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500000021

第21章 儒家道德哲学(4)

“弟”亦为悌,乃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将“弟”与“孝”并举,“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从根源上说,“弟”也与“孝”一样乃是由血缘亲情派生出来的,就其作用而言,乃是为了维护家庭秩序之和顺、由家及国的伦理道德规范。“弟”不仅适用于家庭关系,也适用于社会关系,适用于社会上一切年长于己、社会地位高于己的人,正如《论语·学而》邢疏云:“其为人也,孝于父母,顺于兄长,而好陵犯凡在己上者少矣。言孝悌之人性必恭顺,故好欲犯其上者少也。既不好犯上而好欲作乱为悖逆之行者必无。”孟子将之具体化为“徐行后长者谓之弟”(《孟子·告子下》),并推而广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忠,乃忠诚老实之意。孔子弟子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论忠有多方面含义,既有“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也有“为人谋”而“忠”(《论语·学而》),还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至汉以后,“忠”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规范更多地运用于政治领域,主要是指对君主的忠诚。

信,乃诚实无欺、言行一致之意,孔子以之为行仁之重要品质。他强调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谨而信”,“敬事而信”(《论语·学而》),作为统治者更应该言行真实无妄,百姓方能以真情对上,“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其情”(《论语·子路》)。孟子言信,多是就朋友关系而言,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要真实无妄。当然,孟子并不认为信只是适用于朋友之间,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孟子同意孔子这种观点,认为信是每一个人立身行事之准则。同时,“信”是以“义”为前提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合于义之信,才是朋友有信、人而有信的正确含义。

“信”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之“五常”之一。

当然,儒家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还有很多,如孔子所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此五者除信以外,还有恭、宽、敏、惠,此外,勇、直、刚、谦、敬、慎等等有一足。

四、道德之修养

儒家自孔子始即形成了重视人的自我道德修养的传统,形成了一整套丰富系统的修养方法理论,内容丰富,认识深刻,在今天依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克己内省、身体力行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依靠外在的强制,而是依赖自觉努力完成的,所谓“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同时道德修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他提出了克已内省、身体力行的道德修养论。

其一,立志。

孔子以“立志”为道德修养之首要环节,志即人的志向、信念、追求。立志即确立崇高的志向。“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人只要确立了崇高的道德理想,以实现仁道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则“无恶也”同时,“士志于道,而耻恶言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追求远大理想,不能计较物质生活之优劣,孔子高度赞扬颜回之安贫乐道。同时人立志之后尚须持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人一旦确立了伟大的志向,则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各种原因而改变。

其二,克己。

孔子主张在道德修养中,应注重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仁、礼的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克已,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凡事重在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孔子强调克己为复礼、成就仁的先决条件,同时,克己又是以“仁”为其内在规定性,以“礼”为标准,并非无原则之克己宽人。

其三,力行。

儒家言道德分“德性”与“德行”,德性乃内在之德,德行乃德见之于行。孔子重“行”,以“力行”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所谓“力行近乎仁”(《礼记·中庸》)。观察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如何,必“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只有那些“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言行一致之人,方不失为仁人君子。

其四,内省。

孔子以内省作为经常性的道德修养活动,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主要决定于其主观的思想,其弟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即为孔子此内省观点的集中体现。我们认为孔子倡导之内省,非闭门思过,而是一个人经常不问断的修养行为。同时,人的内省,必以自觉为前提,没有主观的自觉,则无法使这种自省的修行进行下去。内省是~种内心的自我反省,不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内省的结果不仅可以达到心灵的安宁,“内省不疚”,亦可以有过改之。

其五,中庸。

孔子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以中庸为至德,同时又以中庸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人的一切行为都应做到中庸,“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他认为社会上一切不尽如人意之处,全在于违悖了中庸之道,“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礼记·中庸》)。同时,孔子强调,中庸之道并非无原则之“乡原”行为,而是因“时”而中,因“礼”而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礼记·中庸》)。

(二)存心养性、反求诸已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了“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

其一,存心养性。

《孟子·尽心上》载:“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虽然人生来即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但此善端充其量亦只是道德善行的可能性,若使善端转为实实在在的善行,则需要人后天的存养和扩充。此存养和扩充的功夫,一是“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人只要保持天赋的良心与理性,并扩而充之,就可以成就其大人君子人格。二是寡欲。孟子认为人之道德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据此,孟子提倡“养心莫善于寡欲”,因为“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孟子·尽心下》)。

