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8900000020

第20章 道家的宇宙观(3)

故日“无为之事”。《老子》书中对这点是发挥得异常多的。《老子》说:希言自然。(《二十三章》)

“希言”即“无言之教”,“希言”就可达到“自然”的境地。孔子说“予欲无言”,这便是“希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便是“自然”。可见《老子》的重要观念,都从《论语》而来。《老子》既从正面说明“不言”之益,如云“天之道……不言而善应”;“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又从反面说明“多言”之害,如云“多言数穷”;“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对于“言”与“行”都作否定的说明,贯彻它的“无为主义”的主张。《老子》由“无为”又讲到“无知”。因为知识是一切造作的源泉,也是一切虚伪欺诈的源泉,所以极力说明知识之害。它提出一个口号,是:绝学无忧。(《二十章》)

本来一个人没有知识,确实可以减去许多无谓的烦恼,正是所谓“知识为忧患之媒”。一个人如果像小孩那样,过浑浑噩噩的生活,既可以减少苦恼,又可以保持天真,这不是很值得赞赏的吗?无怪《老子》要提出“绝学无忧”这个口号。因为这样,所以《老子》极力赞美“无知”的好处,阐述“智多”的害处,譬如说: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三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十二章》)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十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六十五章》)智慧出,有大伪。(《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十九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七十一章》)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八十一章》)

从这些文句里面,可以看到不尊重“无知”的三层害处:一、在个人有“目盲耳聋”的危险;二、在国家有“贼国”的危险;三、在知识本身有“不博”且“病”的危险。如果在个人修养上,只“为腹不为目”;在国家治安上,只用“愚之”的方法;在知识修养上,只抱着“知不知”的态度,那就一切危险都没有了。《老子》处处赞美”无知”,但“无知”的思想,也见于《论语》。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这不是“知不知”的根据吗?我所以说《老子》一书,受《论语》启发的地方是很多的。

小孩子之所以可贵,就在他能够保持着原来的“无知”的态度,因此《老子》特别尊重小孩子的地位。譬如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圣人皆孩之”;“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是何等尊重小孩子的思想。小孩子没有受到知识的渲染,所以能够保持天真,如果知识渐渐地启发了,那作伪的本领也就渐渐地大了,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尊重呢?

人们在未受知识渲染的时候,常能保持着一种朴素的面目,这种朴素的面目,在《老子》看来,是很可贵的。《老子》的自然主义,就以这朴素一点为其核心。如云:“道常无名,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可见“无名之朴”,便是“道”的本质的要素。此外发挥“朴素”的地方还很多。如云:“见素抱朴。”“敦兮其若朴”,“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些都是他的“无为主义”的说明。

(三)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一书,都是发挥“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的,这句话颇难解释,但在《老子》书中,却是很重要的。《老子》处处发挥“无为”的精神,却亦可说处处发挥“无不为”的精神,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便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注解。“天何言哉”,是“无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便是“无不为”。《老子》以为自然界的法则,已经完全具备,没有一种事物不受它的支配。人也是自然界之一物,当然也逃不了这自然法则的支配。“道”便是自然法则本身,它是“无为”的,因为它是老早具备了的;但又是“无不为”的,因为一切事物乃至一切人类行为都须受它的支配。所以《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

这样说来,人类的一切努力,根本用不着了吗?主观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变更客观的法则吗?在《老子》看来,人类的一切努力,是用得着的。人类应当努力学问,使学问增加,学问增加了,便会明了自然界一切事物发展的法则;学问愈增加,便会对于自然界的法则愈明了,愈觉得自然界的法则不过是那么一回事,不过是原来布置好了的客观的存在物。所以《老子》的“无为”,不是要我们不去努力而是要我们去努力,愈努力,便对自然界法则的认识愈真切。可是主观的力量,只能达到认识客观的法则而止,要想变更客观的法则,却是不可能的。主观的力量,一天天地增加,便会觉得客观的法则一天天地减少。因为客观事物是各各以大于己的法则为法则,而自己也各自有其法则,知道了这一点,久而久之,便会觉得没有什么客观法则支配着似的,实际上却是无一处没有法则。所以《老子》说:(《四十八章》)

严几道对“日益”“日损”作这样的说明,他以为“日益者内籀之事也;日损者外籀之事也;其日益也,所以为其日损也”。这种说明,与我上面的解释,正有互相发明之处。《老子》的思想都是根据“无为而无不为”观点去说明的。所以表面上像消极,实际上却都是积极的。譬如说: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这类的思想在《老子》书中是表现得很充分的,这是道家用自然法支配人为法的地方。关于这点,下面尚当论及。

