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76400000018

第18章 兴建胡庆余堂——最后的辉煌在夕阳中逝去(1)

1.“胡庆余堂”的由来

胡雪岩一生伟绩中唯一留下来,其名声又很好的只有胡庆余堂这家老字号药店。胡雪岩在1874年开始筹建,并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杭州西湖吴山脚下建成胡庆余堂,它与北京的同仁堂共同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两家国字号医药堂。胡雪岩在杭州开药店,布药施粥,还为左宗棠的军队提供大量的军药,因此在当时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而胡庆余堂更是扬名万里,享誉中外。胡雪岩本身是做钱庄生意的,他之所以开起药店也是有一定溯源的。当时,左宗棠收复了杭州城之后,胡雪岩受左宗棠的委托,在杭州城内负责战后重建等事宜。当时城内残留了大量尸体,要想重新恢复杭州城的美丽,首要的便是处理这些尸体,为了防止瘟疫等疾病,胡雪岩下令掩埋尸体。掩埋完尸体以后,胡雪岩担心还会再起瘟疫,于是就托人从上海购买了大量的丸药,然后请几个杭州知名的老中医来配药,他们连续配制了很多天,终于制成了大量的预防瘟疫、增强抵抗力的药物。然后,胡雪岩便把这些成药分发到各处,或者放在粥里施发给百姓们。这样一来,杭州城的百姓染瘟疫的越来越少,人们也渐渐地重新振作起来。

但是后来胡雪岩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即当初左宗棠在战场的时候,战事吃紧,士兵难免伤亡,受伤之后不及时治疗,病情会恶化,其后果不堪设想,并会严重影响战局。胡雪岩想要是能有方便快捷的药物随军营活动,那就能解决士兵的伤情问题,为战争形势带来好的转变,其意义重大。于是,胡雪岩就想要制造更多的药材,想要自己开药店,并且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老中医和朋友们,大家都同意这样做。因为这样既能照顾那些军队,又能造福百姓,还能赚钱。但是这只是胡雪岩最初的想法,他并没有付诸行动,是另外一件事情才真正引发了胡雪岩的实际行动。胡雪岩的母亲一生心善信佛,看到百姓因为瘟疫而受难,士兵因不能及时医治而痛苦,胡母十分痛心。

在很久以前,胡雪岩的母亲就想开一间药店,救世济民。她看到了儿子的善举也感到欣慰。当胡母听说儿子要开药堂的时候,心里更是高兴,她找到胡雪岩,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儿子,于是胡雪岩完全按照母亲的意愿真正地开设了药堂。接下来,胡雪岩聘请名医,找到药农,联系众多渠道。另一方面则抓紧时间配制药品,因此在药店还没建成的时候就已经研制出了“红灵丹”、“诸葛行军散”、“辟瘟丹”等药物,并及时送到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军营中,为战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胡雪岩便积极地投身到药堂的建设上。首先在吴山脚下,花费三十万两银子来兴建药堂,其建筑也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特点,精致的雕花、高大的门楼。

药堂建成之后,胡雪岩花费了大量的心思给药堂起名为胡庆余堂。这其实还源于一个小小的故事。胡雪岩的祖宗堂号叫做承庆堂,胡雪岩从小就知道家中的灯笼上挂有承庆堂,于是胡雪岩便在自己的药堂的名字上取了一个“庆”字。并且有一次,胡雪岩随母亲一起去庙里拜佛,他注意到佛堂上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对联,于是就很兴奋地对母亲说要用余庆堂来做药店的名号。但是胡雪岩的母亲却不同意,因为她想到当初宋朝大奸臣秦桧的府第就叫余庆堂,如果这样叫的话,会招来别人辱骂的。

胡母虽没有念过多少书,但是肚子里却有一些伦理,她想既然不能叫余庆堂,那就叫做庆余堂,这也正是积善余庆的意思,而且还有祖宗的名号在里面。胡雪岩听后大赞母亲的涵养,于是药店就起名叫做胡庆余堂。胡雪岩为药堂起好了名号之后,还需要邀请一位得力的账房先生。但胡雪岩对账房先生的要求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他要求账房先生不但账要算得准、快,还得懂得经营和维护药堂。

