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7900000008

第8章 那些清华教我的事……

喜欢什么就去学吧

从2008年前后开始,网络上开始大量出现著名大学的开放性课程,各类学科应有尽有。著名的麻省理工、伯克利、耶鲁等大学都把相关核心学科的资料放在了公开的网站上供大家下载。直到这个时候,才有许多人恍然大悟,所谓大学,并不是高中的高级形态,大学所能容纳的内容,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不管你学的专业多么偏门,都可以找到一个容纳你学识的学科,这一点国内的大学可能欠缺不少。

麻省理工大学在2004年和2007年都提供过的一门叫《折纸艺术》的开放性课程资料:视频中,一位1981年出生的天才教授从纸面折叠开始讲起,一路延伸至抽象的折叠过程,最后设计数学算法和应用扩展。折纸这个小孩子都会玩的、没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学科的事物,变成了MIT学生广受欢迎的一门功课。这位年轻的教授Erik Demaine14岁就取得了学士学位,20岁成为MIT的教授,和父亲一起研究折纸的秘密,并且梳理出了曲线折叠的方法。课程视频深入浅出,即使你对几何算法一点儿都没兴趣甚至不懂英文,至少也能够看到折纸艺术对科技的启发,能够发现一张普通的A4打印纸,可以变成各种立体造型。

类似的课程还有许多,比如,耶鲁大学花去二十多个课时的时间来讨论公正、死亡这样抽象的命题;也有教授来讲述食物心理学,这在普通人的认知里,都是完全无法称之为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的事物,但是在这些世界级的名校里,有专门的人、试验室和团队来研究它们,并且最终把它们和人类的进步融合在一起。这样五花八门的学科,可能让我们感觉到不可理喻,但是这正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任何的科学都是从不可理喻的“缪论”中发展而来的。

在国内,类似的学科、研究也有很多。比如语言试验室,这是一个创新的项目,它肢解句子,通过词汇的发音、频率为语言定级,收集方言数据和标准普通话的数据加以对比,近些年又加上了网络词汇对中文的改变。参与这项研究的学生和老师,来自传播学、语言学、新闻学、古汉语等诸多专业,在这个项目上,他们的目的却变得非常一致,学科之间没有了分界线。

没有任何一个专业是孤独的。即使你学的学科再偏门、再专业、再细化,也总可以找到一个出口供你深造和发展。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是不是找得到相关的学校和研究机构,而是在于你能想到什么。

通过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你是否有能力拓展自己的眼界,把它和其他的学科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思考模式?在获取这种模式之后,你能不能找到一个兴趣点,让自己可以深入探究其中的规律所在?这并没有超出“学习”的范畴,相反,你的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你想未来有所成就,就终究有一天要走到这样的路上来: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域,并且坚定不移地向深处挖掘,直到触摸到真理的源泉,不断涌出水花来。

把知识团成一个球

人脑是否像电脑的硬盘一样,空间有限并且有不可修复的区域,一直是科学家争论不休并且事关人类进化的终极问题之一。很多学习方法类书籍也一再强调,其实你只使用了大脑不到20%的容量,可以吞吐的知识其实更多。

超人般的记忆力和信息存储能力似乎是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不过,真相总是特别残酷:美国有一位黑人小伙子就似乎开发出了全部的脑容量,他过目不忘,当测试人员带着他坐着直升飞机在纽约上空转了一圈之后,他回到房间开始作画,在全景画幅上,他花去快一周的时间描绘了自己记忆里那短暂的飞行时间里看到的所有东西,细节甚至精确到了当时大楼表盘上的秒针指向。

临床医学表明,记得太牢固,也是一种病。尤其像这位小伙子那样,记住如此多的细节,又记得如此牢固,给他的生活和交际带来了很多困难——他有自闭症,并且在语言上有一定的障碍。

如果你的脑袋是个不可擦写的硬盘,即使容量无限,也并不是什么美好的事情。有时候你会发现,窗户打开了,另一扇门却关上了。所以不必去强求那些难以拥有的事物。

一本“GRE红宝书”的词汇量大概是一万五千个英文单词,加上在考GRE之前,你从小学开始累积学到的基础词汇,大概在一万个左右,整体上,在你参加GRE考试的时候,脑海里会有两万五千个英文单词。我自己的经验也发现,这些单词,尤其是里面那些“这辈子除了考GRE就不会再看见”的单词,在考试结束以后,就慢慢被遗忘掉了。剩下的单词怎么办?如果以后要再学一门外语,也许会遇到比英文更复杂的动词变形(比如日语)或者语法结构(比如法语),难道在硬盘不扩容的情况下,就难以把这些知识刻进自己的大脑“磁盘”吗?

