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500000016

第16章 儒家人生哲学(2)

也因之而得到满足。这就是苟子所说的“两得之”…也即仁的境界或大同的境界的现实性。在这种境界或状态中,人的自由得到高度的体现,孔子谓“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正是指人们从对社会的必然的认识中获得自由。

(三)儒道理想人生境界之差异

与其在人生价值问题上突出人的个体价值或自我价值相适应,在人生境界问题上道家憧憬和向往人与自然完满和谐的自然境界。老子提出“婴儿”、“朴”、“无极”来指谓这种理想境界,“婴儿”、“朴”、“无极”都是指自然界尤指人本身那种未经人为的自自然然的最原始的状态。后来庄子又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提出“大通”、“大顺”、“物我同一”、“死生同状”的观念。然不论是“婴儿”、“朴”,抑或是“大通”、“大顺”,作为道家的理想人生境界,它都具有不同于儒家的道德境界的三个基本特征。

其一,非人伦性。道家立足于人的个体独立的绝对性、至上性,故主去除一切人伦关系,断绝一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日常生活往来。他们认为,人虽不必一定要离开社会,但却可以不必通过社会而各个独立地去发展和完善自己。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社会设想,推崇“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八十章)的自然生活;庄子则要去“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庄子·逍遥游》)独自过一种体道悟道的艺术生活,都反映了其人生境界带有非人伦的倾向。

其二,非规范性。道家提倡因性而行,顺性而动,不淫其性,自然无为,认人的自然纯真本性与世俗的规范准则不能相容并存,后者只能是对人的本性的桎梏和残害。因此,他们对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繁文缛节给予猛烈的鞭挞,并将其视为祸乱之源。老子进而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庄子进而主张“在宥”天下,反对用世俗礼法来限制人性的发展,都反映了其人生境界带有非规范性的特征。

其三,超自由性。在老庄看来,儒家通过伦理的途径所得到的人的道德自由最多只是相对的暂时的有限的自由。老庄所汲汲以求的是绝对的、永恒的、无限的自由,我们姑且名之日超自由。老子认为,消除人伦关系和世俗礼法的束缚,走向自然,与自然打成一片,则可突破相对进入绝对,突破暂时进入永恒,突破有限进入无限。庄子指出,达于“大通”、“大顺”,实现“物我同一”、“人我同一”,打破时空、主客、物我、天人界限,则可“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乃至“与造物者游”(《庄子·天下》)。

三、理想人格论

人格是近代的一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称为“人品”,即人的品格。

它包含道德、智慧、能力等内涵,是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他人的特质。

儒家哲学关注的是人的问题,所以非常重视对人格问题的阐发,他们对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对于人性问题的揭示,对于道德伦理的设定,其最终落脚点皆旨在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问题。

(一)理想人格的层次序列

儒家将理想人格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序列:

其一,圣人。圣人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论语·雍也》载:“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认为一个人达到了“仁”的要求了,依然不能称其为圣人。可见圣人在儒家人格理想中地位之崇高。他们认为圣人智慧超常,博通万物之理,能够依据实际情况为人们制定出恰当的制度规范。圣人以天下为己任。不仅能修己,而且能帮助天下所有人价值的实现。圣人是最完美的理想人格,是人生修为的最高目标。

其二,贤人。贤人是仅次于圣人的理想人格。贤人德行高尚,财产富足,才能超群。“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荀子·哀公》)。

其三,君子。君子是次于贤人的理想人格,圣人、贤人本身必然为君子,君子可以通过继续的努力修行达至贤人、圣人的境界,可见君子人格与圣人人格、贤人人格既相通又有层次高低之别。作为君子,其道德修养应该已达到较为完满的境界,居仁行义守礼,勤勉恭谨,敬天畏命,严于律己,光明磊落,知错必改。相对于圣贤人格,君子人格表现出更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因而最为儒者所重视。

以上圣人、贤人、君子是被儒家学者普遍倡导的理想人格。此外,还有一些理想人格的构建,虽然没有被儒家所普遍关注,但是对后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譬如孔子所倡导之“仁人”,能爱人者即可为仁人,所谓“仁者爱人”。在孔子所设定的理想人格序列中,仁人低于圣人,仁人与贤人相较,贤人乃德才兼具之人,偏重于才能一面,而仁人乃偏重于德性一面。又如孟子所倡导之“大丈夫”,重点强调的是人的气质、气节、气度,严格意义上讲,“大丈夫”是儒家各层次理想人格所必备的一种精神风貌。再如荀子所倡导之“成人”人格,其实质为儒家全部理想人格的通称,是圣人、贤人、君子乃至仁人、大丈夫的统一体。

