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0700000020

第20章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3)

他充分利用了一切可能利用的零碎时间读书,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惊人的阅读量: 其间我曾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同时也读其他杂书,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等。另外,还找一些专门著作,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搜罗许多知识性小册子,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不明飞行物),等等。

学生和教师读书,不至于如此玩命——路遥在完成《平凡的世界》后不久就死于肺功能衰竭,但这种精神很值得学习。

读书需要时间,时间哪里有?挤。时间是一个无头无尾的序列,昨天已经逝去,明天还没有到来,可以抓得住的就是今天。我常这样想,补昨天之非,创明天之是,必须通过今天的努力。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已经很难找到西窗高卧的闲暇。如果等有时间才阅读,可能永远都不会有时间。如前所述,鲁迅先生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写作上了。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总结读书最佳处所为“枕上、厕上、马上”,被称为“三上读书法”,堪称利用零碎时间的典范。

看来,读不读书的关键并非是“有没有时间”,只要愿意读,时时都是好时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说得好:“阅读是不是你内心的一种需要,这一点至关重要。而只要是内心需要,就会有主动去读的动力,再忙也能挤出时间来。”陈子善: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常常有这样的“小时间”,它看起来很不起眼,只有10分钟、5分钟,但日久天长,积累起来将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林语堂说:“什么叫做真正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读,这叫真正的读书,这才不失读书之本意。”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上海的地铁上,人们拿着各种各样的报刊书籍阅读,你能说这不是在读书吗?这是真正的读书,并且是自由幸福的。所以,读书要“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要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要有用才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谈永康: 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讲得更好:“多读书,读好书,用经典作品充实生活;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永远不嫌太晚。”

四、 读书不可贪多,要读深、读透、读懂

读书,不是说你今天去书店买两本书,明天网购回一包书,这不难办到。难以办到的是,你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书。中外历史上不少经典之作,比如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安徒生的书、《夏洛特的网》等,都是需要细细品位的。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谈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但遗憾的是,许多读书人并不这样想,因“人有各种贪婪,有一种是对知识的贪婪,什么都想知道,最终什么都不知道”(许纪霖语)。一般来说,人们总以为书读得越多越好,所以读起书来往往不加选择,见书就读,见报就看。时间长了,发现读过的那些书,在心底竟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这种情况,我本人也有。别人提到曾经充实和温暖过自己心灵的那些书时,我却感到茫然,书中的内容只能记其一二,印象并不深刻。

是时间过于长久使我淡忘了心中的记忆?还是读书不精不求甚解,脑海中留下的痕迹太浅?直到一天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以下一则寓言,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读书太贪心了,贪多嚼不烂,过目的书多,留下的营养却很少。

寓言讲的是: 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速迅捷。有一天,当它看到羚羊、梅花鹿等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自己还快时,于是向上帝祷告,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把好多好多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上贴,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当它心满意足地走起路来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么多的脚。它要想向前挪一步,就必须集中全部精力才不至于使那么多脚互相牵绊,这样一来,它反而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尤其是读书,如果像贪心的蜈蚣一样,总恨不得自己能够博览天下所有的书籍,成为拥有渊博知识的人,殊不知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多读书,忽略对内容的理解,收效必定甚微。朱熹在论读书方法时有云:“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如射箭者,有五斗力,且有四斗弓,便可曳之令满,己力胜得他过。今学者不度自己力量去读书,恐自家对敌他不过。”转引自李洪峰: 蔡元培先生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说他读书有两大短处: 第一是不能专心,第二是不能动笔,并希望大家吸取他的教训,一定有许多成效。

有些人读了经典,为什么不能运用自如?我看关键是没有读深、读透和读懂。如果你读的经典能背诵下来,特别是倒背如流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实际上,读书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也可以提高我们说话的水平。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当他在演讲里能够引经据典,如果用得自然妥帖,大家都会刮目相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温家宝总理在几次记者会上面对中外媒体,引用经典中的名言警句,不仅跟他讲的主题非常贴切,也反映了我国领导人人格修养和学识魅力。

所以我说,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专心致志的。读书,历来有精读和粗读之分。在精读与粗读的关系中,精读是主要的,是核心。现代社会的人读书无非是两种,读专业之书和非专业之书。有人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专业的书必须细读、深读,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朱熹也不断提醒人们: 做学问读书,一定要耐住性子仔细理会书中的内容,千万不可粗心大意。他还说,没有明白书中的道理时,就好像有很多层东西包裹着,无缘相见,一定要今天去一层,见得另一层,明天去一层,又见得一层。将皮全去掉,才能看见肉;将肉全去掉,才能看见骨头;将骨头敲破了,才能看见骨髓。

