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6500000017

第17章 晏欧词风与令词创作群体(3)

词人晚年情怀,衰颓困苦。钱惟演对仕途有浓厚的兴趣,一生以未为宰相而遗憾。他的阿谀奉上,其效果适得其反。太后听政时,钱惟演就因与太后攀亲备受舆论攻击,被赶出朝廷,仁宗亲政后更是屡受打击。难怪词人晚年心气不顺畅。这首词就是在这样心境之下的创作,是仕途挫折时内心困苦愁怨的抒发。词人在春天时节,面对“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的美好景色,所产生的竟然是愁苦意绪。春天来临之后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景色,都仿佛在搅乱词人的心绪、牵引出词人的愁怨。人生得意之际,面对明媚春光,意气风发,那是一种情景。这一切词人以往曾经欣赏和享受过,同时也失去过。当词人再度拥有春天美景时,就担忧“绿杨芳草几时休”,这种担忧竟导致“泪眼愁肠先已断”。换言之,人生不得意之际的春色只能牵引出对往日的回忆与留恋,当然就增加了眼前的痛苦。情急之下,词人不禁无理地责问“绿杨芳草”何时了结,也就是说恼人春天什么时候才能过去,这一问也就问出了内心愁苦的深度。下片解释愁苦的缘由。词人将一切的根源都推托到岁月的流逝、容颜的衰老上。每次览镜,都要为此惊叹。剩下唯一的解脱方式就是频频高举“芳尊”,借酒消愁。然而,只恐“举杯浇愁愁更愁”。依据词人眼前的心境,这是可以推想而知的。于是,语尽意未尽,绵绵愁意溢于言外。词人所写之愁,其深度要远远超过寇准词,其间应该渗透了词人仕途颠簸的感受。这首词与王禹偁的作品同样显示出向“言志”靠拢的创作倾向。词人虽写愁苦之意,但与五代十国词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词中没有那种绝望哀痛的没落感与沉重感,钱惟演只是平常叙述而来,毕竟词人生活在一个平和的年代。

其四,写友人之间的送别情谊。

设歌舞酒宴,送别朋友,在宋代是十分寻常的。酒宴间因此有所创作,寇准《阳关引》云: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这首词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但词人结合自身体验,将情景打并在一起,宛同己出。开篇把视线引向“故人”远去的边塞,并通过“渭水波声咽”从侧面加以烘托。中间改写王维诗语,错落起伏,跌宕有致。最后又用“共明月”一句,把相隔两地的真挚友情绾结在一起,构思较新颖,境界也较豪放开阔。词人以友人为思念的对象,情调凄悲但不哀艳。《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九称此词“语豪壮,送别之曲,当为第一”。就是因为送别思念的对象不同带来的词风转移。经寇准的改写,王维的诗歌以长短句的形式出现,更易于合拍歌唱。此外,这首词不作代言体,直抒胸臆,近似南唐风格。

其五,写男女相恋艳情。或酒宴间送别,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牵肠挂肚。

这类在“花间词人”手中得到集中表现的题材,在北宋初期聊聊的几首词作中,也有比较集中的体现。寇准、林逋、陈亚诸位词人,在这方面都有较好的词作传世。寇准《踏莎行》云: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这是一首代言体,代闺中寂寞女子言情。在春末时节,春天的美丽即将过去,闺外渐趋寂静。闺中则独自一人,离别已久,“离情杳杳”;音信全无,“密约沉沉”,每日里叫人思恋不已。闺人因此长期无心梳妆,“菱花尘满”;终日“倚楼”凝望,惟见“长空黯淡连芳草”。词中所写是典型的“花间”题材:寂寞思妇,无心梳妆,终日倚楼。与温庭筠词相比,少了一些朦胧与精致,多了一分流畅与随意。

