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4900000053

第53章 余光中先生大事年表(1)

梁笑梅黄维樑编

1928年

重九日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父亲余超英(1895—1992),母亲孙秀君(1905—1958)。

幼时就读于南京崔八巷小学(今秣陵路小学)。

1937年

抗日战争开始,随母逃难,流亡于江苏、安徽沦陷区。

1938年

随母逃难至上海。

1939年

乘船经香港抵达越南,再经昆明、贵阳抵达重庆,与父亲团聚。因日机经常轰炸重庆,无法正常上课。

1940年

入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江北县悦来场。

1945年

抗战胜利,随父母由四川回南京。仍在迁回南京的青年会中学就读。

1947年

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分别考取北京大学及金陵大学,因北方不宁,入金陵大学外文系(该校20世纪50年代并入南京大学)。

1949年

年初为避战火,随母自南京迁往上海,再去厦门,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下期。开始在厦门《星光》、《江声》两报上发表新诗及短评。7月,随父母迁往香港,失学一年。

1950年

5月底,从舟山乘船到台湾。开始在《新生报》副刊、“中央日报”副刊、《野风》杂志等报刊发表新诗。

9月,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三年级。

1952年

从台大毕业。译海明威《老人与大海》于台湾《大华晚报》连载。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联勤陆海空军”编译人员训练班。

处女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

1953年

入“国防部总联络官室”服役,任少尉编译官。

1954年

与覃子豪、钟鼎文、夏菁、邓禹平等人共创“蓝星诗社”。

出版诗集《蓝色的羽毛》。

1956年

退役。在东吴大学兼课。

9月,与范我存女士成婚。

1957年

在台湾师范大学兼课,教授英文。主编《蓝星》周刊及《文学杂志·诗辑》。

《梵高传》和《老人与大海》中译本出版。

1958年

6月,长女珊珊出生。

7月,母亲去世。

10月,获亚洲协会奖金赴美国进修,在爱荷华大学修文学创作、美国文学及现代艺术。

1959年

6月,次女幼珊出生。

9月,回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

主编《现代文学》及《文星》之诗辑。加入现代诗第一期论战。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1960年

主编《中外》画刊之文艺版。

诗集《万圣节》及《英诗译注》出版。诗集《钟乳石》在香港出版。

1961年

5月,三女佩珊出生。

在《现代文学》发表长诗《天狼星》,引起现代诗第二期论战。发表《再见,虚无!》,宣告回归古典。与“国语派”作家在《文星》展开文白之争。赴菲律宾讲学。在东吴大学、东海大学、淡江大学兼课。

与林以亮、梁实秋、夏菁、张爱玲等合译《美国诗选》,在香港出版。

英译《中国新诗选》在香港出版。

1962年

获台湾地区中国文艺协会新诗奖。赴菲律宾出席亚洲作家会议。毛姆小说《书袋》中译连载于《联合报》副刊。

1963年

《缪斯在地中海》中译连载于《联合报》副刊。

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及评论集《掌上雨》出版。

1964年

举办“莎士比亚诞生四百周年现代诗朗诵会”。

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先后授课于伊利诺伊、密歇根、宾夕法尼亚、纽约四州。

诗集《莲的联想》出版。

1965年

3月,四女季珊出生。

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一年。

散文集《逍遥游》出版。

1966年

返台。升任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台大、政大、淡江大学兼课。当选台湾地区十大杰出青年。

