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梁要写《中国古代币材考》(1910,《饮冰室文集》,20:58-72)?他有一项独特的论点:从演化的观点来看,中国的币材从上古的贝币到皮币、到珠玉、到铜银,他认为这是一系列历史进化的过程;到了20世纪,中国“今日之必当用金以为主币”(20:58),才符合历史的潮流。此外,他认为货币有四大职务,要完成此四大职务的币材需具备八德,“金则八德咸备”(20:71)。他心中真正要说的话,是当今列强皆采金本位,而“顾颇闻廷臣之议,犹复有主银而不主金者。此犹生秦汉以降,尚矜矜然欲货贝而宝龟也,蔑有济矣”(20:72)。
1910年时中国应采金本位或银本位,是个可以争辩的大议题,牵扯的主客观条件甚杂,难以片言断决。梁若从币材进化的观点,认定采金本位才合乎演化论的原则,那必然引喻失当。虽然主论难成,但纯就知识的观点而言,其中亦有趣论可述者。梁认为中国古代币材经过贝币、龟币、皮币、粟与帛布、禽畜、器具、珠玉七项之后,才演进到用金属作为币材,而且金属终必能凌驾诸品独占优胜。
说明了币材的诸种考证之后,梁的要点是论证黄金为最佳币材:
“货币有四种职务(一曰交易之媒介,二曰价值之尺度,三曰支应之标准,四曰价格之贮藏),惟最能完成此职务者,最适于为币材。欲完此职务奈何?是当具八德。一曰为社会人人所贵而授受无拒者。二曰携运便易者。三曰质量巩固,无损伤毁灭之忧。四曰有适当之价格者。五曰容易割裂,且不缘割裂而损其价值者。六曰其各分子以同一之品质而成。七曰其表面得施以模印标识者。八曰价格确实而变迁不剧者。……金则八德咸备矣。银亦几于具体而微,而其所缺憾者,则以晚近数十年来,全世界银块之出产太盛,而需要之增进不能与之相应,故其价涨落无常。……今则惟金独尊,而银则夷而为从与铜同位;原则所支配,大势所趋赴,虽有大力,莫之能抗也。”(20:71-72)这段话所谈的货币四种职能与八德,皆中肯之论,但若据以主张金本位却失之公平,因为中国若有足够的黄金,何必主张用银?若黄金不足,主金奈何?
梁在论七项币材时,有些说法是众所熟知,但也有些说法甚可辩驳,或有待补论,现依梁文的节序逐一析述。
9.1贝币
梁对贝币的解说有几项要点:
(1)古代滨海之国、地中海沿岸诸民族用贝之迹历历可稽,今日印度洋、南太平洋诸岛民尚多用贝者,“而用之最盛者,则莫我中国古代若矣”(20:58)。这个论点的前半段无疑,但若要宣称中国古代是“用之最盛者”,则需要从古代遗址推测三件事:某个地区的可能贝币总数量,同一地区的可能人口数,据以推测平均每人可能使用的贝币数。要有这三项指标,且能据以和其他文明对比,才能证实梁的宣称。
(2)他提出古代人民喜用贝币的六项原因,因文长不拟具引,大意为:贝质坚致,可经久不坏;文采斑斓,民所同嗜;质轻体小,适为交易媒介;不能以力制造,价格较稳定;比采矿范金为事较易,用贝易于用金。由于有这些优点,所以被公认为媒介之良品,“故古代之货币,虽命为贝本位制焉可也”(20:59)。这是解说性的叙述,很精彩,但不具争辩性。
(3)接下来,梁根据《说文》对“贝”字的解说:“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进而推论:“若此说确,则用金属为货币,实自周始。前此实皆用贝,即周代亦不过贝钱并用,贝之不为币,实自秦而始然耳。”(20:59)这项叙述过于简要,货币史学者有较详细的解说:“贝和中国人发生关系很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便已经有贝的使用,相当于传说中的夏代。但夏代使用贝,并不是说夏代就有了货币。自贝的使用到它变成货币,应当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上的距离。因为货币的产生要以商品生产为前提,而且一种物品必须具备各种社会条件,至少要有用途,才能成为货币。……贝币在中国的演进,大概经过两个阶段:先是专用做装饰品,这应当是殷商以前的事;其次是用作货币,这大概是殷代到西周间的事。但在它取得货币地位之后,仍可被用作装饰品,正同后代的金银一样。贝壳本身有天然的单位,这在溶解术不发达的古代,正是它作为货币的一种优越条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应当已不再流通,尤其是真贝,在市面应已绝迹,因为那时已有其他各种铸币了。奇怪的是: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还有真贝出现。这不一定意味着当地还有贝币流通,虽然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种可能性,因为秦始皇才正式废贝。但更可能的是:人们由于传统观念,还把它当作贵重品,特别是当作装饰品,用来伴葬。”(彭信威,1965:12、14、28)
(4)从《说文》内列举与贝字相关的47个字(另有未录者约20字),推论说“我国凡生计学上所用之字,无论为名词、为动词、为形容词,十有九皆从贝,……则贝为古代最通行之货币,且行之最久,其事甚明”(20:59-61)。这一点大致上可以接受,但梁接着说:“后世货币,皆以金属铸为圆形,名曰圜法,亦取象于贝也。”(20:61)贝非圆形,何以圆钱会“取象于贝”呢?彭信威(1965:52-55)另有解说:“环钱在战国时期的币制中是……个重要的体系,它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货币形态。……特点是它的圆形,中间有一圆孔。……大抵初期环钱的孔小,后期环钱孔大。一般钱币学家把环钱叫做圜金或圜钱,这是不大恰当的。……实际上这些钱币学家正是以为太公所作的所谓圜法是指环钱,这是错上加错。……班固所说的圜法,显然是指一种货币制度,他明明说:这种圜法包含三种要素,即黄金、铜钱和布帛。而钱币学家们却把圜法两个字理解为环钱。总之,圜字容易引起误解,不如环钱这名称包含有内外皆圆的意思。……关于环钱的时代,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最早的环钱是垣字钱和共字钱,垣和共应当都是地名,所以它们的上限不可能早于纪地的空首布,下限是战国末年。大概铸于公元前第四世纪到第三世纪。”从这些说明看来,梁所理解的“圜法,亦取象于贝也”,还有待证实。