总之,论“无名”,论“无为”,论“无为而无不为”,都是《老子》一书的特色。与《庄子》相比较,可以看到后者不如前者体系的周密。

《庄子》谓:“物谓之而然。”意思是说物由“称谓”而起,即物由“名”而起,“无名”便无物了,“无名”便达到“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之“未始有物”的境地了。然则“无名”的思想在《庄子》书中已有其端,不过到《老子》始尽力发挥,完成一种无名主义的主张。其次论“无为”,《庄子》书中已有“无为无形”之语,但将“无为”形成独有的主张,尤其是形成一种政治的思想,这又是《老子》书中的特色。至于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书中虽力言之,《庄子》却根本不曾有这种思想。由以上三点,可证《老子》书出《庄子》后,因为思想的体系,总是后者比前者完备周密,这证之西洋哲学,也往往如此。

三、道家的辩证法

辩证法的思想是在任何思想里面都潜伏着的,因为客观的世界,原就是辩证法的发展。当然,反映到思想界也就多少含有辩证法的要素,儒家的思想也多少含有辩证法的要素,这在第一讲中已有论及。至于道家的思想,那是在中国哲学中所含辩证法的要素最多的。《庄子·齐物论》中所包含辩证法的思想便特别丰富,至于《老子》一书,可以说整部著作都是用辩证的方法写成的。现在分作几点来说明:

(一)道是动的不是静的

《庄子》书中有这么一句精警的话:

道行之而成。(《齐物论》)

这便是说从“行之”之中见道。这已经把“道是动的,不是静的”一点说明了。在《庄子·秋水》篇中有一段话,也是说明变动的道理的。便是: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后来到了《老子》一部书里面,更用力发挥这层意思,譬如说: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三十四章》)

这就是说“道”是动的,是无所不适的。左右上下,都是“道”在那里流动转变,正犹如水一般。希腊哲学开祖达雷士(rnlales)喜欢拿水说明宇宙间流动转变的现象,和《老子》的用意正相类。《老子》认“道”是整一的,又是永远发展的,所以郑重地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

所谓“独立不改”,是说明“道”的整一性;所谓“周行而不殆”,是说明“道”是动的、变的、转化的;不是静的、陈死的。惟其“周行不殆”,所以成其为“大”。“大”便由于它是流动转变的,所以又叫“逝”。

并不是一时的流动转变,而是永远的流动转变,所以又叫“远”。但何以会永远地流动转变呢?这就是“反”的作用。关于“反”的道理,下段说明。

《老子》说明自然界,用“反”作最后的总结,所以说: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二十五章》)

《庄子》书中除“道行之而成”一语,说明“道”是动的之外,还有一语也隐示道动之意,便是所谓“道未始有封”。又庄子也隐约以水喻“道”,便是所谓“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可是说来都不见真切,不如《老子》书中所主张之显明。可见《老子》一书是出于《庄子》之后的。

(二)动由于反

道既是动的,但为什么会动呢?这便是“反”的作用。《老子》有两句最重要的话,说道: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即是矛盾,即是否定。《老子》认自然界都是流动转变的,其所以流动转变,即由于矛盾,由于否定,否定复生否定,成为永远的否定,就成为“无”。《老子》说明自然界,归结到最后的“反”,也许便是这个意思。《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都在发挥“反”与“弱”的道理。换句话说,都在发挥否定方面的道理。像他所说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些话,都是着重“反”与“弱”的方面。《老子》根本认定宇宙是相对的,所以处处都从相对的道理立论。

譬如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这是很明显的例子。此外如强弱、得失、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多少、重轻、静躁、壮老、张歙、废兴、与夺、贵贱、损益、坚柔、成缺、生死、祸福、大细、有余不足之类,举不胜举,几乎没有一处不是讲的相对的道理。它从相对、对立的道理说明自然界,但它所特别看重的却是“反”与“弱”。因为“反”是推动“道”的,“弱”是运用“道”的,都是说明否定的作用的。刚才说过:永远的否定,便成为“无”,便是说自然界的本身,即是永远的否定。《老子》的“无”,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无”,便是永远的否定;狭义的“无”,便是否定的作用,便是负的方面的作用。譬如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

照上面所述的几点看来,如果没有“无”,没有否定作用,便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表示作用了。

从费希特到黑格尔都用正反合的方式说明辩证法。道家的辩证法也取着同样的方式,不过内容有不同。这是因为辩证法本身必然地要依照这方式而推演的。《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

“道”本身为本质的同一性,扬弃一切有和无的规定,消失一切即自和对自的关系,仅为绝对的否定性之自己关系之同一,是为“道生一”。

但所谓同一性,即伏着绝对的不等性,正是《庄子》所谓齐物者齐其不齐之意。在同一性之中,潜伏着一切差异、对立和矛盾,是故为“一生二”,矛盾为一切运动的主因,有矛盾(正、反)就有矛盾的统一(合),是故为“二生三”。一度统一,便发生一度的突变,万物便从这里面发生,是故为“三生万物”。万物的发生,都经过矛盾而达于统一,是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老子》的宇宙观是包含着辩证法的原理的。