1967年

诗集《五陵少年》出版。

1968年

主编“蓝星丛书”五种及“近代文学译丛”十种。

散文集《望乡的牧神》先后在台港地区出版。《英美现代诗选》中译两册出版。

1969年

前往香港出席中文大学翻译座谈会。应美国教育部之聘,赴科罗拉多州任教育厅外国课程顾问及寺钟学院客座教授两年。

诗集《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天国的夜市》出版。主编《现代文学》双月刊。

1970年

开始中译《录事巴托比》和英译《满田的铁丝网》。接受摇滚乐。

1971年

由美返台。升任师大教授,在台大、政大兼课。主持寺钟学院留华中心及中视“世界之窗”节目。推广摇滚乐。

英译《满田的铁丝网》及德译《莲的联想》分别在中国台湾地区及德国出版。

1972年

获澳大利亚政府文化奖金,暑假应邀访问澳大利亚两个月。

11月,应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之邀,赴香港参加第5届年会,发表题为《用现代中文报道现代生活》的演讲。转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散文集《焚鹤人》及中译小说《录事巴托比》出版。

1973年

应香港诗风社之邀赴港演说。

9月赴韩国汉城出席第二届亚洲文艺研讨会,并宣读论文。

主编政治大学《大学英文读本》。

1974年

主编《中外文学》诗专号。主持雾社“复兴文艺营”。应聘转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诗集《白玉苦瓜》及散文集《听听那冷雨》出版。

1975年

在《今日世界》写每月专栏。

6月,回台参加“现代民谣演唱会”,同年杨弦谱曲之“中国现代民歌集”唱片出版。

7月,回台出席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

8月,出席香港中英翻译会议。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

《余光中散文选》在香港出版。

1976年

出席伦敦国际笔会第四十一届大会,并宣读论文《想象之真》。

诗集《天狼星》出版。

1977年

散文集《青青边愁》出版。

1978年

5月,出席瑞典国际笔会第四十三届大会,并游历丹麦及西德。

《梵高传》新译本出版。

1979年

黄维樑编著《浴火的凤凰——余光中作品评论集》在台湾出版。

诗集《与永恒拔河》出版。

1980年

9月起休假一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满6年,得以休假12个月),回台担任师大英语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担任《中国时报》及《联合报》文学奖评审。

1981年

6月离台回港。

9月,出席在法国里昂举行的国际笔会年会。

12月,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40年代中国文学研讨会”,初晤柯灵与辛笛,并宣读论文《试为辛笛看手相》。

《余光中诗选》、评论集《分水岭上》及主编《文学的沙田》出版。

1982年

发表长文《巴黎看画记》,以及一组评析游记之论文:《山水游记的艺术》、《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中国山水游记的知性》、《论民初的游记》。赴吉隆坡和新加坡演讲。《传说》获金鼎奖歌词奖。担任《中国时报》文学奖评审。

1983年

赴委内瑞拉出席第四十六届国际笔会年会。

诗集《隔水观音》出版。

中译王尔德喜剧《不可儿戏》在台湾出版。

1984年

赴东京出席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年会。《不可儿戏》由香港话剧团演出,杨世彭导演,连满13场。获第七届“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并以《小木屐》再获金鼎奖歌词奖。

中译《土耳其现代诗选》在台湾出版。

1985年

发表五万字论文《龚自珍与雪莱》。为《联合报》副刊写专栏《隔海书》。出席新加坡“国际华文文艺营”,担任新加坡“金狮文学奖”评审。先后赴马尼拉及旧金山主持文学讲座。《不可儿戏》在香港重演14场满座,随即在广州公演3场。暑假偕妻游英、法、西班牙一个半月。

9月,离港返台,定居高雄,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行前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办“余光中惜别诗会”。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香港文艺》季刊推出《余光中专辑》。

《春来半岛余光中香港十年诗文选》在香港出版。

1986年

担任“木棉花文艺季”总策划,并发表主题诗《让春天从高雄出发》。6月,偕妻赴德国汉堡出席国际笔会年会,并畅游德国。

9月,诗集《紫荆赋》出版。

1987年

主持高雄“木棉花文艺季”。

5月,赴瑞士出席国际笔会大会。

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出版。《不可儿戏》由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1988年

