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6300000035

第35章 被五四引爆的北洋裂变(6)

求人办事,说人好话,这是中国人的规矩,赴衡请愿团当然懂得。况且,吴佩孚的军队,纪律的确不错,来到衡阳,说说吴佩孚的好话,也是现成的。请愿团到衡阳之后,发表告衡阳各界同胞书,是这样写的:“我们这次走到衡阳这个地方,觉得市面上的生意很兴旺。农工商学各界的人都安居乐业,好像别有天地一样。我们就考究当这连年兵燹以后,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太平气象咧!那么,人人都说有一位很仁义很道德的吴将军在这里保护百姓。唉!试一想到长沙、醴陵、株洲和别的地方,有被兵烧去了房屋的,有被兵强奸了妇女的,有被兵劫去了银钱衣服的,有被兵结果了性命的,弄得他们倾家荡产,饮泣吞声。要死不死,要活不活,受尽了无穷的痛苦!唉!这又是谁的罪过?那么,人人都说是穷凶极恶的督军张敬尧把我们湖南弄糟了。张敬尧除开造了这些罪恶以外,还把湖南的公产变卖进了腰包,把湖南的学校解散,弄得青年子弟流离失所。把湖南的金钱刮削尽了,又要勒捐军米。把湖南的人民弄得疲病不堪,又要勒种鸦片,唯恐我们湖南人不死绝。列位:试想一想,这种人做我们湖南的督军,你看我们湖南的人怎么得了!所以我们学生跑到衡阳来,请求很仁义很道德的吴将军设法驱除穷凶极恶的督军张敬尧。救我们湖南三千万同胞。”

很显然,这个面向各界的文告,主要是给吴佩孚看的。可以肯定,吴佩孚看了以后,会很受用。作为一个地方的统治者,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有人拿他跟相邻的统治者比较,而他什么都好,邻居则万恶居之。

恭维后面是直接的催逼。在何叔衡和匡日休给吴佩孚的请愿书里,先是申明大义,开首直接点明山东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皖系政府卖国,而张敬尧则是仰安福系鼻息之国贼。在胪列了张敬尧种种恶行之后,请愿书说道:“夫国势已危亡急矣!湘民之疾苦深矣!自将军以战胜之师,首倡和义,次争外交,继斥安福之祸国,信义昭于中外,威望洽于全湘。而今近则湘人,远则国人,其视线已尽于将军之一身。时至势迫,以待枢机之潜运。倘将军于斯时而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则国贼可除,国权可争,倒悬之湘民可救矣。”而蒋竹如的请愿书,则干脆言明:“将军已有不可不克日兴师之势,何况湘省人民望将军之拯救者,若大旱之望云霓乎!”话说到了这个地步,吴佩孚似乎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了。

光戴高帽子,肯定不够,请愿团也知道晓以利害,以吴佩孚的切身利益,来打动他。在请愿团的第三次给吴佩孚的上书中,特别强调的是这一点;

况将军仗义执言,早已见疑于中央,见忌于张督,尤府怨于安福。君子小人,势不两立。征诸往史,甚足寒心。当此群疑震撼之秋,不为先发制人之计,一旦群奸蹈隙,宵小乘机,将军又何以善其后乎?传曰,持斧不伐,贼人将来。蒯通有言: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今日之事,将军宜捐一日之利害,而谋千载之荣施;脱一姓之羁縻,以求万兆之幸福。即乞当机立断,举旌东行,而国是于是乎定矣。

