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76200000003

第3章 好事多磨——自古成功多蹉跎(2)

可是没有,只有略带寒意的秋风拂过他那稚嫩的脸,望着那满地落叶,和忽然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不就正如这满地的落叶,秋去春来,树上会重新长出更加茂密的枝叶。如果不在秋天把这些树叶落下,怎么熬过寒冷的冬天,来迎接更旺盛的成长?用祖宗的遗产来勉强生存,如果自己没有能力,早晚也会把这最后一根稻草也丢掉。男子汉大丈夫做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该舍弃的东西不舍弃就没有机会打拼更好的未来。于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学业,为了功成名就,年少的和毅然决定变卖祖传的土地。卖地得到的这份钱财,勉强够和和琳两兄弟在咸安宫官学的生活费用,保证了兄弟俩能够顺利完成各自的学业。而兄弟俩也非常珍惜这个机会,知道这些钱是最后的本钱,只有努力学习,才有机会功成名就。

变卖祖业是和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是正确的,也是非常冒险的,变卖了最后的祖产,兄弟二人便没有了退路,必须迎头而上。并且正是通过卖地所得的钱财,和兄弟俩才能顺利地在咸安宫官学求学,使他们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也为他们在日后的官场生活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变卖祖业后,解决了经济问题的和全身心地投入到咸安宫官学的学业中。那时候的课程是采用《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开设经、史、子、集课,和虽为满人,却对汉人的这些文章著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满族这种少数民族要想长期地占有、统治中国,这些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时的中国人口中汉人占据了大部分,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民族,因此相对来说人口较少的满族人要想统治中国就必须了解汉人的文化和思想,这对于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来说是非常容易忽视的。即便是认识到了重要性,那些满族子弟也很少有人能学得下去。而且汉族的文化本来就是历史悠久、难以学习的,这更打击了他们学习汉族文化的信心。他们认为只要会打仗就一样可以做官,还学习这些干什么。所以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极少有满族人。不过和却是一个例外,他学习得非常用心,还对中国的儒家经典特别喜欢。除此之外,和还特意学习了藏语和蒙古语,这两种语言对于满族人的统治非常重要,甚至有时比汉语还要重要许多。满族人联合藏族人和蒙古族人一起制约汉人,语言理所当然是很重要的。另外,和还在闲暇时间研究了乾隆的诗词文章和字体,这是与皇上交往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接近乾隆皇帝。和常常想,如果有一天让我看到乾隆皇帝,只要能给我开口说话的机会,自己就一定会被皇帝欣赏重用,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我更理解皇帝了。

由此可见,少年时期的和,已经非常有主见和心计,他看清楚了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皇上的重用,并开始有目的的学习,这也为他后来的位高权重埋下了铺垫。

3.温馨结缘,英廉赏识结亲家

和在咸安宫官学的刻苦努力以及优秀的表现,被总管内务大臣英廉看在了眼里。英廉,内务府镶黄旗人,是当时朝廷中非常有地位的一位大臣,担任刑部尚书一职,并且兼职直隶总督,是非常有权势的官职。但是英廉虽然地位很高,也深受重用,可他的儿子和儿媳却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只留下一个孙女与他相依为命,英廉对这个孙女更是宠爱有加,只有物色一个足够优秀的人才舍得把孙女许配出去。于是他每次进宫向乾隆皇帝汇报时,路过咸安宫都会特意放慢脚步,留意里面的学生,想找一个长相俊美又有才华的男子。久而久之,他就发现了和,和相貌英俊、风度不凡,与那些贵族子弟截然不同,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并且聪明机智,为人中和,处理事情有板有眼,连英廉都自愧不如。这让他大为赞叹,心想如果加以培养,此人日后必然成为朝廷的重臣,于是英廉准备将孙女许配给和。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和与英廉的孙女冯氏结为夫妻,英廉给孙女准备了价值不菲的嫁妆,并且亲自主持了这门婚事。由此,已经十八岁的和第一次进入了百官的视线,这也为他在以后为官的道路上搭建了很多捷径,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转折。

冯氏知书达理,和与妻子冯氏结婚后,两人感情一直很好。和纳的妾也都是冯氏同意后才娶回家的,甚至冯氏还亲自给和说妾。但是在和的所有妻妾中,任何一个都代替不了冯氏的地位。后来冯氏病故,和内心万分悲痛,写下六首《悼亡诗》,诗中表达了对冯氏无比的不舍和眷恋。冯氏去世后,她所居住的地方一切还是按照原来的样子布置摆设,并且禁止任何人居住。和经常带着大儿子丰绅殷德去凭吊,可见和夫妻的感情之重。