1月24日,发表《送别》,悼念蒋经国。

1月26日,与文友在台北北海墓园以余光中主编《秋之颂》一书焚祭梁实秋先生。

5月,为纪念五四,应《世界日报》之邀,赴曼谷演讲。

6月,赴港,在中文图书展览会演讲。重九日,六十大寿,在五家报纸发表六首诗。

本年起主持“梁实秋翻译奖”,年年担任评审,支持此奖,从未间断。

四川诗人流沙河编《余光中一百首》并附评析,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凭一张地图》出版。

1989年

1月,《余光中一百首》在香港出版。

赴吉隆坡,主持中央艺术学院讲座。

5月,主编的十五卷《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台湾:1970—1989》出版,并获本年金鼎奖图书类主编奖。主持“五四,祝你生日快乐”之多场演讲会及座谈会。5月,《鬼雨:余光中散文》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

9月,赴加拿大参加国际笔会大会,并应“加京中华文化协会”之邀在渥太华演讲。

1990年

1月,《梵高传》重排出版。散文集《隔水呼渡》出版。

3月,诗集《梦与地理》获台湾地区第十五届文艺大奖新诗奖。

7月,在纽约主持长女珊珊与栗为正之婚礼,再前往荷兰参观梵高逝世百年纪念大展,并在巴黎近郊奥维吊梵高之墓。

8月,《不可儿戏》在台北国家剧院演出12场。

9月,当选为台湾中华笔会会长。

1991年

2月,参加高雄中山大学访问团访问南非各大学。

4月,应邀赴港参加“山水清音:环保诗文朗诵会”。

5月,《不可儿戏》在高雄演出3场。

6月,应美西华人学会之邀,赴洛杉矶发表演讲,并接受该会颁赠“文学成就奖”。重九生日,在五家报纸发表诗五首。

10月底,参加香港翻译学会主办的翻译研讨会,并获该会颁赠荣誉会士名衔。

11月,赴维也纳参加国际笔会大会,并游历匈牙利。

1992年

2月,父亲余超英逝世。

4月,赴西班牙巴塞罗纳出席国际笔会大会。

7月,访问巴西。

9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首次回内地一周,在北京做演讲《龚自珍与雪莱》,并访故宫,登长城。

10月,参加珠海市“海峡两岸外国文学翻译研讨会”。继应英国文艺协会之邀,与汤婷婷、张戎、北岛参加“中国作家之旅”,在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6城市巡回朗诵并与听众座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龚氏访问学人”。中英对照诗选《守夜人》出版。中译王尔德的戏剧《温夫人的扇子》出版,并在台北、高雄先后演出6场。

12月,赴巴西出席国际笔会大会。

1993年

1月,福州《台港文学选刊》推出《余光中专辑》。

2月,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邀请担任“到访杰出学人”。

3月,赴纽约看新生的外孙栗飞黄。

4月,会晤大陆歌手王洛宾,并由王洛宾将《乡愁》一诗谱曲。

5月,赴港参加“两岸暨港澳文学交流研讨会”,并发表论文《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6月,《20世纪世界文学大全》第五卷纳入一整页余氏评传,由钟玲执笔。

7月,主持“梁实秋翻译奖”评审。

8月,参加《联合报》短篇小说奖及《中国时报》散文奖评审。接待湖南评论家李元洛来台。

9月,与高天恩赴西班牙圣地亚哥,出席国际笔会大会。

10月,诗文合集《中国结》由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4年

1月,应邀菲律宾中正学院之邀赴马尼拉讲学一周,并在菲律宾大学演讲。评论集《从徐霞客到梵高》出版,并获本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6月,参加苏州大学“当代华文散文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继访上海作协,会晤作家柯灵、辛笛。

7月,在台北举行的“外国文学中译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专题演讲《作者、学者、译者”。

8月,在台北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诗人大会”上做专题演讲“IstheMuseDead?”。

