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6400000044

第44章 先秦田制(2)

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1971:260)认为,这段话是从已逸的《周书·考德》第四十二引来。《太平御览》卷840(页4253)引作:“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耜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之实。”其中的字眼稍有不同,当以较早期的《齐民要术》所引为正。此处的“助”字,显然有“收成”之意,与“顺地得助”相呼应。

再由字源来看。“助”字从“且”从“力”,甲骨文的“力”字,好像是有踏板的尖木棍,是一种相当简陋的翻土工具;若作动词用,则表示耕种。“助”由“且”(这是古代的“祖”字)得声,由其意符“力”,可推断其初义与耕种有关。“助”字似未出现于甲骨文与金文。《师虎簋铭文》有一个从“又”从“且”的字,以往认为是“助”字,新的隶定为“抯”,借作“祖”字用[见全广镇《两周金文通假字研究》(1989:103)]。然而,另有两个在“且”字边,分别加上属于农具“耒”或“刀”的字,还保留有“耕田而起土”的字义;而“锄”字则演变成描述另一种起土的方式与工具。

另外,“苴”、“蒩”与“”字,则有“取黍稷以茅束之以为藉祭”之义。

我们推测“助”字的本义为:耕种收获并荐于祖庙,以答谢祖先的保佑,类似《周书·尝麦》第五十六所记:“维四年孟夏,王初祈祷于宗庙,乃尝麦于大祖。”然而“助”字很早就有“帮助”的引申义,作为“耕”或“耕获”解的语义,后来大致附在比较新的形声字上;它的“且”声符,给了“助”字一点神圣感。当“助”与田赋联上关系后,与其相关的“莇”与“锄”字,也被赋予井田的“助”义;另一个简化了的“租”字,则被引申为广泛的“租税”之义。

事实上,甲骨文还有几个象征耕作的会意字(见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页111-114)。例如从三个“力”的“劦”字,像是众人以上述的工具挖土耕作,后来又演变为“协力”的“协”字。

“襄”字像是双手扶住插入土中之犁,前面有动物拉曳,激起尘土之状,显示较进步的耕作方式。还有“耤”字,像是一个人用手扶犁柄,用脚踏犁板以耕作状;甲骨文此字并不从“昔”,然而因为踏板与另一只脚的形状过于复杂,至金文时此部分演变为“昔”字。

以上这几个字在后来的引申义里,都有“借助”之意。其引申的方向,基本上是表示使用工具而深得帮助;然而也有把工具神圣化的倾向,例如“劦”字(有时下面亦从“口”),代表商代后期的一项重要祭典。又如“耤”字与稍后的“藉”字,在周代就演变成带有神圣性的耕田仪式。“藉”字亦有“祭”的释义(见《说文》),所以前述的“助”字被神圣化,并不是奇怪的事。后人一方面误解了“藉”字的初始意义,进而又把“藉”与“籍”这两个字混同起来,这需要厘清。首先,《诗经·大雅·韩奕》有“实墉实壑,实亩实藉”。“实”字通“寔”,义为“是”;“藉”字通“耤”,为耕作。

“亩”与“藉”皆为动词,都涉及田功,与税收无关,因为在《诗经》里根本不必谈到课税这类层次的事。根据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此诗中出现的“藉”字,是根据宋本的《毛诗注疏》,唐石经小字本也有同说;而闽本系列(包括明监本与毛本)则把“藉”讹为“籍”,所以应该是唐石经本较有依据。

另一项常被引用的段落,是《国语·鲁语下》的:“……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女不闻乎?先王制土,藉田以力,而砥其远迩;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禾、秉刍、缶米,不是过也。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苟而赋,又何访焉?’”要了解这段话,最好与《左传·哀公十一年》的记载相比:“……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十二年春,王正月,用田赋。”也就是说,《国语》内的“周公之籍”,是相当于《左传》中的“周公之典”,由此也可见“籍”字可当作“典籍”解。

