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5900000061

第61章 散散乱乱说创作

红酒

我所写的小小说大多以戏曲和旧事为主,选定的题材不算宽泛。除了说书唱戏梨园生活以外就是陈年旧事唠家常,这似乎是种爱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情结,一种至今不能释怀的情结。

喜欢戏剧,无论国粹京戏还是不起眼的地方剧种。一个人喜欢什么,总要有个理由,我的这种喜好得益于我的父亲。

小时候,常随着在文化部门工作的父亲去看戏。每次都是父亲在前面大步流星走,我一路小跑紧随其后,从剧院那两扇大得惊人的后门进去,穿过并排放着一溜儿大茶壶的开水房直接进入后台。

父亲有个朋友姓陈,湖北人,在剧团乐队拉二胡,参加过抗美援朝。

陈叔叔的战友拉小提琴,会唱程派青衣。有个雨夜,演完节目后在回驻地的途中踏响地雷被炸碎了。陈叔叔脱下雨衣,把战友遗体的碎片拢在一起背了回来。而这件雨衣,跟了他大半辈子。他喜欢和我父亲聊天,偶尔小酌。两杯酒下肚,就说起这段往事,一遍遍地提起,一次次地掉泪。我见过那件雨衣,就挂在陈叔叔单身宿舍的门后,随着门动,忽忽悠悠忽忽悠悠的,就像他那个会拉琴会唱程派青衣的战友活生生地站在那儿,唱词清悠水袖翻飞。

很多年后,这件事经常会被我想起,《心底深处有段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述。

我父亲是个戏痴,可我从没听他唱过,据说他小时候演过戏。后来经不住我追问,他才说那叫什么呀,村剧团演的一出戏里缺个小配角,就把父亲装扮装扮赶到台子上了。那次演戏,是父亲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父亲豁达乐观,他曾嘱咐过我,说他去世时一定不要放哀乐,放段青衣唱段或是唢呐曲《百鸟朝凤》就可以了。其实,这个愿望并没实现……他去世有些年头了,我从没写过一篇悼念文章,只要静下心着手动笔,眼前就一片模糊,终是不了了之。如今我对戏剧的喜爱,更多的是出于对父亲的缅怀。于是,就有了《花戏楼》《小贱妃》《跑龙套》《翎子生》《风月》等,以后还会创作类似题材的小小说,权且当它是一种思念和心愿吧。

在一座小城里长大,如今回忆起来,那里的一切都很难忘。小城曾经是河洛大鼓的发源地,据说第一代创始人中有个叫胡南方的,还是个清末秀才,他抛开仕途,潜心研究鼓书,能编能演,书词生动别致,拥有许多鼓书迷,影响颇大,为河洛大鼓这门草根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年,小城有个书场在火车站斜对面,书场的大门很像四川的茶馆,一扇一扇全木质的,上面雕刻有花。年代久了,门上朱漆褪落,像个来不及补妆的妇人。书场里总挤满了听书人,或坐或站,说书人说得精神,听书人听得痴迷。鼓楗声,弦乐声,掌声笑声和着书场外瓜子烟卷的叫卖声,如腾如沸,热闹非凡。

那时有个最有名气的说书人叫张天倍,高个儿,嗓音很特别。还有个叫段界平,长得也潇洒,据说是张天倍的徒弟。我跟着父母进过书场,没有想到的是,仅听过一次鼓书居然能让我刻骨铭心许多年,我至今不明白究竟是为了什么。长大后给朋友无数次地描述过火车站附近的书场,他们也曾在那儿生活过,却印象全无,好像在听我讲一段童话故事。

许多年过去了,书场里的鼓声坠子声随着岁月的步履渐行渐远。可忽有一天,我听到了王玉功老师的鼓书。

那是梧桐花繁茂成雾的季节,我和一个在中央民族大学读研的女孩子来到郊县拜访几个说鼓书的民间艺人,其中就有这个王玉功,艺名二功子,大名赫赫,周边县市都叫得响。他从十几岁拜师学艺,如今六十多岁了,依然很活跃。他有几个儿子,没一个愿跟他学说书。好在他有个徒弟,聪明好学,王玉功老师很满意。

