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2300000006

第6章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2)

由于理念的尖锐、峻急和容量的狭仄,鲁迅适合作为一个批判社会的精神导师来供奉,而不宜于作为一个生活中的朋友来加以亲近。事实上,刻毒的性格首先伤害了鲁迅自己,他的人生犹如一头困兽。他这样形容自己这类知识分子:“他们对于社会永远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在革命的艰难反复之中,在革命同志的背叛和出卖之中,鲁迅不无悲怆地看出了徒劳的性质。因此,他觉得对社会和人生有所希望,无异于自我蒙蔽。“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渺茫罢了。”(《闰土》)“所谓‘希望将来不过是自慰——或者简直是自欺——之法’。”(《两地书·六》)不管在什么社会里,你还是得跟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照样存在着利益的对立和观念的分歧,存在着相互的摩擦和彼此的虐待与伤害。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怎样的社会里鲁迅可以生活得很适意,他很难与另一个鲁迅生活在一起,更不用说是顾颉刚那样的别人。

当鲁迅把社会的批判引向人格的批判,不打算留有任何宽恕余地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把社会革命引向人性的革命。

于天上看见深渊

以猛士自喻的鲁迅“看破了造化的把戏”(《野草·淡淡的血痕中》),被他看破的不仅是社会的形态,还有人肉体生命的存在。虽说黄金时代不可期盼,即便有一天,这个时代降临了,鲁迅也不会欣喜若狂的,他甚至连一个媚笑也不会露出。鲁迅的透彻之处,还在于他看到了即使迎来了黄金时代,但人还是要死的。世间的一切福禄,都慰藉不了必有一死的生命。医学出身的鲁迅,最为了解生命的脆弱与生死的无常。自1928年一场大病之后,他就一直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肺结核和肋膜炎像鬼魅一样始终纠缠着他。1936年史沫特莱请来一位美国医生,在仔细检查之后,这个肺病专家断言,倘若是欧洲人,五年前就已经死掉了。

随时都可能丧失个体生命的鲁迅,常常孤独地面对无边的虚空。他的革命激情背后,隐蔽着虚无主义的底色,他激扬的文字中间有大哀存在。他的伤痛和绝望既有社会层面、道德层面的,也有人性层面、生存层面的。多层面、多维度的伤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鲁迅无法说服、不容商量的孤绝的态度。他深刻的目光捅破了一切雕花的窗户,任何表面的荣华都欺瞒不了他,世间的事物已没有多少让他眷恋,他具有出世或者说弃世的情怀,但他不相信任何拯救的许诺。他把面对惨淡的人生和血淋淋的现实,视为强者的勇气,将各种宗教都当作弱者的慰藉、精神的骗局。他就是要“将先前一切自欺欺人的希望之谈全部扫除,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假面全都撕掉,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手段全都排斥……”(《华盖集·忽然想到的·八》)大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

社会给人的希望是它具有不断完善的可能性,并最终达到臻于美满的境地,使人从中获得世俗的福报。倘若这种可能性已经十分艰难而渺茫,或者世俗的福报不再为人们所稀罕,他们会将希望诉诸天上,祈求灵魂的救度和精神的超越。可依鲁迅的知识信念,这两种可能性都是一种断灭。因此,他“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野草·墓碣文》)。鲁迅既于社会变革的狂热之际体会到极地的寒意,又于宗教拯救超度的晴空中看见深渊,就难免要走入绝望或无望的境地。他在《影的告别》中写道:“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往。我不愿意!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野草》)

在尘世的乌托邦与天国的极乐世界被取缔之后,对现实的反抗已经不会有多少好的结果,只能是“与黑暗捣乱”,而革命的烈焰也成了一堆无用的激情。但鲁迅并不因为绝望而放弃反抗和斗争,于是,他遭遇了荒谬。他那种猛士般进取的姿态,他那股没有任何宽恕和让步余地的横劲,让人想到了加缪笔下的西西弗: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滚下山谷,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就像盲人渴望看见而又知道黑夜是无穷无尽的一样,西西弗永远行进,而巨石仍在滚动着。加缪认为,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地进行着,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因此,应该设想,西西弗是幸福的。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

在加缪设想的情形下,推石头的行动只是为了获得一种充实感,石头是在山顶还是在山脚都已经不重要了,甚至石头的重量也已经不知不觉地减轻。然而,鲁迅似乎还来不及设想这种幸福,他急于要反抗的是绝望的状况,他不能接受一种绝望凄凉的人生状态。他的斗争与其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抗,不如说是对个人心灵颓势的力挽。鲁迅认为这种反抗更悲壮,更能证明一个人的勇气和毅力。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道:“《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书信·250411·致赵其文》,《鲁迅全集》第11卷)