9月,中山大学聘任为“中山讲座教授”。

重九日,黄维樑编撰的各家论余氏作品之选集《璀璨的五彩笔》由九歌出版社出版。

10月,赴布拉格出席国际笔会大会。

1995年

4月,参加厦门大学74周年校庆,应邀演讲,并获赠客座教授名衔,此为阔别母校46年后首度返校。

11月10日,台大50周年校庆,文学院邀请杰出校友演讲,主讲“我与缪斯的不解缘”。中译王尔德戏剧《理想丈夫》出版,并由台湾国立艺术学院在庆祝40周年校庆晚会上演出。

诗与散文纳入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现代中国文学选》。

1996年

1月,散文选《桥跨黄金城》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4月,赴香港参加翻译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论的的不休》。

6月,参加《中央日报》举办的“百年来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大陆作家也有多人出席。应邀致词时,呼吁“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并望两岸交流,多来作家。”

10月,《井然有序》出版,并获《联合报》“读书人本年最佳书奖”。

11月,应四川大学之邀前往成都演讲,并首次会晤流沙河。诗集《安石榴》出版。

1997年

1月,在香港举办“香港文学节”研讨会。

2月,应马来西亚沙巴留台同学会之邀前往演讲。

6月,应高雄市政府之请拍摄《诗人篇——春天从高雄出发》,在TVBS播出,赢得普遍佳评。

6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研究所钱学武以《余光中诗主题研究》为硕士论文题目,取得学位。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光中散文》。

同类推荐
  • 李嘉诚传

    李嘉诚传

    李嘉诚是全世界华人商海扬帆的成功典范,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越来越多的人在探究他成功的原因。李嘉诚的成功是否能被复制?从没有知识,没有金钱的下层穷苦孩子他是如何成长为拥有庞大资产的华人首富?阅读完本书,相信你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李嘉诚传》以时间为轴,用大量详实的资料描绘李嘉诚的成功之路,从他出生、童年、逃难香港,到做塑料花起家、1979年成功取得和记黄埔控制权、建立地产王国;再到介入卫星电视及电讯领域,以详尽的资料展现了李嘉诚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 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文学大师们(白金增订版)

    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文学大师们(白金增订版)

    本书对七位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师的生平逸事进行了梳理,重现了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下,这些大师傲拔的志趣和风骨,以及终归悲悯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命运。他们形骸放浪而不失忧国忧民之心;学问高绝,文采风流号为一时之冠,性情却又烂漫天真,质朴可爱……本书在天涯论坛连载时,好评如潮,引来百万粉丝疯狂追读跟帖,被誉为关于讲述民国大师逸事作品中的“翘楚之作”。本卷人物:鲁迅、林语堂、郁达夫、张恨水、沈从文、周作人、梁实秋。
  •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这本书介绍了杨宪益传奇的一生,杨宪益是一位德披天下的著名翻译家。杨宪益还集传统与自由知识分子的品质于一身。他娶英国妻子戴乃迭,成就了一段异国婚姻佳话,本书还将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爱情故事融入其中。展现了杨宪益性格中的热情、勇敢与真挚。他德披天下,集传统与自由知识分子品质于一身。他译遍中国,一生作品之丰,无人能望其项背。他娶英国妻,成就一段异国婚姻佳话。在那样颠沛流离的生活里他是怎样用那一支笔译出一篇篇精彩的作品?翻译大师的五味人生和经典译著的诞生过程。《五味人生: 杨宪益传》会告诉你答案。"
  • 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这是一次对英雄事迹的重温,也是一次对烽火年代的回望。所有的重温和回望,都是因为在这些远去的英烈们的身上,深藏着我们民族不可失落的魂魄。阅读他们的故事,从中感受到生命的韧劲与执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心灵会得到无数次震撼与洗礼。
  • 马云创业语录

    马云创业语录

    毋庸置疑,对于正在创业和梦想创业的人来说,今天的马云已经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创业“教父”:从最初的普通高校教师到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阿里巴巴的缔造者。马云创业的成功已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的确,马云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感悟和启迪。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马云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在创业的道路上“查漏补缺”,从而获得创业的成功。
热门推荐
  • 幸福向前冲

