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1700000003

第3章 总论(2)

[1]王淑章.由格林斯潘的转变想到的——评《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N/OL].科学时报,[2008-03-13].中国经济学家育科研网.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 articleid=31414.

[2]贾根良,等.西方异端经济学主要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曹念祖)

卡尔·门格尔

经济学方法论探究

Untersuchungenüber die Methode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und der Politischen?konomie insbesondere①

一、作者简介

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1840—1921)与英国的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法国的列昂·瓦尔拉斯(Léon Walras,1834—1910)并称为经济学边际主义革命的“三剑客”。1840年出生于加利西亚②的一个律师家庭。先后在维也纳大学、布拉格大学和克拉科夫大学就读,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871年,因向维也纳大学提交其著作《国民经济学原理》,获得维也纳大学教职,一直工作至1903年退休。1921年,门格尔溘然长逝,享年81岁。他在长达30年的经济学教学生涯中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经济学家,如维塞尔、庞巴维克、米塞斯等著名人物。

①[奥]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著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②加利西亚在今波兰东南境,属维斯瓦河上游谷地,富有农林和石油资源。居民西部为波兰人,东部为路得尼亚人,历史上长期为俄、奥争夺目标。1795年波兰第三次被瓜分时,西加利西亚被奥地利占据,1867年东部亦被占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瓦解,加利西亚归还波兰。

门格尔进入经济学界始于其《国民经济学原理》一书。此书中,门格尔介绍了他的主观效用价值理论,并为之构建了一整套的经济学概念体系,成为奥地利学派的奠基之作。1883年,门格尔出版了第二本著作《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德文译名为《关于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探讨》,以下简称《探究》),对德国历史学派的方法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由此引发了两个学派之间长达20年的方法论大论战。奥地利学派即在这场论战中逐步成型。

二、本书精要

门格尔的《探究》一书,其核心观点在于宣扬精确的研究取向和“原子论”式的个人主义方法,并以此反对德国历史学派片面的经验—实在研究取向和整体主义方法。作者所提倡的精确研究取向是指以精确的方式探究并理解经济人在满足其物质需求的活动中其自利之心的种种表现形态。所谓原子论是指将复杂现象还原至他们的构成要素,还原至其因果关系中的个体因素,通过探究个体因素(个体人的经济现象)的规律来理解复杂现象的发展。

此外,本书还强调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联,探讨了经济活动主体知识的不完备性问题,以及制度的自发形成问题。

三、论著内容

1.多元主义的方法论视角

门格尔所处的时代,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正在解体,众多学者都在试图修正经济学体系,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之间正在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探究》一书中,作者将之描述为:“一种思路是,在前人关于我们学科的性质、问题的看法和亚当·斯密所创建的学说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学诞生时的基本观点予以完善,或者也可以开辟新的研究路径。……人们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思路……革新政治经济学,依然可以从以前的立场出发,但又应当寻求开辟新的研究取向。”

对于各种研究取向,作者采取一种多元主义的立场。他坚决批评单一的研究取向立场。他说:“单纯一种研究取向(research orientation)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研究课题。相反,要提高我们对于现实世界及其发展过程的认识,增进我们的理论和实用知识,就必须不断地发展获取知识的新的取向。单纯一种研究取向,即使本身完全正确的,若从我们的学科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角度来看,也是不够充分的。”

作者认为,当时德国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单一研究取向的立场。因此,提出对方法论原则的探究是当时经济学发展的迫切问题。

2.精确的研究取向与“原子论”个人主义

门格尔将有关经济领域的学科分为三类①:“首先是有关经济的历史性科学(历史学)和统计学,它们的任务是探究和描述经济现象的个别性质和个别联系;第二类是理论性经济学,其任务是探究和描述经济现象的一般性质和一般联系(即经济现象的规律);最后一类是国民经济的实用性科学,其任务是探究和描述在国民经济领域中据以采取恰当行动(根据条件的不同)的基本原则(经济政策和财政科学)。”作者强调理论经济学的形式化性质,反对当时德语区占主导地位的历史主义研究取向。他认为历史学派的谬误在于将历史科学与经济学理论混为一谈,将对于经济现象的历史与理论理解混为一谈,将理论性知识与实用性知识混为一谈。

①现代经济学应有第四类重要组成部分,即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如经济社会学、法经济学,等等。但这些学科大多在门格尔逝世之后才真正形成。

作者试图在德语经济学世界重新确立演绎方法的地位。他为演绎方法获得的理论的非精确性做辩护,认为“不管理论经济学的真理(truth)显示的严格性(strictness)程度有多大差异,理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科学的性质并不受影响——理论性科学对于认知和理解现象的价值,并不因其真理不那么严格而丧失。”