9.2龟币
梁以一页的篇幅(20:64)解说龟币,其中有多项叙述或是过于简化或是有误,以下逐项引述辩驳。
(1)“《说文》云:‘古者货贝而宝龟。’《礼记》云:‘诸侯以龟为宝。’《史记·平准书》云:‘人用莫如龟。’《汉书·食货志》云:‘货谓布帛及金刀龟贝。’是古代以龟为币(以其介为币也),历历甚明。据杜氏《通典》,言神农时已用之。其信否虽不可考,然《汉书·食货志》言:‘秦并天下,凡龟贝皆不为币。’然则秦以前皆用为币甚明。《易》曰:‘或锡之十朋之龟。’然则殆与贝子母相权。十朋云者,谓所锡之龟,价值十朋,即二十贝也。”这段话需要拆开来逐一析述。
(a)梁所征引的《周易》文句有误。他写:“《易》曰:‘或锡之十朋之龟。’然则殆与贝子母相权;十朋云者,谓所锡之龟,价值十朋,即二十贝也。”按,《周易·损六五》以及《周易·益六二》爻辞:“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而整部《周易》内并无“或锡之十朋之龟”的句子,梁将其与《诗·小雅·菁菁者莪》中的“锡我百朋”搞混了。此处“益”作“增益”解。《周易·讼上九》爻辞另有:“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此为《周易》中仅有的“或锡之”句子,“锡”字在此处作“赏赐”解。其次,梁对“朋”字的解释亦未详考。据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三·说珏朋》谓:“古者五贝一系,二系一朋,后失其传,遂误谓五贝一朋耳。”故“十朋”值百贝。“十朋之龟”表示龟的价值。梁解释“十朋之龟”,竟谓龟与贝“子母相权”,亦匪夷所思。龟之价值视取得难易而定,并无一定标准,更无“相权”之联系。
(b)《说文》和《礼记》都以龟为宝,龟甲是用来占卜的,既为宝,怎么会“沦落”成交易性的货币呢?梁引《史记·平准书》说“人用莫如龟”,似乎隐含人所用的币材是以龟为最上等。查《汉书·食货志》全文是:“又造银锡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直三千;……三曰复小,椭之,其文龟,直三百。”《索隐》引用《礼记》“诸侯以龟为宝”的说法,来注解这句话,所以从这整句话的意思来看,并没有把龟甲当作币材的意思,而是属于“天、地、人”中的第三位阶:白金依龙、马、龟分为三品。“人用莫如龟”是在解释白金币上铸龟形纹饰之象征意义(“其文龟”的“文”即“纹”,与“复小,椭之”同为对外形的描述)。如淳对“又造银锡白金”的注解,是“杂金银锡为白金”,可见那是一种特殊成分的合金,加银与锡使合金呈白色光泽。“白金”之光泽受各种成分含量多寡的影响,若不知成分,短期内不易模仿得惟妙惟肖,可以阻却仿造。
(c)接着梁引《汉书·食货志》说:“货谓布帛及金刀龟。”用以说明“是古代以龟为币(以其介为币也),历历甚明”。《食货志》首段的原文是:“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颜师古对此句的注解是:“金谓五色之金也。……刀谓钱币也。龟以卜占,贝以表饰,故皆为宝货也。”可见历来皆以龟为宝,而梁却误以为钱币,其实毫无“历历甚明”的证据。
(d)接着他说“秦并天下,凡龟贝皆不为币,然则秦以前皆用为币甚明”。查《食货志》原文是:“秦兼天下,币为二等,……而珠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据此,龟贝在秦皆不为币,这是对的,但从此句并无法推论“然则秦以前皆用(龟)为币甚明”。
(2)接着梁提出三点理由,说明何以“龟之所以适于为币材者。一以其质经久不坏,二以其得之甚难,三以其可以割裂也。以其得之较贝为难,故可高其值,以与贝相权。然亦以此故,其用不能如贝之广。其可以割裂,虽便于贝,然经割裂,则其价必损,又不如贝之有常值也”。若真的有龟币,则第一、二点都可接受, 第三点则显得自我矛盾:若以可割裂为其优点,但又说“经割裂,则其价必损”,那么这是优点或缺点呢?
(3)然而最牵强的证据,是他附了两个古龟币的拓本图片,说明这是“光绪二十五年,河南汤阴县属之古牖里城,有龟板数千枚出土,皆椠有象形文字。为福山王氏懿荣所得,推定为殷代文字,而莫审其所用。余以为此殆古代之龟币也(参观拓本)”(20:64)。以现代的常识来看这两张拓本,直觉地会认为这是甲骨文而非货币,理由是: 第一,两片的形状都相当不规则。第二,每片都有八个(或更多)字,且字字不同。哪有一种货币需要写这么多字,且个个都有不同的意思? 第三,甲骨文专家对这两个拓片的文字应已能解读,我们外行人也可看出一个“贞”字和“臣”字。梁所提供的拓片图,应是龟板甲骨文的残片,而他指鹿为马硬说是龟币。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末段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他把龟当作货币的一种,恐不确,或许梁就是因此被误导而作出上述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