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67200000026

第26章 生存的哲学(8)

过度的欢喜和激烈的痛苦,经常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因为两者是互为条件的,都以极活泼的精神为前提。正如以上所述,此二者非由真实的现存物所产生,而是对未来的预想;又因痛苦是生命所固有,其强烈度系依主观性质而定,故而,某种突然的变化(通常属于外在的),并不能改变它的程度。因此,一种激烈情绪的发生实是以错觉或妄想为基础,而精神的过度紧张,则可由认识力加以避免。但“妄想”一般人并无法察觉,它悄悄地、源源不绝地制造使人苦恼的新愿望或新忧虑,使人冀求获得永久性的满足,但不旋睡又一个接一个枯萎干涸。因而从妄想所产生的欢喜愈大,当它消失时,所回报的痛苦也愈深。就这一点来说,妄想犹如高崖绝壁,除非避开这里,否则只有艰苦地沿壁下落;妄想的消失所带来的突如其来的过度痛苦,则正如在峭壁上失足陡然坠落下去一般。因此,一个人如果能战胜自己,经常能够很清楚的看透事物的整体性,以及与它相关联的一切,这样,他就不会在实际事物中赋予欲望和希望的色彩,如此即可回避痛苦或妄想。斯多噶派的道德观,即从这种妄想和结果挣脱出来,而代之以坚实的平静,为其主要目的。

然而,苦恼并非从外界所注入,它就像流不尽的苦汁,而它的泉源正在我们心底。但一般人的认为力对它大都闭起眼睛来,不独如此,我们还不时找些借口,到外界寻找痛苦的原因,使痛苦永远与你形影不离。那正如一个原本自由自在的人,却无端去塑造一个偶像,以主人侍奉之一般。总之,我们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一个接一个的愿望,即使获得满足,也不会就此满意,大抵在不久后又将发现那是一种错误而有受辱的感觉。

这种现象将继续到什么时候?或者,需要多少性格之力,才能走到既无法满足又无法勘破的愿望尽头?——虽然罕有其例。至此,我们该可发现出我们所搜寻的是什么,使我们苦恼的又是什么了。现在,我们即已认识苦恼是生存的本质,人类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如此尽管我们和自己的命运尚不能取得调和,但我们却可与生命求得妥协,如此开展的结果,也许将使某些人带着几分忧郁气质,经常怀着一个大的痛苦,但对其他小苦恼、小欣喜则可生出蔑视之心。这种人比之那些不断追求新幻影的普通人,要高尚得多了。

时刻庆幸自己幸免灾祸

所有的满足——即通常所谓的幸福,实际上往往是消极性的东西,而非积极性的。本来,自然就无意赐予我们幸福,不为一个愿望的达成而感满足。因为愿望虽是一切快乐的先导条件,但愿望的产生却出于“缺乏”。并且,愿望获得满足后,即告消失,因而快乐亦随之俱灭。故此,所谓满足或幸福,也不可能免于痛苦(即穷困)以外的其他状态。总之,愿望的纠缠不休,固足扰乱我们的平静,即连倦怠亦是一种痛苦,它将使我们的生存形成重荷。我们要获得或达成某种事情,总是困难重重,一个计划总要遇到许多阻力,沿途布满荆棘,并且当你好不容易克服一切而获得时,实际你只是除了免除一种苦恼或一种愿望之外,再也得不到什么,它和此一愿望未表现之前的状态,并无丝毫差异。

直接给予我们的通常只有缺乏亦即痛苦。也许当满足或快乐呈现之时,可使我们回忆起从前的苦恼或缺乏,但这仅属于间接的了解,其实,我们从未正确体认或珍视过现在所拥有的幸福或利益,而仅视之为当然的事情,这乃是因为它们仅以抑制痛苦来消极的满足我们。但当我们一旦失去它,才渐渐察觉出它们的价值;这就是因为缺乏、穷困、苦恼能够积极地直接传达给我们。因此,当我们回想摆脱穷困、病痛或缺乏时,常兴起欣慰之情,只因那是享受现在所拥有的唯一方法。进而言之,就求生欲望所表现的自私立场来看,我们无法否认,当我们目睹或叙述他人的苦恼时,亦可得到一种满足或快慰。

