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6100000016

第16章 老北京的叫卖声(2)

著名相声表演大师侯宝林先生曾经表演过一段经典的相声段子《卖布头》,其中便将老北京的吆喝叫卖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在《卖布头》中,许多买卖的吆喝段子为大众所熟知并被后来的表演者传承和传播,包括“卖柿子”、“卖冰糖葫芦”以及“卖布头”的吆喝。而1983年的春节电视节目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叫卖组曲》,更是引起了很大反响。吆喝表演唤起了老北京人许多的回忆,同时民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开始了传承老北京吆喝叫卖声的工作。

吆喝叫卖声是老北京风土人情的体现,也是老北京民间民俗文化的一种。尤其是老北京胡同中的百姓生活,是吆喝叫卖产生的土壤和环境。九十年代后,北京城开始出现了许多以叫卖头衔论称的人,这些人也开始在老北京叫卖消失五十年后被人们逐渐的认识,引起京城媒体和关心京味文化的百姓的注意。

在现代尚能吆喝叫卖的这些人依然来自民间,他们都是地道的老北京人,生长在北京,热爱这座城市以及古老的文化,总体来讲有这样三类:

过去的商贩∶小时候有过做商贩的经历,旧时游走在北京城的胡同小巷中,真正靠吆喝叫卖向顾客兜售过货物。

普通市民∶虽然不是商贩,但幼年时听着胡同里的吆喝声长大,可谓是耳濡目染。这两类人目前都是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非常熟悉老北京城里的这些声音。

在北京民间的各种民俗文化演出中,老北京吆喝叫卖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表演形式,并吸引了许多吆喝表演的民间传人,如臧鸿、武荣璋、张振元、卢志东、杨长河、张桂兰等。他们频繁地出现在庙会、展览会等民俗活动中,进行商业演出与表演。这些老北京吆喝叫卖人均年事已高,如何将吆喝技艺传承下去已经引起各方关注。目前,在北京民间比较知名的吆喝叫卖的传承和传播艺人有:

臧鸿:人称“吆喝大王”,从小跟着家人奔波在庙会集市,幼年时在京城吆喝卖报、卖豆腐和青菜以贴补家用。解放后曾加入铁路文工团,学习相声表演,并多次在电影作品中为吆喝叫卖声配音。并参与诸多婚庆活动,凭借吆喝声操办京味传统婚礼,常常参与各种商业演出活动。

武荣璋:童年时期家境富足,自小听着胡同里的吆喝叫卖声长大,对于吆喝声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学习过声乐表演,因此其吆喝叫卖声乐感和表演的成分很重,旋律和节奏感强,常参加媒体活动及各种商业表演。

张振元:自小家境贫寒,跟随父亲从事手工业劳动,对老北京的市井吆喝叫卖声耳濡目染。退休后开始专心从事吆喝叫卖的各种表演活动,经常参加电视台的节目录制,招收吆喝叫卖的学徒。

卢志东:幼年经历不详,近年活跃在民间吆喝叫卖的各种活动之中,吆喝声高亢明亮,很有特色。

杨长河:自幼依靠走街串巷吆喝叫卖各种商品为生,对旧时北京胡同里的各种吆喝叫卖声非常熟悉。吆喝音色较沙哑,但底气十足。

张桂兰:京城民间唯一知名的女吆喝叫卖人,自幼靠卖豆纸(厕纸)维持生计,从那时起便开始自学吆喝叫卖招揽生意。如今每天在公园坚持练声,并自制道具在社区内免费表演。

目前这些老人均年事已高,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出来参加各种节庆活动,参与一些商业活动的演出,凭借在这些场合的吆喝叫卖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且比较愿意与媒体合作,更重视知名程度的大小。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大力开展,作为老北京特有的传统文化之一的老北京吆喝叫卖声也随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关注。由此越来越多的吆喝声出现在电影电视作品、各大网站及各种节目活动中,并有京味吆喝叫卖的CD、书籍资料在市场上发售,同时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吆喝叫卖人活跃在这个舞台上。

老北京叫卖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口头广告形式,原有的功效已基本不复存在,但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音律的民间音乐形式及旧时京城独特的民俗现象,仍然保留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这种艺术和文化价值随着历史的积淀会越来越高。旧时的吆喝声被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所需要,因此广泛流传于民间,而若想要老北京叫卖在现代的环境中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样要被社会百姓所需要。不再是生活的必需,而是转变为一种文化形式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某种需求。媒体针对这种需求便开始对这种旧时生活中必需的声音进行包装,包装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最简单的CD、书籍、各种节目选秀活动、表演及商业演出,还有网络媒体的报道与博客平台的制作等等。这些都是将老北京的吆喝叫卖依托表演的形式,向大众进行传播,艺术加工的痕迹较为明显。

