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8900000022

第22章 道家的宇宙观(5)

以上说明了道家的自然主义和辩证法。我们可以看到庄、老有一种显著的共同的特征,便是“保真”。《庄子》的“真君”、“真宰”,《老子》的“无名之朴”,都是他们的宇宙观的神髓。他们想“以言遣言”,“以名遣名”,其目的都在于“保真”。毋怪《庄子·天下》篇称关尹、老聃之流为“博大真人”。(《老子》一书,当然是关尹、老聃之流的私淑者的作品)还有一点,也是庄、老共同的特征,便是“全生”。《庄子》的《养生主》一文,便完全是发挥“全生”的道理。所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所谓“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是关于“全生”最精辟的议论。《老子》则极力阐明“长生久视”之道。譬如说:“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又如说:“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些都是发挥“全生”的道理的。这样看来,庄、老的思想,一面着重“全生”,一面又着重“保真”。而“全生保真”,固原来是杨子的思想,可知庄、老是承杨子的思想一脉而来。又杨子“不以物累形”一点,也成为庄、老思想的主营。庄、老都是站在“无物”的立场,以说明他们的本体论的。《庄子》的“齐物”、“物化”,与夫所谓“审乎无瑕而不与物迁”,“胜物而不伤”;《老子》的“无欲”、“知止”,与夫所谓“去甚、去奢、去泰”,“祸莫大于不知足”,都是发挥“不以物累形”的思想。可见杨子的学说也成为道家哲学的渊源。

四、道家思想的社会背景及略评

本讲中的道家思想,乃以杨子、庄子及《老子》书为代表。杨子的产生年代及其事迹,颇难考定。根据《淮南·汜论训》里“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一段话,可证杨子在墨子之后,并且去庄子不远。庄子是战国时人,《老子》书是战国末年的作品,这样看来,关于道家思想的社会背景,便不难说明了。在封建制度日形动摇的时候,便有从农奴制挣扎出来的小农,而道家思想便是小农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战国的时候,商业资本得了高度的发展,于是从前为自足自给的生产,现在却变为为市场的生产了。从前为社会制度所限制不能自由出卖自己的土地,现在却可以破除种种限制而得自由出卖了。可是封建制度动摇的结果,不仅不能使小农解除痛苦,反因土地的兼并,生产的集中,以及各种的自由竞争,而使他们的痛苦加甚。在这种情形之下,反映到他们的思想,是不甘保守,也不敢进取。换句话说,对于封建制度的束缚,他们是想打破的,而对于新兴的社会潮流,却又不能接受。结果只有对自然的原始社会生活的憧憬和思慕。这正是小农社会心理之写真。道家思想正适合这种心理。我们从《老子》书中对儒家的仁义说,墨家的尚贤说之排斥,可以知道它不满意于封建制度;我们从《老子》书中对五色、五音、五味等等之排斥,对什伯之器与乎舟舆、甲兵等等之排斥,可以知道它亦不满意于新兴的社会潮流。我们从《老子》书中提倡“小国寡民”,提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提倡“为腹不为目”,可以知道它对原始社会生活之憧憬与思慕。这样看来,道家思想的产生,正有它的最显明的社会背景的。

商业资本的发展,遂使人们的欲望随而增高,因之社会上一切的恶德,如虚伪、欺诈、攘夺、盗窃等等,亦随而愈演愈烈。道家最有力的代表思想——《老子》,便是反对这一切的恶德最力的;因为反对这一切的恶德,遂反对这一切恶德所以产生的根源——文明。所以《老子》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十九章》)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

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而剥削的形式更加复杂,而原来的封建形式的剥削却并不曾减少,因此道家对旧文化——封建主义的文化、新文化——商业资本主义的文化,一概加以排斥,而主张“回到自然”。这是道家无名主义、无为主义之所由发生。

在封建统治日趋动摇,商业资本日形发展的瞬间,阶级斗争的现象,遂不免陷于极复杂极尖锐的程度。在乡村为农民对地主的斗争,在城市则为市民或商人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太史公自传上说:“春秋之中,弑君者三十六国,亡国者五十有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可想见当时斗争的激烈。下至战国,其斗争的激烈,更有加无已。于是反映到哲学思想中,遂主张流动转变,主张对立与融合,而有各种辩证法思想之产生。譬如《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些都是运用辩证法去观察自然和社会的。这样看来,道家的自然主义和辩证法正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象。

