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8900000050

第50章 体用一源论(7)

船山给予东原最大的影响,是他的“动”的观点。船山的哲学完全站在“体用一源”的立场上,他特别着重宇宙问一切变动的现象,这不能说不是船山思想的一种特色。他认为:“乾坤有体则必生用,用而还成其体。”由体生用,由用产生新体,新体更生新用,这种体用相生的关系,正是说明一切现象变动的道理。他把这种进化不已的现象,称之为“日新之化”。譬如江河的水,就表面看来,现在的水好像和往昔的水一样,灯烛的光,就表面看来,昨天的光好像和今天的光无别,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现在的水绝不是往昔的水,昨天的光也不同于今天的光。不但近而易知的水火是如此,就是远而难察的日月,也未尝不如此。不过因为距离太远,不易察觉而已。现在的日月,既不是往古的日月,也不是未来的日月。身外的一切现象,固然是时刻不停地变动着,但是就我们本身来看,又何尝不是时刻不停地变动着。我们的爪,我们的发,是时刻不停地在那里生长着新爪新发出来,以代替那些消退了的旧爪旧发,这是人人所容易觉察的。但是我们的肌肉,又何尝不是同样地在生长着新的肌肉出来,以代替那消退了的旧的肌肉,不过我们不易觉察罢了。我们不能因为不易觉察,就认为没有新陈代谢的变动的作用。因此我们知道,少壮的肌肉,绝不是初生的肌肉;衰老的肌肉,也绝非少壮的肌肉。这就是船山所主张的“日新之化”。船山对于这种变化不息日新不已的关系,曾经说过一句极有价值的话,便是:“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注》)在象的本身里面,发生一种与之相对立而相反的作用,因而至于相仇,相仇之后,便达到“和而解”的地步,结果产生新象。不用说,在新象的本身当中,又有一种与之相对立而相反的作用,随之而生。这正是说明由体生用,由用产生新体,新体更生新用的关系。船山的思想,是从体用一源的观点出发,他在说明体和用的关系的时候,也正是处处在说明变动的关系,这是船山思想所以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船山的“动”的观点,对于东原的思想,发生极大的作用。东原全部思想,最看重一个“生”字,他认为宇宙问一切的现象,都可以归结到“生”。他说:

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者化之流。(《原善(上)》)“生生”和“生生而条理”,虽然是表现两种不同的作用,但它们同样地是一种“化”的关系,同样地是一种变动的现象,不过“生生”表现出“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表现出“化之流”而已。“生生”和“条理”,仅仅是一种“原”与“流”的分别,所以“生生”和“条理”这两种现象,是同时存在而不能分开的。假使说只有“生生”而没有“条理”,那就等于说有源而无流;假使说只有“条理”而没有“生生”,那就是一条无源之水了。所以东原认为“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同时又说明:“失条理而能生生者,未之有也。”东原把“生生”和“条理”间的联系,看得何等明白!他更补充地说:

生生之呈其条理,显诸仁也;惟条理是以生生,藏诸用也。(《原善(上)》)

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明东原和船山两人在思想上的关系。东原所谓“生生”,就是船山之所谓“用”;东原所谓“条理”,就是船山之所谓由“用”而生的“新体”;东原所说的“生生之呈其条理”,就是船山的由“用”发生“新体”的关系;东原所说的“惟条理是以生生”,就是船山的由“新体”更生“新用”的作用。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很正确地推定东原的“生的哲学”是从船山的“动的哲学”而来的。东原和船山对于“息”之一字的解释,微有不同,我们也不妨在这里顺便说明。船山在说明动和静的时候,认为“息”是“废然之静”,是“不动”。东原则把“息”和“生”对立,视“息”为“生”的另一种作用。所以他认为“生则有息,息则有生”。“生者动而时出,息者静而自正”。“显也者,化之生于是乎见;藏也者,化之息于是乎见”。“生者,至动而条理也;息者,至静而用神也”。所以他要我们从“卉木之枝叶华实”以“观夫生”;从“果实之白,全其生之性”以“观夫息”。船山尚对于所谓“废然之静”,或不动的“息”,加以攻击,以说明“不动”的现象不能存在,若东原便连“不动”的观念都消去了。所以他把“息”和“生”对立,而认为“息”是“化之息”了。东原所谓“息”,相当于船山之所谓“静”;东原所谓“化之息”,相当于船山所谓“动之静”。船山言静,东原言息,正是一样的看法。他们处处说明变动的关系,足见清代哲学另是一个轮廓。

东原的思想,受颜习斋的影响,亦复很大。我们为说明颜、戴两氏思想上的关系起见,先把习斋的思想,作一个较详细的介绍。

习斋的思想,最看重“事物”两个字。戴望在《颜元传》上说:先生之学,以事物为归,而生平未尝以空言立教。

“以事物为归”,不“以空言立教”,这两句话把习斋思想的全部面目,完全显露出来。戴望在《颜元传》上引用习斋自己的话,说道:

必有事焉,学之要也。心有事则存,身有事则修,家之齐,国之治,皆有事也,无事,则道与治俱废。故正德、利用、厚生,日事,不见诸事,非德非用非生也。德、行、艺,日物,不徵诸物,非德非行非艺也。

正德、利用、厚生,都叫做事,只有在实事里面,才可以看出德之正、用之利、生之厚的关系出来;如果离开了事,根本就没有所谓正德、利用、厚生了。德、行、艺都叫做物,只有在实物当中,才可以看出关于德、行、艺的不同处来;如果离开了物,也就失去了德、行、艺的根据了。总之,离开了事物,便一切俱废,不但是治废,同时道亦废。这样看来,大而言之,治国、齐家,小而言之,修身、存心,无一不以事物为基础。所以说“学之要”,“必有事”。习斋在《存学编》里面说道:见理已明,而不能处事者多矣。有宋诸先生,便谓还是见理不明,只教人明理。孔子则只教人习事。迨见理于事,则已彻上彻下矣。此孔子之学与程、朱之学所由分也。

习事和明理,虽可分而为二,但在“事”当中,实包含着“理”。当我们处理一件事体的时候,我们必定要先研究这件事体发生的种种原因,认明这件事体的重心所在,然后决定应付的步骤,并推测应付后的影响。

这些经过,都属于明理。所以必须一个习于事的人,才能够做到明于理的地步。但是一个所谓明理的人,就未必能够处事。譬如说,一个学习游泳的人,他不到水里实地练习,只在陆地上学习了许多关于游泳的方法,自以为知道游泳了,这样的人,未有不遭灭顶之患的。习事和明理的关系,正是如此。习事好比是游泳,明理好比是知道游泳的方法,离开了事要想明理的人,与那些离开了水来学习游泳的人,是同样的错误。所以不习事而要想明理的人,才真是“见理不明”的。只有见理于事的人,才能够彻上彻下地看清前因后果的关系。我们只要看习斋对于王法乾的一件事体的批评,就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异常的正确。在李塔、王源所撰的习斋的年谱里面,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载:

王法乾为定州,过割地亩,于已名下,书状不如式,气象郁郁然。先生日:“为主静空谈之学,久必至厌事,厌事必至废事,遇事即茫然,贤豪不免,况常人乎!予尝言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不其信夫?”

我们看了这一段记载以后,可以知道习斋的“见理于事”的主张,不是一句空话,是从实际生活里面体验出来的。“见理于事”这四个字,是习斋全部思想一个标志。习斋本身既然是处处以“事物为归”,当然他不能不强烈地反对宋人的“空谈立教”。关于习斋对宋儒的反对,我们可以从几方面来观察。

第一、反对读书

宋儒颇看重读书,习斋对此,力加攻击,著有《存学》一编,其动机即对此而发。他在与陆道威书的上面说道:

著《存学编》,申明尧、舜、周、孔三事、六行、六府、六德、六艺之道。明道不在章句,学不在诵读,期如孔门博文约礼,实学实习,实用之天下。

“道不在章句,学不在诵读”这两句话,是习斋反对读书最有力的口号。“实学实习,实用之天下”这句话,却又是习斋建树自己主张的一种明白的宣言。他为什么要反对读书呢?他自己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意见。他说:

譬之于医,黄帝《素问》、《金匮》、《玉函》,所以明医理也;而疗疾救世,则必诊脉制药,针灸摩砭为之力也。今有妄人者,止务览医书千百卷,熟读详说,以为予国手矣;视诊脉制药,针灸摩砭,以为术家之粗,不足学也。一人倡之,举世效之,岐黄盈天下,而天下之人病相枕,死相接也。可谓明医乎?(《学辩一》)博览医书,熟读详说,是指诵读方面而言。诊脉制药,针灸摩砭,是指实学实习方面而言。如果一个医生只在熟读医书一方面下工夫,对于诊脉、制药、针灸、摩砭等等方法的实习反而忽略了,他还能认清病状,明了病因,恰到好处地替人家治病吗?结果恐怕不是手足无措,就要胆大妄为。他接下去说:

愚以为从事方脉药饵针灸摩砭,疗疾救世者,所以为医也;读书取以明此也。若读尽医书,而鄙视方脉药饵针灸摩砭,不惟非岐黄,若非医也,尚不如习一科、验一方者之为医也。

所谓医,乃是指对于那些方脉药饵、针灸摩砭的“从事”而言。假使说一个学医的人,不“从事”于方脉药饵针灸摩砭等医治的方法,他还配称为一个医生吗?所以习斋认为“读尽医书,而鄙视方脉药饵针灸摩砭”的假医生,反不如“习一科、验一方”确能替人治病的真医生。我们从他所举的这个例子上面,可以看出他所以反对读书的态度。无怪他要说:

读尽天下书,而不习行六府、六艺,文人也,非儒也,尚不如行一节、精一艺者之为儒也。(《学辩一》)

然则习斋是主张不读书的么?我们知道他并非如此。我们只要看继承习斋思想的李塔,就可以明了。李塔不但是读书,而且是一个好读书的人,他读书几乎有万卷之多。岂有一个老师主张不读书,而他最得意的弟子,反读书有万卷之多的道理?在冯辰、刘调赞所撰的李塔的年谱里面,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载:

先生(指李爆)尝言,吾少年读书,强记四五过始成诵,比时同学者多如此。而予迤后,阅书几万卷者,好故也。故学在好,不在质高。

我们看了这一段话以后,可以知道习斋并不是一个主张不读书的人。

他所以反对读书,是指那些“专以读书为博学”,却离开了实事实物的人。

所以他说:

周公之法,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岂可不读书?但古人是读之以为学。如读琴谱以学琴,读礼经以学礼,博学之,是学六行、六府、六德、六艺之事也。专以多读书为博学,是第一义已误,又何暇计问思辨行也。(《学辩二》)

习斋并不是主张不读书,而是主张读书应有一个态度。他的读书的态度,是“读之以为学”。“读书”和“学”通常人看作两件事体,把“读书”和“学”分离。因此学是学,读书是读书。如学琴的人只是读琴谱,并不是学琴;学礼的人只是读礼经,并不是学礼。这是因为他们不知读书的态度。读书应有一个态度,便是读书的时候,应自己发问,何故读书?

或读书之后,所学何事?如果这样,便立时可以觉悟到应具的态度。态度是表明对实事实物认识到若何的程度,如果只是读死书,与实事实物不发生关系,就根本不能表示态度出来。宋儒做学问的方法便是这样,所以他说:

宋儒如得一路程本,观一处,又观一处,自喜以为通天下路程,人人亦以晓路称之,其实一步未行。一处未到,周行榛芜矣。(《年谱》)

习斋因此特别提出“习行”两个字来,以矫正读书。他曾经教导他的学生李塔,注意到三减,便是:

减冗琐以省精力;减读作以专习行;减学业以却杂乱。(《年谱》)“减读作以专习行”,就是习斋矫正宋人专以读书为博学的一种方法。

他把“习行”的关系,看得非常的重要。他说:

孔子……只教人习事,迨见理于事,则已彻上彻下矣。(《存学编》)

何不举古人三事三物之经世者,使人习行哉?后儒之口笔,见之非,无用;见之是,亦无用。(《年谱》)

又说:

孔门为学而讲,后人以讲为学,千里矣。(《年谱》)这样看来,习斋反对读书,是反对读死书,反对读书不以为学,反对“以讲为学”,反对学不求致用,这就是习斋所以反对读书而主张习行的缘故。

同类推荐
  • 马克思:思想传记

    马克思:思想传记

    本书由伊林·费彻尔所著,本书是德国马克思学研究专家伊林费彻尔的著作,费彻尔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对马克思的思想观点进行了考证,回顾了整个马克思思想发展进步的历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第五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第五卷)

    本书为2013年第4季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文库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之一种。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角度对毛泽东哲学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论述了毛泽东是怎样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作者力图历史地、客观地分析毛泽东在这些问题上的成功和失误,提出自己的看法。
  •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三个人都被卷进了一个毁灭性的激情旋涡中,过早地终结于可怕的精神错乱、致命的感官迷醉以及疯狂或自杀中。他们与时代毫无联系,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如流星般闪耀着短短的光芒迅疾地冲迸了他们的使命的暗夜。他们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几乎从不接触现实世界。某种超乎人性的东西作用于他们内心,这种力量超越了他们自身的力量。他们感觉到自己完全陷入了它的控制中:他们不是听命于自己的意志,而是变成了依附奴隶,成为一种更高之力——魔鬼之力下的中魔之人。
  •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该书内容涉及广泛,但终不离文化之根本,除突显众所关心之话题,更望能唤起读者对文化教育之重视。南先生不仅讲述了从远古夏商周至清代,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教育、生活以及与政治、经济交互影响所产生的演变,叙述清晰扼要,发人深省,并着重讲述了民国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还应“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等邀请,表达了他对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关切和思考。他认为教育是人性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在于认知人性,在于改变气质,从事教育就是要把人性教好,同时,他又认为学校教育不能改变一个人,持教育无用论。
  •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被公认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也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热门推荐
  • 秘密圣地系列2:生命之书

