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5600000020

第20章 构建共和国经济的主要奠基人(2)

第六,农村的生产关系改变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周恩来在高度关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他坚持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1961年9月,他接见西欧一位外宾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是生产关系而言,同时也表现在生产力上。”“我所说的三个要素,即所有制、分配、劳动关系,组成了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发展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逐渐发展,产品和物资逐渐增加。”他特别强调:“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指导思想是一切为了有利于生产关系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如果政策收不到以上的效果,即就应该予以纠正。”1962年初,周恩来根据上述原则,对***为党中央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起草的书面报告中补写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农村“所有制的改变要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觉悟程度来决定”。这条意见针对性很强,这是周恩来为纠正自1958年以来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所推行的脱离生产力水平、盲目变革生产关系的错误的一种努力。

二、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

同农业密切相关的林业建设,也是周恩来一贯关注的事业。他把植树造林作为百年大计来抓,他提出的我国林业建设方针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我国林业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四点:

第一,首次确定“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的指导方针。周恩来深知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木林,不采伐是不行的。没有木材,钢、煤、矿都上不去。但是采伐必须同育林相结合,不能多于育林。他说过:“用剃光头的办法采伐森林,采光了就走,修一条林区铁路废一条,这怎么得了!营林是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吃光了就算,当败家子。16年来,全国砍多于造,是亏了”。“20世纪还剩下三十几年,再亏下去不得了。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他认为林业工作要面向全国,依靠全党全民。林业部主要任务是造林,而不是采伐。周恩来从发展国民经济的全局、从子孙后代着想,把造林的重要性提到这样的高度,他指出:“工业犯了错误,一二年就可能转过来,林业和水利犯了错误,多少年也翻不过身来。我最担心的,一个是治水治错了,一个是林子砍多了。治水治错了,树砍多了,下一代人也要说你。”这是想得多深、看得多远的见解。他回顾建国十余年间,全国砍林多于造林,而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0%多一点,对这种现状决不能掉以轻心。他强调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坚持到21世纪,华北大有可为,西北更是大有可为。

第二,提出林业要统一管理。1950年8月周恩来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林业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砍林、毁林情况严重,因此,他尖锐地提出:“从林政、林业观点来看,保林、育林、伐林如没有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只从地方经营和收入着眼,其害与水利不统一相等,而时间性更过之。”这是周恩来为林业问题给毛泽东、***、朱德写的一封信,可见,他对林业管理早在建国之初就摆在何等重要的位置上。

第三,提出造林要两条腿走路,要依靠6亿农民。周恩来向林业部提出要把主要力量放在南北方造林上。他分析北方八省地区大,人口多,树林少,造林工作搞起来能很快发展。南方各省条件好,更要做好。南方本来有林,现在一些地方也有水土流失的现象。所以,南方造林、护林、用林都很重要。在造林工作中要抓好重点。他提出,国营与群众营林,重点放在群众;伐木与育林,重点放在育林;前方与后方,重点放在前方。重点放对了,才能用得少,造得多。要求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摸出一套林业工作的经验来。周恩来强调,在西北地区造林要集中在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地区,不要孤零零地分散搞。分散了,投资很大,功效很小,起不了多大作用。周恩来还坦率地批评林业部,到处提倡造林,可是在眼睛鼻子底下,就是到北京机场这一段路好,而北京到天津的路上最难看了。十多年了,要你们在铁路两旁植树,就是不种,可难看了!他提出与公社结合,委托给他们,分段负责,就能种好管好。

第四,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发展造林事业。周恩来中肯地提出:“面对黄河流域二十八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区,只要有雄心壮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就能战胜它。黄土高原是我们祖宗的摇篮地,是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但是这个地方的森林被破坏了。我们不仅要恢复森林面貌,而且要发展得更好。”这是周恩来的宏愿,也是我们乃至我们的后代坚持不懈长期努力奋斗的一大事业。