但这种喜慰、这种幸福的认识,实已非常接近积极性的恶意了。

一切的幸福都是消极的,而非积极的,所以不可能有永远的满足或喜悦。我们只是避免这一次的痛苦或缺乏,但接嬗而来的不是新的痛苦,便是倦怠——亦即空虚的憧憬和无聊。这可从世界和人生最忠实的镜子——艺术,尤其是诗歌中证实出来。所有的叙事诗或戏剧,不外是表现人类为获得幸福所做的挣扎和努力,而从未描绘永恒而圆满的幸福;这些诗的主角历尽了千辛万苦或通过重重危险,终于走到他的目标,一旦到达终点后,便匆匆闭幕草草收场。因为如果再继续写下去,只有表示书中(剧中)的主角原以为在那里将会无比幸福的灿烂目标,原来却是那么稀松平常,那样使人沮丧失望。同时,他达到目的之后,境况并不比先前为佳。在那里,不可能有永恒真正的幸福,所以也不能成为艺术对象。

自然美本来是没有意志的纯粹认识,事实上确是唯一纯粹的幸福,在它之前没有苦恼、没有欲望,在它之后不会伴随后悔、苦恼、空虚、倦怠。但由这样的幸福所填满的并不是全部人生,仅为其中的一个季节而已。——在诗歌中可看到的东西,在音乐中也可以发现出来。在音乐的旋律中,可以看出解脱后的意志之最内在历程,亦即人类心情涨落、憧憬、苦恼、欢喜的最神秘内幕。旋律经常离开基音,而继续无数的犹疑彷徨,以至成为最悲痛的不协和音,但最后重又复归于基音。基音虽是意志的满足和安心的表现,但若继续太长的时间,则变成腻烦而无意义的单调。这相当于倦怠。

根据以上的观察,我们应该可以明了,一切的幸福都是消极的,我们不可能得到永恒的满足,同时由前面所述——人生和所有的现象皆为意志的客观化;意志的努力是没有目标、没有结局的——亦可得到说明。这种没有结局的特征,在意志的一般现象(即其最普遍的形式——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以至最完全的现象——人类的生命和努力,都充分显现着。

我们可以假定,理论上人生有三种极端,并可把它当做现实人生的要素。第一是强烈的热情、激烈的意欲,此要素表现于历史的伟大人物中,此外在叙事诗或戏剧中亦常有所描绘。第二是纯粹的认识、理念的把握。此项须以认识力摆脱意志的羁绊为前提,亦即天才的生活。第三是意志和认识俱皆昏睡的状态、空虚的憧憬、使生命麻痹的倦怠。个体的生命并非永远停留在其中的某一个极端,甚至连碰触它们的机会也极少,多半只是畏缩的在其中一者的身侧踌躇地向它接近,需求些微的东西,如此周而复始地重复着以避免倦怠。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外在生活是那样空虚无意义,内在则是愚蠢而不自觉,实在可悲可叹。那就像一个梦游患者,带着缥缈的憧憬和痛苦,蹒跚地度过一生一般。他们亦与钟表的构造相仿佛,发条扭紧后,它就不知理由地摆动着。人类呱呱落地时,人生钟表的发条就开始扭紧,从此一节一节、一拍一拍地重复着单纯的变化,不知反复多少遍的相同曲调。

不论任何个体或任何人,他的一生只是绵衍无限的种族之灵、顽固求生意志中的一场梦而已。在这所谓“种族之灵”和“时间”“空间”构成的无限广阔的平面上,所勾画出的个体形象,实是若有若无,并且它容许我们一瞬间的生存之后,还必须空出场所,由别的个体取代。但这里也有人生庄严的一面,为了这一个个虚幻的影像及接二连三的空虚计划,求生意志必须倾其全力,饱尝许多激烈痛苦作为交换。最后,经过长时间的恐惧忧虑,死神遂告出现。我们看到尸体所以会显得严肃,正是因为如此。

综观个体的一生,若只就其最显著的特征来看,通常它是一个悲剧,但若仔细观察其细节,则又带着喜剧的性质。因为如果我们把每天的辛劳活动、每瞬间的嘲弄、每周的愿望和恐怖、每一时刻的不幸,都当做“偶然”的戏弄的话,实不外就是喜剧的场面。但,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徒劳无功的努力、被残酷的命运践踏的希望、苦恼增殖到最后亦难逃一死的生之迷惑等,这些通常都属悲剧。我们的一生必须带着悲剧的一切苦恼,似乎命运对我们生存的悲惨也加以嘲笑,而且,我们还不能坚持悲剧性人物的品位,在人生的广泛细节中,有时仍不得不扮演愚蠢的喜剧性角色。

