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7700000003

第3章 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2)

换了假设的问号作开场白,“假如‘亚视’由我来办……”,却是叫人千头万绪、轻率不得:历朝积弱,人缘(观众)匮乏,信用(心)破产,赤字恒久与我同在——烂账一盘,真要理好,不正是考理想,考眼界,考管理,考识见的一大题目吗?

如是,“亚视”借佛敬花,鼓吹港人食脑。不止,还要双管齐下,《急救香港》。

隔邻台还在歌舞升平哩。汝却于黄金时段警告天下:“阁下的立足地已病入膏肓,再不延医就诊,须知后果自负。”形式容或插科打诨,然而有的放矢,难道会比重复又重复地看一只汤团如何掉入一群艺人的嘴巴更无聊?

事实后来证实,与其起义,人们的抉择是继续被“大台”殖民统治。这个现象,一般归咎“惯性收视”,反为甚少深入探讨“惯性”的虚实——假若从相反的“不惯”入手,可是因为港人最怕面对的现实,恰恰正是“吴征革命”的精神所在?

昙花

一粒沙可以看见整个世界,从本地电视行业的生态,可以了解香港(人)为何只能是香港(人)。

日前提及,在“利益”这块大饼之前,表面你死我活的两大电视台,其实有着牢固的共识——阿二从来不想爬头,阿大也没意思将阿二歼灭,所谓尔虞我诈,不过是把局面维持在有人继续分得大份,又有人满足于以细份糊口,所以节目编排数十年如一日:YOUJUMP,IJUMP.

跟,是策略。然而背城借一也是兵法一种呀——假如知己知彼是生意人开门的第一件事,明知没有条件死跟的亚视,为何依旧屡败屡战,替本台训练跳槽的绵羊,替敌台打造前途无限的明星?

吴征在亚洲电视的昙花一现,几乎打破了两台的“阴谋”——以互相依存之名,实行因循惰怠,剥夺了大众的选择权利。问题在于,表面上备受束缚的人们,原来更怕回复自由身——选择(又名动脑筋)。何况独立于剧集以外的“现实”,向来不受港人拥戴欢迎?

悲观的说法:“电视是师奶才看的(!)”乐观:“港台制作不是渐受支持?”若你问我,两者均是消极的论调——对现状再多不满,也只能期望它自然进化,或,若是老死不变,个人也实在有心无力。

香港人其实都知道“香港”的问题何在,但要大家不做“香港人”吗?难啊!

1999年3月5日—3月8日

谁在“造”电视?

“造”的意思,不是上班打工,是创造。创造者,是将此刻尚未存在的事物、仍未发生的事件、还未诞生的人物、还未出现的现象,从零变有的过程。香港的电视史在过去20多年是“做”多过“造”,引申来说,便是培养了无数的平庸之辈却出不了一个上帝,难怪香港电视早已神话不再——因为电视业界之中,就是欠了“黎智英”?

我的意思是,“黎智英”在出版行业带动香港以至台湾的“文化大革命”,为什么电视中人却没有一个名字足以势均力敌,或抗衡,或较劲,或唱反调,或火上加油?答案只能从过去二十多年来电视台领导人的名册中搜寻——对不起,懂得借助小匣子的魔力呼风唤雨,终究令社会风起云涌的,今天都不再“做”电视了。继续在“做”的,则若不是行外人——电视台高层中有许多是会计师;便是做了很久,都变不出法术的魔法。容许我大胆假设,过去二十多年消磨在电视上的徒劳,都是由于领导和创作班子不像忽然冒出来的“黎智英”:身为传媒,却不明白操控大众的思想、感情以至行为是怎么一回事。

自梁淑怡时代(七十年代的她,不是八十年代入主亚视的她)成为历史名词后,香港电视史便走进了“集体作业”的纪元。换个说法,便是放弃开拓多元,将分流的观众重新汇聚到主流的节目系统,好处是为电视台节省开支,并且让创作规律化,方便营运和管理。假设读者之中有人不知道20多年前的无线电视和现在的分别,当然觉得三线剧集的选择不外乎自拍和外购两种,而很难想象曾几何时,翡翠台周一至周五晚上的黄金时段每晚既有不同主题的处境喜剧,又有自制纪录片集、闹剧、电影评介、游戏等,青菜萝卜,各取所需。

