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6400000043

第43章 先秦田制(1)

梁氏对先秦田制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但分散数处:(1)“前论” 第八章“经济状况之部分的推想”(页50-54),(2)随后的“附录四:春秋‘初税亩’(误植为‘作’税亩)、‘用田赋’释义”(页55),(3)“本论” 第六章“儒家思想(其四:孟子)”(页89-90),(4) 第二十一章“乡治问题”(页174-177)。梁并未以田制为主题作系统地探讨,而是在提到相关问题时附言几段或几句。

在这种结构下,我们不容易掌握他对先秦田制的完整看法(他当时并无此意图),因而也不易对他的说法提出系统性的评论。这是个庞杂的大论题,在此只能在较小的幅度与较低的深度上,就梁在《先秦》内的一些片断论点,摘引整理出几个议题,就我们所知道的不同见解,提出对应性的解说与评论。

1918-1919年,《建设杂志》曾经对“井田制度有无”这个议题,刊登过一系列的辩论文章,主要的参与者有胡适、胡汉民、廖仲恺、朱执信、季融五、吕思勉等人。这些文章于1965年在台北汇印成书《井田制度有无之研究》(共147页,本书原由上海华通书局出版),对井田有无的各种看法,以及与先秦田制相关的论题已大致有具体的呈现。梁在1922年编写讲论《先秦》时,不知是否已听闻胡适等人的争辩,然而从《先秦》内相关的论点看来,感觉不出梁对那项辩论有所反应。

民国以来,对先秦田制与井田说争辩的文章很多,有些是单篇专论,有些是在土地制度史内附带论述,有些像梁一样在论先秦史时带上一笔。我们认为其中最有力的辩解,是钱穆(1932)论述《周官》的著作年代时,在第3节“关于田制”的详细深入解说,以及齐思和在《孟子井田说辨》(1948)中,将孟子论三代田制的一段文字,与回答毕战的一段文字作出区分,认为后者是专替滕国设计的方案,这帮助我们澄清不少混淆的观念。

从民国初年胡适与胡汉民等人辩论“井田有无”以来,这场大争辩至今仍未止息,学术期刊上还不时出现各式各样辩解井田的文章。以专书形式探讨井田制的研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陈瑞庚《井田问题重探》(1974)、金景芳《论井田制度》(1982)、徐喜辰《井田制研究》(1982)、吴慧《井田制考索》(1985)。这些专著以及无计其数的单篇论文,各自从独特的角度出发,论证井田问题的各个面向,可说是众说纷纭,至今尚无能相互信服的定论。日本学界对井田制的研究,请参考佐竹靖彦《日本学界井田制研究状况》(1999a),和佐竹靖彦《从农道体系看井田制》(1999b)。佐竹的基本见解是:“笔者明确地认为井田制确实存在。”(1999a:240)

在这些庞杂的文献中,以“孟子井地”为主题的论文并不多见,在此仅举两例。木村正雄《孟子の井地說:その歷史的意義》(1967)是较早的一篇,他认为“井地说”是孟子独创新倡的(页167)。方清河的硕士论文《孟子的井地说》(1978),基本论点和本章的看法相近:孟子的原意是井地“方案”而非井田制,井田制是后儒误会、附会、强加注释而仍无法求自圆其说的“人工产品”。可惜这篇论文没有整理发表在期刊上。虽然本章和方先生的基本路线契合,但在论证方式与佐证数据上仍有相当差异,各自有侧重的面向。若举一例以说明差别,则本章第10.5节“附论:从井字的根源看井田说”,是历年来否证井田说较独特的方式。

本章从一个较特定的观点来探讨这个问题:井田说源自《孟子》,而孟子当初替滕国所规划的是“井地方案”(即“井字田”),目的是在“正经界”,这与后儒所谈论的、理想化的井田制无涉。把“井地”和“井田”混为一谈,是日后争讼井田有无的肇端。整体而言,井田有无的辩论,是自树稻草人的虚拟“空战”,正如胡适在《井田制度有无之研究》(页30)所说的:“‘日读误书’是一可怜。‘日读伪书’是更可怜。‘日日研究伪的假设’是最可怜。”20世纪50年代之后,有许多学者从马列史观的角度,探讨先秦田制与井田说;从较宽广的角度来看,本章的论点也可以视为我们对这两个主题,以及对各种不同诠释的回应。

现在来看梁的切入点。他说:“吾侪所最欲知者,古代田制(或关于应用土地之习惯)变迁之迹何如。”他引用《孟子·滕文公上》的说法:“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并“认孟子之说为比较的可信”,原因有三:“农耕既兴以后,农民对于土地所下之劳力,恒希望其继续报酬,故不能如猎牧时代土地之纯属公用,必须划出某处面积属于某人或某家之使用权”;“当时地广人稀,有能耕之人,则必有可耕之田。故每人或每家有专用之田五七十亩乃至百亩,其事为可能”;“古代部落,各因其俗宜以自然发展,制度断不能划一。夏殷周三国,各千年世长其土,自应有其各异之田制”。(页51)

