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07400000056

第56章 自杀(1)

自杀的理性问题

在上一章我问过这个问题:人终将死亡这一事实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什么影响?当时我提出了几种可能的答案,但我们并未考虑一种可能性:自杀。终有一死为人们自主结束自己的生命打开了大门。

但严格来说,我认为,人终有一死本质上并不能确保自杀就是一种选择。比如,如果我们所有人恰好都能活到80岁,而且无法改变这一数字,这样我们仍然要经历死亡,却无法自杀。事实上,即使我们的寿命有长有短,只要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自杀就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当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生命的长度时,自杀才是有可能实现的。而这其实是关于死亡我们可以控制的少数几件事之一:如果我愿意,我可以赶在死神来临之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关于死亡,我想要探究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何种情况下,如果存在这种情况的话,自杀是合理的?在何种情况下,如果存在这种情况的话,自杀是正当的?

当然,我们的文化中弥漫着对自杀的鄙夷,混杂着侮辱、恐惧以及不认同,因此人们很难心平气和、一清二楚地讨论这个话题。大多数人会认为你疯了才会自杀。事实上,他们认为,考虑和自杀有关的事就证明你脑子出了问题;如果你没疯,那你就是不道德的。在这些人眼里,自杀绝不是一个合乎道德的正确之举。

因此在讨论这个话题时,我们很容易被情绪左右。然而,在此我建议大家系统地研究这个问题,对问题的两方面都予以细致考察。首先,在我看来,第一步就是要区分理性问题和道德问题。我将先专注于讨论理性问题,看一看在什么情况下,如果存在这种情况的话,自杀是合理的。之后再研究道德的问题,看一看在什么时候,如果存在这种时候的话,自杀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或者是道德上所允许的。

将这二者区分开,说明我已经假设了这两个问题是分离的,或者至少我们需要分别对其进行讨论,一方面是理性问题,另一方面是道德问题。我们当然可以这么说,它们二者都是关于应当怎么做的问题,都是对相关行为进行评判。但至少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我们在对其中一类问题进行评判时采用的是一套标准,而评判另一类问题时采用的则是另一套标准。

毫无疑问,在很多情况下,理性问题和道德问题都紧密相连。哲学上有一些观点揭示了理性的本质和道德的本质,根据这些观点,理性和道德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二者可以分开,至少是在原则上。让我们用在所得税上作假的可能性来举个例子。报税单被抽查的几率非常非常低,而且即使被抓,罚款的数额也并不惊人。因此,至少从理性的利己主义角度出发,做假账的决定是合理的。(因为你被抓的几率很小,而且就算被抓了,罚款又能有多少?)但即使我们都同意做假账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大部分人立刻会就这个意见指出,在报税单上作假是不道德的。这个例子说明了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全额报税),不一定合乎理性的要求。

对理性做出如此狭义的解释——好像理性仅仅意味着做符合理性自利的事,此外别无其他——可能是错误的。可以说,采取某种既定行为(或避免采取某种既定行为)的原因,有的并不能简化为怎么做对施事者最为有利。但这是个复杂的哲学问题,我们在此不需要对其下定论。不如我们就这么规定,在从理性的角度评价自杀行为时,我们仅将注意力局限在理性自利这一方面,专注于讨论对抱有自杀想法的人来说什么有利、什么有害。虽然理性不仅仅意味着只做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事,但一般情况下,或至少在讨论自杀是否符合理性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判断其是否符合个人的利益,这个想法也是说得通的。因此,我们可以简化我们的讨论,只对理性自利的问题进行探讨。

这样的话,某些类型的案例在此将略去不提。比如,我们不会讨论如下的案例:你过着非常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却为了推动你全力支持的某项事业,或者为了保护朋友爱人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我看来,这些案例严格来说应该被归为自杀案例,不过是非典型的案例。如果要对自杀进行面面俱到的研究,当然需要对此类案例进行讨论。但为简单起见,我们将撇开它们不予讨论,这样可以专注于更典型的案例,即人们出于自身的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说,因为你觉得死了你会更好。把对自杀的合理性的讨论局限在理性自利的范围内,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实际情况,但是这样做可以使我们集中于我认为更主要、更典型的案例上。