以下让我们对道家的宇宙观作一个简括的批评。

道家的自然主义和西洋古代的自然主义不同,因为西洋古代的自然主义是物活论的。又和卢梭(Rousseau)一流的自然主义不同,因为卢梭的自然主义是注重心理上生理上的自然发展的。又和西洋19世纪下半期的自然主义不同,因为西洋19世纪的自然主义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若道家的自然主义,乃是讲的原始的自然状态,所谓“奠之命而常自然”。《老子》说: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十六章》)

所谓“观复”,所谓“归其根”,所谓“复命”,都是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之意。道家不讲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是讲的信任自然,服从自然。这种自然主义的思想,正是小农社会生活的反映。小农社会的农民没有组织能力,没有战斗能力,于是反映到他们的思想中成为无为主义、不争主义,于是反映到他们对一切文明文化的排斥。

道家所谓“道”,所谓“无”,究竟是物质的呢,还是精神的呢?照前面的解释,它本是一个混沌的状态。庄、老自身已经声明这种状态是“未始有物”,是“无物之象”,当然不是物质的了。但是不是精神的呢?据庄、老的声明,它是“先天地而生”的,它是“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然则这个“道”是不能刺激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某种感觉的。不能刺激我们的感官的“道”,就成为“不可知”的“道”,这就走到观念论的营垒去了。“道”不依存于物质,而物质却反依存于“道”,依存于“无”,是则“道”与“无”就不得不成为精神的了。我以为这种推论,可决定道家思想所取的途径,可确定我们对道家研究的指针。

道家的辩证法是有可以相当注意的地方,因为它知道用辩证法观察自然界,观察人类社会,并观察人类的思维。它知道把宇宙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看作一件东西,这是道家哲学强过其他各派哲学之处。不过它不知道从实践去充实它的辩证法,以致它的思想仅余一个空壳,以致走上论理的游戏、玄学的捉弄一途,而成为二种观念论的辩证法。这是表示它的最大缺点的地方。

道家的认识论,也有一种光辉的贡献,因为它能见到主观与客观的统第5章名家之观念论的辩证法与形式论理我国春秋、战国之交,因社会混乱,国无宁日,战争频仍,此侵彼掠,纲纪败坏,秩序尽失;故一般忧时之士,或出而辅王理政,期廓清诸反对派以求统一;或游说诸侯偃兵,欲化干戈为玉帛;或自立学说,发挥其救世主张。因此,人才蔚起,思想繁兴,学术史上称为黄金时代,实有其由。考当时儒、墨、杨朱诸家,各出所论,皆足以振靡天下,其在学术上之价值,即此可见。所惜者公孙龙一派(公孙龙即称为“秉”者)的著述多散佚不存,流传世间的仅《公孙龙子》及《庄子·天下》篇所记的少许学说而已。但只在这残余材料中,已能给我们以至浓厚的兴趣,盖被称为“辩者”的惠施、公孙龙一派的思想,确有其独到的地方。

惠施、公孙龙,汉代学者称为“名家”,战国时大都称为“辩者”。我想他们所以有“名家”的称号,是因为他们对于名学有一种特殊的贡献,好像西洋的齐诺(zeno)、黑格尔(Hegel)被称为辩证法家一样。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讲名学才叫名家,如果这样,那就世界上不知有许多的名家了。

名家思想注重抽象的概念,以概念为蒙蔽民众的麻醉妙品。盖当时社会,一般民众在现实世界上得不到物质的满足和安慰,必然地要在抽象上着眼,名家因欲以空洞的概念去锁住民众每个的心灵,故注重静的世界观和定于一尊的思想。这本是一般御用学者共同的目标。孔子主正名,苏格拉底(socrates)主知德一致,正是显例。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想用概念的“名”去牢笼民众的思想,系住民众的心灵,牵制民众的行动的。名家如惠施、公孙龙辈也仍然是这样。把概念的能动性故意夸大,把概念和事实分离,专在观念上维持其思想体系,专为他们的观念上的“一”辩护。他们只有观念论辩证法的思想和形式论理的思想,因此他们始终在观念范围内兜圈子,不敢越出雷池一步。