舍弃多元,是变相强逼有不同专长的创作人配合公司的制作方针,走到同一条路上。我碰巧在梁淑怡时代刚结束,邵逸夫时代还未正式开始的交接时期在无线写过剧本,当时的长剧制作方式是一个编剧搭档一个编导,合作三集为一单元。我被分派到过的一位合作编导,便因不甘受制于工厂般的制作模式而尽量争取个人创作空间,结果除了换来“创作组”以“玩嘢王”的称号把他调侃排斥,还遭到一段日子的雪藏。

幸好这位编导的自信爆棚,他的创作欲望和视野没有因为无线的阻挠——如果不叫阉割——而受到打击。今天他已是无人不识的一位电影工作者问林奕华。我猜对他来说,无线给他最大的扶持,到底还是技术上而不是创作上的吧?——直至此刻,他和很多才华不能跟他相提并论的导演一样,都像等待戈多般,等待好的剧本。

我是不是离题了?当然没有。香港的电影、电视、电台、舞台、广告,以至学校里的戏剧小组都像等待戈多般等待好的剧本,这是无线自七十年代末期放弃制作多元化节目后香港人必须面对的后果。而无线当时的决策人之所以能够大刀阔斧地把黄金时段的枝叶砍去,剩下戏剧独沽一味而没有受到社会的质疑或反对,则是香港文化的一大特征:谁叫我们如此被动?

被动的香港人在无线的巨大身影笼罩之下变得更被动——不是有个充满民间智慧的说法:“无线节目使人愈看愈蠢吗?”——但吊诡的是,无线强化了被动的社会风气,却同时让自己也变成最被动的一方。在过去的日子里,香港人不单看见它多次被逼抄袭别人的成功(如《一笔OUT消》之于《百万富翁》),又会不断重复地自己抄自己——别说桥段,就是对白,在不同剧集中听到相同的对白模式如:“你记唔记得嗰阵时你/我××××”——用意是带动情感和记忆——你知道无线编剧用得问林奕华“此君是谁”,答曰“王家卫”。——编者按有多滥、多公式化?致使它在节目创意与编排上就算偶有火花,最终还是功败垂成于它所制造出来的“社会的错”:(一)《残酷一叮》后劲不如节目早期,是因为报名参赛者的类型不够多元,以至制作单位要把搜罗范围扩大至境内、海外的华人地区;(二)《百法百众》本该以大众发言为主,结果是当镜头对准那一百位现场观众时,若不是传来旁述仁兄的声音:“因为观众没有意见发表……”便是人们的声音变成噪音——在镜头面前的大众每多前言不对后语,牛头不搭马嘴。

无线在过去二十多年来建立的角色,有点像粤语片在五六十年代在电影史上的贡献:演员、艺人出产不少,若论艺术成就,却只有凤毛麟角。但我们今天提起粤语片,大多会在前面加上“老好”二字,既是感情因素加的分数,也因为昔日社会的情怀叫我们总是先有怀念,再有想象。故此有时我也会有那么一点的动摇——是不是再等十年十五年成为过去,我(们)再回看现在那些“不堪入目”的无线剧集如《窈窕熟女》,也会感叹将来的东西比不上今日,是必然的一代不如一代,一蟹不如一蟹?

答案可以有两个。消极地看,似乎只能接受“怀旧”是消费主义时代情感的唯一出路。像我最近和一群大学生一起看《网中人》,这出在26年前曾被我嗤之以鼻,认为它是为煽情而煽情的劣质肥皂剧,今天竟然渗出了《创世纪》一类向上爬戏剧所没有的“人情味”!原因?是当年尚被允许的缓慢节奏让人物的情感和彼此关系有足够的篇幅发展成“戏”。而在今日,“戏”早已由情感的凝聚变成情绪的爆炸,观众再不欣赏编导如何引导观众进入人物心理与情感,却是追求一场比一场强劲的发泄,而不惜摒弃逻辑和情理。