    秘密圣地系列2:生命之书

    英国《卫报》热推系列小说。女孩莉齐继承了英格兰偏远乡下的一处小别墅,那里的花园中藏着神奇的传送门。这一次她被传送到路易斯安那的沼泽地里,随后又被不明男子和孩子一路追踪到了“柏树大宅”。这座大宅同样隐藏着无数的谜团:谁是“幽灵女孩”卡洛琳·戴,她跟莉齐的过往有着何种关联?传说中的飓风为什么迟迟未到?帕特森先生(大宅中的工人)为什么总是毫无预兆的出现?还有那个最关键的问题:如何找到遗失在沼泽中的传送门,踏上回家之路?所有的谜团解开后,莉齐却发现这一切都跟她在伽尸国的遭遇(见本系列一)相关,由此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之中……
  • 穿越寻侠记

    穿越寻侠记

    未来时空,第一宇宙的绝顶高手白胜、钱青健等人终于发现,只有真正的仁侠才能将河洛神功练至宇宙之上的境界。而他们这几个被称为大侠的天之骄子却始终差了那么一点。所以他们决定寻找一个真正的仁侠来实现这个理想。他们联手神圣和宇宙中顶尖的科学家,共同制作了一个寻侠系统,并千挑万选了一个最具侠义潜质的志愿者,搞了一次定向的穿越,计划穿到大唐……
  • 阴影王座

    阴影王座

    这是一个热爱研究的年轻人在阴影巫师的歧路上越走越远的故事!是我研究了世界,还是世界研究了我?——慕岩-----------------------------------------------------书友交流群:850697850
  • 穿越之农家有小女

    穿越之农家有小女

    新书之《快穿之猫主子救命》已经上架,内投已过,马上该状态,放心入坑,不会太监!新书《农门恶小姑逆袭记》已上传,孙葫芦原本臭名昭著,恶名远扬直到她遇到十年后的孙葫芦做美食,虐渣男,斗莲花上山减肥还捡了个地主家的小相公林冉冉在高强度的熬夜游戏中猝死了,临死的那一刻,她还没忘放最后一下大招。当她再醒来的时候,她已经成为异时空的古代小山村里的一名小村姑了。作为一名穿越者,你以为一定要经商,发财,从政,名动天下?在林冉冉这里,统统不存在的,她的穿越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嫁给隔壁猎户,天天吃肉,当个吃货,安然度日。
  • 一路繁华盛

    一路繁华盛

    这是一个狗血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化茧成蝶的励志故事。虽然狗血,但情真意切,虽然励志,但也有酸甜苦辣。正元在秦冉的攻势下抱头鼠窜,心中暗恋的学长却一步一步走出她的世界,好友聚散离合,家庭突遭变故。十年后,一句“你还好吗?”让这个走过半生的女孩泣不成声。“我很好,就是很想你。”一路繁花相送,心中始存美好。原谅作者文案无能,以后想到更好的会再改进,感谢大家的支持!
  • 当我进入了游戏世界

    当我进入了游戏世界

    从“天”而降的车祸将我撞入了异世界里。啊咧,这里可比地球有趣多了,只是为什么,越看就越觉得这里像是游戏世界呢。
  • 中外帝王未解之谜

    中外帝王未解之谜

    帝王们的性情、脾气、性格、才华、手腕也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有明君、暴君、昏君、庸君……他们的兴趣、爱好更是五花八门、光怪陆离,有喜欢做和尚的君主,有喜欢当木匠的皇帝,有喜欢吟诗作赋的皇帝,有喜欢书法绘画的皇帝,当然也有以杀人、折磨人为乐的帝王……他们之中有可恨、可耻之人,也有可爱、可怜之人,当然他们也是神秘不可莫测之人。
  • 眸若寒星心若月

    眸若寒星心若月

    景朝文帝十一年。神捕南天远为追查盗窃库银的江南五虎而身负重伤,其女南若月代父下江南追杀五虎。原本以为此行势单力薄,没有想到,竟然在路上巧遇了千里投军却被父亲遣回的林寒星。林寒星隐瞒身份,和南若月机缘巧合而一路前行,途中合力破获了多起离奇案件,两人惺惺相惜……正当南若月芳心暗许,想要将自己南下的实情和盘托出时,却发现,原来林寒星的身世竟然暗藏玄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冷青

    冷青

    我读所有的名著,都是为了不去想你,而看你一个人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的想去找你,你的冷漠,我的多情,可以写一篇题材多好的作品,这就叫《冷青》吧,在我幻想的世界中,去创造那不存在的历程。
  • 一箭断道

    一箭断道

    那一日,她立在血泊之中,身侧尽皆为残肢断臂,笑的猖狂!“于我来说,一人,一弓,一犬,一笛,便为世间一切!”她笑的猖狂,裙装被血染的红艳,眼角却落下一滴青泪。于她,世间再无红尘!……新文求支持修仙女强文不小白成长型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