林逋的《长相思》是北宋初期写男女离情最出色的作品,词云: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杭州市)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不慕荣华富贵。他曾在江淮一带漫游,后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足不到城市。转运使陈尧佐以其名闻,真宗诏赐粟帛,长吏随时劳问。他终身未婚娶,喜欢种梅养鹤,人们说他“梅妻鹤子”。死后,宋仁宗赠给他谥号为“和靖先生”。存《林和靖诗集》四卷,《补遗》一卷,《全宋词》辑录其词三首。他的诗清淡高远,以《山园小梅》之咏梅最为有名,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家喻户晓的名句。这首七律还被当作《瑞鹧鸪》词来传唱。

林逋终身未婚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经历过男女情爱,这首词体验之真切、构思之新颖,确实是有感而发。词写两情相悦的男女双方难舍难分的送别以及别后的刻骨相思。上片写行人坐船离去,一程又一程,两岸青青山色在迎接着离人,它们哪里知道这对情人内心的离别之情呢?敦煌曲子词中有《浪淘沙》写别情说:“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此词的构思从中脱胎而出,却更加含蓄精练,气质文雅。下片写分别时刻终于来到了,两人再也忍不住咽下无数次的泪水。“罗带同心结未成”,写美满的情感终于落了空。罗带,是丝织的带子;同心结,指罗带打成结,象征定情,结成婚姻。潮平,指潮水涨满,正待开船,暗示不得不从此分别。词以抒情为主,词中的山水在词里只起比兴与暗示作用,并不是作者着意刻画的对象。词中叠句的节奏、比兴手法的运用、构思的巧妙,都汲取了民歌的风韵。这样的作品,在格调上与中唐以来文人学习民间所填写的小令相近,而与“花间”香软作风异趣。白居易也有一首传播人口的《长相思》,词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两相对比,可以清楚看出二者之间的一脉相承关系。

陈亚还是以自己擅长的手法写艳情,即巧妙地以药名入词,使歌词多了一丝谐趣。他以药名写闺情保留至今的有三首《生查子》,其一云: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郎读。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时菊花时,尤未回乡曲。

采用谐音等方式,词中涉及的药名有:相思子、薏苡、白止、苦参、狼毒、当归、远志、菊花、茴香等,内容方面不见新意,写作上别具一格。据记载,陈亚“性好谐谑”,他写相思闺情,就向俚俗作风靠拢。如云“拟续断朱弦,待这冤家看”等。

其余的,还有颂圣如“南阙万人瞻羽葆,后天祝圣天难老”(丁谓《凤栖梧》)、咏物如“黄菊一丛临砌,颗颗露珠装缀”(李遵朂《望汉月》)等题材词作。

二、“此尤可怪”之解读

对北宋初期十多位词人的30多首词做了大致梳理以后,就可以进一步探求该时期歌词创作极度萧条的原因了。

“词为艳科”,最初,词是为了配合歌舞酒宴间流行音乐之演唱而创作的。由“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柔声歌唱。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宋人云:“词主乎淫,谓不淫非词也。”(方莘《方壶诗余自序》)词的主流创作倾向,与儒家的文学创作理念背道而驰,故备受压抑打击。只有在一个享乐成风、儒家道德评价体系不被人们所看重的社会环境里,词人才能寻找到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机会。这是唐末五代词兴盛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换一句话说,北宋初期社会环境的改变,导致歌词创作的萧条衰落。

“学而优则仕”,已经成为古代知识分子体现个人价值、实现个人理想的唯一途径。除非时代极度混乱、国家政权濒临颠覆或更替频繁的时候,知识分子不知“仕”于何朝何地,才会群体性地放纵享乐、得过且过。大一统国家政权一旦重新建立,封建社会次序得以恢复,知识分子群体当然会惯性地回到“学而优则仕”的轨道上来,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规范自己,重新约束个人的言行,力求在新的朝代新的政权中有所作为。这是赵宋政权建立以后知识分子群体的必然反应。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世人寡廉鲜耻,唯利益之所趋,少道义之所存。欧阳修对此感慨良多,云:“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五代割据军阀,鄙视教育和文化,甚至取消了科举取士制度,代之以恩荫制度,倒退到南朝门阀时代。范仲淹说:“钱氏为国百年,士用补荫,不设贡举,吴越间儒风几息。”江浙地区,五代之时“儒风几息”,边缘地区,可想而知。北宋初年,承五代旧习,士风衰弊。赵宋代周而起,除了军事统一南北、恢复国内经济、重建国家制度等要务以外,弘扬士德,改变士风,也是当务之急。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士风盛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宋代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