王玉功说了大半辈子书,生活不富裕,家人偶尔也会抱怨。每到这时,他总爱这么说:那谁谁谁有钱,可他咋不会说书?王玉功是生活在书中戏中的痴人,他对自己选择的这一行唯有得意与自豪。王玉功身边有不少这样热爱草根艺术甘愿清贫的人,我与他们接触过三次,每次都会心生感动。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穆爱莉教授来了,还特意去拜访了他。王玉功高兴得不得了,在他的土坯屋拉开架势,把自己的拿手绝活尽数展示。

或许就在他催动玉鼓,银色的月牙板上下翻飞的瞬间,我记忆的大门又一次砰然打开,那些过庄像首老歌,在心壁深处反复回放。

挥之不去,放不下了就去写, 《头牌张天辈》《唱坠子的云儿》和《二功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看到文中的主人翁在我的文字中活泛起来,萦绕心间的思绪:才缓缓遣散。当把一种情结转化成文字并刊出后更是有种感觉,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没来由地喜欢地域性:迂化,或许别人觉得很土。我的陈年旧事类的小小说中选用的语言有些就是我老家的方言。以前回老家,到村口上总有不认识的人极热情地打招呼,问:你是谁家女子?我对这个称呼喜欢得不得了。女子,很书面的称呼,可我能在豫西一个贫瘠的丘陵山区听到这样的语言,我觉得我老家这个地方很文化。

我有个很会讲故事的母亲,很多事情都出自于母亲之口,《花媳妇》《柿花淡淡香》《祭秋》《花田错》《花奶奶》都是在此基础上加工整理完成的。

这些小小说被朋友看到了,就来问我:你怎么会写那么久远的事儿?

还有个编辑老师说:人物虽然竖起来了,可就是离现实生活远了些且很乡土,大家不一定爱看,不太符合读者的口味。

文章中的樱子、改改、岫儿她们生活的那个年月,我从没经历过,但不妨碍我对那个时期发生的事情感兴趣。

这些年来,只要一回家,我母亲就拉着我的手说你快坐下,咱俩好好说说话。母亲的说说话,指的是让我静静地听她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老话。她能从她小时候学绣花学纺线学织布一直说到她在县女子中学读书在杨兰春组建的文工团里做演员在老陕州专署做打字员。

母亲讲故事的语言很精彩。她说她婆婆的婆婆(这样说着太别扭,也就是我奶奶的婆婆,我应该称为老奶奶的那个人)当年的规矩家法很大,说她婆婆从不敢在我老奶奶面前大声说话,每天鸡叫三遍时,我奶奶就侧耳细听上房的动静,只要老奶奶的皮底儿鞋踏着木地板哒哒一响,我奶奶就赶紧翻身起床到灶房里忙开了……母亲的话让我对未曾见过面的老奶奶心存敬畏,一个威严勤劳保守古板的当家人形象时时刻刻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花媳妇》里面的语言都是我老家的方言,譬如“憨憨”二字儿。老家人把真憨的人叫做憨憨,也爱把精到家的人做的荒唐事称为憨憨,一个乡村俚语涵盖了许许多多的内容,我觉得很新奇,很好玩。

母亲手很巧,会绣花,至今还藏有许多精美的绣品。我也曾经跟母亲学过,却总也安不住心,终是不了了之。几年前,二弟妹重病在身,格外地留恋起我们这个家。她拉着母亲的手,动情地说妈,我再也不能服侍你老人家了。母亲泣不成声。从那天起,母亲找出搁置多年的绣花绷子、花丝线悄悄地开始绣花。她不敢问二弟妹穿多大鞋,更不敢去她脚上比画,于是就想象着做,最后做出的居然是一模一样两双绣花鞋。弟妹不解,就问,母亲不语,却老泪纵横,我明白她在想些什么……

几年过去了,我总想寻找个合适的角度,把这个令人心酸的故事表现出来。酝酿了好久,直到去年,才终于写出了《花绣鞋》。里面的九婆和巧巧是我杜撰出来的两个人物,与生活中的原型出入很大,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总之一段动人的情感用小小说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我终于可以释怀。

