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0800000019

第19章 生如夏花之白衣卿相柳三变(3)

“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也难寻”二句: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传说为典,写歌女撒手一去,纵然是有神通的方士也难招回她的娇魄媚魂。《杨妃外传》载:“方士杨幽通自云有李少君之术,上皇(唐玄宗)命致贵妃神,出天界,没地府,求之不见。东绝大海,跨蓬、壶。有洞户,署其门曰‘玉妃太真院’。”竟致贵妃之神。白居易《长恨歌》有诗句:“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望断处、杳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巫峰十二”即巫山十二峰。这里是说歌女之死犹如神女一去再无消息。这首词写出了对佳人香消玉殒的伤感与惋惜。

留不得。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秋蕊香引》

这首词里,柳永以“芳兰”和“好花”比喻歌女生前的美貌丽质,以彩云之易散与琉璃之易碎比喻歌女生命的脆弱。“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哀痛和同情。

柳永的这些词里有一种市井特有的人间烟火气,有着温暖与关怀的明亮底色,以及特有的人性温度与热力。那些关切和同情在柳词中一如井水般清明澄澈,汩汩流淌,一路而来,沁人心脾。

就这样,柳永以一支风流词笔成为大宋年间最走红的词坛巨星。人称:“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二十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也许是因为这首词曾经选入了中学课本,如今读来自有一种浪漫青春的遥远回忆。当年打动我们年少情怀的,是这首词中流露的缠绵柔情,是那种朦胧的伤感情调,是那种低徊不尽的风情。

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寒蝉声、长亭晚、清秋节、骤雨初歇,充满了深秋的况味与离情别绪。一场深秋急雨洗去了白日的溽热与风尘,雨后空气中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氤氲迷蒙中的斜阳如梦,橙色的光芒投射在杨柳边的长亭外,落叶萧萧,芳草寂寂。

此时,白衣浪子柳永正在与一位美丽温柔的女子依依惜别。黄昏时分的长亭显得昏昧不清,余晖将他们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到地上。一阵急雨刚刚过去,蝉声四起,凄切而哀婉。两人在帐中饮酒话别,却都默然无语,没有畅饮心绪。此时的寒蝉凄鸣听来好像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正难分难舍之时,河边却不时传来船家催促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

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此刻真的要分手了。他们执手相拥,泪眼矇眬,心中自有千言万语竟然一句也说不出。想到此去南方楚地,千里迢迢,烟波浩渺,那夜暮沉沉的楚天一眼望去竟是空阔无边。江水逶迤,暮云低垂,桨声低沉。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痴情女子岸边伫立,含泪挥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天际苍茫,有谁知晓别去后的归期?

自古以来,有情人最伤感的时候就是离别分手之际。更何况又逢这最是萧瑟冷落的清秋时节,让人心头更是难以承受。谁又知道今宵酒醒时身在何处呢?怕是只在那杨柳岸边,眼前只有那清冷的晨风和天边一钩残月了。这一去就是长年分别,有情人再难重聚。即使有良辰好景也如同虚设。纵使我心头有千种心绪、万般愁情,又向谁去倾诉?!

《雨霖铃》词牌取自盛唐时期旧曲。据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怀念起杨贵妃来,“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但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就是柳永的这首。

一个人如果偶尔把目光放逐于宋朝岁月,那么一定逃不过宋词里那些清风冷月的无声熏染;一定会流连于柳永笔下的那些风月浓情与寂寞感伤。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是令人无限怀想的好句子。这宋朝的清秋、月色、杨柳,好似一帧清丽落寞的工笔风景画。想象一下吧:

宋朝的一个月夜里,白衣书生柳永醉意矇眬,斜卧在一条小舟上。江天苍茫,月色如霜,耳畔只听见船家的桨声欸乃,这书生却沉醉在一场甜蜜而忧伤的长梦里,离别时恋人的泪迹与吻痕犹在,而那佳人的倩影和笑涡又出现在他的梦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清澈的笑声在波光桨影间叠闪梦回。一阵清寒夜风吹过,眼前却只剩空茫月色,苍凉的草树山影。身处陌生的风景里,小舟在蜿蜒的河道上穿行。清晓的风吹来了远方田野与河流那种湿润的芬芳,一轮凄凉的残月垂至天际。

故都的蝉声呢?暮色中的长亭呢?还有伊人无语凝噎的深情呢?都远去了,恍同隔世。唯有两岸的杨柳枝条在清风中摇曳着忧伤的气息。沉浸在这样的思绪里,柳永茫然不知归途。许浑《谢亭送别》有云:“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那种失落和迷茫庶几近之。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这首《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也堪称是柳永词的代表作。

这首词中那位与柳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女子是谁呢?