至于“先王制土,藉田以力”中的“藉”字,因为《国语》与《左传》中相对应的文字相差甚远,所以意义不够明确。可是仔细玩味两处的语气,《左传》的“施取其厚”,可能相当于《国语》的“于是乎有鳏寡孤疾”;《左传》的“事举其中”,可能相当于《国语》的“藉田以力,而砥其远迩”。此处的“藉”字还是应该解释为“耕作”,并不带有“赋税”的用意。此句中的“力”是指“民力”,重点在“砥其远迩”。在“其岁收”之后的那几句话,才是谈到“赋税”这项问题;如果不这么解释,那么前后句之间会起冲突。“藉”字很早就有“借助”的引申义,“藉田”应该是对田地的借助,包括地力与工具这两个面向,其实这也是从“耕作”引申得来的。除了训诂的面向外,这里还涉及校勘的问题。“藉田以力”的“藉”字,在明金李刊本、日本秦鼎国语定本、董增龄正义本、宋公序《国语补音》里,皆从“艹”,在天圣明道本里则从“竹”。“周公之籍”的“籍”字,众本皆从“竹”,并无例外。由此可见,“藉田以力”的“藉”字以从“艹”为佳[参阅张以仁《国语斠证》(1969:175)]。

《国语·周语上》还有一大段关键性的文字,从“宣王即位,不藉千亩”起,一直到“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此段文长不具录。此篇中有好几个“藉”字,皆应作“藉礼”或“藉礼所在地”解,这在陈瑞庚《井田问题重探》(1974)内已有充分讨论,不再重复。这里也有校勘上的问题。全篇内的“藉”字,明金李刊本、日本秦鼎国语定本、宋公序《国语补音》,皆从“艹”;天圣明道本、董增龄正义本则从“竹”。同样地,此处也是以从“艹”的“藉”字为佳[参阅张以仁《国语斠证》(1969:30)]。

《左传》里还有一些“藉”字,通常都可用“耕作”来解,例如《昭公十八年》所载“鄅人藉稻”等。唯《宣公十五年》所载:

“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似乎用了引申义。“税亩”是履亩而税,不论收成之丰歉,故曰非礼;因为如果这样滥用下去,对地力就会产生“过藉”(过度借助),如此则非丰财之道。

这样的解释自然而顺畅,似乎比杜注为愈。第10.4节还会回到这个问题上。

统括来看,“耤”本为耕作,后来演变成“耤礼”,凸显了它的神圣性。后来加上“艹”字头成为“藉”,“藉”与“耤”完全互通。然而在战国之前,“藉”或“耤”又发展出“借助”之意。故孟子用“藉”来解释“助”,取意于这两个字都由“耕种”而来,且都有神圣化的倾向。起初“藉”字似乎并不通“籍”,因为“籍”字开始时只是一个简单的形声字,字义也是围着“典籍”来引申。

但不论是“藉”或是“籍”,开始时都没有“赋税”之义。自从战国“藉”与“助”被等同起来之后,“籍”字因其本义为“典籍”,所以就很容易被联想成“税籍”,因此“籍”字就被附上了“赋税”的释义。在《正义》中,亦用“助法”来解释“实亩实藉”,这就更造成了偏差。汉代之后,因为井田说已深入人心,再加上“藉”与“籍”两字也渐通用,因此在后世的引文中,二字往往错出。我们现在只能根据较早的版本,来分析其演变趋势,并逆推这两个字的原意。

10.3彻

梁对彻的见解较无把握:“《诗》‘彻田为粮’(公刘)所咏为公刘时事,似周人当夏商时已行彻制。彻法如何,孟子无说,但彼又言‘文王治岐耕者九一’,意谓耕者之所入九分而取其一,殆即所谓彻也。孟子此言,当非杜撰,盖征诸《论语》所记:‘哀公问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公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可见彻确为九分或十分而取其一。鲁哀公时已倍取之,故曰‘二吾犹不足’。二对一言也。观哀公有若问答之直捷,可知彻制之内容,在春秋时尚人人能了。今则书阙有间,其与贡助不同之点安在,竟无从知之。《国语》记:‘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先王制土,藉田以力,而砥其远近。……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鲁语)藉田以力则似助,砥其远近则似贡,此所说若即彻法,则似贡助混合之制也。此法周人在邠岐时,盖习行之,其克商有天下之后,是否继续,吾未敢言。”(《先秦》,页52-53)