(二)圣人人格

圣人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为孔孟苟及后世儒者共同尊崇。孔子认为圣人是极为崇高的,在当时社会没有一人可以称圣,“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孔子心目中的圣人高高在上,遥不可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孟子从性善论出发,从人性平等的角度提出“圣人与我同类”(《孟子·告子上》)。他改造了孔子思想中可望不可及的圣人形象,认为人只要充分发挥本有之善端,则“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孔子不敢自居圣人,孟子则以孔子为圣人之集大成者,他将圣人分为四类,“伯夷,圣之清也者;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苟子则进一步拉近了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出圣人乃是普通人修心养性,积习所至,“圣人者,人之所积也”(《荀子·性恶》),所以“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儒效》)。

可见儒家最高理想人格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但其基本的特征大体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全知全能。

孔子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人,可见孔子关于圣的定义应该是既仁且智,“博施”是仁,“济众”靠智,超常的智慧是圣人的必备条件。孟子认为圣人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先知先觉者。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孟子·万章下》),圣人就是那种觉悟万民的“先知先觉”之人,他们依靠其超常的智慧,治理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孟子·尽心上》)。苟子更以圣人为全知全能的超人。谓“圣人之辨”乃“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无穷”(《荀子·非相》)。至于“圣人之用”,则“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荀子·王制》),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明,无所不能。

其二,人伦之至。

圣人是最有道德的人。“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圣也者,尽伦者也”(《荀子·解蔽》)。“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故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分此者也;节者,死生此者也;忠者,悖慎此者也;兼此而能之备矣;备而不矜,一自善也,谓之圣”(《荀子·君子》)。

其三,万事表率。

圣人是百代师表,众人学习的榜样,权衡是非的准绳。“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圣人者,道之极也。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荀子·礼论》)。

(三)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是儒家理想人格中距离普通人最近的一格,也是最为儒家学者所重视的理想人格,所以儒家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相当丰富。孔孟苟三人皆论君子,但所论君子的特点因各自立论基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孔子所论君子是居仁尽礼,通权达变,在仁礼规范体系中,谨慎守中的积极实践者。孟子所论君子是有极高道德修养的人,他们重视的是修心养性,扩充四端。苟子所论君子是在礼法约束下,身体力行、孜孜不倦的积极实践者。“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故犹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荀子·哀公》)。三人所论君子虽各有特点,但因其学术思想之一脉相传,所以依然以其共通之处居多。

其一,君子志于道。作为君子应终身求道、谋道,一生以弘道、闻道为己任,不可须臾离道。孔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君子应“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孟子云:“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苟子谓:“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荀子·乐论》)

其二,君子尚德。君子必须是崇尚道德,有很高德行的人。“中庸之谓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以中庸为人间至德,又言君子中庸,可见他认为君子有很高的品德。孟子更从人性的角度充分肯定君子是有德性之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荀子认为君子不仅能成己之德,尚能崇人之德,成人之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归道”(《荀子·尧问》)。

其三,君子重行。真正的君子应严格要求自己,躬行不空言,身体力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传》)。

其四,君子重责任。真正的君子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天下为己任。“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传·系辞下》)。

(四)“大丈夫”人格

“大丈夫”,又称“大人”,与其说是孟子所构建的理想人格模式,勿宁说是孟子构建其理想人格体系的基本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充斥孟子理想人格之各个层次,造就了孟子独具特色的理想人格理论。以“大丈夫”为其基本精神风貌的孟子理想人格主要有如下特征:其一,重精神气节。

孟子强调“大丈夫”人格有着无所畏惧的人格气势,“善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孟子又称“平旦之气”或“夜气”。这种气“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塞于天地之间”,它不是指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因道德情操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是一种凛然正气,既是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又是因其对自身德性主体之自觉,而生发出的理直气壮的勇气。它“配义与道”、“集义所生”,对人的主体行为产生强大的精神支撑力。