在此基础上,作者反对历史学派在理论研究中片面地采取实在的——经验的(realistic-empirical)研究取向,提倡一般的精确性的研究取向。他认为实在的——经验的研究取向所能获得的是关于实在的类型(real types)和经验性规律(empirical laws)的科学知识;而精确的研究取向则确定某类现象的严格规律,以及现象的相续的规律性。紧接着,作者探讨了这两种理论取向的性质、关系及其真伪判断标准。在作者看来,这两种研究取向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具有同等地位且可以产生互补。但是,这种互补性不是由于它们分别提供对不同研究领域的理解。而是由于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或研究技术层面的限制,在某一领域的研究中,其中一种研究取向可能取得主导地位,从而使这两种研究取向产生互补性的结果。他指出:“所面对的是某一经验领域的比较复杂的现象时,要获取理论性知识,主要依靠实在的研究取向。而在面对不那么复杂的现象时,主要是精确研究取向发挥作用。然而,从原则上说,这两种研究取向不仅都有能力研究现象世界的一切领域,而且,都有能力研究该现象趋于复杂的过程中的各种阶段。”进而,作者反对以实在研究的结果来检验或修正精确研究的结果,因为这实际上是取消了精确研究的独立价值。基于上述认识,作者认为,德国历史学派混淆了对社会现象的历史的与理论的理解,片面地将社会科学的理论课题视为仅仅包括实在性课题。

虽然不同意简单地将个人利益最大化与公共福利最大化等同起来,但作者却不遗余力地为经济学中人的自利性假设做辩护。认为精确取向的理论性研究的任务就是:“将人的现象还原至人的本性中最原初、最一般性的力量和内驱力(impulses)。……据此而考察,每个人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尤其是不受错误、对于制度的无知及外部强制之影响)下,其天性中的自然倾向自由地发挥,将形成什么样的结果。”作者承认人们的现实经济行为受到众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但又认为作为一门专门的科学理论,政治经济学并不承担对社会现象做整体性认识的任务,乃至并不需要对那些被统称为经济性的社会现象的整体进行解释。在作者看来,经济理论的任务只是帮助人们理解人的经济生活的某一方面。

最后,作者反驳了历史学派对“原子论”的指责,声称,历史学派“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精确取向的理论性研究的真正性质,而将某种特定的历史性研究的方法论视角运用于理论经济学之研究”。

3.对历史主义方法的批判

作者并不否定历史主义方法的价值。其对德国历史学派的攻击实质是以多元主义的方法论反对单一方法论的。作者分析了经济发展对两种不同研究取向的影响,认为经济发展对实在的——经验的研究取向影响是巨大的。他说:“只有当我们所认识到的不仅仅是某一现象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性质,而是其全部个体发展的性质或其经验形态的发展性质,我们对于该经济现象的认识、对于其类型的认识,才可能是真正准确的。有关该现象的经验性规律,如果仅仅对应于其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则对于该现象的其他发展阶段,未必仍然有效。”与此相对,作者认为经济发展对精确的研究取向的影响并不重要,因为精确取向的理论研究既不否认也不拒绝考察经济现象的发展。

紧接着,作者批判了许多将实用经济学中的历史主义立场与理论经济学中的历史主义立场相混淆的观点,他称这些观点为“伪历史主义取向”。作者探讨了经济制度与规范性法律之间的相对性,提出:“一门经济政策科学最基本的方法论要求……必须教给我们公共当局能够在考虑所有特殊的条件之后,借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这种方法正是我们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所说的历史主义方法。”

4.认识社会现象的有机观

作者分析了将社会现象与自然有机体类比的理论。他虽然承认自然有机体与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但强调这种相似之处是有限度的。他把社会现象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人们共同意志的产物,另一类是社会中的个人为实现目标进行努力的非意图的结果。作者将第二类现象的起源称为“有机的”(original)。这一类社会现象包括市场、竞争、货币、语言、宗教、法律和国家等。作者承认社会现象是有机的构造物,并不是反对“原子论”的方法论。与此相反,他反对整体主义的有机观,主张用精确方法来研究有机的社会现象。他说:“在有机世界领域中运用精确研究方法,并没有否认有机体的整体性。相反,它试图以精确的方式解释这种作为整体的构造物的起源和运转情况,解释这些‘实在的整体’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是如何运转的。”

为了描述他对有机的社会现象的起源的精确理解,作者列举了关于货币、国家、市场等社会制度起源问题的例证。他认为,这些经济现象不是具有社会目的的努力的产物,而是无数主体追求个人利益的努力的非意图的后果。因而,他主张:“可以通过将它们还原至其组成因素,即还原至其因果关系的个体因素,通过探究由这些因素一步一步形成这里所讨论的人类经济的这些复杂现象的规律,来获得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5.各个时代的历史学派