曾经,清华的一位老师教给我们一个方法:记住一门知识的最基本的原理,最核心的思想,最科学的规律。把这个内核存储起来,等到你真正要用到它的时候,就像电脑里的解压缩软件一样,内核会按照你提炼压缩的反向执行操作,一一展开,变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是所谓“把书读薄”的一个过程。

这个方法解决了人脑容量有限的问题,并且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原来我们不需要记住所有知识的细枝末节,我们需要掌握的,是经过自己提炼后的规律、原理、基础性的东西。当你透彻地理解了这个知识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有怎样的逻辑之后,就会自动激活一种归纳的能力——它和学习的过程相反,你细致地挖到了体系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是把这些部件重新放回原位的时候了。

当你能够居高临下俯视这个体系,把它删减优化到自己需要的大小时,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起来。这种弹性的思考模式不但给你的记忆更多存储空间,还会让你学会如何彻底掌握一种知识,同时获取思考、整理和修正这个知识的能力。这些说起来简单的东西,却是很多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都不曾真正体会或经常使用的方法,我的这位老师提供的这个方法可以说是一举N得,让人没有不尝试的道理。

知识虽然繁多,但是都万变不离其宗,化繁就简是学习的基本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最早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魏略》,千年以来,人们仍旧将其奉为读书的诀窍之一,可见其跨越时空的正确性。

也许有人要质疑,如果满篇的字我都认识,可就是看不懂,那么就算是看上一千遍一万遍,能有什么用呢?

这么问的人,请先看上一千遍再来讨论。多数情况下,智商正常的人认认真真地看上十几二十遍,总是能看懂的,真看到一百遍一千遍,那肯定就是领域内的专家了!

读书学习的时候,有些知识真的很晦涩很难懂,它们可能来自遥远的古希腊,可能是三皇五帝时期的上古智慧,也可能跟几万光年以外的某颗恒星有关,或者干脆是具体世界以外的某种抽象概念。人的脑子无法单独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必须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意象,才能真正理解。因此,许多的学科会显得太难。可是如果因此就放弃,你就输了,输给了考试还是小事,最可怕的是,你放弃的也许不只是一门课一个成绩,而是你可能拥有的更美好的未来。

毕竟,机会永远是给那些准备得最好的人。

因此,不懂的东西,少看不如多看,浅看不如深看。不求一遍看懂,但求渐渐熟悉。因为读书、学知识就像交朋友,与穿越时空、横跨了遥远光年的朋友交流起来自然有点吃力,有点难以理解,有可能我们自顾自地热情了半天,它仍旧冷若冰霜。但我们也不必就此灰心丧气,再难以接触的人,只要多打几次交道也能熟悉起来,知识亦如是。

对于那些已经懂了的知识,也要多看几遍,更深入地了解它,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运用知识。就好像我们和一个陌生人建立了联系,成为了朋友,就把对方放在一边置之不理,那么有事需要对方帮忙的时候,对方可能完全不记得你了,又怎么会伸出援手呢?

具体到学校或者考试的层面,我们错过的题目必须多看几遍,搞清楚出错的原因,是临场的“脑力不足”或者是知识点没有完全掌握、仍有不清楚的点。明确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答对了的题目,也要多看几遍。因为在大多数考试里,理解出题人的思路和理解知识点一样重要,正确的答案能帮助你理清出题人的想法,明确考点,更好地指导你进行以后的复习,使之更有的放矢。

多看几遍,只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却比什么都有效,因为学习本身,就是这样一个踏踏实实、反复再反复的过程。只要有耐心,任何知识都会被你打动,成为你最好的助力。放下身段,任何知识都经不住你死皮赖脸地纠缠。

庖丁解牛,那般高超的技艺并非因为“解牛”之人天赋异禀,实则是熟能生巧而已。生活工作中很多时候都是做重复的劳动,但是一旦熟练之后,信手拈来便不是难事。

自己找规律

数学题永远做不完,英文单词也永远背不完,任何学科的学问都无止境。怎么才能触类旁通,从苦痛无边的“题海”中成功脱身,在考场上游刃有余?