其二,独立的道德意志。

孟子认为独立的道德意志是构成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他突出强调道德人格的相对独立,为实现理想的人生境界,应操存本心,持志养气,坚守道德人格,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对上“说大人,则藐之”,不屈从权贵,对下虽有“食前万丈,侍妾数百”,“后车千乘”也不以为意。总之以独立的道德意志坚守自己的人格操守,“我之所为者,皆古之制也”,当道义与人的生命发生冲突时,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士可杀而不可辱”,不“枉尺而直寻”,不迁就、不妥协、不媚俗。

综观孟子所设定之理想人格,其仪容风度大义凛然,威风凛凛,气势不凡;其行事态度果敢英勇,叱咤风云,顽强不屈,有着宏大刚强,一往无前的人格气势。与孔子所推崇之文质彬彬,气象平和、庄重严肃、谨守礼节、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君子人格迥异。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有二,一是孟子自身性格使然。孟子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特殊气质的思想大师。他之推出“大丈夫”及其对“大丈夫”性格的具体描绘,实在就是他自己的个性和气质的真实写照。二是孟子内心具有的深刻而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他推崇“大丈夫”人格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正是因为孟子的忧患意识较孔子更为深切、强烈,为这种深切而强烈的忧患意识所决定,孟子的理想人格在性情表现上便有着不同于孔子的理想人格的鲜明特征。

(五)“成人”人格

同类推荐
  • 点亮自性之光

    点亮自性之光

    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为读者循序渐进地探索应如何具足自身的能量,去照彻光明自性。克氏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透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不论他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是神圣,也不能点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透过自己的领悟和冥想将它点燃。
  •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以马克思理论为导向,详细分析了马克思理论下的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 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哲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在于它能够给人的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每天都面临着许多的选择,是非善恶、得失成败之间的选择经常让我们痛苦不堪,同样,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会面临着如何选择生活的态度,生老病死、痛苦欢乐的遭遇时常让我们措手不及。一个人的选择构成了他个人历史的进程,一个选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让人所有的努力化为虚无,而让个人的成功与幸福遥遥无期。好在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始终坚持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始终走在一条光明大道而不是羊肠小路上,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宽容

    宽容

    房龙的《宽容》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探寻千百年来人类精神上“不宽容”的根由。书中记录了精神专制造成的恐怖残酷罪行,说明人类的进步过程其实非常缓慢,摧枯拉朽的运动往往带来新的不宽容。房龙提醒我们,宽容仍是一种奢侈品,我们现在仍与穴居部落的人相去不远。不宽容是暴民们自我保卫的一种方式,要做到宽容,人类首先需要战胜恐惧。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们30年来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思想历程,是作者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心灵写照和诚实记录。在这里,作者们以“客观的理解”为准绳,力图用简洁的语言、适当的叙述、合理的逻辑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部著作完全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本来面目”,这些解释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因为我们深知解释学的合理性,深知我们与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文化差”、“时代差”,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理解的难度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
热门推荐
  • 你是我的糖

    你是我的糖

    顾菁从小安静乖巧,被优等生的光环包围,后桌的孟荻,却总是以欺负她为乐。从小学到中学,孟荻都像是甩不掉的尾巴,一直在顾菁的身边。张扬美好的青春期,两颗心渐渐靠近。他们在现实的变化里渐渐成长,尽管有误会,有考验,但好在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最好的爱情,或许就是年少时你一个温暖的拥抱,多年后,我们的手还握在一起。
  • 全面战争之英雄无敌

    全面战争之英雄无敌

    战争永远是进步的阶梯,战争一触即发。永远不要失去对战争的警惕
  • 雨月物语·春雨物语

    雨月物语·春雨物语

    这本书共五卷九篇志怪小说,有借史事阐述理想抱负,有的托鬼怪谴责人间不平,有的张扬儒学以惩恶劝善,有的探讨宗教哲理和人生真谛。《雨月物语》熔日本民间传说和中国神怪故事于一炉,文字精妙、朗朗上口;情节曲折、结构严密,更兼人物性格鲜明、氛围刻画生动,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杰作。《春雨物语》是《雨月物语》的姊妹篇,取材全部来自日本正史或野史轶闻,成稿于上田秋成晚年时期,它巧妙地融合了真实历史、虚构传奇这量大要素,带有浓郁的寓言和讽世色彩。是作者思想认识、人生体悟都达到顶点的力作,在其去世后才出版刊行。
  • 心似涟漪总裁家的私藏珠宝