当大学生们对着《网中人》中的周润发说不出话来时,我才肯定了怀旧是更新之前必须造访的一站。年轻人固然觉得凡事慢三拍的整体气氛十分难捱,但荧幕上的那张脸还是足以压场。他们愿意在那标致的五官上耐心静候表情的变幻,表情的变幻又为面孔带来不同的景观。眼泪未流鼻子先红,让人对受了委屈的他心生怜惜;被奸人所害,与皮笑肉不笑的对方四目交投,他的全身绷紧,不发一言,看上去十分美,是坚忍、尊严、不可轻侮的美。虽然同类情节后来也在罗嘉良身上被搬演无数次,但在真迹之前,我看见了年轻人的神色犹如第一次在卢浮宫看见大卫像。

相比之下,此时此刻每晚在翡翠台播出的《佛山赞师傅》却像一幅《诸神的黄昏》。单凭名单可说是一时无两的大卡士制作,最后却落得一众名角如元彪、梁家仁、刘家辉等,角色或与年龄或与戏路不相称。你可以说,周润发的幸运是在他年轻时遇上同样年轻的无线,甚至,如果用他作为隐喻,那些青春得使人连正视一眼都有亵渎之嫌的日子真是一去不返了,而相对于他当年的耀眼,今天的新人便显得分外黯淡——步入沉闷中年的电视台,又怎会有条件帮助年轻人把青春挥发?

我认为香港的问题是只有一个媒体强人,所以才出现“传媒治港”。偏偏所谓治港的传媒,还不是指家家户户都有收看的无线电视——没有人会不知道,高踞收视率遍及港澳以至广东省的电视台,近年的节目内容和格调均以“苹果”和“壹传媒”的取向为依归。即是说,即使拥有制作节目的自主权,它的影子主人,却几乎已是“黎智英”。

当然,括号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我们之所以不能凭一个人名来形容无线的风格——例如很“方逸华”或很“邵逸夫”,是因上述两个名字极其量显示了商人的普遍特质,但“黎智英”却包含着更多的符号有待被译码。“他”是推崇民主抑或鼓吹民粹?“他”是奉行尚智还是实行反智?“他”走向中产还是迎合草根?“他”是提供娱乐还是利用娱乐?“他”是带领群众还是利用群众?

而我们最多市民“拥护”的一家电视台甚至不会就上述问题抽丝剥茧找出答案,抑或是不敢?因为“黎智英”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比特首更超然,没有他便会令几百万人失去了精神支柱?——如果抄袭壹传媒旗下刊物的杂志便是香港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我想指出的是,无线呈现的强弩之末(也就是本地电视),一半是它的因循老化所致,另一半则是因为受到一个具有个人领导风格的传媒机构猛烈冲击,根本无法追上它所制造的市场需要,所以才不得不在各方面以该机构的品位和形态为制作方针的依归。表面上无线仍紧执香港电视第一大台的牛耳,实际却是受到别人的遥控。对于这个“别人”,无线高层当然可以用漂亮的门面说话来作下台阶:“支持无线的广大观众。”

电视可以用来娱乐,但娱乐不是电视的全部。或扭开电视,或关上电视;或驻足在某个节目之前,或受不了某些节目、某些频道而不断转台,都是基于有些东西被我们预设为可被接受,甚至期待,又有另一些只能以忍受来形容,或干脆不想看见。一切跟习惯、爱恶挂钩的选择都是意识形态的反映,而当电视台一味以市场法则作为理由来限制人们的选择时,政治便从娱乐的台底浮上台面。

我一直替香港人叫屈的,是我们的谈话节目在数量和种类上已远远落在大陆和台湾之后。谈话节目不一定句句金玉铿锵,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确实能够打开人们的耳朵,然后让人们自由决定要不要进一步敞开心灵。我想我到今天仍对在香港“造”电视抱存幻想,便是因为访谈节目在我们的电视文化中仍是有待开发甚至有潜质的一块“地王”。

2005年11月18日

三十年不变

香港人看电视就是看“无线”。“无线”本来不是符号,它只是无线广播。但由于一九六七年TVB开台带来第一个无线电视广播频道,以后便开启了“无线胜有线”的悠悠四十年,即使之后无线广播再不是TVB的专利。前身叫丽的呼声的亚洲电视,也在一九七三年投入无线广播服务,奈何“为时已晚”,因为大众早与提供免费娱乐的无线产生感情,任那其实更早在香港登陆的电视台如何穷其反攻的心力,它的老板和股东换了又换,但收视率依旧低迷,它的地位维持“弱台”(或俗称“二奶台”)数十年不变。