最后,作者回顾了历史主义方法的理论渊源,认为历史方法对于政治学的起源有重要作用,而对经济学起源的作用则相对较小。作者认为德国历史学派没有正确理解历史法学派的历史主义方法。然后,逐一批判了当时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

四简要评述

门格尔的《探究》一书试图在19世纪末的德语区经济学界重新建立以演绎法为基础的经济学方法论。它开辟了一条以精确取向和“原子论”个人主义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这与其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阐述的概念体系一起,共同构成了绵延百年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研究纲领。作者提出制度的自发形成问题,是较早地对制度进行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但实际上是把制度当作个人行为的衍生品看待。这极大地限制了奥地利学派的研究视野,使得奥地利学派长期缺乏系统的制度分析。

门格尔的精确取向和“原子论”被奥地利学派所传承。经过米塞斯、哈耶克到拉赫曼,“原子论”被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强化、发展和修正。虽然以拉赫曼为代表的这一派奥地利学者,则以现象学与解释学的“主体间性”(inter subjectivity)理论和社会学的“嵌入”理论来反对“原子论”个人主义。他们认为人们行为的意义并非是主体的心理意思,而是主体间的客观存在,嵌入于社会和制度化的实践之中。但是,米塞斯将之发展成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先验论,使得门格尔的研究纲领得以复兴。

参考文献

[1]马涛,王洪磊.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方法论的“范式”之争[J].财经研究,2011,7.

[2][美]豪伊(R.S.Howey).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M].晏志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贾根良,等.西方异端经济学主要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曹念祖)

同类推荐
  • 供给侧改革十讲

    供给侧改革十讲

    本书选辑了贾康先生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问题意识和针对性极强,阐述深入浅出,形式活泼多样,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权威解读了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核心内涵、理论创新和政策主张,对各界读者全面深入理解供给侧改革具有帮助作用。
  • 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是馅饼还是陷阱?陷阱布阵处处玄机为我们展现最真实的经济生活,圈套连环招招奇谋为我们提供最智慧的经济法则。认识了馅饼或者陷阱背后的经济学,我们最终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和判断,才能更好地行走于社会。本书教会你看透经济学的真实面目,分清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
  • 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

    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经济学的运用,经济学是每个希望生活更幸福的人的学问。经济学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经济学规律对生活的巨大作用。本书的文章大多以短论为主,针对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引起作者注意的事件,探讨经济中的一些问题。文章既有经济学之内的经典解释,又有经济学之外的通俗剖析,文词符合作者一贯的风格,流畅简洁,大处着眼,小处入微,让读者在坐而论道中轻松地领会经济学的高深内容。
  • 国际贸易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际贸易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在“创新工程”机制下,上海社会科学院结合研究生教学和高端智库建设方向,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学术前沿”编撰和出版项目,力图反映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探索前沿,为硕士研究生理论积累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提供引导,也为授课教师提供基础性材料。此次组织出版的丛书,是201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研究生院共同资助的第二批集中成果,重在梳理国际领域相关哲学社会科学近年的重要观点和成果。
  • 百姓不缴糊涂税:财税专家汪蔚青的税务普及书

    百姓不缴糊涂税:财税专家汪蔚青的税务普及书

    每月发工资要缴个税;买东西不知不觉缴了增值税;买个外国货要缴关税;投资理财不小心,冷不防也要多缴很多税……国家征税就像高速公路收取过路费,我们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采取不同的行进路线,最后缴纳的过路费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既然纳税和死亡一样无法避免,那么税务知识就不应该成为一种稀有知识,仅为少部分人掌握,而应成为每一个现代人都有所了解的常识。不懂税,必然多缴税,与其到时候为此付出巨额学费,不如来提前学习吧!
热门推荐
  • 洪荒之六耳逆天

    洪荒之六耳逆天

    六耳猕猴一生坎坷,一句‘法不传六耳’,让他一生无法问鼎仙道,最后只能以假乱真的介入西游,最后落了一个身死道消。然而世事无常,一个后世的灵魂出现在了混沌之中,从此一切都不同了……
  • 倾心如故:总裁的不良妻

    倾心如故:总裁的不良妻

    两年前,季思辰上了梁漪的当,被骗财骗色,坑深套路长,他没能爬出来。两年后,他挑起她的下颌,“小骗子,你还想往哪儿跑?”“既然都是骗,那就看谁功夫好咯。”梁漪微微一笑。民政局内,梁漪慌了,盯着眼前的男人,“季思辰,你究竟想要干什么?”“想要你,骗我一辈子!”
  • 帝王谋妻:娘娘,您别跑了

