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6500000065

第65章 苏轼词风与苏门创作群体(17)

贺铸另有《娥眉亭记》,言采石镇临江有牛渚矶,“矶上绝壁嵌空,与天门相直”,“状如娥眉”。开篇写登临所见,突出牛渚、天门险峻无比的独特风光。长江天险,自古豪杰必争之地,词人以“七雄豪占”一笔带过,既为所咏之景灌注了厚实的历史内涵,又从侧面烘托了此地陡峭峥嵘的风貌。当轻雾散尽,游人从容不迫地登临游览,以极闲暇、极恬静的心境面对如此险峻、且有过惊天动地历史的景色风物,其中蕴涵着一段斗转星移的历史沧桑更变,衬托出今日的太平盛世,及百姓的安居乐业。下阕沿着这种思路继续发展,写在这种极度闲暇的心境中的所见所闻。天堑长江也是波光粼粼,变得祥和宁静,衬托出一轮圆润的明月冉冉升起。塞管轻吹,更点遥闻,只能使今夜显得更加静谧安详。以这样的心态去观赏险峻的风光,并不随之心潮澎湃激荡,这在古人的览景之作中也比较少见。李之仪上述之《天门谣》乃次其韵者,两首词从内容到风格都十分近似。

贺铸致仕后一度寓居及来往于毘陵(常州)、苏杭等地,借江南的山水消解不得志的痛苦。他所选择入词的景物,大都是壮丽开阔的。《荆溪咏》上阕咏毘陵景物说:“南岳去天才尺五,荆溪笠泽相吞吐。十日一风仍再雨,宜禾黍。秋成处处宜禾黍。”南岳之峻拔,荆溪、笠泽之壮阔,共同构成视野开阔、气象非凡的画面。又,其《渔家傲》咏杭州景色说:“啸度万松千步岭,钱湖门外非尘境。见底碧漪如眼净。岚光映,镜屏百曲新磨莹。”其《菱花怨》咏旅途之景物云:“叠鼓嘲喧,彩旗挥霍,蘋汀薄晚。”其《宴齐云》咏苏州繁丽云:“境跨三千里,楼近尺五天。碧鸳鸯瓦昼生烟,未信西山台观、压当年。”凡此种种,取景皆从大处落笔,完全从“花间”的狭小空间走出,给人以“大气包举”之感。同时也成为苏轼词之后“诗化”革新的最好承继者。

三、风姿多彩《东山词》

以气行文,不仅仅能铸就阳刚壮美的风格,柔婉缠绵的作品其间同样有行文气势存在。《文心雕龙·定势》说:“然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当贺铸心中所蓄积的是柔肠寸断的婉约之情感时,作品当然呈现出另一番风貌。张耒《东山词序》的概括,典型地说明了贺铸以气行文给时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张云:“是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虽欲已焉而不得者。若其粉泽之工,则其才之所至,亦不自知。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览者自知之,盖有不可胜言者矣。”贺铸作词是在“气势”的驱动之下,脱口而出,形成“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的特色。词人接触到不同的题材,在不同的情感驱使之下,其风格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宋代文人士大夫,贺铸也少不了花前月下、酒宴之间的生活体验,也有与曾经钟爱过的女子离别时的忧伤凄苦、相思怀念,所以,贺铸婉约柔情的歌词中同样不乏佳作。如《石州引》,便是这类名篇:

薄雨初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还记出关来,恰而今时节。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已是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赠妓送别,是一个普通的话题。贺铸这首词则通过情景的设置、氛围的渲染、细节的描述、典故的运用,给读者以新的艺术享受。初春季节,寒意袭人,夕阳黯淡,轻烟迷蒙,归鸦聒噪。就是在这样一个凄冷、阴暗、愁苦的傍晚,词人不得不踏上“出关”的旅途,再度奔波流离。与佳人分手时的悲悲切切,因环境与景物的烘托而更加令人难堪。临别时“红泪清歌”的依依不舍之细节,便让词人念念不忘、回味无穷。岂知分手之后,事与愿违,迟迟不得归来相聚,而且由于路途遥远,音信也无由寄达。满腹的思念苦痛,只能借用古人的名句来表达。这种苦痛,是离别的双方所共同体验的。可以想象,离人天涯各一方,面对各自的景色,心境将完全是一样的。这首词以极其雅丽的语言,渲染出一种极其凄清的氛围,描述一种极其悲苦的心境,卓立于同类作品之中。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艺术锤炼上的认真态度。据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载:“贺方回《石州慢》(即《石州引》),予旧见其稿;‘风色收寒,云影弄晴’,改作‘薄雨收寒,斜照弄晴’;又‘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改作‘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可见作者对本篇的原文已修改不止一次。经过修改,景物的描绘更加生动,意境也更加完整了。

写相思离情的小令贺铸也有脍炙人口之作,《更漏子·独倚楼》说:

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曲阑干,凝伫久,薄暮更堪搔首。无际恨,见闲愁,侵寻天尽头。