所以我们需要具备找规律的能力。规律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每个角落,每门学科都有,每道题都有。规律不能抗拒,只要按照规律做事,无论谁,无论在哪里,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只要掌握了规律这种秘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科中游刃有余的专家。至于那些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过的规律的人,在人类历史上一般称为“伟人”或者“巨匠”,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的三大定律或者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规律这种秘籍既然这么管用,我们又应该到哪里去找呢?武侠小说里的主角看起来幸运得多,只要从一个悬崖跳下去,山洞里就会有一个白头发老头或者一个漂亮姑娘或者一个锦盒或者一只大猴子把秘籍交给他们,没准还奉送绝世神兵一把、灵丹妙药两枚。我们这些普通人,又要到哪里去找秘籍,怎样从看起来没有什么联系的庞杂知识里,找到普遍存在的、共通的规律呢?

找规律的前提是透彻地了解所学的知识。要找到GRE考试的规律,就要先把整个考试分解成各个部分,阅读的规律是什么?写作的规律是什么?每个分类的规律找到了,就相当于完成了巨大拼图的一部分。

最初,这个“训练”也许非常艰苦,也许你连续做了几个月的习题还是找不到里面隐藏着的奥秘。但是,这是正常的。所谓规律,就是在具体事物内部藏着的抽象的共通的联系,需要也值得花费大把的时间去钻研和寻找,而且,只要习惯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方法,隐藏得再深的规律,也会被你找到的。事实上,你很快会发现,练习的次数越多,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会提升,因此,找规律的速度也会越快。到后来,从表象中分离本质,从现象看到原因,从庞杂的个体中找到共通的规律,会成为你的一种能力,甚至不需要刻意去运用。

那么,既然规律这么有用,找规律又这么难,为什么老师不直接把规律告诉我们,要让我们自己去寻找规律呢?

我们寻找规律,是为了运用规律,只有自己思考发现的规律,运用起来才可能得心应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书本都只能起引导作用。在武侠小说里,那些被“输入”了超多内力的普通人往往打不过江湖上一个随便练过几天的镖客、武师,就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日以继夜的艰苦磨炼,没有一次又一次体会“内力”和招式的配合,没有花上几年的时间去锻炼手眼的协调性,那么就算是身负绝顶内力,还是连自保都困难。

找规律这件事就像练武功,必须在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以后才能大彻大悟,享受其中的妙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书本或者其他的同学都只能提点,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规律都需要自己去找寻,不要指望谁会告诉你自己的秘诀,毕竟别人的成功不能完全复制在自己身上。

学习是个联系的过程

学习能力不仅仅是纯粹的脑力和智商,也是动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大多数时候,学习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们从一生下来就需要学习。如果没有学习,我们甚至不会吃饭和说话,更不用说其他的技能了。

这一点上,学习分子化学和骑自行车没有什么差别,都需要先有学会的愿望和激情,了解原理,然后大量练习,才能成为领域内的专家。而联系愿望、激情、基础原理和大量具体性的工作的能力,把愿望转化成现实的能力,就是神秘的“学习能力”。

“一通百通”不是夸张的说法,学习确实应该是多学科齐头并进的。有专家认为,人类现在所有的理工学科都可以归结为数学问题,而所有的人文学科都可以归结为哲学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只需要有数学和哲学这两种接口,应该就可以学会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知识。听起来,这是天方夜谭,但事实上,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达尔文等历史上最杰出的人已经用真实的经历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学习本身,就应该是多学科的。

如果我们把人类社会的所有知识比喻成一座城市,生活在其中的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城市中谋求更好的生活呢?蜗居在一个社区显然不是最好选择。如果一点一点数着步子探索,进展相对缓慢不说,可能过程还充满了各种谬误和反复的冤枉路,到最后,精疲力竭一事无成。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找到这个城市最大最高的建筑,展望城市全局,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才能少走冤枉路,事半功倍地达到既定目标。