    帝王谋妻:娘娘,您别跑了

    这是一个外表高冷内心闷骚的帝王谋妻的故事,这是一个外表妖媚内心更妖的“公子”跑路的故事。(女扮男装,1V1)“陛下,人又跑了!”宫人惊呼!话音未落,顿觉一阵风刮过,方才还在批改奏折的帝王,已在追爱的路上。——你到底想怎样?——娶你。——小爷我是男的!——无妨。自此,天然夫妇走上了“狼狈为奸”坑天下的不归路。故事纯属虚构,请勿较真,欢迎吐槽。
  • 绝世无双,腹黑世子妃

    绝世无双,腹黑世子妃

    传言,郡王府小郡主不良于行,偏甚得太后荣宠,一诏懿旨,赐婚于三世子,当夜,她便中毒而亡。再次睁眼,她是外星球的异能公主,木系魔法得心应手,更能笔起万物,洒豆成兵。废物?不良于行是她的伪装;懦弱?扮猪吃老虎是她的拿手好戏;无能?她一双巧手无人可及。他是当朝最为得宠的三世子,俊邪妖孽,武艺过人,智计无双,想要嫁给他的女人无数,他偏选择了不良于行的她。后来,他扔下一纸休书,她视若珍宝,潇洒离开。再次相见,她傲然而立,绝代风华,他怒不可遏:“你不是瘸子吗?”“谁告诉你坐轮椅的就一定是瘸子?我乐意,不行吗?”“既然不是瘸子,那便随我回去。”“不好意思,我已经收到休书了,不再是你的世子妃。”“本世子怎么不记得有写过休书?”“人不能太无耻。”“我有齿,还很白……”时过境迁,当她付出真心之时,才赫然发现,他竟是……而他所爱,更是另有其人……(文文先虐后宠,男女主身心干净,结局一对一!)
  • 龙阴剑

    龙阴剑

    沐阳,立志成为一个天下闻名的大混混。只做混混,不做大侠。所以后来,遇上龙阴,他成了少侠。(短篇,有生之年一定写完系列)(不定时更新)推荐自己的《天岐除妖师》,点击左下角作者名即可看到,搜不到。
  • 风华绝代天女归来

    风华绝代天女归来

    传言北云国有一女能指染江山最后为太子而逝不见踪影,某人邪魅一笑“你是我的灵月”某女冷眼一看“我才不是你的,”还想骗我要不是我发现了还想满到什么时候“是吗,只有试试才知道了”某女退后一步“你…别…过…来”“都这个时候还想瞒我什么”某女咽了咽口水“你都知道了!”“知道了”“别…别过来”[情景一]”不好了王爷,天羽国的太子又来了!”“什么!拦住他!”“不好意思我以经来了!”“宁玖,你来了”一脸怨脸的看着古灵月。看到赫连夙那张怨脸心情很不错“我只是来治病的,好大的醋味”满天的醋乱飞
  • 天道大择

    天道大择

    魔族入侵千年后,九州之中,却迎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大劫,一块昌盛繁荣的大陆,因此毁灭,武者人人自危,时光荏苒,魔族又将复苏?重犯九州?毁灭的废墟之上,孤岛之中,一个青年读着古籍,目光眺望远方......九州漫天繁星,辰星不落!凌辰星,少时,自灾变发生后,在流金荒岛上渡过了十载寒秋,是天才?还是废物?但无论如何,他的征程,从这里,开始,属于他的,崛起征程!
  • 土地君升职记

    土地君升职记

    仙界唯一一位以女性身份封为战神的江临愿,与从出生起就备受瞩目的太子柳清琼,同在逍遥山上修仙得道,后来太子因在天界犯错被贬为土地君,而江临愿仙斗一路顺风顺水,二人天堑之隔,却又默默心系彼此,共同守护人间正义。
  • 樱空战队

    樱空战队

    幼年因为一场意外而失去父母的樱雪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弹珠世界,在这个奇妙的世界开始了奇妙的冒险。在最后,樱雪没有救回了父母,同伴们也一个个牺牲。而且,前世记忆伴随着力量的回归,一点点清晰,樱雪后悔不已,只觉着是自己害了前世所有的人。但,最后终于,一切都重生了……
  • 周仓是个大帅哥

    周仓是个大帅哥

    作者获得过冰心儿童图书奖。周仓长得和张飞差不多,铜铃样的大眼睁开来总好像随时要跟人打架,乱蓬蓬的胡子能经常把他喜欢的小孩吓哭。三国时代不仅会经常打仗,偶尔也会举行类似于现在的选美比赛——当然,周仓有一次参加了,本来选美不一定轮得到他,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改变了大家对他的看法……《周仓是个大帅哥》受欢迎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是作者的写法让我们充满了薪鲜感——他试图用童话的眼光打量那些在我们眼前渐渐模糊的历史,这和时下的“恶搞”“戏说”“穿越”都不同,它使厚重的历史有了温度,可感可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