我们对“彻”的看法如下。孟子用重复字“彻者,彻也”来解释“彻”字,乍看之下似乎是同字互解,其实不然,值得进一步考察。“彻”字的甲骨文无“ㄔ”字边,而从“鬲”从“ㄆ”,这是一个以手治陶器的会意字,可训为“治”。此字后来加上各种偏旁,产生出不同的引申意义,例如加“手”成“撤”,训“取”;加“ㄔ”成“彻”,训“通达”;加“车”成“辙”,训“车迹”;加“水”成“澈”,训“澄”。其他较罕用的字可略过不谈。从这四个例子来看,都指涉“用人力对自然物加工所得到的效应”。春秋战国时期,诸字分化未久,常可互通;尤其是“彻”字,还保留有原来未加“ㄔ”边而从“鬲”从“ㄆ”那个字的意义,最通行作“整治”解。

以《诗经》为例,《大雅·公刘》有“彻田为粮”,《大雅·江汉》有“彻我疆土”,《大雅·崧高》有“彻申伯土田”与“彻申伯土疆”。在此四处,《毛传》皆以“治”来解释“彻”,文意清楚自然。此外,《豳风·鸱鸮》有“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小雅·十月之交》有“彻我场屋”与“天命不彻”,《小雅·楚茨》有“废彻不迟”。在《鸱鸮》中,《毛传》虽以“取”释“彻”,但仍以“治”最为合理,因为《鸱鸮》全诗仿鸟呼冤,鸟在失去雏鸟后,要趁天晴赶紧修补鸟巢。桑枝与泥土,在鸟的眼中都是原料,需要加工才可“绸缪牖户”,可见仍应解释为“治”。至于《十月之交》内的两个“彻”字,一般人常将“彻我场屋”的“彻”解作“毁坏”,其实仍有整治加工之意;“天命不彻”的“彻”,一般解作“道”或“均”,其实应通“澈”(训“澄”)。还有,《楚辞》中“废彻不迟”的“彻”可通“撤”,学者间大致无异言。

现在回过头来看“彻者,彻也”的后一个“彻”字。如果训为“取”或训为“通”,那孟子应该说“彻者,取也”或“彻者,通也”,岂不更明白?因为“取”或“通”在《孟子》中都是常用的字眼,例如《滕文公上》的“取于民有制”与《滕文公下》的“子不通功易事”。然而孟子为什么不直讲“彻者,治也”呢?因为“治”字在《孟子》里也是个常用字。在孟子的时代,“治”可用于治天下、治国、治人、治水、治政、治事,例如《梁惠王下》的“士师不能治士”,《公孙丑下》的“既或治之”,《滕文公上》的“门人治任将归”,《万章上》的“二嫂使治朕栖”,等等。就算是龙子说“治地莫善于助”,也还只是“治地之政”。这些当作动词用的“治”,都有“管理”之意。《告子下》的“土地辟,田野治”中,当作形容词用的“治”字,也有“管理良善”之意。

我们找不到一个例子,是把“治”当作开垦或耕种农田解的。

最显著的两个例子,是《滕文公上》的“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与《尽心上》的“易其田畴”。这两句话都有能用“治”字表达的地方,而在《孟子》却都用“易”字替代,那么是否可用“易”来训“彻”呢?按“易”通“剔”,又借作“狄”,由此间接获得“治”的意义。在孟子的时代,这也许是寻常的用法,但却不宜用来作为对名词的解释,因为太纡曲了。还不如直接用“彻”字为愈,因为在《诗经》中,最古老的《鸱鸮》与稍后的《大雅》三篇中,所用的“彻”字都应该做“对自然物的加工整治”解。