学习知识也如此,我们应该通览学科的全貌,就不会迷失在细枝末节的题目里。如果一直就事论事,来一道题解一道题,费时费力不说,哪怕靠题海战术取得了不错的考试成绩,这些知识也会在考试结束后很快被遗忘,没法在以后的实践中帮助我们取得更多的成就,以至于很多人一边上学一边抱怨,认为学习的知识都“不实用”。殊不知知识本来是好的,正是因为缺乏高角度的思考和通览,缺乏联系能力,才使一部分人只能纸上谈兵,永远没有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不是知识的错,这是学习者的错。

学习的第一诀窍就是把握知识体系内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第二诀窍就是学会将基础和主要的部分与细节联系起来,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简单地说,如果要学习交通规则,我们记住了红灯停绿灯行,那么不管在哪里,遇到的是丁字路口还是十字路口,有没有人行横道,我们都应该以此为原则决定行动。

只要把握了这把金钥匙,无论学习多么复杂的东西,都可以像看红灯停绿灯行那么轻而易举,而不会面对十字路口就手足无措。

不会做也要拿一半的分

在中国,考试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业程度的最公平的标尺。且不论应试制度的种种弊端,一定程度上,所有学生都必须承认,无论是开放的大学还是严苛的中学,考试是检验你是否学到了一些知识的最快最有效的办法。如果用其他办法来检测所谓的“综合素质”就会产生更多的不公平。

总有一些课程会给你带来理解困难。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个自动学习的体质,那么还可以轻松地学下去,对于绝大多数还在培养类似的体质的人来说,这是莫大的痛苦。

其实有很多技巧,可以在考试中帮助你拿到一些分数。

对于文科类科目来说,应该抱着“绝对没有不会做的题”这种心态。文科类是一个大科目,在很大程度上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历史里含有哲学,政治里含有地理,文学里含有传播。临时抱佛脚的时候不要只抓着教科书来啃,尤其是大学生,这样的办法太落后了。上网,把你的科目里的关键词(老师的PPT里反复提到的内容)拿去搜索,结合课本看一看相关的所有知识,不但要知道它的前因后果,更要知道它的横向联系。考试的时候,如果恰好出题出到了你根本没有记忆过的内容,为了拿取一些分数,你可以尝试把你昨晚通宵看过的内容里相关的东西都写进去。

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在开始写之前,想想看你能“联想”出多少东西,在前面留一两行地方;第二,即使你对自己的回答没有把握,也要分段。这样的好处是,通常学习文科的人都有非常强大的联想能力,很可能在你“扯”到最后的时候,真相已经从之前的推论和分析里浮出,这时候,你只需要把正确答案写在第一行空白的地方,就可以从容交卷。即使完全扯偏了方向,老师在阅卷的过程里,看到题干相关的内容,会酌情给你3~5分。不要小瞧这点儿分数,很可能这就是你及格与否的关键点。

对于理科来说,碰到不会做的题好像就是“真不会”了。与文科不同,理科不可能通过充满想象的“回忆”最后找到正确答案。即使如此,空着不做也是最蠢的方法——把你知道的、与此相关的公式、定理都试一遍,也许,你忽然发现原来公式A和变形C一组合,答案就出现了。也许,你很倒霉,没有碰到正确答案,但是至少,你展示了基础知识的组合方式,也许做对了第一第二问简单的计算。这样,老师不会不近人情地给你“鸭蛋”,而是至少有3~5分的步骤分。

考试成绩不能完全显示你的学习能力,但可以最大限度地考验你在遇到问题时的解决能力和应变能力。不会做的题目如果也能拿到至少一半的分数,无论是在面子上还是心理上,都会给你带来很不一样的改变。

不会做的题就空着不写,是自己放弃了一个争取分数的机会。

大学不能被图书馆代替

既然有了世界名校的开放性课程,也有了在线图书馆和实体图书馆,还有讲座和网络BBS、博客、微博,那么社会本身就是一所最好的免费大学,不用交学费,不用禁锢什么,不用每天早起赶着上课,不用担心学分和及格线,大学,就这样淘汰掉算了!