对于社会和人性的黑暗而言,反抗只是表明我不接受,并不因为我能够改变。鲁迅知道自己走到了一条路的尽头,陷于深渊之中,并且不认为自己可能从深渊中获得救度,但他仍然保持挣扎的姿态,只是为了表明自己不为深渊里的泥潭所吞没,证明自己不是深渊里的一摊淤泥。

“无地”里的救度

看起来,鲁迅是存心要打消人的一切幻想,“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的,但是,打消幻想之后,剩下来将面对的是什么,是黑暗?是空虚?是绝望?鲁迅其实也十分茫然。正如他自己所述,是在无地里彷徨。

然而,“无地”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对于自然而言,无地可能是任人如何浇灌,也不会长出一棵绿草的沙漠;对于社会而言,无地可能是任你如何努力,也不会有丝毫改变的黑暗;对于生命而言,无地可能是无处逃躲的死亡;对于心灵而言,无地可能是不抱任何希望的胸怀。鲁迅所说的无地,虽然跟前三者有关,但从根本意义上,它是第四者。在社会的丑恶和黑暗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肉体生命最终要自我歼灭的前提下,任何人对社会抱有幻想,对生命存有一线希望,都是对自己的欺骗,都是懦弱的表现,并且会给自己招惹更多失望的痛苦,忍受更多期待的折磨。在这个意义上,期待和希望是愚昧的,也是累赘的,它不过是一种心灵的妄想和杂念,一种不洁的染污之物,必须加以祛除,从而使心灵超脱开来,拨云见日,恢复其本质的力量。

但是,按照人们认为的常理,如果将心里的一切盼头都当精神污染物加以清理,绝诸愿望,人的心灵就陷入颓废堕落的黯然境地,没有任何生气了,这跟死亡有什么区别呢!鲁迅却不这样认为。借裴多菲的启示,他看清了绝望的本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绝望本身也是虚妄不实的,它是因为人对未来存有一时实现不了的希望之念、非分之想所导致的失落状态。人的心灵可以不假借任何幻想来飞翔,也可以不沉沦于绝望凄凉的溺水里。希望和绝望并不是人心非此即彼的必然,在这两者之间,尚有一个中间状态,或者说中道:希望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心灵不随希望而生,也不因失望而灭。这种状况,或许可以称其为无望。和希望一样,绝望也是毋须有的附加在心灵上的异己之物,它使得心灵蒙受耻辱,暗淡无光,必须予以清除。在鲁迅看来,拯救心灵于沉沦是人必须担当的宿命:“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野草·希望》)鲁迅开展与绝望的抗争,是为了避免自己不自觉地滑入悲观消沉的深渊里,丧失生命的勇气和心灵的力量。这种反抗因其结果不明而带有孤注一掷的博弈的性质。

当鲁迅高举起反抗绝望的旗帜,把自己的心灵当成人生战场的时候,他就开始了针对自己内心的革命。尽管革命才刚刚开始,鲁迅已经一只脚踏进无地,但我们不能说,鲁迅已经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并且站稳了脚跟。对于无地的风光,得有一个体认与深入的过程。就像他所说的,他还只是彷徨于无地。无地中是否有什么升起,无声处是否有惊雷炸裂,就像老子说的“有生于无”,一切都还不得而知。从集中透露鲁迅浩茫心事的《野草》来看,无地通常跟黑暗、坟场、死亡等意象联系在一起,而少见太阳、光明、诞生和欢乐。“朋友,时候近了。我将向黑暗彷徨于无地。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乃黑暗和虚空而已。”(《影的告别》)黑暗、虚空、寂寥乃是鲁迅无地里的风光。无地里还有黑暗和虚空存在,可见,这个无地其实是有东西填了进去的。也就是说,他的内心还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和经验设定,他只是站在无地的边沿张望着,还没有把自己整个交给无地,这正是他在无地里还要反抗的原因。诚然,希望是一种虚妄,绝望是一种虚妄,但对绝望的反抗是否也是一种虚妄?

