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1300000025

第25章 理解技术进步(2)

难道较高的人均智力水平很重要吗?这种观点是成问题的。显然,如果IPDS在过去很重要,它也没有完全阻止具有非凡创造力和智力水平的个体的出现。营养不良的影响主要集中于较低的社会阶层——奴隶、农民和体力劳动者。如果技术变革,尤其是新装置在日常事务中的使用,要求管理层和员工齐心协力,那么一个更具适应能力和更高智力水平的劳动力队伍很可能有助于决定企业的成果。技术进步在这一点上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在农业、矿业和船业中,进步大多将受益于一个较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在现代工厂和快餐连锁之类的大规模生产的服务业,纪律、服从以及接受那些让头脑麻木不仁的常规的意愿可能更为重要。正如赖特(wdt,1987,p.320)于近期所评论的,创建那些由天才发明、白痴使用的技术系统是有可能的。在更遥远的过去,即在大规模生产和使用通用零部件的时代以前,这样的系统似乎是行不通的。在农夫和工匠的时代,要求拥有任何技术的现场操作员都要心灵手巧和具有一定的才智。

承担风险的意愿

风险偏好结构也影响一个社会产生创新型个体的能力。发明和创新差不多总是涉及某种承担风险的意愿。改变一个已知的和可靠的生产方式,即便是以边缘性的方式改变,也涉及某种程度的冒险。在过去,当社会安全网不完善或者不存在的时候,在一项涉及新技术的商业事业中失败的风险比今天要大得多。在农业中,用新技术或者新作物做实验,很可能承担真正挨饿的危险。而且,即使是在成功的情况下,发明所获得的收益也仅限于进行大规模生产之前的时期。19世纪和20世纪的发明家,例如乔治·威斯汀豪斯、查尔斯·霍尔,以及艾德温·兰德(Edwin Land),立足于大规模生产建立了企业帝国,把杰出的发明转变成个人财富。像他们这样的职业对于中世纪和现代早期的发明者是完全没有的。显然,在相对较小的预期收益和发明者的退路较不稳定的情况下,发明和革新在过去比近期的岁月所冒的风险更大。

经济学家相信,大多数个体都是厌恶风险的,但是很少有人了解风险厌恶程度的决定因素。有些决定承担风险的意愿的因素是在经济层面上所决定的,例如,使多样化成为可能的制度的存在。潜藏在承担风险意愿之下的是效用函数的形状(曲率),后者部分地在个人层面所决定。在这里,家庭结构可能很重要。在其他事项相同的情况下,大型家庭的首脑比核心家庭的首脑更谨慎小心,因为前者要为更多人负责。王朝式家族企业的所有者视企业胜过自己的生命,把自己视为企业的看守人,因此他们有可能比存续期更短的企业的管理者更加小心谨慎。另一个可能的因素是收入分配中的变化,因为其社会地位受到威胁的个体更愿意冒险(Brennet,1983)。在这里,多样化(大型事业单位使之成为可能)的机会可能很重要。然而,只要不存在关于风险厌恶决定因素的优秀理论,我们除了推测以外几乎束手无策。

承担风险的意愿只不过是使革新与不确定性发生关系的一个因素。在令人感兴趣的一节中,熊彼特(schumpete1950,p.74)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原理,这一原理成为在不确定情况下革新活动的基础。如果个体一贯高估了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其行为就可能表现为喜好风险,而且相对于个体正确评估其成功机会的情况,社会有可能享有更多的技术变革。这样一种乐观的偏向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那种倾向于生产不足的技术变革的固有偏向(因而社会收益典型地超过私人收益)。为数众多的重要的发明者死于穷困潦倒,这预示着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发明所给予的私人报酬在事后看来是较低的,但也预示着由于发明者高估了私人报酬,所以这种努力无论如何总是付出了(Nye,1991)。