    幸福向前冲

    乔磊:“苏水瑶,你们苏家欠我一条命,你就拿你的后半生来还我!”苏水瑶:“我的命是我自己的,我不欠任何人,你爱找谁找谁去!”丁桐:“你这死女人,明明给过我温柔,为什么要半途而废?”这世间没有人是真正的圣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裂痕和锋芒,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爱,渴望自由,可往往我们的锋芒也会伤害别人,亲人间,朋友间,唯有相互接纳,相互包容,守好各自的边界,用爱,用宽容才能成就彼此,也才能滋养彼此。
  • 亲密的姐妹

    亲密的姐妹

    凯瑟琳死了。她被谋杀在一家饭店里,不见了孩子。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当我看见丈夫高顿悲伤的眼神时,全身立刻瘫软下来。妈妈的到达,使我一直坚持这只是场噩梦的祈祷最终也被击得粉碎。我扑到妈妈怀中,同妈妈一起悲痛地号哭起来。我想喊叫,想砸东西。这么可怕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在妹妹身上?凯瑟琳善良、诚实,总是十分乐意地帮助那些不大幸运的人。她曾做过一家公司的律师,后来又由于爱心去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社工。
  • 小小恶魔老公

    小小恶魔老公

    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长安城内一片繁华景象,在尤为繁华的西市,外商的店铺很多,而最受唐朝众多文人喜欢的便是来自波斯国的胡姬歌舞。市井繁华的中心,胡姬酒肆中,波斯女子正在排练歌舞。琴曲声、打拍声、还有柔美而欢快的歌声,好不热闹。在酒肆中二楼的木阁房间,不时的有道光芒从缝隙中射出……阁门内,流光照射的源处,是一圆形的水晶球,那水晶球周身淡蓝光芒,此时正射出万道光束,在光束……
  • 黄帝太乙八门逆顺生死诀

    黄帝太乙八门逆顺生死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指环流光

    指环流光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注定不会相遇,所以月老的红线就将我们牵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 沼泽

    沼泽

    《沼泽》分为上辑“故乡史记”、下辑“檐下记事”,共收入作家发表于名刊《小小说选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全国各大报刊的小小说作品56篇。上辑“故乡史记”,收入富于侨乡特色与韵味,反映侨乡风雨沧桑、悲欢离合的小小说作品,如《白纸船》、《半折兄弟》、《冬日烛》、《干爹爸爸》、《桃源村》、《日出狮子峰》等;下辑“檐下记事”,主要收入描述市井百态、针贬时弊的作品。
  • 椒房一梦归人世

    椒房一梦归人世

    刘彻与卫子夫的爱情故事。一尺白绫,两世情缘,虽是殊途,奈何同归
  • 撩风弄月动你心

    撩风弄月动你心

    世人都说津州督帅顾扬是个道貌岸然、罔顾人伦的伪君子。他弑兄夺位,欺男霸女,还把侄女婿逼死,害的侄女年轻守寡。小包子腆着脸问:“妈妈,这些都是真的吗?”顾绿璋妖妖娆娆把瓜子皮吐在某人手里,“何止!他还逼着人家的儿子叫他爹。”顾督军敢怒不敢言:明明就是亲生的,不叫爹叫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王爷咱俩走着瞧

    王爷咱俩走着瞧

    江莫桐有可能是穿越史上起点最低的女主。没家世、没背景、关键是没有钱,她忍!一路打拼,成了军医,破案救人,困难重重却还被腹黑王爷看上了,她认!有这么个能动手就绝不动口的王爷,惜字如金的大冰块。就算是她江莫桐也之好认栽了。???且看她如何俘获王爷芳心!??分割线-----------???萧齐君揉着眉心,道:“江莫桐你要气死本王?”???“瞎说!王爷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某女翘着二郎腿,一脸痞笑。
  • 蒲鸿诗集

    蒲鸿诗集

    集蒲鸿2018-2018末所作诗歌散文于一本,文学创作尽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