人生虽然充满着大小不等、形色不一的灾厄,经常处在不安和动摇之中,照理已够使我们穷于应付了,但这尚不包括生存的空虚或浅薄,不包括人类在无忧无虑的闲暇时候的倦怠无聊。换言之,人类精神对现实世界所施诸的忧虑、悲哀、工作等仍嫌不足,还要以种种制造各种迷信,从而开拓幻想世界,以它们做对象,去浪费时间和劳力;纵使现实世界给予我们休闲,我们也不领情。

人们创造了类似自己形象的鬼神、神灵活和圣者,不时向它们供奉祭品、祈祷或装饰神店神像,此外当然少不了要许愿、解愿、朝圣、顶礼膜拜一番。我们对它们的忠诚服务到处与现实同在,甚至往往觉得比和现实交往来得有趣。这是人类二重要求的表现。其一是对助力和保护的要求,另一是对工作和消遣的要求。当发生灾难或危险时,人们并不用宝贵的时间和努力,以谋补救或预防,而徒以祈祷和浪费祭品乞怜于神明;纵使未必有效,亦可借着与虚幻的神灵世界的想象性交往,而吻合第二要求——消遣和工作。这正是所有迷信的不可轻侮的功效所在。

从研究人生最主要的特征概括说来,在先天方面我们可确信的是:人生的全根柢不适于真正的幸福,它的本质已变形为各色各样的苦恼,人生彻头彻尾是不幸的状态。我们若取出某一特定的场合,试想象其光景,或翻阅历史的某一角落,看看其中所记载的许多难以名状的悲惨实例,如此,必可从心底唤起上述的确信。然而,那已远离了哲学本质的普遍性立场,容易被责难;那是从个别的事实出发,是属于片面的;并且易于引起争论,认为人类的幸与不幸,是见仁见智的。

因此,唯有以先天性的方法、完全冷静的哲学态度,证实奠基于人生本质的难以避免的苦恼是从普遍性出发的话,才能免于非难和疑虑。但通常还是从后天方面较易得确证。当我们从梦幻的青年期觉醒后,只要时刻注意自己或他人的经验,逐渐扩展见闻,学习过去或现在的历史,最后再读读大诗人的不朽杰作,先祛除既有的先入主见,不使自己的判断力麻痹,必可获致这样的结论:人间原是偶然和迷惑的世界,愚蠢和残酷恣意地挥动鞭子,支配着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事情。要使“更好的东西”见诸实行,仍有待更大的努力。

一个高尚而贤明的措施,很难使人倾听,要表现它的效果,更难如登天;相反的,思想界是充满不合理和错误,艺术界充斥着平凡和愚劣,行为领域则由邪恶和虚伪掌握主权,只是偶尔略被中断而已。在这种情形下,一篇出类拔萃的著作,通常是作者苦心孤诣的研究成果,从未依赖任何凭借,然而它所赢得的却是同时代人的憎厌和唾弃,人们对于这些作品,恰如对异于地球事物秩序的外太空星球一样,始终被隔离、漠视着。

然而,个人的一生又是如何呢?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传记都是一部“苦恼史”,是大小灾难的连续记录,一般人所以会尽可能隐藏它,是因为他们了解,别人绝少会对它感觉同情怜悯,反而因为自己得以免除那些痛苦而暗自庆幸。

一个有思虑而正直的人,当他濒临人生终点的时候,一定不希望再度生于此世,反而宁愿选择完全的虚无。莎翁名剧《哈姆雷特》,归纳主角的独白内容,不外说明他激悟人世的悲惨状态,而断然以为“完全的虚无”更值得欢迎。如果自杀确实可获得这种空无的话,当一个人面临“要不要活下去?”的抉择时,自杀岂不成为他的最大期望,而毫无条件地选择它?毫无意义,那样做并不能解决一切,我们内心亦不做如是之想,似乎有某种东西喃喃念着:死亡并非绝对性的毁灭。