那么,什么时候,如果有这种时候的话,自杀是一个合理的决定呢?这里,我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以下两个问题加以区分。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如果有这种时候的话,死了真的会更好?是否存在这种情况,你的生活已经糟到了生不如死的地步?假如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确实有这样或那样的情况,死了反而会更好。那么,还有第二个问题:你凭什么信赖自己的判断,相信现在就到了死了反而更好的时刻?而根据这一判断采取行动为什么会是合理的?可以想象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事实上,即使死了真的会更好,但是相信这个结论并据此采取行动的做法,或许永远都不可能是合理的。

毕竟,当你的生命糟到了生不如死的地步时,在这种情况下,你肯定神志不清,这是极有可能的。而因为你无法清醒地进行思考,你就不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自己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上述说法是否正确,我们过后再说。但正因为你可能会这么想,我才要将第一个问题(你是不是真的会生不如死?)以及第二个问题(你有没有理由相信你正处于这种生不如死的状态?)区分开来,我们需要分别对其进行讨论。除非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否则自杀就绝不可能合理。

我们需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人们死了会更好的情况?或许你们立刻就会质疑这一论述的逻辑,“琼斯死了会更好”这种思路所做出的判断明显说不通!

毕竟,要想做出此类比较(“如果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情况,他会更好还是更差?”),你必须能够说明这个人目前(或者即将要)处于何种情况,以及这个人会处于什么状况中(如果出现了变化的话)。你必须能够描述这两种可行的状况(condition)或状态(state)并进行比较,否则这种对比就站不住脚。我们称其为“双态要求”(two-state requirement)。

(当然,在我们进行对比的某些时候,除非我们先做了某事,否则两种状态都不会出现。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必须能够将两种选择下的不同状况进行对比。因此,这里也涉及了双态要求。)

通常情况下,要想判断一件事对你是好是坏,无论如何都要满足双态要求。比如说,你想决定要不要减肥,你就会想:“我现在超重是这种状态,我减肥之后会是那种状态。”你比较了这两种状态,意识到第二种比第一种好,这就使“你减肥之后会更好”这种说法合理了。当你决定是否要和女朋友结婚、是否要辞职、是否要离婚,或者是否要搬到乡下的时候,情况都与之类似。你将相关的两种状态进行比较,判断哪一种更好,这样我们才能说,“是的,这样会更好”,或者“不,这样会更差”。事实上,只有存在两种不同的状态并可以对其进行比较时,我们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说出自己会更好或更差。

但如果我现在考虑要不要自杀,在谈及死了是不是会更好的问题时,这一说法似乎无法满足双态要求,做出自己死后会更好这种判断又怎么可能合理呢?现在,不管我正处于什么状况(或终将处于什么状况),我们当然可以描述这种状况。但我要是想描述我自杀之后的状况,就有点儿不对劲了。没有这样一种状况可供描述,不复存在不是一种我死后将经历的状态:这不是一种状况。如果死亡真的意味着结束,如果我死后将不复存在,那么在这之后就没有可以进行描述的状态或状况!所以,谢利·卡根就没有第二种状态或状况可以和第一种进行对比。显然,这意味着我们没有满足进行比较所需要的双态要求。

这种观点其实是这样的,状态和状况都以存在为前提。我们可以问:你高兴吗?悲伤吗?无聊吗?激动吗?这些问题都以你的存在为前提。甚至睡着也是一种你能够经历的状态或状况,因为在睡着的时候你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我自杀了,我将不复存在,就没有第二种状态可以让我们进行比较了。所以,我们怎么能说自己死了会更好呢?要想这么说,就需要有第二种状态可以和实际状态进行比较。但由于没有第二种状态——或者说,这个论调是这样说的——那么,做出我死了会更好的判断根本就不可能成立。也就是说,像这样进行比较是不合理的。