我经常会把已经变成铅字的文章给我母亲看,我母亲爱不释手,说这里面有很多她认识的人,譬如兰草、改改、天娃,还有山南山北的男人女人……总之她很高兴,还把我那些文章夸宝似的让她的朋友或同事们看。

我母亲能从这里面找出一些乐趣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为此,我很欣慰。

《阿绫》中的人物原型也是有的,而且生活中她就叫绫,是不是这个绫字不得而知。这个叫绫的女子就在小城里卖肉,会打扮,很漂亮,走起路来臀摆动的幅度很大,不是一般的张扬,别人就说她不是个正派女人。

她经常到我妈单位里洗衣服。有一回,她见我也在洗个小背心,就热情地告诉我,洗内衣一定要用热水,那样洗出的衣服柔软鲜亮。我认真地照着做了,她很高兴,笑得很开心。我那时还是个小姑娘,羡慕地盯着她使劲看。她穿件白的确良衬衫,粉红色的内衣很醒目,这样的装束在那个时代算是很大胆的了。我若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她,绫应该是一个很有味道很风情的女人,可是,她却为那个时代人们恪守的道德观念所不容。不过,我还是在这篇小说中按我的想象赋予了阿绫很多的美德,我按照我心目中的阿绫塑造了一个风情万种且懂得真爱的俏阿绫。

有编辑老师说了,能否转换风格写些现代题材的文章呢?于是就做了一些尝试。

作品题材的转变原本不是我的本意,直到构思成熟执笔写作时才恍然明白,作品中的人物其实早就在自己的心底里存活着。

这些存活着的人物绝:不是心生的,正如《Armani是一种生活方式》中的大刚。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朋友的朋友,品茗聊天遇上的。他毕业于哈工大,有自己的公司,开名车,喜欢穿品牌服装,爱到偏远山区找设计灵感。他一边品茶,一边缓缓地讲着自己的故事,平静如水。无意中的结识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当然,直到今天,他也不知道我已经把他变成文章中的大刚了。

如今的社会,人们保持一颗纯洁的心有多么的不易。太多的诱惑和欲望令人欲罢不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充满了提防,真诚受到质疑,善良也在贬值,付出得不到回报,人心浮躁,社会进步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怎么会随之缺失?迷茫的不是我一个。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文中的主人公大刚是经过打拼而跻身于金领一族的,他的所作昕为则代表了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渴望。我当然改变不了现实生活的缺憾,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试图让笔下的人物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下去追求自身的完美,以此寻求心灵上的安宁与平静?

我想,追求至美、挑战现实和理想的大刚是一个人。

追求至美、挑战现实和理想的大刚是一群人。这里面,有我,有你,有他!

渴望着以笔下人物的真诚善良唤醒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所缺失的最原始最本真的宁静与回归。我在主人公大刚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文关怀和悲悯心绪,这一点,不容置疑。

有朋友问:你为什么叫红酒?

红酒的颜色不张扬,不热烈,不妖不媚,却很诗性很浪漫很能让人遐想无限。据说品红酒是要看心情的。香港的张建雄本着“相交同好,以飨同馋”的宗旨,将他多年畅游世界各地馋游心得之精要撰写为文,遂成馋游系列,其中有册《红酒心语》,把酒香酒气酒色酒龄酒乡酒名酒史甚至酒瓶酒塞酒刀都详尽编写入书。在这个加拿大约克大学MBA的笔下,红酒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饮品了,而是一种文化。

虽然,我的名字也叫红酒,可离文化远了点儿。

忽一日,我开始尝试写作,也准备出个集子了,于是,红酒终于与文化粘上了边。

尝试写作与老师们的悉心指点密不可分。写作不光凭一时冲动,更重要的是必须掌握技法,我觉得我很幸运,身边有几位大家,他们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几年下来,在写作方面有很多心得,它不光能带来快感,同时也痛苦不堪。我的作品以写人物居多,怎样才能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做到有血有肉神形兼备,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后来读过一篇文章,说有个画家恳求圈内大师点评自己的画作,大师一一看过,并不言语,只取来画布颜料,手抖抖一抹,然后说了一个字:韵。画家即刻明白是自己的画向外的力量太强,内在韵味弱了……我就在这一瞬间恍然大悟。