第三节舞台上的吆喝叫卖——《老北京那人那事》

近代的文学作品中有对于老北京吆喝叫卖的描写,如萧乾先生写过一篇名为《吆喝》的文章。在文中,将北京小贩的叫卖声称为一种“戏剧性”的艺术,而对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作家张恨水也曾在《市声拾趣》中谈过:“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喝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喝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

早年的戏剧表演《龙须沟》、《茶馆》等舞台剧中也出现过吆喝叫卖声。在《龙须沟》中,有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参与过节目的演出:牛星丽的卖青菜,于是之的卖大小金鱼,李翔的磨剪子磨刀、锯锅补锅,英若诚的卖肥驴肉、修理皮鞋,孟瑾的卖破烂儿,蓝荫海的卖冰棍,冯钦的卖萝卜,林连昆的卖羊头肉,全体演员的卖冰激淋、雪花酪……作为吆喝叫卖戏剧表演化最直接的形式,舞台剧的演出是对旧时吆喝叫卖场景的艺术再现。

如今,仍然可以看到、听到以艺术表演形式出现在舞台上的吆喝叫卖的场景和声音。北京市崇文区文化馆组织的“北京京味儿叫卖艺术团”是北京城内最有名的专门表演吆喝叫卖艺术的民间艺术团体。这个艺术团由一些上了年岁的戏曲演员、京味文化表演爱好者组成,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民间普通的百姓,平均年龄超过60岁,参加艺术团的活动基本上属于业余性质,其中也包括前文提到的民间吆喝传承人张振元、臧鸿等。从2007年起,该团陆续创作了舞台剧《老北京那人那事》,京味情景雕塑歌曲《又听叫卖声》,以及近期创作的《五行八作闹地坛》,这些艺术作品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吆喝叫卖进行表演的。

《老北京那人那事》为三幕舞台情景剧,分为《序》、《市井风情》、《梦回天桥》、《北京的春天》和尾声五个部分,以四十年代的老北京城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从山东逃荒到北京的牛大力自食其力,在京城逐渐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旨在反映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以及老天桥绝活儿等老北京生动的生活画卷。许多人物角色贯穿其中,剧中也有许多行当的吆喝表演,如换洋取灯儿的、磨刀的、卖豌豆的、卖柿子的、卖大小金鱼的等等。

该剧在2007年7月开始首演,每年都会在东城区文化馆内进行演出,并且在元宵节庙会等节日期间也会表演。该剧制作的初衷旨在展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在剧中融入吆喝叫卖声更加突出京味儿的浓厚,同时也将吆喝叫卖以舞台剧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整出剧目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创作,在舞台上展现的吆喝叫卖无论是吆喝的人还是内容都已经不再是旧北京城里纯粹为了谋生而吆喝叫卖的声音了。艺术创作是在原有历史的基础上将其美化使其动听,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创作,而并非从还原历史的出发点去展现历史,因此制作者也并未按照要完全还原当年的吆喝叫卖的路线去创作该剧。

该剧的观众包括对老北京文化充满浓厚兴趣的地道北京人,有中小学校的学生,也有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自己购票入场的观众基本上都是对老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人,在他们幼年的记忆中多少会留下吆喝叫卖声的一些印象,他们中的许多人可以说是老北京吆喝叫卖声的见证者。这些人对该剧的期望也较高,期望艺术化的吆喝叫卖能勾起他们对儿时生活场景的回忆,同时又期望看到和听到的吆喝叫卖是原汁原味的,是完全真实的和生活化的历史。