一个店的支出和收入,以及人力、物力方面的需求和进出都是由账房先生打理的,一个好的账房先生能够带动整个店的发展,但要是用人不当,就会影响整个店的发展。于是胡雪岩本着这些条件,待见了几位账房老先生,他们都是杭州城里很有名气的账房先生,每个先生的算盘都是一流的,写字也是很出众。但这些老先生都不合胡雪岩的意,原因是这些老先生都是按照老规矩办事,对一些新的程序不了解,也不赞成胡雪岩提出的一些新式的要求,因而胡雪岩嫌他们顽固守旧。有一天店里来了位姓于的先生,于先生自称是来应试账房先生的,他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要求:三年之内,只赔不赚。胡雪岩听后觉得很是荒谬,生意人从不做赔本的买卖,但是转念又一想,忽然顿觉悟彻。

于是他跟于先生畅谈一番,最后,决定聘用于先生为药堂的账房先生。胡雪岩悟到,原来赚钱和不赚钱不只是简单的钱上的差别,长远的眼光不是只在乎眼前的利益,还应该注意以后的信誉,而不是简单地打出标语就可以的,必须切实去做。比如,如果开药店,那么药的配制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了知名的医师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上等的材料才是配制好药的关键,任何一种材料都必须是上等的,只有这样,配制出的药的疗效才更好。再加上服务要到位,这样才能使得药店的名声提高,只要名声提高了,钱也就不愁赚了,威望也就树立起来了。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急于赚钱的话,那么药材一定不会是上等的,同时研制的时间、程度也不会好,效果自然就不会那么明显。

这样的方式也许短时间内会带来一定的利润,但不会维持太长时间,所以也就不会有好的信誉和威望。但是要想做到前者那样,研制出上等的好药,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所以,刚一开始是不会有利润的。胡雪岩的这些看法都是在于先生的身上学到的,所以,要想胡庆余堂能够更好更长久地办下去,必须要请这位于先生来做账房先生。于先生满口经商之道况且想法独特,面对这样的人才胡雪岩是一定要留住的。对于胡雪岩来讲,三年不盈利是绝对担当得起的,因为胡雪岩其他的生意已经为他积攒了巨大的财富,因此他不在意这个三年,就是再有三年,胡雪岩也能赔得起。

有了绝佳的名号,又有了精明的账房先生,并且得到了亲人、朋友的大力支持,于是,胡庆余堂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吴山脚下正式开业了。胡庆余堂自开业以来,不断地为左宗棠的军队赠送药品,尤其是为左宗棠的西征军取得新疆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胡庆余堂在杭州也是经常免费为百姓们看病、赠药,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直到现在,百年老字号胡庆余堂在江南依然享誉美名,并且名扬中外。

2.利用广宣拓展药堂业务

胡雪岩在还没开办药店以前就已经聘用很多老中医研制出了许多药丸,尤其是“诸葛行军散”更是帮助军营中的战士们度过了极大的痛苦时期。当时战争时期,不乏有洋人参与其中,而洋人也听说了这种“诸葛行军散”,服用过之后,果然发现有明显的疗效。于是他们就千方百计地打听,后来知道是胡雪岩所为,于是便激起了洋人对中药的重视和购买的欲望。后来胡雪岩开设的胡庆余堂不但被国人认可,连外国人也很喜欢。胡庆余堂在洋人那里也得到了很好的口碑,胡雪岩为此感到很欣慰。

后来胡雪岩听朋友说,洋人做生意都善于运用广告,他们把一种商品的性能、规格等都发在报纸上从而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因此扩展了销售路子。胡雪岩也想把自己的胡庆余堂名号打出去,但是以前一直没有想到好的方式,现在他便想起了做广告。胡雪岩在胡庆余堂大门前面挂起了一个很大的招牌,这样凡是经过胡庆余堂大门口的人都能看得见,不仅如此,他还在上海等各大报纸上登广告,其效果果然很明显。后来,胡雪岩听上海的朋友说在上海有一家报馆,不仅在上海地区报道消息,还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都有发行消息,如果能在这家报纸上登上胡庆余堂的广告,那么全国就都能知道胡庆余堂的名号了。