这是写京城的一个离别场面,以及别后的不尽相思。词人在短小的令词中安排了三个场景,相互映衬。第一个场景是纤手折柳送别,杨柳依依,别情无限。第二个场景是游子“江南独倚楼”,在思念中度过一秋又一秋。游子对落叶的敏感,事实上是对时光流逝的敏感,是无法与意中人相聚的苦恼。第三个场景是闺中人倚栏杆眺望远方,这个场景出自游子的虚设,以己之心,度他人之情,应该是如此的。在伫立凝望中,离人愁苦渐渐弥漫开来,遮蔽了整个天地。别前与别后,是时间迁移之对比;离人双方,是空间相隔的对比,多层对比之下,离人的别情被渲染烘托得更加充分了。

当这种离别的愁绪郁积到令人难以忍受的时候,作文“气势”同样可以喷泻而出,读之肝肠寸断。《忆秦娥·子夜歌》说: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这是一首凄苦断肠的思别词,声情的悲苦,令人不堪卒读。三更时刻,月明如昼,离人辗转难以入眠,只得步出室中,来到庭院。岂知,所见到的是如雪片般纷纷飘落的梨花,所听到的是凄厉哀绝的杜鹃啼叫。此情此景,将离人推向痛苦的颠峰。抒情主人公内心这种极度的痛苦因何而来,上阕并没有明确交代。下阕便揭示这种痛苦的根源。原来是“王孙”离去,音信杳无,叫人牵肠挂肚,思恋不已。离人的眼前,不禁闪现出送别时那最难堪的一刻。那是一个春日“柔桑”的大好季节,离人却不得不饮泣“吞声”,无语告别。在那无声的告别画面中,只有潺潺的“陇头流水”声,仿佛在替人呜咽,替人诉说离情。那一刻的痛苦,铭记在心中,不知多少次折磨得闺人中夜起床,绕庭徘徊。今夜,又是如此一个不眠的痛苦之夜。这首词从题材到表达方式都符合传统作风:代闺中人言离情别思。但情感的抒发方式依然有所不同。宋人恋情词注重含蓄委婉,怨而不怒。贺铸却是痛快淋漓,感情喷泻而出,表现为率情自然的风貌。

同时,遵循内心的情感蓄积,“气”之所至发为歌词,便有“不择地而出”的自然流畅,也必然带来题材上的广泛性,完全突破诗与词的界限。在这方面,贺铸丝毫不逊色于苏轼。用词悼亡,怀念已经去世的妻子,在北宋极其罕见。苏轼曾有脍炙人口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传播一时,与之先后辉映的是贺铸崇宁年间所作的《半死桐》,云: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同类推荐
  • 王小波作品精选

    王小波作品精选

    集中了王小波的杂文和小说代表作。王小波是中国富有创造性的作家,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英。其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他的文字,是透明的也是朦胧的,是本份的也是狡猾的。迷宫一般的文字,可以让你想到博尔赫斯……总之,你可以读到无限的可能或者不可能、无限的确定或者不确定。
  • 邹韬奋作品集(1926-1927)

    邹韬奋作品集(1926-1927)

    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因此他被大家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本书是作者的选集作品之一。
  • 凝思集

    凝思集

    本书是本散文作品集。收录了日月经天、冬日五则、平明小札、大地的心灵、夕阳红到无边、我的海、秋风十渡、白桦树、春雪等散文。
  • 挤出微笑的石碑

    挤出微笑的石碑

    严力是当代诗人中较早觉醒口语意识,将口语和意象融为一体的诗人;他是具备独特语言世界观的诗人,是中国较彻底地实现语言智性的诗人,是中国诗歌的现代派运动中,在智性一极做到极致的诗人。《挤出微笑的石碑》选取了著名诗人严力几十年创作的比较经典的现代诗歌作品并配以他个人绘画组成这本诗集。他的诗歌和绘画都很好得展现了他蓬勃的创作力和对现实生活的关照。
  • 充闾文集:诗性智慧

    充闾文集:诗性智慧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
热门推荐
  • 长枪思兮长枪忆

    长枪思兮长枪忆

    华夏浩世,天下九州。自亘古而来,便有不少神物千万年来修得这世间灵气。有自盘古开辟天地以来就存于世间的奇兵利器。也有自天外而来坠落九州的陨星神铁。这些神兵有的被人锤炼打造成为古老世家镇派至宝。有的则被几千年存世大宗大派寻得纳为己用。这些神兵天器虽然有的各归其主。但亦有些仍存在莽荒之地。不为人知。那除了世人所知的五大神兵"上古的伏羲圣山镇山至宝:伏羲琴,青州陈家传世神枪:百鸟朝凤。幽州公孙世家圣器:冥炎斩魂刀,梵净神山的:佛门降魔杵"。之外。仍有人相信,,,浩荡华夏更有不被世人所知的神器。只是存有大荒莽山之中。世人不可多得。。。而此番故事便要从那陈家一场血案与那杆神枪:百鸟朝凤说起。。。。。
  • 亿万斯年