他所说的三项理由,是印象式的一般论点,不具争辩性;在此要和他互论的是,他在页51-52对三种田制(夏之贡、殷之助、周之彻)内容的解说。其次,他在页55对“初税亩”和“用田赋”各写了一段释义,内容值得作较深入的评述。再次,他在页89说“孟子于是提出其生平最得意之土地公有的主张,即井田制度”,但梁对孟子的井田(其实应该是“井地”)主张认识并不够深刻,值得补述与辩证。

以下将逐一评议上述的子题:贡、助(附论:助与藉)、彻、“初税亩”与“用田赋”、孟子的井地方案(附论:从井字的根源看井田说),此节是全文的核心重点; 第10.6节综述本章的五项主要论点,并用以对比学界对这些论点的认识。

10.1贡

先引述梁对“贡”的解说全文:“贡者,人民使用此土地,而将土地所产之利益,输纳其一部分于公家也。据孟子所说,则其特色在‘校数岁之中以为常’而立一定额焉。据《禹贡》所记,则其所纳农产品之种类,亦因地而殊。所谓‘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是也。《禹贡》又将‘田’与‘赋’各分为九等,而规定其税率高下。孟子所谓‘贡制’,殆兼指此。但此种课税法,似须土地所有权确立以后始能发生,是否为夏禹时代所曾行,吾不敢言。所敢言者,孟子以前,必已有某时代某国家曾用此制耳。”(页52)

梁对“贡”的解说太浓缩,读者不易充分理解。其实“贡”的赋税方法,龙子已经讲得清楚,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滕文公上》)孟子没有解释“贡”,可能因为这对当时的人而言是明显的事。现在一般的了解,以为“贡”是由下呈上,其实由上赐下也可以称为“贡”。

《尔雅·释诂》说:“赉、贡、锡、畀、予、贶,赐也。”在《滕文公上》内,“贡”与“助”、“彻”相比,大约是较单纯的:“上以地赐下,下以农作物呈上。”古时的耕种技术容易耗损地力,贵族以土地赐给民众,目的是利用民力来开垦土地;可想见除了税收之外,“贡”还包含土地开垦的用意。然而与“助”、“彻”相比,“贡”显得较简陋而无精心规划的内涵。《万章上》篇:“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在孟子的心目中,似乎比夏还早的舜时,就已经有“贡”了。

其实“贡”字出现得并不早,应该不会是夏代的制度,可是在战国初期普遍将“贡”归之于夏后氏,例如同时期出现的《禹贡》即是。再说,《禹贡》中的“贡”仅指特产,与普遍征收的“赋”不同。梁说孟子所谓的“贡制”兼指《禹贡》的“赋”,其实《禹贡》已逐州将“田”与“赋”的等级分好了,哪里还有《孟子》内龙子所谓的“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之余地?战国时诸家的传说杂出,如果硬要调停其间,将治丝益棼,不意梁氏亦蹈此弊[详见齐思和《孟子井田说辨》(1948:105)]。

10.2助

10.2.1“助”解

梁对“助”的解说是:“孟子释助字之义云:‘助者藉也。’其述助制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此或是孟子理想的制度,古代未必能如此整齐画一,且其制度是否确为殷代所曾行,是否确为殷代所专有,皆不可知。要之古代各种复杂纷歧之土地习惯中,必曾有一种焉。在各区耕地面积内,划出一部分为‘公田’,而藉借人民之力以耕之。此种组织,名之为助,有公田则助之特色也。公田对私田而言,《夏小正》云:‘初服于公田。’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大田)据此则公田之制,为商周间人所习见而共晓矣。土地一部分充公家使用,一分充私家使用;私人即以助耕公田之劳力代租税,则助之义也。”(页52)

梁对“助”的解说并不够充分,补充如下:孟子在《滕文公上》所说的“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其基本用意是为了要配合“民事不可缓也”与“取于民有制”这两句话。这大概是当时的传说,未必是古代真正的史实。以下论证孟子在这段话里,两个关键词(“助”与“彻”)的内涵与意义。孟子说:“彻者,彻也;助者,藉也。”此句内的后一个“彻”字,应当“治”解,因为在当时那是训诂上很浅显的字,所以孟子才用重复字“彻者,彻也”来解释。而“助”这个字的意思,似乎是氏族社会所留传下来的共耕制;孟子用“藉”来解释它,“藉”字同“耤”,是周代具有神圣性的耕田仪式。