胡雪岩也觉得这样很可行,于是就托人在这上面做广宣。这种广宣效果果然明显,没过多久,就有一位河北的人到了杭州直奔胡庆余堂,当即定了大批量的“诸葛行军散”。胡雪岩很好奇,因为河北距离北京的同仁堂要比杭州近得多,况且同仁堂远比胡庆余堂知名,为何河北人却来到杭州定制胡庆余堂的药呢?原来,同仁堂虽然是老字号国药,药材也都齐全,但是有的药确实没有胡庆余堂的药疗效好。就像“诸葛行军散”,这种药见效非常快,是同仁堂的药所不能比的。胡庆余堂的药药劲狠,药量也下得够,这样药效才明显,去病非常快,尤其对于老百姓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

有的药店开的方子,下药不够狠,老百姓得了病之后,一剂接一剂地吃,不但病痛没去,钱反而被花光了。而胡庆余堂的药不但药效快,价钱也合理,所以深得老百姓的赞誉。这位河北人正是通过报纸上的广宣而知道了胡庆余堂,并且通过其他的途径购买过一批胡庆余堂的药,发现确实管用且疗效好,便慕名前来胡庆余堂商谈以后的长期合作计划。胡雪岩没想到一则小小的广告就能带来这么大的效益,而且更高兴的是自己的胡庆余堂能够和北京的同仁堂相媲美,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样也就加大了他对胡庆余堂的重视和监管力度。后来,胡雪岩善于利用广告,甚至把宣传做到一些一般商业无法涉及的地方。此外他还投资设立胶厂、鹿园等,实行邮寄产业,其配套设施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完善的。

3.胡庆余堂的文化特色

胡庆余堂在江南的影响跟同仁堂在北方的影响是一样的,它同样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赏。而胡庆余堂和同仁堂一样有着浓厚的文化特色,它们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代表。虽然胡雪岩没有读过太多的书,但是在胡雪岩身边并影响他一生的那些人都是非常有内涵和修养的。从父母亲到他的贵人王有龄,再到左宗棠,这些人都是贤达之人。因此,胡庆余堂也延续了这种儒雅、高尚的传统文化,这一点在胡庆余堂的店内“戒欺”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戒欺”匾是胡雪岩在光绪四年(1878年)胡庆余堂开业的时候亲笔题的训诫。

“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首推的是“真不二价”、“采办务真,修制务精”。这块匾一直在胡庆余堂屹立不倒,告诫着店里的每一个人。胡雪岩做生意一直都是以诚信为本,胡庆余堂更是这个原则的代表,童叟无欺,真不二价,这充分地说明了胡庆余堂严格的规定和制度,并且胡雪岩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做到这一点。胡雪岩一直把主顾们当做尊贵的客人一样对待,所以在胡庆余堂的门楼中一直立着“是乃仁术”四个字,表明了他强烈的救世济民的想法和愿望。为满足客户的需求务必做到精益求精,并且胡雪岩有时候还亲自给客人们包装药。有一次,有位老人来店里抓了服药,但是很快就又回来了,说是要重新换药,原因是药剂桔梗上有斑点。店员解释说无关紧要,不妨碍药效,但是老人坚持要换药,胡雪岩远远地看到这一幕,就过来热心地询问并且亲自给老人换好药物。

当老人知道是胡雪岩之后,非常感激,他没想到堂堂的一名大官员竟然给自己这样的小老百姓抓药,顿时火气全没了,回家之后服了药,病也很快就好了。胡雪岩对待客户好,客户自然也就记得他的好,以后只要有病就会想到胡庆余堂,这也是一种持久的串联关系,胡雪岩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生意自然也就越做越好。胡雪岩坚持“戒欺”规定,不仅在服务上对客人们无欺,在药材质量上也无欺。公司的药材都是百里挑一的上等药材,比如,茯苓必须是云南洱海的才属上等,西藏的红花才是正品。他们去山东濮县采购驴皮,去四川、贵州地区采购当归等等,从源头上保证药物的质量,这也体现出胡雪岩“采办务真”的原则。并且在药物的制作上他们也是做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