第5讲

名家之观念论的辩证法与形式论理

我国春秋、战国之交,因社会混乱,国无宁日,战争频仍,此侵彼掠,纲纪败坏,秩序尽失;故一般忧时之士,或出而辅王理政,期廓清诸反对派以求统一;或游说诸侯偃兵,欲化干戈为玉帛;或自立学说,发挥其救世主张。因此,人才蔚起,思想繁兴,学术史上称为黄金时代,实有其由。考当时儒、墨、杨朱诸家,各出所论,皆足以振靡天下,其在学术上之价值,即此可见。所惜者公孙龙一派(公孙龙即称为“秉”者)的著述多散佚不存,流传世间的仅《公孙龙子》及《庄子·天下》篇所记的少许学说而已。但只在这残余材料中,已能给我们以至浓厚的兴趣,盖被称为“辩者”的惠施、公孙龙一派的思想,确有其独到的地方。

惠施、公孙龙,汉代学者称为“名家”,战国时大都称为“辩者”。我想他们所以有“名家”的称号,是因为他们对于名学有一种特殊的贡献,好像西洋的齐诺(zeno)、黑格尔(Hegel)被称为辩证法家一样。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讲名学才叫名家,如果这样,那就世界上不知有许多的名家了。

名家思想注重抽象的概念,以概念为蒙蔽民众的麻醉妙品。盖当时社会,一般民众在现实世界上得不到物质的满足和安慰,必然地要在抽象上着眼,名家因欲以空洞的概念去锁住民众每个的心灵,故注重静的世界观和定于一尊的思想。这本是一般御用学者共同的目标。孔子主正名,苏格拉底(socrates)主知德一致,正是显例。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想用概念的“名”去牢笼民众的思想,系住民众的心灵,牵制民众的行动的。名家如惠施、公孙龙辈也仍然是这样。把概念的能动性故意夸大,把概念和事实分离,专在观念上维持其思想体系,专为他们的观念上的“一”辩护。他们只有观念论辩证法的思想和形式论理的思想,因此他们始终在观念范围内兜圈子,不敢越出雷池一步。

一、名家和别墨的不同

有些学者主张名家出自墨家。这是由于晋鲁胜所著的《墨辩注序》中有“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以正别名显于世”的话。迨及于清之张惠言,亦沿此说。他的《墨子经·说解后》云:

观墨子之书《经说·大小取》,尽同异坚白之术;盖纵横、名、法家,惠施、公孙、申、韩之属者出焉。

名出于墨之说,似成一种定论。陈兰甫《东塾读书记》尤以《墨子·小取》篇“乘白马”、“盗人”诸说和公孙龙相似,认为是名出于墨的证明。胡适之先生更坚信这种主张,以名家为新墨学,名日“别墨”,并举四个理由证明《墨经》为惠施、公孙龙等所作。梁任公先生虽不主张施、龙一辈作《墨经》,但也认名家一派确出自墨门。(详见《读墨经余记》、《墨子学案》)名出于墨之说,似更成为不摇之论。

可是我们若加以深察,便不敢赞同此说。墨家和名家原有几种根本不同的主张,根本主张既不同,便一切都不同了。让我们先考察有哪几种根本不同之点:

第一、墨家富有实践的精神,名家只是作抽象的研究在第三讲中我们已把墨家实践的精神详细讲过,譬如《庄子·天下》

篇述及墨子的话,有“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之语,又有一段重要文字,述及墨家的实践精神,如所谓“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跋,胫无毛,相进而已矣”。我们从这些文句中,就可以晓得墨家是具有怎样一种精神的。墨者是如何的顾及实际,在苦难中发挥其能力,贯彻其主张的。我们可以说,墨家是手脑并用的劳动者,不像一般士大夫之文绉绉的只空谈文章济世。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其思想的体系,在实践上体现其根本的主张;他们的精神是苦干,是实践。他们反对一切装饰主义,更反对身份主义。

同类推荐
  •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本书汇集了自荷马以来西方的经典文学、哲学、历史作品中对男人品性和形象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男人之道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读者看到了骑士时代的男子、绅士时代的男子、智慧的男子、家庭中的男子、从政的男子、高尚的男子、美国男子以及后现代的男子,看到他们的勇气、信心、智慧、浪漫、困惑。书中所选,既有对男人品性的哲学和道德思辨,自亚里斯多德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剖析男性美德的细微之处;也有对男人角色的有力辩护,自古罗马的卡托到戴高乐以至肯尼迪,先贤之训诫名言,值得深思;更有对男子形象与模式的生动描摹,自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到中世纪的浪漫骑士,无不是经典男人气质的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
  •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是罗智先生时隔三年推出的最新心学研究著作,这既是他对多年潜心研习心学的全面总结,也是他对心学研究作品创作的一次创新。这是国内第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罗智先生把阳明心学和王阳明的一生融合在了一起,传记+心学的解析,使得全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都较高。罗智先生总结了以往作品的成功经验,采用全新的形式创作本书,全书内容轻松易读、见解独到,囊括了《传习录》的全书精华,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艺性,都较以往更上一层,是难得的阳明心学上佳之作。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中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中卷)