柳永其人在《宋史》中无传。众多宋人笔记中的记载也只是小说家言,但也可以大略地窥见柳永的感情生活。明代冯梦龙所著《喻世明言》里有一篇《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所载甚详。

柳永宦游江浙时,江州有个当红歌女谢玉英平生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时任余杭县令,途经江州在歌楼舞馆里结识了色艺俱佳、美貌温柔的谢玉英。在她的闺房里,柳永见到书案上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娟秀的蝇头小楷一笔一笔抄录的。柳永见了十分感动,与谢娘的一番晤谈也是十分投机,于是心底认定她是个红颜知己。激动之下,便握了她的纤纤素手表白了自己的一番爱意。谢娘也深为所动,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临别时,柳永与谢娘依依不舍,两情缱绻。柳永在余杭任上三年,始终未忘与谢玉英之约。任满回京时,他专程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那谢玉英居然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心里十分惆怅,于是便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谢玉英回来后,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

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歌女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两人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于是便再续前缘。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后来柳永出言不逊,得罪朝官,仁宗罢了他的屯田员外郎一职。从此,柳永出入青楼舞馆,衣食都由歌儿舞女们供给,只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他也乐得以填词为业,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尽情放浪多年,身心俱伤,晚年居名妓赵香香家。一日,赵香香在家做了个白日梦,梦见一黄衣吏从天而下,说:“奉玉帝意旨,《霓裳羽衣曲》已旧,欲易新声,特借重仙笔即刻便往。”柳永醒来,即要沐浴更衣,对赵香香说:“适蒙上帝召见,我将去矣。各家姐妹可寄一信,不能候之相见也。”言毕,瞑目而坐。香香视之,已死矣。一代词魂就这样飘然而去。

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了一笔钱为他安葬。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重孝,众妓都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歌妓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谢玉英痛念夫君,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便死去。陈师师等念她情重,葬她于柳永墓旁。

有道是:“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绍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冯梦龙以小说笔法写的这段柳永与谢玉英的情爱故事,其实都源自宋人笔记。在宋人罗烨所著《醉翁谈录》丙集卷之二《花衢实录·柳屯田耆卿》中,有这样一则《柳耆卿以词答妓名朱玉》:

“耆卿初登仕路日,因谒福之宪司,买舟经南剑,遂游于妓者朱玉之馆。朱玉云:‘素闻耆卿之名。’倾意已待之。饮数日。偶值太守生辰,朱玉就耆卿觅庆寿之词。耆卿乃作词与之。及贺,太守闻朱玉所讴之词,大悦,厚赏之,乃询其作词之人。朱玉以柳七官人答之。太守谓朱玉曰:‘见其词而想其人,必英雄豪杰之士,宜善待之。’朱玉自是与耆卿恩爱愈恰。及耆卿解缆东去,临别,朱玉约以归日为款。及柳耆卿归,再访之,恰值朱玉有迎迓之役。柳意默默,遂书一小词于花牋之上以寄之。词名《西江月》。”

同时,在宋代皇都风月主人编的传奇小说集《绿窗新话》卷上《柳耆卿因词得妓》中也有这样一段描写:“柳耆卿尝在江淮,惓一官妓。临别,以杜门为期。既来京师,日久未还,妓有异图,耆卿闻之怏怏。会朱儒林往江淮,柳因作《击梧桐》以寄之,曰:‘香靥深深,孜孜媚媚,雅格奇容天与。自识伊来,便有怜才心素。临歧再约同欢,定是都把身心相许。又恐恩情易破难成,未免千般思虑。近日书来,寒暄而已,苦没忉忉言语。便认得听人教当,拟(把)前言轻负。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词赋。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妓得此词,遂负媿,竭产,泛舟来辇下,遂终身从耆卿焉。”

可见,冯梦龙笔下的那些故事情节倒也不完全是向壁虚构,而是有野史为证的。

柳永人生的这一次沉沦,可谓是历史上最精彩的沉沦。人生仕途上的不幸,却成为文学诗词史上的大幸。柳永一生精神上可谓极其富有,尽管他穷得死后连丧葬费用都没有,却留下了华美无双的辞章和一片旖旎深情。

天地茫茫,人生几何?如果能寻遍世间百媚千红,得其所爱,柳永也算无怨无悔了。即使在这杨柳岸晓风残月,不知酒醒何处又有何憾?继柳永之后,我们看到了不少才子在默默地走着这条道路,并且学着柳永的口吻,以“风流浪子”自夸。董解元就称:“秦楼楚馆鸳鸯幄,风流稍是有声价”;关汉卿也唱道:“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他们都是柳永的同道知己。