据孟子时代儒者的共识:“助”的特点是有公田。可惜由目前的考古资料,很难追究这项共识有多少历史根据。如果假设战国这种普遍的信念,不会无风起浪,则唯有猜想这是由初民的氏族社会中,一种惯例演变出来的。当初地广人稀,具优势的氏族会鼓励其他氏族的成员为他们耕作,以增加收获。起先应该是以余地的使用权,来作为耕作者的酬劳;后来因为人口渐增,可耕地渐少之后,才成为一种“劳力赋税”。“助”字原先带有神圣性,这在《周书·小开武》第二十八显示:“……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戒视七顺、顺道九纪。……七顺:一顺天得时、二顺地得助、三顺民得和、四顺利财足、五顺得(德)助明、六顺仁无失、七顺道有功。”《周书》又称《逸周书》,其中有极古的材料(例如《世俘》)。此段内的“一顺天得时、二顺地得助、三顺民得和”,值得注意:作者把“时”、“助”、“和”这三件事相提并论,可见“助”不应作“辅助”或“帮助”解,而应当理解为“由地力所衍生的成果”。

有另一个附带性的关键词意义应澄清。上引《滕文公上》内,有一句“其实皆什一也”,其中的“实”字,应作算法中的“被乘数”解,与历法中“岁实”的“实”义近,在此引申为“税率”,也符合孟子自己的文意。

10.2.2附论:助与藉

《孟子·滕文公上》说“助者,藉也”,他用“藉”来解释“助”。“助”基本上是殷商时期推行的一种农田耕作制度。“助”似乎是由氏族社会留传下来的共耕制,孟子对“助”有相当了解,不吝于表达他的赞美。除了《滕文公上》之外,他在《公孙丑上》也说:“……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我们现在无法得知这项说法有哪些史实背景,然而当时人应该听得懂他的话,而且还有些同时代的人(例如龙子)支持他对“助”的赞美,可见这是战国初期的一种共识。

此外,孟子在《滕文公下》引述《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这里所引的《礼》,大概是《逸礼》。现存的《礼记·祭统》有类似的说法,可是文字都不同。孟子并不赞成许行的“与民并耕而食”,可是孟子引用《礼》,表示他同意其中的说法。他所引用的“诸侯耕助”云云,大概只是倡导性的仪式,类似藉礼;实际的“粢盛”,则为庶民耕作的结果,类似《国语·周语上》的“庶民终于千亩”。这或许是孟子用“藉”来解释“助”的原因。

然而,“藉”字的本身意义,并不是孟子讨论的主要目标,他只是用“藉”来衬托“助”的内涵。他虽然用“藉”来解释“助”,但并没有说“殷人七十而藉”。后人往往把“助”与“藉”等同起来,其实是项大误解。

“助”字一般都作“帮助”解,这只是引申义,原义反而被晦隐了。《周书·小开武》第二十八说“一顺天得时、二顺地得助”,这里的“助”是在显示“由地力所衍生的成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1内引《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与助,百果藏实。”

同类推荐
  • 基于重庆实证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机制研究

    基于重庆实证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机制研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背景与理论研究;重庆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问题;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等。
  • “一带一路”倡议与大国合作新发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一带一路”倡议与大国合作新发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详细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欧盟、俄罗斯、印度和日本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以及发展前景等。
  • 中国经济运行的几个问题

    中国经济运行的几个问题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中国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哪些重要的问题?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会是怎样的?新学期伊始,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主讲《中国经济运行的几个问题》,从通货膨胀、就业问题等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阐释当前经济政策研究的重点;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城乡一体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等方面探讨中国经济运行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强调中国经济中的许多问题,只有在改革中解决,在发展中解决。厉老将和广大研究生分享其从事经济研究的智慧人生,引领研究生体味经济学科学的严谨。
  • 金融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研究

    沐浴着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春风,宁夏金融学会于1981年8月诞生,至今走过了30个春秋。30年来,宁夏金融学会在中国金融学会、自治区社科联的指导下,在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的领导和支持下,始终秉承“服务地方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的宗旨,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团结和依靠广大会员,潜心致力于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积极培养青年研究人才,充分发挥在金融研究与学术交流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
  • 商人活用孙子兵法

    商人活用孙子兵法

    本书将古代智慧与现代商业经营紧密结合,以全新的解读方式,通过精辟的活用解析与经典的经营案例,多层次、多角度阐述了现代商战的策略与技巧,堪称商界有识之士赢得商战竞争的智慧之源。
热门推荐
  • 冥王掠情:狐妻哪里跑

    冥王掠情:狐妻哪里跑

    她,西钥漓,是颜倾天下,却被挖心的帝君之女。他,帝柒双,是冷漠无情,高高在上的冥王殿下。他,以南烟,是超然脱俗,性情淡漠的隐世神医她,苏陌,是活泼搞怪,大方善良的异世少女。君煜,高高在上,却麻木不仁的天帝。西钥暄,为爱抛弃一切,却惨淡收场的魔族公主。当命运之轮就此展开,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如果说爱情可信,那么西钥暄倾心付出,却惨遭灭族又算什么?如果说爱情不可信,那帝柒双以命为媒,又是什么?
  • 大林和小林