地理环境

一旦我们超越个体创造力的层面、开始分析技术变革中的某些社会因素时,事情就变得相当复杂。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物质和文化环境对总的技术创造力的影响是一件极富争议的事情,部分原因在于因果关系概念始终没有彻底弄清楚。如果一朵花生长在花园里,难道我们就能够在任何一个简单的单一因果关系框架内“解释”该植物的生存状态吗?有利的环境包括阳光、水分、土壤的化学性质,以及没有有害物、冰雹和儿童破坏性的行为。可是,该植物之所以生存的真实“原因”是播种该植物的园丁。没有什么环境因素是严格必要的,或者是充分的,这些因素在直接的意义上是随意的,并不构成因果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就像聚焦装置,对已经存在的创造性潜力加以指导和引导。所有这些都引起了某种程度的混乱,对此我将加以梳理,分析在使技术变革得以发生的地理、社会和经济环境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物质环境和技术变革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虽然有时候这种关系显得相对简单明了(Rosenbel.g1976,essays 12—14)。例如,水磨技术在中世纪早期改变了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欧洲各经济体,这种对水磨技术传播的表面解释在于气候的不同(strav 1980)。它在多雨的北欧更有用武之地,当中世纪早期重心移向北方时,水磨使用得更为频繁密集,而且,通过一个边干边学的过程,水磨也变得更加复杂精密。但是这样一种解释经受不住仔细推敲。多雨的英格兰不久就有数以千计的水磨,而多雨的爱尔兰却没有。意大利北部和高卢大部具有众多适宜水磨的场所,罗马人只利用了其中的一部分。罗马水利工程技术是足以在水流缓慢或者不规则的地方改造或者利用水磨场所的(Reynolds,1983)。然而很少有证据表明,罗马人广泛使用了他们在水利方面的专门技术来改进这些水磨场所。水磨在中亚和北非等干燥地区没有多大用处,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地区发展了一个优良的替代物——风车——的原因。那么,为什么风车对东方各经济体未能起到水磨对西欧所起的作用呢?与此相似,具有丰富煤矿矿藏的国家将成为煤炭使用和蒸汽机技术方面自然而然的领头羊。干中学或者用中学的模式暗示着,一项技术得到改进的可能性会伴随技术的频繁使用而水涨船高。然而,并非所有的技术变革都可以由学习模式加以解释。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断言,革新的激励因素是对替代品而不是对补足物的探求。没有煤炭的经济体持续不断地处于下述压力之下:要么发展燃料效率更高的技术或者使用替代能源的发动机,要么所生产的产品具有较低的能量使用频次的要求。

里格利(W1“igley,1987,p.15)提出了一个论点,支持了资源可用性、使用和技术变革之间的所谓联系。里格利主张,生产力之所以在工业革命期间飙升,是因为大量的能源(即,煤炭)都置于英国工人的处置之下。人均煤炭消耗量在1775。1830年间增长了两倍,因而可能得出结论,工业革命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英国有坐落在煤山顶上这样的好运。最为重要的是,在缺煤的情况下,诸如英国这样的国家在19世纪早期对木材的需求规模变得很大(同上,p.79)。里格利没有足够强调的是,因果关系的方向也许不是从资源到技术,而是刚好相反。由于技术变革提高了煤炭的使用效率,所以煤炭的消耗量增加了。煤炭已经使用了数百年,而且用在各种各样的工业工艺上。在工业革命期间,相对于使用煤炭的技术而言,用于采煤业的技术本身没有什么变化。如前所述,蒸汽机中的技术进步是同水力中的技术进步相匹配的,而且煤炭也许不如里格利所提议的那么至关紧要。在缺煤的情况下,人们就会把用来利用煤炭的创造力引导到代替煤炭上。瑞士、北爱尔兰和加泰罗尼亚等缺煤地区能够创造替代物或者开发出使用较低能量的生产线。