由于鲁迅并没有真正回归无地,我们因而也不能期待他提供无地里敞开的秘密。尽管鲁迅像希伯来的先知那样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但他本身的情况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得度的迹象。不过,在希望和失望同时销落的无所挂碍的心灵状态下,人是否真的能够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得救,从而在人间获得天国的福祉呢?这倒是值得一试的。可人们只愿意作思维上的揣测和推演。

鲁迅是一个具有终极关怀的作家,虽然面对终极,他还十分茫然,他没有给必死的生命找到立锥之地,但他不愿停止对社会人生的逼问。事实上他已经把人逼到了悬崖峭壁。从他的问道之路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人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次第的过程,一个递进的谱系。人还有很长很长的道路要走,有许多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彻底干净地解决。把人生的终极问题悬搁起来,只留下社会问题;或者把人生的问题推诿于社会,当成社会问题来解决,都是一种浅薄、一种无明,或者说是一种自欺。

鲁迅在社会革命的尽头遭遇心灵的革命,而两千年前儒家的思想者就将心灵的革命摆在社会革命的前面,大学之道和中庸心法将安身立命的修身当作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根本。而后佛家文化的引入,将修身的一维推到极致,提高到修心的层面,把“无所住而生其心”作为最后的救度,气象更加恢然。可惜,这绵延多代的传统在鲁迅这里遭际不佳。如今讲来也不知是谁的过错、谁的不幸。

同类推荐
  • 改变80后男生的30堂智慧课

    改变80后男生的30堂智慧课

    《改变80后男生的30堂智慧课》这本书就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80后男生所面临的挑战,使那些还在徘徊的80后男生知道此事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同时,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成功80后男生应该具有的智慧,只要你认真学习本书的课程,你就会成为一名成功的男人。
  • 战胜自己

    战胜自己

    当你需要勇气的时候,就要战胜自己的懦弱;当你不够勤奋的时候,就要战胜自己的懒惰;当你需要谦虚的时候,就要战胜自己的骄傲;当你无法宁静的时候,就要战胜自己的浮躁。本书从发现自己——掌控自己——战胜自己——改变自己——超越自己这样一根金线,从人的思想、行为、习惯、性格、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包括自我定位、聚焦自我、战胜自卑、战胜退缩、战胜命运、摆脱依赖、征服惰性、克服恐惧、逆境成长、征服狭隘、征服固执等诸多方面出发,全面阐述了一个人获得成功所需要克服的种种来自于自己的障碍。
  • 二十几岁要明白的108条人生经验

    二十几岁要明白的108条人生经验

    二十几岁出生于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在改革开放的雨露下茁壮成长。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率真开朗,会为自己的梦想执著追求;他们引领潮流,会在改革的大潮中激流勇进;他们热情奔放,会勇于向人生的坎坷挑战。他们是祖国新生的一代,是未来国家的主人。他们的肩上在不久将承担建国立业的重任。然而,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人生经历尚浅,人生经验不足,人生磨难太少,他们需要的是经受岁月的历练,接受时间的考验;他们所缺少的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丰富的人生阅历。
  • 巧妙生存法则(人生高起点)

    巧妙生存法则(人生高起点)

    俗话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最重要是的学会生存。生存,又是存在一定技巧与法则的。巧沟通是生活第一能力;会择业是职专胜出必备技能;勇追求是奋斗人生的途径;善交际是改变人生的良药;重感情用真心才能换真情;善借势,贵人相助事情方能更顺畅。本书为读者朋友展示巧妙生存法则,愿读者朋友生活越来越好。
  • 女人受益一生的幸福课

    女人受益一生的幸福课

    幸福是一件大事,但要从小事开始!很多人都告诉你不要做什么,不要这样做,但没有人对你说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卡耐基通过对女人的人生愿望、生活烦恼以及女性生理、心理的深入研究,以自己睿智的见解和精辟的人生感悟指导女人如何让自己快乐起来,如何培养一个幸福的婚姻,如何与他人交往……聪明女人善于聆听智者之音,既然幸福是一辈子的事,那就从本书开始揭开幸福之课的扉页吧!
热门推荐
  • 石棺诡书

    石棺诡书

    丧生于石棺之内的姜戈,意外成为诡书继承人,为了活命只身行于两界之中,只为探寻两界灵异事件的真相。
  • 别人家孩子的治愈史

    别人家孩子的治愈史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会藏着一些人或事,伴随着欢欣与悲戚。家人在他们心中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利刃的剑,直刺进心脏,疼痛至消亡。她们三个青梅,他们两个足马,因为感同身受,因为惺惺相惜,因为被伤害过的孩子只能互相舔舐伤口、互相取暖、互相依靠。一路上有报复、有阴谋、有喜怒哀乐,但是他们有幸相遇,携手用爱情、友情、亲情来治愈心底无法抹平的疮疤。爱原本就该是幸福,所以,我们幸福给别人看。
  • 天道检测系统