朝廷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弘扬儒家伦理道德准则,通过学校、科举等多种途径推广儒家思想教育,建立新一代的士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载:“周世宗之二年,始营国子监,置学舍。上既受禅,即诏有司增葺祠宇,塑绘先圣、先贤、先儒之像。上自赞孔、颜,命宰臣、两制以下分撰余赞,车驾一再临幸焉。”其时,士大夫亦在这方面多有努力。范仲淹《田公墓志铭》载田锡事迹,云:“至桐庐郡,以吴越之邦归朝廷未久,人阻礼教,邈如也。公下车,建孔子庙,教之诗书,天子赐《九经》以佑之。自是睦人举孝秀、登搢绅者比比焉。”范仲淹《贾公墓志铭》载贾昌龄事迹,云:“时天下学校未兴,公修本邑孔子庙,起学舍,俾邑之秀民群居焉,公旦暮往劝导之。”统治阶层和士阶层的共同努力,使北宋初年的士风很快有了较大转变,王禹偁总结说:“国家乘五代之末,接千岁之统,创业守文,垂三十载,圣人之化成矣,君子之儒兴矣。”(《小畜集》卷十九《送孙何序》)

士风的转变直接影响到文风的转移。北宋初年文人“以写作‘古文’相号召,主张文由道出,想重建儒家的‘道统’和‘文统’,以矫舍本逐末之弊。”这种努力颇见成效,姚铉自豪地说:“我宋勃兴,始以道德仁义根乎政,次以诗书礼乐源乎化,三圣继作,晔然文明。……天下之人始知文有江而学有海,识于人而际于天,撰述纂录,悉有依据。”戴复古也有类似的总结:“风骚凡几变,晚唐诸子出。本朝师古学,六经为世用。诸公相羽翼,文章还正统。”

北宋初年士风、文风的改变,“文章还正统”之创作风气的逐渐形成,非常不利于“主乎淫”之歌词创作。文人们自然地摒弃淫乐享受之表述,追求言志咏怀之表达,在创作中形成新的潮流。以留存下来的十几位词人的三十余首词作而言,写艳情的只有八首,大约占存今作品的四分之一。即使有部分作品因通过“自扫其迹”等手段销毁而失传,词作数量还是少得可怜。这与“花间词”一边倒的艳情创作倾向形成鲜明对比,反而与中唐张志和、白居易等人的创作情况近似。中唐词人,或写隐逸之志,或写江南风光,避开艳情话题,又不适宜酒宴之间歌女演唱,词的创作就无法繁荣,词人数量和作品数量都极少。北宋建国以后八十余年,歌词创作已经倒退为中唐的水平。这时段的词人,在写宴游之乐时,有时也特地躲避情色话题,表现出与“花间词”以及后来的北宋词迥异的风貌。李遵朂《滴滴金》云:

帝城五更宴游歇,残灯外、看残月。都人犹在醉乡中,听更漏初彻。行乐已成闲话说,如春梦、觉时节。大家同约探春行,问甚花先发。

北宋初期文人士大夫,“以声妓自乐”,已形成社会风气。这首词所描写的“宴游”,一直寻欢作乐到“五更”,酒宴间恐怕也有声妓相伴。这首词写残灯残月、都城更漏、春梦初觉、同约探春,就是不写歌舞女乐,表现出北宋初年词坛的创作走向。将歌词与歌舞酒宴、声妓女乐剥离,就绝对不可能繁荣,中唐和北宋初期歌词创作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这时段寇准、林逋、陈亚创作了几首相思艳情歌曲,有个人的一些特殊原因。寇准“少英迈”,“性刚自任”,为人极其自信。而且“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所引均见《宋史》本传)林逋为人恬淡,一生不入仕途,与同时代士人作为异趣。陈亚喜谑戏,创作不避俚俗,“盖近世滑稽之雄也”。寇准诗歌也有写男女离别相思艳情者,《古别意》云:“水荧光淡晓色寒,庭除索寞星河残。清樽酒尽艳歌阕,离人欲去肝肠绝。露荷香散西风惊,征车渐远闻鸡鸣。深闺从此泣秋扇,梦魂长在辽阳城。”翻检《全宋诗》,这一时段以此题材入诗者极为罕见,显示出寇准不同时人的创作态度。不过,这几位词人“艳情”之作数量非常有限,仍然受到那个时段创作大氛围的制约,与后来柳永、欧阳修、晏几道等人放开写作之姿态大相径庭。

同类推荐
  • 延安延安

    延安延安

    由中共陕西省委、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专题纪录片《延安延安》(上下集)以口述历史的形式,真实反映了1935年至1948年,中央红军从进入陕北到中央机关离开延安的13年间,中国共产党人与当地群众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的历史。本书是电视片《延安延安》的同名图书扩容版,收录并整理了大量电视片由于时间限制而未能收入的最新史料和珍贵采访,不仅是电视片《延安延安》珍贵的文本留存,更是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典范教材与生动解读。
  •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

    本书回顾了李致九十年的人生,以随笔的形式记述的人生往事,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从读小学时为抗日战士捐寒衣,青年时期参加学生运动,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成渝两市做地下工作。后来,李致在共青团大学、区、市、省和中央机关多个岗位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回到四川,为四川出版、振兴川剧和文艺工作作出贡献。
  • 英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英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英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5卷。本书在全面梳理英国文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展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研究的脉络和主要特征,具体解读了各个时间阶段中国关于英国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的代表性著述,指出了这些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创新之处。该卷在总结英国文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该领域有待开拓的课题作了前瞻性概括。
  • 女人心经

    女人心经

    《人经》是著名作家殷谦最新心灵美文集,分为“女人心经”、“情感本经”、“心灵真经”三部曲。《人经》勇敢地与腐蚀我们美好心灵和健康精神的败坏性文化风潮划清界限,清醒地与外在的任何奴役性的力量保持对抗的姿态,以便使人们的精神和思想处于一种活跃的增殖状态。换句话说,《人经》是一部引导人们重拾健康信仰,重拾美好心灵的文学作品,只有经由对抗,我们才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只有介于一种有益的、积极的紧张关系中,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会复苏正常,我们的思想才有可能生成,我们的心灵才能重生。  《人经》拒绝不偏不倚和随顺妥协,拒
  • 大家小书:宋词赏析

    大家小书:宋词赏析

    本书是从作者多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积存下来的有关宋词的著作中选录出来的,早已成为宋词赏析类选本中的权威版本。《宋词赏析》抛却了政治化的批评模式,回归到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注重分析词作的艺术技巧和文学价值的批评之路。
热门推荐
  • 断裂带

    断裂带

    江老师对于“四惠”这个角色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在此特别表示感谢。小说涉及“5·12”遇难者遗体焚化的细节,感谢雨田先生为我讲述他的采访经历。感谢王黎、雪梅、昊天、赵奎、王刚、陈明、德兵、崔二哥、唐鸿、银兵、茂华、超哥、明明……因为有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我的创作才得以从容和自由。还有在这片土地上与我携手前行的诸位师长兄弟,纯芳、舒雁、老田、老帅、林黎、尧哥、老彭、小西、德宝、晓林、瓦片、刘勇、阿贝尔、培松、陈振、培芳、祭红、肖棱……感谢他们对于我的理解和容忍。感谢肖棱准许我在小说中引用他的诗歌。
  • 八荒四海录

    八荒四海录

    这是一本短篇故事集,题材不定,作者随缘更新。第一篇《奈何》,文案:“世人皆说你与月老不同,果不其然,一个结人姻亲,一个尽做拆散之事!”孟婆:我在此,是为了还我孽债。月老:大概是我不懂情爱,才让我多看看这世间情事。
  • 超凡大城隍