从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看,该剧的演出效果差强人意,无论是场地条件还是演员表演均未达到观众的期望,这是由于该剧演员大都是民间的普通百姓,虽然有人学习过戏曲表演,但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戏剧的表演技巧,所以除了吆喝叫卖的部分,演员的表演基本上还属于业余水平,比较生涩。而穿插在剧中的吆喝叫卖声可以说是该剧的主要支撑,也应该是该剧吸引观众的一大卖点。在剧中,除了臧鸿的吆喝《卖大小金鱼》博得了观众的掌声及喝彩,其他人的吆喝基本上没有引起观众的共鸣。但该剧对于年轻人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并未经历过商贩走街串巷的年代,对于吆喝叫卖也没有任何记忆,所以这种与老北京的生活生态相关的民俗艺术形式较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虽然作为舞台戏剧来讲,该剧算不上非常的成功,但还是有其价值的。首先,这是首部讲述老北京吆喝叫卖的“叫卖剧”,其出发点是意识到老北京吆喝叫卖声的珍贵,并希望借助这样一种形式能够将其传承并传播给大众,为大众所熟知,唤起大家对吆喝叫卖这种消失已久的声音的重视。同时尽可能的整合与吆喝叫卖有关的资源,包括吆喝叫卖人、各种道具响器、吆喝叫卖的段子等等。其次,以吆喝叫卖为主要的戏剧组成部分,故事情节将所有的吆喝叫卖贯穿起来,并在舞台上尽量展现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生存环境。虽然是艺术化的,甚至是娱乐化的,但这部舞台剧是目前比较受到认可和重视的老北京吆喝叫卖声的主要传承和传播途径。

作为声景的老北京的吆喝叫卖本来是属于市井生活和行商走贩的,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吆喝叫卖声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消失后,它就具有了史料的价值和文化研究的价值。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它需要传承和传播。但是,原来生活中的生态场景一旦走上了舞台,被艺术化地加工和重现,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必然产生“异化”。这种艺术化的声景,其史料价值是需要斟酌和推敲的。虽然目前老北京的吆喝叫卖主要以艺术表演的形式在传承和传播,但作为史料研究和分析时,应该清楚这种艺术声景并不完全等同于有史料价值的声景生态资料,如何利用已经或正在艺术化的“异化”声景,是要思考的问题。

第四节京味吆喝声的韵味感分析

声景生态资料不同于一般史料的特点之一是可以对它进行声学分析,提取出某些音质或声学上的特征和参数,为史料研究提供一种客观的、量化的技术手段和实证研究方法。特别是对于正在失传和异化的声景资料,客观的特征和参数分析可以提供某种对声景生态变异程度的研究途径和推测手段,并且可以以参数的形式“固化”保存在变异过程中的声景状态。

乐语,即声乐语言,是音乐化了的语言或歌唱性的语言,其句式结构富于节奏感,平仄押韵具有韵律性。京味吆喝声由于具备以上这些特点,因此可以将它作为“乐语”的一种形式从语音声学及音乐声学分析的角度来探讨其韵味特征。普通话的韵律,在语音学上包括声调、重音、语速和节奏四个方面的特征,对吆喝声的韵律特征分析主要也是从这四个特征入手,即声景资料的客观特征,进而对其韵味感进行分析研究。京味吆喝声之所以带有浓厚的“京味儿”,同其语流中的各个韵律特征是紧密相关的。对吆喝声各种声学参数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声景资料的变异过程。

下面将从京味吆喝声的声调语调、重音、语速、节奏四个韵律特征入手逐一进行分析,探讨京味吆喝的声音特征,进而对京味吆喝声的韵味感进行分析。这四个方面分析的基本要点为:

声调语调:单字调的分析主要是其声调格局问题;两字组词的分析则选取四声两两组合的素材,分析其变调规则;而对于语句语调的分析,考虑整体语句音高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节奏:对于节奏的分析要根据听辨实验,标出语句中的大小间断,然后对这些间断进行时长、间断前后音高变化的分析。

语速:对语速的分析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整体语速情况,通过计算不含停顿的每秒音节数来实现;另一方面是语句中不同位置处的语速情况。

重音:做听辨实验,先找到包含重音信息的韵律词,再从这些韵律词中找出重读的音节,分析重音的基频、时长等特点。

进行韵律分析的京味吆喝声语料来自北京城内目前比较活跃的京味吆喝声的传承和传播人,包括武荣璋、臧鸿、卢志冬、张振元、杨长河等。这些人虽然社会背景不同,但都是地道的北京人,并且非常熟悉京味吆喝这种乐语形式。从表演传承的角度来讲,不同的人除了音色差异外,还有着各自不同的吆喝风格及表演方式。

同类推荐
  • 碑帖笔记

    碑帖笔记

    偶尔在市场上买到一些旧拓的碑帖,其中一种名为《古宝贤堂法书》。读帖之馀,查阅了宝贤堂的相关资料,觉得这是山西文化史上值得玩味的一段故事。宝贤堂创始于晋王府。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三子朱棡为晋恭王,洪武十一年(1378)就藩太原。传至第四代的晋王,是朱钟铉。朱钟铉有子名朱奇源。朱钟铉见其子喜好书法,便命他搜集古今法书刻帖。正是这位世子朱奇源(死后谥靖王),于弘治九年(1496),择取《淳化阁法帖》等古帖,及当时的名家法书,摹勒数十家,成为一部十二卷巨册的传世法帖,名之为《宝贤堂集古法帖》。朱奇源造诣不凡,刻帖极为成功。
  • 信丰往事