至于“彻者,彻也”的前一个“彻”字,一方面涉及税制,另一方面也包括土地的垦殖与整治。所谓的整治,或许就含有封疆与沟洫的建构。在人少地多时,“经界”不是大问题;当耕作技术进步到一定程度,农田的灌溉、排水、对野生动物以及他族侵犯的防护,都需要相当的土工作业,这些都包含在“彻”的含义内。

同类推荐
  • 关键十年:新一轮经济与产业革命

    关键十年:新一轮经济与产业革命

    本书是一本关于预见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趋势的经济学作品。要想解决未来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必须要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一下,经济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中国梦”应该如何实现?我们在长期以巨大的资源、能源代价为世界做出大量产品后,得到的利益却是最少的,这是为什么?面对如此的境地,我们要做出如何转变?未来10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将面对怎样的挑战?我们能成功改变并实现自己的梦想吗?……针对上述众多问题,本书将为你一一解答。
  • 低碳经济时代的四川产业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时代的四川产业发展战略

    本书借助低碳转型的强大压力和动力,探讨了新形势下四川的产业发展战略。本书共分8章,其中第一章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第二章四川产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战略思考,第三章四川能源的低碳发展战略,第四章四川农业的低碳发展战略,第五章四川制造业的低碳发展战略,第六章四川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战略,第七章四川服务业的低碳发展战略,第八章四川交通的低碳发展战略。
  • 汽车江湖

    汽车江湖

    《汽车江湖》收录了来自北京交通广播的《汽车江湖》栏目的经典案例。对于刚刚进入汽车社会的中国来讲,汽车市场还是一个风云莫测、变化多端的地方。同时由于最初的利益追逐,导致一些汽车企业迅速地扩张经销商,从而后备力量不足,致使目前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节目开播到现在,正是因为主持人始终坚持以公正、客观的报道角度,以多方沟通交流的节目播出方式,为广大消费者、汽车厂商和经销商建立起了一个互通的平台,并最终解决了困扰听众的各类问题,所以赢得了极佳的口碑。
  • 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

    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目的在于以案例形式进一步解剖新帝国主义的操作手法和技巧,浓缩成了本书的十余场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战争。美国将会如何乘中国之危挑起战争呢?我们的“危”有三,第一、资产泡沫化,第二、经济停滞化,第三、通货膨胀化。而美国无疑将利用三大战争,汇率大战、贸易大战、成本大战,恶化我们的三大危机。
  • 大繁荣

    大繁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业与增长理论全球权威学者;数十年磨一剑,中英文同步出版;经济如何增长?经济繁荣又来自何处?繁荣的源泉在今天为什么受到威胁?在本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根据毕生的思考对此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为什么经济繁荣能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在某些国家爆发?它不但生产了规模空前的物质财富,还带来了人们的兴盛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有意义的职业、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
热门推荐
  • 希腊寓言

    希腊寓言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盛宠侯门医妃

    盛宠侯门医妃

    重生女强文,爽文,虐渣,男女互宠一对一。内容简介:顾妃妃,华夏朝最耀眼的康宁郡主,昌平长公主和威武大将军的掌上明珠,自幼聪慧过人,文武双全,却在十四岁意外引发旧疾而亡,令人唏嘘。沈卿瞳,靖康侯府嫡出二小姐,却是这盛京城中最胆小怕事的怂包小姐,自幼丧母,被庶出姐姐和姨娘合谋害死。一朝重生,顾妃妃变成了沈卿瞳。冷眸微眯,既然上天给了她一次重新活过的机会,她岂会辜负。她即使顾妃妃,也是沈卿瞳。既要血了沈卿瞳的前耻,也要查清楚她自己的死亡真相,还要去认下她的亲生父母。什么庶出的姐姐,恶毒的姨娘,掌家的婶娘,居心叵测的堂妹,对付她们小菜一碟。渣姐惦记她的未婚夫,无所谓,正好渣男渣女凑成一对。渣姨娘想要扶正,没门儿,送你去黄泉下扶正吧。婶娘想要算计她娘的嫁妆,不好意思,以前拿走的,通通连本带利的拿回来。重生后的沈卿瞳绽放异彩,绝代风华,整个靖康侯府被她玩转在手心。只是没想到,她竟然不经意间惹了一个大人物…………鹿鹿的新文,仍旧是宅斗,虐渣,强强联手,希望亲们可以多多支持喜欢,跟着鹿鹿去感受一个新的故事。
  • 小道侣风华簿