    亿万斯年

    十八岁的鬼马少女苏格,与身为制陶师的爷爷相依为命,自小学习音乐。一次偶然,她遇上年少成名,而此时已远离舞台的钢琴家孟斯年。孟斯年因为听到苏格自制的乐曲,对她起了爱才之心。而孟斯年的好友萧树更想将她招致麾下,让她成为自己的关门弟子,甚至成为独挡一面的音乐制作人。苏格自小就对孟斯年倾慕有加,此时有机会靠近,毫不吝惜地展示自己对他的感情。她古灵精怪的性格,在追逐孟斯年的路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原本沉稳内敛的孟斯年在她的感染下,原本隐匿的少年气爆发。日常相处中,两个人经常拌嘴逗趣、相爱相杀,一同经历成长中的磕磕绊绊。
  • 二分之一的甜度

    二分之一的甜度

    人生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你以为到达了顶峰,可是一下子摔下了山崖。醒过来唐咏诗成了一名胖纸。还是一个在婚礼上被抛弃的弃妇。“胖纸又要自杀了!”杀猪般的叫声在医院里响起。唐咏诗左看又看,谁自杀?咋没有看到人呢?下一刻她发现自己被按倒在病床上。“姑娘,年纪轻轻不要这么想不开呀!”“什么什么?我没有要自杀,我只是尿急,想要去厕所而已!”唐咏诗委婉的表示。
  • 时光仍倾城

    时光仍倾城

    【已完结甜文《只顾旭日暖阳》】那年夏天他们第一次相遇,在舞台上,两人都万丈光芒;如今重逢,一个是物理准女博士,一个是知名海归乐团团长,两人依旧在各自领域闪耀星光。所有人都以为是她负了温时卿,只有时微自己知道,温时卿就像是年少时的信仰,是她唯一的执着,分开四年轰轰烈烈的感情变成了默默暗恋,小心翼翼的守护着,“我喜欢你”从不是轻易能说出的承诺,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从前,你是年少的欢喜,现在,喜欢的少年是你。”其实你是我这辈子的爱情。人说鸳鸯成对,若是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相继自杀;人说狼是世上最痴情的动物,认定后便不再改变;世人皆说比翼双飞,连理成枝……可,这些不过是文人墨客站着说话不腰疼!【简介看起来很虐的亚子,但是内容确实小甜文哟~】
  • 时空随笔

    时空随笔

    当一切只是一个梦境,或者只是一个故事,从中逃出来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 山海经(全集)

    山海经(全集)

    《山海经》与《周易》《黄帝内经》并称我国“上古三大奇书”,其内容从天文、地理、动物、矿产,到民族、神话、巫术等,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唯一自成体系者。书中详细记载了500多座山系的地理走向,300多条河流的源出流向,40多个“国度”以及“民族”的风物习俗,涉及100多个神话人物,100多种药用动植物,400多种神异怪兽,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同时,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开启了我国志怪古籍编著传统之先河。为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山海经》,本书提供了全面的解读和翔实的译注。在译文方面,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力求与原文风格统一,以流畅的现代白话文再现《山海经》中的神奇世界。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魔化版地球

    魔化版地球

    魔法位面与地球位面联通之后,奇异的能量倾泻进来,地球进入大灾变时代。在奇异能量的影响下,动植物变异了,人类也变异了。有些人可以拳碎大石,被称之为武者;有些人可以操纵水火,被称之为法师。一位在魔法位面混迹了百多年的传奇法师愕然发现,自己又穿回了地球,变成了魔武实验高中的一名学生……
  • 一念于你误余生

    一念于你误余生

    【短篇,一念cp】【简介后期修改】某腹黑boss:“薄太太,我在第一眼见到你时,就无法忘记对你的思念,耽误了我的终生,你打算怎么补偿?”薄太太:“你不是说你宁愿单身一辈子,也不跟我结婚吗?”“咳,你听错了,我说的是我宁愿下辈子单身,也要跟你结婚。”“那你下辈子就不打算跟我在一起了?”“不不不,我错了薄太太……只要时间在流逝,我就一直爱着你,守着你。”
  • 时代正在改变:民主、市场与想象的权力

    时代正在改变:民主、市场与想象的权力

    从蒋经国到奥巴马,从俄罗斯的严冬到阿拉伯的春天,在这个改变的时代,张铁志的写作为所有期待改变的人们带去希望。在本书中,来自台湾的多面手评论家张铁志,以一贯的睿智理性的批判笔调,挑战既成的政治、商业与文化权力,强调个人抗争和参与对时代改变的作用与意义。本书前半部分是有关台湾民主化历程及其当代问题的回顾与评论,尤其关注台湾公民社会成长的曲折与艰难,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视角厘清大陆对台湾转型的部分误读;后半部分将视野推向世界,既反思民主与市场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关注反叛文化与社会运动的结合,无处不在探问时代正怎样改变,以及我们如何可以改变这个时代。