据说在制作某种药剂的时候,有一道工序在秘方上说用金铲银锅翻炒效果最佳,于是胡雪岩便不惜重金炼铸出一套金铲银锅,这样一来,炼制的药也就属于精品,绝无半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胡庆余堂的“修制务精”的精神。另外,胡雪岩还当众销毁一些过期的药材,免费给百姓们看病施药,而且专门请来各地的名医就诊,以及出高价向全国各地广征宋代等著名的中药秘方。至今,胡庆余堂依然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秘制偏方,还有一些技艺精湛的老药工,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财富,也充分说明了胡雪岩在医药方面对百姓的重视和对医德的尊重。

同类推荐
  • 御霜实录:回忆程砚秋

    御霜实录:回忆程砚秋

    本书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拟订的“文史资料百部经典”之一种。本书对我国杰出的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的回忆文集。它叙述了程先生一生中走过的坎坷道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革新、发展,以及脍炙人口的“程腔”的创造过程。书中汇集了程夫人果素瑛和程先生生前挚友、合作者、戏曲界名人撰写的回忆文章,以及程先生的生活照、剧照等。书中写的都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详实具体,感情真挚,对研究中国近现代戏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卡洛斯全传

    卡洛斯全传

    卡洛斯·斯利姆·埃卢,一位墨西哥的黎巴嫩移民后裔。人称墨西哥电信巨头的他,毕业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第一份工作是数学老师。截止到2010年,他名下各类企业的总市值达一千多亿美元,将近墨西哥股市总市值的一半,而他的财富总额相当于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的8%。他名下的企业几乎涉及墨西哥工商业各个领域,这使他成了所有墨西哥人都难以离开的无冕之王。
  • 糊涂百年:郑板桥传

    糊涂百年:郑板桥传

    作家忽培元,能文能诗能画,与传主有心灵契合,故下笔如有神。本书着重刻画了传主的耿耿风骨和多方面才华,从社会历史和人物关系中,注重细节的递进和语言的文学情味。清代乾隆年间,“独领明月清辉”、人文荟萃的扬州,画坛中八个画家横空出世,一扫画苑中的陈腐气息、匠人气息,作品张扬个性,无论是画山水、人物,还是花卉、虫鱼,均与前人迥异,让世人惊骇,惊叹出了“扬州八怪”;而“八怪之首”,就是郑燮,字板桥者。此人不仅在三百年前,以他特立独行、别具一格的字画、诗词——尤为道情十首,名重当世,即使三百年后的今天,以他的画竹,及含义无穷的“难得糊涂”的四个大字,几乎家喻户晓。
  • 网络帝国的王者:青年恺撒马克·扎克伯格传奇

    网络帝国的王者:青年恺撒马克·扎克伯格传奇

    互联网行业、通讯行业、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和创业者的必读书!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信息发布平台,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分享网站。这个网站的创始人却是一位从大学辍学的80后。一个沉默寡言、言行举止都令人琢磨不透的“社交障碍者”。《青年恺撒马克·扎克伯格传奇:网络帝国的王者》是一本全方位解密Facebook商业秘密及马克·扎克伯格成功幕后的书,看他怎样实现从0到百亿元的疯狂。
  • 那时花开别样红:民国十大名媛的传奇岁月

    那时花开别样红:民国十大名媛的传奇岁月

    本书为读者选取了民国时期知名度的十位名媛,讲述她们的美丽与哀。她们之中,有的是诗人、文学家,有的是影后、京剧之皇,有的是画家、交际花。个个才华出众、美丽绝伦。阅读她们的生传奇,悠游花间,一纸书香、一壶清茶,细咂品慢咂!
热门推荐
  •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悲剧集》收录了莎士比亚四部悲剧代表作,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麦克白》(1606)等。在这四部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以悲剧告终,却因其喜剧气氛使得剧本里“处处是青春和春天”;《哈姆莱特》中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越来越少,现实主义描写越来越突出;《奥瑟罗》则对现实社会中的邪恶势力做了深刻有力的批判;《麦克白》等作品中,理想光辉的正面人物形象不再出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也日趋破灭。这些作品无不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与人性的悲剧,代表了莎士比亚最杰出的成就。
  • 无限之千面人