我实在不敢将自己的感悟能力和思想境界与那位画家老师相提并论,可举一反三,我至少明白了其中况味,小小说除了好看好读外,它的文学性以及内在的韵味是必不可缺至关重要的。

写作的过程,也是冶炼心性的过程,我无比喜欢鱼禾老师的一句话:

我本不为结果而来,为的是经过的时候,可以看到春天的花,夏天的水,秋天的月亮,和冬天的炭火……

喜欢写作,喜欢小小说,喜欢这种精短文学体裁传导出的一个个美妙瞬间。我还会继续沉醉其中,含情脉脉地阅读,含情脉脉地书写,或许就在某一天,我的某篇文置在感动我的同时也能感动别人的话,我会不会就在那个片刻,涕泪滂沱,不能自已?

我想,会!一定会的!

同类推荐
  • 以张艮为例

    以张艮为例

    医学上讲,盲肠炎是阻塞而导致的。据此,我觉得中心大街东段就是这座城市的一截一直在发炎的盲肠,因为它永远是雍塞的纠结的。我刚刚从这截盲肠中钻出来,长长吁了一口气,镇长打来电话,气呼呼地问我在哪里。我看看表说马上就到老张家了。镇上朝九晚五,这才八点四十,再有十分钟就可以赶到张艮家,不能算是迟到。镇长说掉头,掉头,赶快去省信访局,张良已在那里。我说他在那里干什么?话出口了才觉得这是一句让领导极不高兴的废话。
  • 香秘

    香秘

    在藏族传说里,“香巴拉”作为与“秽国”相对的净土概念,乃是人人向往的完满福庆、至善至美的理想王国。普通人是不可能靠近香巴拉的,因为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1933年英国作家希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出版以来,人们对于香格里拉(香巴拉)的找寻,一直没有中断过。《香秘》小说故事发生在1944年,我乘坐一架飞虎队战机去滇西执行特殊任务,不幸在穿越喜马拉雅大雪峰时失事坠毁。幸存的我被雪山丛林中一个石洞屋里的老人所救,他告诉我,这里是通往香巴拉王国的大门,他和一批神秘的人都是香巴拉王国大门的守护者。我在这里养伤治病,经历了种种神奇事件,特别是老人用石洞里魔镜一样的冰墙,向我展示了一个在暴风雪里迁徙的牧牛部落的九死一生,寻找生存之地——仙境般的肥美牧场的故事。他们正是为了寻找到那个传说里的丰美草场而迁徙的。他们走出了雪灾,战胜了狼群的袭扰,走向了新的草场。我终于弄懂了,香巴拉不在天上,而在人的心底。每个人心里都藏着自已的一片净土,那就是理想之国香巴拉。只有一颗真诚向善、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心,才可能到达。
  • 花好月圆

    花好月圆

    刘雪英第一次看到吴佩云燃烟,是在她来深圳快一个月的时候。 那时候天已经有些秋凉了,再是南方,也有萧飒的气息,每条路上凭空添了许多枯败的树叶,冷风吹得人寒沥沥的。姑妈仍旧要刘雪英插一盏灭蚊器,还是强调有小咬,冷不丁会扎一下她的老皮老肉,疼痒几天。刘雪英这一个月来一直打地铺,卧在姑妈大床的下侧。吴佩云家很大,几年前换的两层的复式楼,让刘雪英兀一进门有一种惶惑感。楼上一间住着于秀、钱芳姐俩,另一间房奇奇住着,大卧室是佩云、景文两口子,楼下稍小的一间给了住家保姆陈姐,大的客房住的是姑妈。
  • 在荒野上到处游荡

    在荒野上到处游荡

    《在荒野上到处游荡》本书收录了连俊超的小小说作品,分为作品荟萃、作品评论、创作心得和创作年表四部分。篇幅短小,制式灵活,内容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 下一个是谁