三、兴修水利一定要治本

1972年11月21日,周恩来在听取葛洲坝工程汇报时曾讲:“二十年来我关心两件事:一个上天,一个水利。这是关系人民生命的大事。”可见,我国的水利建设在他的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首先,确定治水的正确指导思想。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还不到两个月,周恩来接见了以当时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为首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的部分代表。周恩来对他们说:“战争尚未结束,国家正在草创。”他用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勉励水利工作者为人民除害造福。周恩来这次讲话告诉大家一个信息:在草创国家的蓝图中,治水将是一项重要内容,次年8月,周恩来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国家建设计划中,首先要做的几件基本工作,头等任务是农业方面。在当时主要是完成土地改革,解放生产力,然后求得发展。配合农村土改,要同时着手做的工作,第一是兴修水利。周恩来正确提出:“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要把几条主要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修治好。”“我们今天必须用大力来治水。”周恩来鼓励科学家们为我国水利建设多作贡献,他说:“从新民主主义开步走,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打下万年根基,‘其功不在禹下’。大禹治水,为中华民族取得了福利,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一定会比大禹创造出更大的功绩。”周恩来深知,中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与治水分不开的。在我国历史上,治水往往成为能够安邦定国的重大课题。新中国建立起来了,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约有1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依靠江河湖海的堤防保护,经常处在水灾威胁之下,而这些正是我国人口最集中、工农业最发达、各大城市的所在地。旱灾更是普遍威胁着全国国土。所以,大禹治水的传说能世代相传正是反映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同自然界灾害斗争的成功经验。治水同发展经济、同社会稳定、同人民生活改善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绝不能掉以轻心。周恩来从我国实际出发、牢记历史经验,把治水放在治国这个大局中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个指导思想十分正确,而且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其次,制定治水的科学指导方针。

大地接受的降雨量是不均匀的,河流输送的径流量也是不均衡的。每条大江大河在千百年的流淌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对人类生活发生的利与害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在全球都是如此。周恩来深知治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他要求水利工作者面对每条大江大河的治理,必须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缜密从事,万无一失,兢兢业业,为民造福。1964年12月18日,他在治理黄河会议上讲话中指出:“任何经济建设总会有些未被认识的规律和未被认识的领域,这是恩格斯说的,有很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必须不断地去认识,认识了一个,解决一个,还有新的未被认识。自然界中未被认识的事物多过人们已经认识了的。”周恩来以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教诲水利工作者,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努力认识水利建设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其要求来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周恩来从我国的气候条件、水资源布局等实际情况出发,自古以来,旱则赤地千里,河流干涸,涝则洪水泛滥,一片汪洋,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饱受水患之苦。自1950年发生淮河水灾之后,毛泽东发出了要根治淮河的指示,周恩来借鉴我国古代治水中堵水与疏导的成败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在1950年11月3日提出了治理淮河的原则:“统筹兼顾,标本兼施。”其理由:一是根治淮河工程巨大,一下子做不出根治的计划,因淮河的水文没有很好的历史记载,制定根治方案有困难;二是淮河不能不治,因为淮河是一下大水,一下干旱,本身水量不多,但山洪很多,水的流动又慢,因此调节水量很重要。统筹兼顾,标本兼施,即要治标又治本。周恩来说明:“治淮总的方向是:上游蓄水,中游蓄泄并重,下游以泄水为主。从水量的处理来说,主要还是泄水,以泄洪入海为主,泄不出的才蓄起来。”这个治淮原则,准确地表达了治水中处理蓄与泄的辩证关系。“蓄泄兼筹”和“标本兼施”的治淮原则不仅适用于淮河,同样适用于治理其他河流,这个原则被水利部和广大水利工作者所接受和理解,也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所赞许。