应该说,这种层层深入的阅读方法是值得提倡的。尤其是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我们更要深度阅读、深度思维,不能满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因为读书的力量不仅在于“过眼”,更在于“入心”。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意蕴,从而透过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这样的读书虽然寂寞,但更多的是内心愉悦。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正是这样的一种境界与情怀。

据说,欧美国家原来有个传统,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母亲或父亲拿起书读给大家听,现在恐怕已经很少见了。我们通过因特网和电视接触了很多信息,这种信息获取跟持续专注的阅读行为有本质上的差异。浮光掠影的信息使我们停留于表面,而阅读则帮助我们进入更深的世界。

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书,但从严格意义上讲,真正值得精读的书并不多。古人说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有学问,按今天的理解是不可能读得完的。但是实际上古代的五车书并不多,那时候“车”是牛车、马车,而且都是一卷卷的竹简。一卷几千字,一车下来也就十万字以内,所以学富五车是可以做到的,一个人十年二十年下苦工夫,五车书就能拿下来了。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古人的一卷不是指现在的一本书,几千个字在古代就是一卷书了,今天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可以做到读书破万卷。

所以从数量上,古人读的书不一定比我们多,但他们读的是精品,不是精品的很快就被淘汰,凡是留下来的大都是好东西。余光中先生说:“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实在是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书学习有着特殊的规律,必须经历一个吸收、转化、升华的过程。特别是理论学习,只有下苦工夫、细工夫、真工夫,才能真正学懂、弄通、会用。大凡经典,大概都不是读一遍就能懂的。经典在于重读,重读在于发现,如此循环往复,经典才能成为一条流动的河。换言之,经典如同好茶,不只是解渴,还要细品其中的意韵。我们所谓的经典书,就是各界推荐的中外名著。周国平先生说:“读书要读大师或经典之作,之所以读经典是因为经得起时间的洗礼,留下的都是精华。”这些经典书集合到一块大约上千本。如果从上千本经典书中选择五十本来读,你一辈子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对这些经典书,必须专注而静心地反复阅读,不能太性急,不能贪多求快,要细嚼慢咽,仔细品位,用心去感受,对其中精要部分最好能背诵。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为什么?因为好的经典作品,是前人与他人研究和智慧的结晶。经典是唯一不死的东西。它如同历史一样,记录着人类的昨天,描绘着人类的明天,并与时代同行,值得人们阅读、重读和珍藏。

五、 读书要善于选择

读书要选择,在今天看来,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要读到你心仪的好书,一定要做出选择。博览群书,是古人提倡的。但是今人的博览群书和古人的博览群书还是有差别的。古时候书少,很多书是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言简意赅。即便是古代散文,每一篇也不长,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今天的书籍那么多,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读本纷涌,文章铺天盖地,这就涉及“择书”的问题。

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该如何选择书籍呢?择书是个技术活,你所选定的书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你的阅读水平和价值取向。不同品位的读书趣味,不同方向的利益取向,会影响人们的读书选择。2012年3月19日《人民日报》曾刊文《领导干部应该读什么书》,披露贪官的读书菜单与他们的贪腐行为存在相当的关联度。比如,胡长清喜看《肉蒲团》、《金瓶梅》,而辽宁沈阳原副市长马向东钟情于《赌术精选》、《赌术实战108招》。文章称干部读书不仅是爱好问题,更是严肃的价值观问题。看来,读书,一定要是好书。读不好的书,非但不会成长,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其实,读什么书,不只是干部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教师必须注意的问题。

从很大程度上说,一个人的读书品位,是从其择书水准开始的。这种水准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漫长的关注、反复的比较。

古人云“开卷有益”,这话没错。其实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或者在什么年龄段该读什么书,历史上、现实中都有许多建议,著名的比如“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所谓“少不读《水浒》”,是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学里面的暴力英雄,会走上歧途;所谓“老不读《三国》”,或许是因为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老读《三国》是为贼”。

中国有一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知。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要学会选择,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比较多,真知灼见比较少,书中的很多话别人其实都说过了,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

如此说来,书是有等级的,是有好坏之分的。读与不读,粗读与精读,都要有所推敲。再说,今天印刷术发达了,出的书不计其数,版本也很多。比如《论语》一书,就有无数的版本,让读者不知道读哪个好。尤其是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不同译者、出版社的版本间差别很大,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另外,还有内容、文字等方面,都要有所选择,学会取舍。

怎么取舍呢?余光中先生在《开卷如芝麻开门》一文中有一段论述颇为精妙:

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先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这种态度,不能斥之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也一定混乱。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些浅薄得不值一读。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分量,未可一概抹杀。某些哲学家之言便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之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之为清晰动人的哲学家。……一个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朱光潜的试金法,颇有道理。

同类推荐
  • 胡适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胡适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本书收录胡适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28篇。所选文章多为胡适先生的教育心得,能够代表胡适的教育思想,如《大学的生活》《学生与社会》《杜威的教育哲学》《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谈谈大学》等,包括一些演讲稿;此外也选编了胡适先生关于文学、人生、读书、自由等方面的文章。
  • 女性乌托邦:中国女性/性别研究二十讲

    女性乌托邦:中国女性/性别研究二十讲

    女性/性别研究在20世纪末成为显学,是1960年代新女权运动的成果;在中国,它是1980年代“妇女研究运动”的产物。本书以公开讲座为基础,上篇“新中国妇女研究”多与现实问题相关,从1980年代至今,可见中国妇女发展的具体进程;下篇“性别研究与基础教育”侧重学理讨论和学科建设,与西方女性主义对应并相互呼应,在寻根溯源的基础上为中国妇女研究开掘本土资源。
  • 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

    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

    《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精心遴选了北大名师的经典作品,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校成书,目前已有《北大国学讲座》《北大历史讲座》《北大哲学讲座》三本。《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所选文章,皆为名师名作,如胡适、朱自清、梁启超、张荫麟、章太炎、辜鸿铭、蔡元培、闻一多、王国维等大师关于国学、历史、哲学的精妙论道。北京大学百年传承,中华文脉千载积淀,一卷在握,了解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
  • 红月亮: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汉教传奇

    红月亮: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汉教传奇

    本书是作者在被委派到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担任院长两年间所撰写的教育经历及教育感悟。目前汉学热正在国外流行,本书对传播汉学文化,让国内人士了解汉语在国外现状,以及了解汉学工作者的生活及工作也大有帮助。
  • 成功社交72法则

    成功社交72法则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依赖于外力的,要想倍受瞩目,要想创建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必须得注重内在人格的修炼。正所谓:肚中有货,不骄不躁,不怕没有伯乐寻不着千里马,气宇轩昂,平易谦逊,不愁身边不环绕仰慕的群众。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进化御兽

    进化御兽

    穿越?好吧,我确实穿越了!噫!为什么满大街都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动物?别开玩笑这是怪物!
  • 生天经颂解

    生天经颂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岐夜

    岐夜

    黄昏将熄,夜幕渐浓;星光摇曳,黎明未知。嘘……在一切开始之前,我们还来得及做一点小小的改变。太阳落下,夜色或许还有不同。
  • 穿越之秦朝成尊

    穿越之秦朝成尊

    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危险和未知,的探索。希望无处不在。
  • 清润糖水

    清润糖水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普通大众的有益参考书。轻松快乐入厨房,美味营养又健康。材料简单,方法易学,就地取材,为你呈上飘香扑鼻的美食。
  • 传递正能量 争做优秀职业女性

    传递正能量 争做优秀职业女性

    所谓正能量,是指一切让人向上、给人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工作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这种正能量可以使职业女性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提升女性魅力,贡献智慧,更好地发挥女性“能顶半边天”的作用,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本书是全面的,包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内心和外在形象上都有所体现,例如内心力量的修炼和外在形象的装扮,目的就是修养品质打造女性魅力,充分展示职业女性魅力,通过正能量的释放与传递,实现梦想,走向成功。
  • 回到明末做岛主

    回到明末做岛主

    重回大明,现代人毛文龙成为了明末颇受争议的名将毛文龙。他决定这一世,一定要改变历史,重振大明,让华夏后来的耻辱都不再重演!然而,却没想到,毛文龙被绑定了一个名将群!项羽:“你说啥?重振个蛋呢!造反!做皇帝!”韩信:“项哥说的对,给人家打工,功劳再大都是个死!还不如自己搞!”徐达:“想不到我大明会沦落至此!群主!咱们先占岛为王,再缓图天下!”毛文龙双眼放光:“按你们说的,做个岛主种田争霸也不错啊……” 本书书友群:869596154
  • 慕少的娇妻:总裁大人请轻点

    慕少的娇妻:总裁大人请轻点

    人人都知慕少不近女色,都以为他是个gay,可只有她知道他是个衣冠禽兽,白天还是得正人君子,一到晚上,“宝贝,我们也该给儿子添一个妹妹了。”
  • 易烊千玺之我的青春有你

    易烊千玺之我的青春有你

    起源是梦,相遇是偶然,但愿这世上,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