    超凡大城隍

    这个看似平凡的世界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夸父饮江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些,真的只是传说吗?他们,到底是人、是妖、是还是神仙?许先,一个身世成迷的神秘青年,却因为一次诡异的遭遇,让他逐渐觉醒了潜伏在自身体内的超凡力量,窥探到了隐匿在这个世界背后的秘密。临危受命,接任城隍一职,保一方土地,佑一方平安。从此,超级英雄,不再是传说。
  • 将军请上座

    将军请上座

    七年前,大宴国的皇帝和镇国将军相继去世。“皇二代”李扶摇被迫继承皇位,“将二代”燕尘也接过镇国将军一职。两人本是形影不离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可自打两人接过各自父亲的衣钵,彼此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做了皇帝的李扶摇依然是废柴本柴,是个毫无地位、尊严可言的女皇帝。燕尘的风格却从玉面小公子逐渐变成了手握军政大权的糙汉子,还随时有可能被别人怂恿逼宫造反。李扶摇心里苦,开始逃避现实,三天两头带着贴身小太监往宫外的梨园跑,只为“追剧”,该剧名唤《白衣将军俏皇帝》,原作同步更新中,作者信息不详,李扶摇觉得,这个剧简直就是以自己和燕尘为原型开展的故事,多次跟燕尘表白被拒绝的李扶摇只能在剧中找到安慰。李扶摇频繁与《白衣将军俏皇帝》的作者隔帘相见,并多次要求作者在《白衣将军俏皇帝》话本子里给皇帝加戏。最后才发现,名震大宴的金牌小言话本《白衣将军俏皇帝》的作者就是燕尘本人。李扶摇:“有些人表面上看上去是战无不胜的大将军,背地里竟然天天琢磨怎么写小言话本……”燕尘:“还不是因为某个女皇帝天天隔着帘子,催我快点写……”李扶摇:“……”
  • 备论

    备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斗破之永恒剑帝

    斗破之永恒剑帝

    没有系统,没有老爷爷,没有父母双亡,更没有未婚妻......异界人士,萧风,只能凭借自己已知的剧情,拼命修炼,努力不让亲人成为别人眼里的“鱼肉”而已。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王爷好腹黑:猎捕傻妃

    王爷好腹黑:猎捕傻妃

    她,穿越而来,吃喝玩乐,与世无争。却因出宫游玩被拐卖,成为侯府三爷的九夫人。卑鄙的三爷为了逃生,竟然把她贡送给病弱王爷做老婆。(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夏暖暖,我可以喜欢你吗

    夏暖暖,我可以喜欢你吗

    夏暖暖,一个陪朋友参加选秀,意外被S.s公司看重的22岁糊涂少女,虽然从小被父母遗弃在孤儿院长大,但是外表清秀可人,性格活泼开朗的她对生活一直充满热情。段辰希,一个已经在S.s出道,拥有超高人气的23岁偶像明星,是当红组合DNA的领舞担当,外貌和家庭条件都非常优越,看似傲娇,不太说话,心地却十分善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见钟情吗?夏暖暖初恋蓝雨哲的重新追求,让段辰希再也按耐不住自己对于夏暖暖一直以来的特殊情感,于是他选择勇敢面对,可是困难重重……不仅是他们明星的特殊身份,还有夏暖暖亲生父母的突然出现,以及从小和段辰希亲梅竹马的乔薇儿从中阻挡,不知两人最终的结局到底是怎样?
  • 品三国 论管理

    品三国 论管理

    《三国演义》的故事精彩绝伦,家喻户晓,至今仍为读者津津乐道。它的影响极其广泛,各个领域的从业人员都在研究与借鉴暗藏其中的处世智慧。《三国演义》涵盖了几乎所有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管理学家们也试图从中获得指点迷津的锦囊。本书的目的在于分析《三国演义》中管理失败与得法的案例,指导管理者避免犯错,让企业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振翅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