有些老师的课程非但不精彩,反而相当乏味,社团活动怎么看都有种“过家家”的气息,宿舍里飘荡着懒散的气息,真的不如上网看看麻省理工、斯坦福的教学视频过瘾,或者干脆出现在图书馆里,那里的学识绵延好几千年,从“甲骨文”开始到“简体字”,应有尽有。也许有时你会这样想。

大学到底是学什么的?

每所大学的校训中,都会对这一个阶段的学业有一个精辟的描述,你可以上网搜索一下,然后把它们排列在一起看看。剔除所有华丽的词汇和口号式语言,我发现,大学教的其实不是知识,而是学习。

没错。大学是一个教你如何学习的地方。这个学习的范围相当广泛,从人际交往到对金钱的判断,从你的专业课到校内义务劳动,你要学习的东西时时刻刻都在身边,大学,就是给你提供学习环境的地方。一旦脱离了狭隘的知识的概念,你就会明白,即使你看完了、学会了麻省理工学院所有的开放性课程视频,你仍然不能一举达到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效果,因为不在它的大学里,你学到的东西仅仅是知识。

人一生都要学习,不断地、反复地。当你有一台新款智能手机的时候,发现它使用的系统和之前的那种完全不同,一个学习过程就开始了。为什么有的人对新手机的新功能“上手很快”而有人似乎天生就是“数码白痴”?他们的智商情商并没有显著差别,只是在接受新鲜知识的技巧上有所差异。大学,是在广义上提供类似技巧的地方,你所能学习的东西不仅仅存在于老师的PPT和图书馆里。

上大学的意义变得很明显且很有趣,跟找个好工作无关,大学会把你塑造成一个更容易和社会融为一体的人,或者说,大学会告诉你如何享受这段生命,它会开启你的一些感官功能,让你进入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有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可以说明大学的意义: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的B同学选修了古典音乐入门课,老师对于音乐的分析和她为了写学年论文而查到的资料,让她发现了“莫扎特”三个字不仅仅代表“好音乐”,还和时代、人物个性、经历息息相关。这对于之前只会哼唱流行金曲榜歌曲的她来说,一扇新的门开启了,门后的世界还有更多道门,她很期待会有更新鲜的事物在那边静候她的发现。

大学不仅仅是图书馆里那些镌刻在书里的文字,不是老师教案里的知识,而是我们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如何感知这些文字。

同类推荐
  • 给小学生讲世界地理(下)

    给小学生讲世界地理(下)

    从富有古老底蕴的亚洲,到深情浪漫的欧洲,从阳光灼热的非洲,到热情神秘的美洲,每翻开一页就展示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 汽车检测技术

    汽车检测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以及现代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社会对汽车检测及维修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江苏科技出版社召开有关会议,讨论教材的编写工作,《汽车检测技术》是在汽车不解体的情况下,阐述如何运用各种检测设备检测汽车技术状况的一门专业课程。
  • 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高岩、陆明、李松石、闫冰编著的《中国文学名著导读》是按照文学史的时间顺序架构的,体系比较严谨,选篇的版本也比较规范。在选篇上照顾到所选文章的思想性、经典性以及丰富性,考虑到教师在讲课时的拓展空间,备选课文也比较充分。赏析文章侧重编者原创,注意融入时代精神。在现当代文学的篇章里,所选篇章与赏析都比较独到。《中国文学名著导读》除做教材外,也适合一般文学爱好者自学阅读。
  • 枕典集:跟着经典学为师

    枕典集:跟着经典学为师

    本书系“上海教师教育丛书·知新书系”之一,以教师在社会、家庭、校园中的角色转换及其相应的履责境界、道德修为为线,以30个关键词研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史故事,分“教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师怎样提升修养、教师怎样身处团队、教师怎样聚焦专业、教师怎样教学研究”五个部分,于讲故事、说道理、思问题之中,讲述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家国情怀、仁义慈孝、宽厚诚信、端明正大、廉勤乐群、求真务实等美德,以及所应该具有的情商与财商、志向与生涯规划、批判与创新精神等素养。
  • 优等生学习法