许多哲学家被这种论调吸引。但在我看来,这种论调肯定是错的。

想一想我们在讨论剥夺解释理论时的结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死亡会是件坏事,因为它会夺走我们生命中本能拥有的美好事物,而只要我们活着就可以得到这些美好事物。这个观点看起来顺理成章,也很恰当,但如果我们认可双态要求,就得提出反驳了:怎么能这么说呢?毕竟,说现在就去死对我来说是坏事,和说我活着会比较好,看起来指的是同一件事。如果我们认可双态要求,就会说,这种判断(活着会比较好),只有当我可以将我死后的状态和我活着的状态进行对比时,才能成立。但很显然,不存在不是一种状态,所以无法满足双态要求。因此,我不能说活着会比较好,正如我不能说死亡对我来说会是坏事。

这种说法让人颇感踌躇。我想,如果双态要求只是说明,我们根本无法判断死了会更好,那么我们可以接受这种推论;但是根据双态要求,我们推论出大家甚至没办法断言自己活着的时候会更好!这一点让人难以置信。

想象一下,有个非常非常快乐的人,日子过得非常精彩,生活中充满了你能想到的各种有价值的美好事物——爱情、成就、学识,诸如此类。这个人过马路时,眼看就要被卡车撞了。这时你冒险冲过去把她推开,救了她一命,好在你也没有受伤。她抬起头,发现自己离死亡只有咫尺之遥,于是说道:“谢谢你。谢谢你救了我。”

现在你却要说:“恐怕你没弄明白。我救了你,你对此表示感谢,就是假定我给你带来了好处。而这么说,就相当于假设你的生命得以延续是一件好事,也就是说,活着会更好!但是你看,鉴于有双态要求,我们没办法判断让你继续活下去是好事。假如我没救你让你死了,而这时你能够经历某种状态,根据双态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你活着会更好。但如果你死了,你根本就不存在了,你不会经历不存在这种状况。所以你看,你觉得我救了你是帮了你的忙,根本就是没弄明白这些哲学概念。”

我无法把这种论调当真,希望你们也不会。如果你救了某人的命,当然是帮了他们的忙,因为我们假定他们的生活一直很精彩,而且将继续精彩下去。这是什么意思呢?它当然不是说,不存在是一种幽灵般的虚空状态或状况。不是的,不存在就是不存在,它完全不是一种我们置身其中的状况或状态。也就是说,我们进行此类评判时,双态要求不是一个真正需要满足的条件。我们针对你救了那个人,说你是帮了她的忙,说她活着会更好,要做出此类论断,不需要声明说她死了会多悲惨,只需要说她将来的生活(多亏你救了她)会很不错。因为她的生活现在(将来也会)很好,所以失去它就是一件坏事;因为失去它是一件坏事,救了她就是给她带来了好处,给她帮了忙。如果双态要求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那么我们就要摒弃双态要求。

摒弃了双态要求,我们原则上也就能对相反的那种情况进行类似的阐述了。想象有这么一个人,他的生活糟糕透顶,饱受折磨,苦不堪言。是否会存在这样一个人,我们稍后再谈。但是如果有这样一个人,我们会说,继续活着对他来说是坏事而不是好事。他的生活中充满了悲惨、折磨、挫折和失望,这样的生活持续时间越长,就越糟糕。如果每一分钟都意味着折磨与苦痛,那么过100年这样的生活,比过30年这样的生活要更糟。所以,如果有这样一个人,让他活得更久一点,反而是一件坏事。在这种情况下,活得越短对他就越好。

我们说人们死了会更好,就是这种意思。我们不是声称他们死后会处于一种难以描述的幽灵般虚空的状况中,只是比较了他们可能会拥有的两种生活。回想一下你救的那个生活幸福的人。我们把让她过90年幸福生活和只让她过30年这样的生活相对比,一下子就能发现第一种比较好。所以,救了她的命对她来说是一件好事。同样地,想一想生活悲惨的那个人,我们把漫长的悲惨生活和较短暂的悲惨生活相对比,会发现活得越久就越糟糕。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这个人死了会更好。这不是说他死后会处于某种好的状况,或某种比活着的时候要好的状况。只是说如果他死了,就能避免目前这种不好的悲惨状况。这就是他死了会更好的全部意义。如果双态要求不这么认为,那它就错得更深了。