和的一生,受冯氏影响很大。在和还默默无名的时候,冯氏的爷爷英廉“发现”并培养了他,还把唯一的孙女下嫁给当时一无所有的和。和非常清楚,如果没有这段婚姻,就不会有自己日后的飞黄腾达。换一个角度来讲,和那时候的婚姻、家庭、地位、财产等都是冯氏的爷爷所赐予的,冯氏嫁给和这么多年也是一直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种情况下,婚后的和才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与冯氏结婚不仅让和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还让英廉此后对和更加赏识并多方地提携,这些都为和的飞黄腾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太岳父英廉的垂青下,和更是勤勉地读书,准备考试,为入仕争取资本。

4.科举失败,仕途之路多坎坷

清代科举制度有规定,每一个读书人必须依次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称之为童试或者小试。参考者通过县试、府试的统称为童生,不区分年龄大小,一直到院试通过以后才有秀才或者生员的名分;

县试通常在二月进行,由各县的县官来主持。需要先向本县衙门中的礼房报名,填写自己的简历,并取得本县正式生员的担保书,才能获取童生资格,准许参加考试。考试共分为五场,合格通过以后才可以申请参加府试。府试的流程和县试大致相同,在四月进行,府试通过后才能获得院试资格。院试报名流程和县试、府试基本相同,分正式考试一场、复试一场,被录取者姓名会在红榜上公布,也叫做出案。院试合格者获得秀才或者生员的名分,还可以免去赋税和徭役。除了这些好处,生员还要给各方官员奉上红包,称为谢师礼。

像这样的考试,不是每年都有的,录取的人数也不多,但报名参加的却很多,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下,每一个通过院试的生员都是佼佼者。之后,生员还要通过科试和岁试,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本省的乡试。乡试每三年才有一次,由皇帝亲自指定正副考官,只要是取得秀才身份的都可以参加。考试一般安排在八月份举行,又叫做“秋试”,一共考三场,每场考三天。通过乡试者获得“举人”称号,第一名称之为“解元”。每一个读书人只有中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下一个层次的考试,举人有当官的资格,可未必就能当上官。举人有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的地方设立在北京东南方的贡院,一般在乡试结束后第二年的三月份举行。会试通过者称为“贡士”,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最高一段——殿试,也叫做“廷试”,皇帝会亲临殿廷。殿试中试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人数就比较多了,赐予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叫做传胪;三甲赐其出身名为同进士出身。

在这些考试中,如果同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就是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非常有难度的,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也寥寥无几,如王曾、冯京等。若举人会试不第又愿意做官的,可以通过一些考试来获取知县、推官、通判等职位,但是由于走这条路的人也很多,因此机会不是很大。

总之,参加科举考试是踏入仕途的标准流程。和成婚以后,理应要养活这个家庭,只有通过科举考试功成名就,才能有稳定的收入,所以,和开始尝试科举考试。

和在咸安宫官学学习的时候通过了童试,获得了秀才的名分。随后在结婚后的第二年参加了顺天府乡试,不过这一次和却没有通过。

年少如此勤奋、博学的和,为何没能通过这次考试呢?在清朝,实际上科举考试作弊情况非常严重,虽然处罚严厉,但是始终不能根除。这也变相地说明了败坏的学风以及科举考试走到了尽头这一事实。科举考试虽然是踏入仕途的正规途径,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埋没人才。它把所有的考生都束缚在四书五经里面,以至于大部分学生思想固化,不能灵活运用。一年又一年地参加考试,基本上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固然把“子曰”、“诗云”倒背如流,却不能运用于现实,只会纸上谈兵,更有些学生为了达到目的而走捷径,从而败坏了风气。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官员收取贿赂,贪图钱财,导致科举制度更是乌烟瘴气。

我们虽然知道和很有才华,可当时考试不考蒙古文、藏文,不考唐诗宋词元明清小说,更不考乾隆帝的笔迹。和所学的都是以后治国安邦的实用知识,但当时科举不考这些,他又怎么能考得上呢?难道也要像孔乙己那样,为了考试而学习吗?当时的科举考试,考四书五经,只考这九本书,考的还是南宋的朱熹为四书五经写的翻译解释,这就考倒和了。虽然和聪明机灵,苦读四书五经,也难逃这一关。因此,和没有考上,不是因为和知道的少,而是由于考试面太狭隘,和不适合这种考法。最终英廉也劝说和不要再考了,他对和说:“你现在已经有三等轻车都尉的官职,再这样考下去只不过是浪费时间。”于是和便放弃了科举考试,在太岳父英廉地劝说下,选择了满族子弟通过挑选侍卫的方式来进入官场。

同类推荐
  • 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运筹帷幄的谋略家(1)》本书分为刘基、贞德、张居正等部分。
  • 鞋道:汪海思维 行为探究

