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4000000022

第22章 解读《酒国》(1993,长篇小说)(1)

莫言自说:

在我目前所有的创作里面,下刀最狠的是《酒国》。因为它所触及的问题是极其尖锐的,而且是在那么一个时期。1989年春夏之交这一场学生的运动,最早的起因是对社会腐败现象极其强烈的不满。之后,对于反腐败的话题实际上有两年渐渐消沉,被一种强烈地要求“安定压倒一切”所遮蔽,在这种情况下,《酒国》对腐败政治的批评,不仅是对腐败官员的批评,也是对弥漫在我们社会当中极其腐败的东西的批评,譬如大吃大喝,穷奢极欲,道德沦丧。

一种孤独远行的尝试——《酒国》之于莫言小说的创新意义

■黄善明

2000年初,在完成对十年前旧作的整体性修改后,莫言推出长篇《酒国》,小说在创作心态、叙事模式、形象设置和主题话语等诸多方面表现出创新意义。然而,小说出版之初,这部颇为作家本人看重的作品始终未获可以期许的解读和令人信服的阐释,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本文试就这一现象切入思考并在上述相关方面对小说作出论述。

一、《酒国》的创作心态:摆脱“合谋”的企图

回顾世纪末中国文坛,小说家莫言的创作生命力似乎特别坚韧:无论是作为“新潮”小说卓尔不群的开路先锋,还是作为“新潮”还俗后名利赫然的文坛大腕,莫言都以丰硕而独特的小说创作显示了自己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和样板意义。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双重的作家声望和创作资历,莫言和他的小说始终成为评论研究的重点课题、媒体报道的跟踪热点和书商编辑的追逐对象。显然,在娱乐业、评论圈、新闻界和出版商“合谋”制造文学事件已经成为公开秘密的今天,莫言的“投资价值”是无可挑剔的:急需观众的影视导演常常能挖到足以“煽情”的题材故事,嗅觉灵敏的评论家可以轻易获得印证研究的理论“话语”渴望轰动效应的新闻记者也不难找到令读者痴迷的“兴奋点”,而期待畅销热卖的出版商更看好莫言小说带来的丰厚利润。当王朔以走上影视的方式一举成名以后,莫言的出现便有了更为从容不迫的“合谋”技术,之后苏童、刘恒等人的崛起更是这种“合谋”的成功翻版。由此而后,“莫言现象”应运而生,成为中国作家走向成功的经典标志;同时,它也使“合谋”合法化,成为作家获得声名和资历的“生存法则”。莫言身后的追随者们,大都如醉如痴地实践着这样的生存策略,而且“合谋”的手法也迅速变得直捷露骨:从签约出书到挂名出书,从旧作改版到一稿多版,花样多变,手法各异;许多被“合谋”推出的文坛新人甚至已经可以娴熟自如而且心安理得地用自己的青春玉照来充填“小说”的文本内容!我难于断定这种文学游戏对于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年轻的小说家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也无法推测它还能维持多久。但游戏的结局不难想象:一旦“合谋”破产,留给小说家们的必定是被读者抛弃的失落和创作力衰退的辛酸。

我不知道作为“莫言现象”缔造者的莫言本人对于“合谋”的追随还有多大兴趣,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追随的摆脱相当艰难:他之委身为张艺谋的“写作妃子”,显然缘于对“影视情结”的痴迷;而旧作改版的出书策略,也不无来自“畅销情结”(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的诱惑。但令人欣慰的是,莫言显然已经意识到“还俗”的冒险和危险,有意地调转了创作方向。他坦言“写作时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后记》),重新确认“现在小说确实变成了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作中发现检讨自我——莫言访谈录》)。如果我可以就此断言莫言创作心态的转变,那么“莫言现象”的另一个“同谋”者刘恒的宣告或许更为直捷明了——“只图就近一变,尽早把自己从井里捞出来”(刘恒:《拳圣·后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00年初莫言推出长篇《酒国》(包括同期出版的中篇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大约可以算作这种“转变”的尝试。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部为作家本人十分看重、在出版时显然还进行了精心“包装”的长篇,并没有获得文学界的认可和接受,甚至连最起码的“畅销”效应——这也许是凭借莫言中国文坛的“腕”级声名可以享受的最低待遇——也没有得到。尽管《酒国》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作家“勾勒汉民族的‘心灵史’”(见小说封底语录)的企图,而且在更深广的意义上,它代表了作家颠覆“合谋”、寻求艺术创新的尝试——关于这一点,下文将给出实质性阐述——但是,《酒国》问世一年后,包括评论圈、新闻界和读者层在内的整个“接受系统”对它始终表现出惊人一致的冷漠和隔阂。显然,按文坛的“市场行情”来推断,《酒国》已经陷入一个无法破解的“悖论”:它要么是一次完全的失败,那么我有理由看到对于它的批判;要么是一次成功的创新,那么我不难找到对于它的褒扬;要么又是一次无谓的“合谋”,那么它至少应该享受“热卖”的礼遇;但之后除了令人尴尬的沉默,我什么也没有发现。