    无限之千面人

    言秋从身为轮回者的母亲身上,获得了魔形女的变种人基因,拥有了能够随意改变自己样貌、体型的能力。最终幻想、DNF、魔兽世界、幽游白书、忍者村大战、英雄联盟、仙剑奇侠传、轩辕剑......一个个曾经你所熟悉的游戏,如今已经变为了真实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获得你所想要的一切。前提是,你要能活下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

    法国当代有名评论家·索莱尔斯曾写道:“塞利纳凭借着自己炉火纯青的技艺留下了许多部杰作,譬如《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和《北方》,在我看来,这两本书超过了《茫茫黑夜漫游》和《死缓》。” 在《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中,塞利纳娓娓讲述自己穷困潦倒、备受诅咒的作家和医生生涯,他从巴黎的寓所逃往维希流亡政府所在地德国锡格马林根,以及在丹麦西部监狱里的种种遭遇和贫病交加的生活经历,用幻想的手法和黑色幽默的笔调描绘了包括贝当元帅、赖伐尔在内的“附敌分子”和“德国鬼子”滑稽可笑的众生相,同时也对戴高乐等政治人物,萨特、阿拉贡、罗歇·瓦扬等法国文坛主流作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像《茫茫黑夜漫游》一样,作品真切展示了一个阴森可怖、冷酷无情的鬼魅世界,深刻揭露了战争的残酷、疯狂、对生命的戕害和对人性的摧残。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既不是纯粹的小说,也不是纯粹的回忆录,它跟真实一直保持着距离,但又拒绝接近虚构,这正是塞利纳“德国流亡三部曲”的一大特色。此次出版的中译本,为靠前首译。
  • 每个人都有天使守护

    每个人都有天使守护

    作者首次将出生日期与色彩相结合,简单直接的进行分析。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十种颜色,解读了色彩中蕴藏的的能量信息。以及如何来运用这些色彩。人们常因外相而误解,却很少有人用心理解他人内在的美好。透过色彩或许你能看到不一样的信息。
  • 第一白骑

    第一白骑

    骑士守则第一条就是完成任务,保护主人,保护领地。
  • 鞋道:汪海思维 行为探究

    鞋道:汪海思维 行为探究

    作者在满怀激情地赞美汪海以及双星集团所创造的业绩的同时,也没有避开使他们引起争议的一些问题,比如:借用佛教文化的某些说法来加强企业管理,请观音菩萨的佛像为双星信团值班站岗,以及在《鞋道》的最后一章“双星走好”进而提出的供汪海思考的若干忠告,等等,都写得妙趣横生,而又颇有深度。
  • 独手丐(下册)

    独手丐(下册)

    本书是一部武侠小说。由“现代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创作。本书第一至十二集由上海元昌印书馆出版,第十三、十四集由武训出版社印行;第一至三集未印出版年月,第四集出版于1950年4月,第一四集出版于1951年5月。全书共五十八回,六十八万字。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沈先生今天又作死了

    沈先生今天又作死了

    因为家里的原因,沈煜楠从来都不敢在别人面前表露出真正的自己。可是,直到她缠上了他。一切都变了。沈三撒娇,“裳裳,我们结婚吧。”你能想象这是从一个讨厌婚姻的男人嘴里说出来的?不喜欢孩子?呸!沈三委屈,“裳裳,我们再给儿子添一个妹妹吧,你看他一个人多孤单。”小包子内心:狗男人,我一点都不孤单!男人的嘴,骗人的鬼,不过苏裳甘愿就这样被骗下去。我喜欢你,从始至终,可跨越山河,可抵过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