    大林和小林

    大林和小林是一对亲兄弟。有一天,他们在路上遇到了怪物,为了逃命,他们各奔东西,从此有了不同的人生。小林先是被狗绅士皮皮“捡走”了,又被四四格拍卖走了。四四格每天都逼着他干很多活儿,还把不听话的孩子们变成鸡蛋,然后吃掉……为此,小林和小伙伴们想了很多办法,最终摆脱了四四格。那么,大林呢?大林遇到了一只狐狸,狐狸把他送给了大富翁叭哈当儿子,从此什么事儿也不用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胖的不成个样子。后来,他和蔷薇公主结婚时,掉到了大海里,被鲸鱼吞进了肚子,最后来到了富翁岛。也许你要问了,大林和小林重逢了吗?看完故事你就知道了。
  • 流亡公主要篡位

    流亡公主要篡位

    夷桐国宣华年间,皇帝崩,宫廷大乱,国家一分为二,皇室后裔三皇子北宫瑛据守南方建扶摇国,前朝将军南荣韶环占领北方建楠康国,两国交战,天下混乱,盗匪四起,疾病蔓延,在那动荡的年间,一位名为郑梓柔的奇女子飘荡于乱世,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爱戴,芳名流于乱世。她是一夕之间亡国的蛮横公主,改头换面决意走上复国之路,却遇上了不喜王位的敌国之王,两人赏美景,共游玩,逛青楼,戏美男,不知谁是真情谁是假意,她惦记着他的王位,他顾虑着她的梦想…流落公主,逃跑君王,将门之女,书香之弟,权倾朝野的温润丞相,痴傻俏丽的落难王子,各种机遇,不同的相遇,交织着悲欢离合。各自心思玲珑,却难诉衷肠,到底是众人皆醉唯己独醒,还是身在棋局旁观者清?不虐不腻,互相扶持!各自成长,喜怒哀乐,平淡中生出迷茫,愁绪中诞生治愈。
  • 复活的古城(上)

    复活的古城(上)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沧桑的岁月冲逝了多少陈年旧事,历史的尘埃淹没了多少远古文明,厚重的黄土尘封了多少悠久文化,古城遗迹中又隐藏了多少千古秘密,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凭着考古学者手中的铁铲,人们试图破解历史的密码。
  • 重生只为追影帝

    重生只为追影帝

    “想要重生就要实现她的愿望。”“那她的愿望是什么?”“追影帝!”——姑奶奶,你让我一个恋爱都没谈过的人怎么去追一个影帝!?看小演员如何扑倒大影帝。
  • 最年轻的高校篮坛主教

    最年轻的高校篮坛主教

    有人天生为王,有人落草为寇,脚下的路,如果不是自己选择,永远不知道会通向哪里。因年少轻狂无法在顶级篮球职业联赛继续征战的天才少年陈子皓,在自暴自弃时,受恩师帮助,成为了一名篮球教练。球员和教练,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重回篮坛,书写新的神奇。本打算以教练身份出现在职业赛场的他,却阴差阳错成为了一支连市赛都小组都无法出线的高中生鱼腩球队的主教练。但在他的调教下,想拿下全国冠军?不是没有可能!这一次重新站在篮球场上,他不再是曾经风驰电掣的天才球员,而是成为篮球场上让人称赞的一位“鬼才少帅”。
  • 太子弃妃:青楼季九儿

    太子弃妃:青楼季九儿

    原来他就是当朝一手遮天的太子殿下,毒母弑兄控制着皇帝,名不正言不顺登上太子之位,他的狠他的绝情震惊天下。他玩弄政治权谋、坐拥如花美眷时,她在民间苦苦找了他整整六年,找到最后只等到一封休书……难怪他能那么轻易抛下她,一个青楼出身的低贱娘子。
  • 蜀山剑侠传5

    蜀山剑侠传5

    小说以峨眉弟子“三英二云”、“七矮”等的修真学艺、斩妖除魔为故事核心。“三英”之一的李英琼是整套小说的主角,小说详细描述了她从一个普通女子,经过无数次的机缘巧合,得到了长眉真人的紫郢剑以及白眉和尚的定珠,获得了圣姑的一甲子功力,最终成长为峨嵋派后辈中最杰出的人物……
  • 机甲狂帝

    机甲狂帝

    虞美凌:此生此世有你足矣。吴雨芳:如果有什么能让你爱上我,宁毋死我也甘心。龙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放在我的面前而我却没有珍惜…龙岩:我的梦想是星辰大海。无尽星空在等着我。书友群[884560368]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