在此我无意纠缠《酒国》的困境,我更感兴趣的是这种困境对于莫言小说创作的“启示”意义。在我看来,使《酒国》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小说文本所显明的叙事模式的怪异、主题话语的诡秘、人物形象的荒诞和体式语言的奇峭,而所有这一切“创新”之举,实实在在地表明:莫言已经“触犯”了“合谋”所规定的游戏规则。这就意味着:不管这种“触犯”是有意还是无意,莫言和他的《酒国》被抛弃的命运已经无法逃脱。如果说“莫言现象”代表了中国作家普遍认同的生存形态,那么对于“合谋”的参与和配合无疑已经成为他们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而任何对于这一规则的背叛与颠覆,必将遭遇被冷落、被抛弃的命运。在这个意义上,莫言及其《酒国》的困境,也许代表了莫言试图摆脱“合谋”游戏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无法给予莫言的创作以更为深远的预言,但我敢于断定《酒国》之于莫言的“非常”意义:作为一部“不合时宜”的作品,《酒国》恰恰代表了莫言创作心态的新变;一种摆脱“合谋”的企图、一种孤独远行的尝试。

二、《酒国》的叙事模式:建构“崭新的把握方式”

谈到莫言小说,多元合一的叙事模式大约可以算作他作为“新潮”作家最具“革命”意义的独创性成就。“红高粱系列”中历史与现实交错、时间与空间融合的追溯方式,曾倾倒无数读者;而《丰乳肥臀》里将叙述者、经历者、评判人合而为一的铺叙手法,至今使人回味无穷。有人将这种多元合一的叙事模式追认为“民间叙述”,断言莫言“以一种‘民间身份’去叙述乡间社会中的人物和所发生的事件”(王光东:《民间的现代之子》);或者凭了莫言“素有讲‘奇’述‘怪’的习惯”而确信他采用了所谓“传奇之笔法”(周春玲:《变化中的莫言》)。

事实上,对于研究者们一直十分看重的表现于莫言笔下的“历史”(人物事件),莫言未必在意,即使顾及,那也只是他纯粹一己方式的“个人心目中的历史”(《在写作中发现检讨自我——莫言访谈录》)。对于莫言来说,重要的不是人物事件,而是由那些人物事件所激发的在个人心目中萦绕腾涌、挥之不去的历史体验和感受。因此,莫言笔下的“历史”,不过是一种由历史蜕变而成的心灵史(情感史和体验史)。当莫言沉浸于历史的追溯中,他既是历史的叙说者,又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审判者。他所追求的,远非历史(人物事件)的复活或还原,而是一种历史的形而上的超越:超越的目的,仍然在于对“今天”的诉说。

但问题还在于,历史就其本质而言恰恰又意味着十分有限且过于狭隘的经验,意味着束缚心灵的羁绊,意味着超越的艰难。因而,所谓的超越,只能以历史审视角度与书写方式的变换来实现。至此,我们不难理解莫言笔下多元叙事的真正“奥秘”所在:在莫言那里,历史的叙述仅仅是一种假借的手段,历史的摆脱才成为最终的目的——正如他自己说明的那样:“故事的意义崩溃之后,一种关于人生的、关于世界的崭新的把握方式产生了”(莫言:《会唱歌的墙·清醒的说梦者》)。关于这一点,莫言的同路人余华甚至有过更为露骨的表白:“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于精神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虚伪的作品》)从莫言的创作历程考察,“红高粱系列”无疑代表了多元合一叙事模式的成熟,《丰乳肥臀》则可以算作它的定型,而到了《酒国》,我们可以发现它的新变:

第一,时空背景的多元化。

多元合一的叙事策略,就是从根本上消解叙述过程中时空背景的制约功能,让时态的切换和场景的转移完全服从于“叙事人”(实即包括了叙述者、经历者和评判者三重叙述身份在内的创作主体)的精神活动。追究起来,这种抛弃时空背景的做法固然可以获得叙述的绝对自由,但对于阅读的抗拒和伤害是不可回避的。在《酒国》中,莫言似乎急于“补偿”此前的忽视,竟用了三个完整的时空结构(形成三个互相关联的文本系统),来支撑小说的叙事模式:

结构一,叙述省人民检察院高级侦察员丁钩儿在酒国市的办案经过。这一系统代表酒国市的外在(表层)生活状态。

结构二,叙述以专业作家身份出现的莫言和酒国市业余作家李一斗的通信来往。这一系统代表了作为生活和艺术“中介”的创作主体(作家)的内外在生活状态。

结构三,以李一斗的九篇小说进一步补充系统一、二中相关人物和事件的背景、细节。这一系统代表酒国市内在(深层)生活状态。

这三重时空结构在小说中互相穿插、互为补充,立体化刻画出“酒国”市真假难分、正邪莫辨的世态人相,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一种“荒诞的真实”。

第二,“叙事人”角色退出,代之于相对完整的情节线。“叙事人”角色的设置和强化,原是新潮小说叙事策略的身份“标签”,后来被广泛运用。时至今日,几乎成了小说家们用来对付故事的看家本领——好像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战无不胜、所向无敌。我甚至怀疑如今究竟还有多少人能够心平气和、从容不迫地编写故事、设计情节。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为新潮小说的叙事革命而欢欣鼓舞——那种质态鲜活、神韵飞扬且高度个人化的历史意识到今天仍让人回味不已——但现在,不能不对此怀有深深的介意。显然,对于已经变得越来越琐碎直观的当下生活形态而言,小说已经难于躲避时间和空间的确定性。这就意味着:用人物故事的充分历史化和高度戏剧化来营造的“叙事人”角色,从根本上难于承担叙说“今天”的使命。据此而言,长篇《天堂蒜薹之歌》里高度“纪实化”的叙述笔法的采用,决非偶尔为之,当是出于作家的自觉选择。

但《酒国》让我们重新领略了编织故事的技巧和魅力。在小说中,作者彻底舍弃了“叙事人”角色,用两条情节线来串联故事、刻画人物。第一情节线(主线)出现在小说的第一时空结构即第一文本系统,这条情节线写高级侦察员丁钩儿在酒国市的办案经过:“大名鼎鼎”的“王牌侦察员”丁钩儿接上级命令,赴酒国市调查“杀食婴儿”的重大案件。他搭乘一辆运煤卡车来到位于酒国市郊的罗山煤矿着手调查。小说通过丁钩儿波澜起伏的“破案”经过,写出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即如:恶斗门卫——糊涂入席——被骗食婴——醉倒矿山——遭遇惯偷——跌入艳遇——现场捉奸——逃脱肉弹——游荡街头——妒忌杀人——陷入疯狂。第二情节线(辅线)出现在小说的第二时空结构即第二文本系统,这条情节线写专业作家莫言和酒国市业余作家李一斗的交往经过:文学青年李一斗倾慕莫言的才华和声名,写信拜师求教,寄上自己创作的小说,希望获得莫言的指点和推荐。小说通过他们的书信来往,表现了李一斗起伏不定的都市生活境遇和专业作家莫言在体制内外徘徊游离的生活状态,即李一斗“拜师——还俗”和莫言“收徒——下山”的情感移位历程。

值得注意的是,莫言在小说里以真实姓名和身份加入了叙述过程。这种叙事策略,原本就是新潮作家的叙事“专利”;它的成熟和定型,大概应归功于马原和洪峰;就莫言而言,用来并不顺手;追究起来,一如大汉绣花,看的比用的还累。《酒国》里的“莫言”,也只是一个身份的标签,换上张三李四一样有意义。

作家用这个“莫言”,代表一种位于《国民文学》的“编辑老爷们”与业余作家李一斗之间的自由作家身份,以此和李一斗形成一种“离间效应”。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营造莫言所谓的“古怪的感觉”(《在写作中发现检讨自我——莫言访谈录》)。烘托小说封面言称的那个“真实与虚幻迷宫”。