二十四、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柳词。

书剑飘零,孤旅天涯,词句中仿佛听得到浪子柳永的呼吸和心跳,仿佛看到了他凭栏远眺时的忧郁眼神。

《甘州》原是唐人边塞曲之一,声情激壮。如今所传的《八声甘州》,因全调共八韵,故称“八声”。这首柳词中的名篇融写景、抒情为一体,语浅而情深,堪称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上品。

暮雨潇潇,洒遍大江两岸,也洗净了清秋时节的万里长空。西风渐紧,带来阵阵寒意,关河冷落,残阳正照在楼上。四处红花凋零,绿叶衰谢,春日物华渐渐地都凋零了。只有长江水,永远这样无言无语地向东奔流。

实在不忍心登上高楼,眺望那渺茫遥远的故乡,归思一发即难收。叹息这些年来漂泊江湖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时间客留异乡?想那美丽的心上人正在妆楼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做游子归来。唉,她怎么知道我此时正独倚栏杆,这样凝眸望远,愁思深重!

一篇柳永的《八声甘州》读罢,总会让人陷入伤感的愁思。“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事实上,最初被这首词所吸引便是这个清新如画的开头,一下子就将人带到了暮雨潇潇、江天苍茫的秋日雨境里。

想象那宋代的才子词人柳永一袭青衫,登楼望远,只见那暮雨洒满江天,水天茫茫,经过一番雨洗的清秋景象分外清新湿凉。“秋”本是一个季节,一种时令,并非实物,更是无法去“洗”。但慧心的词人却以一个“洗”字,将“秋”化虚为实,让人感到秋之清冷是由暮雨洗出来的,于是那雨后秋景的清新爽朗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仿佛可触可亲。

这短短十三个字中,倒有六个字是三点水的偏旁,加上一个“雨”字,更觉满纸是氤氲迷蒙的水雾。后来每逢森冷湿润的雨天,我在街头望着空阔苍茫的雨中楼林和江对面的远山,总会想起柳词里的这一句。特别是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将人与自然、与这大千世界、与宇宙万物的主客关系点得很透彻。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同时,开篇用一去声“对”字领起,发腔即已警动听众,如弹词开篇的一声拍板,戏剧人物出场前的亮嗓,又妙在体现了观景的角度,暗藏登楼凭栏远眺之意作伏笔。

同类推荐
  • 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

    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

    本书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纪实作品。本书通过为数不多至今健在的幸存者的证言、大量详实、缜密的历史档案资料,详实地还原了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与人生故事,用完整详实的细节揭露了日军侵略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与此前的种种大屠杀幸存者口述不同的是,此次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汇编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持,每一位口述者的经历讲述均由专家审读,并核准相关史实细节。幸存者的口述从大屠杀前的平静生活开始讲起,直至大屠杀过后多年,更为完整、详实、准确地反映了南京大屠杀给亲历者一生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巨大心灵伤痛。习近平同志在《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我们今天记录历史,记录下大屠杀幸存者最后的证言,是为了记录生命,传递和平,坚守正义,守望明天!
  • 许辉散文典藏·走淮河

    许辉散文典藏·走淮河

    本书为许辉散文典藏丛书之三,收录了作家2000年至2015年间200余篇散文。作家以敏锐的感觉和哲理化的沉思,梳理过往的一切,在田野上一览生命的细节和丰富的品质。既有生命的体悟,又有生活的启发,既有乡村的细节,又有城市的冥想,语言凝厚,意味悠长。
  • 中国文学大师经典必读(套装100册)

    中国文学大师经典必读(套装100册)

    主要收录了鲁迅、郑振铎、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鲁彦、梁遇春、许地山、萧红、瞿秋白、闻一多、缪崇群、穆时英、丘东平、滕固、蒋光慈、叶紫、刘半农、邹韬奋、李叔同、苏曼殊、朱湘、柔石、庐隐、戴望舒、章衣萍、钱玄同、彭家煌、刘云若、洪灵菲、石评梅、夏丏尊、胡也频等作家的一百部有影响的作品,既有诗歌、散文、杂文,评论,也有长、中、短篇小说,还有戏剧等作品,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对当时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和其他种种社会生活,做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描绘,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徐志摩全集:第二卷