同类推荐
  • 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勉仁斋丛书:人心与人生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自认为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梁漱溟内心中“自谓负有沟通中外古今学术思想的历史使命”,而他的这种历史感与使命感的精神力量,则集中表现在他最后一本《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梁氏一生著述达30余部,但代表他思想转变与哲学菁华的,却是这本《人心与人生》。这本书也是作者写作时间最长,思虑最精深的一部著作,从立意到刊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久。此书最吸引人之处,也是存在最大争议之处是作者预言人类文化的前途是西方文化的没落,中国文化的崛起。
  •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全集)

    “厚如城墙”,岿然不动,静观其变,一旦时机来到,就需断,“黑如煤炭”,决然出击,勇猛果决。“厚”在伺机,“黑”在决胜,一件事要成功,二者缺一不可。
  • 宋代经学诠释与思想演进(京师史学书系)

    宋代经学诠释与思想演进(京师史学书系)

    本书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出发,运用古文献学、学术史、思想史研究的多种方法,对宋代经学范式的发生、特质及主要学派的经学传承、诠释特征、思想内涵及理论体系等问题做了深入而系统的思考与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宋代经学范式的形成、发展与思想演进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世经学、理学及其思想的特征与内涵。
  •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是罗智先生时隔三年推出的最新心学研究著作,这既是他对多年潜心研习心学的全面总结,也是他对心学研究作品创作的一次创新。这是国内第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罗智先生把阳明心学和王阳明的一生融合在了一起,传记+心学的解析,使得全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都较高。罗智先生总结了以往作品的成功经验,采用全新的形式创作本书,全书内容轻松易读、见解独到,囊括了《传习录》的全书精华,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艺性,都较以往更上一层,是难得的阳明心学上佳之作。
  • 模糊性的道德

    模糊性的道德

    本书收录两篇随笔,是波伏瓦存在主义理论入门之作。《模糊性的道德》阐述了存在的双重性,并对人类的生存状况作了深刻的思考。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下,波伏瓦开始研读黑格尔、克尔恺郭尔、康德等哲学先驱的著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存在主义哲学观,提出了“存在的模糊性”的观念。她主张承担自身的存在,争取自由,让我们的存在处于向无限性开放的有限性中。正像那个古老的谚语所说的那样:“不管结果怎样,做你该做的事。”《皮洛士和齐纳斯》一文讨论人类行动的尺度、行动的目的和价值。
热门推荐
  •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 缘来不易

    缘来不易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宫,一切归十方,天地初来,一切皆为混沌,没有天,没有地,在窈冥混沌中产生的一个沉睡的生命,那就是人类的始祖——盘古大帝。当然这事和我们都没有关系,自我介绍下,我叫夏当然,我最喜欢的事当然是做白日梦,我是一个网络小说作家,没有什么名气,写的小说也……
  • 叛逆英雄物语

    叛逆英雄物语

    【硬核都市奇幻】这并非英雄的故事,无人能成为英雄——但每一个人,都在开辟自己的前路。----------------------------ps1:书名和简介什么的才不是随手乱打的呢!(傲娇脸)ps2:本书又名《叛(可)逆(爱)英雄物语》(傲!娇!脸!)ps3:众所周知,鸭鸭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傲!——娇!——脸!——)
  • 别去抱怨生活的苦,那是去看世界的路

    别去抱怨生活的苦,那是去看世界的路

    你很努力,但一事无成,想要掌控人生,却被人生掌控;你很勤奋,但没有天分,想要走得更远,却只能在原地踏步;你的梦想很大,你阅人无数,你拼命追赶成功者的脚步,但受的苦仍照不亮前进的路。你不明白,为什么努力出众,却会被判出局!生活不是心灵鸡汤,无法总结道理,难以区分对错。你觉得别人的成功很容易,是因为没有成功的人不会被你看见。你抱怨命运不公,充满恶意,是因为不懂迷失方向才是失败的罪魁祸首。你一路奋战,跌跌撞撞,不该是为了超越优秀的同路者,而应是成就更好的自己。
  • 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每个人的健康能仅仅依靠医生来捍卫吗?不能。求医不如求己,治病不如防病。本书提供了四季养生保健、饮食保健、运动保健、睡眠保健、心理保健、疾病保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保健等方案。还对识别疾病的征兆、急救、体检、排毒等内容进行了介绍,使得读者对自我保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 婚劫:总裁高高在上

