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2700000012

第12章 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1)

第一节作为独特的艺术存在

电视艺术是人类进入电子媒介时代,电子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所形成的特殊传播媒介的艺术表现形态,是电视这一先进的传播媒介传播的新的艺术形态。电视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和美学特征,是以电视作为自己的传播媒介,以画面语言(视听语言)作为自己的本体语言。区别于很多艺术形式,电视语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形态,而是形成了多元化的、复合式的、科技含量很高的电子语言系统。电视艺术表现手段的多元化,不是单一手段可以发挥作用的;对其他艺术门类语言方式、精神传统的传承和变异,对于文学、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的继承,是电视艺术丰富完善的前提和基础。

以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NG)的引进及大范围的应用为标志,此前的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与新闻纪录、电影等几乎完全相似,因此对于电视艺术的探讨至今仍然有大量的“类比”的方法存在,也就是人们习惯于用文字报道的一般要求来衡量电视报道,以电影、戏剧的美学概念和思维方式来套用电视艺术。尽管这种方式在电视艺术最初发展阶段,对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共性不无益处,但这种方式在我们对电视艺术进行深入探讨的过程中毕竟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对于电视艺术研究的前提,首先是电视艺术作为独特的艺术形态而存在。

电视作为传播媒介具有大众传播的共性,这是电视作为艺术存在的最为基本的属性。据传播学的常规理论表述,大众传播可以从以下三个特征中加以确定:

1、它针对较大数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

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其特征是稍纵即逝的;

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运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参见[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页。]。

简言之,大众传播要有广泛的受众群、公开即时的传达信息和庞大的传播成本。但在不断变化的新的媒介环境中,大众传播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1、媒介间的区别日渐模糊。先前像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

2、媒介(从信源到信息)过剩。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大众传播正在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广播”(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

3、我们正在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它的出现最先突显出来的特征是其作为信息传播者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又因为它的“工具”功能,它所传递的信息所包容的范围极其庞杂而凌乱,因而在电视艺术的研究领域中,人们很容易将电视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与它自身的审美功能混淆其中。关于我们从电视里面确实能得到什么,借用传播学者乔治·谢曼特的判断或许对我们能够有所帮助――那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看它带来的是民主,还是遍布全国的超级市场”。[[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页。]在这里,如果我们把“民主”理解为电视传播内容及形式上的“多样性”,将“超级市场”理解为电视自身所具备的“消费可能性”,这两方面不正是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最为明显的特征吗?

电视在具备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特征的同时,由于自身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的特点,电视同样也存在着作为媒介的局限性,概括来说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由于电视传播的线性结构,顺时序的“一次过”,电视缺乏存贮和复显性;第二,电视受收视环境的影响,视听干扰较大,很多时候是处于断续接受的状态,与电影的观赏与接受差别较大;第三,在内容的传播方面,电视不适宜理论性、专业性过强又难以诉诸视听形象的题材,收视方面更适宜浅显与直接的内容;最后,电视是重装备、高技术、高消耗的传播方式,电视传播的发展受经济方面的制约较其他大众传播媒介更大。[叶家铮著《电视传播的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37页。]

综观上述特点,电视作为媒介的局限,实际上是时间的限制,由此而引申的时段的概念是电视区别于传统媒介的重要因素。广播也是时间的限制,但相对于广播的传播特性、时段的概念,广播媒介的传播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非根本性制约因素,因为在广播中最大的局限是声音的单向度传播,(即声音在塑造形象的同时为受众保留了相当的想象空间,受众在接受广播传达的内容时,需要心智的参与以丰富单一声音所提供的信息,而电视由于视听同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众想象力的参与,只需要看和听就能获得信息的全部内容。)而不仅仅是时间的线性传播方式,因此按麦克卢汉的划分,广播与电视的区分是热与冷的媒介性质。时间的线性局限对于电视传播更为重要。在这里,时间同时可以理解为即时性,这是与电视在表现在场感很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电视在整体节目安排上所谓编播方式某种意义上体现出的隐藏其中的意识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表达方式,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编播作为一种特定的技术手段的存在,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作为媒介,电视艺术一直以来被人们归类为综合艺术,因为它是一种传播载体,理论上各种其他文化形式和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电视手段得到表现,因此,电视节目可以记录和复制各种文化形式和艺术形式,甚至可以直接套用所记录与复制对象长久以来的审美经验。看起来,这是一个常识的问题,甚至于缺乏探讨的必要。但如果我们将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局限因素考虑到的话,在这里,时间改变了一切。最为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其他文化形式和艺术形式一旦串联在电视传播过程中时间“流”的顺序中,相对于受众的收视习惯,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无形中被模糊了,受众在接受过程中,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心理上,看电视的本身取代了自觉的艺术形式上的分类,同时电视在传播过程中,强制取代了受众自由的视线,镜头替代了眼睛,就像人们所说的“窗口”,看到的永远不会是完整的世界。在这里,细节被放大了,最为重要的,电视通过镜头和视线的变换,最终将其他文化形式和艺术形式原有的结构消解而融化在了电视给定的画框之内,即使是实况直播的现场内容,受众也是处在切换导演的支配下,所得到被编辑过处理过的统一时间安排过程中,虚拟完整的印象。