    本书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这套丛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 逻辑学原来这么有趣

    逻辑学原来这么有趣

    这是一本让你时刻保持大脑清醒的逻辑入门书,适合每一位普通读者。书中以小故事为线索,从概念、命题、规律、推理、论证、判断等方面讲述逻辑的基础知识,所涉及的故事,许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们或诙谐或滑稽或幽默,揭示出逻辑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让你在轻松愉快中了解逻辑的真实本质,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启发我们像哲学家一样,去解决常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本卷分别评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布洛赫、葛兰西等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阐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与不足,并就其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误读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对于把握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反观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就与缺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由此,本选题不仅揭示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反思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而且透视了经典的资本主义、组织化的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这不仅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启示。
热门推荐
  • 日本为什么与众不同

    日本为什么与众不同

    中国人看日本,往往会陷入两个误区,一个是文化误区,认为中日同为东亚文化,同文同种,应该“团结一家亲”;另一个是历史误区,主要是侵略战争的历史,它使中国人对日本人的看法增添了仇恨的成分。那么,中国人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日本,他们的什么地方与众不同,他们如何看自己,如何看世界,如何看中国?本书作者通过16年在日本学习、工作的亲身经历,在对日本近距离观察的基础上,对大家都关心的这些问题进行考察,试图还原一个真实客观的日本。
  • 青春思绪

    青春思绪

    《最适合青少年的哲理美文:青春思绪》所选文章打破了纯文学界限,不仅精选了中外著名作家的有关名篇,也精选了哲学家、成功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科学家等著名人士的哲理美文,这些文章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人生体验,那闪光的语言,精辟睿智,鞭辟入里,简直是句句经典,字字珠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启迪性。
  • 知知与终生

    知知与终生

    2050年,上大学的沈知知的母亲去世,不久,一个叫终生的男子带着母亲的信物找到她,并说受她母亲嘱托带她去安全的地方。起初,沈知知只当他是神经病,直到另一拨身份不明的人的出现,让她的安全受到了威胁,她才发现自己卷入了巨大的迷雾中。原本的生活被颠覆,甚至连父母也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那么,她到底是谁?随着一系列的危险不断发生,她开始逐渐接触到真相。她和他在重重危险与陷阱中从陌生到熟悉,从相斥到相吸,一路携手战斗。然而,就在沈知知以为一切都将结束时,却迎来致命一击,原来,她自己就是真相。
  • 余生的时光只有你

    余生的时光只有你

    一场车祸,导致两个人的人生截然来了个大转变。他变成了安家独子,学霸家世双加身。她变成了顾家小妹,学渣并带穷光蛋。“安尹忧,如果有一天,我们身份换回来了,你还会像现在这样爱我吗?”“会,只要你还叫余生,我就会一直爱你。”两个人的感情,在一个又一个的阴谋漩涡里,又该何去何从?顾你余生,安然无忧。本文纯属虚构的甜虐文,不喜勿喷。
  • 顾先生你的小可爱已送达

    顾先生你的小可爱已送达

    郁梓柒和暗恋的男神结婚了?顾浩初只是宠个妻而已。(女主不傻白甜,男主不霸道总裁,只是稀松平常的小事,架空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倾国色:凤临天下

    倾国色:凤临天下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白领丽人,一朝被杀,醒来竟是宰相之嫡长女,母亲不疼,祖母不爱,姐妹挤压,唯一的就是有个萌娃护着她,众人笑她傻女丑天下,她驱毒养颜,最后颜倾天下!众人笑她穷酸,她制药裁衣做美发,财源滚滚富天下!她守着傻王,闯关入阵都不怕,前有战王为她扫天下,后有萌娃为她看着家,旁有神医为她解毒破罗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小儿初生护养门

    小儿初生护养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尘夏未了

    尘夏未了

    她的人生观里,“既然他们都说我是扫把星,那我就活成扫把星的模样,谁招惹我就该谁倒霉。”而他却觉得,“从我16岁认识沈夏开始,我便觉得,我的世界只剩下,盼沈夏,望沈夏,等沈夏,而不管时间过了多久,我的妻也只有沈夏。”这也许就是爱情吧,冷漠无情的她,却有一个此生不弃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