同类推荐
  • 雪野茫茫俄罗斯:勃留索夫抒情诗选

    雪野茫茫俄罗斯:勃留索夫抒情诗选

    本书是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盟主勃留索夫的诗歌精选,译者按年代从勃留索夫的诗集(含未出版诗集)中选译(共141首),分为十辑。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生活中,勃留索夫是个非同凡响的人物,被誉为“青铜和大理石”铸就的诗人。在诗坛上,勃留索夫还以诗歌理论家著称。
  • 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

    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

    这是一本青春成长读物,城市追梦指南。许多人都希望找到喜欢的生活状态,使自己过得自由、充实、快乐和满足,但一些人在找寻的途中放弃了。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为寻找这种状态而努力。他们也会在跋涉的途中遇到荆棘和泥泞,也曾遭受跌倒和伤痛,但并没有人轻易地选择放弃。因为他们觉得,既然选择了远方,哪怕前路横着刀山火海,也要尽力奔赴。因为这是一场艰苦的抵达,是关于脱胎换骨的修行。21个故事,21种不同的生活和经历。每个故事都像一束光,点亮人生中某段黯淡的低谷。我们不必赢得世俗的认可,但一定要获得内心的笃定,这才是对自己的不辜负。
  •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本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析;第二部分是莎士比亚戏剧精彩独白选析;第三部分是西方莎士比亚批评史略。另附一篇探讨莎士比亚与圣经关系的研究论文。 笔者所以这样结构本书,主要有这么几个考虑。首先,有关莎士比亚的研究,尤其是莎士比亚戏剧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汗牛充栋,难以数计,其研究内容几乎涉及到各个角落。但比较而言,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评析与探讨则相对薄弱。虽然一些学者对莎士比亚个别重要的十四行诗作过分析和评价,但迄今还没有一部评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著作问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中心主题是爱情和友谊,抒发了诗人对爱情、友谊、青春和美的理解和看法,从中强烈地体现出诗人天真纯洁的利他主义思想和宽容谅解的博大胸怀;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战胜时间、珍爱生命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同时,诗中还流露出了一些更为宽广、深沉的思想感情,如对当时社会上尔虞我诈、弱肉强食、黑白颠倒等种种丑恶现实,表现出了强烈的愤懑不平与切齿痛恨之情。这种情绪正是诗人日后创作悲剧的基本出发点。此外,不少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文艺创作的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是理解诗人艺术观的重要文献。显然,较为全面、具体地对这些诗歌加以评析,有助于人们从诗的角度更全面更感性地认识莎士比亚的伟大与深刻。其次,从戏剧人物独白的角度来认识、分析莎士比亚也极有意义。莎士比亚戏剧中有许多令历代读者耳熟能详、传诵不衰的精彩独白。
  • 闲情偶寄 窥词管见

    闲情偶寄 窥词管见

    本书将李渔这两部著作编在一起,据国家图书馆藏康熙翼圣堂本与雍正八年芥子园本、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康熙翼圣堂本,作了认真校勘,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本子,可供研究者使用;对个别难懂的字句,尤其是典故、术语、人名和地名等等,校勘者尽量详细地作了注释,可作研究生、大学生、文化工作者、艺术工作者、演艺人员以及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之良好读物。书末所附(《笠翁对韵》,是训练写诗、填词、作对子,掌握声韵格律的通俗读物,广泛流传,今天仍有重要参考价值;里面充满丰富的典故和各种文化知识,经过注释,一般读者易于理解。
  • 邹韬奋作品集(1933-1934)

    邹韬奋作品集(1933-1934)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热门推荐
  • 致我们的流年似瑾

    致我们的流年似瑾

    从小在温暖与爱的环境下长大的精分少女丁慕瑶在进入高中后结识了体育特长生丁皓,原本平淡简单的生活掀起了啼笑皆非的浪花,两人一路从校服走到了婚纱,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与幸福~
  • 克隆人之末日曙光

    克隆人之末日曙光

    无套路末世文,没有异能设定,人类已经全灭,丧尸完全进化,专注写实,专注残酷。没有扮猪吃老虎,没有傻逼剧情。女主?抱歉,女人都没有。这是来源不明的克隆人计划,只为留存地球文明。-----------------不知多少年后,克隆人一批又一批被机器唤醒,在这丧尸横行的地球上,他们见证着人类的痕迹,找寻自己本身的意义。违背质量守恒的魔法,从何而来。扑朔迷离的外星文明,谁导致了这场灾难。我们并非地球的原住民,我们是谁?这一切,将由克隆人们一一探明
  • 海洋孽