    优等生学习法

    《优等生学习法》从学习的方法、习惯、能力、兴趣、各科学习的特点和具体办法及应试技巧等方面,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习方法和具体纲节进行了阐释和归纳,并为希望成为优等生的你量身打造实用锦囊,让你在吸收他人学习经验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办法,从而使你的学习成绩有一个赝的飞跃。
热门推荐
  • 天赐神战

    天赐神战

    来至未知生命体的告示,天赐实验者,首先体验新的力量,到时,你还是庸庸碌碌的过完这辈子,还是与天斗,与神争夺?倒计时,一年,人类世界将重新改变,而提前体验这种力量的人,将会怎样行动?是压抑,还是释放?是会造成人类的进步,还是给予人类噩梦?
  • 前几年的那些人和事

    前几年的那些人和事

    李二和穿越了,这个穿越的故事中,李二和的前世妻子离他而去,他失去了前世相濡以沫的妻子,可爱的一双儿女。尽管他是世界首富,可是这样的穿越有个鸟用,结果醒来却是场春梦。穿越历程才刚刚开始
  • 老舅

    老舅

    他突然站住,润湿的眼珠放射出很亮的神采,嚅动的双唇就像回味喝醇香老酒一样回味那两个女人的长长滋味,然后发出一声使我也动心的感叹——“亚铭你还年轻,不晓得这之中男人女人的快乐和苦楚,老舅敢说这是好多男人不敢消受的也消受不了的。如果再让我过一个二十岁,我肯定不会这样折腾自己折腾人家啦……”我不怀疑老舅的真诚和坦白,但我内心异常明白即使再回到二十岁他还会我行我素去犯那些他注定要犯的错误,也会不顾一切去爱那些他注定要爱的女人们。我没把这些话说出来,也不需要说出来。
  • 托尔斯泰寓言童话故事精选

    托尔斯泰寓言童话故事精选

    《托尔斯泰寓言童话故事精选》内容选自托尔斯泰为家乡的孩子们编写的课本。包括寓言、童话和故事,大部分是托尔斯泰根据俄罗斯生活素材编写的,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希腊、印度和阿拉伯等地区的童话。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寓意深刻,深受少年儿童喜爱。
  • 非欢渡:暴君请温柔

    非欢渡:暴君请温柔

    简介:她,贵为天下人羡慕的公主,却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国家远嫁他国,即便客死他乡。他,齐国皇帝,传闻冷血残酷,苍城一战,万千无辜百姓死在了齐国军队的铁骑下,民间传闻却只是帝王一怒。硝烟四起的九州,人命犹如草芥的天下。想要活下去,便绝对不能有仁慈善良,她拖着似灯枯油尽的身子,在这深似海的皇宫中周璇,步步为营,想得以保住在乎的人。可一场又一场的阴谋接踵而来,一个个真相浮出水面,到最后,国破了,家亡了,那么她最爱的人是否也会离她而去?幼时的誓言是否算数,十七年前定下的约定,是否能保她一命?一生一世一双人在这一刻可否会显得是种遥不可及?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天地之间的万物不过瞬息,可是啊,即便春秋与天地我眼中不过只有一个你。
  • 重生还珠之此情不渝

    重生还珠之此情不渝

    异世魂魄重生还珠,她身份高贵荣华一生冷漠无情她仿佛是上苍的宠儿本认为将孤独一生可将她遇见她从此一颗心就留在她身上,为爱痴狂为爱敢于挑战世俗偏见为爱于天下人为敌又何惧,她知她不爱可永远执着于对她的情。我爱你此生不渝
  • 人境之难言江湖

    人境之难言江湖

    平凡少年独自踏入江湖,湖海波折,红颜枯老,战乱祸国种种机缘晦莫难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拜托请打扰我丫头休想逃

    拜托请打扰我丫头休想逃

    一个特别复杂却很好看的故事,喜欢的记得收藏哦!
  • 我在异界当圣骑

    我在异界当圣骑

    当我来到了异世界,我才发现,原来我不是第一个穿越的,前面还有我的老爹老娘。而当我十五岁即将参加洗礼仪式的时候,老爹老娘希望我成为一个高贵的法爷,因为这样没啥危险。但,机智的我已经预料到了未来的风波,于是我决定,不求能打但求耐揍!这时候,圣光找到了我,它说,‘组织上已经决定了,就由你来当这个圣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