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97900000040

第40章 宋诗篇(1)

杨徽之(921-1000),字仲猷,浦城(今属福建)人。后周显德二年(955)进士。入宋,除著作佐郎,知全州。太平兴国初转库部员外郎,判南曹,参与编《文苑英华》。真宗时历官礼部侍郎、枢密直学士兼秘书监。咸平二年(999),任翰林侍读学士。卒赠兵部尚书。

寒食寄郑起侍郎[1]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2]。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1]郑起侍郎:《宋史·文苑传一》载郑起于周恭帝初,官殿中侍御史。宋乾德初被贬后。未任京职。“侍郎”疑当是“侍御”。[2]清明时节: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寒食后二日为清明。“清明时节”包括寒食在内。

【鉴赏】首联点明诗人出游的时间(寒食)、地点(山城)。在寒食“出郊原”春游,乃宋时风俗,如邵雍《春游》诗即有名句“人间佳节唯寒食”。“寂寂”,叠词,不仅渲染了周围的环境气氛,同时突出了诗人只身出游的情景。“柳”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不但唐人韩翃有名句“寒食东风御柳斜”传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杨柳等物饰于轿顶之上,四垂遮蔽,每户且以“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因此,“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

颔联两句两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该联与首联“寂寂山城”相呼应,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扫墓之俗,登高见之,倍生思家之念。诗中“易断魂”,显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来;而“难成醉”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此联与范仲淹《御街行》词“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有异曲同工之妙。

尾联之妙,在以一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别离心绪”喷涌欲出,今以“向谁言”出之,有“无尽言”之意,且有反复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浑然一体。

张咏(946-1015),字复之,自号乖崖,山东濮州鄄城人。进士出身,曾任益州、杭州、陈州知府,及御史中丞、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因遭排挤出外任,死于忠定,有《乖崖集》遗世。

晚泊长台驿[1]

张咏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劝谏慵[2]。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

【注释】[1]泊:船靠岸。长台驿:河南府信阳县长台渡,与湖北襄阳相近。驿:驿站、旅舍。[2]斜: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这里指临水斜坡。掩:遮蔽,隐藏。满引:这里指满杯酒。浓醪:带滓的醇酒。慵:懒。

【鉴赏】首句“驿亭斜掩楚城东”,“驿亭斜掩”紧扣诗题“晚泊”,暮色中岸边斜坡上隐约可见的驿站。“楚城东”则说明船与驿站所处的位置在湖北襄阳邻近处的长台渡。

次句“满引浓醪劝谏慵”,“浓醪”乃带滓的醇酒。“满引”指满杯醇酒。此句看似作者在驿站中饮酒自乐,此实为不得已而为之。“劝谏慵”即懒得劝谏了。这里是他在“劝谏”“碰壁”后的怨恨之语。实际上,张咏一直到晚年,真宗多次都不肯召见他,但他还是不断上疏直谏真宗不该“虚国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无用之土木”,竭力主张以斩误国宰臣丁谓、王钦若以谢天下。此句看似作者在驿站中对酒当歌,不问实事,实则以酒浇愁,以泄心中的不平。

三句“自恋明时休未得”,陡然回转,表明自己久居官位不辞的原因是为了显示耿耿为国的忠心,而不是贪图荣华富贵。“自恋明时”一语可见出自肺腑之言,并非掩人耳目之语。

这首绝句,作者从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锁事,发表了自己对人生、为仕的见解。

柳开(947-1000),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号东郊野夫;后更名开,字仲垒,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开宝六年(973)进士,历任州、军长官,殿中侍御史。提倡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以复兴古道、述作经典自命。反对宋初的华靡文风,为宋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作品文字质朴,然有枯涩之病。其诗仅存四首。有《河东先生集》。

塞上

柳开

鸣胶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1]。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释】[1]鸣骰:一种响箭。