但是,1957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不断膨胀,对“蓄泄兼筹”“标本兼施”的正确方针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个别地方领导提出“蓄、小、群”的“三主”方针(即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武断地认为这才是治水唯一的正确方针。要在全国推行。甚至对坚持“蓄泄兼筹”和“标本兼施”方针所制定的治淮计划,扣上“排、大、国”(排水为主、大型为主、国家举办为主)的帽子。在“大跃进”运动期间,一度错误地实施了那个“蓄小群”的错误方针,在淮北平原、冀鲁豫平原,片面强调蓄水灌溉,不注意排水,甚至层层堵水,造成了严重的涝碱灾害和地区间的水利纠纷。这些失误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后,在周恩来亲自主持下,经过水利部和有关省委进行调查研究、现场查勘,听取干部和群众的意见,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和澄清那些违反科学的水利措施,这样才逐步纠正前一段水利工作瞎指挥的错误,使水利重新走上健康的道路。在水利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不断克服以蓄为主的片面性,水利部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水利工作方针,建议为“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加强管理”,周恩来肯定这一方针,并加上“水利工作要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这个方针在1965年9月的全国水利会议上讨论通过,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大家简称为通俗易懂的“大、小、全、管、好”的“三五”方针。到此,大家以为,今后可以按照“三五”方针一心一意搞好水利建设,不再纠缠于“三主”方针的论争了。但却并非如此,“文革”爆发后,蓄泄之争又重新被挑动起来,甚至认为“三五”方针是对抗“三主”方针的,要求恢复“三主”方针。周恩来总理指示当时水利部军管会的同志:“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要展开辩论了。”随后,1970年召开全国计划会议讨论第四个五年计划文件时,周恩来总理将“蓄、小、群”的三主方针,改提为“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这个文件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后,这场风波才算平息下来。无数的水利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反复证明了“统筹兼顾,标本兼施”“蓄泄兼筹”的方针是正确治水的方针。

再次,指挥治水,抓得很紧,抓得很细。

长期担任水利部长的钱正英回顾周总理治水的业绩时写道:“敬爱的周总理在任的27年中,他亲自领导我国的水利事业,指挥我们治水。他的足迹,遍及我国的江河。每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方针任务,每一条大江大河的治理,都是总理亲自主持审定。在‘文革’前,每年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他都要另外安排时间,听取水利工作的汇报。他说:‘水利计划很复杂,要专门研究。’即使在‘文革’那样艰难的岁月,许多重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总理的直接主持下,仍能及时做出正确决策。由于他的领导和支持,我们才有条件克服各种干扰挫折,避免一些重大失误。现在,我国的主要江河,已初步建成具备一定标准的防洪体系,灌溉面积从解放初的两亿多亩发展到7亿亩,水力发电从解放初的16.3万千瓦发展到2700多万千瓦,机电排灌设备从解放初的9万多马力发展到8000多万马力。可以说,江河面貌和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根本改观。”这是真实而全面的概括。

同类推荐
  • 温州样本

    温州样本

    这是一本关于温州经济的罕见的大气之作,大量生动的历史细节与人物活动,凸显了温州经济长足发展背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历史互动图景。既是温州人的奋斗史,也是温州的开放史。本书以编年史的形式,全景记录了温州民营企业三十年的发展之路,既有对经济大势宏观把握的大气磅礴,又有对企业个例成长和企业家心路历程微观考察的细致深入。其中诸多知名企业和企业家的生动案例,既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令人感慨的精彩故事。
  • 经济热点面对面

    经济热点面对面

    中国的经济到底是怎么了?经受了这些打击和考验,中国的经济会大幅下滑吗;通货膨胀率还会上升吗;中国的石油安全吗;中国的粮食安全吗;中国的中小企业能起死回生吗;中央政府会怎么办;宏观政策会走向哪里?这些原是经济学家们关心的话题,在这一年都成了老百姓迫切想要弄明白的问题。
  • “宁波帮”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宁波帮”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在我国历史上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商帮”的兴起是一个引人瞩目的重要现象。形成于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为当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市场繁荣和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宁波帮”是一大劲旅。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旅沪宁波人势力盛极之时,其时在沪宁波人仅从商者就有5万多人。
  • 劳伦斯·克莱因经典著作导读