    天道检测系统

    天道检测,演化万物。系统:我已经检测到了孙悟空的战斗数据是否演化?陈凡:。。你在说屁话吗?给我统统复制过来。在孙悟空一脸懵逼的表情中,陈凡使出了。。。。
  • 有一只狐狸

    有一只狐狸

    这是关于一只狐狸和一个小王爷的日常打怪故事
  • 天使的辛酸

    天使的辛酸

    大学毕业后在参加东盛集团面试当天差点因东盛集团总裁司机开车鲁莽而出车祸,最终安全过了马路与郑向东擦肩而过。她通过了重重面试最终成为了郑向东的秘书,却与面试官高阳互生好感。来了大姨妈自己都没发现的林夕却被郑东阳看到了,老板的大脸通红时,林夕却跟没事人一样钻进了洗手间。再次擦身而过,女人无法原谅害死自己的父母的人,更是开始怨恨世界太小。反反复复,而后,郑阳东的爸爸知道了林夕是当年被撞死的人家的小孩子时候愧疚万分,只是当年的车祸并不是因他而起,他的车被盗了偷盗的那个人将人撞了,而他反倒是将责任扛了下来。一切释怀……
  • 游唐记之女皇时代

    游唐记之女皇时代

    龙将武校的两名学生在去参加毕业武试的途中,意外的进入了一处奇穴之中,并经此穴穿越到了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的大唐,展开了一系列的冒险之旅……
  •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卡齐莫多是个天生畸形的弃儿,幼年时即被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所收养。成年后,他成为了圣母院的敲钟人。副主教是个道貌岸然的家伙,他被艾丝美拉达的美色所吸引,而艾丝美拉达却深深地爱着风流倜傥的卫队长。于是,得不到爱的副主教开始了对她的残酷迫害。面目丑陋但却心地善良的卡齐莫多倾尽全力舍身相救,但艾丝美拉达还是被送上了绞刑架。卡齐莫多怀抱着艾丝美拉达的尸体死去……
  • 千金归来:腹黑大少太难缠

    千金归来:腹黑大少太难缠

    七年前,她全家遭遇车祸,她崩溃求助,调查结果却是自己酒驾逃逸!她被捕入狱,发誓报仇,最后“死”在了狱中。七年后,投资界大鳄千金强势回归,不一样的气质,不一样的脸,可顾景程却总觉得那张脸下面藏着太多的秘密。“我早知道是你。”他终于信誓旦旦。
  • 冷情少主心尖宠

    冷情少主心尖宠

    你有没有爱过一个人?你有没有恨过一个人?五年前,一场大火毁了他的婚礼;五年前,他的未婚妻留下只言片语,说是因为妹妹的屈辱和伤害,她才离开。那场大火里,他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爱人,可罪魁祸首的妹妹,却从此没了踪迹……五年后,他找到了她,圈禁成女佣,至此诱身、骗心,折尽她身上的羽翼。他发誓,一定要让她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屈辱和伤害!什么是生死不如!可到最后,他却发现,他爱错了人,也恨错了人!暗夜魅宠,几番轮回,如今,谁是谁的心尖宠?谁又是谁的心头刺?
  • 哦我的侍卫大人

    哦我的侍卫大人

    “莹儿,你瞧,这红豆熟了呢。”满京国皇后骆席初指着宫内早年种下的红豆树对身边的宫女说道。每每看到这红豆,骆席初都会眼前都会浮现出一个常常身着深蓝束衣,手握宝剑腰别宝刀身姿挺拔的男子。“娘娘,您说的那个人是谁啊?”小宫女们好奇的围了过来想知道骆席初总是会想起的那个人。骆席初抬头望着树上的红豆眼角划过一滴晶莹的泪:“他呀?他可是天底下武功最好长得也最帅气的人,本宫还是丞相府千金时,他就是本宫的侍卫了。”“那如今呢?”如今,他是波斯国国王呢.....满京二十一年,波斯国王柳匀熙带兵杀入满京国,杀敌无数,纵横沙场。满京皇上沐苏和波斯国王柳匀熙持剑相对,沐苏致命一击没入对方腹中,抬头望见时,竟然是自己挚爱的皇后骆席初为了柳匀熙生生挡下这一剑。柳匀熙抛开战甲横抱住她,看着怀中将死的爱人哭得泣不成声。“呆...呆木头,你可...以原谅我了吗?“骆席初只问了这一句,刚触碰他脸颊的手无力垂下,整个人沉沉的睡过去了。“我从未怪过你,我始终怪不起你,你快起来,我带你走,我们回瘴山。”.........................君可知?红豆最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