引秦末蒯通游说韩信的故事,来劝吴佩孚“造反”,通篇几乎跟《战国策》和《三国演义》里的游说词一样。固然合情合理,但策士游说的味道,实在太足了。

其实,“驱张”运动对于吴佩孚,无异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本来直皖之间,因为五四的契机,趋于剑拔弩张,而且势力此消彼长,已经接近摊牌。即使没有湖南学生和知识界的“驱张”运动,吴佩孚撤防北上,也是早晚的事。现在“驱张”运动的开展,尤其是大批学生来到衡阳,向他情愿,则给了吴佩孚一个绝佳的机会,一个难得的借口,有了这个借口,吴佩孚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撤防北上了。这个借口就是,既然战争给湖南人民带来如此大的痛苦,而战争的“果实”,张敬尧督湘,又是如此遭致人民反对,那么,北军撤走,让湖南人自己解决湖南的问题,岂不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在请愿团率领大批学生对他“效秦廷之哭”之后,他马上给北京的徐世昌,给长沙的张敬尧和保定的曹锟,连发三电。在给张敬尧的电报说道:学生的举动“系出于爱国一片血诚,应为略迹原心之对待,只可以理晓喻之,万勿以力遏之”。而在给徐世昌的电文中,则夸张地说,“长沙学生男女数百人,每日齐来师部效秦廷之哭”,他无法应付,明显是在给北京政府施加压力。在给曹锟的电文中,他不仅强调了给徐世昌电文中的夸张,而且具体叙述了学生要求直系动手“驱张”的请求,转而要求曹锟能否设法运作把张敬尧调走。这些电文,真正的意图,只是起到一个广而告之的作用。告诉这些人,你们看,湖南的老百姓已经在恳求我“驱张”了。而他自己,则在请愿团到达之时,就在跟南方军政府和湘军紧锣密鼓地谋划撤防事宜。到了这年的2月,双方已经具体谈到军政府接济吴军的撤防费用问题了,据当时南方军政府总裁之一的岑春煊密电,吴佩孚要求的价码是60万。显然,对于吴佩孚1师4旅之众,这个开拔费并不多。当时的规矩,凡是让某地军队自己开拔,非得付开拔费不可,俗称“打开发”,就是打发。不掏点银子,人家就不走。对于特别想吴佩孚走路的南方军政府和湘桂军而言,付出这么点打发费用,也是应该。反过来说,即使是满口正义的吴佩孚,其实也未能免俗。

到了3月,请愿团还在衡阳没走,吴佩孚将要撤防的消息,就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这下轮到张敬尧恐慌了,左一个密电,右一个密电给北京政府,给他的主公段祺瑞督办,“万急”,“万万火急”,“万万特急”,跪求他们设法让吴佩孚别走。到了3月底,撤防的事就彻底公开了,吴佩孚和曹锟跟北京政府正式摊牌。5月10日,吴佩孚开始北撤行动。张敬尧在给北京政府的密电中,称“人心恐慌,达于极点”。5月31日,吴佩孚率1师4旅之众,安然抵达汉口。吴佩孚撤走,其他非张敬尧系统的北军,如冯玉祥、范国璋各部,也先后自行撤离湖南。张宗昌和张勋前安武军则稀里哗啦也退了。湘军随即发动反击,张敬尧的部队当时虽有7万之众,在人不满万、枪不足3000的湘军进攻面前,一触即溃。到了6月13日,张敬尧已经完整地把湖南丢了,残军退入湖北,被湖北督军王占元收编,张敬尧丢了本兼各职,光杆司令一个,下野到租界做寓公去了。从此,在历史就等于没这个人了。到了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加紧侵华动作,张敬尧在日本特务策动下,食指大动,谋有所为,结果被国民党军统在北平六国饭店给杀掉,到死还落了个汉奸的骂名。这年的7月,直皖正式开打。但是,我们看到,直皖之战的前哨战,其实就是“驱张”。张敬尧原本是给皖系看大门的,可是,用不着直系动手,就一败涂地。这一个前哨战,似乎已经预示了直皖大战的结局。从这个意义上,“驱张”,是五四运动在湖南的一个子运动,直接就跟直皖之战发生了关联。

“驱张”的最大赢家,是吴佩孚。他没有动一兵一卒,还捞了大笔的开拔费,北撤大军路过长沙的时候,吴佩孚和张敬尧所部,都剑拔弩张,但一枪都没放,吴佩孚还礼节性地见了张敬尧,双方客客气气。理论上说,两人并没有扯破脸皮,以后还是可以见面的。可是,吴佩孚却赚足了民意,成为解湖南人民倒悬的大英雄。当然,“驱张”的成功,也的确跟他有直接的关系。正是因为吴佩孚的撤防,以及这样的撤防背后跟湘桂军之间说不清的密约,让所有的北军,不是跟着撤,就是人心恐慌,在湘军的反攻下,毫无抵抗能力,一溃千里。“驱张”,就这样痛快淋漓地实现了。事情过后,参加请愿的学生对吴佩孚万分感激,他们说:“在衡阳的代表,幸而遇见一位主持正义的吴子玉将军,替我们想了几个办法。不然,我们宣告上所说‘张一日不去湘,学生等一日不返校’的话,不晓得要坚持到什么时候咧!”其实,湖南的学生用不着感激吴佩孚,他们正好赶对了时机,即使没有学生“驱张”,甚至南方军政府不给吴佩孚开拔费,吴佩孚还是会撤防北上的,直皖之争,已经到了非打一仗不能解决的地步。皖系不肯自动下台,直系则不动刀兵,果实落不到自己口袋里。但是,就跟五四运动的爆发一样,“驱张”给了吴佩孚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湖南的学生惠及吴佩孚的,比吴佩孚给他们的要多得多。