    下一个是谁

    由西丰所著的这本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下一个是谁》以一条传销拉人头的主线,串接了多个都市现代人悲喜交集,充满欲望与挣扎的故事:广电干部吴志明、舞蹈老师杨秀芳、传销头目赵水霞和毛毛、影视公司李老板、夜总会女郎冯欢、足球运动员雷子……人物一个个鲜活登场,彼此利益交织,真情假爱伴生,黑色幽默中透出不灭的人性光芒和人生哲思。整个作品贯穿了悬念与冲突,动感十足,千回百折;深入当下都市的故事题材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内容丰盈饱满,相当贴地气;结构上连环相套,奇巧精致,气韵流畅,令人拍案。
热门推荐
  • 长恨归

    长恨归

    本是普通大学生,一朝梦醒,已成明宫宫女。步步为营,辗转流离。却不知能否于这皇家宫院里拥有一席之地?生死两茫茫,归处,竟是大梦一场。看他红楼起,任他大厦倾。情爱、权谋到头来都付与西风山鬼。然而感君一回顾,我终是不虚此行。穿越时空,遇到你,原来是我最盛大的旅行。
  • 浩然斋雅谈

    浩然斋雅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洪荒之万界聊天群

    洪荒之万界聊天群

    洪荒聊天群+诸天万界副本:《斗破》三年之约;《三生三世》女帝退婚;《大话西游》道门西渡;《阳神》人人如龙;《遮天》成仙路难;《莲花童子哪吒》正邪之分;《东游记》仙之逍遥;《春光灿烂猪八戒》世间有爱;《天师钟馗》美丽无罪;《福星高照猪八戒》大爱苍生;《天地争霸美猴王》、《画皮2》、......附:推荐作者新书——《洪荒之诸天聊天群》。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妃惑宫城

    妃惑宫城

    现代杀手女王,被陷害身亡,异世借重体生成贵妃,奇遇获得特异功能,岂料摊上腹黑皇上,两次三番伤透自己的心……弃自己于冷宫,,身怀了他子,为求保护其子,自毁容貌,神秘消失,轰动了宫城。奇遇改变了容貌改变姓名……几年后再次相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烟姿柳:才女鱼玄机

    烟姿柳:才女鱼玄机

    她曾是美丽多情、风华绝代的才女;她竟是争风吃醋,戕杀女婢的囚女……是谁让她背上风流债,又是谁把她送上断头台,是温庭筠、李亿、陈韪、裴澄,还是她生命中的所有男人,亦或是她自己……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99%的中国人曾经陷入用药误区!专业药师冀连梅凭借自己在中美两国药房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当前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如滥用抗生素、滥输液等用药误区和国际上最新临床用药知识,进行了权威实用、通俗易懂的讲解。说故事,讲知识,全面解析30多种常见疾病和近40种非处方药,为您配备最安全、最有效的家庭小药箱,帮助您走出用药误区,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 怪盗二十面相

    怪盗二十面相

    《怪盗20面相》是“江户川乱步作品集”第十一卷。日本推理史上,名侦探与怪盗的首次智慧对决。这回名侦探遇上了将和他纠缠后半生的怪盗二十面相。怪盗精于易容术,狡兔三窟,惯于预先告知作案时间,专挑有钱人的古董名品下手,东京人人闻之色变。当他设计巧取了羽柴家的大钻戒时,又相中了国宝佛像。但这回,半路杀出了明智的高徒小林芳雄,怪盗铩羽而归。随后,他的野心不断膨胀,竟公告要豪夺帝国博物馆的艺术品,甚至抢先一步绑架了名侦探。这回名侦探能否脱困制胜呢?
  • 艰难的心路历程

    艰难的心路历程

    1949年7月,45岁已入中年之秋的巴金写了一篇题为《我是来学习的》文章。这篇文章给人一种印象,写了20多年小说的他,走进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会场,好像一下找不到创作的感觉了。这个夏天使巴金有了要“变”的预感。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作家齐刷刷地坐在中南海怀仁堂的台下,其中不少是面孔熟悉的老朋友,但解放区作家们意气风发和自信的神情却令他多少有些陌生:“我看见人怎样把艺术跟生活糅在一块儿,把文字和血汗调在一块儿,创造出一些美丽、健康而且有力量的作品,新中国的灵魂就从它们中间放射出光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