西演义

    隋唐辽西演义

    中华历史自五胡乱华,连年征战数百年,直到府兵制创立,铁血传承数代,助隋朝一统天下。辽西北口寨,百十户人家全是府兵,宋成及其伙伴则是他们的子弟。宋成小时候的目标是:精通兵法,当独领一军的大将军,不让这些能征惯战之士枉死。杨广登基后,穷奢极欲,三征高句丽,宋成在血雨腥风中快速成长,结识了长孙晟、裴矩等智者。宋成创建信联帮,以辽西府兵为骨干,经商大草原,以另一种方式,带领他们不再枉死。隋末群雄并起,信联帮贩卖战马,与众豪强往来交道,有铁血相争,有惺惺相惜,有肝胆相照。格谦、高开道、窦建德、徐世绩、李密、杜伏威等,你刚唱罢我登场,环环相扣。李密战败,关陇集团和前隋勋贵全部支持李渊,使得李渊异军突起。宋成审时度势,投靠李渊,让其部下求官得官,求财得财。宋成与唐初名将罗艺、李靖、徐世绩等多有交集,亲身参与灭郑、灭夏、灭梁之战,与秦王分庭抗礼,成为唐初最独立的大将军。宋成受裴矩启发,转战西域,战突厥、灭胡匪,打通河西走廊,再拓商机,为部下谋福,使国家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