电视作为传播载体,在它自身无限制记录和复制其他文化形式和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正是它消解各类不同艺术形式界限和通过统一的时间概念下,在统一的镜头和视线的变换中,完成自己的重新整理与加工的过程,电视在时段概念下,将不相干的内容合理地打包为一个整体。同时,电视在传播其他艺术形式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将其内容与形式逐渐统一于适宜传播的方式。一方面是由于电视重装备高成本的压力下惜时如金的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电视这种“视”与“听”结合的方式,相对于传统媒介更为直接、简洁和方便,受文化程度和社会经验的制约极小,其他艺术形式在进入电视传播后自觉不自觉地经历了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就像书面语转化为口语的过程一样,电视传播在经历了一个通俗化的过程中,不同的艺术形式都统一装在一个叫做“娱乐”的筐里面了。

“今天用不着千方百计地证明电影是一门艺术——也许,自豪地宣称电影的真正独特性在于它不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时代已经来临。由于电影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和贴近自身手段而宣称电影是超越现存程式和违逆传统艺术标准的一类艺术,这也无非是语义游戏……因此,电影不是艺术——它多于艺术,又少于艺术。”[[匈]伊芙特·皮洛(Yvette.B.)著《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而这种说法用在电视艺术身上也是那么的合适,在这一点上,电影和电视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然而,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媒介形式,电视艺术和电影的区别也依然是明显的,对于电视来说,观众是把自己的视野交给了电视。日常观赏性决定了人们对电视的信任,包括其所传递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电视与社会》一书中,比较电视与电影的不同时,曾这样认为:“电影故事通常以某种杂乱无序的状态开始,然后是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再到无序状态的结束,最终恢复到平静。电视则没有这样的结局,没有这种结尾。它表现的是一套不完整的、反复的片断内容。电视系列片或连本电视剧就很典型。”[[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电视与社会》,张永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从电影到电视,电视艺术甚至将电影完整的一套视听语言体系照搬到屏幕上,我们甚至可以运用电影语言的审美经验来阐释电视的审美规律,两者在视听语言的表现上简直是太相似了。但事实上,电影与电视之间在审美规律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首先,电影与电视作为媒介的本质上的差别,相对于受众的接受行为和心理,电影与电视都具有明显的区别;其次,同样建立在视听基础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需求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如果说电影和电视是书面语和口语,那么电影所给予的纯粹的艺术化的审美感受,在电视视听基础上所掺杂的更多的日常化的审美经验,两者处在不同的衡量标准上,同时这也是一个媒介发展中无法逆转的过程。

如果是电视中播出的电影,与大银幕中的电影也一样有所不同吗?而现在花开遍地的电影频道又为何一片欣欣向荣?实际上,电视在传播其他艺术形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破坏力是在于它消解“诗意”的过程,难怪自从电视出现以来,对于电视的诟病就与它一直相伴相生。电视某种意义上更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家俱,它的收视环境嘈杂而又无法刻意控制,相对于影院的观众,电视受众一心多用而又缺乏耐心,但最重要的因素却是电视传播概念的时段编排,因为在这里,电影作为时段播出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被广告和资讯的合理分割中,在本质意义上已经不再是一部完整电影,而是一个时段编排的策略,是一个娱乐的内容。“诗意”已让位于情节,生命的意义不如结局更让人关注。

除此之外,电视自身的技术条件限制,在表现场面、音响效果、清晰度等方面与电影的银幕表现都有一定的差距,但电视同样能够给人满足,受众在牺牲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愉悦中所得到的是简化的影像和强化的情节,电影在电视里面只剩下了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故事”。在电视的屏幕里面,能够给人带来震撼的不再是诗意的表达,而是直截了当的“现实”感的冲突。电视在通俗化的过程中,无形中以潜移默化的力量将电影美学中诗意消解,即使同样建立在视听影像的基础上,电视与电影的审美基础却大相径庭。

某种意义上,与其说电视继承了其他艺术形式的美学传统,不如说电视艺术是建立在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美学传统的消解更为合适。之所以不用破坏或者是颠覆这样的表述,事实上电视艺术在对其他艺术形式记录与复制的同时,它首先经历的是一个“杂烩”的过程,也就是在不同时段组合策略下,将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某一个完整的概念下,以对应日常生活中受众统一而又纷杂的需求。电视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改造,是在它自身作为载体在传达其他艺术形式的过程中,以一种温和甚至是妥协的方式来进行的,电视艺术也是通过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改造,使之更广泛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像这种在电视综艺节目基础上出现的节目形式,实际上所具备的最大魔力是它自己的包容性,甚至像一台巨大的搅拌机,轻而易举地将各种毫不相干的艺术形式、节目样态统统纳入到自己庞大的体系之中,而且没有人会有任何的异议。但跳出来想,这其中是否会有些许“关公战秦琼”的荒谬?