英国采用焦炭熔炼技术的历史说明,从资源到技术这样的因果关系是难以解释得通的。诸如阿什顿(Ashton,1924,pp.8—9)或者克劳(2low and clow,1956)等人的传统解释,显示了焦炭熔炼技术的采用与砍伐森林所造成的木炭价格上涨的关系。然而,弗林(ninn,1959;1978)揭示了,基于这些价格的证据并没有证实这种观点。可是,更为重要的是以下事实,人们在广泛的生产过程中尝试用木材作为燃料来取代煤炭,这些尝试可以回溯至16世纪。如前所述,在16世纪,这种替代法成功地用在许多日用品上:从肥皂熬制法到酿造法,矿物燃料远在炼焦法用于铁的熔炼之前就取代了木炭。其原因是,一般而言,以单位卡路里计算,在生产以煤炭为基础的燃料中所包含的劳动力成本较制备木炭的成本来得低。由于认识到这一点,炼铁厂厂长从16世纪中期就在熔炼炉中试验用煤炭作燃料。在设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当中,亚伯拉罕·达尔比(Abraham Darby)不同于其他许多被人遗忘的无名发明者,其差别仅在于达尔比获得了成功,部分原因在于他在麦芽制造法(使用了焦炭)上的经验,部分原因则是运气。

为什么对替代品的探索在某些情况下成功而在其他情况下失败了呢?欧洲所具备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其大型驯养动物的大量供应,这在哥伦布到达之前的美洲和非洲是完全缺乏的,在亚洲大部也是罕见的。这种短缺也许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非洲和东亚的成年人患有乳糖酶缺乏综合征,不能消化大量的牛奶(尽管他们能够消化以奶酪或黄油形式的牛奶)。不过,草食动物的缺乏并没有阻止美洲印地安人发明轮子;他们把轮子用在玩具上,然后就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到别处去了(Crosby,1986,p.43)。显然,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把轮子用在滑轮、齿轮和水车等装置上。难道我们可以把这一点归咎于家畜的匮乏吗?人拉的或人推的车子遍布于东半球,轮子的原理胜过一种具体动力形式的可用性。在草食动物不足的地方,轮子被改造以适应人的需要,因而出现了手推车和人力车。而且,如果一个社会出于某种原因没有办法获取马、骆驼或者牛,那么可能存在哪种更好的动机来发明绕开这种约束的技术、获得可供选择的能源(例如风车)、肥料和蛋白质呢?哥伦布到达之前的美洲在创造这些技术上没怎么成功,或许从来就没有努力地试过。与此相似,砍伐森林和昂贵的木材也没有刺激中国开采煤矿,英国的报道发现,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煤矿之原始令人难以置信(Brown and wright,1981.pp.66—67)。

这样一来,关于自然资源和技术变革之间的关系,有两种理论共存。一种理论主张,丰富的自然资源激励了补充性的创新;另一种理论则坚持认为,由于消耗或者人口的增长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这种匮乏刺激人们寻找替代品。二者都没有暗示,就技术创造力的出现而言,自然资源(或者自然资源的匮乏)要么是必要条件,要么是充分条件;不过这二者都暗示了两种相反征兆的高度相关性。这两种理论不一定彼此矛盾,但是它们确实提出了一个指定错误的模型。历史展示了由环境和经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宽泛的结果,这种相互关系很少是因果关系。模型中的真正的外部变量——无论这个变量是什么——使得经济在技术上具有创造力。在给定这种创造力的情况下,天赋资源是决定探求革新方向的因素之一——用罗森伯格的话来说,天赋资源是作为一个聚焦装置起作用的。资源的稀缺性就像需求一样,是技术进步的操纵机制,而不是原动力;它是让汽车移动的发动机,而不是方向盘。