【鉴赏】诗人就像技艺高超的画家,以简略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渗透着力之美的画卷:塞外的大漠,广阔无垠,云静风停,一切都像凝固了。突然,一支响箭呼啸着直刺云霄,窥视宋朝边境的胡骑勒马举首,仰望长空……诗人赋予塞上辽阔、苍茫的背景以两个动体——箭和胡骑。其中,迅捷得不见其形只闻其声的箭是使整个画面移动的牵引力。箭冲向无垠的天空,牵引着身后数百胡骑的视线。箭在疾飞,视线在延长,整个画面顿时被激活了。除了这画龙点睛的移动感之外,诗人又以简洁的手法给这活动的画面配上富有塞外情调的音乐。整幅画卷在响箭的呼啸声中展开,箭刺破了宁静的氛围,又引起了大群战马突然被勒住而发出的嘶鸣声。这不是箭的独奏,而是由箭的呼啸、胡骑的嘶鸣组成的一支感情激越、节奏急促的交响曲。激昂的曲子伴着移动的画面,造成一种紧张、强大的气势,赋予全诗以力之美,刺激着读者的感官,引人入胜。后两句是全诗高潮,胡骑“尽提金勒向云看”这个群像式的造型把响箭疾飞的效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也就在这里戛然而止。至于箭的余响,骑士们注视响箭时的心理反应,诗人则让读者自己去倾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而读者也正是通过这种想象,感受到诗的无穷魅力。

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初师事徐铉,仕南唐为校书郎。入宋后历官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1]。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1]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画舸:装饰华丽的船。系春潭:船系于春日潭水边的柳树上。直到:一作“只向”或“只待”。

【鉴赏】第一句描写“画舸”。“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刘禹锡《柳枝词》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绾别离。’”(钱钟书《宋诗选注》)。句中“系”暗含着“柳枝”的题意,因此船也就与赠别之情相连了。从远处看,华美的船静静地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又与岸边杨柳相绾,宛若一幅优美的春潭画舸图。这里是以外物之静反衬内心之乱。

第二句“直到行人酒半酣”:诗的镜头由远而近,深入到画舸之内。“行人”正在与送行的朋友饮酒饯别;但“行人”酒兴未尽,还有许多话要与朋友倾诉,这“画舸”就要解缆启锚了,怎不令人生怨?诗人不怨“行人”而怨“画舸”,这就更显示出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意,亦使诗更富有情趣。这与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直抒胸臆相比,就别具轻盈柔软的风味。

第三句写“烟波”与“风雨”。航程中的浩渺烟波与斜风飞雨更增人愁绪,船儿却全然不顾而只管前行,这就更使人肠断了。这一句真切地写出了诗人对朋友前途的关心,而“烟波”与“风雨”恐怕亦不尽指自然界。“行人”之所以甘于烟波风雨而远离,自然也有其不得不然的苦衷,这都属于弦外之音,由读者去想象了。

第四句“载将离恨过江南”:船载着朋友之间的“离恨”,要经过烟雨江南而远去了。诗以低沉感伤的情调结束,仿佛还可看到诗人含泪目送征帆远去的情景。这句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使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载”之物,显得“离恨”具有沉重的分量,压在人的心头。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世代务农。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历任右拾遗、翰林学士、知制诰。遇事敢言。曾上《御戎十策》,陈说防御契丹之计。屡以事贬官。真宗时,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史事,为宰相不满,降知黄州,作《三黜赋》以见志。后迁蕲州,病卒。文学韩愈、柳宗元,通俗畅达。诗崇杜甫、白居易,风格接近白居易。有《小畜集》。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1]。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2]。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3]。

【注释】[1]悠悠:安闲的样子。[2]万壑:万千条山沟,暗含藏。晚簌:黄昏时从山野空穴里发出的声音。

[3]惆怅:心中若有所失似的感伤。

【鉴赏】首联,作者骑着马穿过山间小路,正是菊花初黄之时,因是闲游,任马儿随意漫步行走,由于山村美丽景色,引起了他浓厚的游兴。“信马悠悠野兴长”此句看似写马悠然自得、人游兴正浓两件事,实则是由于人因贪看山村美景,才任马儿自由前行。

颔联,耳闻万千条山沟因晚风回荡而发出的清幽声音;又见那山峰仿佛有话要说而又不说,沉默地伫立在落照中。上句“万壑有声”声来自晚风,暗含泉水淙淙之声,全在壑里。下句“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全篇的精髓,按逻辑讲“山本无语言”,诗人们常常运用这个道理。这是作者深层次写作技巧。体现人对山忘言,山对人而“无语”,真是天人合一了。颈联,秋风吹落了殷红色的棠梨树叶;雪白的荞麦花开了,晚风中飘来一阵阵清香。这里是作者从所见行道中的草木写起,有红有白,色彩对比鲜明,棠梨秋天成熟待收,荞麦正开花准备结果,描绘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美景,使人流连忘返。