吴佩孚和他幕僚两种趋时

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年轻时的吴佩孚,很有点愤青的感觉。他属于那种比较有正义感,有卫道精神的年轻人。这在晚清时节,显得有点不合俗流。吴佩孚是山东蓬莱人,按家境,算是个穷人,二十出头,中了秀才。在一个并不发达的农村,吴佩孚这样的经历,足以让他变成一个志大气也盛的人。他的离家出走,最后投军,发迹,就源于一次跟当地乡绅的冲突——人家在过生日唱堂会,他嫌戏演得淫秽,于是出头大闹一场。自然把人惹恼了,将之告到官里。吴佩孚不得已离家出走,飘落北京,实在混不下去了,然后去投军。就这样,从吴秀才变成了吴丘八。

从戈什哈做起的吴佩孚,当兵的生涯并不顺利。比起他的主公曹锟来,他的磨难似乎多了很多。如果不是赶个晚集,上了北洋陆军速成学堂,个子不高,身材也不魁伟的他,也许永远都无法出人头地。作为一个中国军人,他是少有的几位经历过日俄战争,跟日本军人打过交道的人。复杂的经历,让他明白了很多东西,更重要的学会了审时度势,具有别的军人所没有的政治眼光。尽管如此,吴佩孚身上卫道的味道却始终都在。纵观他的言论和行为,他其实可以算是一个相当传统的人,从小受的儒学教育,是他思想的底色。在文化上,则是带有自大色彩的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主张西学中源。他的一位传记作者李满康,在他的传记里说,吴佩孚“十五岁从李丕森游,二十三岁受知于遵化秦树春,得中式原籍蓬莱邑庠,故其学问之渊源,亦无异于昔日之儒生,全承孔孟之余绪,其思想亦脱胎于儒家”。其失去军队之后的晚年,有所著述,诸如《循分新书》、《春秋正义》、《易经新解》、《正一道诠》、《明德讲义》之类,全系传统儒学的性理、教义的陈年旧章,道学气息极浓,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北洋遗老无聊的消遣,但他在得意之际的很多精神讲话,大抵也是这个味道。五常八德,礼义廉耻,大抵上就是他的口头禅。1924年,一个日本人问他,民国创立,君主不存,“五伦失其一”,只剩下四伦,无君则谈不上忠,将如何收拾人心呢?吴佩孚回答说:“夫孝悌忠信,天之四柱也,礼义廉耻,地之四维也,天柱不立,地维不张,国乃灭亡,礼教救国,自为亘古不刊之论。”言外之意,虽然君主没有了,但五伦缺一的问题,并不存在。如果非要强调这一点,吴佩孚说,可以“正‘长幼之序’以代‘君臣之义’,怀敬老尊贤之观念以敷教于天下,则君臣之义以行,而不伤及父老政治之本义”。显然,在他看来,所谓五常八德、礼义廉耻这种儒家信条,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如果非要修补的话,也只能在儒家的语境内,用儒家的信条来修补,即所谓以长幼之序替代君臣之义,最后保全了君臣之义。他对于曹锟忠贞不贰,宁可随着一起背黑锅,也不肯自己独立单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的传统道德。到了他再次失势,二度下野之时,他就干脆鼓吹三纲至上,认为君臣即上下之义,长官之于部下,就是君臣。即使于他擅长的治军,也充斥了传统的气息。他的部队,尽管纪律比较严,但基本上不用外国留学生,即便国内出产的军校学生,也不甚喜欢。对军官,只用他自己办的学兵连出身的人。他练兵,最喜欢效法的人,是岳飞,是戚继光,是曾国藩,还有成吉思汗,没有一个西方或者日本的名将。北洋陆军速成学堂的学业,显然没有给吴佩孚多少西方的学识。

不仅如此,吴佩孚最佩服的人,近世唯有曾国藩。时常以曾国藩的言行为模仿之对象,直皖战后,在洛阳巡阅使官署里,高悬一约二尺平方之曾国藩遗像,“以便朝夕瞻仰”。他说:“吾欲行志于天下,以孔孟之教义为大本,至于汉高祖之伟略,诸葛武侯之经纶,唐太宗之机智,皆为余景仰不忘之人物,就中关于日常处世方针及事务处理,多取范于曾文正公制现实的行为,吱吱以赴,唯恐未逮。论及心境之忠正,经纶之远大及人情之纯厚,近代无出曾文正公之右者,惟其伟大也,故海量包容,凡集于麾下之湘人,不论张三李四,皆得被其余光,玉石同视,而占天下之要枢。”无疑,正是曾国藩这种道学气质,才让吴佩孚如此钦敬。