其二,反求诸己。

孟子从先天的善性出发,提出“反求诸己”、“反身而诚”的道德修养方法。孔子在道德修养中亦强调“内省”、“内自讼”,孟子与之差异之处在于更加强调从自身行为的动机上加以自我反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以射箭为例,说明仁之行与否,全在于人主观的动机是否端正。所谓“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也”(《孟子·离娄上》)。

其三,养浩然之气。

孟子以“养浩然之气”为其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何为“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力量,相当于“勇气”、“正气”,可以发挥出无穷的力量。如何“养浩然之气”?一要“持志”。“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日: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人的志与气乃是紧密相联,互为因果,人只有拥有志向和追求,才会有相应的“气”的表现,“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孟子·公孙丑上》)二要“配义与道”。“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公孙丑上》)。三要“集义”,其为气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乃是心中之“义”日积月累而产生,而非偶然地外在所得,也非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四,动心忍性。

孟子认为,在逆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就是说一个人若要成就大事,必须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锻炼出坚强的意志。

(三)化性起伪、积善成德

荀子从其性恶论出发,指出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是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过程。

荀子认为礼义道德“非故生于人之性”,而是“生于后天之伪”。

人之好利本性虽非人力可去之,“然可化之也”(《荀子·儒效》),礼义道德虽“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荀子·儒效》),这就是“化性起伪”。无论是君子与小人,“其性一也”,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就在于他们能够“化性起伪”,所谓“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于礼义积伪也,亦就陶埏而生之也。”

(《荀子·性恶》)荀子同时强调凡人皆有化性起伪的能力,所谓“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因为“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荀子·性恶》)。

世上人人皆有化性起伪、成德成善的能力,能否达到“圣人”的境界关键在于能否积善成德,积善成德主要通过以下几项努力达至:其一,“疆学而求”。

荀子认为通过学习而通晓礼义是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最有效办法,“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荀子·性恶》)。苟子也承认思虑在获得道德知识中的作用,但他认为学与思相较,学为根本,“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疆学而求”的目的在于“始乎为士,终为圣人”,但这种目标是不易达到的。“学至乎礼”是一个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过程。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同时,荀子强调“疆学而求”必须以“行之”为目标。“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荀子·儒效》)。

学是道德修养的初始阶段,行是道德修养的最高阶段,没有道德实践,一切的学习都无法最终达至道德修养的目的。其二,治气养心。相对于孟子之道德修养乃以“修心”为主,苟子之道德修养可谓以“修身”为主。但是荀子论修身亦谈治气养心之术。

一是“以礼节之”。“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慢”(《荀子·修身》)。人之血气志意、知虑应属人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东西,以礼节之,使之规范起来,上升为理性认识,用以指导人们的行动,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大有裨益。

二是调和适中。荀子日:“治气养心之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偏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弩散则划之以师友,怠慢傈弃则熠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荀子-修身》)就是说针对人的性情中的不良倾向,要注意随时纠正,对于偏颇极端者,要以中正导之,诸如对“勇胆猛戾”则以“道顺”导之,“齐给便利”则以“动止”导止。而对于邪恶不良者,则需善行美德改造之,诸如“狭隘偏小”则改造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改造之以“高志”等等。

三是养心以诚。“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荀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诚”在养心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无德”(《荀子·不苟》)。反之,“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荀子·不苟》)。

总之,儒家道德哲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我们如果把人类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则儒家道德哲学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已不存在,但它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依然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的优秀部分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精神力量。

同类推荐
  •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何新是名振中外的著名学者,其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早已素为人知。他在中华古典方面的研究,更为独树一帜。“何新国学经典新解”收入近二十年来,何新研究古学的全部重要著作。何新认为:中华乃是“日华”贵胃。惊世之论,石破天惊,欲寻民族文化之根者,不可不读这一套千古奇书!
  •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以一种全新、简洁、有效的创新思维技巧,帮你迅速突破事业的瓶颈,提升竞争力。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改变思考的方式,打破思维定势,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你仍被“标准答案”束缚吗?你知道什么是“多元化思维”吗?你能快速、高效地解决学习或工作中的问题了吗?你准备好“灵感笔记本”了吗?停下无目的的忙碌吧!你需要的是丢掉不必要的东西,为大脑腾出空间整理思绪,保留真正重要的想法。
  • 论语通解(一)

    论语通解(一)