路径依赖

关于自然资源的作用,一个更具说服力的论点集中于先前技术的溢出效应,这些技术本身是由环境决定的,从而综合了地理和历史因素。这种方法的一个极好例子是矿业活动的溢出效益。自然,凡是在找到某种令人满意的矿物资源的地方,都会有采矿活动。但是矿工必须同水作斗争,因而他们致力于开发更好的抽水机,这导致了更精确的镗床和其他工具的出现,进而最终有助于蒸汽动力和现代水力的发展。采矿要求冶金学、化学、力学和民用工程学知识;由于这些知识的分支处于1800年以前,所以依照我们的标准来看是不合乎科学的、是以经验为根据的。如此众多不同知识的分支汇聚在一起,只会导致进一步的技术进步。在具有技术头脑的伟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闪光的名字——阿格里克拉、艾克尔、纽可门、柏林古希奥、波尔赫姆、瓦特和史蒂芬森,他们都具有矿业技术背景。在中世纪后期的荷兰——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她同海运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辨别出一个相似的现象。从作为一个捕鱼民族开始,荷兰人从一件事情学会了另一件事情:造船导致了绳索和船帆的制造,再导致风力锯木机的使用,还进一步导致装备业的发展。其海事部门造就了那些依靠该部门,并取得技术进步的各部门。

同类推荐
  • 国际金融行业反洗钱规定及操作实践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际金融行业反洗钱规定及操作实践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洗钱犯罪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作为现代社会资金融通的主渠道,金融系统是洗钱的易发、高危领域。本书通过对各国或区域性组织对反洗钱实践的分析,简谈中国反洗钱体系的构建和现有问题的解决路径。
  • 循着改革的逻辑:一个经济学人的时事观察(上)

    循着改革的逻辑:一个经济学人的时事观察(上)

    《循着改革的逻辑:一个经济学人的时事观察 2009—2015》是由作者胡敏2009年初从经济日报社评论理论部调到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后合并到办公厅)五年多来在业余时间给报刊撰写的一部分文章汇编而成,分为经济改革篇、时政文化篇、媒体访谈篇、综述品书篇等四篇,涉猎经济、行政、文化、党建等热点问题,覆盖面比较宽。同时,本书还选择了几篇作者自己采写的反映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的纪实通讯或特写,这些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时代的主旋律。内容详实,语言严谨,集学术性、理论性与现实性于一体。
  • 《盗梦空间》与亚当·斯密:电影与经济的思想共鸣

    《盗梦空间》与亚当·斯密:电影与经济的思想共鸣

    "身为经济世界中活动的一分子,本该能看懂经济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并理智地参与其中,不幸的是,我们的经济世界被分割成两半:一边是高谈阔论的专业人士,在高端的圈子内自说白话、我行我素;另一边是懵懵-瞳懂的普通人士,在平凡的世界里朦胧地 理解经济世界发生的变化。《盗梦空间与亚当·斯密》这本书,就是要将思 考力和参与权还给经济高墙外的普通大众——《盗梦空间》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中国经济增长 《绿野仙踪》与金本位复辟打开电影看经济,我们能发现不同空间里的同一种逻辑!
  • 超给力的经济学:改变你生活和工作的经济学笔记

    超给力的经济学:改变你生活和工作的经济学笔记

    工作中我们处处与经济打交道,生活中时时刻刻与经济发生着联系。我们需要了解经济学常识并善于使用一些经济学原理,让工作更加井井有条,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如果你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掌握主动、步步为营,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在经济学的指引下获得更完美的工作和生活。
  • 制度改变中国: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

    制度改变中国: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

    《制度改变中国》是著名经济学家樊纲结合自身经历和学术生涯,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全面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的力作。《制度改变中国》从经济社会中常见的现象和事件入手,深入探讨了市场经济制度变革、国家职能转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文化意识改变等中国社会和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樊纲认为,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制度的变革,更是观念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型。在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学家以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制度改变中国》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解读,为改革2.0时代的新一轮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热门推荐
  • 逆袭:人生进阶的基本逻辑

    逆袭:人生进阶的基本逻辑

    在急速变迁的时代,普通人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前人的成功方法,是稳妥的行动指南。专注于研究人物的十点课堂明星导师,从浩如烟海的传记中,找到了普通人逆袭的出路。从2015年开始,李源历时651个日夜,跨越了20.7万公里;翻遍了美国、英国、中国的34所图书馆;整理了2597份一手人物笔稿、书信;反复对比了1664本人物传记书籍、典籍、书信与回忆录……死磕每一个细节,改稿改到无法再改为止。这是他写过最用心也最纠结的传记稿。他不想单纯地解读拆解名人传记——而是要把人物特性提炼出来,分析大神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法,再与现代人的生存现状结合起来,转化为普通人也能用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
  • 影子(青少年整本书阅读书系·名师讲读版)