尾联笔峰一转,写吟诗后悲哀之情从中冒出来,为什么忽然感到若有所失似的忧伤呢?原来是村头的桥与田野上的树木太像作者故乡的景色了。“村桥原树似吾乡”真是触景生情,见景思家了。按理看到异乡风景宛如故乡也该是件悦心美事,然而作者却用“惆怅”二字在上句,这是为了引出后一句的结果。“惆怅”也透露出作者贬后游异乡,风景虽迷人,但有家不得归,遭贬后远大的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所以由睹物生出感叹之情。

杨朴字契元,生卒不详,郑州(今属河南)人。因同窗毕士安推荐给太宗,以布衣召见而不愿为仕,赋《莎衣》诗辞官而归隐。

莎衣[1]

杨丰卜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2]。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3]。

【注释】[1]莎衣:御雨的蓑衣。蒹葭:芦苇。菡萏:荷花。[3]紫绶:这里指锦袍玉带,官服。饶:比。博:换取。

【鉴赏】七律《莎衣》除尾联借蓑衣抒发情意外,其余三联全是咏蓑衣。但他是采取由物咏人,由人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遗世之作的独特韵情。

首联上句:“软绿柔蓝著胜衣”中的“软”、“柔”,言蓑衣的质地触觉感,“绿”、“蓝”说出蓑衣色彩视觉感,这样色艳质柔的蓑衣,比一般的衣服还好。表达了诗人对草缀绳编蓑衣的喜爱。比衣服还好的蓑衣有何用处呢?是为了“倚船吟钓正相宜。”“吟”诗垂“钓”本是两件不同的事,既能垂钓又能吟诗的人可不是一般的“江上渔者”,而是隐居的世外高人。诗的首句中“著胜衣”,流露出作者爱蓑衣,更爱远离官场过着闲云野鹤式悠闲自得的生活。

颔联是写在那水气腾腾、芦苇婆娑的影子里,在那翠绿如盖的荷叶影里,在那扑鼻的荷花香气之中,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御雨。此联极具意境,水波粼粼,烟蔼迷茫,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湖面,如溅珠进玉,此间一只小船上卧着披蓑衣的渔人,此情此景颇显诗情画意。诗人描绘出这一幅渔人垂钓乐趣图,是对渔人无忧无虑生活的赞美,是对“不羡君王只羡仙”那种浪迹江湖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向往,透露出当时社会官场中尔虞我诈的混浊,在湖上披着蓑衣垂钓就可远离尘世,回归大自然。

颈联是写渔人脱蓑衣。只有在天晴时、酒醉后、拢岸休息才会脱蓑衣,不管是哪种情况脱蓑衣,对渔人来说都是一件轻松、自由、悠然自得的快事。

上三联集中写了蓑衣的质地、颜色、“披”、“脱”的情境,“披”时景动人静,“脱”时景静人动,这种如亲眼所见的画景,把诗人羡慕渔人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的心情表露无遗。

尾联表明了诗人的志向和立场,官服金印虽是世人渴求的东西,可我不会把草绳编织的蓑衣拿去交换。杨朴对太宗皇帝的锦袍金印拒之不受,可见情操是何等的高尚。所以此诗“天下传诵”未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荣华富贵、加官进爵视如粪土敝屣的做人立场。

魏野(960-1019),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今属河南陕县)人。不求仕进。真宗西祀时曾遣使召之,上表以病辞。卒赠秘书省著作郎。与寇準、王旦往来酬唱。诗格清苦。原有《草堂集》,其子重编为《巨鹿东观集》。

同类推荐
  • 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

    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

    中国70后作家已经成长为新世纪中国文坛主力军,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创作质量、叙述技巧及文学理念等,这些作家都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本书站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70后作家总体上的书写特性、叙事规律和艺术建构等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70后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也进行了重点阅读和阐释,同时对湖南70后作家“文学湘军五少将”这个集体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解读,从中找出中国70后作家文本中宏阔的意境与悠长的韵味,这些突出的特色彰显出中国70后作家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去深入民间、大地、历史去呈现他们这一代人的喜怒哀乐,建立起属于他们这一代人打通过去和未来的经典文学。
  • 历代名赋

    历代名赋

    从先秦开始,赋体之文就已出现。赋是介乎诗和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学样式。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画卷中,赋体文学也曾有过它光辉灿烂的一页。本书对于历代的辞赋,选的比较全面,从中不难看出历代辞赋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 你不必完美