    信丰往事

    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窗晓月、一杯香茗,听一曲小城故事,说说老城的往事前生。
  • 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

    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

    为利于广大读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的无穷魅力,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们特别聘请了相关专家学者编撰了《文化之美》这套书。这套书包括自然景观、考古发现、艺术精品、珍贵器物、历史遗存、民风习俗和文化艺术等内容,可谓是洋洋大观,精彩纷呈。
  • 南康笔记

    南康笔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修志、南康地理、南康地名考、南康八景及文化思考、南康之民风、南康人口、苏访贤及神祇信仰、南良大族邓氏、唐江传奇卢屋村、谭邦古城、山水深处邹家地等。
  •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 企业 国学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 企业 国学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2007年在太湖大学堂应邀就金融、企业、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南先生“破天荒”地第一次以资本为题,开篇即幽默地指出:“在社会上做事情,攻击人家犯罪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男女关系,一个是钱。”用举重若轻的“南氏风格”,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南氏语言”,从《管子》、《货殖列传》、《食货志》、《古今图书集成》等中国古代典籍里的财货观切入,从自己在近现代中国的亲身经历出发,将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讲述了近一个世纪中国金融、企业、文化演进的“另类史”。
热门推荐
  • 绝色神女0a

    绝色神女0a

    从一个平凡小白,到惊艳四座的女帝,没有人在乎过程,只要你够强,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雅各布斯恐怖小说

    雅各布斯恐怖小说

    本书收录了雅各布斯的12篇短篇小说,作品语言精练、情节跌宕,结尾往往出人意料。其中《猴爪》一篇堪称作者的代表作,语言平淡森然,直指人心,读完之后让人脊背发凉。
  • 冷情男:答应不爱你

    冷情男:答应不爱你

    我唯一的阳光就是那个瘦小的小女孩,那个只出现过一次就给我温暖的小女孩。她——一个成绩优异但性格去极其内向的女生,我从没有留意过她。没想到她却是一个贪慕虚荣的女孩子,别人赢她一次她就眼红,还想将别人的东西毁掉。我想拦住她,却不小心误伤了她,鲜红的血留在我的手上,一度成为折磨我八年的恶梦。
  •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2004年以来,在上海对知识界、工商界、出版传媒界作过的五次重要讲演,内容包括东、西方文化发展的走向,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当代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中国传统文化与工商经济的关系,现代传媒业对社会和文化传播的责任,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品格修炼和读书养性等方面所作的思考和见解。
  • 极品神龙蛋系统

    极品神龙蛋系统

    废公子陈天得到一个系统就,变成了年轻一代,第一人
  • 剩女时代:圣女的春天

    剩女时代:圣女的春天

    大龄文艺女青年欧若拉在现实生活里遇到了一连串囧人囧事和一波三折婚嫁之路的故事,欧若拉兴冲冲赶去与神秘大帅哥相亲,却不曾想到这相亲活动原来是男闺蜜崔浩在愚人节搞的整人节目,欧若拉为之气结,欧若拉骑自行车上班,车轮暴胎。欧若拉怕迟到,只好搭乘崔浩摩托车。途中,却被崔浩“吃豆腐”。两人于是进行了一番有趣 “舌枪唇战”。欧若拉被“黑心”餐馆老板抢白,崔浩为替她出气,拍死了两只苍蝇放到汤粉里,让欧拉若快慰不已。
  • 渎神之书

    渎神之书

    永夜笼罩的黑暗时代,机械与血肉融合而成的怪物徘徊在科技之光照耀的古堡之外,生灵在神明和知识之间挣扎。一位从死亡中醒来的少年,将饱尝邪恶的大剑高举,宛如一颗破开天幕的晓星。永夜设定的蒸汽朋克小说,以卡巴拉生命之树二十二路径和塔罗牌中二十二张大阿卡那牌为蓝本的力量体系,带您进入一段奇幻的旅程。
  • 潘家洵译易卜生戏剧

    潘家洵译易卜生戏剧

    这本《易卜生戏剧选》,从易卜生的全部剧作中精选出六部剧作,均在国内外多次出版。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玩偶之家》演出后引起了激烈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