像这样丰富的辩证法的思想,决不能产生于《庄子》以前,更不产生于《论语》以前。《庄子·齐物论》有一段很重要的议论。也是用辩证法说明万物之发生的,不过没有《老子》说得那样显明切实。文日: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老子》借“名”与“无名”说明“道”,《庄子》便借“言”与“不言”说明“道”,其用意是相同的。关于这点,下段详说。所谓“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便是说空间时间都是相对的。大小是说空间,长短是说时间。大之外有更大的,小之内有更小的,长与更长的比较,则长反觉短;短与更短的比较,则短反觉长。

如果用绝对的眼光去看世间,便“天地与我并牛,而万物与我为一”了。

没有什么长短大小之分了。不过《庄子》讨论宇宙发生的问题,总是着眼在概念,着眼在名言,不像《老子》由自然界归结到人事界。《庄子》所谓“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是说明宇宙的同一性;“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是说明宇宙的差异性。前者是《老子》“独立不改”的张本,后者是《老子》“周行不殆”的张本。《庄子》以为世间一切的差异、对立和矛盾,都起于言说,所谓“一与言为二”。既有了差异、对立和矛盾,便会随着宇宙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差异的得了融合,对立的得了调解,矛盾的得了统一,是谓“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继续发展,无有止极。不过庄、老的思想,都是排遣名言的。《庄子》说:“无适焉,因是已。”意思是说宇宙尽可依自然法流行,不用人间的名言去推动,所以主张“无适”而“因是”。《老子》说:“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意思是说“名”虽是不得已而使用的,但也不可以听其流衍,致发生许多是非纷扰,所以主张“知止”。这样看来,庄、老的辩证法,都是着重在遣“名”遣“言”。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的辩证法,完全是概念的。

不过《庄子》所发表的辩证法,更完全是概念的。这也许是因庄子正当名家诡辩极盛之时,庄子本人又与许多的名家相往来,故不觉完全走于概念一途。若《老子》的辩证法便丰富多了,表现法也不同了。还有,《老子》能见到道之动由于“反”,《庄子》只能见到道之动由于“言”,即由于分别,分别仅是“反”中之一含义。这些地方也足证《老子》后出于《庄子》。

同类推荐
  • 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斗争的有力思想武器(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斗争的有力思想武器(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用来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意欲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一股社会逆流。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讲话、指示等包含有大量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政治本质和理论实质的揭示,是我们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斗争的有力思想武器。本书作者在深刻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的基础上,以此为思想武器和方向指引,深刻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谬论,并从中总结出同这股逆流斗争需要掌握的具体方式方法。
  • 科学与无神论文集

    科学与无神论文集

    将无神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构建成型,是我们当前这个国家和这个时代的特殊需要,是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科学研究无禁区,唯真理是从。世界上究竟有鬼神还是无鬼神?我们至少不能误导青年学子。本书内容包括:对邪教的揭露和对人体特异功能的批评,宣扬科学精神;对“文化传教”的审视和“宗教渗透”的关切,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以宗教信仰自由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宗教问题的探讨。
  • 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

    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

    《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主要是从“此”的角度关注伽达默尔的理解问题。通过对“同时性”与“你”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认为,伽达默尔在关注理解问题之可能时采取了一个特有的视角——“空间性”视角,它显示的是一种现实性的要求。由这一视角,伽达默尔哲学中的理解问题之可能落实为境域融合,理解获得了自身的经验。
  • 走近孔子

    走近孔子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儒家学派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却也在有意或无意间造成了偏离,也变得僵化。当我们今人剥开它在外面固化的硬壳后,却可以发现其核心的东西——孔子的思想,其实是富有多么鲜活的务实精神与人性表达的意义。比如在孔子那里,礼仪的本质特征和终极目的,不是人性的泯灭而是弘扬;孔子也不讳言自己求富贵的愿望,以及孔子对“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勇武血性的颂扬,等等。本书就是一部力图将历史与当代接轨,立足于当下社会的现实和中西文化参照对比来解读和还原孔子思想的哲思随笔著作,作者以清新隽永而又饱含理性情感与思辨精神的文字,对承载孔子的儒学思想的《论语》等著作进行探赜发微,对其所蕴含着的人生价值、生活哲理、社会伦理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从一般道理进入智慧层面,赋予孔子思想崭新的价值观照,是一部能够直抵孔子内心的作品。翻开书的当下,你会被作者创造性的解读所吸引,在书中遇见孔子,走近孔子。
  • 王阳明心学智慧

    王阳明心学智慧

    王阳明做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其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阳明心学智慧源源相传,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黄宗羲、章太炎、梁启超、李宗吾等,他们叱咤风云,显耀一生,却都奉阳明心学为最根本的精神导师。
热门推荐
  • 超级豪婿