    婚劫:总裁高高在上

    还没结婚呢,他就出轨了。这种男人我怎么能嫁?当着渣男的面,我转身投入他的怀抱,“亲爱的,你是来接我回家的吗?”秦弈年:“……我是等你去民政局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妖后诱冷皇

    妖后诱冷皇

    【本文已出版,繁体版实体书名:绝色萌妻】她被擒,被害,被打,被关,被下毒;他暗中出手,舍身护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布一场假死之局,将她偷龙转凤,带出皇宫!前途艰险,他们执手相携;叛贼杀伐,他们生死不离!一段陈年旧事,引发了两代人的恩怨!当半壁江山,落入贼手,他冲冠一怒,金戈铁马,纵横缰场!一张藏宝图,引天下群英云集!那一日,凤鸣山上,冷风肆虐,血雨腥风,飞溅起乱红无数……当危险袭来,濒临死亡的那一刻,是谁的手,从她青丝穿过,一胚黄土,将他掩埋,从此,再看不到他深沉晦暗的感情……千江堤上,最后的决战,两军对垒,他与他们,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 星空之下的尘埃

    星空之下的尘埃

    浩瀚的宇宙,故事即将收场的星际联邦美妙的“临界”,随处可见的高科技渐渐美好的环境,动物的大进化危险和友善共存的外星人,强大的星际舰队巨大的移动城市,严格的治安管理“存亡”过后,便对于人类又是一新纪元……第一次写,肯定会有问题,麻烦各位读者大大们积极反馈意见,谢谢(*°?°)=3PS:更新时间不定,高中生嘛,学业要紧(σ′▽‵)′▽‵)σ
  • 一曲红药

    一曲红药

    她本以为此生就如此平淡无奇过完,却不想命运不想她如此平顺,注定要她经历风雨方能成长,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价码。两人初生罅隙,却在相处中渐渐相互心悦,陈年过往中,还有什么在等着他们?故事也由此拉开序幕,且听在下一一道来。
  • 腹黑王爷独宠穿越王妃

    腹黑王爷独宠穿越王妃

    她,为救新兵,失去生命;却不料借尸还魂,成为二女。伴她此世痴狂;吻子之眸,去尔半世流离。他,悠然淡雅,半世颠沛,原以为是为了那个位置,一种责任;直至那一抹身影,总萦绕在心头,终归是找到了,可倾我心,融我半世风霜。片段一"二哥,你觉得她怎么样?"段天宇凑过去。"什么怎么样?"段廷言嫌弃得推开他的脑袋。"还能有什么,就是当我们的嫂子呗"收回头段天宇嘟囔了一句。"你觉得呢?"段廷言不但没回答反而问起了他。"我觉得她跟别的女人不一样,没那么娇气做作,就说大哥之前那个公主,皇上给指了几次,都被大哥给回绝了,气的皇上又指个郡主,大哥也不要,这才落到了叶家,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女子"段天宇眼睛发亮,越说越兴奋。片段二"他当皇上政绩挺好,虽然有些残酷"冷月斜睨了一眼长宫凌,这话让长宫凌很是不悦,"我们要保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安定,不只是他的命,你身后的那人当皇上,我信不着。谁会相信能撑起这个国家?"冷月冷冽的声音,让太后心头一震。一旁的长宫铮听了也非常气恼,不过他的脸色憔悴。"你是什么人?你就不怕死?不怕连累你的家人?"太后厉声道。"我是一个孤独的游魂,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我也没有家人,所以废话少说吧,把他们给我抓起来"冷月的回答,让所有人都犯了迷糊。片段三"你帮我吧"苏子言轻轻说了句,其他三人互相你看我,我看你,最后冷月算是明白了,这句话是对她说的。"我为什么要帮你?而且还是救你的女人!"冷月无语,这个男的是不是急坏了脑子,病急乱投医,她不想管闲事!!!"你这是吃醋了?"男子难得露出调笑的表情。冷月被他盯得气恼,"我是觉得一个男人保护不了他的女人,还要求另外一个女人帮忙,怎么都说不过去吧,堂堂的北辰国三皇子殿下!"冷月伸头挑衅地看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