    海洋孽

    从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抛弃一切,重生了的她已经不再是那个普通大学生了,曾经的稚嫩无知早已经被背叛冲刷而去,留下的只有内心的邪恶,只是复仇之路漫漫无边这杀出来的程咬金是个什么鬼?看他受伤可怜带回家怎么就赖上了呢?问什么什么都不说还对她动手动脚的,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之后竟然竟然没有害怕,还说“依依,要抱抱!”
  • 逆天庶女:特工女帝传奇

    逆天庶女:特工女帝传奇

    一个强者为尊的大陆,在这个大路上,有着各种各样历史悠久的门派。这个大陆崇尚武风,其中更是分着等级为:修徒、修士、修师、修皇、修宗、修尊、修圣以及其上的圣徒等级。而东方距离大陆中心数万米开外的,有一个名为白虎城的城市。这个城市中的东方家族是最古老的家族,讲述这个家族的恩怨情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惊世妖妃:魔君,别跑!

    惊世妖妃:魔君,别跑!

    她是莫氏宗族的大小姐,却是凌云大陆有名的盲女,遭人算计,香消玉殒。她是21世纪神秘修真世家的天才少女,却为族人所不容,终与其族人同归于尽。当她成了她,再度睁眼,眼前虽一片黑暗,但自卑不再!炼药、炼器更是手到擒来,一不小心,就成了凌云大陆上,第一个神级炼药师和神级炼器师!更有紫澜空间加成,以及魔君护航!嚣张不是罪!某日,某魔君可怜兮兮的望着某女:一日为师,终生为妻。师父答应过要和徒儿一起睡的,怎可食言?
  • 埃及绝恋倒追图坦卡蒙

    埃及绝恋倒追图坦卡蒙

    又名《我家法老萌萌哒》一句话:萌萌哒的法老图坦卡蒙和脑补小天才少女的甜宠恋爱故事!穿越到古埃及的夏双娜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倒霉,掉进尼罗河就算了,还被他看了个精光。为了生存,她忍辱负重抱紧面前男孩的大腿,一不小心就抱到了最粗的法老金大腿,从此被图坦卡蒙宠上了天。搞事业的时候,他腹黑狠戾,心思深沉,对待敌人绝不手软。在她面前却一秒变萌变撩,而且皮得上天。有一天,她突然发现,她和图坦卡蒙其实很早就认识了。。。还有好多好多秘密和一个将所有人都编织进去的大阴谋。【作者古埃及脑残粉,立志书写神秘法老图坦卡蒙传奇辉煌而扑朔迷离的一生。HE,绝不太监】关键词:伪穿越历史向,解谜悬疑,奇幻权谋,绝恋甜宠,萌系搞笑,青梅竹马,前世今生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穿书之女配的小可爱

    穿书之女配的小可爱

    “阿璃,我可以这样叫你吗?”“阿璃,怎么办,好喜欢你。”“阿璃……早知道,我宁愿当初不认识你……”作者简介无能,请看书。女主强,男主弱,有点小傲娇的小奶狗类型。
  • 重燃纯真年代

    重燃纯真年代

    难忘逝去的光阴里,读着简静的岁月,人们习惯将“21世纪初”称作一个充满奇迹与燃点的年代。时光荏苒早已被现实磨平棱角的江源,逆流2005,重燃希望,灼灼年华,且行且慢,寻找时光罅隙里最初的纯真。
  •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成败

    加藤信三原本是日本狮王牙刷公司的小职员。有一天起床,他匆匆忙忙地洗脸、刷牙,不料,急忙中出了一些小乱子,牙龈被刷出血来。加藤信三不由火冒三丈。因为刷牙时牙龈出血的情况已不止发生过一次了。他本想到公司技术部大发一通脾气,但走到半路上,他努力平息自己的怒火,并开始回想自己刷牙的过程,才发现自己一直都太急躁。同时加藤信三发现了一个为常人所忽略的细节:他在放大镜下看到,牙刷毛的顶端由于机器切割,都呈锐利的直角。“如果通过一道工序,把这些直角都挫成圆角,那么问题就接近解决了!”于是,加藤信三一改往日的急躁、粗心,在一次次试验后终于把新产品的样品正式呈交给公司。公司领导看后,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迅速投入资金,把全部牙刷毛的顶端改成了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