    超级豪婿

    无奈之下做了别人家的赘婿。没有尊严?被瞧不起?恰恰相反,他是豪婿。而且还是超级豪婿。
  • 我媳妇儿世界第一甜

    我媳妇儿世界第一甜

    【新文《大佬全家都是我的真爱粉》已发布】重生成一个八十年代的乡村小土妞该做什么?虐渣?“忙着成医神,虐渣只是生活的调剂品。”挣钱?“有钱不挣,是傻子。”谈个恋爱,结个婚?“这辈子只嫁给医学,不嫁给人。”陈欣满意地看着自己做好的问卷调查,正准备提交,就被系统制止了。系统把“不嫁给人”四个字标出来,质问道:厨房里正给你做宵夜的那个叫姜斐然的男人,不是人?陈欣:“哦,他刚刚改名了,叫医学,不信你去问他呀。”
  • 天涯第二刀

    天涯第二刀

    少年本名叫秦狄,狡猾猥琐好装逼,天才抬脚我就踩,高手伸腿就是踢,兄弟情怀照肝胆,绝色美人怀中依,我若扬言做第二,天下谁敢称第一!
  • 做个渣女不香嘛

    做个渣女不香嘛

    祁词染看了一晚剧本后穿成了和自己同名的女主了,还绑定一个系统,要完成任务才能回去!?任务途中顺便撩一下男孩纸,美滋滋~?具体内容了解标题[作者新人文笔不保证]简单来说,为苏而苏,为撩而撩(不站cp)[原创作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自读随录

    自读随录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主角,没有章节,只有随心所欲的发挥。
  • 古龙文集:火并萧十一郎(上)

    古龙文集:火并萧十一郎(上)

    《萧十一郎》问世三年后,因古龙不满意结局,又作《火并萧十一郎》以续之。全篇故事极尽离奇曲折之能事,但前后照应,环环相扣,皆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却绝不荒唐无稽,是一部“讴歌至情至性、鼓舞生命意志的超卓杰作,具有永恒的文学价值”。在《火并萧十一郎》中,萧十一郎再次出现在风四娘和沈璧君面前,但他却从不修边幅的落拓浪子,摇身一变,成了衣着华丽的富家公子。萧十一郎是不是还是从前那个萧十一郎?在敢爱敢恨的风四娘和为他舍弃一切的沈璧君之间,他究竟会作何选择?
  • 宠兽大赛(兽王系列)

    宠兽大赛(兽王系列)

    神鹰城初试牛刀的兰虎在二年级开学后迎来了七大洲八大新人类学校联合组织的宠兽大赛,只有排名各校前十名的学生才能参加,而本来不够参赛资格的兰虎却因为兽王的特殊身份而意外受到破格邀请,七大洲八大新人类学校强者云集,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兰虎不得不开始特殊强化训练,一个月的魔鬼式训练,终于使他掌握了校长传授的绝技,修为也突飞猛进,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大赛面纱层层揭开,为了夺得宠兽大赛的桂冠,八十位新人类顶尖高手各显神通,究竟谁能够勇闯三关,摘取无上的荣誉,年龄最小的兰虎能否如愿夺取“风之无形”神剑,隐藏在暗中的敌人到底是谁?
  • 冷情杀手的总裁老公

    冷情杀手的总裁老公

    “呜……呜……”小女孩站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中央,轻声抽泣着。眼看着一辆卡车就要撞上小女孩,一名中年妇女冲上前把她抱开了,把小女孩抱至安全的地方后,开口询问:“小妹妹,你怎么在这里哭啊?你知不知道这样多危险啊?你爸爸,妈妈呢!”现在的父母真不负责任,怎么能放一个小孩子到处乱跑呢!小女孩的小脸蛋上挂满了串串泪珠,惹人怜爱极了。“呜……呜……”小女孩一个劲的摇头哭泣,不记得了要怎么回答,她……
  • 黯殇魂

    黯殇魂

    黯然伤魂,这一世都无法挽回的心疼。本以为可以一生一世的佑护,却还是抵不过那地老天荒般的命途。他们从不信命,却终究被命运推到了各自的风口浪尖。一切本在最初就预兆着终章的故事,却依然有人奋不顾身的想要打破这个枷锁。那是铁血风云的战国乱世,是神州大地历史上最后一段接近“神”的世界。只是到头来,他始终还欠着她一句话。“对不起,我最终既负了天下,也没能佑护了你。”“本自浪迹天涯,何来牵挂?若只为了天下,如何为她?”
  • 韵出一池墨塘

    韵出一池墨塘

    这场无止境修行体会中感悟,感动中珍惜悄声滑下一滴泪,打湿薄纸,落在墨迹上韵出一池墨塘,映照着谁的回忆。——《咸鱼展了翅》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