    本书稿是作者学习《论语》一书的心得的总结。作者结合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论语》中相关的语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全面涵养一个人的灵魂、修养、品味、境界、见识,可以全面提高一个人的洞察力、理解力、判断力、忍耐力和处置力。作者通过通俗的语言,以讲座的方式呈现,语言生动,说理明晰,让读者轻松了解《论语》的真正内涵,同时把古人的思想与智慧应用在当下的生活和工作中。
  • 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

    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

    王国维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新学术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他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他博学强识,并世所稀,品行峻洁,如芳兰贞石,令人久敬不衰。《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收录的就是他的自述文、交游文、散记,以及为各类古籍和甲骨考据著述写的序跋等作品。
  • 老子如是说

    老子如是说

    长篇文化哲学散文《老子如是说》,利用东西方一些哲学成果,以当代人的科学思维,特别是宇宙学的新认识,冷静地剖析、客观地批判与弘扬并重,科学化地解读《老子》,破译《老子》深刻的哲学密码,溯本求源,最大限度地接近《老子》哲学的本真,叙前人之未叙。启迪思想,照亮心灵,净化道德,革新习俗,引人看清自己,看清自己性格的两面,更能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性格的多面性与深刻性。文笔幽美鲜活靓丽,恣肆纵横。
热门推荐
  • 愿天下有你

    愿天下有你

    曾经沧海难为水,如今木却已成舟,魑魅魍魉纷纷溃散,天下大平。而你,是否还在这个我所创立的和平国度等着我呢……德以森。
  • 仗剑行江湖之失落秘宝

    仗剑行江湖之失落秘宝

    这是发生在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一个曾被大秦帝国统御百年之久的时代。传说一颗天外陨星降落大地,带来无尽的宝藏,却因为某种原因被封存。贪婪的欲望,卷轴现世,让这本该就此沉寂的秘密再度掀起一场风波,江湖轰动,各大势力竞相争夺。命运的选择,一名少年的出现,为世人揭开这长达数千年的秘密。他究竟是何人?又与这秘密有着怎样的联系?
  • 一粒微尘一场梦

    一粒微尘一场梦

    我叫唐梦遥,诞生于宇宙初始,流落于银河系,新生于史前地球。这里有强大的修仙者,有怪异的异能者,有伟岸的巨人族,也有诡异的九幽之地。当我知道,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并不稳定时,当我知道,我们的家园面临毁灭时。我决定去拯救她,即使前方没有路,我也要走出一条路,即使前方是终结,我也要生的绚烂。是救赎,还是放逐,是赴死,还是遗弃,是创造,还是毁灭。也许地球本该属于凡人,也许人文与科技结合的文明才是这片星空的归宿。地球,再见了,我救了你,而你,将不属于我,别了,地球。相信在那千百万年后的宇宙星空,一定能见到你的身影。新地球文明在浩瀚星空中,定会闪耀光辉。我是唐梦遥,一梦,一逍遥的梦遥!更多信息请看写着终章之后
  • 我在鬼灭开宗立派

    我在鬼灭开宗立派

    “鬼什么?”坐在躺椅上的浮丘一郍疑惑的问道。苇名一心的回答:“是鬼舞辻无惨,老师!”“哦,就是那个可男可女的鬼吗?”浮丘一郍拿起一旁的茶杯,抿了一口,懒散地问道。“是的,老师。他(她)突然间换了个性别,导致我一时间没能认出来!”苇名一心低着头,跪坐在榻榻米上。“你确定,你不是故意放她走的?”浮丘一郍狐疑地问道。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擎天战意

    擎天战意

    聚灵液现世,聚灵卫依附,擎天妖孽出,万族皆臣服。萧天,擎天帝国萧家庄的废物,自与体内医圣残魂融合之后,就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魂武双修的他,带着兄弟们,血战擎天帝国,一路凯歌,谱写了他妖孽般的篇章。
  • 私人订制大妖王

    私人订制大妖王

    主世界洪荒,封神之后百万年,西游之前八万年。主角拥有私人订制大妖王系统,可以用世界源力改造自身,随意更改自己的种族和设定,并且可以穿梭诸天世界。穿越世界顺序:长生界(已完成)==极道天魔(正在进行中)==阳神===龙珠===神墓===???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一只乡村老鼠的传奇经历

    一只乡村老鼠的传奇经历

    本书所选的百余则童话,是作者从事寓言童话创作十几年来精品力作。这些童话或长或短,或校园故事,或动物传奇,每一篇都凝聚着作者对事物对社会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