连有“历史之父”之称的海洛德斯亦云:“世上没有一再希望不要活下去的人。”二千多年来未见有人予以驳斥,可见这句话实在有它的真理性。所以,虽然我们经常感叹人生的短促,但短促岂非正是一种幸运?——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生命中所遭遇到的痛苦与不幸,统统摆在他的眼前,他必定会大吃一惊,不寒而栗;如果我们引导那些最顽固的乐观主义者,到医院、疗养院、外科手术室去参观,再带他们到牢狱、拷问室、奴隶窝去,或者陪他到战场和刑场走一趟;如果把所有阴森悲惨的巢窟打开让他们看看;最后,再请他参观乌格林诺的死牢,那么,他必定能了解“可能有的世界之最佳者”到底是何物了。

但丁所描写的地狱,其材料若非取自现实世界,又能来自何处?而且,那也正是真正地狱的模样。反之,当他着笔描写天堂境况和它的快乐时,他便遭遇到难以克服的难关。因为我们的世界,对于这方面完全不能提供任何材料,因此,他只有再三重复他的祖先或比特丽丝及许多圣贤的教训,来取代天国的快乐。由此,亦可使我们充分了解这个世界是何物了。当然,表面的人生,有如粗糙的货品涂上彩饰一般,通常苦恼都被隐藏着,反之手中若有什么引人侧目的华丽物品,任何人都会拿出来搬弄一番;人心的满足愈感欠缺,愈希望别人认为他是幸福的人,一个人的愚蠢到了这种地步,要以他人的所思所想,当做努力的主要目的。

同类推荐
  •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分析

    本书聚焦于罪犯中一个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群体——连环杀手,通过对连环杀手成长经历、犯罪过程的梳理,挖掘其扭曲、阴暗的内心世界,为读者呈现“连环杀手是如何炼成的”。对连环杀手内心世界的透视,将为我们呈现一道另类的风景,也将触发人们对于人性、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的深深思索。本书适用读者:对犯罪和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警察、法官、检察官、狱警、律师等职业群体。
  • 被喜欢的心理学

    被喜欢的心理学

    因为很小的而事情苦恼不堪,总是陷入莫名的悲观情绪里,不检讨自己却对周围的人牢骚满腹……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而了解什么是“神经症”,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导师加藤谛三带领你彻底认识“神经症”。以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清理生活中自我掩饰的无谓借口,抽丝剥茧地分析人痛苦的根源;带你重新认识自我,面对真实世界,重拾明朗生活。
  • 诱导心理学

    诱导心理学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诱导心理学都无处不在!在职场上,我们不仅需要充分展现个人业务能力,还需要妥善驾驭自己的人脉关系;在生活中,我们处理问题时不仅需要发挥聪明才智,还需要洞悉他人心理,有效引导对方,而这些,都离不开诱导心理学。翻开本书,从“斗智不斗力”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大量斗智案例的讲解和阐述,教你如何诱敌深入,示敌以弱,欲擒故纵,化敌为友,有效掌控对方心理。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各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诱导技巧,帮助读者趋利避害,逐一破解生活与工作中的难题,不断地实现人生质的飞跃。
  •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4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4

    “一个人完全可以用心理学的方式来彻底解剖。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在家庭中承担什么角色,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心理学始终是对你最有帮助的一门学问。”本书荟萃100多个问题,配以通俗易懂的讲解,全面介绍了心理学领域的基础知识,让你一学就通!
  • 最受欢迎的哈佛心理课

    最受欢迎的哈佛心理课

    哈佛大学汇聚世界上最优秀的心理学家,让哈佛学子的心灵得到了丰富的滋养,并孕育出一批又一批享誉全球的精英人才。《最受欢迎的哈佛心理课》由牧之编著,集众家之长,将哈佛心理课的教育理念渗透到个人素质、生活心态、职场心理、社交心理等方方面面,让读者能够全方位地领悟哈佛心理学的智慧和魅力。《最受欢迎的哈佛心理课》汇聚心理学经典理论,浓缩哈佛人智慧精华,有效地激发心灵能量,帮助我们提升心理认知境界,提升心智水平,提高生活品位。通过心理素质锻炼等十多堂心理课,让我们学会重塑自我,掌控情绪,提高情商,平衡心态,从而在未来的道路上无往不胜,百毒不侵,做最强大、最幸福快乐的人。
热门推荐
  • 重生女王很强势