    你不必完美

    活着是为了追求什么?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怎样的一生才不后悔?几乎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在心底叩问过自己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既要了解社会,更需认识自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标准答案永远只存于自己心中。涉江而过,芙蓉千朵。生命厚重漫长,却又似浮光掠影。在缤纷迷离的光影交错中,你望见自己的倒影了吗?打开《新语文课外读本:你不必完美》,看看那些名家们是如何看待时间与生命、思索自我与人生吧。
  • 胡耀邦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胡耀邦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欢呼声、鞭炮声震撼中国大地的时候,历史又欣喜地掀开了新的一页。在批判“四人帮”的勃然呐喊逐渐归于理性的平静后,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的任务凸现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作为“文化大革命”中重灾区的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任务尤其艰巨。但是,由于“两个凡是”的禁锢,文艺界拨乱反正的步履也同其他行业一样,非常艰难。当时担任中宣部部长的张平化,因与华国锋曾同在湖南工作,以及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的直接领导,使他在思想解放的潮流和“两个凡是”的交锋中,只能选择后者。
  • 活得有趣,就是一个人永远的好天气

    活得有趣,就是一个人永远的好天气

    这是一本现当代名家幽默有趣的散文作品集,作家们在书中贪吃、贪看、贪玩儿,在他们的笔下,所有的吃食都是人间至味,所有的花草树木天气都渗透着诗意与情味,忽然发现,原来那个年代的人,并不是“老古董”,他们是文学家,更是“生活家”。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这一辈子,要永远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永远有一分任性,生活才会永远有趣。书中精选了汪曾祺、梁实秋、丰子恺、老舍、朱自清等文学大家的经典散文,弄猫、养花、喝茶、散步……明明是很普通的事情,却被他们写出了盎然的趣味,读一些他们的散文,你会更爱这个世界。
热门推荐
  • Aucassin and Nicolete

    Aucassin and Nicolet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精神分析以研究性本能为本身第一重要的工作。梦常常是不加伪装地表示一种愿望的满足。神经症是自我在试图压制性欲失败之后,性欲部分压制了自我。禁忌、法律和习惯给性生活加上了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既对男人有影响,又对女人影响很大。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伊德出场,宣讲他“欲望决定命运”的人生哲理,本书是走向人性深处、揭开性欲面纱的必读书。
  • 天地余录

    天地余录

    天地传说,人间故事,都有写不尽的不仁,叹不完的无奈。尘事难录尽,百代争英雄。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木亦悠鹿鸣

    木亦悠鹿鸣

    她说:“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果。我很庆幸,能陪在你身边这么多年,也很庆幸,当初停留在嘴边没有说出来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彻底埋葬呢?"他说:“事情不去做,你怎会甘心。人不去追,你怎会知道没结果。”
  • 窈女为宦

    窈女为宦

    朝为朱门子,夕作卖身奴。曲窈刚穿越,就要面对家被抄,弟被害,自己要被卖的惨痛境地,灵机一动决定假冒弟弟去宫中当太监!替后妃争宠,帮公主牵线,给皇上递纸条,从御用监管理器皿的小宦官一步步登上秉笔宦官大太监。登高易跌重,伴君如伴虎。“小窕……你有时候,可真像个女人。”“皇上说笑了,奴才早已不是男人,偶尔像个女人,又有什么稀奇的?”可如果……你本来就是个女人呢?
  • 落跑前妻太傲娇

    落跑前妻太傲娇

    七年相爱,终究抵不过一纸婚书。再次归来,怎么以前一年都见不到的前夫,现在每天在面前刷存在感。云小姐终于忍无可忍。“你到底想怎么样?”对面的男人面不改色地回答“林夫人,我只是在履行我的法定义务。”云小姐目瞪口呆地看着男人手中的小红本……
  • The Autocrat of the Breakfast-Table

    The Autocrat of the Breakfast-Tab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被孩子他爹追婚的日子

    被孩子他爹追婚的日子

    一场机密任务,暴力的她意外撞上霸气的他,相爱相杀,那一天,他许盛世婚礼,她却神秘失踪……六年后,她带着儿子参加相亲,他突然带着女儿出现,“老婆,你和儿子能买一送一吗?”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全12册)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全12册)

    享誉世界200多年,了解罗马帝国不可不读的至高经典。一部畅销200多年,囊括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的罗马史必读经典。哲学泰斗休谟、“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二战时期知名英国首相丘吉尔、科幻经典《银河帝国》的作者阿西莫夫等极力推崇的史学巨著。一部横跨1300年,囊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方面讲述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的恢弘史诗。政治家看到了权力的逻辑,军事家看到了战争的本质,企业家看到了制度的更迭,哲学家看到了思想的演变,文化学者看到了文明的兴衰……18世纪英国史学泰斗吉本20年心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