    鞋道:汪海思维 行为探究

    作者在满怀激情地赞美汪海以及双星集团所创造的业绩的同时,也没有避开使他们引起争议的一些问题,比如:借用佛教文化的某些说法来加强企业管理,请观音菩萨的佛像为双星信团值班站岗,以及在《鞋道》的最后一章“双星走好”进而提出的供汪海思考的若干忠告,等等,都写得妙趣横生,而又颇有深度。
  • 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为美国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1955年完成的作品,刻画了美国历史上八位勇敢的参议员的形象,讲述了他们在面对党内同事和选民压力时,依然勇敢坚守原则、坚持正确方向的事迹。
  • 科学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科学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科学家成长故事》精心挑选出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成才故事,以简明、流畅的语言展示了他们光辉的一生。他们有勤奋的头脑、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如同历史天空的启明星,永远被人们所追求和敬仰。我们应当以他们为榜样,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教益,提高自身素质,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热门推荐
  • 单碗儿

    单碗儿

    接到转业通知的时候,陈云亮心里很难受,刚满26岁,想当职业军人不离开部队的愿望就破灭了。怀揣着红宝书《毛主席语录》,背着简单行囊的陈云亮由北向南辗转奔波到贵州,终于在偏僻的小县城找到父亲所在的单位。在一个油毛毡搭建的简易工棚里,父亲衰老虚弱的指点着儿子把被褥铺在自己旁边的小床上,嘴里不停的絮叨着:“我是最早来到这里的老同志了,有批东西是我清点接手保管的,责任太大了,来,先跟我看看去。”陈云亮不解地跟在父亲身后,来到旁边一个砖混结构的仓库。父亲动作敏捷地开门,关门……
  • 姑娘驾到

    姑娘驾到

    耿炎博,长运集团的总裁,没有哪个女孩子是不动心的,在他的世界,爱情是可有可无的,他搞不懂女人,也不想去浪费感情。为了逃避老妈的啰嗦和催促他找女朋友,耿夫人的到来让他选择了住酒店,也因此认识了白小蕊,这个特别又可爱的姑娘。耿炎博想到了如何应对老妈的办法,逼着白小蕊签下了一份协议,可是没有想到是时间久了两个人深陷在情感之中。
  • 步步惊凰之诡魅冷后

    步步惊凰之诡魅冷后

    一朝千年的轮回,唤醒了谁的记忆,沉醉了谁的心。在那个悠远古老的年代,她究竟是谁。
  • 最佳代笔系统

    最佳代笔系统

    穿越!成功穿越了,黄宇十分兴奋,因为他还有系统,但是为什么我还是只能写小说。说好的打怪升级呢?人家都无敌bug了,自己呢?你确定你不是找死系统,你不知道催更党的可怕吗?你,你,你,找死为什么找我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李自成第七卷:洪水滔滔

    李自成第七卷:洪水滔滔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 士兵凶猛

    士兵凶猛

    本书的时代背景是当下军营,讲述了一个普通混编连,通信连的故事。连长由“优秀士兵”提干,务实肯干,吃苦耐劳,对军营诸多做法、习惯、细节稔熟,对士兵和军队感情很深;指导员是地方大学生,有思想有朝气,想在连主官位置上大刀阔斧干一番事业。上级从培养全面过硬连队出发,让他们搭档,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故事。
  • 混迹天涯

    混迹天涯

    你有你的规矩,我有我的道理。没见过,谁知是善是恶;悠悠口,管他谁对谁错。活一个叫无悔,混一个叫无忌。不是因为人在江湖,而是因为,年少本该轻狂。
  • 许你一生温暖,不舍爱与日光

    许你一生温暖,不舍爱与日光

    吉果非常纳闷,她不过是发了一封邮件,怎么就从十楼到了二十七楼?!那个帅的一塌糊涂的新任总裁,对她的要求竟然是……?好吧,要想坐稳这第一机要秘书的位置,她唯有赴汤蹈火,舍身取义了!可是,那个海龟医生,是几个意思呢?他们见过吗?为什么走到哪里都能碰上?当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医院遇上儿时伙伴吉果知道,就算她想要忘记,那段过往,永远都不可能随着时间被遗忘。然而……命运想让她跪着生,她却宁愿站着死。明知过往就像那无底深渊,哪怕光会刺伤黑暗,她也要将那黑夜捅破!因为,她是吉果,顽强不屈的吉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白衣如昨

    白衣如昨

    大唐晚期,书生林向晚志在江湖之远,心于山水之间,不贪功名,无心为官。却因为知己伸冤,当街文斗金科状元而名震朝野,使得士农工商无不对其赏识与觊觎。在种种的尔虞我诈中,林向晚方知权为何物,不得已而变得心狠手辣,更是参与平叛黄巢起义,与兄弟为敌,但所做一切皆是为了最初所愿,恢复盛唐文风。一生重情重义,红颜知己颇多,但却为了不负亡妻,而孑然一身。虽一度为了得到权势而黑化,但依旧初心未改,白衣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