同类推荐
  • 舞蹈与传统文化

    舞蹈与传统文化

    中国舞蹈源远流长.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同生共存。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每走一步,都有舞蹈的足迹。中国的文明因舞蹈而多姿多彩、熠熠生辉,舞蹈又以它独特的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与活力。在舞蹈中看文化,在文化中观舞蹈,作者以生动流畅的笔触,结合流传的历史故事和经典的舞蹈佳作,深入探析中国舞蹈与传统文化之间密切而又微妙的联系,从中我们既能获悉古代的乐舞风尚和舞人传奇,感知中国舞蹈的辉煌与美妙,又能领略华夏礼乐之邦的非凡风采和气象,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 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评剧是中国众多戏剧中的一种,在华北地区深受人们喜爱。北京长久以来都是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评剧在北京同样也拥有众多忠实观众。本书从评剧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等四个阶段较为系统的梳理了评剧在北京的发展概况,重点介绍了在评剧发展历史中涌现的众多名角和名戏。
  • 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

    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本书就如何把自己炼就一位出色的主持人,就各类主持节目和其他主持活动的特点、主持的要求以及主持的技巧作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并且就主持人的各种技巧训练单独设置了一些训练课程,为年轻人成为主持人,迈上成功铺就台阶,为已是主持的人成为出色的主持提供方法和技巧。
  • 画史:国画历史演变

    画史:国画历史演变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
  • 中国岩画

    中国岩画

    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制作年代在战国至东汉期间。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
热门推荐
  •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马丁·伊德(上)

    马丁·伊德(上)

    《马丁·伊德》以十九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年间的历史风云为背景,通过露辛达一家四代人的命运,尤其是对露辛达追求与失落、沉浮和哀乐以及漫长的痛苦经历的细腻描述,从一个侧面勾勒出新兴澳大利亚的崛起和老牌英帝国的衰落。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
  • 异界无敌武神系统

    异界无敌武神系统

    遥远的武神界,这颗星球上的人们以习武为荣,并拥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练体、练气、后天、先天、化镜、天人、武皇、武帝、武圣、武神。李御本是地球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仔,但天要他倒霉,一次喝水被噎死后,意外穿越到了武神界,并得到了无敌武神系统,自此,武神界不再平静。
  • 永恒瞳术师

    永恒瞳术师

    昏暗的世界里,一名身披金甲的神明骑着八足神马从天而降,注视凡人的独眼里充满冰冷和肃杀。人类少年毫不畏惧地跟神明对视,眼里的金黄色瞳孔剧烈燃烧着,眼底的火焰似乎要将神明吞噬。少年是一名瞳术师,拥有一双永恒不灭的黄金瞳,穷尽目力,少年欲与神明对抗。此时,大地剧烈地震颤着,诸神的黄昏即将来临……
  • 缥缈风云录

    缥缈风云录

    宋蕴之,人生三大事:吃、凑热闹、捡尸体。沈苍梧:我的弟弟,只有我可以动他。柳煜:本王绝对是交友不慎啊!那什么,咱们建个门派吧……镜肃门么?!以镜为鉴,肃清天下不平之事……江湖,朝堂,波云诡谲,跌宕起伏,那又如何?
  • 空之刃

    空之刃

    世界差点被毁灭,只留下无数古代的遗迹。雷云携着最强禁术,在怪物横行的城市中探索。不小心捡到一个精灵,又发现了几个宝物……这是一个冒险的大时代!
  • 祸乱异世:特工很妖娆

    祸乱异世:特工很妖娆

    一朝穿越,化身为将!被百万雄兵所围困,却游仁有余!陷身皇宫,面对腹黑皇弟,痴情王爷,以及妒心似火的嫔妃,她是否会轻松闯过!当逃脱死神束缚,化身秦家十三少时,又会在江湖上掀起怎样的风云?一起关注,冰馨的绝世人生!【蓬莱岛原创社团出品】(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佛说善恶因果经

    佛说善恶因果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赛罗奥特曼之我的妹妹

    赛罗奥特曼之我的妹妹

    她的上一世,将他视为信仰,却因为出车祸意外来到这个世界,成为了他的妹妹。她发誓,这辈子,一定要保护好他,死死的护住他(本书cp:赛罗赛织,略ooc,有私设,不喜慎入,勿喷)
  • 马修·斯卡德系列:葛洛根的最后一夜

    马修·斯卡德系列:葛洛根的最后一夜

    本书收录以马修·斯卡德为主角的短篇作品十一则。在《梦幻泡影》中,马修·斯卡德尚未离开纽约警局,对一个牌局谋杀案展开调查。而到了《窗外》,他已成为一名没有执照的私家侦探,调查一位从17层飞坠而下的女侍的真正死因。《夜晚与音乐》《葛洛根的最后一夜》等,似乎是布洛克为马修·斯卡德所作的温情之歌。让我们与葛洛根酒吧告别,让我们拥抱今晚的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