    劳伦斯·克莱因经典著作导读

    克莱因成功地把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宏观经济计量学。并且通过构建大规模的计量模型,克莱因建立起估算系统,对经济周期、乘数效应、政策冲击进行模拟和预测,其研究涉及经济、贸易和金融等诸多领域。198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克莱因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于经济波动分析和经济政策方面的贡献。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对克莱因的主要著作进行了逐一评价,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读者了解其在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应用微观经济学、应用宏观经济学和应用国际经济学五大方面的贡献。他的著作可以说是科学理论、统计学方法、制度知识和数据分析的最佳组合。
  • 激荡百年:大国农业

    激荡百年:大国农业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没有哪一段历史能像1912年至2012年这样精彩,就在这短短的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从军阀混战、割据分裂到内忧外患、强敌入侵再到建国统一、繁荣富强的坎坷历程。就在这激荡的百年时光里,中国农业在波动与革新中不断发展,逐渐进入平稳上升时期。在此后的发展中,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中国农业已经开始走向世界。
热门推荐
  • 山丘上野草的泪水

    山丘上野草的泪水

    这是一部正统的悲剧,换句话说就是主人公在故事结尾以某种方式死去。如书中主人公小刀在实现最后心愿后面带笑容死去,再就像书中的斧头在故事结尾他的精神已死,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书中的主人公以男性为主,故事讲述他们各自的爱这就是书名中的山丘,他们又都来自社会底层——野草,故事脉络又是正统的悲剧——泪水,人生一条闪着涟漪的哀伤河流,倒映的七彩世界掩饰了琐碎、痛苦和不公。人生一出无法选择角色的舞台剧,自以为是剧中主角,其实只不过是过路人。
  • 无法自持

    无法自持

    她被亲自将她检控入狱的他,无法自持地紧拥入怀。强势的深情让她痛苦而无力抗拒:你为什么不肯放手,不肯放过我?他:你失去的那一年,我会用一生偿还……
  • 花都特种杀手

    花都特种杀手

    一个不羁的兵王,一个无情的杀手,一段醉心的情缘。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文人的骄傲

    文人的骄傲

    卢一心编著的《文人的骄傲》内容介绍:天空上同样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叫银河或者天河。神通过这条河观看大地的原形。我猜想,那里附近应该同样也有草地和牛羊,包括青蛙和萤火虫等,反正大地上有的天空上也应该有。否则,神又如何生存,未来的人类又如何在上面安居?可见,天空原来也是大地的另一座家园,或者说,大地只是天空的一张床铺而已。但无论如何,神是从天上往下看,而人是从地下往上看。这样一想,神也是人,人也是神了,无论是从天上往下看,还是从地下往上看,人神都是一样的。一起来翻阅《文人的骄傲》吧!
  • 明德学校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明德学校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本书依据宏富的史料,记述了明德学校艰苦卓绝的办学历程及其辉煌的办学业绩,展示了胡元倓等一批明德人“磨血育人”的办学精神和“坚苦真诚”的个性品格,彰显了明德学校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民国时期教育家办学的原貌和特点。
  • 大作家姚雪垠

    大作家姚雪垠

    自古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当代作家姚雪垠,光在文坛上就“辛勤耕耘七十载,呕心沥血超千万。”七十载,历尽坎坷,九死一生;超千万,字字心血,矢志不渝。姚雪垠一生度过九十个春秋,九十度春秋有些漫长,却又是那么短暂,而姚雪垠却在当代文坛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可以这么说,他把灵魂和躯体化为超千万字的文学巨著;而这超千万字的文学巨著,就是他灵魂和躯体的化身和再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全职赘婿

    全职赘婿

    和女神上司结婚,入赘豪门,二十出头就过上了混吃等死的生活。你以为这很轻松?入赘可是一门技术活!
  • 终是江湖客

    终是江湖客

    转身即是江湖,回首亦不能退出。爱恨情仇也不过是一生围绕的羁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