同类推荐
  • 记忆巡踪

    记忆巡踪

    漫漫人生路,回蓦成篇章。作者毕生的职业生涯,都是肩扛录像机,把镜头对准他人与社会,用胶卷、胶片、录像带、储存卡,留下了社会变迁、七彩人生、壮丽河山、国际友谊等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卷,那时的他,几乎是忘我的。退休离岗后,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而后蓦然回首:终于把镜头聚焦自己,追溯昔日的人生足迹,把已逝去的春花秋月、功过得失、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定格在这本自传体的回忆录——《记忆巡踪》中。
  • 快乐心灵的名家散文(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快乐心灵的名家散文(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本书以青少年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他们熟悉和了解散文的内涵,吸收其中的精髓,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本书精选了最优美的精彩故事,这些故事和其中阐释的哲理,让青少年的心灵受到鼓舞和升华,让青少年更有信心和勇气地去梦想与憧憬,活得更有激情;让青少年在面临挑战、遭受挫折和感到绝望时,从中汲取力量;让青少年在惶惑、烦恼、痛苦和失落时,从中获取慰藉;让青少年在面对一切感到木然时,心中涌起无限的亮色;让青少年在青春的冷淡与叛逆情绪中,被生活的真善美所感动……
  • 唐宋八大家(第3册)

    唐宋八大家(第3册)

    “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他们的作品在许多方面给现、当代散文写作以深远的影响。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编者精选了八位大家的著名篇章合做而成《唐宋八大家》一书,希望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能够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一边学习,一边就可以运用。
  • 重生:桑塔格日记(2018年版)

    重生:桑塔格日记(2018年版)

    本书为“苏珊·桑塔格全集”一种,桑塔格日记第一卷,时间跨度从1947至1963年,这16年正是桑塔格从一个花季少女成长为一个青年作家以及单身母亲所走过的历程,其生命的中心内容就是不顾一切地去经历:如饥似渴地去阅读,竭尽全力地去“理解”,生活与写作密不可分,从而部分地回答了“桑塔格何以为桑塔格”的问题。
  • 阳光照在民心河上

    阳光照在民心河上

    本书首次以长篇纪实文学的艺术形式,全景式、大跨度、多侧面地描绘了2002年以来,河北省以“为发展排阻清障、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主题,在各行各业广泛深入开展的民主评议活动。河北省的民主评议工作起步早,范围广,方法新,措施实,效果好,是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益探索,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这项被热情地称颂为“民心工程”、“阳光工程”的崭新举措,赢得了燕赵大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著名青年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春雷和作家李乾清,历时一年多时间,深入到河北省11个市和数十个厅局采访,认真构思,精心创作,实事求是地记录了民主评议过程中,河北各行各业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激情展现了阳光照耀下的燕赵大地上,一幅幅鲜活感人的时代画卷。“民主评议”就像温暖灿烂的阳光,在“民心河”上荡漾……
热门推荐
  • 清风扇你一巴掌

    清风扇你一巴掌

    “我认为你有病,并且我找到了证据!”顾清,字风璃。乃是江湖盛传的“玉面圣手。”清风明月般的人儿。初见顾清的执炎,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后来……他恨不得掐死她!是懵懂心动,是刀剑相向。是正邪不两立,是异道终殊途。你以为这是虐恋?这只是来搞个笑。初见时白衣圣雪,而后只觉这是个劫。初见时鼻青脸肿,而后墨衣绝美出尘。“我认为你有病。”“好巧,我也是。”执炎认为顾清有病,顾清认为执炎痴呆。世人皆知,玉面圣手与弯刀执杀速来不和,甚至是你死我活的地步。可后来他们突然发现,为什么神医大大的儿砸跟那个魔头有几分相似!当再后来他们再次回神的时候,就发现清风明月的神医,已经和无恶不作的魔头搞在一起了!
  • 爱如潮水(中国好小说)

    爱如潮水(中国好小说)