    小道侣风华簿

    修道十年,老家伙说:“你我师徒缘分已尽,你走吧,老子不伺候了!”好不容易找到下一任,又听说:“无人敢自诩为你的师尊。”他是什么烫手山芋,为何无人敢接盘?天门大仙师慧眼识珠;下凡神仙为他保驾护航;混沌怪修两肋插刀;大妖王雪中送炭;未来魔尊是他道侣!各界大佬宠溺不要太过分,端木昱儿明艳欢快的修仙之路开业了!食用指南:感情线荡气回肠(30%),事业线热血沸腾(65%),5%大乱炖,群相中性文。第一虐:312-313章第二虐:462章(不喜请跳过)
  • 分寸:做人的火候和办事的尺度

    分寸:做人的火候和办事的尺度

    本书的主题就是为人处世的分寸,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真与假的分寸、虚与实的分寸、隐与显的分寸、屈与伸的分寸、深与浅的分寸、进与退的分寸、软与硬的分寸、忍与争的分寸等。这些“分寸”都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人生大问题。如果你不以精明的头脑去解决它们,找到隐藏于其中的秘密,随时都会误入人生的败局。
  •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老子不想跪着

    老子不想跪着

    看来读者不喜欢原先设定,那好,就让主角变成哥布林吧!来一场地下冒险吧!这个世界越来越疯狂,科学让他见鬼去吧,哇嘎嘎嘎嘎—!
  • TFBOYS之回望青春

    TFBOYS之回望青春

    从小一起长大的宋瑾萱和温斯柳,上高中之后就分开了!接着有认识了性格迥异的沐雅淳。十年之后,回望青春,如果回头再来,我可能就不会选择遇到你了!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江山为聘花为媒

    江山为聘花为媒

    漫天飞雪中,她的红衣蹁跹。他在马背上,白羽铠甲,看她身后,万仞绝壁。她遗世独立,看着他身后严阵以待的士兵,微微一笑,犹如风中彩蝶,落入那万丈深渊。她是前朝的公主,丑若无盐;他是揭竿的将领,英雄一世。他们中间隔着的,始终是家仇国恨。他一直以为她不过是他复仇的棋子,无关情爱,最终,他输在自己的“以为”上。不过是一死,她选择忘记;短短这一世,他选择让她重生。待她涉水而来,倚栏观望,那一身素裙,长发飘飞的女子,可还是你怜惜的旧模样?于案台前,辗转在拓本与字帖间的女子,可还是前生与你共唱云水词的红颜?眉间一抹浅愁,淡看花开花落的女子,是否是千年轮回的缱绻中,你苦苦寻索的如花美眷?
  • 谁绑架了波斯猫

    谁绑架了波斯猫

    本书是由董恒波编著的《神秘的亡灵日记》,是神探小鹰校园幽默推理小说系列丛书之一。《神秘的亡灵日记》的故事内容如下:波斯猫丽丽是富婆王老太的心肝宝贝,一天,丽丽突然失踪了,同时,一封信从天而降:如果你不在三天内将40320元打到指定的账号上,丽丽就会被扔进江里。原来,丽丽是被人绑架了!谁是绑架者?为什么他要的钱数是40320元?不看完这本书,你是不会猜出答案的,快来挑战一下你的侦探智商指数有多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