“无线”不只在精神上垄断一种广播的称号,还稳稳掌握观众的心理。早期是借助大批从粤语片过档的老牌演员——七十年代国语片(邵氏、嘉禾)与外语片(荷里活)终结了粤语片的七日鲜时代,转业加盟TVB的除了中年演员,更有青春偶像如萧芳芳。只不过萧芳芳志不在电视圈发展,客串主持了单元节目《芳芳的旋律》后,她便负笈美国升学。

但在电视上看到的芳芳并不是银幕上的芳芳。同是青春少艾,她在粤语片里再时尚,也还是草根阶层眼中的“时尚”,但在《芳芳的旋律》里,她唱的不是中词西曲而是直接演绎披头士;跳的舞不是迎合大众口味的阿哥哥而是现代舞;她还不用硬滑稽的“扮鬼扮马”来证明自己有喜剧天份,却是跟年纪相若的拍档——包括许冠文、许冠杰——互相交流,撞击出以幽默来引发笑声的小品。换句话说,萧芳芳与草创期的TVB如鱼得水,是个人与社会皆趋向开放、洋化和崇尚中产的结果。

同类推荐
  • 最风流,醉唐诗Ⅱ

    最风流,醉唐诗Ⅱ

    神仙只不过在人间短暂逗留,便留下千古绝唱。或清婉,或豪气,或叹息,每一位诗人都有属于他的符号。 诗是诗人在经历了世间百态,人生起伏,留下的诉说。
  • 苏东坡的山药粥

    苏东坡的山药粥

    此书是徐佳的文化散文作品集,收录了《松江之鲈》《纸上东晋》《杜诗列传》《剑光射天地》《宋朝的店铺招牌》《诗仙偶落寞》等作品,这些文化散文或聚焦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李白、杜甫、王羲之、勾践等;或溯源一些重要的历史考古事件,如马踏飞燕、越王勾践的发掘历程,重返历史现场;或探讨一些有趣的历史现象,如宋代都城的商铺等。在文字上有着朴实厚重的风格,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 《源氏物语》在中国

    《源氏物语》在中国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
  • 神州轶闻录系列画坛旧事

    神州轶闻录系列画坛旧事

    作者运用别具情致的小品笔调,对中国画坛的人情、掌故等各方面多有生动记叙,有史实、有考证、有论说、有衷情,知识与趣味并重,生动地展现画坛的一幅幅画面,既可一睹往昔画家的丰姿,又能引发人们对画坛的心焉神驰,令人回味。
  • 岁月的坚果

    岁月的坚果

    “端上一盘岁月的坚果/轻轻敲开一颗,蓦然发现/青翠翠的色彩和记忆/亮晶晶的幽默和基因。”像我们这个年龄段写诗的人,一颗心已经被岁月的风霜磨砺成为一颗坚果,外表是坚硬的,内在仍然是柔软的,甚至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是如此。
热门推荐
  • 一方汪洋的提督日常

    一方汪洋的提督日常

    这里有深海舰姬,这里也有提督舰娘。这里的海洋曾经是战场,而现在依然战火不熄。而陈夕只想守着一方之地,每天带着自家的舰娘们去抢深海补给酱的胖次!OVO舰r同人!
  • 大宋第一大官人