    徐志摩全集:第二卷

    徐志摩全集(套装共6册)》内容简介:由中国台北前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复璁和著名学者梁实秋两位先贤手自编订,并得到张幼仪女士的赞襄。诚如编者在弁言中所称,坊间翻印徐志摩选集、全集,舛误、讹夺不知凡几。1967年,张幼仪女上游台,就《全集》的纂辑一事耑诚延请蒋复璁、梁实秋两先生董理其事,由旅美的徐公子积锴费时一年,向各大学图书馆搜集其先父遗著,一一复制邮台;版本务必以当年在上海梓行者,方可采用,意在“保存文献,传诸久远”。缘此,我社特从中国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购进版权,制作典藏本1931套,装帧、用料,事事精洁,以志纪念。
  • 沙与沫(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沙与沫(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的卡里·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引领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形成了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青年时代,纪伯伦的创作以小说为主,上世纪20年代起,他的创作方向开始转向了散文与散文诗,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和散文诗集《先驱者》、《沙与沫》、《先知》等,这些作品几乎都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
热门推荐
  • 从征实录

    从征实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成功创富者一直在做的33件事

    成功创富者一直在做的33件事

    差距,就在不起眼的地方;微小执行力,却能造就大不同的人生!创富成功与否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而其起源却在一些寻常事上。成功的创富者重视这些事,一直在做并且尽力做好这些事,他们通过这些事积累成就财富的资本;而失败的创富者忽视这些事,敷衍地做着这些事,从而与财富渐行渐远。本书引用了众多成功创富者的案例为你揭秘成功创富的秘密,告诉你成功的创富者们一直在做的事,引导你像成功的创富者们一样去做、且做好这些事,从而走上创富的康庄大道,并最终成功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人生。
  • 空间的诗学(译文经典)

    空间的诗学(译文经典)

    本书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此书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建构我们。
  • 温故一九四二(典藏版)

    温故一九四二(典藏版)

    《温故一九四二》是作家刘震云的中篇调查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一九四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河南大旱,三千万民众离乡背井去陕西逃荒。“我”重温那段历史,采访了“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记忆,记录了这场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灾难。小说出版后,王朔几次力荐冯小刚拍成电影,然而从小说到电影,立项、驳回、修改、再立项……经历了十九年的艰辛,《一九四二》才得以公映。剧本中,刘震云以地主老范、长工栓柱、佃户瞎鹿与媳妇花枝一家等灾民的逃荒之路为主线,以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等人的四处斡旋、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不堪境况为副线,比小说更立体生动地再现了河南天灾时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态度。
  • 永安散文集

    永安散文集

    用文字描绘着生活,记录着生活的趣事、人情。本书分为风土人情,生活随笔,杂文三个部分。
  • 日久生情:总裁,不许动

    日久生情:总裁,不许动

    在江城,豪门千金乔悦彤就是一个大笑话。她在新婚之夜因为出轨暴露跳海自杀,声名狼藉,成为江城街头巷尾的笑谈。两年后,一个叫唐晚的夜场女子横空出世,她有着倾国倾城的容颜,有着七窍玲珑的心,还多才多艺,她巧笑倩兮游走于男人之间,她不要名不要利,一直目标明确,只为复仇而来。
  • 予你深情共清欢

    予你深情共清欢

    本文1V1,绝对甜宠,欢迎入坑....双重记忆的折磨让她变成了别人口中的“傻子”,但是说好的爹不疼娘不爱呢?为何会一个能让自己秒变颜控的超帅男神!“喂喂喂,虽然我不会说话,但是你也不能撩了就跑啊!?”不过,既然你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 走一遭神话

    走一遭神话

    你想了解神话世界是什么样吗?你想知道神话中的各路神仙是怎样的吗?
  • 江湖秋水

    江湖秋水

    天下动乱,时局未安。西戎北狄觑觎中土,侠士剑客蜂拥而出。掀起了浩荡的波澜,在多秋水的江湖中,江湖人都似云中断雁,风中征蓬,漂泊难定,身不由己,生无扎根处,死无安乐所,饱含无奈。然而,也正是在秋雨漫天的江湖中,多情的浪子用血泪写下悲壮的爱恨情仇,重义的侠客用刀剑刻画残酷的江山之画。江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浪子,他出身万户侯之家,博学通武,吟诗操琴,其人亦儒亦佛,亦侠亦道,天下之人莫不仰慕。他深知江湖的险恶,念念于风云月露和栖隐山野的生活。被卷入江湖风波之后,一度想要引退,却终不能如愿。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湖从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每一个江湖人的无奈。
  • 一品废柴:萌妃升职记

    一品废柴:萌妃升职记

    千秋业,一朝穿越,她一介女草民生活在千家村,为了改变命运,13岁上山学艺,后来在太子选妃中——艺考中脱颖而出,成为太子小萌妃,然而无数达官显贵家女子却对她嫉妒恨,然而唯独太子对她这个小萌妃独宠,慢慢听本妃讲述和揭秘一段小萌妃的巅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