    心似涟漪总裁家的私藏珠宝

    文案~~这是一个很正经的故事,但是被我文案写废了。顾涟幼年相遇一个漂亮小姑娘,慌乱之下相赠项链,这么多年苦苦撑着活下去,你来是为了外公的公司不旁落,二来就是为了找那个姑娘。当那个姑娘再次出现的时候,顾涟有点兴奋,也有一点害怕。但是终究抵不过情深几许,命运相连。可是真正的祸事来临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将她推开,生怕她受到伤害,希望她更加幸福,他知道她身边有更好的。可是……他是一个令她讨厌的上司,一天到晚没有一个表情。但是她却忘记了,往往越是讨厌,到最后反而会转换成爱情。当他以为他们可以执手的时候。却又遇到了冲击。当他们可以相守的时候,差一点经历生离死别。但是上天总是公平的,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总会看到彩虹!原来……
  • 青梅千千结

    青梅千千结

    四目相对,他不由一呆,迟疑了一下才小声提醒道:“男女有别。”莫问闭着眼,面带郁色地抿了抿唇,“我看不见。”离魄怔忡间松开了手,不料对方仍不知回避,还顾自往下。忍着剧痛,他往后退了寸许,重重吸了口气,忍着怒意看她,那双黑眸此刻也正回视着他,却依旧呆愣。他有些恼怒地重复道:“男女有别!”女子闻言手里的动作一滞,她的眉头仿佛打了个结,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慢慢地松开手。脑袋低垂,静默了好一会儿,才又重新抬起头面向他。“你不必担心,我看不见。”红唇微启,凉薄的语气里带着些许无奈。离魄听得一怔,须臾,瞧见地上的银辉,不由讥讽道:“现如今虽是夜晚,但皓月当空……姑娘莫不是……”“是,我的眼睛是瞎的。”
  • 女配逆袭者

    女配逆袭者

    苏玲玲被自己的亲妹妹设计害死了,结果莫名的绑定了一个系统,帮助各种小说里的女配完成心愿获得魂力,才能变得更强大活下去……
  • 我回古代我最大

    我回古代我最大

    聪明绝顶,可爱可恨的她,让朋友和男朋友的背叛使她伤心欲绝,但在生命的边缘时刻,仍为朋友的奋不顾身,意外回到……波折曾让她不敢再爱,伤害曾经让她痛不欲生,最后她还是决定让爱重生!
  • 有你,时光恰好(完结篇)

    有你,时光恰好(完结篇)

    闪婚后的陶青春和须木泽,并没有如愿地过上王子与公主般的生活。儿子、弟弟、学长……似乎没有一个人看好他们,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走远却束手无策。陶青春身边有黑骑士保驾护航,须木泽身边亦有白富美虎视眈眈……难道他们只能举手投降?这是一场以爱为名的拉锯战,如有一人退却,那只会是两败俱伤。“我清楚地知道我所需要的男人,应该是能帮我实现梦想的另一半,而我也能为他付出所有。”为了成为小娇妻梦想中的另一半,须木泽重新踏上了漫漫的追妻之旅!
  • 汉起

    汉起

    这是一个膏粱跋扈不法,商贾豪掷千金,贫贱一捧黄土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是千万草根励志地奇迹。年幼丧父,长于单亲,虽受大儒之教诲,平生却好衣马。寒门白身,从军搏命,鲜兄弟伯叔襄助,一生坎坷百折。兄弟义气,铁马弯弓,刀剑生辉,问,这江水属谁之物?红妆迷醉,枕戈入梦,登高赋诗,望,哪块云是我的天!群号:429629561
  • 重生之论主角是如何倒掉的

    重生之论主角是如何倒掉的

    一开始只想抱紧主角大腿,一回头发现自己身后拖了一堆。一个假·蛇精病和真·傻白甜的上位故事。想改变自己炮灰反派的命运,光看过剧本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得具备极其优秀的个人素养,比如审时度势,比如死皮赖脸。***命运的齿轮从第一眼起开始缓缓转动。一个主角的倒掉,是另一个故事的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