    大宋第一大官人

    谁是北宋第一大官人?非我西门庆莫属!穿越成西门庆,难道只能接受那样的结果?绝不!我要成为堂堂正正、青史留名的大宋第一大官人!
  • 池先生的私人神医

    池先生的私人神医

    凤天一,凤家九代唯一一个女娃,她从小天赋异禀,精通真针灸。传说她不学无数,作恶多端,被父亲无情的驱赶出门……池宇宸:当红男明星,池氏集团唯一继承人,一次意外之后,他居然能看到灵魂,从而牵扯出池家男人活不过三十岁的诅咒背户的故事。 一场车祸让当红男明星患上创伤性应激障碍,他陷入剧本中的角色无法自拔,并且爱上了自己的主治医生,直到有一天她帮助他从剧中剥离出来,她抹去他们相处所有的记忆。 “老婆,你搞研究你那实验了,你研究研究我!” “你是让我给你解刨了嘛,穿好衣服,让别人看见影响不好。” 池宇宸一肚子火,开了个小号向网友朋友们救助。 凤天一的男人:“老婆不愿意和我一起洗澡怎么办?” 疯子:“还不是你小……” 美男子:“你八成是绿了!” 全球少女的梦:“你活不好” 池宇宸的小娇妻:“硬上……” 腹黑闷骚男&佛系少女 新文:《偏执大佬的暗黑新娘》
  • 七国宗教法制的基础与前沿

    七国宗教法制的基础与前沿

    本书选自《埃默里大学国际法论坛》2007年春季第1期,共有一篇序言和七篇论文,包括了对七个西方国家在宗教问题上的立法情况和立法思想的介绍,这些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以色列、新西兰、南非和英国,旨在对这七个具有普通法传统的国家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宗教问题进行比较立法研究。
  • 课外读物:科学发明家

    课外读物:科学发明家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超级气修

    超级气修

    一瓶筑基,二瓶金丹,三瓶结婴能飞天。四瓶出窍,五瓶玄关,六七八九已成仙。煤气,燃气,雾霾……不一样的修真,不一样的设定,一切皆在超级气修。(本小说内容纯属虚构幻想,请勿模仿,否则后果自负。)
  • 好人徐畏

    好人徐畏

    世上因为有了徐畏这样的分手大师,男人才能少那么些愧疚,女人才能多一些开心。而原本因为同行竞争而生意惨淡的徐畏,竟在某天早上接到一个神秘男子打来的订单。账户上莫名其妙多出来的三十万让他目瞪口呆。可接下来的一切却又让他知晓这三十万果然不是那么好拿的。接到订单的当天下午,西京市的某个酒店里便发生了命案,而受害者正是早上那个神秘男子。就连徐畏都深陷其中,成了怀疑对象。
  • 刘邦发迹史:神一样的无赖

    刘邦发迹史:神一样的无赖

    他出身布衣,却开创了大汉王朝;他才干平平,却揽尽天下奇才;他被称为常败将军,却最终打败了西楚霸王。他就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他是如何掌握天下,又如何成为开国帝王的呢?《刘邦发迹史:神一样的无赖》就会告诉你答案。他既见利忘义又胸达大度,他既冷漠无情又惜才爱才。时势造英雄,一代草根成君王。权权谋与智慧,成王败寇后人评!
  • 神机守魂

    神机守魂

    公元后5000年,人们还生活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随着大陆不断的漂移,现在的大陆变成了五块:极地大陆,北冥大陆,东方大陆,西门大陆,和最后的三不管地带,“南刹大陆”。为了人类的存活,为了使战争的伤害最低,人们运用陨石发明了神机手表。东方大陆伫立着经久不衰的古国华夏图腾人民共和国。一切的一切从李氏图腾家族的少主出生开始,这个世界已经到了纪元顶峰,神机手表的使用开始到了白热化阶段。这个星球何去何从,5块大陆会变成如何这个世界的巅峰会是什么样子的?
  • 妃你不可:皇家饭碗不好摔

    妃你不可:皇家饭碗不好摔

    无意中招惹了东华国最冷血无情的男人,从此方清浅的人生就像开了劣质挂一样曲折精彩……多年来她都信奉“单身好,想跟谁好跟谁好”的座右铭,可娘亲口中的“祖传单身”,到了她这一辈无论如何都不灵验了,不仅桃花三两枝,还被那个传言中不近女色的臭男人霸王硬上弓。嫁给烈王很多年后,方清浅也仍有种自己被骗的感觉。至于哪里被骗,她也说不上来,或许就是女人隐隐的第六感吧……直到某天,她借阅了东华本纪史册。“东华有女清浅,生性顽劣善妒,因缘际会遇烈王,沉溺于其英姿,纠缠不休。然其谓烈王祖传单身之诅咒,烈王遂生恻隐之心,娶其为妃,独宠余生。”方清浅忍不了了,夺过太史官的笔,去伪存真,改写历史:是烈王逼我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