    《爱如潮水》围绕女儿“小染”展开情节,牵涉出麦子和强子的爱情生活和宝根夫妇的善良与奎西促狭而又纠结的情感历程。
  • 最美和你在一起

    最美和你在一起

    深夜,我收到神秘男人发来的微信。不堪入目的购物记录,出轨的照片,原来一直以来对婚姻的自信都是我在自欺欺人。我几欲崩溃,他却在那头漫不经心地建议,“何不以牙还牙?”之后,我就像是生活在他的监控下,逃无可逃,直到逼不得已见了面。他轻叹口气,言辞诚恳,“我喜欢你,所以只能坏人姻缘。”我终于忍不住在这水深火热中渐渐沦陷。……他将我从犹如泥沼的婚姻中拽了出来,给了我一个最美的自己,绕了一圈再相爱,所幸,还不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斩仙记

    斩仙记

    千年前,那些高高在上的仙人们突然举旗攻入世俗,掀起仙凡大战。是时,刚刚问鼎大帝之位的封天大帝杨一叶,悍然反抗,在九天之上,与仙人大军展开惊天大战,终引来仙人帝王之怒,降下雷霆浩劫,轰杀世俗,天崩地陷,湮灭生灵无数,诸多世俗大能,尽皆陨落!悠悠千年后,天下大变,修仙心异,本已消失千年,只留下无数传说的封天大帝,却突然从自己的陵园之中,苏醒了过来,走向了千年后的世界,走向了斩仙之路……
  • 风情独秀于澜

    风情独秀于澜

    风情澜,出众的样貌,乱世奇才,本不愿看战争狼烟四起,却偏偏要靠战争才能解决的争端,她是一个女孩呀,用自己的智慧去守卫和平,一把美人扇,击退万千敌军。在命运的牵连下,王朝的璀璨明珠,欧阳一书,霸道于世人,温柔尽于她——风情澜,默默守护,保她平安,江山和她,从没有孰轻孰重,因为在他心里,她永远是最珍贵的存在,江山易褪去,这份爱他不会放走。欧阳,等打完这最后一役,我就陪你看尽世间繁华,等我。清澜,你想要的,你会得到的。同时倔强的两人,高自尊心的两位闻风丧胆的战场战士,这份情缘,奈何了现实,还是飘散于黄沙?风情澜,你可知道,从始至终,你便是我的心中的王位。
  • 星娘驾到

    星娘驾到

    上辈子好不容易嫁给男神,结果还没相认培养个感情出来,就挂了!憋屈回到过去,海安小手握爪,决定打小抓住机会扑倒男神,用各种美食甜品吸引男神!只是养着养着,怎么感觉有点不太对劲?诶!what!为什么男神也是重生的!甜文~撒糖不要钱的甜文23333,请有爱的点击收藏么么
  • 24节气与食疗(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24节气与食疗(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根据二十四节气进行食疗保健,正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自保自疗方法。愿这本书能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21世纪是人人享有健康的世纪,是保健养生成为人人推崇的世纪。如何保健养生,保健养生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其中,根据祖国中医学,养生学挖掘、整理出的,顺应24节气的保健养理念与方法尤为令人耳目一新,展现了别开生面的保健养生新理念。
  • 我从毁灭中走来

    我从毁灭中走来

    【击杀凡体已吞噬】!什么?稳住别浪?不浪是不可能的!哼哼!我!肖琼!此生就要看看这‘天’到底有多高!!!(ps:硬核玄幻)
  • 灵与兮

    灵与兮

    若是两情相悦,必是中了特等彩票的运气,然而世间多半是单向的,这是一段关于灵与兮的故事,爱情总是归于平凡琐碎,却也有着撕心裂肺,这是一段向死而生的爱情。这是一封献给“灵”的长长的情书。
  • 1001次求婚:傅先生,休想逃

    1001次求婚:傅先生,休想逃

    人人都道傅时珩是一朵高岭之花,只可远观,孟晚偏想把他摘下来,踩两脚。傅时珩,跨国总裁,克制严谨,高冷骄矜,一向冷静自持。然而却突然有传言说,他养了一个小明星。十八线小明星脾气冲,爱炒作,挥金如土,黑料满天,偏偏热搜不断,一路扶摇直上。众网友diss的厉害。“除了一张脸和演技,没一处能看的!”“就她这样的,宫斗剧活不过三集!”“能不能安生会儿,好好演戏不好吗?”“又怼人又怼人了,竟然敢怼影后,天,这么作怎么还没把自己作死?到底谁惯的脾气?”护身符傅总:哦,我惯的!众网友:“???”溜了溜了……又娇又作的小作精VS矜贵自持的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