    影子(青少年整本书阅读书系·名师讲读版)

    本书是林焕彰的童诗集,收录了《妹妹的红雨鞋》《影子》《叽叽喳喳的早晨》等100余首优秀童诗。其中《影子》入选小学语文二年级统编教材。作者带着深沉的爱,专注地观察着儿童的生活。他将对孩子的爱心,化作灵感的源泉、想象的催化剂、幻想的翅膀,“自动自发”地将生活经过提炼,纳入到他的儿童诗的内容和形式中,写出被孩子们理解和喜爱的诗篇。
  • 穿越的咸小鱼

    穿越的咸小鱼

    一个普通的故事。。。。。。。。。。。。。
  • 宿命系列

    宿命系列

    公元前548年,吴王诸樊死,传位其弟馀祭;馀祭死,传其弟夷眛。
  • 不愠不火

    不愠不火

    钟薇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戏剧化,彼时的人生输家,现在的人生赢家。彼时,沈臣闻是拼了命的要跟她离婚。现在,沈臣闻是拼了命的要跟她复婚。人生总有低谷,熬过来,幸福就会来敲门。
  • 隔墙有耳:中国历史中的告密往事

    隔墙有耳:中国历史中的告密往事

    多年以来,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教化体系,在道德价值上是不主张非正义告发的,但只要有专制政治存在,统治者就鼓励告密。整个封建王朝,从秦到清,告密始终贯穿其中,成为帝制历史的一个带有污垢的眉批,而告密者就是那块污垢。这块污垢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实超乎我们想象。它不仅介入你的私生活,而且还要控制你的灵魂。中国古代的告密史就是一部统治者控制他人灵魂的历史。而各个时代的告密者们,各显其能,通过告密这种见不得人的伎俩,改变历史者有之,遗臭万年者有之,飞黄腾达者有之,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可气或可悲,无非都是专制统治下的一枚棋子。
  • 告别岳王庄

    告别岳王庄

    其实呢,岳王庄要改头换面的消息,村里的头面人物早就心知肚明了。岳福全是个普通老百姓,所以直到这天早上出门去看庄稼,这个消息才热辣辣地砸进他的耳朵。岳福全喜欢早起去坡里看庄稼。即便是挂锄歇脚的三伏季节和冰天雪地的隆冬季节,田地里没有多少活计了,他也是天不明就要下炕出屋,紧赶慢赶地出村去,一块地一块地地溜达一圈。这天早上岳福全出门晚了些,夜里三点多时,老婆子犯了老毛病,肚子突然痛起来,手压在那里翻来覆去地哼哼。因为是老毛病了,岳福全也没有起身,躺那里帮她摁压了一会儿,等到老婆子的哼哼声弱下去,身子也渐渐消停下来了,岳福全才唉声叹气地停止了动作,昏昏沉沉地接着睡去。
  • 帝医倾城

    帝医倾城

    她,二十一世纪特种军医;他,高冷的北冥国亲王;她虐他,坑他,欺负他,总是想尽办法的离开他。而他,秉承三个原则“媳妇说一,他绝对不能说二。”“媳妇做什么都是对的,他要无条件支持。”“媳妇永远是最美的,其余的女子都是空气。”一路追妻,然而追妻路漫漫兮……鬼马精灵特种军医少女VS高冷冰山冷面王爷轻松搞笑小甜文,带给你不同的阅读感受,喜欢我,就收了我,比心。
  • 谢谢你如约而至

    谢谢你如约而至

    六年前,他们第一次相见,只此一眼,便是终身。六年后,他们再次相见……我愿守候半生换你如约而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