    重生女王很强势

    以一人之力单挑百万雄师,百万雄师的消亡伴随着她一起流逝……本以为自己已经到了阴曹地府,可她一睁眼,竟然是换了具身体?巧妙的同名同姓,拥有着可怜的身世,而且还被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叔叔送人还债?!秦家不仅想吞了属于她的财产?渣妹老想着她身败名裂?渣男总是三番五次想要靠近?不好意思,她的大砍刀好像在蠢蠢欲动。她肆意果断,行事以快很准来形容;她富可敌国,手握世俗与修真界的经济命脉,坐拥上亿资产,用她对唐文正说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我们不差钱!”可再怎么要强的女孩纸,终究会遇上一个愿意守护自己的人,比如说个傅家少爷……
  • 情商的力量

    情商的力量

    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最为关键的品质因素。本书在总结国内有关情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情商的传统内容出发,对情商的内涵加以延展和开发,通过对工作情商、快乐情商、家庭情商、爱的情商、领导者情商、情商整合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和诠解,多角度、全方位地告诉读者,如何提高对自己生活的自知力和对情绪的自控力,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成功的概率。
  • 都市捉妖人

    都市捉妖人

    【最热门】叶少阳勇闯都市,与人斗,与狐斗,一路全收!(已完结,可放心阅读)
  • 小品方

    小品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耶路撒冷之恋

    耶路撒冷之恋

    电话中那女孩的希伯来语令王圣有些犯晕。来到以色列这么久了,那些犹太人的希伯来语稍一说快,他还是有些听不明白,除非事先知道对方要说什么事。好一阵子,王圣才想起那个自称伊曼的女孩是谁。伊曼的声音很甜,语速很快,令他想起了又苦又甜的土耳其咖啡,不过,伊曼长什么模样,他最终还是没想起来。在王圣眼里,那些犹太人的长相都相差无几,而犹太人和巴勒斯坦甚至所有的阿拉伯人的长相,他也分辨不出来,因为他实在没有一目了然的必要。
  • 盛宠之锦绣商途

    盛宠之锦绣商途

    第一次见面,秦凌把诸葛云乐的衣服扒了,穿在自己身上,悠哉悠哉回了家。第二次见面,“你走不走,不走我喊非礼了啊!”第三次见面,秦凌笑嘻嘻对他说:“脱衣服这种事,一回生二回熟嘛,来来来!”诸葛云乐表示,他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的女子。但是,突然好喜欢她,怎么办?
  • 快穿之攻略主神

    快穿之攻略主神

    想要成神,青芜就要去到不同位面收集信仰之力。每个位面,她总会遇到那么一个人。他是高冷学神,却会对她说:“别怕,我在。”他是清冷神医,却深情告白:“我心悦你。”他是六根清净的和尚,却宁负如来不负她。……(男主同一人,互宠)男主:可盐可甜……*(开的第一本书,主要是练文笔。剧情逻辑如有不通处,还请见谅。)
  • 仙法仙境

    仙法仙境

    久远的传说中隐藏玄机,看似和平美好的仙境将发生巨大的灾难……且看娇生惯养,古灵精怪的公主殿下和不善言辞,似有面瘫的高冷男神将经历怎样的奇遇冒险,组成自己的团队,对抗未知的危险……魔仙境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它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和外面的世界建立了联系,变化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数百魔仙种族,世代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和技术。千万强大的生物种群,在繁衍中发展,在斗争中成长。每一个族群都有自己的秘密……即将引发这场劫难的到底是谁?几件无比强大而神秘的异界神兵,都有它们自己出现在这个世界目的……快来啊,快来魔仙境开启奇妙的冒险之旅吧!
  • 这个修仙不一样

    这个修仙不一样

    少年边吃着鸡腿,边踩着一个老头,泪水如雨……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要欺负老年人!
  • 剑弈有剑

    剑弈有剑

    何为剑?百兵之君即为剑。那剑又是为了什么而诞生?权利与金钱,或者美人?那只是一部分人的剑。而一部分人的剑,是为了坚守本心,维护正义,斩尽世中不平之事。最后一部分人的剑,是为了家人朋友,与妻子而执剑故事发生在铭国重点:此书必须带脑子看,不然很难看懂在这说明一下,这是架空的历史,有部分没想好什么名字就套用了历史上的,比如说长安城是首都,还有我第一章只是用六扇门引出主线剧情,至于谁是主角,你们自行判断,因为我会努力把各个人物的性格写的鲜明一点,所以谁都能是主角。额对了,百分之九十的角色与人设由沙雕网友提供,小说里的许多事,都是和群友发生过的真人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